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技师转正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11-28 08:30:16
技师转正总结

技师转正总结第1篇

公务员转正工作总结 我于XX年7月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到xx区xx局,现被安排在区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综合材料组。一年来,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的配合下,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在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个人近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思想政治修养。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把追求远大理想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统一起来,在脚踏实地追求理想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开展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二是努力锻炼,逐步提高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综合材料组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全区关于先进性教育方面的材料的起草,这就对写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坚持多动手、多动脑、多请教,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写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已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的文字工作。平时还注重对法律法规、电子信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是勤奋敬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能够认真遵守办公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能够做到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协调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努力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时刻牢记xx提出的“两个务必”,树立无产阶级苦乐观和幸福观,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地抵制歪风邪气,永葆人民公仆的革命本色。

四是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严格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全力以赴、任劳任怨,及时完成交办的各项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领导的严格把关下,完成了全区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阶段的阶段总结、相关的汇报材料以及整个第一批教育活动活动总结的撰写工作。 通过努力,个人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

1、需要更及时、更深刻的学习和领会有关党的重要思想和理论;

技师转正总结第2篇

【关键词】 临床路径; 目标教学; 临床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30-03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个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有顺序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以减少康复延迟和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质量[1]。它是具有高品质、高效、低成本等优点的医疗服务模式。而目标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层层分解、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2]。随着护理教育模式的改变与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轮转护士需求,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年轻轮转护士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培养真正的实用型人才,本研究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应用于轮转护士培训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1年3月在本院外科轮转的护士30名为试验组,其中本科8名,大专22名。选择2009年2月-2010年3月在本院外科轮转护士30名为对照组,其中本科10名,大专20名。轮转时间均为两个月。带教老师均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在外科工作5年以上具丰富临床经验和带教经验的护理人员。两组轮转护士的教育经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按照外科培训计划,入科后均由总带教进行入科介绍。对照组由总带教分配教学内容给相应负责该内容的带教老师教学,轮转过程由不同的带教老师完成带教。试验组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带教老师将教学路径表发给轮转护士并详细讲解路径内容与学习目标,根据教学路径表严格执行由一个带教老师带教一个学生,每阶段均考核目标达标情况,并将教学路径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总带教和护士长,矫正、修改教学路径,直到达到教学目标。其中教学路径表是根据护理部制定的培训计划结合专科特点,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制定的,见表1。

1.3 评价方法

两组轮转护士入科第2天、完成2个月培训后,均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由科室总带教出题,采用闭卷形式,满分为100分。操作考核在胸腔闭式引流、导尿、灌肠、胃肠减压、心肺复苏、气切护理6项操作中抽取两项,满分为100分,取平均分,由总带教进行考核。两组轮转护士完成2个月培训后均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并完成一份护理查房作为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由护士长和总带教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初期对比

两组轮转护士入科第2天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培训后的对比

两组轮转护士完成2个月培训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比较,试验组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理实践能力考核三个方面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轮转护士初期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护理实践能力

对照组(n=30) 77.43±4.56 87.33±3.42 82.60±2.28

试验组(n=30) 77.33±7.27 87.51±4.06 82.44±3.85

t值 0.0638 0.1894 0.1853

P值 >0.05 >0.05 >0.05

表3 两组轮转护士培训后各项考核成绩比较 分

组别 理论知识 操作技能 护理实践能力

对照组(n=30) 83.80±3.48 92.93±1.91 89.46±4.36

试验组(n=30) 93.27±2.29 95.93±1.55 92.89±2.35

t值 12.4268 6.6621 3.787

P值

3 讨论

3.1 建立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本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教学的内容相同,避免了由于传授不同的知识引起成绩的差异性。由于传统的带教模式对于轮转护士的培养方向模糊,往往轮转时师生双方均对教学目的认识不够清晰、准确。而试验组在培训过程中,模拟临床路径设计相应案例,将专科护理知识融入于护理技术教学中[3],明确提出每阶段教学目标,避免了教学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给带教老师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和检验目标,而且即使中途遇到更换带教老师的情况也不会对轮转护士的培训造成影响;同时学生能预先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提前预习,查阅资料,避免了传统教学无序被动的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意识;有研究指出,目标教学法可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4]。表3结果也显示,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方面,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应用于轮转带教中更能提高轮转护士各方面的能力。

3.2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教学质量

本研究对照组带教是由总带教分配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的连贯性,同时沿用以老师为中心单向教学法,师生的了解较少,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试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以共同教学目标为导向,它改变了传统师生教与学的模式,使带教老师能了解自己带教的轮转护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带教老师对带教每阶段严格实施阶段质控,每周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对未达标的内容及时矫正,分析变异原因,及时改正和不断完善。表3结果也显示,在护理实践能力方面,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应用于轮转带教中更能提高轮转护士护理实践能力。

总之,护理路径结合目标教学法是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明确了教学内容的同时,制定了可执行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适于在轮转带教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霞,陈鹏,崔莉.“五勤”临床教学法提高护生业务能力方面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2):273-274.

