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评比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04 19:07:23
教育评比论文

教育评比论文第1篇

2008年11月15日,来自国际国内计算机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共二百四十多人齐聚福州大学,参加“第四届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暨2008英特尔杯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颁奖大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和福州大学的领导莅临指导,《计算机教育》杂志社奚春雁主编主持了论坛开幕式。

到会的嘉宾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会主任李未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全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吴敏生教授;《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周立柱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主任蒋宗礼教授;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袁开榜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软件学院院长傅育熙教授;台湾铭传大学资讯学院贾丛林院长、杨健贵学务长和国际学院王立天主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倪明选教授;《计算机教育》杂志总编焦金生教授。

另外到会的《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马殿富教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教授;部级名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系陈明教授。

开幕式上,李未院士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计算机教育》杂志出色的组织工作和福州大学细致的准备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本次论文获奖者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真诚的祝贺!在接下来的热情致辞中,李未院士详细解读了党的“十七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深刻内涵,指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引发的强烈震撼和深远变革,对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做了纲领性和前瞻性的预测。李未院士高瞻远瞩的精辟论述举起了计算机教育界的一面鲜明旗帜,引发了台上台下各位老师和同仁的强烈共鸣,引领着各位教育工作者坚定和执著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福州大学校长吴敏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福州大学建校50周年来为福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所做的杰出贡献,肯定了计算机教育论坛的举办对福州大学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对计算机教育的促进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带来的巨大福音。

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袁开榜理事长在致辞中重点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计算机教育所必须经历的改革创新发展阶段,号召大家深入探讨计算机教育。他倡议:让我们中国计算机教育的航空母舰永远航行在世界计算机教育的前列!

《计算机教育》杂志焦金生总编向大家介绍了本次论文的评比过程,并宣布获奖名单。本次论文大赛共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36篇。在隆重的颁奖典礼上,主席台的嘉宾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奖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他们能够踊跃参加《计算机教育》杂志组织的每年一次的论文评比活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我国计算机教育迈上新的台阶作出自己的贡献。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张铭老师代表所有获奖作者发表了获奖感言。

开幕式后,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正式拉开帷幕。李未院士的《科学发现的逻辑验证》、上海交通大学傅育熙教授的《构筑校企合作体系,全方位促进工程教育的实践》、清华大学吴文虎教授的《我爱教书,乐自讲堂来》、天津师范大学王立柱教授的《十年课程改革有感》、北京工业大学蒋宗礼教授的《瞄准定位,科学施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殿富教授的《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香港科技大学倪明选教授的《香港科技大学的人才观》、台湾铭传大学贾丛林教授的《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经验》、武汉大学何炎祥教授的《IT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浙江大学何钦铭教授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施方案与改革实践》、北京大学张铭教授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课程改革思路》主题报告陆续展开。每位专家聚多年研究之精华,集毕生经验之大成,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独特新颖、热情洋溢的专业演讲大会,论坛高潮迭起,反响热烈。

在第二天的分会场上,各位老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分别在“专业组”、“基础组”和“职教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武汉大学何炎祥教授、青海大学黄维通教授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关俊良教授分别担任各分会场主持人。

苏州大学徐云龙教授、复旦大学高峰教授、黑龙江工程学院孔宪君教授、四川大学陈杰华教授、台湾铭传大学王立天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系David M. Arnow教授、北京大学张铭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周艳明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常理民教授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关俊良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发大家的思考。因为报告都很精彩,很多老师在三个分会场之间“紧张地转换”,希望能够多听几个报告,接触更多更新的思想,开阔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组王立天教授的《上一门不用教科书的课――运用5段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和David M. Arnow教授的《CodeLab and Teaching――The Craft of Programming》分会场报告视角独特,贴近教学,引发了与会代表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希望现场得到两位老师的解答,为自己的课程内容或课题指点迷津。王立天教授应老师们的强烈要求,在主题报告后又做了《通识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小报告,演讲结束后还被很多老师簇拥在中央,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育问题。David M. Arnow教授的演讲刚刚结束,就被几个教师请到会场外,共同交流中西方教学的异同及计算机程序教学的体会,并留下各自的联系方式,便于继续合作,交谈十分融洽。分会场讨论一直持续到中午仍在继续,大有意犹未尽之势。

