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2-25 17:10:01
产学研合作论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第1篇

(一)模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塑料成型模具设计”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是首先讲授塑料成型技术基础和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接下来大多数学时在课堂讲授各种类型的注塑模具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这一过程较乏味,效果不太好。虽然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模具拆装实验,使得教学效果有一定改善。但学校和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教学,将指导实验与实习看做教学之外的“辅工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于适应模具企业的需要。“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进行较大改革,重新探索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群,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塑料成型模具设计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和实验教学,并且教材内容的更新程度也滞后于工业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十分不利。随着计算机有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涌现出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学科,模具CAD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学生对模具CAD软件运用不够熟练,大多数学生的软件运用水平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满足不了企业的生产要求。企业接收应届毕业生后都需对学生进行为期2-3年有关模具制造、模具设计及模具CAD软件等技能的培训,学生经过培训才能胜任注射模具的设计工作。造成当前许多模具企业不愿招收模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学生毕业后面临找不到学有所用的技术岗位。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形式

我国培养的工科类大学生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学生个性不强;毕业生进入社会缺乏竞争力,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需要在对创新氛围及过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得到升华;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种的实际训练,只有通过具有实际价值的创新实践,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在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情境恰恰具备了这些无形的条件。

(二)产学研合作教学平台的建立

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把产学研合作教育视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学院目前已与50多个企业单位鉴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为发挥学院在人才资源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共同促进模具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信华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模具CAD设计室,借此平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从本质上实现校企合作办学。该平台的工作要点:安排专业教师对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学生进行必要的注射模具结构设计和模具CAD软件的培训。利用课余时间,企业安排有经验的模具工程师到模具CAD设计室,按照企业的设计要求对学生进行注射模具设计及设计规范的培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之后,基本具备简单注射模具设计能力,并能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进行简单模具零件的设计工作,力所能及为企业分担一些模具设计任务,解决企业在生产高峰期设计人力不足问题。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模具设计经验及实践工作锻炼,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应用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制教学大纲

按照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编写了新的《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重新规划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力求知识点全面、重难点突出。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除保证原有的注射成型工艺、注射模具试摸及注射模具拆装及测绘等实验课外,增加两堂在企业生产车间的现场教学课,将注射模具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将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讨论,尽量将抽象注射模具结构物质化和具体化,极大提高学生对《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与实践

首先在教学中,处理好课堂知识的传授与现场及实验课知识传授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一定注射模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或通过实验课程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挑选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模具CAD设计室的培训和设计工作。对学生先进行集中培训,巩固和提高塑料成型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尤其模具CAD软件的运用能力。利用假期时间安排该部分学生到信华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工作实习,在模具制造流程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及时解答同学的疑问,让学生了解模具零件从设计到制造所经历的各个生产工序,对注射模具的生产工艺及流程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学生具备一定注射模具模具设计和模具CAD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企业安排有经验工程师到模具CAD设计室对学生专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模具设计理念、设计标准及规范、模具零件加工过程中需注意事项及各种加工工艺能达到的加工精度等内容。工程师结合公司所设计典型模具案列进行由浅至深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模具整个设计流程及及设计要求,并在工程师指导下开展模具零件工程图的设计以及简单模具零件三维建模。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协助企业完成部分模具零件工程图设计及简单模具零件的三维建模。学生所完成的设计质量基本能符合企业的要求,解决企业在生产高峰期技术人员储备不足的问题,为企业寻找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模式提供帮助。模具CAD工作室的同学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自企业实际生产案例。毕业设计期间安排他们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习,深入生产第一线,积累模具制造经验,将毕业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带到生产寻找解决方法。实践表明,产学研结合教育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环境和机会,把理论知识同研究、产业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创新点

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之后,在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企业生产现场的授课环节,同时改变传统单纯验证性实验模式,增加分析性、研究性的实践环节,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习由单纯课堂接受知识转变为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及时与实践相联系和验证,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从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逐渐积累模具设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时代的潮流,更加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五、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见成效

