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疗质量统计工作总结(合集7篇)

时间:2022-05-16 00:31:16
医疗质量统计工作总结

医疗质量统计工作总结第1篇

1工作归纳

医院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医疗质量,医疗质量的数理统计通常由人员、技术、物资、规章制度和时间五个部分组成,占据了医院数理统计的绝大部分工作。

1.1人员人是医疗质量要素中首要因素。人员素质对医疗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包括医院人员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业务技术水平、身体健康状况,机构与人员组织配置的合理程度,如人员编制、年龄、资历、能力、知识结构等等。

1.2技术技术是医疗质量的根本,包括医学理论、医疗技能和医院管理技术水平。医学理论的管理有医学专业理论的进展、学科发展趋势、医院管理观念、方法和技术的改革及其方面的新知识、新观点。医疗技能的管理有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改革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旨在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适应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医院管理技术是医疗活动不可或缺的因子,医学科学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医院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管理理论、观点、观念和方法应运而生,使医院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1.3物资物资是医院存在的基础,也是医疗质量的基础。其中包括设备的购置和设备的管理,药品物资供应的优质、齐全和及时,保障医疗需求,为医疗服务质量提供物质基础和硬件保证。

1.4规章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为准则。用规章制度规范医院工作,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用规章制度规范质量评价。

1.5时间即时限,实施任何医疗过程,都必须注意及时性、适时性和准时性,医疗质量必须有时间观念,重视时间对基础医疗质量的影响。时间能影响医疗质量,争取时间就是提高质量。工作效率是医疗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时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方法。

2经验总结

2.1医疗质量的管理遵循医疗质量形成的规律,在大量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促进医疗质量管理结构的形成。首先对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素所进行的医院质量管理,包括上述的人员、技术、设备、物资和时间五个方面。其次对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实践所进行的医院质量管理,包括:从就诊到入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出院等各个医疗环节的管理。再次对环节质量管理还包括从机关到科室,从技术服务到生活服务各部门,从医疗到科研教学、思想政治、后期行政等方面的工作质量管理。

2.2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医疗质量的管理的同时,要进行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即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强调各级医务人员的个体质量管理,应对其进行的所有工作进行自我管理,同时也强调互相监督,形成一种协调的约束机制,它是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基本保证。由科主任、高年资主治医师或住院老总、护士长组成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的管理,组织本科室各级人员落实医院质量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定期向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质量管理工作情况等。形成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医疗质量管理,负责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研究决策、组织协调。

医疗质量统计工作总结第2篇

1、医疗统计的工作性质和作用

医疗统计是卫生系统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各项管理工作服务是其最终工作目标。大量事实和实践结果证明:医院要真正实现科学化和定量化管理,必须依靠准确的医疗统计手段。医疗统计是以收集和整理医院各类相关信息为基础,使用统计学方法,全面系统地反映医院各类工作情况,客观地对医院医疗等各类工作的内在规律进行描述并对医疗服务质量分析和评价,找出医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医疗统计要对医院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不但是医院各项信息的汇总枢纽中心,而且对医院各项管理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医院的管理者在执行贯彻各项卫生工作的政策,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以及制定全院各项工作计划,充分地利用工作资源,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各项医疗教研活动,都离不开医疗统计的服务。

2、医疗统计的工作内容

(1)门诊、急诊统计

①门诊医疗工作量的统计。包括:门诊各个科室部门的医疗工作总量、门诊、急诊就诊人数、病人身份、病种、死亡人数等。②急诊抢救病人总数、抢救成功数等。③急诊观察统计。包括:观察床数量、观察床患者人次等。④门诊医疗人次、注射室工作量、注射室工作量和其他诊室工作量等。⑤其他统计工作。

(2)住院部统计

①诊断质量。门诊诊断与住院诊断符合率、病理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确诊率、抢救成功率等各方面数据。②医疗质量。好转率、治愈率、抢救成功率、切口愈合率、死亡率、医疗事故率、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等各方面数据。③工作效率。一是全院病患的动态统计。包括:出、入院人数、好转率、治愈率、死亡率等。二是医疗器械和病床的使用效率:病床使用率、病床使用周期、仪器设备使用率等。三是手术情况统计。如:大、中、小各类型手术次数、麻醉次数、手术成功率等。

