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业财务述职报告(合集7篇)

时间:2022-09-11 07:35:19
建筑业财务述职报告

建筑业财务述职报告第1篇

户口所在: 肇庆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43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财务顾问:,会计:,税务专员/助理:

工作年限: 6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兼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会计/审计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1、对客户的全盘账务处理

2、熟练各行业(如广告业、国际货物运输、国内货物运输业、建筑安装业、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小规模纳税人、商业一般纳税人、工业一般纳税人、工商业进出口等)的全盘账务处理

3、办理一般纳税人申请

4、办理公司注册、增资

5、办理工商变更、年检等服务

离职原因:

广州众媒广告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5-04 ~ 2007-11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广告/媒体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主要负责公司各项收支、银行业务往来账,纳税申报等全盘账务处理。

*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等。

离职原因:

DCS递速国际捷运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3-06 ~ 2005-03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交通/运输/物流

担任职位: 财务文员

工作描述: *编制凭证、登记账薄、编制财务周、月报表。

*负责每天现金、费用报销等

*负责该公司往来账项核算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 自考大专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8-12

专 业 一: 会计大专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4-02 2004-06 侨光财经学院 会计考证培训 会计从业资格证 - 语言能力外语: 其他 一般 粤语水平: 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本人为人坦诚、办事利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国家财经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熟悉各行业(如广告业、国际货物运输业、国内货物运输业、建筑安装业、保险业、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商业工业小规模纳税人、商业一般纳税人、工业一般纳税人、进出口退税等)的全盘账务处理。

详细个人自传本人已有六七年会计工作经验,曾于广州某财务公司工作,熟悉各行业(如广告业、国际货物运输业、国内货物运输业、建筑安装业、保险业、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商业工业小规模纳税人、商业一般纳税人、工业一般纳税人、进出口退税等)的全盘账务处理。现专职从事记账工作,主要工作范围如下:

一、各行业建账、记账

二、清理旧账、乱账

三、代办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四、代办工商变更、续期、年检

五、公司注册、增资

六、代办社保

建筑业财务述职报告第2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全面预算;流程

一、我国建筑企业的主要特点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数量较多,大中型建筑企业性质单一,其在企业属性、经营范围、组织形态、组织机构、管理水平、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含量等方面呈现如下特点:

(一)企业属性多样化,但经营范围单一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大多数都属于国有企业或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其市场份额占绝大比例,许多中小建筑企业属于民营性质,其施工产值和市场份额等影响较小。建筑企业经营范围单一,主要从事房屋和土木工程、安装工程,涉足其他领域还比较少。有些大型建筑企业开始向相关多元化发展。

(二)组织机构形式多级化,组织形态矩阵式

我国建筑企业一般有二级组织机构、三级组织机构、二级和三级混合机构、集团式机构。这些导致建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设计和实施带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采取矩阵式组织形态,不同于一般制造业采取职能式组织形态。项目部基本上是双重领导,项目员工既对项目经理负责,又对企业职能部门领导负责,我国建筑企业实施事业部制的还比较少。

(三)管理方式比较粗放,市场占有率偏低

除几个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外,许多建筑企业基本上还是比较粗放式管理。投资者为了及早收回投资,导致建筑企业盲目赶进度、工期,忽视质量、安全等因素。国内建筑市场还没有彻底向国外建筑企业开放,相对还是比较封闭,一些大中型国有建筑公司在第三世界国家开拓了较大的市场,但基本上承包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土建工程,国外市场短期内还难以大规模开拓。

二、建筑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

(一)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体系

由于该建筑企业大多数施工班组技术条件较高,企业内外均存在较大的业务空间,故考虑采用事业部制企业组织形态,相应成立锅炉事业部、汽机事业部、焊接事业部、建筑事业部、电气事业部和热工事业部等,还可以成立机具租赁、电力检修和环保工程等公司,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另外,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任务艰巨,可以考虑聘请专业机构或成立专门组织来组织实施、培训,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基础比较好的企业可以从相应部门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专门组织,专门负责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贯彻和执行等任务。

(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根据该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国有企业特征,设置全面预算管理审批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及各责任部门等机构。

1.预算管理审批机构

全面预算管理的审批机构的职能由总经理兼任。根据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后的草案,负责审批全面预算方案、预算外调整方案等。

2.预算管理委员会

既是全面预算的审议机构,也是决策的参谋机构。由经营副总经理担任主任,其他副职领导、副总会计师、副总经济师担任副主任,委员由财务部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项目经理、各下属单位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如下:负责组织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方法及有关流程;研究制定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重要措施,并安排落实,督促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3.预算管理办公室

预算管理办公室是全面预算的执行机构,挂靠财务部。主任由财务部长担任,副主任由经营发展部、工程造价部部长担任,成员由财务部、经营发展部、工程造价部相关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如下是具体制订预算管理办法和政策,传达预算的编制方针、程序,具体指导各部门、各子公司预算的编制。每期预算执行完毕,及时形成预算执行报告和预算差异调整分析报告,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等。

4.各责任部门

各责任部门指机关各职能部门、各项目部、各事业部等其他各下属单位,主要职责如下:根据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的预算目标,将企业整体预算编制要求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具体制定本单位该年度的预算计划。对预算依据、测算基础和计划控制措施进行详细的说明,定期提供预算实际执行数据,并及时上报预算冲突。

(三)建立全面预算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主要指经营、财务、投资、战略等全方位的计划。一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生产经营预算、销售广告预算、成本费用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现金预算,目标利润预算,战略预算等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大预算:第一,业务预算,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预算、完成工作量预算、人工费预算、材料费预算、机械费预算、其他直接费预算、间接费预算、分包单位成本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主要涉及收入、成本、费用及业务量方面的预算。第二,财务预算,是关于资金筹措和使用的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算会计报表(总预算)等,与制造业一致。第三,资本支出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资本投资预算等。