[2]方慧麟,薛小玲.护理目标教学临床实习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55.

[3]蝇宇,赵雁,张欣,等.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实施小组学习法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31.

技师转正总结第3篇

关键词:篮球教学;翻转课堂;模式构建;应用策略

1.翻转课堂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由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首先提出,后经过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大力推广,在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蓬勃发展,2011年给引入我国后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翻转课堂模式是在人本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条件、教学情景等影响学生学习的条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都有设定好的学习目标;其次,翻转课堂是由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实际教学课堂两部分组成,形成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最后,翻转课堂既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能够有效的内化和实际应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翻转课堂就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信息化网络平台和实际课堂为中介,以分组学习为基础,注重课前知识、技能学习,课中、课后知识与技能内化和应用的个性化教学范式。

2.大学篮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体育教学模式是在某种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的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大学篮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必须在体育教学模式的范畴内,结合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篮球教学情况构建。课前,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准备教学资源,然后把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传至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在学习平台上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等工具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观看视频来学习篮球技术动作和相关理论知识,在观看过程中,对不清楚的示范动作可以进行暂停、后退和多次播放等操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篮球技术动作。学生在课前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在观看篮球技术动作的示范视频后,进行相关练习,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讨论模块在线与同学或老师讨论,然后再练习。在每一次的课前学习后都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把完成情况上传学习平台,以便教师给出客观的评价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线下的课中针对性教学奠定基础。课中,教师首先对学生课前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示范,提出练习方法、练习要求和注意事项,并督促学生集中练习,解决课前反馈的问题。其次,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并巡回指导,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课中不断的大量练习,使学生有效的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对本次的的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测验,对较好掌握本次课内容的学生进行奖励和鼓励暂时掌握不太理想的学生,建议同学之间以小组协作练习的形式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在课中以练习为主,不清楚的地方请教教师或同学,按要求完成教师安排的练习任务,积极主动的掌握本次课的篮球技能。课后,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任务都是总结和提高。教师要对本次教学情况进行小结,那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为什么出现这些情况等记录在教案上,以促进以后教学资源准备更充分;同时,教师还要在线与学生保持交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在比赛中合理运用相关技术动作。学生也应该对课中掌握的情况进行总结,在课后积主动练习相关篮球技术动作,并把掌握的篮球技术动作应用到篮球比赛中,增强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促进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的运用篮球运动锻炼身体。

3.大学篮球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3.1转变师生教育观念

传统秧田式的教学模式已在师生心里根深蒂固,多年来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填充式”的教育模式,让教育界接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转变师生教育观念入手。师生是反转课堂的实施的主体,其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态度直接关系到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改革成功与否。因此,师生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从内心接受和认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真实展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他从篮球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与学生的交流也是相互的,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正确对待自己的角色。另外,师生要共同努力,创造成绩,感动学校各级领导,寻求学校领导支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的实施给入政策和资金方面的保证。

3.2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教学改革的创新意识和勇气,而且更需要具备改革的各种素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部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线上教学所需的各种信息技术,包括视频的录制和搜集、体育教学资料的优化与整合、在线虚拟体育教学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等技术;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不断更新篮球知识,提高篮球技能,因为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观看的篮球技术示范视频有可能是直接在网上收集的高水平运动员的示范视频,其动作规范、完成质量高,无形给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增加了压力,学生也会把二者的动作示范做比较,必将对教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纠错产生不利的影响。

3.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依然是反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制定的,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学习将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采取干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例如:把登录网络学习平台的次数和时间、每节课测试结果与期末考试成绩挂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平台的方法,正确处理不同的学习情景,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技师转正总结第4篇

一、如何在小学信息课程中实现翻转教学

1.课前设计课题,学生自主探究

课前要求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据此制作出一些视频课程,并把学习任务清楚地布置给学生。学生拿到任务后,可以自己反复观看视频,通过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更加深入地了解视频内容,看完视频后通过平台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不明白的或者有疑问的要及时记录,可以跟身边的同学讨论或者向老师询问。

2.课中答疑解惑,与学生协作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可以就自己在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或者让学生之间通过协作学习去解答问题。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将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统一着重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课程中的重难点。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学习展示,教师针对其展示结果进行总结反馈,还可以通过一些视频、详细的板书等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把握课堂学习内容。

3.课后反思总结,强化提升

很多学生都认为既然课前跟课堂上都已经对所学知识有了很好的掌握,那么课后总结学习就不重要了,其实不然。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向学生强调课后复习总结的重要性。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整合,更加注重对自己之前遇到问题的反思和总结,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阶段性的复习,反复记忆。