很多老师纷纷反映,“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加强了计算机教育界的交流和合作,拓展了计算机界与社会、企业和各方人士沟通的渠道,表彰、激励、鼓舞了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赢得了良好的行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计算机教育》自创刊之日起,一直秉承为行业“提供交流平台,挖掘新思想,发现新人才”的专业期刊宗旨。“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和优秀论文评比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四届,辐射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在计算机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本届论坛的召开恰逢《计算计教育》创刊5周年,《计算机教育》杂志的影响因子已经突破了1.0大关,跃居同类48份期刊第3名(科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2008)》),汇聚了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地区、美国高校的教育精英,可谓盛会规模空前,惊喜接踵而至!

教育评比论文第2篇

文章名 作者 学校

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郑莉 清华大学

多模式校企合作主动适应企业需求 龚声蓉杨季文朱巧明胡新华 苏州大学

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 鲍丽薇蔡莲红冯建华 清华大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与实践 孙ゲ萄Ь孙宏伟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二等奖

文章名 作者 学校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创新 周苏1王文2 1浙江大学2浙江商职院

“做中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 黎忠文1向兆山2 1厦门大学2电子科大

能力导向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的

设计与实践 朱小梅盛新富祁硕贾玉荣崔爱芳 清华大学

信息类研究生教育现状研究与改革 徐红云李仁发 湖南大学

利用概念图技术改进计算机图形学教学 孔德慧孙艳丰李敬华 北京工业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 翟丹妮黄卫东 南京邮电大学

GIS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策 刘明皓袁正午 重庆邮电大学

编程训练与课程学习的相互渗透 杨圣洪 湖南大学

运用自然语言的思维建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 贾茹郝长胜郑惠生裴衣非董焕芝 内蒙古科技大学

以学为主的IBL教学系统设计 袁玫鲍有文张姝 北京联合大学

“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体系分析及课程整合 任国庆 广州金桥学院

三等奖

文章名 作者 学校

印度Infosys企业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剖析 杨晴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职业生涯辅导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高峰赵一鸣 复旦大学

立体化的“Internet应用”课程建设与案

例教学实践 尤晓东杨小平 中国人民大学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探析 杨爽李刚 西安邮电学院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王昭顺 北京科技大学

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策略与实施 李卓玲 沈阳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李劲华 青岛大学

北京市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

建设与实践 高敬阳山岚朱群维 北京化工大学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教学理念 朱怀宏 南京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郑存陆 华南师范大学

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点体会和想法 武澎杨扬 河南大学

面向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践 包空军熊馨 郑州轻工业学院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维立体课程的

研究与实践 詹国华汪明霓潘红张量袁贞明 杭州师范学院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弹性

教学模式 刘杰民1马宗民1刘国华2 1东北大学2燕山大学

协作竞争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朱海林邓建明 东南大学

“离散数学”中实践教学的探讨 蔺永政王新红李金屏 济南大学

“实验室环境+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

模式的对比研究 梁建坤于净毕占举郑小松 沈阳药科大学

课堂三要素及其作用原理――探讨任务驱动教学

模式的科学依据 谢宝荣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高职高专软件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郭翠英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探讨 万琼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肖离离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考

试模式中的实践 汪启荣陈俊荣刘铁柱吴芳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评比论文第3篇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theory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aggregate, composed of many discipline theories. The basic theory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theory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the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ory, evalua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we must absorb, draw and combin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evaluation to make them interact and combine organically.

关键词:教育评价;德育学科;评价学;德育评价理论

Key words: education evaluation;moral subject;evaluation studies;evaluation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242-03

0 引言

多年来,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德育评价进行了一定程度研究,德育评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有关德育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局限于对德育评价的具体操作问题研究,如德育评价的方法问题、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问题、德育评价的操作技术问题等。而对于德育评价的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的研究呈碎片化的状态,鲜有专家对德育评价理论体系建构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分析与研究。

大学生德育评价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集合体。教育评价基本理论是大学生德育评价理论的重要基础,德育学科是大学生德育评价理论的基本内容来源,评价学理论是大学生德育评价理论的重要理论借鉴。