(一)提高学习目的性和学习主动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挖掘个人学习潜力。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企业,企业工程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程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普遍较好,都能获得良好以上的毕业设计成绩。

(二)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增加专业技能素质,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时间,提高就业自信心和择业竞争力,参与模具CAD设计室学生的就业率都为100%,企业对学生在模具CAD设计室学习经历很感兴趣,学生都能选择到理想的就业单位。通过摸底调查,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大都表现出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可栽培性,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比一般的应届毕业生都强,得到所在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六、结束语

产学研合作论文第2篇

为了促进护理专业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对学生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要从职业认同度、沟通能力、职业道德、见习课及实习前再教育等几方面入手进行调研。第一,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指学生从理论学习与实践中逐渐发展确定护士职业角色的过程,由于实习期间的经历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学生实习期间要丰富自己的实习生活,同时,实习生也应正确理解护理专业积极寻求提高职业认同和角色适应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第二,护理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乃至病人康复,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医疗单位的整体医疗水平。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制订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在校或在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学生能够在在校期间就有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第三,见习课,带教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在实习前,为了护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保证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实习前对护生进行岗前培训,为护生顺利进入实习基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增强了护生的临床适应能力,促进了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对带教教师的培养。

我们通过对进入临床的护理实习生的访谈以及调查发现:临床带教教师的带教方法、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我们就对带教教师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带教教师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首先,在专业知识层面,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带教教师不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进行操作指导时,仅局限于技术的层面,不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在科室方面,也应该定期组织带教教师进行相应的专科知识的学习与研讨,以及进行相应的阶段考核。最重要的一点是,医学的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因此作为护理带教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掌握目前国内外的护理学术动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带教水平。其次,在带教方法方面,可以发现很多教师的带教方法陈旧,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此,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了两种很好的带教方法:第一种就是在提问式教学临床带教中,带教教师可选定某一病例,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要点等为主要内容,设置一些需要掌握和了解的问题,既可进行临时提问,也可先将所要提问的问题告知学生,让其利用业余时间先进行理论复习回顾,于次日再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提问。对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全的问题,教师给予纠正、补充及解答。第二种是直观式教学,即带教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说明操作要求、原因及注意事项,边讲解边示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起来,容易记忆和理解,利于护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巧。我们认为护理带教教师如果能将这两种带教方法结合起来,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通过这种方式甚至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我们发现很多护生因护理工作十分繁重且琐碎,以及社会舆论对于护理工作的质疑,因此对于护理职业的认同度很低。鉴于这个问题,带教教师应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觉悟、热爱并忠诚于自己的护理事业,以甘于献身护理事业的品格去感化、影响学生,要随时对学生灌输热爱自己的专业,使护生懂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光荣而神圣的,从而以敬业、乐业,积极上进的态度去努力学习。

3.学校与医院的结合方式。

学校和医院需要加大经费投资,完善教学环境,为护理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对于学校应加强实验室管理,使物尽其用。对于医院可以在临床科室设立示教室和多媒体会议室为临床教学提供场地,购买临床教学设备,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临床能力模拟考核基地,设立模拟病房和模拟门诊,满足临床实习生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需要。医院的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职业技能,他们是担当专业课教学的最佳师资力量。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教学,很容易将职业精神等带到教学中,避免教材落后于临床的弊端。医院必须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使用奖励等制度。指导医院技能型人才按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发展自身的素质,既有技师证又有教师职业资格证,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教师去参加医院的医疗活动,提高学校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改革与管理以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来发展护理本科生教育,能更有效地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并能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医院和学校建立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改革技能考核方法:从过去单纯在期中、期末抽考项目到实施教学过程部分技能强化教学,达标考核与三阶段性考核结合,整体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提高职业能力,满足了技术操作的掌握和人文关怀全面具备的整体护理的实训需要。