只有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都认真完成,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小学信息课程中的作用。在小学信息技术“绘图”工具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运用了翻转教学的方法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教师为了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布置课前任务请学生认真阅读视频《鸡妈妈和鸡宝宝》,引出绘图工具栏设计个性插图的学习任务,结合课本的一些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启动“绘图”工具栏的操作。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尝试操作,边操作边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再记录下来,可以向老师提问,在老师给予别的同学解答的时候,其他同学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问题一一解决后,选择学生在实际绘图时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四个问题,同时设计四个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继续讨论回答,这样可以达到查缺补漏的作用。最后通过给出不同难度的四篇文章,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其设计插画,分层次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设计,设计好之后让他们自己表达他们所设计的意境,总结设计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点,同时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作品。在课堂总结中,教师应当对课堂所提出来的重难点再次总结,使得学生进行重复记忆。课堂结束后,学生应该积极地将课堂所学知识要点做好笔记,总结概括,不断提升,教师也可以阶段性提问或者考查以督促学生对知识进行反复熟悉。

二、翻转课堂如何改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1.学生自己监督自己学习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翻转课堂后,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视频,根据自己上课期间的消化情况来安排和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看视频的地点不受控制,可以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调节视频的快慢,学习的节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避免了传统模式中有的同学听懂了,有的同学不懂的问题。

2.增强了学习中的互动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前先自主学习探究,这就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学生提前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教师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单独指导。而且在教师解决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发挥合作小组间互相帮助的优势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从小养成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3.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技师转正总结第5篇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政策的深化调整,向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应用型院校转型逐渐成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明确方向。但其转型绝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教师教育优势,相反,应该以此优势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顺应整个社会发展趋势、国家高教政策调整以及自身传统优势,地方性高师院校必须尽快超越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大力开办应用型专业的发展阶段,大步走入以职教类教师教育为特色、全面发展应用型专业的新阶段。

[关键词]

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

地方性高师院校,主要指那些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省内的地市级城市中所举办的高师院校,也就是除了国家重点师范大学以及省会城市举办的省级师范大学之外的高师院校,它们构成了我国高师院校在数量上的主体。最近20年来,中国的地方性高师院校一直经历着一条艰难而坎坷的发展道路。上个世纪末,在研判中国高等教育尤其师范教育发展总体发展走势的基础上,国家提出了教师教育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移的总体思路。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师范院校参与非教师教育,一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显著气象。地方性高师院校在这场变革中深受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在艰难的行进中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4年以来,基于对社会发展形势、人才需求形势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总体把握,国家再次提出了所有新建类本科院校都需要由学术型向应用型院校逐渐转型的政策主张。这意味着,以教师教育或学术教育来自我设限的地方性高师院校,需要再次从灵魂深处来反思、修正或者确认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地方性高师院校必须接受这样一种客观的事实,整体上走向职业类或应用类教育是其必然出路。只管知识传授而不管技能获得的时代,已经在正式地向我们作别远去。对地方性高师院校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注定意味着新的整体性的转型之痛。但既已来临,唯有更为冷静的应对才是正道。首先当思者,便是地方性高师院校在这场向应用型高校转向的大局势中,究竟要转向什么样的应用型高校。为我们要转向的应用型加一个定语或者修饰词,使之更加清晰,便是本文的论旨所在。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国家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基本事实性依据,从更为宏大的社会经济及教育背景去把握和领会国家的政策意图,才能知其真正之所以然,这是讨论地方性高师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重要前提。其次,既然转型已成必然之途,那么如何去把握地方性高师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独特之处,这是讨论的关键所在。最后,应该如何确定地方性高师院校总体上的转型之道,这是本文讨论的落脚点所在。