(四)全面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1.预算监控

预算的编制单位同时也是初级的监控部门。各班组、各事业部现场工地、各事业部、各项目部、机关各职能部门等都是初级监控部门。各单位负责人根据本部门的预算标准执行监督和控制,根据本单位的预算来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预算管理委员会、总经理以及审计部是预算的间接监控部门。预算管理委员会对执行单位的全面预算进行审议、监控。总经理进行最后的审批。审计部参与预算考核等方面的监督、审查,并按有关审计制度进行审计。

2.预算报告制度

企业应建立预算报告制度,各预算执行单位要定期(每月)与不定期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3.预算内资金控制

各责任单位应严格按全面预算的预算标准进行资金控制,企业根据各责任中心的不同权限,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并在最终审批人审定后送财务部审核。财务部根据全面预算与企业资金总体情况,办理支付手续。超过全面预算标准以外的资金支出,按预算外资金控制程序执行。

4.预算外资金控制

预算外资金支出实行逐级审批制度,即先由部门审批,再交分管领导审批,最后总经理审批后,由财务部审核并办理支付手续。预算外资金支出均由各责任中心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填写资金支出申请,申请应包括支出者、支出目的、支出必要性、支出方式等内容。

(五)全面预算分析与考核

分析与考核在全面预算中占有重要位置,预算分析为预算考核提供支撑和依据,预算分析需要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必须与企业绩效考核紧密结合,预算考核指标很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取关键性指标。根据建筑企业的特点,除了传统财务指标外,还可以选取质量、安全、工期等方面的指标。企业可以以某项目部为考核对象,结合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及相关的绩效考核指标,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奖励,具体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和员工,以起到激励和约束的效果,达到各自的既定目标。

三、建筑企业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全面预算管理

长期以来,无论在哪一行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均存在一个共同的错误认识,即预算是财务一个部门的事情。在预算编制中,应注意组织机构建设,努力避免将预算编制、实施和控制由财务部门承担的错误认识。由于财务部门获悉的信息不完整,部门职权受限制等原因,财务部门承担整个预算管理工作,很容易导致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紧张,也难以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企业应成立预算管理机构,一般由企业领导层、销和财务部门的负责人等兼任。条件好的建筑企业,部分成员可以专职,以保证预算管理的质量。

(二)全面预算管理设计应体现整体性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不仅仅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成本管理、资金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制度的严肃性和一定的灵活性,更注意全文的整体性,避免割裂开来。全面预算还应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预算工作涉及到全部单位、部门和全体员工,单位、部门或员工,都是预算的制定者、预算的执行者和预算的被考核者,也是预算信息的利用者,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努力避免为做预算而做预算,通过平常的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克服本位主义和违背道德行为的影响。

(三)处理好全面预算与工程预算的关系

由于建筑企业的特殊性,各单位、部门及员工都对工程预算比较了解,初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会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全面预算与工程预算的关系问题。认识全面预算管理与工程预算管理的区别与联系,为全面预算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实施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益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预算与工程预算二者在成本分析的比较基础方面、各自的侧重点、包含范围、基础数字来源和管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同。但二者的很多信息可以共享,互为利用,互为补充。工程预算可以为全面预算提供很多基础数据和资料,方便了全面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全面预算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工程预算的管理功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项非常实用和有效的管理工具,其推行和应用对提升建筑企业的管理能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除了要做好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等常规基础预算外,还应该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政策法律环境的逐步规范和透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筑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适合本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真正达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整合企业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建筑项目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第12期

[2]陈艳,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作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第5期

[3]王斌,谈建筑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1期

建筑业财务述职报告第3篇

一、国内外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和实际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国内外高职会计教育面临的难题。国外典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等,这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值得借鉴。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订单式、“双证书”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培养模式、项目中心培养模式等。目前,我国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果复制照搬国外的经验而不进行社会发展背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区分,或盲目模仿工科类院校的培养模式,则很难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综观国内外有关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与结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产学结合”,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结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校企合作遇冷,高职院校要找到一家能够提供大量实习岗位的合作企业比较困难,学生很少有长期实习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对必要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增加了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在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及建筑业急需高质量会计人才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对高职建筑会计人才的培养问题给予重视。

二、我国高职建筑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业具有特殊性,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会计人才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建筑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笔者于2018年采取网络问卷的方式,针对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九个省市的二十多家建筑业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的技术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随着人工智能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取代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而且用时短、准确率高,同时随着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会计基本技能,而是拓展到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策的思考和创新等方面。

建筑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要求会计人员需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除了要完成企业基本的财会工作以外,还要进行工程投融资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结算,并管理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等。建筑业企业在获得竞标后,会计人员需要对整个建筑项目进行预算,如施工前期投资、项目预算、项目施工时间等,要求施工企业给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配备专门的会计人员,以方便不同建设环节的资金支付和资金流向查询。如果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人才培养仅仅定位于培养具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仅关注如何组织财务活动,而忽视了对财务协调、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和应对压力的培养,高职建筑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偏離市场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建筑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普遍较小,管理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为中小企业,企业的财务人员较少,分工困难,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建筑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建筑业有关的财务管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建筑业有着自己的行业特征,为了更快地融入企业,进入工作岗位,更好地发挥管理作用,高职建筑会计人才应掌握建筑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内部市场环境情况等,并对此有更深入的理解。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一般涵盖会计专业学生所需的基础知识,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比较齐全,包括考证课程和竞赛课程等。但课程设置还是以工商企业为主,与建筑业企业相关的课程设置得不全面、不完善,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三)一线教师与学生均缺乏建筑业企业的实践机会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练就了足够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却缺乏相应的经验,尤其是缺乏建筑业企业会计工作经验。对此,教育管理部门规定教师每五年参加的企业实践累计不少于6个月。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规定学生应在第五、第六学期到企业实习,但在实际中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有限。对于一线教师与学生的实习实践,学校的投入远远不够。

