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继续教育发展(合集7篇)

时间:2023-02-28 15:52:34
继续教育发展

继续教育发展第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1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4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继续教育发展第2篇

(一)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分析

高等继续教育是天津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支柱。按照办学类型,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构成分析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普通高校附设的各种培训部门,承办函授、夜大和成人脱产班,以及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二是成人高等学校,主要包括职工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依附于正规普通高校。以2011年为例,天津普通高校附设的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各种培训部门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人数占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5%,而成人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仅占总数的15%。在成人高等院校中,以职工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最多,占88.04%。从纵向上看,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97562人下降到2011年的80438人。其中,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总数都有明显下降,而在职研究生学位的人数持续增长。

2.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构成分析

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教育部办公厅于2000年7月28日《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之后,发展更为迅猛。至2003年底,试点高校达到68所。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作为天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发展,在软、硬件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校生规模也迅速扩大。2007-2011年,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持续稳步增长。2011年比2007年在校生数总数增加了37832人,增长了327.07%。

3.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构成分析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业务上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远程高等学校。学校现下辖9个二级学院、17个分校和19个工作站,覆盖全市18个区县和主要行业。学校拥有万兆校园网、广播、电视、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双向视频远程教学系统,应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教务平台和办公平台,建有功能完善的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形成“天网地网融合、三级平台互动”、集网上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为一体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学校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在校生数持续保持在5万人。

4.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构成分析

1981年7月,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正式创立,天津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截至2010年底,天津共开考自学考试专业159个,其中本科专业84个,专科专业75个,在籍考生达到104万人,毕业生人数204余万人,在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以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自2009年以来,自学考试年度报考科次出现明显下滑趋势,2011年总报考科次仅为2009年的67.26%。

(二)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分析

随着各类人员学习需求的增长和日益丰富,高校越来越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非学历教育包括各种进修、培训以及研究生班、普通预科、自考助学等类型,内容涉及各类学科进修和各类岗位证书、资格证书培训以及能力和素质提升的其他培训。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是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最主要类型,占全部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90%以上。

二、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基本格局分析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偏低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补偿的功能日趋降低。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规模偏低,相对常住人口比率不足1%,且有明显下降趋势,难以满足天津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升级变迁的需要。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亟待提高

相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还比较薄弱,尚未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充分重视,人们对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及继续教育的认识也还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三)远程教育迅速发展

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网络教育为重点,覆盖全市城乡,面向成人的现代远程本、专科学历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从目前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格局可以看出,继续教育仍然是天津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一环,还不能适应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因此,天津市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以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天津发展战略的能力。

三、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对策

(一)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

2012年,天津常住人口总量1413.15万人,较上年增加4.3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总量达392.79万人,增幅为13.91%,成为拉动全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因。16岁及以上外来就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1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3年。按照国家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要求,以及天津常住人口不断增长的实际情况,必须努力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第一,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与政府、国内外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第二,鼓励并支持高校申办网络教育学院,发展现代网络教育;第三,实施品牌战略,拓宽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的渠道,提升继续教育参与率;第四,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办学层次。

(二)明确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

高等继续教育是天津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切实把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定位,这是实现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应逐步转移到为在职成人提供学历或非学历的终身化继续教育上,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各种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融合机制,探索如何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农村,实现开放式办学。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应是: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网络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三)创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沿袭了校内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面向成人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和网络学习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创新。继续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突出继续教育的职业性,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以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适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调整,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继续教育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在继续教育中加以运用。

(四)建立高等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全市高等继续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统一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在天津市教委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和天津市关于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对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政策咨询、教学督导、立项研究并协助天津市教委开展相关工作。其主要职责:一是指导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工作;二是为制定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相关政策提供咨询;三是参与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的检查与评估;四是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推动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学术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如天津市终身教育学会、天津市高教学会等,协助市教委做好高等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五)实施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试点项目

1.筹建天津开放大学

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挂牌。以此为起点,全国各省市纷纷将本地开放大学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项目加以推动。天津开放大学建设,应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基础上,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网络教育资源的支持下,整合全市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天津开放大学,打造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龙头示范基地。同时,以天津开放大学为基础,建设天津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天津继续教育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未来的天津开放大学应是一个开放的新型办学实体,它将在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干部教育等许多领域大显身手,还将在社会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教育上做出积极贡献。

2.开展天津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试点

建设并实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积累经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展校际间继续教育沟通衔接的研究与试点”。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是在继续教育范围内构建并实施的一种学分管理制度。天津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以成人高等院校的学分制改革试点,首先建立区域型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逐步推广全市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建立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委员会,制定统一的学分认证标准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证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设天津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继续教育发展第3篇