一、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大势所在

国家在2014年提出了既有本科层次普通高校中,约有一半左右,也就是那些2000年以来升级或者新建的普通本科院校,都要逐渐地转型成为应用类或职业类为主的应用型院校。这个政策迅速在全社会领域引起了热议,甚至一些误解。在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师生中间,更是如此,因为地方性高师院校大部分上都在此政策的调整范围内。其实,这个政策之所以出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及教育方面的因素。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与我国总体的人才结构不相适应。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因素,尤其是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以及三次产业内部更为具体的行业比例,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实践来看,一般而言,都必然地经历着一个依此从农业为主、工业为主到第三产业为主的主导性产业的更替。在这个产业更替的大过程中,会逐渐产生对技术性人才、技能性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整个国家的人才结构发生相应的转换。如果人才结构的转换速度或水平,跟不上国家产业更替的发展需要,就会反过来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其实,目前在我国正在发生着类似的事情,即总体的人才结构不能够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在一个第三产业居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其健康的人才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即高端的学术型、原创型人才和低端的体力型人才都不会占人才结构的主体,在中间数量最为庞大的应该是技能性人才。在很多发达国家的人才结构中,都是如此,即技能性人才占据了最主要的份额。如果没有大量足够的技能性人才,那些高端的学术型、原创型人才的价值也很难得到充分发挥,毕竟他们的原创性发现或者成果,需要更多的技能性人才去转化和实现它。我国目前却仍是一个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从上到下依此是高端的原创性人才、技能性人才、技能缺乏型劳动者。这样的结构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对大量技能性人才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多地发生的技工荒现象就是明证。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普通大学毕业生和普通农民工,由于缺乏特定的技能或技术,而难以顺利地就业。大量的毕业生在离开大学时,理论知识相对丰富,却不可能都去从事更为深入的理论学习或从事理论性工作,实践技能则极为缺乏,无法胜任劳动力市场中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于是,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一方面大量的技能性人才无处寻觅。这种人才供需的极度不对接,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顺利升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其内部结构不合理状况却仍然突出。经过十来年的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已经跃居世界首位,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全世界已经居于前列,中国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基本解决。但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学术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之间的比例极度不合理,尤其在中国12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学术为导向的,应用型高校所占比例极少。这种状况严重地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即市场更多需要的是技能性、应用型人才,而本科高校培养更多的是学术型、知识型的人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集中于专科阶段,然而由于专科层次高校的数量有限,且生源质量亦有限制,因此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完全胜任整个中国经济对高层次的技能性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极度不合理,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所学无所用,从而造成了广为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经济结构升级所需要的大批高层次技能性人才,无法从大学毕业生中获得。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技能性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亦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必须服务于现代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为现代经济生产培养与其所需相适应的优质足量的高层次人才,是其基本职能之一。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在培养市场所需的高层次技能性人才这一职能上还较为薄弱,因此亟需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转换调整,增强其培养高层次技能性人才的职能。这就需要现有的12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中的那些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性、技能性人才为目标,调整转换自己的办学思路,更加主动地适应中国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要,从而为自己拓展更为广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发展之困

其实对于那些亟需转型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重新审视、修正和确认自己“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并据此展开对整个办学思路的调整与转换。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向应用型的方向发展,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对地方性高师院校并不是一个新提法。但“老提法”之所以能够在中央政策层面得以更加彻底、更为系统性的确认,也意味着我们真得需要对之有一种全新的、更为彻底的思考。其实,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教师需求数量的逐年下降,以及高师院校师范生数量的总体增加,师范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生存危机的重要表征之一。通过大量地增加非师范专业,目前在很多地方性高师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已经占到了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又不能放弃传统的师范特色,于是地方性高师院校普遍打出了“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的办学思路。这样的思路,为其有效地拓宽了办学空间。然而,囿于过去举办师范教育这样一种学术性的传统,又囿于大力发展非师范性应用类专业的思路,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不明显,反而相互牵扯似乎更多。具体表现在,与过去相比,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师范类专业的师范特色越来越不明显,同时,新发展的非师范专业也更多地表现出以知识教学为主的特征。最终结果便是,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地方性高师院校在最多时有近200所,是中国各专业类高校中比例最大者,这与当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师资的大量需求有内在关系。在其鼎盛之时,基本上很多地市级单位都有自己的师范专科学校,很多县级单位也都有自己的中级师范学校。然而随着普九任务的完成,以及基础教育师资紧张状况的逐渐消除,中级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由地方性师范专科学校升本而来的地方性高师院校,也随着升级转型,也逐渐发展成为兼有大量非师范专业的、综合性的师范高校。在地方性高师院校中,也往往保留有一半左右的师范类专业。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地方性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历史使命也已基本完成。目前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中,真正能够从事基础教育的并不算多。原因并不复杂,目前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大多属于补充性、结构性的需求,而其现有师资在总量上基本饱和。这就意味着中小学根本需要不了那么多新教师,也就是说,现有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师范类专业的规模仍然严重过剩。况且诸如省级高师院校甚至一些重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师范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也参与到原来属于地方性高师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范围中来,出现了同质性竞争的局面,加剧了地方性高师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所以,地方性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原有就业空间越来越狭窄。所以,服务于基础教育师资需要的历史使命,对地方性高师院校而言已基本结束。就生源质量而言,地方性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既不能与省级以上高师院校相比,较之高校扩招前师范专科或者中等师范时期的生源,在质量上也有很大不同。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如果要满足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结构性、补充性的师资需要,每个省份能够集中举办一两所省级重点师范大学,汇集全省师范教育的高精人才及相关资源,以集中性的优势办好师范教育,就基本可以满足要求。这就意味着,地方性高师院校如果还以一半的人、财、物的精力去开办普通的师范教育,存在着师范教育资源的不充分利用甚至一定程度的浪费,对学校、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损失。然而,就目前而言,让地方性高师院校完全放弃这种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既存在着心理上的难以接受,也存在着实际上的不可行,因为这牵涉到许多相关者的利益调整。不过,维持下去又没有出路,况且中央已经明确给出了整体上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政策指令,那么如何在充分利用自己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走出一个有高师风格的转型之路呢?

