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美术教学(合集7篇)

时间:2023-02-23 02:25:05
高中美术教学

高中美术教学第1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

G633.955

美术是人类文化发展最早的载体之一,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通过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高中美术教育是对高中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美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使学生通过对于美术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才能的发展。

一、 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权利和空间

高中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自主性,在个性上又有些叛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主观的教给学生这个应该怎样那个应该怎样,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法只能束缚学生个性的表现,形成"千人一画",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教育家卢勤说过"是用'眼'画画,还是用'心'画画,这可能就是模仿与创造的不同点。""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是用'心'画画,正是在'心画'的过程中,培养了创造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用"心"去画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艺术表现作为人的精神行为,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运用什么材质,都应该体现主体的精神追求,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在创作过程中主动寻求知识、应用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这种相对独立的思维空间,会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信心,这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 给W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美术课堂教学中表现的过程就是把通过“看”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反馈,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完成的,持续的针对性的训练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人的日常行为,高中美术实践模块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一是科学意识。艺术的表现需要感觉,同时艺术也需要严谨,尤其在西方传统艺术中,造型和空间表现几乎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对物象规律性的把握是进行表现的基础,这需要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即使是抒情达意的中国画,从“搜尽奇峰打草稿”到“五日一石、十日一水”,也同样需要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可染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深有感慨地说过:“潦草不可恕。” ;二是大局意识。艺术的美首先在于整体的美,整体是我们在对学生的造型训练中说的最多的一个要求。所谓整体,就是画面各种关系的协调。俗话经常说“大局为重”,引用到美术教学当中来也是有道理的。学生在最初的表现过程中,基本能力尚未确立起来,顾此失彼,没有信心所以不敢下笔,下笔也不敢大刀阔斧地去表现,我们一开始是直接要求形象的准确还是先要学生的一种状态体验?如果我选择,我就选择后者。前者是一种通过时间的过程可以完成的,并且一定要经过一个时间的过程。后者是一种引领达到能力的方法,两者之间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先让学生拥有“大局意识”,才能做到在表现时以“大局为重”,引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样是这个道理。三是独立意识。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表现自己眼睛发现的东西,表现自己的思维所理解的东西,发现不了精彩就表现不出精彩。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用自己的感受去进行表现;四是创造意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带有思考性的观察能让人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感受,只有思维上的创新,才会有能力上的创造性。创造首先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

三、 科学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在美术课上,普遍的现象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比较笼统,整齐划一,往往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这就造成评价的不明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获得教师的对自己的反馈,没有方向感,不知道学习的错误等,学习上要么原地踏步,要么总是落后,突破不了,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明确,给出每个学生具体的评价内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错误,及时改正。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个性化评价,每一位学生的作业都体现了自己的思维,是独特的,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他们的创新学习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校、学生、家长都可以是评价的主体,这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而且,由过去的教师评价学生,变为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这就有利于教师发现学情,从学生那里了解自己的教学是否被学生接受,获得反馈,进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不能单纯从作品的结果来考查学生,要注重学生过程性的学习评价,重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认真程度。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对美术的爱好。比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我们总是在说有的学生的美术作品画得一塌糊涂,而为什么同样的学习,有的学生就画得好呢?这要从根上找原因,看看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态度端正了,学习就有动力,自然会花心思去学习,教学评价要具体到教学的点上,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来进行,有的放矢,这样的评价才有意义。比如,设定一个教学目标,是一个可实现的而不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对于教学内容来说,要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美术技能,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等等。对于常规的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的作业、学习成绩建档、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计划等,教学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之间互相切磋,找到自己学习中缺乏的地方,互相弥补,共同提高和进步。这是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改正的过程,比教师的评价更有说服力。学生会看到自己的差距,存在的优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要从美术的特点入手,发挥其教育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教学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认知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美术教学第2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 艺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225-01

色彩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高考的“战场”上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它不同于其他文化学科的知识,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向的把握进行思考。目前,高中美术班的色彩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色彩规律,提高色彩修养,掌握好色彩绘画步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画面效果具有完整的色彩关系,形体关系强烈的画面效果才能够顺利通过美术高考。