三、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问卷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通过对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九个省市的二十多家建筑业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参考上海华泽科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泽公司)的上海市财会类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对产教融合背景下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探索,将产教融合的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华泽公司的需求分析报告主要采取网络数据采集方法,调查范围为某招聘平台在2017年9月的上海地区会计职位招聘信息,样本来自于1 377家民营中小企业,选取了9个主要会计岗位:出纳(200家)、会计(200家)、成本会计(200家)、财务助理(200家)、财务主管/一般会计主管(200家)、财务经理(200家)、首席财务官(100家)、审计员/助理(27家)、税务专员/助理(50家)。

(一)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目前,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与建筑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匹配。通过对建筑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可知,建筑业企业对会计人才比较看重以下几方面:(1)对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选择“精通经济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的企业占52.38%。(2)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选择“操作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能力”的企业占66.67%。(3)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选择“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企业占71.43%,选择“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企业各占57.14%。(4)必须具备哪些技能:选择“会计分析能力”的企业占76.19%,选择“会计核算能力”的企业占66.67%。(5)最看重的职业素质:选择“敬业精神”的企业占76.19%,选择“责任心”的企业占71.43%,选择“合作能力”的企业占61.9%,选择“沟通能力”的企业占52.38%。

从华泽公司的需求分析报告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主要看重以下几方面:(1)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占比最高的三项是:熟练使用财务软件(738家)、熟悉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税务法规(624家)、熟练使用办公软件(619家)。(2)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占比最高的三项是:沟通能力(687家)、财务分析能力(365家)、组织协调能力(307家)。(3)对价值观的要求占比最高的三项是:责任心(635家)、认真细致(646家)、团队精神(550家)。

综上,目前建筑业企业高度重视会计人才以下方面的能力:熟悉并精通财经法律法规、能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具有财务分析能力和具备会计职业道德等。由此可见,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着重于以上几方面,真正做到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相融合。

(二)课程设置融合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最好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参考,或者鼓励企业参与到课程建设过程中,毕竟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相应的工作岗位,故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与企业的工作岗位相融合。在对建筑业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对建筑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以下要求:(1)认为应开设以下专业课程:基础会计(71.43%)、财务会计(57.14%)、出纳实务(52.38%)、会计电算化(42.86%)。(2)对教学提出的建议包括: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61.9%),注重会计岗位技能的培养(57.14%),注重专业知识理论的培养(52.38%)。

结合华泽公司的分析报告,要想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提升课程质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将岗位工作流程纳入课程内容。工作经验、上手速度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现有课程内容如果纳入会计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工作流程与工作要点以及相关案例等,会使学生受益匪浅。(2)将财务软件、法律法规纳入课程内容。在现代社会,电子单据越来越普及,学生需要熟悉常用的财务软件。此外,学生应对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敏感性。会计专业课程应加入相关内容。(3)添加拔高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要求具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岗位有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等,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为部分优秀并有余力进行选修的学生提供比较深入且更具实用性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设计为纯线上课程,向学生提供教材、视频、习题等,教师仅作答疑辅导。(4)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邀请行业精英,继承和选择优秀的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办公软件、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雇主的满意度和学校的知名度。(5)举办各类交流会。定期邀请知名校友、行业专家、合作企业专家开展专场交流会,通过实用性主题演讲、热点问题研讨、现场答疑等形式,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行業动态、职场风云,提前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

综上,目前建筑业企业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看重以下几方面:考证课程、实践能力课程、岗位技能课程、财务软件与法律法规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等,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中应多加重视。

(三)实习实训融合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进入企业实习,最后撰写毕业论文。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5+0.5”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为2.5年,最后的半年时间用于实习并撰写毕业论文。除了实习企业的带教师傅外,各高职院校还配备了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及毕业班辅导员进行指导及实习走访。这个环节很好地体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使指导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情况。

在对建筑业企业的问卷调查中,企业对顶岗实习和校企合作的态度如下:(1)是否赞同安排在校学生(非毕业生)参与顶岗实习:选择同意的企业占66.67%。(2)安排在校学生顶岗实习最好选择哪个时间段:选择1月和6月的企业各占19.05%。(3)希望接受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长度:选择3个月的企业占38.1%,选择半年的企业占23.81%。(4)对顶岗实习表现优异的学生是否考虑留用:选择经考核合格可留用的企业占52.38%,选择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留用的企业占38.1%。

结合华泽公司的需求分析报告,可以从以下方面对顶岗实习与校企合作进行改进:(1)根据分析数据显示,要求具有一年或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岗位包括出纳员、财务助理、审计、税务等,学校可建议实习单位尽量提供上述岗位,以保证学生实习的含金量。(2)加大校企合作范围。高职院校应不断发展对口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包括顶岗实习、就业指导、招聘等,为毕业生铺路搭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四)师资队伍建设融合

建筑业财务述职报告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COSO报告 内部控制系统 风险管理

一、COSO内部控制框架

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出台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的相关措施,其中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这五个要素构成。上述三类目标是企业的努力方向,而五个要素则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二者相互关联。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动态反应的有机整体。进入21世纪后,风险管理备受全球关注,COSO委员会于2004年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八个要素。我国于2008年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中对内控的描述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本相同。