三、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高师风格

转型是任何现代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转型,意味着对组织之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思路的总体性调整。对一个现代组织而言,转型往往同时蕴藏着机会与风险,可谓危机并存。既有组织通过转型获得了新的发展生机,也有组织未能顺利地度过转型之痛而走向衰亡。但所有顺利通过转型而获得新生的组织,都有一个共性:即它们绝对不会完全放弃组织原有的优势和传统,而是对原有的传统优势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利用,从而使得这种经过创造性转化后的优势变成了组织获得新生的出发点和根据地。这种思路,对地方性高师院校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也就是说,问题在于要真正走出一条属于地方性高师院校的转型之路。那么地方性高师院校如何走出一条具有高师风格的转型之路呢?我们也必须思考,如何对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原有传统优势进行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利用。毫无疑问,地方性高师院校的传统、优势,就在于其师范教育,就在于培养教师。地方性高师院校,在建校之初就是以培养地方普通教育所需要的大量教师为基本使命,而且在培养教师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的办学经验,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与思考,形成了大量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成果。这方面的优势和传统,不是其他地方性高校能够轻易模仿到的,可以说是地方性高师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其所积累起来的成千上万计的校友资源,遍布全省甚至全国的各类教育战线甚至其他战线,这也为其在研究中深化和提升教师教育经验,提供了可贵的条件。所以,地方性高师院校要真正走出自己的转型特色,就必须从培养教师这一传统优势上做足功夫,尽一切智慧使得培养教师这一传统优势的土地上能够生长出更多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智慧。离开培养教师的核心优势去谈转型,无疑是以己之短来学人之长。地方性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上的优势,具体地体现在文化优势、经验优势、人才优势、政策优势等四个方面。对这些优势的深入分析,是我们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利用的前提。其文化优势,在于地方性高师院校经历数十年以上的历史积淀,已经基本形成了独有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文化。这种文化渗透在学校领导者、组织管理者、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甚至所有师生员工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以及言行举止上面。以至于地方性高师院校中的师生对于培养教师都有某种程度的自觉意识和文化心理。其经验优势,在于地方性高师院校在数十年的办学中积累起来了大量的如何培养教师的经验,这种经验既可以体现为文字性的理论反思成果,如文件、规章、论文、报告、专著等,也可以体现为缄默性的办学思路、思维模式、教育方法、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智慧等。这种经验既体现于一系列的物质形态,更体现于每一个部门乃至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身上。相对文字性或者物质性的形态而言,那种缄默性的、部门性的、个体性的经验形态,更为广厚和博大。其人才优势,在于它拥有数量庞大、经验丰富的能够从事教师培养任务的高校教师,以及已经在教育战线做出杰出成就的众多校友。其政策优势,在于作为传统的师范类院校,能够更为便利地获得政府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在其从事教师教育方面的政策支持。要真正走出一条具有高师风格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之路,就必须在深入分析这些具体优势的基础上,对之加以创造性的转化和利用,进而形成新的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具体优势。这就要思考,如何将地方性高师院校在从事教师教育方面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文化优势,如何将地方性高校从事教师教育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经验优势,如何将地方性高校从事教师教育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人才优势,如何将地方性高校从事教师教育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政策优势。诸如此类,等等。简言之,地方性高师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从文化、经验、人才、政策等具体方面对自己传统的教师教育优势出发,对之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利用,努力采取基于传统优势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从而走出一条具有高师风格、高师气质、高师特色的转型之路。