产学研合作论文第3篇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几十家著名学府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以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获得了企业的好评,一些公司还对CDIO成员学校的毕业生开出了高15%的工资标准,这正是说明了工业界对此模式的高度认可。2009年3月五邑大学成为国家首批18家参与CDIO模式试点的高校之一,在融合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得到了推进与深化,其效果直接映射到专业的办学质量,学生的设计水平稳步上升,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明显增加。

二、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目前国内研究产学研问题的学者一般将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市场需求导向型、学研机构主导型以及共建实体型[4]。其中第一类模式所包含的具体做法如项目委托、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是当下主流,当然也是一种短期合作模式。后两类合作模式尤其是第三类共建实体型模式属于产学研关系中较为高层次的结合,各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得到更合理更高效的利用,彼此关系也超越了从简单的信息交流互帮互助而上升到缔结中长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笔者认为,无论上述哪种类型在当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合作模式都能对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作用。归根结底,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进而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实力是极有裨益的。以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近年的校企合作案例来看,以下方式是经常采用并被证实有效,有助于校企之间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1.横向项目式。通过签署合同或者协议,企业将产品设计开发项目委托予学校并支付相关费用。这种形式相当普遍,多数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比较愿意选择这一灵活的方式。

2.年度委托式。如果企业实力较强,并且产品主要以外观为主导,每年需要拿出的新方案比较多,那么往往会与校方缔结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向学校提供年度科研经费,委托学校完成部分新品设计任务,那么校企研发中心基本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比如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和江门市某箱包有限公司成立了箱包皮具设计研究所,一方面企业拨付研发经费,另一方面双方还可联合向省市科技部门申报科技攻关项目,以政府下达的经费支撑研究所的经费开销,这样就属于官产学研的类型了。

3.承办设计竞赛。由企业出资设立设计奖项,而学校教师负责宣传、组织和指导,比赛范围可仅限于校内,也可以邀请其他兄弟院校师生和社会设计资源参加。所有成果方案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获奖师生具有署名权。企业通常也比较接受这个方式,因为一次收集到的方案数量很多,不过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因为参赛面广,投稿者多是自发而为,教师很难实施指导,因此方案虽多但是良莠不齐。

4.接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以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设计过程中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制指导,设计方案的质量比较有保障,而且学生以及企业还可以通过实习期相互考察双向选择以决定是否留用为正式员工。

三、强调CDIO特征的产学研合作实施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历来在工程教育就毋庸置疑,但是CDIO模式所主张的在实践中学习,则有其独有的特征:强调学生应在体验环环相扣的产品工程链的过程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良好效果,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实施不可局限于类似暑期这样的某个短暂时段,教师要预先为在大学四年全程开展而构建一个培养计划,构建一个以项目为引导带动具体课程以及知识点学习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这方面,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做了不少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例如,瞄准本地的特色产业———五金卫浴行业,选择了其中一间公司开展产学研活动,具体工作是为该企业设计新款水龙头。真题真做的设计任务对学生既有吸引力也有压力,因为如果方案得到企业接受转化为产品,则可享受到激奋人心的成就感,但是他们也很明白个中难度———造型自然是要新颖美观,还要有工艺上、人机关系上的合理性,这显然需要综合几门课程的知识点。整个设计过程为期半个学期,学生的进步相当明显。第一轮方案企业评价是“创意性高”,但是由于整体务实性不足只选中两款进入结构设计环节。当一个月之后第二轮方案拿出来则令企业感到很惊喜,因为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上一轮的实践中找到了症结所在,因此水龙头的造型做到了实用、美观、经济、创新,企业一下子选出了十多款列入年内的开发计划。这种项目式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一体化学习”的机会,这正是CDIO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真题真做———工程实际环境中学习多个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双重学习目标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学习能力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的理解[3]。当然产学合作另一个作用还在于提升了教师的能力,这也是CDIO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高校里的工业设计教师普遍属于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对某个具体行业也缺乏了解。所以教师为了胜任指导学生开展设计的工作,必然会想办法及时补充譬如五金卫浴行业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向工程师请教、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样自身的能力便得到了明显拓展。