二、医疗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

(1)医疗统计为医院制定合理计划指标的基础作用

医院制定各项年度工作任务的指标,是医院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而由医疗统计提供的精准及时的数据医院领导者掌握各部门工作进度,检查工作和制定合理计划指标的基础。一是,医院领导者在制定各项年度工作计划指标时不仅仅要考虑到医院的医疗情况,还要综合分析整个医院的人、财、物各方面情况,把握全局,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而医疗统计的基本工作职能是信息、咨询和监督,医疗统计工作者必须不断完善和扩大统计范围,扫除盲区,利用各种准确、真实的统计数据,为医院领导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指标打下基础。二是,医院各项年度工作计划指标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否降低管理风险,真正做到切实可行,也与医院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密不可分。统计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制定的计划指标就科学合理。反之,制定的计划指标就不合实际。

(2)医疗统计为医院高效配置医疗人员的参考作用

医院是高知识结构人员的集中地区,调动全员各科室主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各类人才的最大效率,做到人尽其才,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摆在各个医院领导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一是,医疗统计的工作可以及时把各个部门的医疗动态反映给医院领导者,使医院领导者了解各个部门的就诊率和出院率以及患者动态、药品使用等医疗情况,医院领导者可以根据这些统计数据完善和确定各个部门规模、人员构成、编制等人事调配方面工作,统筹规划,秉着合理、高效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划,避免人才浪费。如:可以根据门诊就诊量逐年上升量趋势,扩大门诊规模等。二是,医疗统计工作对于评定医院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参考和监督作用。医院领导者能够根据统计数据根据就诊病人的数量、疾病分类、治愈率、出院率等数据,对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行评定,确定加强哪类部门建设,科学地进行人员调配。

(3)医疗统计为医院决策提供准确信息的参谋作用

决策,是医院领导者的首要管理技能。医院每件重大事项的决策关乎医院的前途和命运,决策是否科学合理可行与医疗统计工作密不可分。一是,医疗统计不能狭隘地局限于医院发展历程,必须要宏观地了解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工作中,要收集同类型医院或本地区其他医院的各种信息,了解其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将反映出来的问题和趋势及时向医院领导者汇报,开阔医院领导者的思路,提高领导者的思维层次。二是,现代医疗统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集数据、实际、问题、办法四位一体,用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使医院管理者能够在大范围、高层次、短时间内获得各种信息,科学进行决策。三是,到位医疗统计工作能为医院领导者提供信息多种多样,毫无死角。由过去只是反映增减变化的信息变成更多地反映医疗质量、医院管理和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信息,集中到医院管理者更感兴趣的社会医疗热点问题,让医院领导者做到决策有据,心中有数,充分发挥医疗统计的“参谋”作用,便于领导者决策。如:通过对各科室医疗器械使用率等指标的分析合理地采购大型医疗设备;通过各科室住院人次、各种疾病发病率、就诊率等统计数据调整各科室病房、床位数量。

(4)医疗统计为医院科学规范医院日常事务的助手作用

医疗统计工作能够协助医院管理者科学规范医院的日常事务,充当助手和参谋。如:通过对医院收取费用各种指标的分析,归纳出医院经济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收取费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药费成本,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所占比率,从而提高收入“纯收入”,这样既让患者得到优质的服务,又能进行合理的用药;还可以通过对涉及某单病种各种统计指标的分析,适当降低单病种诊疗费用,提升医疗质量,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增加医院的信誉度和广大患者的满意度;通过对各科室工作效率各种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各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全体员工的业务水平;通过各种统计指标综合反映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医疗水平等。医院管理者要针对医院存在不足,采取各种方法加以解决,创造医院的医疗品牌,树立医院信誉,提升医院的知名度,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结语

医疗质量统计工作总结第3篇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2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3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

医疗质量统计工作总结第4篇

关键词:医疗统计信息;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统计信息在医院经营管理 中越来越重要。统计人员不仅要完成日常统计工作,而且要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医疗、住院和医疗辅助科室等各内部要素分配提供准确的数据。

1医疗统计的作用

医疗统计为医院资源配置提供全面可靠的资料,医院的信息主要是来自医疗统计工作,医疗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进行工作总结指导、决策重大事件的主要信息依据,同时也是对医院进行全面指导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医院长期倡导的全面质量管理,更是离不开医疗统计工作的参与。