二、施工企业的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在施工企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然而,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还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环境差,风险评估意识淡薄,控制活动不严密,信息与沟通不流畅以及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这五个方面。从我国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构建一个理想的内部控制体系势在必行。控制环境是五个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被视为其他四个要素的基础。施工企业的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管层的重视与支持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施工工作的各个环节,影响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对高管层权力具有约束作用。例如针对分包队伍管理这一问题,有些单位将该权利交由主管领导一人决定;若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则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决策。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在施工企业顺利、有效展开实施,良好的控制环境能否在施工企业建立,高管层的重视和支持起关键性作用。

(二)与施工企业相适应的用人机制

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很多地处偏远山区,生活及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致使许多施工企业出现了关键技术员工辞职、离职的现象,严重影响施工生产的正常运行。如果企业缺乏完善的人事制度,企业的管理、运转,甚至生存都将面临危险。因此,对施工企业来讲,一套较为完善的人事制度,应该包括员工的录用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以及激励和福利制度等。

(三)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源泉,能够引导每一位员工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完成每一项管理和控制工作。施工企业的流动性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特殊之处。施工现场文化主要体现为文明施工建设,主要包括规范现场的场容管理,保持作业环境整洁卫生;做好现场物资、机械、安全、技术、保卫和消防等方面管理;施工现场各种标识牌和标语的管理;员工娱乐设施管理,减少对居民和环境的不利影响等。施工工地的文明施工水平是该项目工地乃至所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施工企业文化特色的集中表现。

(四)合理、高效的施工企业组织机构

施工生产的单件性、露天性和流动性的特征,使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尤其是现场组织形式,处于动态组合状态。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组织机构的设置应有利于企业走向市场,同时有利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三、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包括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方面。施工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分析风险的类别及其特点,划分风险的责任范围,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响应和监控等风险管理流程系统。通过各种具体措施,缩小风险范围,降低风险系数,明确风险目标,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风险损失,保证施工生产的正常运行。

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的循环一般包括四个环节。(1)风险识别环节,应分析工程项目风险,识别风险来源。(2)风险评估环节,应根据项目风险的严重性,发生的可能性、可控性来评估风险。(3)风险响应环节,应确定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4)风险控制环节,应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制定应急计划。

四、施工企业的控制活动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项目资金、项目采购、工程质量、工程成本以及工程项目资源。

(一)项目资金的内部控制

施工企业的流动性及投资的巨大性,决定了资金控制除了授权批准制度以及不相容职务分离外,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模式更有利于整合遍及全国乃至海外的众多项目资金。

(二)项目采购的内部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70%左右均为材料成本,因此降低材料成本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所在,而要降低材料成本,材料采购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根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货物采购等有关招标采购文件,并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施工项目物资采购的一般程序为确定采购计划、采购方式、签订合同、执行合同、物资验收以及资料归档。

(三)工程质量的内部控制

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且工程质量又与工程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采用科学方法对工程质量采用“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基准进行判断,才能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四)工程成本的内部控制

施工项目成本费用管理效率的水准对施工企业的绩效改善和持续发展极其重要,应实行项目全面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将材料控制、劳动控制、机械设备控制、项目间接费控制等方面作为实施重点。

(五)工程项目资源的内部控制

项目资源的内部控制,即各生产要素的管理,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即投标、签约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交工与竣工结算阶段,用户服务阶段。项目资源的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是优质、高效建筑产品的诞生不可省略的过程之一。

五、施工企业的信息与沟通

信息沟通的方式很多,施工企业一般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内部报告系统进行沟通。

(一)财务信息系统

目前,施工企业实行的是财务多级核算模式,具体表现为各个施工队会计报账至各个项目部;各个项目部将其财务报表上交各个分公司;再由各个分公司将其财务报表上交集团总公司。施工企业应结合企业流程再造的思想对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审视,建立与企业分散施工特点相符的组织结构。同时,在现有的已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依托网络技术逐步推进企业内部所有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的集中管理模式,逐步改变目前实行的多级管理核算模式(见上图)。

(二)内部报告系统

常用的内部报告体系包括施工生产经营报告体系、资本经营报告体系、预算执行报告体系等三大体系。具体地,施工生产经营报告体系包括财务状况分析报告、项目经理述职报告、施工生产安全报告、施工生产经营报告以及施工质量控制报告;资本经营报告体系包括筹资及其成本报告、所得税报告以及对外投资报告;预算执行报告体系包括收入中心预算执行报告、成本中心预算执行报告、费用中心预算执行报告、利润中心预算执行报告以及投资中心预算执行报告。

六、施工企业的监督

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和自我评估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内部审计

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是否严格执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力量。内部审计主要包括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合理设置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构建信息化方式下,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新方法;合理配备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等方面。

(二)自我评估

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编写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时,应就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披露。(1)声明公司董事会对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负责,并履行了指导和监督职责,能够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资产的安全、完整。(2)声明已经遵循有关标准和程序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自我评估。(3)对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进行简要描述。(4)声明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可以合理保证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5)如果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应披露有关的重大缺陷及其影响,并专项说明拟采取的改进措施。(6)保证了已披露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之外,不存在其他重大缺陷。(7)自资产负债表日至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报出日之间,如果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发生了重大变化,应说明重大变化情况及其影响。第八,依法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后方可公布。

参考文献:

1.Kevin Buehler,Andrew Freeman,Ron Hulme. Owning the Right Risk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09).