四、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问题

有的教师认为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企业,合作成败取决与企业支持的力度。但是事实上不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区制造业并不很发达因而缺乏合作的机会,或者由于专业本身知名度有限未能吸引较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未免有些奢侈。笔者认为,在外部条件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想要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确切地说在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他们在教学能力、新的评估形式、工程实践以及相关技能方面的水平。毋庸置疑,在产学研的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者的角色,而企业更多的是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胜任讲授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容,能够向学生示范产品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各环节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那么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这些能力。目前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单方面的理论知识上拥有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商业和工业环境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刻不容缓。CDIO教育模式特别指出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新任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先下到企业实践一年;现有教师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和短训班,或者是在假期到企业实践;招聘具有工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补充师资为学生讲课[3]。在实践中,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将此具体化为三个互动:(1)校内教学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的互动。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和设计竞赛,多视角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创造潜能。(2)校内项目教学与企业项目研发的互动。通过设计项目的对接,实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企业子平台的研发项目保持一定的同步关系。(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需求的互动。在师生参与具体设计作品的商业孵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高校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5]。

五、结束语

产学研合作论文第4篇

目前国内研究产学研问题的学者一般将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市场需求导向型、学研机构主导型以及共建实体型[4]。其中第一类模式所包含的具体做法如项目委托、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是当下主流,当然也是一种短期合作模式。后两类合作模式尤其是第三类共建实体型模式属于产学研关系中较为高层次的结合,各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得到更合理更高效的利用,彼此关系也超越了从简单的信息交流互帮互助而上升到缔结中长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笔者认为,无论上述哪种类型在当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合作模式都能对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作用。归根结底,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进而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实力是极有裨益的。以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近年的校企合作案例来看,以下方式是经常采用并被证实有效,有助于校企之间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1.横向项目式。通过签署合同或者协议,企业将产品设计开发项目委托予学校并支付相关费用。这种形式相当普遍,多数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比较愿意选择这一灵活的方式。2.年度委托式。如果企业实力较强,并且产品主要以外观为主导,每年需要拿出的新方案比较多,那么往往会与校方缔结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向学校提供年度科研经费,委托学校完成部分新品设计任务,那么校企研发中心基本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比如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和江门市某箱包有限公司成立了箱包皮具设计研究所,一方面企业拨付研发经费,另一方面双方还可联合向省市科技部门申报科技攻关项目,以政府下达的经费支撑研究所的经费开销,这样就属于官产学研的类型了。3.承办设计竞赛。由企业出资设立设计奖项,而学校教师负责宣传、组织和指导,比赛范围可仅限于校内,也可以邀请其他兄弟院校师生和社会设计资源参加。所有成果方案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获奖师生具有署名权。企业通常也比较接受这个方式,因为一次收集到的方案数量很多,不过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因为参赛面广,投稿者多是自发而为,教师很难实施指导,因此方案虽多但是良莠不齐。4.接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以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设计过程中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制指导,设计方案的质量比较有保障,而且学生以及企业还可以通过实习期相互考察双向选择以决定是否留用为正式员工。

