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合集7篇)

时间:2023-05-29 16:11:13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第1篇

【关键词】动漫产业;现状;发展;产学研合作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8-01

我国现在对动画制作、动画软件开发、动画游戏营销及动画产品设计等动漫产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产学研合作式培养动画人才,成为目前有效培养动画人才的方式之一。产学研合作培养能够促进动漫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提高动漫产业人才质量。目前,动漫产业是生机勃发的朝阳产业,对人才需求量大,而我国许多高校开设动漫专业的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低。基于此,应实行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教学理念,企业与高校间加强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方法,以促进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动漫产业现状

近年来,动漫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动漫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产值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国产动画片的产量持续上升。动漫产业的发展不仅对我国的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问题。

二、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

动漫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1],内容扩展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能够有效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满足其精神需求。相较于文字作品,动漫更加灵动,更受青少年的青睐。我国青少年人口众多,动漫产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动漫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动漫作品,其周边产品的市场也很广阔,例如服饰、纪念品、公仔、明信片等,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动漫产业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法

(一)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动漫产业人才

企业与高校合作教学,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以专业的动漫从业人员指导学生,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保障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动漫产业的发展需求。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式:1.高校与企业合办动漫专业的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动漫产业人才,使高校培养的动漫人才能够适应动漫企业的发展。2.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动漫实践基地[2]。通过建立实践基地,高校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前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把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分段式动漫人才培养

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通过阶段式进行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共同完成教学,称为分段式人才培养。我国高校的动漫专业大多是新办的专业,高校的师资力量本身极度匮乏,特别是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更是少之又少。面对这一情况,许多高校选择外聘教师,但是兼职教师时间不定,高校的设备不完善,使得学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以统一。采用分段式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师资、设备等问题,其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1.“2+2”教学模式。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两年的理论知识,后两年到企业进行实践,利用企业的专业资源,开展实训活动。2.“2+1+1”教学模式。前两年进行基础学习,第三年到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学习动漫编程,第四年由企业进行专项的项目培训。3.“3+1+1”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3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顶岗实习1年,实习1年后回到学校,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三)订单式动漫人才培养

高校针对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与企业签订协议,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前两年由学校和企业的老师共同完成教学,第三年学生进入“订单”企业进行项目实训。“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于动漫企业来说是人才储备,对于高校而言,保障毕业生就业率[3]。“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能达到企业、高校和学生间的“三赢”,满足了企业需求,促进高校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动漫专业应该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备的水平,选择合适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法,增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方式,培养企业所需的动漫产业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斌.创新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推进地方动漫产业发展――以宿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7(4):90-92+96.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第2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11-02

一、引言

随着国家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急需大量的优秀人才。但目前应用型、综合型和创新性人才总量和质量与国家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人才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有责任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高校教育局限于校内,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协同推进,统筹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个背景下,高等院校意识到,必须走出去,与企业和市场对接。目前,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单位,产学研合作始终围绕着工程实践与人才培养两条主线展开,校企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实现从以往课堂学习模式向主动参与工程项目,从实际经验工程中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教学模式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加大力度促进校企合作。在政府的号召下,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发起“产学研联合工程”,促进校企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能更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克服脱离社会情况,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从而促进高校各项改革。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湖南理工学院作为岳阳市唯一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在《湖南理工学院中长期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产学研互动的良性机制,切实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

二、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对教学单位、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和教师队伍等合作教育全要素进行全面的改革,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只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而不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1、人才培养形式的变革

采用“3+1”分阶段的培养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项目研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课程学习和项目研发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三个学期年在学校内组织进行,第二阶段为最后一个学期年在合作教育企业进行,由企业安排工程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对其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进行指导和考核。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顶岗实践,实现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无缝对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组织,主要是采用一般项目组类似的学习组织结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结构变革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对课程进行针对性设置。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平台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横向关联课程的教学,增加合作企业工作实践教学比重,并与企业方面合作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管理和考核办法。在计算机学院2011年申报网络工程和2012年申报软件工程专业过程中,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注重提高学生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考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时空,面向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指导。通过柔性设置专长课程模块,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就业志向和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地选择发展方向,以增强专业方向优势;通过控制必修课学时总量,增加选修课学时,为有潜力的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提供选择空间。