1 范画欣赏,提高素养

会画的不如会看的,一味地画,虽有成效,然而太慢。教师在教学中要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学会反观自己,多问自己:如果我来表现这幅作品,我会如何用色-多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一味地钻牛角尖,“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教师有责任为学生选择好的范画供学生欣赏,有针对性地根据色彩理论进行分析讲解,欣赏时要及时肯定范画的优点。如凡·高《向日葵》范画欣赏教学片断:师:看了《向日葵》,你们有什么感受。生l:这幅画造型简洁、松动,色彩给人的感觉很强烈,好像充满内在的激情。生2:画面很亮,很鲜艳,桔黄用得很多,像金子似的,有强烈的视觉张力接着出示中国画家黄永玉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师:看黄永玉的作品,你们又有什么感受。生l:和外国色彩画比,有点儿“怪”,或者说这就是风格吧,有题款能看出是黄永玉,不题款好像也能看出是他的作品。生2:黄永玉好像吸收了西画的技法,作品有厚重感、明艳感,也特别有中国画笔墨的韵味,所以震撼力很强。色彩学习不能只为了画色彩而学色彩,初学者应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上下工夫,为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广泛学习,深入体悟,要从整体出发,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来理解、体悟、判断。

2 重视过程,玩出技法

色彩教学的步骤一定要走全,不管是平时的练习还是大小型考试,按步骤作画才能达到最佳的画面效果。(1)构图完整,色彩饱满。在高中色彩教学中更多的是写生,构图时,能找一个自己便于表现的角度,然后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如达。芬奇画蛋一样,同一物体画出不同角度的画面来。要注意以下关系:一是注意静物的摆放与作画人的位置关系;二要把握好物体的形体比例;三要把握层次关系和疏密关系;四是定好色调;五是注意物体自身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六是注意色彩的整体过渡和协调。(2)形色俱佳,明暗圆融。为了准确定形,可以先用淡墨勾出物体轮廓,逐渐推进到细处,切忌概念化定位形和色,过渡要自然,学生在作画时,要一边考虑色彩关系一边把握素描关系,根据自己的素描表现能力、作画经验和对物体形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抓住大的明暗关系,反复推敲,求得素描和色彩的完美统一。(3)画出个性,富有变化。无论是写生还是默写。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色相、纯度、明度、冷暖等,把物体画得丰富而有变化,千万不要画得和物体固有色一模一样,如果和固有色一样,不仅单调,感觉反而不真。作画是有情感的,画时要将自己的情感放进去,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生气时把水画成黑色,这个道理,高中学生自然明白。(4)主次分明,整体协调。深入塑造具体物体时,力求用笔、色彩准确,色彩层次要衔接自然,质感的表现也要充分。

高中美术教学第3篇

关键词: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1999年,我国国务院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智力、体能、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综合性发展,美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是促进学生人格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基础教育教学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教学的美育功能。而高中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教学科目,自然成为开展审美教学的主要阵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认为高中美术的审美教学可以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在审美方面的发展。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美

以往应试教育体制下,过于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教学和成绩,忽视美术的育美功能,美术教学课时少,形式单一,上课仅仅围绕教材进行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感受美的需要和强烈动机,导致美术教学不仅僵硬封闭而且丧失趣味和美感,学生课上态度消极,学习效果差。因此,教师要开展审美教学就必须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新美术课堂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感受能力,使学生善于发现美和体验美。

(一)感受美的图片和事物,开展直观教学

美术是一种视觉化很强的教学科目,而教师要结合高中时期学生形象性思维能力高度发达的特征,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学,通过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丰富图片,使学生对美的事物形成完整的表象知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园艺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做好教学设计,为学生搜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和西方园艺设计的图片,通过展示真实的形象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切实感受美的园林气息,对知识形成直观的表征,产生美的体验。教师还可以进行实物教学,这是一种更加真实的直观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自身的教育潜能。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学校的雕塑和一些学生的美术作品,通过实际艺术创作结晶丰富学生感受美的途径,使学习活动更加真实。