二、强调CDIO特征的产学研合作实施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历来在工程教育就毋庸置疑,但是CDIO模式所主张的在实践中学习,则有其独有的特征:强调学生应在体验环环相扣的产品工程链的过程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良好效果,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实施不可局限于类似暑期这样的某个短暂时段,教师要预先为在大学四年全程开展而构建一个培养计划,构建一个以项目为引导带动具体课程以及知识点学习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这方面,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做了不少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例如,瞄准本地的特色产业———五金卫浴行业,选择了其中一间公司开展产学研活动,具体工作是为该企业设计新款水龙头。真题真做的设计任务对学生既有吸引力也有压力,因为如果方案得到企业接受转化为产品,则可享受到激奋人心的成就感,但是他们也很明白个中难度———造型自然是要新颖美观,还要有工艺上、人机关系上的合理性,这显然需要综合几门课程的知识点。整个设计过程为期半个学期,学生的进步相当明显。第一轮方案企业评价是“创意性高”,但是由于整体务实性不足只选中两款进入结构设计环节。当一个月之后第二轮方案拿出来则令企业感到很惊喜,因为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上一轮的实践中找到了症结所在,因此水龙头的造型做到了实用、美观、经济、创新,企业一下子选出了十多款列入年内的开发计划。这种项目式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一体化学习”的机会,这正是CDIO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真题真做———工程实际环境中学习多个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双重学习目标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学习能力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的理解[3]。当然产学合作另一个作用还在于提升了教师的能力,这也是CDIO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高校里的工业设计教师普遍属于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对某个具体行业也缺乏了解。所以教师为了胜任指导学生开展设计的工作,必然会想办法及时补充譬如五金卫浴行业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向工程师请教、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样自身的能力便得到了明显拓展。

三、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问题

有的教师认为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企业,合作成败取决与企业支持的力度。但是事实上不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区制造业并不很发达因而缺乏合作的机会,或者由于专业本身知名度有限未能吸引较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未免有些奢侈。笔者认为,在外部条件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想要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确切地说在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他们在教学能力、新的评估形式、工程实践以及相关技能方面的水平。毋庸置疑,在产学研的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者的角色,而企业更多的是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胜任讲授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容,能够向学生示范产品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各环节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那么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这些能力。目前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单方面的理论知识上拥有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商业和工业环境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刻不容缓。CDIO教育模式特别指出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新任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先下到企业实践一年;现有教师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和短训班,或者是在假期到企业实践;招聘具有工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补充师资为学生讲课[3]。在实践中,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将此具体化为三个互动:(1)校内教学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的互动。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和设计竞赛,多视角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创造潜能。(2)校内项目教学与企业项目研发的互动。通过设计项目的对接,实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企业子平台的研发项目保持一定的同步关系。(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需求的互动。在师生参与具体设计作品的商业孵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高校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5]。

四、结束语

产学研合作论文第5篇

创业教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技之长,而且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创业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开拓就业之路的高层次技能,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革新性的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应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跳出固有的樊篱,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地方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对创业宏观过程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难、敢于创业的精神品质。应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变迁,从“就业者”转变为“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能使学生系统了解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创业型人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我们说,一切创业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对实施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是培养企业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实现择业与创业的对接。因此,应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积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产学研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因而是办好高等教育、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良好举措。该方式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尽早了解自己将从事工作领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时代性观念”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应重视开展专业领域的市场调查,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可控,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推动创业教育机制改革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应改革原有的创业教育机制,促进产、学、研三方的互动,形成“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合作”的良好局面,增强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信心,确保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1.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确保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1)出台创业教育政策

为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制订《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课外创新学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有机相结合,以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确保充足的经费

高校要提供充足的经费,包括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经费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经费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高校还应不断加大对“创业科研课题研究”项目资助的力度,并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的经费支持。

2.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强校企共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以满足学生创业知识需求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高校可以在校内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创业教育专家指导组,还可以从校外聘请知名企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对于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学校可从校内创业教育师资和校外客座教授中遴选优秀师资,为其配备校内外“双导师”,为团队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指导、风险投资引入和公司注册等服务。

(2)改革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应与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科技服务活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活动等相结合。教学可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依据“两阶段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了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有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选修课。

3.注重素质提升,构建互动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以创业社团为主体,以网络平台为辅助,以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个平台为基地,促进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1)举办创业专项培训

应成立高校创业社团,对欲创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聘请知名企业家、高级创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多元格局的师资队伍确保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举办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应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模拟的有机结合,可利用创业模拟沙盘、创业示范中心等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应针对创业学生处于不同知识诉求阶段的特征,分层分类为他们提供GYB、SYB、IYB等创业教育专项培训。