1 教育评价基本理论是大学生德育评价理论的重要基础

教育评价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包括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学界对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主要在于引进国外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些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德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它属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因此不能简单的将德育评价归结为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况且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德育本质的理解存在差异,对德育的内容范围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评价的发展为德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教育评价学科的发展,为德育评价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进行研究。并于1984年加入“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同时我国又在中央教科所建立“中国国际教育成就评价中心”,开始在全国开展考试学、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教育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这不仅大大促进了我国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应用领域。[1]可以说,没有教育评价的发展,就没有德育评价的发展。教育评价概念的提出,对其本质、规律、意义的研究,为德育评价奠定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其次,教育评价的功能研究,为德育评价价值取向奠定了基础。美国著名学者格兰特・威金斯曾经说过,评价如果不能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教育管理者有所教益,那评价也就失去了价值。[2]什么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就提出了评价的功能问题。教育评价最初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考核和诊断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德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管理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鉴定功能。这些功能的提出,不但为德育评价的实践开展提供了方法指导,而且也为德育评价价值取向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后,教育评价实施原则为德育评价的科学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多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在归纳、总结和吸收国外关于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也提出了不少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评价实施原则。其中瞿葆奎、陈玉琨等专家学者对教育评价的实施原则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和理论,他们认为教育评价的实施原则主要包括可行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在对大学生开展德育评价的过程中,德育评价主体和客体是处在一种相对复杂的关系中,同时德育评价又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体。因此恰当处理评价主客体的关系和正确分析德育评价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便成了一个德育评价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为了使这个问题得到妥善处理,也必须把握一些共识性的原则,只有把握了这些原则,才能为德育评价工作在方案设计、指标体系设定、评价材料收集等操作方法技术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教育评价的实施原则无疑为德育评价的科学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 德育学科是大学生德育评价理论的基本内容来源

德育学科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学科内容的发展,丰富了德育的内涵,为德育评价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

思想教育是德育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思想的发展史,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的思想性,人的最高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由实践活动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活动不断重复的过程。正确的思想是符合并促进客观事物发展的,错误的思想阻碍客观事物发展。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说:“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3]对德育对象而言,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随着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教育的方法、原则和理论也随之不断发展。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这些方法、原则和理论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些规律为德育评价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政治学是专门研究政治的一门社会科学,主要是研究政治权力、政治行为的实践与理论。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政治在人类社会历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的人们对政治的理解不同,因此,学界对于政治的内涵阐释不同,定义也不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其根本决定于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越来越强,参与政治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政治教育是指以提高人们政治觉悟为目的的教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增强爱国意识与国防观念和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等,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言。以史为鉴、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模范树人、实践育人等政治教育理念大大丰富了德育内涵,为整个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方法、理论,也为德育评价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学说。由于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对伦理学本质内容,不同的国家、阶级、民族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阶级和民族之间对伦理的实质内容理解可能不同。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研究伦理学,提出了道德现象中存在的普遍性和根本性问题,揭示了道德的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强调发展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行为对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强调伦理学的重要性不在于传授道德知识,而在于使人们身体力行。在当代,如何有效地开展伦理学教育,提高人们的总体道德素质,成了许多学者专家研究的主要领域。伦理学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伦理学研究,德育就难以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德育评价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可靠依据。

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受自然科学的启发,19世纪末,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也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德育领域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德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心理素质测评理论随之发展,而且心理素质测评的研究成果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20世纪中期西方教育评价学的发展。今天,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心理教育机制、成立了心理评估中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大大促进了德育评价理论的发展。首先,我们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遵循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心理活动规律,找出最合理最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案;其次心理学特别强调思想发展过程及心理变化特征,这就提示我们在开展德育评价工作时,一定要坚持 “发展”的原则,按照“发展”的理念做好评价。我们在开展德育评价时要坚持在发展中观察、研究、分析、判断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情况,以此来评价所开展的德育活动是否符合德育对象成长的内在要求。最后,心理状态评估的一些方法、技巧和理论也是德育评价理论的直接来源。

3 评价学理论为德育评价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评价学理论基础由多个学科理论共同组成,包括了计量学、比较与分类理论、信息管理科学理论、信息论与系统论、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论、预测学、科技管理等理论。这些理论主要从评价技术、评价工具方面为德育评价理论体系的构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大学生德育评价主要借鉴了评价学理论基础中的计量学理论、分类与比较理论、信息管理科学理论。