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及其专业发展中,存在三种权力关系:教育部门代表国家行使主导权、大学专家的权威及教师自。事实上,这三种权力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是不平衡的,国家主导权过大,教师自几乎为零,由此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受限。为此,文章分析国家、大学专家及教师自的角色及运作关系,并提出改进继续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权力关系运作的建议。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继续教育;权力关系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还包括制度化的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学习。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组成。学历教育主要是依赖于高校及其教师,非学历教育范围更为广泛,包括新任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岗位培训等,这些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部门负责实施。教育主管部门有独立的教师培训系统,包括教研室、教科室及教师进修学校,其代表的是国家权力,推行国家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及规划。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运行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三股权力:教育主管部门代表的国家权力、大学专家的权威以及教师群体的自。国家—专家—教师三股权力关系的运作深深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及其专业发展的方式、手段。自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教师的继续教育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三股权力体系的运作更为复杂。基于此,本文就教师继续教育权利关系运作与互动,分析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种种影响,并在此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一、国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一)国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为此,国家出台很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具体而言,第一,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更为明确。从1999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多个政策、文件,就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形成了四点具体要求:一是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自觉性;二是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手段;三是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及科研工作;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权益保护。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教师评价体系也在改变,以前单看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在改变,现在更加侧重于同侪之间的合作、评价以及师风师德、科研能力。第二,国家通过制度构建,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从2001年至今,国务院、教育部出台多项规定,就教师专业发展与继续教育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与继续教育关系等做出细致的规定,并要求各地政府出台相关的教师继续教育细则。第三,国家对教育主管部门所属的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自2005年以来,多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相继整合教研部门、教科部门、教师进修学校的运作机制,将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机构整合为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与继续教育资源中心。此外,对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人员的工作方式也进行调整,培训内容更加趋于校本教育、教师合作、校际沟通。

(二)国家权力的控制方式

国家权力是一种规训形式,按照福柯权力规训理论,主要有三种形式:等级监督、规范化裁决及考试制度[1]。国家在对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之际,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强化权力技术的运用。

1.在等级监督上。在我国的中小学,负责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有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及主管副校长。这样,就形成一个科层化的等级体系,监督就会从上而下,尤其是到了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之际,等级监督的功能就会凸显,不过从总体上看,这种监督机制还是比较松散的,并不严格。

2.在规范化裁决上。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除了常规的课程及考试之外,还包括各种常规的检查,以及与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挂钩的继续教育学分规范来控制教师的继续教育。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对学校同样也有要求,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检查,甚至包括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学什么、如何学均有统一的要求。尤其是教师在岗前培训、职称学分继续教育的时候,很多课程是统一的,教师的自由选择权几乎没有。通过这些规范化的裁决体系,将教师的学习内容、方式及其效果,得到一致性的规定。近些年,在课程设置上逐步多元化,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可选择面大,规范化裁决主要体现在对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考核及检查上。

3.在考试制度上。考试制度是国家权力技术强化的重要标志,其兼顾等级监督与规范化裁判的双重效力。为了推动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国家强化对教师的考核,最重要的考核就是将继续教育成果与专业技术职称相挂钩。每个教师在申报高一级的技术职称的时候,均需要参加统一的教育学及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的继续教育及考试,考试合格后才有机会申报职称。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人员同样在考试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教研员,这些人直接左右着考试结果,代表国家对考试制度进行控制。

(三)国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国家是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主导者,在此扮演立法者与政策垄断者的角色。国家通过系列的文件与政策,规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建立一整套独立的、附属于行政体系的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机构,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并掌控着教师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职称、等级晋升与继续教育相挂钩。教研员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不仅掌握着资源,还代表国家的权威。令人深思的是,为了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国家除了落实相关的继续教育政策,还通过权力技术的运用及强化,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强制性色彩[2]。尽管如此,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明显不足,出现权责的严重失衡。当前在基层地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支持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及对教师专业支持不够。比如,教师进修学校经费短缺,严重阻碍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同质化,明显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

二、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进修之外,大学也承担部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学历提升方面。有些教师进修及培训班,也会请大学教师及专家来授课讲学,有的中小学甚至是教学进修学校也会要求大学专家开设讲座。这种培训、讲座及学历提升,均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如此,我们不禁要问,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大学专家与教师之间会形成怎样的权力关系。依据笔者的访谈及调研,教师普遍反映在其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大学中的继续教育或培训,课程安排太紧凑,教师课余少有消化及吸收的时间;第二,大学专家在授课中多强调理论灌输,教师在课堂上自主性不强,几乎不参与课堂讨论;第三,大学专家的课程太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脱离中小学实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没有太大的指导作用。这三个问题是普遍性的,也是现实中存在较多的。可见,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力量中,大学专家的力量与国家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这不但是因为大学专家缺少实际的中小学教育实践,而且大学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这一群体并不了解,不知道他们的特点及真正需求。因此,可以用一句话表达,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即他们的权威(知识)大于其实际影响。