(2)创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遵循“企业自愿、校方支持、政府协调”的原则,积极创建创业教育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另外,也可以将网店作为学生创业的载体。高校可以开通创业联盟博客、创业信息短信平台等渠道,利用时尚元素传递创业精神,形成立体式、覆盖广的创业宣传网络体系。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适应社会发展,构建个性化创业教育考评体系

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应以自主创业为打分点,该考评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教学考核要求

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导向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和校园模拟经营等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取得某些成果,如申请专利、项目立项和竞赛获奖等,对于取得上述成果的学生,学校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2)建立考评体系

产学研合作论文第6篇

摘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应对经济危机已是大势所趋。从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成果导入机制和协同机制等角度,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应该从政策、金融、制度等方面为合作机制提供保障。

关键词: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

1引言。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多次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再次强调,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要措施之一还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2008年开始,随着美国华尔街投行巨头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次贷危机正逐步演化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振全球经济的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通过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社会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技术创新才是渡过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国内各界也充分认识到,当前正是我们大力提升自主创新的绝好机遇。变危机为契机,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创新,完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不失为一条从容面对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2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分析。

2.1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①股权激励:企业和学研机构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以企业内部技术市场取代缺少的外部技术市场。在这种合作方式中产学研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并将合作创新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

在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明晰、企业的法规健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合作成本主要体现在产学研各方利益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只要处理得当,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贡献会最大。②高校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高校科研人员对激励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员应获得相应层次的激励。

激励要面向全体科研人员,不要仅仅注意对科研拔尖人才、优秀学术骨干的激励,也不能仅仅注重对资历较深的科研人才的激励。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调查发现每一种类型教师的动力和压力,挖掘其科研潜力,设定合适的目标,该目标必须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③政策激励。

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有限,需要借助政府行为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面的导向和支持,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信贷、价格、财政等经济杠杆,形成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倾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激励与引导作用,使企业随着产学研合作过程获得市场优势并尽快将其转化为竞争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获得创新资金用于科学研究,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设立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建立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等办法激励产学研的深入合作。

2.2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

高风险、高收益是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创新的程度越高,相应的风险就越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影响创新的成功,对黑龙江省部分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产学研合作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排名前三位的为:技术风险(53.85%)、市场风险(46.15%)、战略决策风险(23.08%)。为了有效规避这些风险,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风险预警机制。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要从日常化层面提升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危机预警机制,使合作始终保持一个不间断的警觉状态,监控合作组织内部和外部所有可能引起危机的因素和征兆,收集、筛选、整理相关信息并对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作出合理估计。技术创新危机预警机制的日常化管理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正在变化中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信息,发现并预知一切可能的变化,不断修正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②经常对组织内外环境的信息进行同步跟踪和监测,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来自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市场、政府、媒体、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搜集、过滤、整理和分析判断,力图将各种潜在的创新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③坚持进行技术创新危机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开展危机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危机应对的模拟演练对提高应急能力和防范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强化产学研结合主体的风险共担意识。

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高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并存。在现阶段应当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受益大,谁决策谁负责,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大谁受益多。为了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现,必须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研制阶段的技术风险,主要由技术供给方,即学、研方承担;转化过程的技术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营销阶段的市场风险则主要由技术吸纳方,即企业承担。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的基本目标应当是有效地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责任,并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技术创新项目的最终成功而合作到底。显然,这一重要制度应当由政府在广泛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制定。

2.3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影响着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产学研合作,是技术的合作,也是利益的合作,说到底就是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利益合作。在合作初期对利益分配就要做好清晰明确的预先界定。

产学研结合的可分配利益不仅指利润及其合作产品的分配,还包括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权、商标权、技术诀窍、信誉和著作权等,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也成为产学研可分配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利益分配提供依据。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合作各成员作为利益主体对合作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利益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基于以上内容,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框架图,见图1。