3.1 计量学理论

计量学理论是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中量化评价方面重要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之一。埃利泽・盖斯勒认为,计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计量。威廉・汤姆逊・开尔文勋爵的“如果某事物不能测度,那么他就不重要”成为经典名言被广泛引用。测度和计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和事物,不仅在科学上是必要的,也是我们把握自然和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在组织科学和管理科学中,对现象和实践进行测度和计量,对于了解和研究它们至关重要。[4]邱均平、文庭孝等学者认为:“任何计量都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量什么(即确定和区分计量的对象);二是如何计量(即采用什么标准、尺度、方式、方法、工具来计量);三是计量的效果如何(即怎样检验和改进计量的效果)。”[5]学生德育评价进行量化测评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时,需要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来具体量化德育活动及其实际状况,再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这些方法和理论都是计量学的范畴,因此开展德育评价工作必须运用计量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

3.2 分类与比较理论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必须从区分认识对象开始的,要区分就得分类和比较。人类要有效区分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各种逻辑加工,也应从分类和比较做起。因此,科学评价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便是比较和分类。大学生德育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它包括了众多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将不同的评价对象放入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进行比较。因此,要想开展好德育评价,就要清晰的区分好评价对象,再进行对象间的比较,这些都需要借鉴分类与比较理论。

分类就是按照事物的属性,将事物区分并归入一定门类的思维方法。分类与比较存在辩证关系,分类是比较的基础,比较产生了新的分类。分类的结果就是将事物区别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层次的大小类别,形成各种概念系统,反映了客观世界的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德育评价涉及的因素较多,必须做好分类,才能进行比较,最后根据比较结果做出评价。

比较就是对照不同对象和不同时段或不同境况的同一个对象,以便揭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方法区分事物的异同点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事物只有进行了比较,才能鉴别它的优劣。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比较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比较存在多种类型。如定量比较与定性比较、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整体比较和部分比较等等。判断价值大小的根本在于比较,所以在德育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采用比较学的理论。在德育评价中最常用的比较方法是前后比较,也就是通过一定的参数,将被德育活动开展前后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获得评价依据。此外,德育评价也常会采用横向比较、对照比较、定性比较等方法。

3.3 信息管理学理论

信息管理学是由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一门建新兴学科。其本质是对信息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运用计划、组织、管控等手段运用一定的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对信息收集、整理、储存、交流、分析、研究、处理进行有效组织和调控,以达到特定的目标。科学评价经过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日臻成熟,与信息管理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信息管理为科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是科学评价发展和改进的前提。另一方面,科学评价是信息管理的拓展和应用,为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6]

大学生德育评价需要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评价主体的信息、评价客体的信息、评价中介信息三大类。在德育评价活动中,信息管理的科学程度决定了德育评价效率和质量的高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管理的过程,它包含着信息收集、整理、储存、交流、分析、研究和处理等一系列的信息管理活动,信息管理活动贯穿德育评价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德育评价需要获取和处理有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中介的信息,同时还要借助大量的信息管理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处理相关信息。因此,信息管理科学理论是德育评价的基础理论来源之一,它为德育评价活动中的信息管理提供了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的支持。

只有科学的吸收、借鉴和融合教育评价、德育学科和评价学的发展成果、理论基础,并科学的协调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构建出大学生德育评价基本理论框架,以这个理论框架为依据,才能科学、客观地开展德育评价工作,真正达到德育评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海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美】格兰特・威金斯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

[3]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4]埃利泽・盖斯勒.科学技术测度体系[M].周萍,黄军英,刘娅,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68.

教育评比论文第4篇

第二条 对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所有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均由静海县教育学会统一组织实施。县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教育系统各部门须提前制定相关活动方案,经静海县教育学会会长(或主管常务副会长)审查同意后,报学会秘书处组织实施;部级、市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教育系统各部门要依据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术团体的有关文件精神,提前制定县级评选推荐方案,经静海县教育学会会长(或主管常务副会长)审查同意后,报学会秘书处组织实施,或由教育学会委托相关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四条 论文评选(推荐)程序。

部级、市级优秀论文评选推荐程序。

1.转发文件。转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术团体的有关开展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的文件。

2.个人申请。有意参加优秀论文评选的教师,根据转发的文件要求,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交本人的论文,由学校进行登记。