四、向应用型高校发展的转型之道

要让地方性高师院校的转型能够充分利用其高师风格,获得其区别于其他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从其从事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和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出发,去寻求真正适合于自己的转型之道。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思路,在实质上就是要将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职业性的人才,或者说培养大批量的技能性人才。这样才能将来自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的千万计的普通大学生,真正地转化为国家经济结构升级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千万计的技能性人才,使得他们从有知识无技能的“半人才”真正地转化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全人才”,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这在实质上是一个将隐性人才显性化的历史过程。然而这样的总体定位,还需要各类新建本科院校从各自的既有传统优势出发,加以更为具体化、精准化的运用。同样是应用型,各类院校所要发展的应用型绝对不会是全然一样的,甚至各个具体院校要走的应用型也应是各具特色的。没有特色,就难以在竞争中生存,更妄谈发展壮大,所谓转型也就沦为空无。地方性高师院校要走的转型之道,必须从教师教育和培养技能性人才的结合点上去考虑。在地方性高师院校如何参与培养技能性人才?从其既有情况来看,可以有直接培养技能性人才和间接地培养技能性人才两种思路。所谓直接培养技能性人才,就是直接开办或者转办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各类型的技能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所谓间接地培养技能性人才,就是通过培养职教类教师来间接地培养技能性人才,以培养职业院校所需要的各类型职教类教师为培养目标。前者的就业领域,是就业市场上的各类型用人单位;后者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各类型的职业院校。国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然需要大量的职教师资,而从目前情况看,职教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有待大力发展的。因此培养职教师资,是适合于国家社会经济形势和政策形势需要的一种主动选择。目前,职教师资的培养,主要由那些职业师范院校来完成,不仅在培养数量上远远不够,在生源质量上也存在不足。那些学术型的高校,自然无兴趣来全力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而言,其生源质量自然无法与那些纯学术型的高校相比,但较之既有的职业类院校仍有一定的优势可言。因此,如果地方性高师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除了其传统的从事教师教育的文化优势、经验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还有着鲜明的生源优势。如果要直接地培养技能性人才,对地方性高师院校而言,则在资金上、设备上、经验上、人才上、文化上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因此,职教师资的培养,正是教师教育和培养技能性人才的结合点所在。地方性高师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必须抓住职教师资培养这一潜在的特色。职教师资的培养,一方面符合国家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职教师资培养,不能再仅仅定位于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增长点,而应该重新定位于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努力焦点。应该以职教师资培养,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转型之特色所在来发展和培育。鉴于为普通教育培养师资的历史使命已经基本完成,又鉴于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地方性新建院校转型的历史使命,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应该理性审视其过去的办学定位,勇敢而理性地承担起培养职教师资这一崭新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从而在积极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努力顺应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大势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和生命活力,从而再次创造性地张扬和发挥其培养教师的传统优势。地方性高师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亦必须大力开办、转办应用型专业。职教类教师培养,确实应是其努力重心所在,但由于职教类教师的培养,还需要大量应用型专业作为后盾,以及职教类教师的需求数量亦有限制,所以,大力举办应用型专业亦是地方性高师院校必须抓住的另一个重心。如果没有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作为支撑,职教师资的培养就只能局限于师范素质而失之于专业素质,也就无法与具体的专业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无法真正培养出来合格的、时代所需要的职教类教师。现在职教类教师中普遍要求的双师型即是此理。同时,如果没有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作为支撑,学生就业全部集中到职业学校去当教师,既不符合学生差异化的就业兴趣,也不符合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因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力争在两手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以职教教师培养的高度,统御学校发展全局,以大力举办应用型专业的内容,为学校转型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地方性高师院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对其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利用,努力地从“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更具体地转化为“以职教类教师教育为特色”,同时全面发展应用型专业作为其支撑和扩展,从而真正走出一条具有高师风格的转型之道。

作者:吴永胜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J].人民教育,2001,(7).

[2]高等教育酝酿大变,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EB/OL].

[3]赵光辉.我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探讨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5).

技师转正总结第6篇

关键词:PBL;电动机正反转;实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5-01

PBL的全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设定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案,并且应用自己的理论方案在实训中实际动手操作,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理论和实际的学习兴趣。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育,因其直指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目前已经成为了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PBL的教学思路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同,PBL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注重教学模式的实践方案设计与教学质量评估。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发言情况和学生资料准备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学结束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学生在实践中,本专业各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电动机正反转电路是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基础并且重要的应用。即考查学生对方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论部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且,电动机正反转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下面是关于PBL在电动机正反转实训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师提出问题:

1、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电动机正反转的工作原理?

3、对电动机正反转控制需要那些电器,这些电器哪些是手动控制,哪些是自动控制?

4、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需要哪些保护措施,分别能实现何种保护,如何实现该种保护?

5、画出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连线电路图。

6、实际操作连线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二、学生准备资料:

1、学生在图书馆,书店及网上查找问题的答案,对电动机的工作过程及电动机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理论部分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生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图,同时,结合所搜索到的资料,设计几种不同的控制方案,然后分别论证每种方案的优缺点,最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案。

3、列出实际操作时要注意的事项,同时特别说明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三、学生在实验室实际操作:

1、组织学生来到实训实验室,选择学生需要的控制电器及其他所需器件,指导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其自行设计的方案连接电路。

2、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如有问题,查找原因,改正。

3、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心得。

四、教师对学生考查及总结:

1、教师分别就电动机正反转的理论部分及实际操作部分分别提出有专业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教师全面总结电动机正反转理论及实训部分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和相关的扩展,圆满完成本次实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PBL教学法,教师先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了研究方向,然后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增强了材料收集能力、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接下来开展实训,理论指导实践,增强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最后教师考核和总结,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程度,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运红丽 王丽君.PBL教学模式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

技师转正总结第7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职教育;慕课;在线学习;研究性学习

翻转课堂也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源于美国,是指一种教师创建学习视频并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回到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形态。这一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和指导技能,学生在家通过练习来内化的教学顺序,而变为依托信息技术平台让学生课前在家里上网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技能技巧方法,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而完成。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从“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为“课前学习+课堂研究”,课堂内容从知识讲解传授变为问题讨论研究。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已悄然拉开了探索实践的帷幕。笔者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教学进行了尝试,取得较好的成效。

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改革实践过程从价值与意义、依据与保障、实践与探索、总结与反思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与意义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探索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专业化和专业教学的信息化。翻转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将原先的“预习”丰富多彩和淋漓尽致,体现了信息技术为专业课服务。翻转课堂的专业仿真实训资源不可替代地使复杂的实训过程可视化、仿真化、岗位化,体现了专业教学信息化。