2.Keith Wade,Andy Wynne.控制自我评估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卜永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一本通[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4.方红星译.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刘霄仑译.SOA与内部审计新规则[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6.刘晓红,徐玖平.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内部控制课题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与案例分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8.商德福.施工企业的管理与控制活动初探及案例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3,(3).

建筑业财务述职报告第5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财务业绩;建筑业

作者简介:李平(1983-),女,新疆喀什地区财贸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财经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3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79-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会计造假、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现象越发普遍,会计舞弊的屡屡发生引发了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本文以深沪两市的上市建筑行业公司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为研究对象,回归分析公司社会贡献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及资产负债率之间的关系,以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社会责任会计基本概念

有的学者从控制的对象和主体角度,把社会责任会计分为以企业为控制对象的社会责任会计(微观社会责任会计)和以国民经济为控制对象的社会责任会计(宏观社会责任会计)两类。微观社会责任会计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的计量报告。典型的表述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与政治、社会、经济相联系,利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对企业的社会贡献、经济贡献、社会成本、私人成本等加以确认、计量,并以报表形式披露,给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投资者提供有用的财务、非财务信息。宏观社会责任会计指整理、衡量及分析政府和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后果。典型的表述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从宏观经济观念出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它本质上属于宏观会计的范畴,是20世纪70年代所产生的一个新的会计分支。

二、研究设计

(一)假设

根据李正(2006)等人的研究可以推断,规模越大的建筑业公司,其财力、物力以及综合实力就越强,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就越大。所以本文提出:

H1:企业社会责任与规模正相关。

对于成长性较好的建筑业企业,其在树立企业形象,建设企业文化方面会不断加大投入,并且由于良好的成长性,其所有资金也会不断增长,相对于那些成长性较差的企业来说,其在社会责任方面越倾向于有较多的投入。所以本文提出:

H2:企业社会责任与成长性正相关。

从企业长期的融资能力来看,负债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能不像选择稳健性战略的企业在财力和物力方面那样充沛,相应的他们在社会责任投入方面不会有较强的能力。所以本文提出:

H3:社会贡献率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根据沈洪涛(2005)等人的研究,盈利能力越好的企业,资金越充沛,越有实力在社会责任方面有所表现。所以本文提出:

H4:社会贡献率与净资产利润率正相关。

(二)研究模型

1.样本与数据

本文选取2009-2010年上市建筑业公司财务数据作为样本总体,剔除了ST公司,去除极值(剔除残差的绝对值大于3)。相关的数据来自“新浪财经”。

2.研究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与假设,社会贡献率(Y)取决于规模(Size)、成长性(Grow)、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资产负债率(Liability)。另一方面,考虑宏观政策等因素对数据的影响,设计虚拟变量year08。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Y=f(Size,Grow,Liquidity,Profitability,year08)

D=b0+b1*Size+b2*Grow+b3*Liquidity+b4*Profitability+year08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定性分析

本文根据所界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从2009-2010年样本公司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告书、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临时报告及其他披露文件中,查找该样本公司是否披露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所有的样本公司3年中都披露了人力资源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信息。但这并不表明上市公司在这两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经完善了,实际上还很不充分。如人力资源方面披露的往往是给职工支付的工资及其他,而对职工的培训、劳动保护、福利的改进,对于社会福利事业的信息,公众可以了解的只是企业向政府交纳税收的情况,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贡献多是文字表述,甚至提到这些方面的公司也不多。

(二)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对调查总体所有变量的有关数据做统计性描述,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表2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数量、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和标准差。

(三)单因素分析

表3为相关矩阵,对5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

从相关矩阵可以看出,仅净资产利润率一项指标通过检验,与社会贡献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四、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盈利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显著,且正相关;

2、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显著,但呈负相关;

3、企业社会责任在2010年较2009年有所提高;

4、成长性、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不显著。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情况与财务业绩存在相关关系。

(二)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如今,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业绩,更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一心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仅将受到人们的唾弃,更将会被市场淘汰。目前,建筑业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做的工作还非常少,披露体制和内容都很不详细、健全。企业应结合宏观因素,包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政策等,考虑企业自身财力和物力,提高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加大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优化企业形象。

目前,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结论十分多样化,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本文也只选取了建筑行业对其财务数据与社会贡献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有很多研究得出,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环境等因素也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与披露。由于这些因素比较复杂,资料收集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本文中没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亚娥、刘建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财会通讯,2007,(02).

[2] 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03)。

[3] 宋献中、龚明晓.公司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

[4] 袁蕴、牟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7,(09).

[5] 李正.构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体系研究[J].经济经纬,2006,(06).

[6] 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06,(10).

[7] 吴俊.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几点思考[J].会计研究,1994,(06).

建筑业财务述职报告第6篇

【关键词】 基建工程; 竣工; 决算; 编制

电力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工期较长,项目建设中不确定因素多,竣工决算报告作为项目核算的历史性资料,其真实性、公允性和合理性将影响对项目投资的评价及形成资产真实价值的计量、资产折旧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决算的编制不仅仅是数字的累加 ,而且是应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工程成本。准确及时编制竣工决算能够真实反映工程成本,通过决算中预结算的对比,找出偏差较大的项目,分析原因,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质量,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要求。

如何使基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报告满足上述要求,笔者认为竣工决算阶段的财务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竣工决算报告编制的准备工作

(一)成立竣工决算工作小组

编制竣工决算报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竣工决算小组由财务牵头,组织发策、项目管理部门、审计等与基建竣工决算有关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收集整理用于竣工决算编制的数据,组织完成数据的统计和汇总,组长负责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

(二)依托基建财务管理流程

以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及财务管控系统为平台,总结多年来的管理经验,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并将其制度化,严格控制不同任务相应的时间节点,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以及各部门数据的组织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并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在规定期限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决算编制。