首先,在建立综合信息台账的基础上,全面收集医院的各类数据,密切关注各项统计指标,其次,有针对性地做专题分析,如门诊量下降的原因分析,单病种疗效、费用分析,住院药品费相关分析等,寻找到科学 的数据,为医院管理、临床科研和医疗保险等各要素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

2医疗统计的方法

医院信息化建设经历了手工登记、归档,到拥有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一系列信息系统,目前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时代。特点:数据依据的高统一可靠性,数据信息的高可用性和高实用性,多力度级别数据共存支持不同部门级别和层次的应用需要,合理高效的数据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

3医疗统计的不足

3.1统计手段落后信息处理能力低,没有一个完整的医院统计软件系统,使统计内容出现不连贯性和不准确性,无法准时上报数据。

3.2统计功能不全服务对象呈上层型,主要服务对象为院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很少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资料收集、信息开发和分析研究。

3.3统计指标本身还存在缺陷,部分数据没有准确的定位,上报的统计数据有部分伪造从而导致统计工作者无从下手的困扰。

3.4统计力量薄弱专职统计人员岗位少,日常工作多忙于资料搜集、报表生成、汇总上报,而缺少信息调研、分析利用。

4医疗统计的改善

4.1拓展统计职能范围 为使管理者了解和掌握医院数量指标、质量指标的运行情况,需设计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合理体现综合统计的作用。只有利用医院统计信息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医疗质量控制,才能与医院管理发展相适应。

4.2应用统计信息强化医院质量控制 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利用医院统计信息资料,为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调整医院的发展、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产生推动作用。根据医院总体质量管理目标,把出院人数、诊断符合率、病床周转次、平均住院日、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乙类药品占用比例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科室,促使指标、任务明确。医院定期对各科室质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考核与经济利益挂钩,通过统计信息进行环节质控,确保医院医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3注重医师岗前培训 提高医疗统计数据质量 目的确保医院医疗业务统计数据准确无误。增加岗前集中培训的机会,对每年新分配入院的临床专科医师进行病案、统计知识专业培训。通过培训,病案首页填写差错明显减少,基础医疗统计数据准确性显著提高。从而从数据源头确保数据质量,为医院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4措施 认真做好医院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①健全医院信息网络,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②健全统计信息管理制度,贯彻执行《统计法》。③提高统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政策水平、分析问题能力,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1~3]。

参考文献:

[1]白晶.浅谈医疗统计的作用[J].财经界,2009,07:25 .

医疗质量统计工作总结第5篇

在医院的管理中统计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医院的综合管理中,统计学是其重要的依据,医院的医疗全过程皆涉及统计工作,其覆盖范围甚至涉及到各个科室和病区。在医院决策部门制订该院的工作计划和有关政策时,医院统计数据是一项重要依据,也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节点。其次,可以通过统计学来检测医院的管理效果。医院管理包含了多种知识,统计学可以被用来检验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有效与否。通常来说,若管理得当,就医者满意度会不断提高,门诊诊疗人次、住院人次、手术数量及医院效益会不断增长,并且病床的周转速度加快,总体住院时间缩短,同时好转和治愈率提高;反之,则说明管理上存在某些失误及漏洞。最后,可通过统计学来加强提高医院的质量控制工作。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医疗方面的效率,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如何,可以在其医疗服务的优劣和医疗水平的高低中直接体现,并且这也可以从每一个统计数据中得到体现。通过医院的总体质量管理目标,把病床的周转次数以及出入医院患者的例数、诊断合格率、治愈率、病死率等控制指标明确到科室,使其明确指定目标。通过以上总体叙述,现代化的医院统计可以时时达到领导对各统计数字和量化指标的既定要求;院领导者可以通过医院的综合统计,实时掌握院内医疗需求,了解医疗的发展方向,及时对医疗布局和院内人、财、物及工作重点做出合理调整,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获得更为优越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统计工作在医院的管理、工作计划制订及调整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统计部门要定期进行各个专题的分析。实现医院的现代化,不但要突破传统设备、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局限,更应该把统计方法充分运用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