3、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从实验课、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4个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实习进行改革,这些环节将与企业产品研发过程整合在一起,学生在校外和合作教育单位完成上述内容的实习。结合IT认证考核内容,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进而推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4、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构建一支“有较深的理论造诣,深入研发一线,具备丰富的研发经验的双能型”的教师队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该首先从“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抓起,来源渠道可多样化。采用自主培养+企业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上,不再单纯以学历、主持项目的级别、多少作为考核标准,还需要强化对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等工作方面进行考核,关注教学、科研与生产管理实践相结合,激励教师深入实践,建立一支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教师队伍,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5、管理制度改革合理化建议

为解决教学、科研和人事管理制度相互之间相对独立的问题,本项目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深入企业期间,学校应该允许二级院部减免部分教学工作量;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员,需要给以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并在职称评聘制度中建立对应的考核指标。

三、实施方案和效果

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从2011年9开始实施,到目前已经初步进行了实验,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教学研究材料,实验得到了广大参与学生的好评。2011年为试点阶段,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9级,按照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合作单位试点,试点重点从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探索。2012年为扩大试点范围阶段,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级软件方向学生为试点对象。在试点与推广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为学生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研发提供条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聘任企业研发工程师作为学生导师,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开发,提高实践能力。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使人才培养处于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中,使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全方位融人实际的科研、生产过程之中,从而构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边学习边实践,边实践边成才,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经过企业学习,通过软件水平考试的学生大幅度地增加,部分学生参加了省应用系统竞赛,被专家评定认为作品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获得了全省二等奖。

四、结论

本文从培养模式+制度+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的全方位体系,力求实现校、企利益最大化,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工程师。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效果表明,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邬恩铭.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现代商业,2010(14):278-279.

[2] 张 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番禹职业技术学院,2002,1(1):8-12.

[3] 朱 茜,董 洁,邱光宇.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3):9-12.

[4] 刘全胜,陈玉平.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1-2,21.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第3篇

关键词:动漫人才;产学研合作

当今中国动漫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动漫教育的现状又如何?其实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已经给了我们清晰的答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动画作品数量和动画时长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国内的动漫市场依然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所占据,我们的动漫作品数量很多,但是作品的质量仍与发达国家动漫发展有一定的距离。我国动漫要持续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的创新人才,高校动漫专业教育是人才输送的主要来源,现阶段高校培养的动漫人才又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解决这一现状需要高校动漫专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以产带学,以学促产,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可用之才。[1]

一、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高校需要转变思想,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动画教育普遍偏于理论化,专业课程的结构不适合动画行业的市场需求,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仅限于动画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不了解动画行业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实际上是缺乏在动画市场的实践制作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到动画企业工作,需要到社会上进行再次学习。据有关部分统计从2011年起动画专业连续三年登上“就业红牌警告专业”“高失业风险型专业”事实表明[2]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创新高校动漫教育方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实践课的开设,让学生了解行业相关的行规和相应的制作技术,提升学生适应动画市场的能力,提高毕业的就业率,为中国动漫产业输送有效的动漫人才。

二、高校动画专业要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制定与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国内优秀院校下设的动画专业他们根据自己学校动画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不同人才培养计划,为动漫产业输送了不同类型的人才。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在国内非常有影响力,为业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动画人才,他们借助国际交流平台与世界前沿的动画产业接轨,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动画创作能力和很好的市场适应能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注重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动漫制作能力,人才培养方向偏向于艺术创作。由于动漫自身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特点,高校动画专业建设要遵循动漫发展的规律,结合自己的办W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分类培养动漫人才,构建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达到以产促学,以学促产的双赢局面。