三、教师自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处境

前面分析国家与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国家—专家—教师的权力运作情境中,教师自身对其专业发展中的自比较少。

(一)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功利

在现行的继续教育体制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是为了其专业发展,而是为了生存。因为,一是制度化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比如继续教育学分与职称、工资挂钩。如此就造成一种为了生存而逼迫去学习的印象,容易引起某些教师情绪上的对立。二是教师的收入较低,生活安全感不高,参加在职学习的功利化动机明显。三是某些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不高,教师面临的选择有限,教师参加有一定的被迫性。四是有些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不均等,骨干教师进修学习机会比普通教师多,引起一些普通教师的不满。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沦为教师的生存手段,而不是发自其内心学习的需要。

(二)教师在继续教育与其专业发展中受到过度的国家权力控制

比如,人事部门出于职称评审的便利,在教师继续教育开设一刀切的统一课程;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专业评审权来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领导控制教师继续教育的名额等。这些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动性不高,专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三)教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自主选择权极少

如教师进修学校课程的统一性,个性化课程很少;校领导及教研员掌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骨干教师身兼多项职务,反而担心自身的专业发展,导致其职业选择较为徘徊。

四、教师继续教育中权力运作关系

前面已经分析国家的角色,国家在此过程中扮演政策的垄断者及规则的制定者,起着主导性作用。在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中,国家积极出台各项政策与完善各项机制,改进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但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又出台更为严格的权力控制方式。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国家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扩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增加教师评价的考核标准。然而在权力的另一端,国家的责任与义务投入明显不足,权责失衡较为明显[3]。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级政府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第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缺少支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每年当地的教师工资总额的1.5%-2%来划拨教育经费,单独列支并专款专用。但实际上,全国只有少数的发达地区才能达到这一标准,而中西部地区很多县市,中小学教师每年人均继续教育经费不足100元,且个别地方的教育局还经常挪用这笔经费,导致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完全不能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除了经费不足,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育行政部门干预过度,教师自太小,无法从其自身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也无法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课程。大学专家虽然在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也扮演角色,但实际上对教师影响甚微。不管是在学历提升教育,还是大学专家讲座及各种培训,在这种由大学专家主导的体系中,由于其对中小学教育实践并不了解,教育培训成效不佳。在此过程中,大学专家类似于政府的委托者,在继续教育中只重视理论,重视灌输与考试,并不重视教师反应及教育效果。与国家、大学专家的权力相比,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几乎是处于无权状态。在我国带有强烈行政主导色彩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各种制度化的学习与考试主导一切,教师的选择权太小。对于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方式、机会等均没有太大的参与权,制度化的一切遏制教师继续教育的真正需求,各种迷茫及焦虑充斥教师专业发展。比如,有的继续教育机会教师不想去而被迫去,有的培训机会想去却又没有名额或经费。

五、权力关系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实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最好的制度体系可以归结为自主与选择。教师继续教育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在当前不能自主与选择的情况下,这种继续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是有限的。当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无法选择培训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机会时,只能被迫参加各种重复或无意义的同质化培训,这对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权力合法性提出拷问。从理论上看,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权力运作,本质是应该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在国家—专家—教师等三者的关系中,教师自应该是最重要的,是最大的,而不应该是国家。如果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化教师的自与选择权,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自主与选择权应该体现在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制度设计,不应该成为控制教师的权力技术,更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随意干预。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教师被定为知识的传播者与研究者,教师的职称评定不能将作为指标。再比如,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是真正的学分制,让教师在继续教育中能够体会到个性化学习的意义,学分不是控制的手段,而应该成为教师自主与选择的机会。教研员代表的是国家,其有一定的自力,但这种权力应该服务于教师的需要。学校是教师服务的场所,在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学校应该更多听取教师的意见,而不是强制。大学专家在授课中,也不能随意进行理论灌输,应该将中小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以教师的自与选择权为主体的继续教育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使继续教育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就必须扩大三权中的教师权,即自主与选择,让教师自主按照自己需要来选择继续教育,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作者:施滋英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8-31.