3.乡镇校审核推荐。乡镇校组织人员对教师作品的原创性进行审查,并按推荐指标要求(第五条)择优推荐。将教师原创性论文登记造册,向县教育学会秘书处进行推荐,并提供推荐名册。

4.县教育学会秘书处评选推荐上报。县教育学会秘书处组织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按照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择优推荐。

县级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程序。

1.全面发动。各单位要把优秀论文评选当作一次教师交流反思自身教学经验、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项校本研究活动,宣传发动到每一位教师、教育干部。

2.基层推荐。各单位根据每年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初评,根据相关要求及推荐指标择优确定上报论文名单,在本单位公示3个工作日,无异议后上报参评。

3.组织评选。由学会秘书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选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论文分类分组、统一编号、清除论文作者个人信息、论文审核等;聘任评委,原则上评委由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担任;组织评委培训活动;各组评委根据评选标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价赋分;秘书处安排相关人员对论文及各组评分情况进行复审;根据论文成绩分类统计排序,按奖级设定比例和成绩一次性确定获奖名单及等级。

4.评选结果。评选结束后,通过《静海县教育科研简报》公布,并供各单位存档备查。公布后,向获奖教师颁发证书。

第五条 推荐指标。原则上各单位推荐论文篇数不超过教师总数的10%。

第六条 论文要求。

各单位推荐的县级论文要符合以下要求:

2.报刊杂志未公开发表的。

3.如实填写《静海县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登记表》。

4.每篇参评论文打印2份,同时提供电子稿。论文正文格式

各单位推荐的部级、市级论文要符合相关文件要求。

第六条 奖项设定。县级获奖论文总数控制在推荐总数的60%左右。评选结果按1:3:6的比例设一、二、三等奖三个奖项;部级、市级论文推荐比例,按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第七条 评选纪律。评审人员和评审工作人员在受理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应客观公正,秉公办事,严格把关;评选实行回避制度,凡申报参加评选或有亲属参加评选的,不能担任评委。评委成员必须模范地遵守师德规范,坚持原则,执行评选规定。对工作不认真或有营私舞弊行为的评委成员,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取消评委资格的处分。论文作者需作出“个人诚信承诺”,保证所写是原创,各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审查,并对论文原创的真实性出具审查意见。严禁弄虚作假,对抄袭他人文章和冒名顶替者,取消参评资格并记入学术诚信违纪档案。

第八条 县级论文评选活动不收取参评费,相关经费由县教育学会和县教科室承担;部级、市级论文评选活动,按相关文件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县教育学会负责解释。

静海县教育局

教育评比论文第5篇

第二条 对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所有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均由静海县教育学会统一组织实施。县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教育系统各部门须提前制定相关活动方案,经静海县教育学会会长(或主管常务副会长)审查同意后,报学会秘书处组织实施;部级、市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教育系统各部门要依据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术团体的有关文件精神,提前制定县级评选推荐方案,经静海县教育学会会长(或主管常务副会长)审查同意后,报学会秘书处组织实施,或由教育学会委托相关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四条 论文评选(推荐)程序。

部级、市级优秀论文评选推荐程序。

1.转发文件。转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术团体的有关开展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的文件。

2.个人申请。有意参加优秀论文评选的教师,根据转发的文件要求,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交本人的论文,由学校进行登记。

3.乡镇校审核推荐。乡镇校组织人员对教师作品的原创性进行审查,并按推荐指标要求(第五条)择优推荐。将教师原创性论文登记造册,向县教育学会秘书处进行推荐,并提供推荐名册。

4.县教育学会秘书处评选推荐上报。县教育学会秘书处组织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按照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择优推荐。

县级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程序。

1.全面发动。各单位要把优秀论文评选当作一次教师交流反思自身教学经验、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项校本研究活动,宣传发动到每一位教师、教育干部。

2.基层推荐。各单位根据每年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初评,根据相关要求及推荐指标择优确定上报论文名单,在本单位公示3个工作日,无异议后上报参评。

3.组织评选。由学会秘书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选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论文分类分组、统一编号、清除论文作者个人信息、论文审核等;聘任评委,原则上评委由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担任;组织评委培训活动;各组评委根据评选标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价赋分;秘书处安排相关人员对论文及各组评分情况进行复审;根据论文成绩分类统计排序,按奖级设定比例和成绩一次性确定获奖名单及等级。

