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合集7篇)

时间:2022-08-07 11:34:50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第1篇

世界教育名著《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本风靡欧美的家庭教育“圣经”。书中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生动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作用。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就像一块宝石,经过岁月和时光的打磨后,更加光彩夺目,它因为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而使无数的孩子和家庭受益。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教育学家和科学家们把斯宾塞尊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现代的亚里士多德”,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聆听”。著名教育家杜威也称赞他为“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一定对我们今天的父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父母进行专门的教育”!这是一个世纪以前这个欧洲富有智慧的哲人对后人的忠告。让我们记住他的教诲吧。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这是一本对世界上许多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作者斯宾塞博士客观地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快乐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为父母探索教育孩子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在这本书里,斯宾塞博士告诉父母: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父母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长的自然规律,诱导孩子的兴趣发展,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父爱的积极作用,帮助孩子树立快乐的心态和学习方式。

其实,每一个家庭都应该读一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它好像一位睿智的良师益友,时刻帮助你在智力上、道德上、意志品质上以最好的方式培育孩子,使孩子健康文明地成长。

我深深地被斯宾塞富于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开创性的教育方法所吸引。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我不时为自己在日常教育中曾经有过的一些过失而惭愧,也为自己偶尔的一些与斯宾塞的方法相同的成功教育方法而高兴。

对于知识的学习,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意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如我一样,希望自己的课堂成为愉快的课堂,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成,这也将成为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我很羡慕斯宾塞先生,因为他说他可以完全按自己快乐教育的方法来教学,而我们却有着种种束缚。但不管怎样,我期待着能以斯宾塞快乐教育的精髓,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带着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范文二

这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潜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就发誓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在学校住宿,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务必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忙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那时,我家里也不富裕,我吃和穿都很节省,但是只要有同学跟我借钱,只要我兜里还有钱我就必须会借。渐渐地,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似乎变了,每一天我都会有无穷的快乐,每当我躺在床上要入睡的那一刻,我似乎都能感受到明天又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日子。

再之后,我当了一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我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忙,相互提高。学会帮忙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上帝到天堂和地狱去考察,发现天堂里的人同地狱里的人一样都是围着一口锅,拿着两米长的勺子喝着相同的肉汤。但是,天堂里的人却精神焕发,满面红光,地狱里的人却萎靡不振,面容憔悴,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先,地狱里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手里拿着长勺子舀汤喝,勺柄太长,总是喝不上,而天堂里的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手拿长勺子舀汤第一口总是先喂他人,然后再被别人喂。由于有了先己后人和先人后己之别,于是也就有了天堂地狱之分。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代替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第2篇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阅读的一些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一些教育着作,感受颇多。

“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

热爱学生。“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名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我们知道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近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关系不融洽。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上我们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识。我们要多读好书,用知识来塑造你自己,不断进步!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以后还要读书,读好书,同时倡导并支持我的学生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

读教育名着心得体会(2):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条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再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发誓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要用我的善良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我远离家乡在遥远的河南,在同寝室中,我的人缘很好。因为,我当时做人的准则就是:大家都远离家乡都很不容易,因此,无论是谁,只要有事求我,我就必须答应他;既然求我肯定就有难处,我要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记得当时,也是冬天,每天晚上,打开水很费劲,因为我的暖水壶是全宿舍仅有的两个之一。于是,许多人,都用我的水,到最后我总是只剩一点点,更多的时候是一点也没有。可是,我每天还是排着长队去打水,但是豪无怨言。

再后来,我当了一名老师。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第3篇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对学生的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后者性一个有生命的蜡烛,以便燃烧,一边又在生长。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第4篇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我又不可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地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阅读的一些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近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一些教育着作,感受颇多。

“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

热爱学生。“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名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我们知道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也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近半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不论什么孩子,他们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断走上成功之路。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无暇照顾他,他便自我放纵,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做,和同学关系不融洽。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慢慢的,他对学习不再马马虎虎了,一天天进步起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面对着不成熟的少年儿童,面对着正处于动态发展中的他们,我们要注意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充盈着一颗爱心,把爱心的阳光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思想与思想撞击的火花,架起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起拉响生命的琴弦,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第5篇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着》,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他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我也为之折服。 在读到《教学合一》这节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要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新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简而言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我仔细阅读,细细品味,联系我的教学,我感觉陶公所提出的“教学合一”的观点很有道理。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适合本班学情,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这样学生就会乐学了。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确实还需要不断的学习,用丰厚的知识去充实自己,不是有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吗?”