继续教育发展第4篇

1.办出特色,注重实效,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则。办出特色是指继续教育的发展要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以特色求得自己的快速发展,因为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它是在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后的一种后续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终身教育,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出继续教育的特点,办出继续教育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继续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给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继续教育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体现出继续教育的自身价值,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以有限的投入去求得最大的效益。对办学者来讲,要强调针对性和办学后的效益性;对学习者来讲,要强调学习后在工作中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2.合作办学,开放办学,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我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命运与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我国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要积极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多渠道、开放式办学。我国的各类企业、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以及快速发展起来的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是我国继续教育办学的重要生力军。企业办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更多情况下讲求办学的直接效益;高等院校办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内容系统深入、理论性较强,有利于各类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科研院所办学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社会团体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容易发挥科技前沿与专家聚集的优势。开放式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借鉴一切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相应对策

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必须要按照中国的国情,遵照我国的法律和法规,紧密结合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以一种崭新的继续教育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的要求探讨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教育,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教育事业能否深入持久地发展和壮大,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经济回报率,这是个综合指标,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尤其是继续教育更应该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因为一方面继续教育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其受教育面,而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通过继续教育使受教育者确实尝到接受教育的甜头,这样才能达到使社会各界都逐步重视继续教育的局面,滋生继续教育持久而旺盛发展的“生命力”。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应加重点抓好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各个教育环节围绕着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向进行设计。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增新、补缺和拓宽为办学宗旨。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的选聘上要根据课题内容和研修要求而定,教学形式上要结合所选课题性质和学员组成的专业、层次和结构类型等,采取自学、面授、函授及脱产等形式进行,并创造条件,借助现代化通讯设施举办开路和闭路继续教育电视教学。

2.完善教育法中的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使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在法律的保护之中。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虽然对继续教育的办学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继续教育法,国家也没有制定更系统的配套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来进一步明确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就目前而言要严格实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在全国全面实施继续教育统计制度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结合我国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需求,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自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相关政策,要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制定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要把全面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提高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要推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逐步建立学历文凭与技术登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3.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继续教育现代化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在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构建继续教育现代化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选择好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大力发展以信息网络为主要手段的继续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充分证明,在未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将会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同时,信息网络也将为继续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国家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把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很好地依托普通高等教育的网络资源,同时借助信息通讯技术的便利条件,利用日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络技术,以普通高校为骨干,以成人高校和各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发展虚拟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倡导学习者本人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发展网络学习,倡导继续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

继续教育发展第5篇

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取向—职业取向—学习取向”的轨迹,从创收型、理论型、单一封闭型转向质量型、应用型、灵活开放型,但同时面临着观念滞后、资源匮乏、学习动力不足等困难。为此,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面向市场,在职业情境中培训应用型人才,在区域文化引领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教育界对继续教育内涵的界定不一,本文所称的继续教育“主要指除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之外,针对成年人的各类教育服务”。[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30岁以上的人口中,在校率接近于零。同年,全国人口预期寿命达74.83岁,这意味着人生大部分时间的教育活动需要由继续教育来提供。[2]可见,继续教育应有的体量相当庞大。然而,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比如,定位模糊,市场适应性差,特色不明,评价不科学、不规范等。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必然随之转型。教育界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取向—职业取向—学习取向”(以下简称“三种取向”)的轨迹发展,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3]那么,沿着上述轨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高校又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呢?

一、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向的分析

(一)高校继续教育从创收型转向质量型

高校继续教育经历了学历补偿阶段,其时,招生规模大,主要复制或浓缩全日制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质量并未成为高校与学员的重要教学目标,经济效益则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然而,当今高校继续教育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更青睐重点、名牌高校,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就业、岗位关系密切,学员非常关注学习实效;作为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学员关心的是文化品位与文化享受,更需要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已从粗放型向内涵型发展,亟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校继续教育从理论型转向应用型

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然而,在继续教育多样化需求中,应用型人才培训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学员也越来越需要培训岗位能力。在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中,高校组织学历继续教育显得轻车熟路,也应有良好的资源满足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要求;而职业取向凸显应用性,须与市场、岗位紧密结合,这是高校的短板。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小,只占整个培训市场的10%左右,[4]与学历继续教育差距较大,这说明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差。因此,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关键是面向市场转向应用型。虽然理论学习很重要,但高校继续教育不能局限于文本,教学不能满足于“从教材到教材”的理论知识传授,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都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用性。

(三)高校继续教育从单一封闭型转向灵活开放型

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在学习型社会的愿景下,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种学习需求,要向全社会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彰显社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方式、效果认定等灵活多样,将学员需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使学习方式与手段逐渐满足学员随时随处的学习要求,更加便利地接受继续教育。同时,需要具备强大的网络在线学习技术条件,还需要政府、社会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持。如此,高校继续教育必然改变单一、封闭的培训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都越来越关注“质量”、“应用”与“灵活开放”,连学历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只有转向质量型、应用型、灵活开放型,才能助推“三种取向”的继续教育有序递进,健康发展。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困难

(一)高等教育的不利因素进一步促使高校

继续教育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首先,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期望还有明显差距,高校继续教育更是如此,且非一日之寒。其次,高校产学研结合与应用型转向正在推进,然而,继续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再者,高校管理体制机制的计划经济色彩仍很浓厚,严重影响了办学的自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最后,高校没有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与功能,继续教育观念滞后。思想观念源于实践,更需见于实践。进一步提高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需要贯穿继续教育实践全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引导、践行,艰辛而漫长。