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双方要明确统一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合作中做到充分信任对方,制定保障双方利益的条约。在合作体系中高校方面要放开一些手脚,注重社会实践环节,让动画企业项目管理经验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技术和行业行规要求,同时也培养高校学生和教师的职业素质;企业方面应该积极与高校参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体系中去,让行业中的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走进学校的实践课堂,分享在动画项目中实际的制作经验,同时,也应吸取高校动画专业中优秀的创作理念,可以增强动画企业的创作能力,帮助把高校动画专业知识理念转化成科研成果。

三、结语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使之长期地有效发展下去需要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3]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是既要进行一般的人才培养也要进行对行业精英培养,以市场为主导的同时又不能忽视高校的艺术理论培养和艺术的创作能力,还要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做到培养动画人才的全面发展。高校动漫教育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可以解决中国动漫产业原创动力的缺乏,这是当今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刘坤.构建产学研合作实践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长春市动漫产业为例[N].吉林日报,2014,11,1.

[2]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6.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第4篇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创新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重视发挥企业作用,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等实行财税优惠政策。”该文中对今后我国寻找进一步做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指明了前进方向。

1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涵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就是重点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以及在其他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教育形式上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全面素质教育,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社会要求完成无缝对接。

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来。因此,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利用好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来共同培养。于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便应运而生, 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

2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2.1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表明,培养人才是由教育情境、资源与条件、过程与方式等构成的系统活动过程。大学教育系统,在培养人才上具有高效简捷的特点, 这也是它的优势。然而,在教育功能上大学很难完备的培养创新人才,它不是一个理想的教育系统。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于学校教育系统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直接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践。而在一些高科技产业与开发部门,这种教育模式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将这种优势补充到大学,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一种飞跃。从互补的角度上,以大学、产业和科研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而组成的更大的教育系统,具有更完备的结构, 也能期待它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功能。

2.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产学研合作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组成。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动机、目标和意志品质等,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程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及再创造,具体的方法运用上的实际功能,可以决定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因此,由于大学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的局限,我们必须使学科教育与知识、技术创新的氛围、过程相结合, 传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从而达到转型目的。产业部门、科研单位与大学实现充分的合作, 那么就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如何构建适合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3.1大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吸引民间企业与大学合作

每个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英国的很多大学在2002 年采用的增加企业内的博士生数量、为博士生开设企业入门实习、在大学内增设“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以及设立大学技术奖学金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由于这些学校办学有特色,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合作,带来了充足经费,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在一方面激励了教师能够继续投身于科研,并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中,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当今科技前沿;另一方面,充足的教育经费也给予大学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2加强合作过程中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产学研教育得到广泛接受,是由于该教育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如日本的大学教育通过向社会开放、从民间招聘教师、选派民间企业科技人员到大学进修等方式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改革核心之一就是要探索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使其培养的人才既有坚实的理论又有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介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在两种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协调培养,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当前日臻倍受各国教育界、经济界和政府的重视,而使它成为在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第5篇

随着科技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高校的扩招,也迫切需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本文是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为LED相关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在全球环保、能源危机的巨大压力下,半导体照明LED(LightEmittingDiode)已被公认为是健康、节能、环保的照明革命。在各国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下,相关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加速市场渗透。2015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规模已达257亿美元,渗透率为31%,预计2016年将达305亿美元,渗透率可提升至36%。国内LED产业也蓬勃发展,2013年下半年进入稳定发展期,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LED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沉淀,我国LED行业缺乏的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照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人才培养不可一蹴而就。仅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临时培养人才,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出现人才流动,让企业有许多的顾虑和矛盾。因此,广大高等院校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尽快设置和完善相关专业体系,成为培养我国LED人才的主体。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立足于“一线工程师”培养的客观需求,新建本科院校本身也需向应用型职业教育转型,LED应用人才的培养应走深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之路。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优势结合[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人才培训过程中,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搭建校企双赢合作平台,同时和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了适应长三角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理学院在2010年申报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针对LED产业链,课程覆盖光、电、热、材料等专业领域,以培养掌握LED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满足长三角LED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这项举措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践行转型,立足应用,定位半导体照明,服务地方,实现“新型”转型发展工程是教育部力主实施的旨在推动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科技大学战略改革的重大项目[2]。本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的指导下,本校进行了“二次转型”,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端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理学院建立专业初期,坚决执行教育部和学院的指导方针,坚定走“工程应用”的发展方向之路。在进行广泛的学科调研和市场考察后,学院领导及相关专家充分分析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和急需人才结构,确定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LED封装和检测为切入点,面向LED上、中、下整个产业链,以传授LED专业前沿知识和应用操作技能为主,培养LED行业各层次应用技术人才,适应科技新兴行业的发展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服务,力争实现从“新建”专业到“新型”专业的跃迁。