(二)在感受美的事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品质和人格,形成美的观点和意识

美术的审美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和图片,而且要在感受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感受这些事物和现象蕴含的价值和品质意义,使学生对人格和情感进行美的体验,树立审美的自觉意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终旨归是建设美的个体,具备美的品格。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含义,丰富美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感受美的层次上不断深化,自觉陶冶美的情感,健全审美情操。比如,在学习西方人文主义雕塑的时候,关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高中时期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大卫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理念,教师要逐步启发学生在对大卫人体美的感受基础上,结合中世纪时期一些保守压抑人性的宗教雕塑比较分析,感受大卫所代表的张扬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理念,从而深化学生感受美的素养,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性观点,对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审美教学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美术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高中美术教学,不仅要创造教学条件,使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和理念,而且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科学、完整的美的判断能力,在评价美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感,实现其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鉴赏美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主体参与的自我内化过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教会学生鉴赏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使用语言来表达自我的鉴赏感受,培养有序的鉴赏能力。

(一)组织美术的审美鉴赏课,培养学生规范的鉴赏美之意识与能力

鉴赏美必须有专门的鉴赏活动课作为有效的支撑,鉴赏活动要组织的有效和规范,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得到能力的发展和鉴赏技能的学习,实现鉴赏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审美鉴赏课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重点,设计多样化的鉴赏内容,以供学生挑选,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课下进行素材的收集和鉴赏任务的落实,课上,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小组代表到课堂上为大家进行专题鉴赏,教师作为旁观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鉴赏进行评价和反馈,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鉴赏行为,使鉴赏活动有序进行,学生真正获得鉴赏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鉴赏的过程和语言进行记录与汇总,对每一次鉴赏报告和活动进行总结与讨论,最后在反思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也不断得到新的启发和想法,提出新的鉴赏课题等,促进鉴赏活动深入发展。

(二)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美术鉴赏的课外兴趣小组,创新鉴赏活动形式

美术鉴赏活动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可以和学生的课余活动结合起来,以新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鉴赏平台与空间,使学生得到更加自主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为学生开展美术鉴赏的讲座和报告会等,使学生小组的兴趣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引导,还可以开展鉴赏的汇报展览等,充分发挥鉴赏活动的自由灵活性,使学生鉴赏能力有发挥的空间。

三、审美教学需要启发学生开展创造美的活动,在实践中发挥美的创造能力

审美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和感受鉴赏的层面,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创造性应用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审美需求,把审美情感和能力得以外化,提高美育素养。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意义,激发学生的创造需求

美术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直接对学生的创造活动产生影响,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好示范者角色,多进行创造性活动,绘制作品或者进行艺术创造等,对学生进行熏陶与陶冶,使审美创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常态,激发学生的创造需要。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檠生提供创造行为实施的条件

高中美术教学第4篇

关键词:现代美术;网络美工;职业规划

一、传统美术与科技美术

传统美术从广义上说,是指利用传统的美术工具,在实物上进行美术创作。最显而易见的就像国画、素描、油画等,更广泛一点还包括壁画、篆刻、陶艺等。笼统地说,传统美术就是指除去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之外的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有原先存在的美术形式,种类很多很宽泛。这类美术往往需要很强的天分并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创作的艺术感比较强。

科技美术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创作的一切美术形式。最常见的有动画技术、广告技术、网页设计、摄影摄像等。在数码仪器盛行的今天,各种依托数码产品的美术作品日益凸显其优势,这类创作往往需要较短的创作周期,对大部分创作者的艺术天赋要求并不高,只需要短时间熟练操作即可进行初步创作,但是对科技含量和信息量、理解力等要求较高。相比而言,科技美术在我们这一代的眼中看来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二、在美术鉴赏中学会享受生活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对专业有多深刻的理解,更多的是带领他们去欣赏美术,学会一种享受生活,感悟美丽的方式。美术让人们原本枯燥的生活充满舒适与欢乐,尤其在网络中,各个页面、软件都离不开美术的修饰,让每一个操作都流露出优雅动人的魅力。而网络审美更是每一个人都会在意的一个能力,小到个人主页,大到网站建设,处处都有其功用。

总之,在高中美术鉴赏的课程中加入互联网案例,利用网络美工、动漫技术等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兴趣,诱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美术艺术的普及有很大的意义,也达到了提升全体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的,给高中生的未来人生做出多一份的建议,使他们能有更好的职业

规划。

参考文献:

[1]王燕.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地方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D].首都师范大学,2013.