(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特别是进行仿真实训,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上课时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探究和实践操作,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操作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推进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翻转课堂需要学校提供足够的信息化条件,包括网站、网页、资源、录编条件和信息化人员以及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需求促进了发展,翻转课堂全面推进了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倒逼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跨越发展

翻转课堂不仅是教学顺序翻转,更在课堂上采用研究性学习和项目教学,使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毫无立足之地,倒逼教师不得不全面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与保障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本杰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知识传授阶段,第二是知识内化过程。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知识传授,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而把知识内化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占用来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模式翻转了这一教学顺序,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知识内化上,即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课堂时间,完全符合建构主义思想。“掌握学习法”理论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功课,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这一理论这对于“中职学生教不好”的说法给予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只要指导得当,中职学生照样可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掌握学习法”理论提出了包括定向、新授、评价、矫正等四个环节组成的“掌握学习法”。更多地强调课堂个性化的辅导和矫正性的帮助。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有群体教学,更是让学生按自身的节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支架,矫正错误认识,达成学习目标,因而翻转教学符合“掌握学习法”理论的。

基于这两个理论,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开展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验与普通教育同样是完全可行的。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条件

开展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条件着重在于师生思想观念和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两个方面。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对于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都是一种挑战!它的真髓在于改变教学模式,成败关键在于师生是否愿意改变,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老师和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教学模式;老师感到工作量增大太多,并且效果未必好;学生感到要多花时间学习,占用了较多的课外时间。开始实验之前,笔者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全面的宣传,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讨会,学习有关文章,形成共识,并进行演示、提供有关资源以减轻老师工作量,让相关专业教师乐于接受这一实验任务,并制定相应制度。对学生甚至家长说明清楚,说明优点,并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来学习!

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方面包括学校网站、网页建设,网络带宽,教师拍摄和编辑视频的能力,有关教学信息化资源等。笔者认为:信息化资源是改革顺利的重要保障,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学校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很多院校的慕课也在逐渐形成,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大部分学校都具备电教的拍摄设备和录播教室,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再配上个别的信息化技术人员完全可以解决拍摄和编辑视频的问题。而学生无论电脑还是手机上网都是很方便的,具备课外网上学习的条件,并且中职学生学习任务并不是很紧张,完全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在线学习。

为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积极筹备,2013年7月,工作室积极酝酿翻转课堂改革实验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步骤。2013年8月,在学校教学研讨会上介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做法,同时开展各方面的认证工作,并着手开展条件准备;2013年9月,正式开展实验试点工作。

笔者在实验准备开始之前,对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论证,并与有关专业老师和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交流,对相关老师进行信息化水平培养并指导了简单的录编技巧。通过学校解决了翻转课堂资源专用网页,摄录和编辑的设备、场地和人员等问题,同时在课外时间专门为寄宿生开放了机房,以便学生在线学习。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实验开始前,笔者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案,选定了班级、课程和首次进行实验的项目模块。具体的班级是笔者所上的一年级(10)班,所选课程是笔者本学期所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这个课程具有较好的独立性,笔者对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可行的教学设计,安排了每次课的内容,建立了班级翻转课堂QQ群,以便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课前准备

首先要对每次课确定学生课前在线学习的内容和练习,初步制定课堂在解决的问题。有计划地制作视频脚本并在技术人员支持下进行拍摄和编辑形成能突出教学内容有较高质量视频,和一些与本次课有关的信息化资源做成一个本次课的学习包,提前放在学校网页上,让学生学习。以收单机介绍这次课(2个学时)为例,教学任务是分析收音机的组成结构和框图、工作原理和过程、主要元器件名称和作用。笔者结合多媒体技术拍摄了12分钟的教学视频,清晰并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展示的收音机的框图、工作过程、主要元器件作用和教学PPT,同时将无线电原理、各单元基本电路组成原理、主要元器件的作用等教材、动画等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阅读复习,特别是还放入一些拓展性学习的资源,供一些有潜力和有兴趣的学生扩大知识面,还精心设计了相关的思考与练习要求学生作答后在QQ群中提交给老师。并在QQ群中通知学生抓紧在线学习。

第二天,大部分学生网上提交了作业和提出了一些问题,还有一些拓展性的问题。笔者对作业和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分为三类,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四类,并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备课。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课堂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不是“慕课”,不是简单的在线学习,视频不能替代老师,关键是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实现先学后教(做)。到教室或实训室上课时,学生已通过网上学习基本完成了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通过浏览学生作业和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好了互动交流的主要问题,科学地设计上课环节,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内化建构知识(技能)体系。

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的呈现形态以讨论探究学习的形式开展,对以传授操作技能为主的,则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形式开展。由于现阶段中职专业教学多是以理实一体教学的,因而面对面上课时,两种呈现形式多是交叉进行。总体上看,教学程序主要包括教师总结提出问题(任务)、分组讨论(操作)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演示示范)解决问题、多元评价加强共识等几个环节,课堂形式构成采用探究学习法,教学内容组成采用理实一体任务驱动。