(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用”之路,开放办学,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LED上中游企业的主要集中地之一,也是最大投资开发区之一。其环境优良,劳动力富集,并拥有上海、扬州、宁波、杭州四大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聚集了众多外延芯片制造和封装企业,产业链条齐备,规模宏大,急需LED行业相关人才。目前,上海市已在半导体芯片制造和封装应用方面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与企业群,也需要LED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区域的LED行业经济结构为本专业提供了校企合作必备的实施平台。校企合作,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应用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3]。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引导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提供LED行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一流的生产工艺,体现企业的引导价值。另一方面,学院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结合企业反馈与需求,与企业环境相融合,在校企实践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行业、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能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教育资源,实现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三)以市场为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研思维创新,学生教育创新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LED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渗透率不断扩大。但由于LED产业链生产加工门槛低,简单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降低,许多企业处于倒闭边缘。在此境况下,LED企业求生存要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技术创新。企业须面向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空间。教师研发团队可将研究场地建立在企业生产线上,以企业的产品需求来引导研发方向,将产品研发作为科研的驱动力。教师把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过程汇编成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一手资料,同时学生也可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这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四)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行企业导师制,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引导学生创业和就业

企业实习基地是校内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阵地,是行业认同感和企业文化形成培育的载体,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人才的重要纽带[4]。要想有效地发挥实习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除了通过组织、制度和监控等手段来严格监控实习基地的各种工作正常运行外[5],合理的学生指导和学习的模式也非常关键。企业导师制就是非常有效地一种现代化学徒培养模式。学院聘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技术骨干、人事经理作为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通过亲身传授,不仅将自己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也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术,行业的认知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此学习模式能使毕业生具有较高素质,容易获得较高层次的岗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勇于创业的学生,企业导师可帮助分析行业发展动态,指导创业方向,提供相应人脉资源,使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三、人才培养体系取得的成绩

我校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充分证明了“产学研用”是校企结合的有效模式。理学院立足LED产业结构、发展态势及人才需求,努力打造生产、学习、科研、应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校企在人才培养、生产实训、技术研发,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多赢,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改变传统教学框架,完善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建设,引入LED先进理论和工艺设计理论

以《LED照明技术及实验》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LED固晶、焊线、点胶等封装工艺、提高外量子效率的因素及常用方法、FlipChip、涂敷点胶、CSP等先进的封装技术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并建立了“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本课程教学活动包括三个环节:(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完成;(2)LED封装流程的感知认识和生产见习,在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完成;(3)LED封装流程和光电检测技术实践,在“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完成。此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LED封装相关的理论基础、技术关键和技术前沿,熟练完成LED封装生产线各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够快速成为一线操作员。至今,已建设完成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LED设计与应用实验室、光电热设计模拟实验室、固体发光材料研究实验室、光电综合实验室及工程光学实验室,并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本专业编纂的教材主要有《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工艺》、《LED照明技术及实验》、《LED电源驱动》、《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部分教材待出版)。总之,本专业从学科特点及行业发展出发,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两方面来完善教学活动,不但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且覆盖行业基本技术和生产工艺,同时兼顾行业前沿及发展态势。

(二)公司高管参与课程设计和考核机制管理,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公司管理机制有机结合,用准公司模式来进行实验流程管理及成绩考核