图1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配方案要体现技术创新联盟各成员为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营所做贡献的大小。在设计利益分配方案时要体会责、权、利对等的原则,不能打击参与成员的积极性。②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要大于结合之前单个成员的收益之和,才能保证各成员在结合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大于其不加入时的利益,体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先进性。③不能忽视无形资产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来源。可供分配的无形资产是指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原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全新创造的无形资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的分配。④采用公平分配原则,即采用同一尺度决定各成员参与分配份额。

2.4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成果导入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的导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根据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1],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流程图,见图2。

图2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流程。

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机制主要是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而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导入切入点分析。成果导入部分可以作为整个合作创新过程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进行,由合作初期各方商议确定。首先,学研方要重点了解企业对成果导入的需求、程度和预期效果的信息;其次,搜集企业相关信息,为导入工作做好信息准备工作;再次,分析企业独立导入项目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最后,通过分析确定导入的具体方法。一般情况下在得到企业的认可后可以对企业相关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培训为切入点开展导入工作。②设计详细的导入方案。成果导入方案主要包括导入项目的起止时间、主要工作内容、项目小组人员构成,项目预期效果等。③成果导入控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成果导入工作,配合成果导入方案制定导入控制方案,以监督各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导入控制主要报告成果导入控制节点的设置、导入质量控制标准及项目检查与调整措施。④成果导入效果考核。在完成成果导入工作的同时完成对成果导入效果的考核工作,作为对成果导入成员工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激励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

2.5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上分析的各种机制都应该在协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从全面创新管理的角度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进行技术创新[2]。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越强,创新绩效越高。合作各方有效协同,增加技术创新知识的供给数量,增强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知识开发的可能性和创新实现的可能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合作创新的绩效水平,构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如图3所示。

图3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从技术创新过程协同和要素协同两个方面来分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协同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体现合作创新的战略需求和价值创造的支配动力,其次应体现技术创新协同是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技术创新过程协同来实现的。要素协同为过程协同提供基础与背景支持,并贯穿与技术创新过程的始终;而过程协同促进了各要素协同的改进与发展,并为其提供技术、结构、流程上的支持,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当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合作主体就要从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根据总结和评价的结果,合作关系可以形成系统创新有序结构或者在各方同意下进行适应性调整。要素协同和过程协同的有效融合将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

3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的保障。

(1)政策保障。

对于具有深远产业(行业)影响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来说,仅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必须有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导向下的产学研结合共同攻关。政策对产学研结合的作用是重要的、长期的,也只有政策才能真正调动产学研各方投入合作技术创新。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要采取各种合作措施提高技术、知识等创新成果的应用、开发与转化进程,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共享程度。

对于产学研结合而言,有效地学习和创新要求将独立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等整合在一个整体框架内,任何政策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合作创新政策逐渐从部分科技政策、经济政策演化而来,但并不是各方面政策的简单组合,而是政府以推动产学研结合活动为目的构建配套、协调的政策体系。

(2)金融保障。

科研往往需要先进的设备,并且面对很大的失败风险,必要的资金是科研的经济基础。金融保障主要表现在政府的金融政策与各种金融机构结合后,各种金融手段、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体系等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活动,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功能的实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需要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形成合理的风险投资体系。这些是推动并保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目前,各国政府在这方面均做出了多种尝试和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一些较稳定的资金渠道。如“风险基金”、“匹配资金”、“科学基金”等。当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看中了科技创新成功时带来的巨大收益,他们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产学研各方的结合。

(3)制度保障。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滞后,如产权关系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制度的变迁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较低、交易费用较高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要求对合作系统内相应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营造良好的合作技术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合作技术创新涉及到不同主体间的协调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依赖相应的机制与管理方法,这就要求各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平衡分配资源,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完善联盟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德成,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构建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9-10.

[2]许庆瑞,郑刚。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科研管理,2003(5):1-7.

产学研合作论文第7篇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时可将政府机构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转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