《学生的精神》中提到三点;(一)学生求学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二)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三)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想说说我自己的感受。现在的学生正如陶公所说容易“自满”,自己刚刚对这个知识点有一定的领悟,就沾沾自喜,但真正实践做题时,却无从下手。学生对学习缺少一定的目标,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学校来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每当找学生谈话时,我便会问“你准备读完干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从来很少会想过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会是什么样?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不想下功夫,更不愿意吃苦,对于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更多的原因归纳在外界的环境上。例如,学生作业未完成,当问其原因时,学生回答无非这几种“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交作业?”“我不会做。”“我不知道做哪道题?”“我忘记交作业啦!”“课代表交作业时没告诉我!”诸如此类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无可奈何,更多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这样?”

回首这些年的教学,我在不断的告诉自己:你一定要学会去转变角色了,你现在已经是一名教师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着》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孙悟空,也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陶行知先生说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中就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第6篇

一、名著阅读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经典名著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髓。斯蒂夫•爱伦曾经谈到为什么应该阅读名著时提出:“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第二,名著助你成长。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你几乎能够从许多书中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境界。”[2]名著阅读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以下功能。

1.语文素质教育功能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3]从一般意义上讲,语文素质是指语言文字基本功,即我们通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名著具有典型性、学术性、科学性、规范性等特点,一方面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广泛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名著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后,学会观察生活和思考人生,记述熟悉的生活和议论熟悉的对象,写自己所思所想的内容,克服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在阅读名著中,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教师能将名著的有关内容进行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讲解,发挥学生听的主观能动作用。听的形式和手段还可根据名著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录音、影视、录像、广播等。

“说”就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名著阅读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师要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可以结合名著的不同语言特色,以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从“说”的内容、声音、感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系统的训练。比如学校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参加“我与书的故事”主题交流会,设置“名著小讲台”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和阅读收获的机会,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审美素质教育功能

当前,中学教育中对于审美教育重视不够,青少年把握美丑标准的能力还很弱,受网络文化、动漫文化、外来文化中的庸俗化、低级趣味化的影响,部分学生良莠不分、美丑不辨。审美能力是人文素养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美丑鉴别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歌德在与爱克尔曼谈话时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4]经典名著是具有大智慧的先贤们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识的结晶,经典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风格,传达着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具有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可以跨越时空激起现代人情感体验的共鸣。经典名著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

广泛阅读这些具有高尚的审美价值的经典名著,可以体味名著中体现出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在优美作品的感染熏陶下,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获得历史、现实、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知识,在精神道德上得到陶冶升华,进而为成才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3.思维素质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5]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经典作品来培育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等能力,对中学生进行思维素质教育。

阅读经典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思维训练要贯穿在阅读经典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逻辑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名著的结构层次来提升归纳和概括能力;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名著的开头和结尾、写作背景、总结性语句提升推理和演绎能力。在形象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联想能力。在发散性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名著进行多元解读和立体分析,使思维更准确、更广阔、更深入。

4.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经典名著凝聚着人类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其孕育的精神内涵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智。

青少年正处于建构人格理想的关键时期,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品格是中学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通过阅读经典,学生与伟大的心灵交流沟通,前人的优秀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到青少年心间。学生在阅读体味中可以滋养思想情感,提升道德境界,完善个性品质。