1.教师总结提出问题(任务)。教师对学生网上学生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和学生提出问题,对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重难点进行适度的说明,并针对性提出若干关键性问题作为学生分组讨论或实践操作的基础。

笔者首先进行评价,评价中主要肯定学生的成果,但在如收音机整机结构、变频部分、中频放大部分和检波部分的认识还不足。提出的问题有:①如何画收音机的组成框图,收音机的信号流程是什么?②收音机各段的信号内容是什么?③收音机组成中各部分的电路组成是什么?它们的核心元器件有哪些?④收音机各部分的信号频率及处理有什么?并着重介绍了整机工作过程。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或实践操作完成任务并发现问题。在分组讨论中,教师采用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了讨论或实践操作的脚手架,学生分组(每组前后座4人一组)进行交流,交流讨论内容是自身网上学习提出的问题,并结合老师提出的关键性问题。学生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达到知识自主建构的目的,教师这时教师作为学习的引领者要特别注意控制节奏,在巡视中注意观察学生讨论情况,适时加入交流。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有了课前学习的基础,根据任务独立或合作完成操作,发现问题讨论交流提高。教师预见问题,巡视中注意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3.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或实践操作中,各组讨论后集中小组意见,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发言或操作演示,回答教师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或操作演示并说明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小组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适时插话进行引导。然后教师对各组情况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提炼出共性问题,全班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商榷探讨或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有的回答问题,有的补充个人想法,有的纠正不当的回答,有的提出质疑又引发新的交流,教学在师生的思维冲撞中不断内化学生知识。最后教师要进行关键性的总结和提升。这是一个关键,能否把握体现了教师主导的作用。

4.多元评价加强共识。各组在总结归纳中填写《达成性学习任务表》,并根据《课堂评价表》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简短总结和评价。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总结与思考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大部分师生的支持。首先是学校很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为学校注入的新鲜血液,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确保培养目标有所帮助。其次是老师很高兴,通过翻转课堂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会提前自学,教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生动活泼,效果较明显,最后是学生很热情,乐于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对上课较为期待。

(一)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改革的优点显而易见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首先是学校很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为学校注入的新鲜血液,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这一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确保培养目标有所帮助。其次是老师很高兴,师生基本适应了这一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基本定型,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学生有提前网上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再其次是是学生很热情,乐于接受这一新鲜事物,对上课较为期待。

在中职学校开展课堂翻转教学较普通教育体现了以下的优点。1.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是采用研究性学习,肯定要比传统的讲授法多用时间,必然造成正常的教学课时不够,在中职学生的课外学习不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显然可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弥补课内时间的不足。其次课堂讨论氛围浓厚了许多,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效果较明显,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是中职教学突出的是技能教学,翻转课堂的“先学后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先学”有关的技能操作方法,而“后教”把需要仪器设备进行技能操作的实践内容放在实验实训室,最大限度地提高的实验实训室的效率,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了网络技术、信息化资源、慕课平台等先进教学手段,把预习部分转化为观看视频和仿真动画,增加了趣味性,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学会了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培养了尖子学生带动全体: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尖子学生:部分学生选学了拓展性内容并开展网上和课上的交流提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专业水平大幅提高,培养了尖子学生,为技能竞赛准备了梯队选手,同时他们成为“小老师”,带动了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和专业水平。

(二)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

在中职学校开展课堂翻转教学较普通教育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教师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不仅是如何将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通过管

理的方式将学科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传递学习技能、创新思想。因此,教师要从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等几个方面提高能力。同时课堂翻转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更高。2.学生自觉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课外没认真网上学习,甚至没有学习,这在中职学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分组讨论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多元评价的效果也亟待提高。3.信息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设备和录编设备不足,教师拍摄视频水平不够,视频质量不高,相关信息化资源匮乏。信息化技术人员不够。网络速度不够也是造成学生不能正常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寄宿生上网学习受到一定的制约,难以做到完全自主学习。4.教师工作量有待于合理安排:教师要准备视频,要准备资源,还要浏览学生作业和提出的问题,才能形成高针对性的研究问题,无疑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有时难免顾此失彼。

结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师生基本适应了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教学程式基本定型,老师的信息化水平基本提高了初步满足这一教学模式需要的程度。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养成,课堂研究性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教学质量逐渐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弊端不多,首先改革不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不存在影响教学内容的问题;其次中职生课外学生并不紧张,在中职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用考虑这一改革是否给学生减负的问题;其三即使有部分学生没有提前在线上学习,顶多也不过是面对面交流时多进行一些复习讲解,还是可以节省相当的时间进行探究性学习的。

综合分析这一实验过程,笔者认为,将课堂翻转教学模式改革应用于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是可行的,总体上说利大于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实践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12.(3)

[2]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