4.评选结果。评选结束后,通过《静海县教育科研简报》公布,并供各单位存档备查。公布后,向获奖教师颁发证书。

第五条 推荐指标。原则上各单位推荐论文篇数不超过教师总数的10%。

第六条 论文要求。

各单位推荐的县级论文要符合以下要求:

2.报刊杂志未公开发表的。

3.如实填写《静海县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登记表》。

4.每篇参评论文打印2份,同时提供电子稿。论文正文格式

各单位推荐的部级、市级论文要符合相关文件要求。

第六条 奖项设定。县级获奖论文总数控制在推荐总数的60%左右。评选结果按1:3:6的比例设一、二、三等奖三个奖项;部级、市级论文推荐比例,按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第七条 评选纪律。评审人员和评审工作人员在受理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应客观公正,秉公办事,严格把关;评选实行回避制度,凡申报参加评选或有亲属参加评选的,不能担任评委。评委成员必须模范地遵守师德规范,坚持原则,执行评选规定。对工作不认真或有营私舞弊行为的评委成员,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取消评委资格的处分。论文作者需作出“个人诚信承诺”,保证所写是原创,各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审查,并对论文原创的真实性出具审查意见。严禁弄虚作假,对抄袭他人文章和冒名顶替者,取消参评资格并记入学术诚信违纪档案。

第八条 县级论文评选活动不收取参评费,相关经费由县教育学会和县教科室承担;部级、市级论文评选活动,按相关文件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县教育学会负责解释。

静海县教育局

教育评比论文第6篇

 

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是省教育厅开展的一项常规工作,每年举办一次,已开展多年。2010—2012年,评选活动共收到参评论文1237份,初审淘汰132份(超范围),符合评选条件的论文1105份,获奖637份,平均获奖率57.6%。总体上看,论文评选反映出如下特征:

 

1.参评论文数量开始回升,社会对成人教育工作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由于受职称评审条件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参加全省成人教育优秀论文评选的论文数量逐渐减少。但近年来,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中,_些地方对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提高,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积累了相应的研究成果,论文数量开始增加。

 

2. 论文题材广泛,涉及成人教育的方方面面。从选题情况看,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围绕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工作实际进行选题,体现了理论研究反映工作实际,实际工作推动理论研究的科研规律。从参评论文题材看,成人教育理论—直是成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数量最多。2010—2012年成人教育理论课题的论文占当年参评论文总数的1/3左右。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成人教育研究一直是成教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三年来,有关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成人学校建设方面的论文合计有336份,数量上处于第二。各类成人中初等学校教师是成教工作者的主体,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所以参评论文中数量位于第三的是教学类论文。近年来,职工教育、社区教育逐渐被重视,有关研究论文逐年增加。2011年10月8曰,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成人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

 

3. 参评作者反映成人教育队伍现状,获奖情况与研究水平基本对称。从作者来源看,大致分为六类:一是农村乡镇成人学校教师;二是成人中专、职业学校教师;三是高校教师;四是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工作者;五是企业从事职工教育的人员;六是一些中小学教师。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从获奖比例看,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者撰写的论文获奖比例最高,达到89.7%,原因在于来自企业的作者,撰写的论文能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受到评审专家的赞赏。其次是各类中专学校的作者,平均获奖率为77.7%,中专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科教学有着深刻的领悟和独特的见解,所以撰写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

 

再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单位的作者,平均获奖率为75%,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单位的作者,理论视野开阔,政策意识强,选题能切合成人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透彻,论文水平相对较高。乡镇成人学校教师平均获奖率为50.5%。原因在于乡镇成人学校教师研究水平不高,不少作者选题大而空,所以获奖比率相对较低。而中小学教师和其他人员,平均获奖率为30.1%。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和其他人员了解成人教育实际不够,撰写的文章要么偏离主题,要么触及不到问题实质,质量相对较差。

 