(三)核对清理往来款项

基建工程建设周期长、各类供应商多,往来款项频繁发生,财务部门应将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整理和核对,特别是投资完成额,要与计划统计方面配合,依据工程结算及合同约定,结合现场施工情况进行细致核对,做到进度和统计相符;及时反映工程项目成本,为决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奠定基础。

二、编制竣工决算报表

竣工决算报告包括:工程竣工决算报告封面及目录;工程项目核准文件(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概算批准文件和竣工验收报告;竣工工程全景或主体工程实物彩照;工程竣工决算报告说明书;工程竣工决算报表;审计报告及其他重要文件。现仅就变电工程为例阐述决算报表编制方法。

(一)竣工决算报表封面

分别填列工程项目名称(与批概名称一致)、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信息,编报完成后加盖单位公章,同时应有单位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主编人签章。

(二)变电竣工工程概况表(竣建01-4表)

该表反映基本建设竣工工程的基本情况,为全面考核竣工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提供依据。本表应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概算、计划和会计核算等有关资料填列。其中“开工日期”根据批准的开工报告按建筑、安装最先一个永久性工程项目开工日期填列;“竣工日期”按项目经验收交付使用日期填列;开工及完工的计划日期和实际日期要经发策及项目管理部门共同确认;“工程质量鉴定”应根据竣工验收报告中有关工程质量鉴定情况填列。

(三)竣工工程决算一览表(竣建02表)

该表反映概算的执行情况与实际投资的完成情况。概(预)算价值部分根据批概各分项金额分别填列,实际价值数据应和在建工程的建筑费用、设备价值、安装费用、其他费用财务账面数据一致。

(四)预计未完收尾工程明细表(竣建02续表)

该表作为竣工工程决算一览表的续表,反映工程已经竣工,但尚有少量尾工需要继续完成。预计的未完工程投资,应按概算所列工程(费用)项目填列,并写明所在部位,预计实物量等。

(五)其他费用明细表(竣建03表)

该表反映各项其他费用的概算数和实际发生数,包括需分摊的其他费用和不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直接形成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等内容。基建项目概算中的其他费用,在实际发生中,往往内容错综复杂,性质各异,所以要对其进行分类归集,对照概算分析填列:概算数按概算所列其他费用分项填列,实际数按会计核算资料和“其他基建支出备查簿”相关记录填列。

(六)待摊基建支出分摊明细表(竣建03附表)

该表反映全部待摊基建支出实际发生数的分摊计算结果。其他费用各项目性质不同,若可直接确定受益主体,则不参加分摊,按照个别认定法计入个别主体,以准确确认资产价值,真实反映资产造价;建设场地征用及清理费应在房屋建筑物之间分摊(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计入无形资产);设备成套服务费、设备调试费、设备监理费应只在安装设备之间分摊;生产准备费中列支的工器具、办公、生产及生活办公家具要移交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管理,不得进行分摊处理;生产职工培训及提前进厂费计入长期待摊费用,不得进行分摊处理;不能确定直接受益对象的可按概算或实际比例先在建筑费用、安装费用和设备价值之间分配,然后将分配金额在各单项资产之间按比例增加资产价值。

(七)移交资产――房屋建筑物一览表(竣建04-01表)

该表根据批概及结算书分析填列。首先根据概算书确定房屋建筑物的资产类别,固定资产类别与《国网公司固定资产目录》保持一致;结算书中发生的建筑费用应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形成的房屋建筑物和设备基座价值,设备基座价值不在该表反映,应在移交资产――安装机械设备一览表中单独体现,增加相应设备的价值。如变压器、断路器、电容器等无功补偿设备一般均有基座。由于架构属于房屋建筑物,架构产生的进项税应做进项税转出处理。

(八)移交资产――安装机械设备一览表(竣建04-02表)

移交的需安装机器设备价值由设备购买价值、设备基座价值(建筑费用转来)、个别设备产生的运杂费、吊装费、调试费及按比例分摊的安装费用和其他费用构成。项目管理部门根据物资提供的出入库明细核对设备清册,对照概算检查有无遗漏设备,并补充移交资产――安装的机械设备的相关内容,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电压等级、价值、坐落地点、保管或使用部门等内容,核对完毕的设备价值合计应与物资出库在安装设备金额一致;据实列支的设备运杂费及吊装费应增加相关设备价值;建筑费用中归集的形成设备基座的部分增加相应设备价值;安装费用减掉运杂费及吊装费后按在安装设备的购买价值比例分摊。

(九)移交资产――不需安装的机械设备、工器具及家具一览表(竣建04-03表)

包括建筑费用中归集的各类不需安装可直接形成资产的设备如呼吸器、空调等,其他费用――法人管理费中归集的微机、照相机、一体机等;其他费用――生产准备费中归集的彩电、空调等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和办公家具等应作为流动资产管理的管理用工器具等,可根据日常核算中建立的台账分别在属固定资产列和属流动资产列一一列示,同时要尽量符合“固定资产目录”的建卡要求。

(十)移交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无形资产一览表(竣建04-04表)

本表反映基建工程发生的生产职工培训及提前进场费等长期待摊费用,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购置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形成的无形资产。

(十一)移交资产总表(竣建04表)

该表反映由在建工程转入资产的全部价值,包括形成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各类资产。本表的“移交资产合计”应与竣建02表实际价值合计数相同。

(十二)竣工工程财务决算表(竣建05表)

本表反映竣工工程累计发生的资金来源(资本金、投资借款及债券资金等)与其所形成各种资产总价值以及竣工结余资金等情况。根据会计核算资料分析填列,采用资金平衡表的形式,即竣工工程全部资金来源等于全部资金占用。