经典名著具有普遍永恒的启迪教育作用,因此,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的品质,发扬爱国爱民、勇于奉献的精神,遵守谦虚礼貌、友爱亲善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通过对大量的作品的学习积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美好的品德,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内在机理

名著阅读具有语文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思维素质教育和品德素质教育等功能,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名著阅读这种活动是如何内化为中学生的素质,它的机理又是怎么样的?现代西方阅读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构建“名著阅读――素质教育”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从总体上说,“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内在机理实质上就是“认知――接受――建构”交互作用的模式和过程。

1.认知

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在认知心理学上,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阅读是读者把从材料中感知的信息和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生成意义的过程”。[6]

从阅读过程来看,认知是学生对阅读材料准确而快速的感知,具体指认识字形、认读字音、感知书面语言符号、了解文字意义等,经过大脑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准确地认识阅读材料的本质意义。学生在阅读时,一般经历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再进一步由整体到部分、由内部到外部、由内容到形式、由思想到语言的理解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循环的认知活动过程,才能全面完成阅读理解过程,才能真正认识阅读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因此,根据现代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把阅读经典名著看做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人的感知、记忆、思维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使人的能力获得提升。

2.接受

传统上,读者的作用在传统的阅读理论中完全被忽略。而事实上,“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7]乐谱并不是音乐,而只是一些符号,只有通过演奏活动,它才能变成美妙的音乐。读者的作用有如演奏者,能够把阅读材料变成思维的素材,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在阅读活动中读者是一种能动的因素,阅读的作品能否产生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于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地做出反应的环节,读者在理解和接受阅读材料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作者的禀赋和个性、作品中的思想内涵进行同化和吸收。

3.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阅读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读者不管是初学者或是熟练的,都运用其头脑原有的知识结合所读文章提供的线索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在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包含有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转变和重组。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对文本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建构主义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已有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就阅读过程看,阅读中的建构能力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词语所提供的间接表象重新创造出新形象获得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感知阅读内容之后,借助于想象在头脑中再创造出阅读材料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情感等,并把它们与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交融触发,这种建构能力架起了抽象与具体、概念与实体间的桥梁。因此,良好的阅读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建构知识体系。

三、“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了促进中学生读好课外书,扩大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创建特色教育学校,2007年以来,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中学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契机,开展“亲近大师,走进经典,提升素质”为主题的“名著阅读――素质教育”活动。

1.指导思想和活动目标

(1)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核心,探索开展以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名著大阅读”活动,旨在营造学校浓厚的经典阅读氛围,形成学校鲜明的名著阅读教育特色,让每一位师生亲近大师,走进经典,养成爱好书、读好书、常读书的习惯,为个人成长、发展乃至整个幸福人生奠基。

(2)活动目标。使学生自觉养成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学生每学年所读名著不少于四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形成名著阅读的基本鉴赏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以人类的先进文化影响学生,抵制不良杂志和青春文学对中学生的精神侵害,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使教师成为学习与研究者,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良好习惯,并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和影响学生;营造学校浓郁的经典文化阅读氛围,深化书香校园建设内涵,打造经典文化特色教育品牌。

2.实施途径和方法

(1)制订计划。为了保障名著阅读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学校制订了《书香校园建设规划》《校园读书节――“名著节”活动方案》,各年级语文备课组、各班分别制订了相应的名著阅读计划,并由相应的部门(教科室、语文教研组)负责监督落实,各班名著阅读小组则制订具体的阅读计划,同读一本书,并由组长负责监督。如学校语文组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纲,拟定了初中三年的名著阅读总计划。

另外,学生也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包括“篇目”“阅读量”(如5页/天)等,列成表格。这种做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和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了解学生阅读的速度、知道学生课下有没有自主阅读、明确学生的阅读量等。

(2)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个人阅读就是让学生从教师推荐的名著中选择自己喜好的名著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学校加大购买名著的资金投入,图书室新增图书生均达5册以上;每学期安排专项资金为阅览室征订报刊10多份,供教师和学生阅读的杂志各达40多种;图书馆、室按时向师生开放;学校还为每个班级添置了书架,便于图书的存放和管理。