2. 论文评选工作日益规范,论文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为搞好成人教育论文评选活动,省教育厅一方面及早下发评选工作通知,列出论文参评范围、撰写要求、参考课题等,宣传动员广大成教工作者参加评选活动;另一方面严格规范评选程序,反馈评选结果,对超范围和作弊论文一票否决。经过努力,近年来论文质量逐年提高:_是超范围(非成人教育)以及作弊论文逐年减少。超范围论文由2010年的70份减少到2012年的11份,作弊论文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23.4%下降到2012年的17.2%;二是论文格式逐步规范。

 

2010年不规范论文(写作格式不符合要求)占参评论文总数的35%,2011年下降到21%,2012年进一步减少到11%;三是涌现出一批内容翔实、理论联系实际、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对成人教育和教学改革工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例如:《郑州市2012年城镇下岗职工与城镇低收入人群文化状况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郑州市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及今后的普法对策》、《平顶山市发展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林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与对策的思考》等。

 

二、当前基层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参与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作者发现,当前的基层(主要指农村成人学校、成人中专学校)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研究队伍薄弱,成教工作者参加理论研究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河南省成人学校教职工4129人,成人初等学校教职工5172人,合计9301人。但是2010—2012年参加省级评选的成人教育论文只有1237份,年均412份,每年人均参与率仅为4.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基层成人教育工作者对理论研究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不少成人中初等学校对教职工的科研业绩也无硬性规定,年度考核也不重视,导致教师只有在评定职称时才关注课题研究和论文。而职称评定条件对论文的要求以CN学术期刊为主,不少老师认为参加论文评选活动意义不大。同时由于现行的职称评定中没有成人教育系列,农村成人学校没有编制,教师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师兼任,撰写的成人教育论文即使获奖,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也不认可。

 

这是导致不少成教工作者没有科研动力的主要因素。二是成人教育工作缺少政策保障机制,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农村成人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在不少地方农村成人学校处于无编制、无经费、无阵地、无工作的“四无”状态;社区教育工作在全省只有平顶山是全市联动,其他地方基本上是星星点灯,没有形成气候;职工教育在效益好的大型企业比较重视,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难以落实。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落后是造成理论研究薄弱的客观因素。

 

2. 选题扎堆现象突出,对成人教育新形势关注不够。在参评论文中,农村成人教育、学科教学类论文偏多,干部教育、职工教育、社区教育类文章偏少;理论文章、经验总结性论文偏多,调查性论文、定量分析性论文偏少。2010—2012年,实际参评论文1105份,其中有关农村成人教育的论文369份,占参评论文的33.4%;成人教学类的论文259份,占参评论文的23.4%;涉及职工教育的论文55份,占参评论文的4.9%;有关社区教育类论文26份,占参评论文的2.4%;调查报告类的成果仅10份,占参评论文的0.9%。

 

尽管出现了妇女教育、市民法律教育、弱势群体教育等新题材文章,但是下岗职工教育、城市外来人口教育、干部教育、老年教育、城镇化中的新市民教育等内容题材的论文缺乏。有关研究成果缺少,说明现阶段成人教育工作基础薄弱,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发展不均衡,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及时触及到社会对成人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3. 研究者心态浮躁,基层重视不够,把关不严。每年基层报送论文都会出现两大问题:_是超范围(非成人教育研究成果)论文,二是作弊论文。出现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部分作者心态浮躁,不注意观察问题、研究工作、收集素材,存在侥幸心理,写作时直接从网上下载、拼凑。每年参评论文90%的作弊论文都是从网上下载或拼凑的论文。其次是在基层论文评选工作中,有的地方对论文评选活动不重视、不发动、不把关,报送的论文数量少、质量低,出现了不少超范围和作弊论文。

 

4. 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科研能力欠佳、写作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成人学校教师是论文评选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是他们的总体写作水平偏低,在选题、构思、问题界定、文献综述、资料收集、观点提炼、论证方法等方面比较薄弱,知识更新慢,对国家的新政策、新举措和成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了解不够,引用的资料比较陈旧。在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参评论文中,写作方面存在三个问题是不会选题。不少作者不会选题,不是从

教育评比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小学语文教学法 教学模式 技能训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初等教育专业,是适应我国初等师范教育模式向职业技能教育模式转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人们将小学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技能类职业区分开来,过于强调它们的不同,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共性,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原则。它更趋向于把小学教师这一岗位看作与其他技术类工种等同的职业模式,在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为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如何适应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坚持以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需求为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走出一条符合小学语文教育规律的道路,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紧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符合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才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最好方法。