三、竣工决算管理亟待改进的方面

(一)控制工程项目超概现象

要严格按概算的内容与实际建设成果进行比较,审核是否符合建设计划内容、是否存在超概现象,特别是在概算执行有结余的情况下,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将不属于该项目的建设内容挤占建设成本的现象。

(二)加强工程费用的审核

建设单位管理费一般是总额控制,审核按有关合同、协议、结算书或国家有关收费规定,注重审核其合理性,可以按概算标准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看是否存在挤占成本现象。

(三)推进基建财务全过程管理

就目前管理而言,所有工程资料都在竣工后集中到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并不能实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不能有效地发挥其财务管理监督职能。工程的财务管理过程缺失、手段缺乏、监控缺位,客观上存在“两头薄弱、中间粗放”的问题。随着工程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普及,基建财务全过程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电网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电网规划、前期准备、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招投标、建设直至竣工验收和项目后评价全过程,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管理系统随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并根据各种数据随时作出分析,不仅能更加及时准确地编制竣工决算,而且能充分地发挥财务的预测和分析职能,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财务管理水平。

竣工决算不仅关系着固定资产的账面与实物的数字问题,还关系着资产管理水平以及电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此,必须准确、及时地做好竣工决算工作,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使电网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进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柴忠信.电力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办法[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建筑业财务述职报告第7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集团 管理会计 内部报告

一、管理会计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和起源

管理会计是运用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预测前景、参与企业的管理决策、规划企业未来、控制并评价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做出贡献。

管理会计起源于西方,现代管理学大师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分析每一个微观的生产活动,对生产活动进行计量,简化生产活动,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从活动标准化、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的微观角度来提高生产效率,泰罗制的局限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贯穿企业的整个生产运营周期。随着生产、销售活动的全面发展,市场越来越大,出现了用于衡量企业绩效和部门效率的“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该体系注重投资净利润指标,管理会计形成了预算体系和成本体系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1952年管理会计体系初步形成,国际会计师协会正式采用了管理会计体系,现代会计从此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20世纪50年代后,管理会计的方法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分析方法,如线性规划、控制论、投入产出等。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使用,管理会计的发展愈加复杂,管理会计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宏观性的,将客户的所有信息进行云计算,判断客户的信用、倾向、需求、供给和放贷可能性;另一个是内部管理上越来越精细,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各个方面划分的很细,利用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分析企业行为。

(二)管理会计的主要工具

在目前众多的管理会计工具中,常用的工具主要有: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 ( EVA)、作业成本法等。

1.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全面预算管理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标准的管理程序,是企业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包括目标设定、执行控制、差异分析、反馈与考核等内容。

2.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的是提高管理决策的内容。平衡计分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因果关系链,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整合策略,关注结果和驱动指数,使它成为一种前馈控制系统。第二,通过财务指标的三个维度,准确反映本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质,使绩效管理更具战略意义。

3.经济增加值(EVA)。经济增加值是指从企业所得税后净利润中扣除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后的净额,其本质是所有的资本投入都是有资金成本的,企业的利润只有高于资本成本时股东才有收益。经济增加值是用来评价管理者利用各种有成本的资金为股东创造财富的能力,主要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设定、业务流程管理改进、企业人员的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设计等领域,是企业用来考核经营业绩的一种管理工具。

4.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最初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好的测量和分配产品成本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客户盈利能力分析等方面。

二、我国管理会计报告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绩效评价,也就是责任报告,跟踪关键KPI指标,反映各责任部门业绩实现情况;业务预测,帮助管理者了解企业现状,对于未来目标能否实现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预警,反映运营执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监控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决策,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比如投资决策、定价决策等。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在企业管理者眼中,会计工作应该围绕着财务会计报告展开,很少会有人将会计工作拓展到管理会计的领域,甚至有的企业会认为会计工作就是事后的算账和记账的过程。由于缺乏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了解,再加上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本身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工作非常依赖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只是把管理会计报告当作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这样就造成了管理会计报告缺乏独立性,从而使管理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严重脱节

由于我国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相关研究经验较少,很少有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中,这样就造成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现象严重。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更缺乏系统性。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还是很浅薄的,当前可以独立并且科学地编制管理会计报告的企业很少,管理会计报告应用浅薄的原因是理论界对管理会计报告的研究和关注少。

三、建筑企业集团管理会计内部报告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应对财务风险的需要

随着当前建筑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逐渐加剧,为避免建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最终转变成财务风险,企业集团日常管理用的各种数据必须囊括所有生产经营数据以及客户环境的分析,而目前对外的财务报告和现有的内部管理报告已经不能满足日常提倡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只有加强内部管理会计的建设,构建内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才能提高各种信息数据的质量,让管理者时刻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及时察觉运营中的各种风险,提前预防和规避各种风险,预测未来,这样管理层才能基于精准的数据资料支持,做出有利于建筑企I集团长久发展的决策。

(二)集团管控的需要

建筑企业集团的子分公司、施工项目遍布全国各地,集团公司管控子分公司还较容易,管理子分公司下属的项目部难度就大了,要想全方位管理好子分公司及下属项目部,必须及时掌握下属各单位的现场生产经营、安全质量、财务状况、客户满意度等信息,从中查看各单位遵守国家法律和集团内控制度的情况,及时发现并改正问题,这样才能运筹帷幄。而目前集团管控的方式较为粗放,集团各部门都有定期需要下属各单位填报的数据报表,下属各单位也忙的不亦乐乎,最后各部门汇总数据时,同样的指标各部门统计的数据出现不一致,严重影响了集团管控的效率,因此急需构建一套综合性内部管理会计报表。