2医院管理统计工作的问题

衡量医疗工作数量的标准不统一,例如医院管理中的医疗质量管理的统计,这也是目前很多医院存在的共同问题,譬如统计方法不当造成的门诊诊疗人次、出院人数等指标无法体现每一年医院门诊和工作量的涨跌幅度,而这些数据的统计和搜集能够为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做出很大的贡献,很多医院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3统计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3.1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统计学在医疗综合评价和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在质量管理中起到归纳、分析问题,显示事物客观规律的作用,而不是具体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就像医生为患者诊断疾病,体温表、血压计、X线透视机、心电图仪、B超仪、核磁共振仪等仪表器具,只是帮助医生作出正确诊断的工具,其诊断并不等于治疗。要想治病,还应服药打针等。因此,统计方法的作用是在质量管理中探索质量症结所在,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但要解决质量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还需依靠各专业技术科室和管理者制订的措施。

3.2门急诊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把门诊数据库中的就医人群按年龄、职业和性别进行合理分析,以此来了解就医者的需求,帮助管理者做出有关政策来强化急诊的现代化管理,以实现门急诊管理中的统计学应用。譬如利用统计学进行门诊预约,实施预约挂号、然后就诊、最后付费的方式,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升服务质量。利用统计学针对门诊病谱广泛且种类复杂的特点进行分类,构建病种数据库,管理者可通过这些数据来考虑科目建设和预测发展趋势,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不同挑战,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3医院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统计学的分析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调整院内医护人员的配置,科学的组织人力资源,防止人力资源浪费和缺乏现象的产生,确保医院所有科室的日常运转。随着医院革新的逐步深入和患者选择治疗者制度的实行,合理地安排床位已日趋重要。管理人员可通过统计学方法提前安排床位,实现床位的利用最大化。譬如一些医院把空床位统一汇总,交给协调处,由协调处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入院。再如对医护人员分级别、分职能进行统计对比,利用统计学找到最佳的调配分配比例,科学合理地利用医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4结语

医疗质量统计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医院统计;医院管理;重要性;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C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绪论

作为医院科学化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统计近年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范畴也越来越广。医院管理部门可以从医院统计中获得监控、指挥、协调等方面的信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统计工作也逐渐发展成了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医院工作,改善医院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服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加强医院统计学科的研究,充分开发统计信息,获得准确、有效的统计资料,完善统计职责,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医院工作质量,更长远地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医院统计

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原理,对医院管理效果和质量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估,并为管理部门提供指导、协调和决策依据。[1]

医院统计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门诊统计和急诊统计,其内容又包括工作量统计,包括临床诊室的就诊人数、就诊种类、就诊身份以及急诊人数等;[2]观察床位统计,指留院观察人数、就诊人数、床位总数等;急诊就诊总人数、抢救成功人数等;门诊取药人数、注射人数、换药人数等;门诊手术总人数、门诊死亡例数等。二是住院统计,其又包括四类:工作效率,指住院、出院人数,治愈率和死亡率的动态统计,医院病床总数量、病床每日利用率、住院人数,周转次数的情况的统计;特、中、小型手术的类型和数量的统计,以及麻醉人数统计;诊断质量,针对就诊与出院的诊断率和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3]医疗质量,根据治疗率、死亡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医疗事故等情况进行医疗质量分析,以此确定医疗质量;差错数量统计,根据医疗事故数量以及患者反映的手术质量、手术价格等问题确定医院手术中差错数量。

此外,根据医院的药品收入、医疗收入、住院金额、医疗设备采购等情况进行统计,以此确定医院业务的运转情况。

二、医院统计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

(一)检验管理效果

医院统计的一项重要作用是监管医院的管理工作,确保管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性。随着患者满意程度的不断提升,就诊、入院、手术和出院的总人数以及医院的收入不断看涨,直接反映了管理机制运行有效。如果通过医院统计结果发现就诊人数和医院收入有所降低,则说明医院管理出现纰漏,医院管理层在日后工作中要加强统计相关工作的管理,针对就诊、出入院以及医院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灵敏、及时、彻底地反馈,为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决策,以促进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状况。[4]

(二)强化管理质量

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直接反映在统计数据上,统计数据不仅体现了医疗质量和水平,更有用的是通过数据可以监管医院的管理活动。统计者针对医疗诊断过程中的准确性、治疗的全面性和及时性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评定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对患者诊前和诊后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判断,以此初步判断诊断水平和医疗水平,若两者符合率高,则该医院的医疗水平高,符合率低,医院的医疗水平则有待提升。

(三)评定管理效率

医院针对人员、医护用品以及医疗财产的利用和分配情况进行统计,来评判医院管理决策是否有效。例如,统计人员针对床位的使用情况分析来判断设备分配、物资管理以及人员是否利用最大化。针对医院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设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医院的管理以及医疗水平越高,则任务完成的越多,治疗的患者人数越多,为医院日后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四)评价工作效益