高中美术教学第5篇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

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爷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高中美术教学第6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学;现状

高中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课程,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有利于自身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些不利影响,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充分重视科学应用审美教学方法,提高审美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1.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受到以往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美术教学中对各板块内容的编排没有体现出科学性。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美术教学有着新要求,对学生的美术鉴赏以及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有所强调,这些都能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审美教学内容的编排过程中,没有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这就必然影响实际教学的质量。具体的教学模块在内容上的联系性不是很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缺乏实用性等。此外,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体学习效果不佳。再加上教师没有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必然影响教学的效果。在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美术教学对于不同的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部分教师受到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还是采取灌输式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审美教学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教师教学以口头讲授的方式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缺乏重视。这就会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的影响因素

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对教育功利性的期望这一影响因素比较突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从整体上看还有一些需要改善之处,功利性的教育特征在当前体现得还比较明显。部分学校、家长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上大学能够走所谓的捷径,这必然影响审美教学的效果。在功利性因素影响下,审美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学设备的配置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层面也是导致高中美术审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影响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很大影响。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不科学的问题,这是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阻碍的重要因素。对于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要充分重视,及时化解其中的不利因素,促进美术教学审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教学方法探究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审美教学的重要性,美术教学审美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有效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思想的涌现,不可避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要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就要让学生有效提高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正确的思想。美术教学审美教学是比较有效的途径,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冲击。学生要在具体的美术创作和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的篆刻、书法等,感受艺术的美感,让学生能够从篆刻、书法艺术中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篆刻创作,这对学生亲身体验篆刻的美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审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注重课堂中的交流。对艺术品的欣赏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对同一件艺术品的看法都有不同。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在课堂上交流。通过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探讨,让学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艺术美的特征。教师的引导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具体的实物,让学生对其美妙之处进行探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有利,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艺术品位。

三、结语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高中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比较有利。教师需要从实际的情况出发,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李培忠 单位:江苏徐州市贾汪中学

参考文献:

[1]徐丽芬.高中美术教学之我见.学周刊,2016(1).

[2]唐以乐.高中美术教学初探.学周刊,2016(18).

高中美术教学第7篇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从中我们看到,减弱客体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审美信息和压抑主体的非审美情感是评价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为重要的。倘若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学生鉴赏力尚处于低水平时,让他们欣赏人体艺术,可能使教学无法开展。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前查阅多方面的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抽绎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符合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诚然,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一种培养审美鉴赏力的教学,离开主体从个别至一般的评判过程,任何定性的灌输有可能造成学生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教学另一个偏颇之处。

三、绘画欣赏中的评价

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透视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欣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透视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爷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而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乍一看,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的网络系统监控下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仿佛象五线谱上的音符,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然而,另一种再现性内容通过想象也时常从画中迸发出来。如井字形直线象街道、大小色块象建筑物等。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2.欣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机制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是由各种大小方向不一的三角形组成,变化而统一。桌面向左倾斜造成圆滑的果子不稳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倾斜的果盆强力牵制下取得了平衡。这样画面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需要直觉形式,但不能把直觉神化。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我们了解所能直觉的东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容置疑了,然而,在对作品分析时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在构图分析时,可将相似和相反的作品进行比较,卡尔夫的《有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的均衡作用,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试验。这种视觉实验性教学对高中生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的。当然,教具的设计必须是经济又合理的。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形式的分析从笼统简单向细微复杂发展。可以说,对整体形式意味的感悟和对局部形式因素的体察和剖析都具有非生物学的意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欣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