(二)高校继续教育资源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

第一,师资队伍。高校继续教育师资一般来自于全日制专业,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继续教育被看做高校的创收渠道与附属领域,因此,高校的优质师资一般很少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另外,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更是如此,这是高校继续教育应用型转向的瓶颈。第二,课程内容。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总体上没有针对成人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缺乏成人特点和实效性,能力培训与技能训练不够。第三,实践教学基地。高校继续教育有时与全日制专业共同使用实践教学基地,但并不重视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极少根据继续教育特点与需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第四,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我国远程教育学专家丁兴富教授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指“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5]这里主要探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让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通过互联网能够便利、有效地学习。事实上,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难以满足继续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内在学习需求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

高校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够、管理不够严格等因素,进一步促使学员在高校接受学历继续教育的目的归结为获得文凭,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动因主要来自外界硬性要求或安排。高校继续教育尚未在“培训”、“成效”与“岗位业绩”之间形成稳定的相关性链接,也就是说,高校继续教育对学员的岗位工作的指导价值不明显。虽然高校继续教育的规模较大,但是,学员的学习氛围与动力不够。另外,广大社会民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学习与生俱来,学习的需求总是存在的,但社会民众的学习内在需要的方向、内容、强度等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这给高校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增加了难度。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根除高校继续教育观念滞后的顽疾。第一,创新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本来就是创新,同时,创新又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第一动力。面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的特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实体应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培训基地,并从现实需要中获得创新发展的源泉。第二,协调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要稳步做好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努力增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份额,协调好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高校内部、高校与外部的发展关系。通过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开放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以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中。高校资源能否对社会开放?高校继续教育能否对社会变化与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能否与政府、企业、基础教育密切合作?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高校继续教育的开放程度与水平。开放发展要求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首先,职前教育由于时限较长等原因,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这就要求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市场,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市场,将重新思考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重要环节,从而加快消解高校继续教育依附于职前培养的局面,使之更具独立性,并形成自己的专业(项目)培训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评价管理体系等。第四,共享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需要高校向社会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之与全社会共享。比如,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在校园的街道旁建立一个科学廊,运用声、光、电子等各种手段阐释一些科学现象,附近的市民可以随时前往参观,在两年内吸引了50万参观者。2010年10月,圣三一学院宣布将所有的学术著作及研究报告等上网并免费与民众共享。[6]可见,共享不只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胸怀、一种境界。面对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校继续教育应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

(二)在职业情境中实施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我国不缺少一般的劳动力,缺少的是符合社会多层次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在此,一方面社会缺乏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又难以培训社会适用的人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第一,树立“回归职业情境,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理念。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重在培训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情境中从事岗位实践是培训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这就犹如要在水中学游泳,要在田里学插秧一样。根据“回归职业情境,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区分学科专业,可在师资队伍、教育模式、实践内容、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重构高校继续教育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第二,构建“高校—政府—行业实体”的继续教育模式。高校为政府做强继续教育,同时,政府也要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在“高校—政府—行业实体”的继续教育模式中,政府要为高校与行业实体的联姻与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这里,政府的支持不容忽视,如此,才能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与行业实体形成合作机制。行业实体包括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的原有单位,更包括精心选择的行业代表,而后者中的一部分应成为继续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回归到职业情境中实施继续教育,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高校继续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保障。第三,推进多重跟师制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岗位实践出人才。跟师的关键是在职业岗位与情境中学习,这种学习并不局限于职业技能的传授,也包括对职业的认识、职业情感与信念的形成,是一种全息性的学习。多重跟师不只包括继续教育的学员到实践教学基地拜师学习,还包括高校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与实践教学基地骨干之间的互为跟师学习,其中,实习基地骨干需要到高校学习专业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而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需要到实践教学基地学习教师职业之外的职业能力。上述多重师徒关系构成了多重跟师制。多重跟师制需要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深度合作,其中,高校应建立聘用社会人才的机制,让社会岗位专才受用于高校继续教育。这种多重跟师局面不仅助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而且促进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互动与双赢。