医院是具有多结构、多信息的服务单位,可以通过对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来全面综合地总结医院的管理质量,还可以根据医院内部、不同医院之间具体的医疗指标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以此了解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日后医疗工作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5]

三、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医院普遍存在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多数医院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多数医疗项目上仍沿用传统型的管理方式,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部门在医院的管理上只走形式路线,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我国医院在信息化的实现上相较于国外医疗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管理特别是信息化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医院在资金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资金缺乏是医院管理尤其是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由于不同地区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偏远地区又受到地域、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我国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

(三)机构设置不健全

一些医院特别是规模小的地方性质的医院在机构的设置上不健全、不科学,无法有效满足患者实际病情的需要。此外,很多地方性质的医院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也不过硬。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因而,医院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6]

四、医院管理改善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

医院管理部门应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在信息化建立上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在管理决策的制定上,要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辅助监督,对实际的医疗工作中给予实时有效的监督,提高管理的效率及有效性。此外,要扩宽医疗管理的内涵和服务宗旨,将信息化管理意识渗透到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中,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信息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在医院管理中还要健全信息化的制度,从就诊、出诊、患者数量、病例、病床使用情况以及医院的收入情况进行信息化统计,将统计的数据按照标准进行分类,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此外,还要配备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不但可以实现医疗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促进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还可以职责明确化,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完善人才建设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医院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管理,即医护人员的管理,医护人员医疗水平的高低、素质的良莠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完善医护人才建设机制,在医护人员的选拔上,要选拔一些具有过硬医护知识的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在医护管理上还要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定期开展医务知识讲座,着重分享医务案例,以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医务水平,提倡团队精神,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凝聚力和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大对医护人员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

(四)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要加大对医疗设备、人才培养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医院的发展中还要兼顾平衡。由于我国医疗水平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国家对地方性医院的资金投入上还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还应加大对县域医院的资金投入力度,平衡兼顾各地的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条件以及地区机构的医疗能力,推动各地的医疗水平平衡发展。

(五)增加信息时效性

在医院管理中,要及时、准确地向统计人员提供统计数据、咨询和建议等有效信息,对管理中存在的给予监督,一旦有错报、漏报的现象发生,要立刻给予制止和警报。为了确保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将基础性的工作做好,实现数据的科学准确存储,提取使用方便。其次,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采集、加工和处理数据,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性。最后,还要加强统计人员管理动态、管理方法相关内容的学习,增强对医务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敏感度。

五、总结

总之,医院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因此,在统计工作的开展上还要不断提升医院统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医院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只有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不断完善,不断打破传统的发展壁垒,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状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爱华.医院统计工作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145-146.

[2]李春蕾.医院统计工作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74.

[3]毛红.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J].中国卫生统计,2009(3):236-236.

[4]何程辉.医院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病案,2009,10(3):31-32.

医疗质量统计工作总结第7篇

关键词:医院统计;医院管理;重要性;改善策略

绪论作为医院科学化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统计近年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范畴也越来越广。医院管理部门可以从医院统计中获得监控、指挥、协调等方面的信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统计工作也逐渐发展成了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医院工作,改善医院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服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加强医院统计学科的研究,充分开发统计信息,获得准确、有效的统计资料,完善统计职责,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医院工作质量,更长远地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医院统计

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原理,对医院管理效果和质量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估,并为管理部门提供指导、协调和决策依据。[1]医院统计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门诊统计和急诊统计,其内容又包括工作量统计,包括临床诊室的就诊人数、就诊种类、就诊身份以及急诊人数等;[2]观察床位统计,指留院观察人数、就诊人数、床位总数等;急诊就诊总人数、抢救成功人数等;门诊取药人数、注射人数、换药人数等;门诊手术总人数、门诊死亡例数等。二是住院统计,其又包括四类:工作效率,指住院、出院人数,治愈率和死亡率的动态统计,医院病床总数量、病床每日利用率、住院人数,周转次数的情况的统计;特、中、小型手术的类型和数量的统计,以及麻醉人数统计;诊断质量,针对就诊与出院的诊断率和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3]医疗质量,根据治疗率、死亡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医疗事故等情况进行医疗质量分析,以此确定医疗质量;差错数量统计,根据医疗事故数量以及患者反映的手术质量、手术价格等问题确定医院手术中差错数量。此外,根据医院的药品收入、医疗收入、住院金额、医疗设备采购等情况进行统计,以此确定医院业务的运转情况。