(三)大数据下财务共享职能的支持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新的信息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融合,创造出大数据时代的新商业模式。在这种经营管理需求和创新经济技术的双重引领下,以云软件行业为代表的财务管理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于会计管理,大数据为企业管理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决策和当前及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大数据是在一定程度上履行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管理会计职能的基础。

四、构建建筑企业集团管理会计报告

(一)需要考]的因素

1.立足于建筑业当前的形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对建筑业准入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建筑承包商加入到祖国的建设大潮中来,施工企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加上今年“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施工企业必须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型,而要实现精细化管理,财务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数据指标是各项管理的最好的反映,财务人员如何及时有效地提供出真实的数据,是精细化管理中的关键。

2.财务共享、大数据推动下的背景。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集团为提高管理水平,均已上线财务共享中心,将专业性强的和标准化较高的事务性工作放在财务共享中心,这样财务人员就能从琐碎的日常业务、手工录入凭证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财务的审核、监督、管理方面,使得子分公司及项目部的财务人员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财务共享中心负责会计核算与报表编制,由此实现了“账表一体化”“一套账一套表”,解决了汇总级次多、编报口径不一致、数据质量不高、工作负荷重等问题,大数据下的财务共享职能为构建内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构建建筑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1.站在公司的战略层面上,树立管理会计理念。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企业的经济管理行为,而不是简单的企业财务会计行为。它不仅挑战了管理者的价值观,而且考验了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的管理者都缺少管理意识,理论知识水平较低,根本不清楚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的推广和应用。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了解业务,还要了解管理。未来财务人员的定位――财务部门70%人员、70%时间在做管理分析。

管理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与经营成果状况的报告资料,是帮助企业管理层决策和控制的文件,为公司治理与管理提供所需信息。通过科学的管理报告体系,可以帮助不同层级的领导人员获取有用信息,同时也帮助他们快速、及时、准确地为上一级领导提供信息。管理报告体系的搭建要从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角度出发,基于公司目前管理架构、数据基础和发展阶段,结合不同层级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形成面向基层、中层和高层的管理报告框架和内容。

2.信息化建设。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灵活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向“重管理决策”的转变。共享服务中心是管理会计建设的基础,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说,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应该解决三大问题:一是核算共享,二是资金集中管理,三是费用报销共享。共享服务中心平台的建设,是为管理会计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在考虑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口径、数据的力度、数据未来对管理会计的支撑等。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搭建了一个财务数据平台,既考虑到共享本身的建设需求,又考虑到管理会计信息化未来扩展的要求。

3.建立管理人才队伍。第一个层次是知识体系的变革。管理会计人才首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基于管理会计工作跨专业、跨部门、全员化的特点,管理会计既要掌握管理会计知识,还应该具备经济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第二个层次是核算技能的变革。管理会计的本质是量化管理,而核算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则是管理会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必须通晓财务核算方法和模式,方能在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加工上游刃有余。第三个层次是管理技能的变革。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管理类学科,熟练掌握和应用各项管理工具和方法是管理会计人才必备的核心技能。构建内部管理会计报告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可靠、及时而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播,满足企业管理者预测、决策和控制的需要。

4.建立符合建筑企业特色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结合建筑企业特点和管理会计职能,将管理会计报表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即全面预算报告、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业绩评价报告、经营战略分析报告。(1)全面预算报告体系。全面预算报告体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公司整体在报告期内财务预算, 第二层次是工程项目部的责任成本预算。构建的公司整体的预算报告体系又分为三大部分: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三部分数据相互关联,紧密结合,为公司预算管理提供决策信息。①业务预算。施工企业的业务预算主要是公司机关各部门的期间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项目部对应的施工现场所实际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等。②财务预算。施工企业的财务预算报告分为资产负债预算表、利润预算表、现金流量预算表,以及基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的修改补充等。③资本预算。施工企业的资本预算主要包括投资预算和筹资预算两部分。投资预算包括投资于各种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而筹资预算包括短期筹资和长期筹资两类。(2)责任成本管理报告体系。责任成本管理是指将发生成本和费用的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根据各责任中心可控的范围,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结算价格编制责任预算,并逐级向下分配任务。责任成本管理报告分为责任成本预算报告和责任成本考核报告。(3)业绩评价报告体系。施工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可以分为对公司整体、项目部的业绩评价,施工企业应当利用平衡计分卡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工具构建一套综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报告,以全面和真实地反映出施工企业经营业绩,对公司未来的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业绩评价应当反映公司整体的战略执行情况,应当根据事先制定的绩效目标,对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可以构建四大业绩评价指标,分别为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客户关系评价指标、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4)经营战略分析报告体系。经营战略分析报告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经营状况分析报告、行业状况分析报告、竞争对手分析报告、客户关系分析报告、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报告等部分。

5.建立管理会计报告反馈机制。定期对管理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最关键是要根据分析做出改变,如果只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这样的分析毫无意义。没有反馈管理会计报告编制和分析就是自娱自乐,财务通过反馈控制和引导业务,建立反馈机制,彻底解决财务与业务断裂的顽疾,建立以盈利为导向的经营模式,树立财务控制业务的良好运营模式。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改变,实现创新和突破,是未来财务工作需要做到的,也是财务信息化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

五、结束语

随着财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财务基础工作的智能化,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势在必行,构建内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建筑市场的管理要求,降低建筑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为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服务,提高集团管控水平,提升企业在建筑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欣.浅谈如何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J].经济研究参考,2012,(16).

[2]朱乃平.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09.

[3]王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的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研究[D].厦门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