(三)在区域文化引领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构造学习制度、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等途径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并切实履行区域文化的引领责任。第一,凝练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高校既成的办学成果与特色是继续教育的基础,但是继续教育不要抱住这些不放,市场需求才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不断增加新的积累,甚至以此更新高校既有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并直接反映、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当前,社会民众普遍对国学、养生、美容等比较有兴趣,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与学习内容连接着当地居民的血脉,深受人们喜爱。高校应调查、明晰地方居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结合高校优势,挖掘、建设区域学习资源。高校将区域学习资源打造成文化品牌,不仅要有“文化”,更要“本土化”、“大众化”,做到雅俗共赏,让民众“喜欢学”。第二,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相匹配的制度与氛围。在政府支持与社会配合下,高校继续教育要积极实施学分制与建设“学分制银行”,构建学分积累与互换的标准与机制,这既有利于当下的继续教育,也为学习型社会奠定制度基础。此外,积极开展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指导适用的学习方法,不断扩大学习活动参与面。通过学分制制度建设与学习氛围营造,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与成就感,让民众感到“值得学”。第三,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广大民众创造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不仅要让高校内部学院之间、学科专业之间资源整体化,而且要让高校与校外办学资源相互融通,从而使高校成为继续教育内外部资源整合、利用的平台与枢纽。此外,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社区、走近民众,并与政府、社会一道,努力搭建学习平台,使之现代化、便利化,让民众“便于学”。既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高校继续教育成功转型的标准就是看能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促进其发展,其直接标志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这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旨归所在。

作者:丁晓东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张勇,赵刚.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战略选择———兼谈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

[2]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3(9):97.

[3]编者按.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1):108.

[4]张艳超.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趋势:跨界、融合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4(3):69.

继续教育发展第6篇

1.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现状的研究随着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不断凸显,社会、政府和学界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现状表现出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问题的研究者众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一些学者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出发,把研究的重心主要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郑义寅认为,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知识经济等相互交织中,我国发生的社会结构变迁、城乡结构变迁、市场就业结构变迁,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4]二是,关于传统继续教育观念带来的挑战。曾青云认为,传统的继续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人们对高校继续教育现代功能把握尚浅,给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了思想意识方面的挑战。三是,关于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的挑战。胡天佑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力量超过了关注其社会效益的力量,故决策层很容易将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创收增利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有不少学者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进行了研究。李远芳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相继而入,带来了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的模式,并逐渐为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借鉴。赵敏霞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政策,党的十报告又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些相关政策出台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张玫玫认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持续推进,社会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支持。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国内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设施、教师数量、管理手段、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为载转型发展具备基本现实条件。尽管上述研究成果,反映了学术界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现状研究的深入和深化,但从中也不难发现还是存在一些缺失,研究成果几乎都集中在国外潮流、国内形势、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所得研究成果虽然能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一些信息与引思,但对以何种策略去迎接挑战?以何种举措去抓住机遇?等等实践性问题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探索却明显薄弱,还难以从实践的界面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出富有价值的务实引导。

2.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研究当下,社会和学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研究。主要表现文化传承、市场开拓、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一些学者从文化传承层面进行了透析。曾青云认为,传承传统优良文化、推进现代主流文化、创造未来新型文化,应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式。徐进的观点是,“依托本校的文化传统,塑造培训品牌。使高校的文化传统蕴含于继续教育中,培训品牌因文化而长盛的生命力。”姜全红则提出,高校继续教育不但要使人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崇德广业、与时偕行”的科学精神,以帮助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安等人也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实现,其根本就在于继续教育之精神风貌、道德评判与价值吸引等内在文化精髓的存在。也有一些学者对市场开拓方面进行阐述。王智星认为,重视市场开拓,高校应在立足自身优势并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并将之推向社会。李萍提出,开拓市场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面向市场,满足人们不断高涨的高质量教育需求;面向社会,开展岗位职业培训的教育;面向国际,进一步开展国际继续教育对接,都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方式方法。还有一些学者提出,高校继续教育从高校自身的优势出发,与社会热点和需求紧密结合,结合社会各行业、各层次需求,进行系统推进,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方法选择。还有一些学者从社会转型角度进行了研究。陈叶海等人指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应不断地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行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学习的需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令赟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以高校为依托,面向社区,面向基层,发挥其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其灵活多样的教育类型主动担负起向社会成员传播社会价值的重任。郑义寅强调,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从业乃至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应有之意。综上可见,相关成果所表现的多角度与多层面的研究取向,无疑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后续性研究大有陴益,但由于大多研究成果过于集中在市场开拓方面,而对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与探索相对不足。特别是一些人把发展市场高端培训作为转型发展主要方式的论点,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误导之嫌。因此,相关研究在注重开拓市场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惟有如此,相关研究才能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实践有着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意义。