一、积极参加各类小学语文教师师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语文教学历史悠久,从最早的讲经,到民国时期的“国语”,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资讯的迅猛发展,各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思想层出不穷,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也更加活跃起来。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也成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与时俱进,紧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经常“回炉”,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而师资培训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回炉”的平台。从国家到地方,从专家讲座到主题座谈,从现场教学到网络培训,可以说小学师资培训已经贯穿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遗憾的是,作为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师却无法参与到这种只是针对小学教师的培训中来,无法从中受益。在教学中由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总是追着影子跑,观念更新不及时。造成课程内容与教改动态严重脱节,也就是课程教学滞后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求,难以反映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法发展的水平。老师拼命地教,学生拼命地学,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知识陈旧,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危害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要想紧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掌握教学法改革的最新动态,推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参与到这种师资培训中来。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搭建各种平台,鼓励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类师资培训中来,积极参与小学语文课的课程改革。(1)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纳入各个层面的小学师资培训计划;(2)聘请各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3)直接聘请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担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的教学任务;(4)走进小学教学第一线,让教法教师切身感受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革。采取以上的方式,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参与各类师资培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做到教学内容与教改动态同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二、积极创建各种教学模式,使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最终指向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它不能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和纸上谈兵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中,我们必须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际,打破书本至上、课堂至上、试卷至上等旧的教学和评价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变封闭为开放,将理论性与实践性、技能训练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等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

(一)适当整合章节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编辑出版了大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著作,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教材体系。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大部分教材过多注重理论的体系化、逻辑性、学术性,章节多、理论深,而实践环节却寥寥无几,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再加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时安排本就捉襟见肘,这些都背离了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取舍,做到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课外小组备课,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模拟教学。

由于教学法课时有限,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论教学,教师只能拿出很少的教学时间做一些简单的模拟教学实践,因此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从中收益,大多数学生参与模拟教学实践根本得不到保证,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无法应用到实践中。虽然师生一起备课、一起听课、一起评课,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示,但那只是缺乏切身体验的“纸上谈兵”。因此,本着“做中学,学中做”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集体备课、讲课、评课,教师及时检查,根据讲课情况,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课堂教学模拟实践。这样小组模拟教学与全班集体模拟教学评讲结合起来,既可以实现学生全员参与模拟教学实践活动,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技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

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讲授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基本规律,以及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技能。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说:“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①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各种语文教学相关职业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可是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那有限的时间去深入开展各种技能训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实践生活中才能真正获得”②。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每学期教研组都会举办演讲、朗诵、辩论赛、学生讲说课、讲故事、粉笔字、板书设计等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应变能力、站在讲台的胆量都有明显提高。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面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内容,对您现在教学工作帮助最大的是什么?”这一问题,85.6%的毕业生都选择了“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

以上事例恰恰说明了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针对语文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课外,变封闭为开放,将其与演讲、朗诵、讲故事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体味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在活动中训练教师口语,在活动中锻炼站在讲台的胆量,在活动中理解教学规律,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相关技能的培养。

(四)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最终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两种方式。

终结性评价,其表现形式为利用一张试卷来考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这种终结性评价注重结果,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学习的过程性,重理论评价而忽略了实践技能考核。也就是说,单纯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理论可能很扎实,试卷分数可能很高,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语文教学技能却得不到有效的考核评价。这种考核方式,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横向比较,而忽略了学习的纵向比较,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情感和态度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从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角度看,这种评价方式比终结性评价方式更客观,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在教学评价中过多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忽略了考核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考虑到了学习的纵向比较,而忽略了横向比较,也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所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我们要兼顾学习的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评价,不能简单地采用终结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笔者认为,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法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性质,我们在教学评价时,只有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平时考核、考试考核、技能考核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考核的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而真实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的均衡发展。

1.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法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以100分为例,在教学评价时,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可以确定为40分和60分。其中,40分为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时的态度、情感,以及完成各类作业、任务次数及质量的评分。60分则作为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2.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语文教学技能考核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现状,了解学习的优势与劣势,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我深信:只要我们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与时俱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学生在理论、语文教学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学改革定能在当代高职初等教育改革中生根、开花、结果。

注释:

①[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0.

②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9-52.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