集体阅读就是让学生共同阅读一部名著。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可以围绕同样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见解。集体阅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开展小组共读一本书活动。划分名著阅读小组,要求各班根据阅读水平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宜,每组选一名阅读水平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帮教师把握阅读情况、检查阅读任务的完成。各组由语文教师统一安排阅读进度,集中进行指导。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集体阅读与欣赏。如开辟校园广播“名著阅读专栏”。学校每周二利用中午时间播放一段有关名著的“评书”让学生集体收听。引导学生从报刊、网站上搜集名著的评论性文章并制作成精美的ppt在 课堂进行集中展示。三是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提高集体阅读水平。名著阅读课是为推动名著阅读,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而设立的新课型。学校排定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每月一节的“名著导读课”,在阅读课上,学生能赏析精品,展开交流;教师能进行名著导读,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

(3)课内集中与课外分散相协调。课内集中是学校排定每周两次早读、一次午读时间作为学生集中阅读名著时间,语文教师每周有一节固定的阅读指导课,用于学生名著阅读、交流或教师开展阅读指导。课外分散是鼓励学生利用课间、放学后、双休日、寒暑假、睡前15分钟等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3.活动评奖和成果展示

(1)活动评奖。设立学生个人单项奖。对与阅读名著有关的活动设计相应的评分标准,组织评委打分,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奖状。各年级则分别评出首届读书节先进班级若干个,采用参赛分与奖励分累计得分的方式进行。比如以班级为单位,每推荐一名学生参加上述读书节活动加5分;在评比中获一等奖者,所在班级加30分;获二等奖者,所在班级加20分;获三等奖者,所在班级加10分。所有活动结束后,由教科室最终统计各班积分,并结合平时活动开展情况,总评出先进班级并颁发奖状。

(2)成果展示。在“名著节”开展的各项竞赛评比的基础上,集中开展“名著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师生的阅读成果,表彰先进,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名著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主要有:班级“示范图书角”及“读书之星”评比表彰活动;名著大阅读知识竞赛;阅读课展示课活动,由语文教师执教,展示班级阅读名著的阶段性成果;“名著大阅读”成果汇报演出活动(如小组读书汇报、讲故事、经典对白朗诵、课本剧表演等);其他成果展示如优秀书签设计、读书收获卡、阅读摘录本、读名著手抄报、读名著征文集、学生随笔集等。

学校围绕“名著阅读――素质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使校园文化氛围更趋浓厚,学生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高,名著阅读素质教育体系初步构建,所取得的成绩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至2011年王店镇中学一直被评为秀洲区“书香校园”;学校领导有2次在秀洲区举行的读书节活动总结会上作为成功典型介绍经验;陈玉芳等3位教师被评为秀洲区“书香教师”;廖延娟、王芳等十几位教师的读书随笔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有几十位学生在省、市、区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

学校名著阅读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有效地抵制目前市场上、网络中不良文化对中学生的精神侵害,为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乃至整个幸福人生奠基。“名著大阅读”终将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品牌和鲜明的书香校园特色,同时也能促进校风、学风,以及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仁贤.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41.

[2]斯蒂夫•爱伦.怎样欣赏名著[J].语文世界,2004(12).

[3]庄文中.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J].语言文字运用,1995 (2).

[4]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6]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4.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落到实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42-02

作者简介:仲崇荣(1979―),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赣榆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一、现状――名著阅读落不到实处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在附录部分还附有阅读推荐书目。[1] (P.16)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初中语文课本每一册中都有“名著阅读与推荐”板块,推荐一本名著让学生阅读。为了进一步落实名著阅读,中考都有考查名著阅读的题目。

现实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基础并不扎实。有的有书,但阅读不得法;有的无书,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据笔者在两所学校对近三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80%左右的学生对阅读名著有一定的兴趣,但真正能完整认真地读完五本名著的学生不足5%,多数学生对重要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阅读效果较差。