二、医院统计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

(一)检验管理效果

医院统计的一项重要作用是监管医院的管理工作,确保管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性。随着患者满意程度的不断提升,就诊、入院、手术和出院的总人数以及医院的收入不断看涨,直接反映了管理机制运行有效。如果通过医院统计结果发现就诊人数和医院收入有所降低,则说明医院管理出现纰漏,医院管理层在日后工作中要加强统计相关工作的管理,针对就诊、出入院以及医院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灵敏、及时、彻底地反馈,为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决策,以促进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状况。[4]

(二)强化管理质量

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直接反映在统计数据上,统计数据不仅体现了医疗质量和水平,更有用的是通过数据可以监管医院的管理活动。统计者针对医疗诊断过程中的准确性、治疗的全面性和及时性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评定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对患者诊前和诊后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判断,以此初步判断诊断水平和医疗水平,若两者符合率高,则该医院的医疗水平高,符合率低,医院的医疗水平则有待提升。

(三)评定管理效率

医院针对人员、医护用品以及医疗财产的利用和分配情况进行统计,来评判医院管理决策是否有效。例如,统计人员针对床位的使用情况分析来判断设备分配、物资管理以及人员是否利用最大化。针对医院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设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医院的管理以及医疗水平越高,则任务完成的越多,治疗的患者人数越多,为医院日后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四)评价工作效益

医院是具有多结构、多信息的服务单位,可以通过对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来全面综合地总结医院的管理质量,还可以根据医院内部、不同医院之间具体的医疗指标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以此了解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日后医疗工作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5]

三、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医院普遍存在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多数医院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多数医疗项目上仍沿用传统型的管理方式,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部门在医院的管理上只走形式路线,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我国医院在信息化的实现上相较于国外医疗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管理特别是信息化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医院在资金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资金缺乏是医院管理尤其是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由于不同地区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偏远地区又受到地域、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我国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

(三)机构设置不健全

一些医院特别是规模小的地方性质的医院在机构的设置上不健全、不科学,无法有效满足患者实际病情的需要。此外,很多地方性质的医院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也不过硬。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因而,医院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6]

四、医院管理改善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

医院管理部门应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在信息化建立上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在管理决策的制定上,要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辅助监督,对实际的医疗工作中给予实时有效的监督,提高管理的效率及有效性。此外,要扩宽医疗管理的内涵和服务宗旨,将信息化管理意识渗透到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中,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信息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在医院管理中还要健全信息化的制度,从就诊、出诊、患者数量、病例、病床使用情况以及医院的收入情况进行信息化统计,将统计的数据按照标准进行分类,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此外,还要配备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不但可以实现医疗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促进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还可以职责明确化,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完善人才建设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医院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管理,即医护人员的管理,医护人员医疗水平的高低、素质的良莠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完善医护人才建设机制,在医护人员的选拔上,要选拔一些具有过硬医护知识的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在医护管理上还要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定期开展医务知识讲座,着重分享医务案例,以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医务水平,提倡团队精神,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凝聚力和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大对医护人员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

(四)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要加大对医疗设备、人才培养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医院的发展中还要兼顾平衡。由于我国医疗水平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国家对地方性医院的资金投入上还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还应加大对县域医院的资金投入力度,平衡兼顾各地的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条件以及地区机构的医疗能力,推动各地的医疗水平平衡发展。

(五)增加信息时效性

在医院管理中,要及时、准确地向统计人员提供统计数据、咨询和建议等有效信息,对管理中存在的给予监督,一旦有错报、漏报的现象发生,要立刻给予制止和警报。为了确保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将基础性的工作做好,实现数据的科学准确存储,提取使用方便。其次,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采集、加工和处理数据,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性。最后,还要加强统计人员管理动态、管理方法相关内容的学习,增强对医务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敏感度。

五、总结

总之,医院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因此,在统计工作的开展上还要不断提升医院统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医院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只有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不断完善,不断打破传统的发展壁垒,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状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爱华.医院统计工作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8):145-146.

[2]李春蕾.医院统计工作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74.

[3]毛红.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J].中国卫生统计,2009(3):236-236.

[4]何程辉.医院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病案,2009,10(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