3.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研究迄今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社会行为、管理行为、育人行为三个方面。关于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反映了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况状。王培暄提出,要成功地开展高校继续教育,一定要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叶文忠等人指出,要加强高校继续教育与各行业的合作,实现科研和生产力的转化,最终实现双赢。有的学者提出,要进行校企合作的创新。纵向深层次的合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的培训;横向模式的合作突出订单式和国际化的培养方式。毛金波认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5]在管理行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就目前管理机制改革必要性进行了争鸣。宁峰、马启鹏等人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模式给予了充分研究,认为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对继续教育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一级管理模式,是指继续教育学院和专业二级学院各有职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继续教育工作的二级管理模式,以及继续教育学院自我核算、自负盈亏的教育实体型管理模式,各有千秋,需要根据相关高校具体情况而选用,而不能一刀切。刘晓灵则认为,结合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教育学院一级管理模式是可行的,高效的。张洪等人从管理团队内部要素出发,认为要有专家型的领导班子,推进岗位竞聘制,这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尤为重要。刁庆军的观点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人才竞争机制、考核制度、激励机制,采用项目负责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能动性,这才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行为。在育人行为研究方面,曾青云从培养模式出发,认为要尝试学历证书和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分积累、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方光荣等人从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出发,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推行远程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不同教育需求。侍建旻从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视角出发,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资格,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实践经验丰富和动手能力较强。上述这些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凸显了社会和学界对转型行为研究探索的深入与深刻,对转型行为本质把握的准确与到位,尤其是诸多学者从行为模式、行为选择等关键性环节的研究,以及所提出的可行性意见与可操作性建议,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实践论意义。当然,这些研究优势还必须有相关的成人教育行为理论研究作为基础,而恰恰这正是目前研究所亟待补阙的问题。

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趋势的展望

上述情况表明,尽管当前我国学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不菲,但并不是完美无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

1.由“泛论”转向“精细”纵观现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可以说,还停留在对现象描写和空乏对策的“泛化”研究层次上。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的内容空泛,诸多研究者都希望自已的研究能面面俱到,从其认知、体系、机制、方式、策略等等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而正是这种“方方涉及,面面俱到”,使很多相关研究成果陷入“方方涉及难深入,面面俱到难顾全”的“空泛化”窘状之中。更有甚者,一些人只是将“高校”、“继续教育”与“转型发展”等等名词进行简单凑合,而随意发挥,并没有揭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特质,所谓的成果只能是一种浮华于表而空泛无物的妄言。二是研究的视野偏窄。不少研究成果囿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等范围之内,鲜有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角度来探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而这些领域都是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具有成败决定意义。这与高校继续教育转发展的所要求的多角度、多学科、多领域地“开放”式研究相距不小。三是顶层设计的研究缺失。大多学者或成果,只是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作为主要对象,甚至热衷于诸如市场开拓、高端培训、联合办学、成本分摊等等功利性问题研究,而对于转型发展的亟需的顶层设计则表现出整体性缄默,以至关于高校继续教育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研究,提升高校继续教育应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变化能力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和国际接轨的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应有价值与地位等等的研究成果,委实难与寻觅。由上引申,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并不是空洞泛化的高谈阔论,而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相关研究由“泛论”转向“精细”已如箭在弦。首先,研究的目标要精确。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的目标要的精确度,需要的是紧紧围绕“转型”与“发展”这个主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而不是那种地摊式的随意性研究。其次,研究的方式要精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准确周密、清晰细致的研究方式,必定是其方法论选择,也是摒弃以往那舍本逐末、表里不一研究方式的最为有效之举措。最后,研究的行为要精炼。在未来研究中,要以专业视角对研究行为进行必要凝炼,使规范、合理、程序成为研究行为的第一反映,彻底根治既往研究中出现的“前缀式”、“挪用式”、“应景式”的行为表象,促进研究行为与研究目标、研究方式的有机融合。由此,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才能经受时间的锻打。

2.由“思辨”转向“实证”当前,在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中,一些凭借主观想象、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纯理论与纯概念思考的研究现象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具体表现为:一是对理论建构的描述多。在理论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些许建议对策,但这些建议并未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出发,未从中国目前的国情、各省的省情出发,只是凭着想象或推导进行的一些构想式思考,导致一些研究缺乏实证性的支撑,显得空洞无力。二是仅从经验的层面进行辨析。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国外经验无可厚非,对中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比较性研究大有裨益,但一些研究牵强附会把国外相关经验做为研究成果,硬照搬于中国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状况,就令人担忧,更紧要的是,这些所谓国外经验,大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与阶段性,极易产生以偏概全,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认识误区。三是仅从逻辑思维层面进行分析。一些研究只是从假设或推理的角度,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的问题进行表象性研究,而对这些现象的具体状况缺乏实证性调研,尤其是一些量化数据明显不足,无法从本质与规律上,揭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要害所在、关键所在。由上引展,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宏大工程,由单一的思辨性研究向思辨性与实证性研究并重转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转换,首先,研究内容要真实。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的内容要真实可靠,尤其是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背景、研究对策等内容要与客观事实相符,认真的调研、分析、研究,而不是那种凭空想象的研究。其次,研究方法要求实。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要注重方法论的选择,摒弃以往存在的“前缀式”、“套用式”、甚至“复印式”的研究方法,寻找或创造一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适用于转型发展相关主题的新型研究方法,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最后,研究的取向要切实。在未来研究中,要针对国际与国内、行内与行外变化,不断调整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取向,彻底校正既往研究中出现的“片面式”、“功利式”、“短浅式”的研究取向,促进研究方向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势、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态势保持高度一致。唯有如此,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才能掷地有声。