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方面显得手足无措:只在学生面前强调要阅读名著,在行动上却缺乏指导,放任学生,没有对名著阅读方法的细致指点,没有对名著阅读过程的全程导控,没有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习惯坚持不懈进行培养。有的语文老师自己也不重视,以至于对名著阅读视而不见。这样,《课标》中的名著阅读目标就形同虚设,根本落不到实处。

二、反思――为何落不到实处

(一)来自社会层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电视、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等已经普及到日常生活中。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形形的文化快餐,世人浮躁、急功近利,更注重物质层面的满足。

(二)来自教育层面的原因

教育,即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应该如平行的两根铁轨,共同承载起我们民族美好未来的希望列车。然而,现代教育犹如“独脚的跛子”一样,只有教书,教书,再教书!只重视对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育已经异化!

(三)来自教师层面的原因

据笔者了解,多数教师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为数众多的一线教师中,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不多。教师不仅是先生,还应该是书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而教师一旦不读书了,就没有了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就难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会缺乏上进心,就失去了谦虚好学的姿态,言传身教的魅力将大打折扣。教师自己不潜心读书了,就很难教出爱读书、好学习的学生来。再者,那些被人类世世代代“淘”出来的“真金”――经典名著,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如果不用心阅读的话,是很难领悟其精髓的。教师自己不读书,是不可能真正引领学生去阅读的。

三、实践――怎样落到实处

(一)社会:营造读书氛围

江苏省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专题系列读书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践行‘三创三先’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参加对象是全省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活动内容以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精神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在全省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群众中开展“三创三先”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大型主题读书活动。

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被笼罩在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之中。我们得感谢社会为我们营造了这么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得珍惜这样的读书机会,我们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让社会因读书而更美好,让学校因读书而成为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诗意家园,让心灵因阅读名著而回归宁静!

(二)教育:回归育人本能

教育的价值旨归应当是 “人”,是“人的优化”。教育的视野中首先要有“人”,要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其最高追求,要以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为其终极目的。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应该强化教育的育人本能。既育人,就该以人为本。教育者眼中应该有“全人”,放眼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既育人,就不该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育人,就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育人,就应该重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也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牢基础。而我们积极倡导的名著阅读,正是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三)语文教师:增强责任感

1.有职业追求,淡化功利性

教师应不仅仅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和途径,还应把教育当做一份事业来干。在工作中寻求人生的幸福,这也是新时代教师的良好心态。语文教师更应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主动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旦有了对职业的执著追求,就拥有了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

2.做一个书生,发挥示范性

教师是先生,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书生。

读书应是教师的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终身学习。读书和学习,可以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最起码,要求学生读的书,教师应该先读完。只有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才能切身体会到名著的魅力,知道到底“名”在何处;只有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才能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只有教师真正读进去了,才能有提高指导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担当起育人的重任。

读前,选书、订计划

读前,首先要达成共识――名著阅读非读不可,而且得真读,得扎扎实实地读。达成共识之后,得选择合适的读本。

选好了书,就得做到人手一本。最好全班都是同一版本,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做到人手一本之后,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读中,指导、促进度

制定好阅读计划之后,就要认真执行。

执行计划的过程是很辛苦的,也是最能培养恒心和毅力的。学生要按计划读书:不仅要完成计划的读书数量,还要保证阅读的质量。教师不仅自己要真正阅读名著,还要督促学生按计划读书:要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一旦发现有偷懒的,要及时提醒、督促。查书,查读书笔记,查数量和质量。对于长篇巨著,如《水浒传》,可以定期在班级举行读中交流会。

读后,总结、搞活动

走进名著之后,还要走出来。

按计划读完全书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可以围绕所读名著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讲故事、演讲、手抄报等竞赛,当然,一场大型的名著阅读交流会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在这些充实而又有趣的活动中,对名著进行消化、吸收。

总之,只要找准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有力措施,初中生的名著阅读就一定会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