三、结语

继续教育发展第7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 战略目标 发展趋势 发展政策

1 继续教育发展重要性

1.1社会发展的需求

科技的不断进步导致世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各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当前我国处速发展的时期,国家面临外界各种压力和挑战,尤其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面临重大的调整和改革,这些都凸显了人才的重要性,中国今后要屹立在世界之林而不倒的关键就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

1.2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我国人力资源众多,但是平均质量不高,我国需要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要求。虽然我国建立各级教育机构,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教育质量一直是我国众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1.3我国《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要发展成学习型的社会,主要包含以下基层含义。第一,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继续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渠道;第二,提高国民的继续教育参与度,要扩大继续教育的规模让各个地区和行业的人都能接受继续教育;第三,建立更为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保障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第四,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通过不断完善继续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开放、广泛的教育平台,依据社会和个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教育内容,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2 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2.1制定完善的教育法律发展引导、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面临重大的变化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位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继续教育在未来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合理的引导,通过教育法律法规完善教育管理体系,让继续教育在统一规划和领导下健康发展。

2.2非学历教育进一步扩大并成逐渐成为主导地位

依据发达国家继续发展教育经验给我们的提示,继续教育教育的对象需求各不相同,继续教育必须是不同规格和多层次的多种模形式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期限跟正规的教育不同,继续教育灵活性更强。国目前教育培训的办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专业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访问学者和科研进修等[1]。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继续教育才能有生存的空间,这是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

2.3多领域、开放式的合作办学

首先是多领域的合作办学,比如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的社会组织合作办学。企业和学校合作,企业人员进高校进修,企业聘请高校教授讲授等方式,促进继续教育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其次是国际间的继续教育合作,各个地区的教育组织可以通过人才、技术和信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共享资源,这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增加为国间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因此,继续教育可能早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合作发展。

2.4继续教育手段多样化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可能被用于继续教育领域。当前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以及我国大量的互联网用户,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我国的继续教育已经先后开始采用录像、摄像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技术的运用还增加了教育的趣味性,使继续教育的教育方式更加灵活。

3 继续教育战略发展的建议

3.1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

首先,是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当前我国继续教育认可度低,难以认定继续教育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相关法律法的建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保障接受继续教育人员的权力,并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其次,建立相关质量保障和认证制度。继续教育机构良莠不齐,因此需要一个具有资格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学生评价制度。

3.2利用各级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继续教育发展

一是充分职业教育资源发展继续教育。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采用“一校多制”的办学方式,两种教育方式同时实施,两种教育共同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在人力资源培养的作用。在教育资源缺乏的农村地区则可依托义务教育资源,开办农民的继续教育,构建农民继续教育服务网络。二是其他层次的学校则应该增强学校教育的灵活性,可通过放宽年龄限制和实行更具弹性的学习制度增加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将继续教育内容纳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指标[3]。

3.3完善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

继续教育的教育内容应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以提高个人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继续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教育要符合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贴近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实际需要,通过设置种类多样的课程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能力。不断采用和优化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企事业单位和各类教育机构的合作,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将教育的内容结合企业需求,也增加教学实践机会,让社会更多的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最大化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改革学历教育,增加学历教育的灵活性,让更多的人接受学历教育;高职学校招生将继续教育的学习经历作为主要的招生重要依据。

3.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广阔的教育平台

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继续教育手段中,构建一个覆盖面广的继续教育平台。采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加优化的整合教育资源,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这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下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服务平台查询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和个人信息,继续教育机构也能方便的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信息。

3.5增加继续教育的投入

要建立一个以国家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根据继续教育类型的不同,建立不同成本分担主体的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要向弱势地区和群体倾斜,适当增加贫困农村地区成人教育经费,保障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机会。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政策适当投入适当资金用于职工的培训,对积极落实政策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政府帮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制定类似正规教育贫困补助政策,制定一定的标准减免个人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国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企业或团体向继续教育领域提供支持[4]。

4 结语

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政府在继续教育领域很难有大规模的投入。所以,我国继续教育要发展必须要立足前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覆盖贫困农村地区的继续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地区共享,充分优化资源利用;接受继续教育的企业和个人在坚持“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下,国家适当给予帮助。只有这样,我国继续教育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继昌.实现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八点建设性意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5(12):3-8.

[2]第六战略专题调研组,郝克明,张力.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07(05):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