为使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相对接,围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课程设计。本专业进行了6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企联合开设实验项目”的申报建设及教学活动。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和制定课程大纲,共同开展教材和指导书的建设工作共同建立课程试题库,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企业人员参与授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的1/3,且将公司的规范管理制度引用到课程考核中,强化过程考核,将生产标准作为试验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此类教学活动,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及时更新和增加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标准、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流程。

(三)以校企联盟和实习基地为基础,将实验内容和公司流水线有机结合,实现公司见习—实验室实习—公司流水线顶岗实习,以探索培养初级技能人员模式

产业系统较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生产实践、工艺流程、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专业建设至今,我院和上游企业(上海博恩世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晶品光电(常州)有限公司)、中游企业(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游公司诺臣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嘉兴天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上海产业化基地、嘉善恒杰热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嘉熙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光研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坤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将实验操作部分和企业生产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LED相关产业生产流程,并参与生产实践,同时体验了企业先进技术、前沿工艺、社会需求、市场导向、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考核机制,培养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此教学模式丰富了大学教育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社会需求的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四)专业教师分工负责LED上中下游不同领域,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通过申请国家支持项目以及和企业的合作项目,以学校为主体发展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共建企业创新孵化器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已有5名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脱产1年的“产学研践习”,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形成LED封装及设计、LED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固体发光材料、LED照明灯具设计及光学测量等研究团队。申请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研支持项目,10项企业合作项目及联盟计划项目。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和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实现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

(五)立足LED行业,夯实学生基本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中、高级研发人才,促使学生带着技术和成果去择业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本专业提出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吸收学习能力较强、立足于本专业发展的学生,使其参与到科研项目,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参与企业冠名的设计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并且深入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技术学习及设计,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课题申请,立足使其成为中高级研发人才,并取得丰厚成果。目前为止,学生申请的上海市和校级创新项目已达30多项,专利13项,为企业设计产品3项,参与企业冠名大赛26人。此培养方式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并有多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著名企业。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提供了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企业需求指导校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促进企业和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服务企业和社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LED相关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层次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的高效管理和学校事务的冗长审批对接不太融洽等,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探讨更加健全合理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靳晋.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112.

[2]张今朝,朱海燕,谢林明,等.高校转型期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227-230.

[3]康亚华.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4,(09):53-57.

[4]胡永青,徐颖云.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和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7):34-37.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第6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药物分析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8

教育部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药学专业,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医药人才,是医药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深化高层次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医药企业、科研院校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1 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伴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医药专业的技术手段和学科基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在质和量上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由医药生产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药物研制也由最初的仿制转向新药的研发。可是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科学创新和知识创新都离不开多学科交叉融合,离不开相关学科的综合运用。在科研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高等医药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而医药企业的科研能力却相对薄弱。因此,医药企业与医药院校进行科技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高等药学院校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也必须与医药企业进行合作。近几年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的规模得到快速的发展。如我院的招生人数,由最初的一百多人,在几年间,剧增到目前的四、五百人,招生人数还趋于增加。但与招生人数剧烈增加相比,学院所能提供的实践教学资源增加缓慢,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学生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面临着下滑危险。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培养高校药学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医药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是高等医药院校目前发展的迫切需要。

2 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方式

从2010年起,河南大学提出“高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目标,为提升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引导教师积极承担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项目,学校规范了对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我院抓住这一契机,利用药学专业实用性强的特点,加大与河南本地医药企业的联系,主动承担了大量的横向课题,促进了我院产学研的发展。

主要的做法是,首先启动与医药企业的横向合作,再以新药研发为龙头,信息交流为纽带,开展产学研有效合作,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

3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药物分析人才

自从我院建院以来,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和制剂专业的核心课程,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药物分析人才。伴随着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保证医药产品的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对药物分析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如何不断向广大医药企业提供新的科研成果,如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医药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医药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首要课题。我院利用目前承担大量横向课题的机遇,促进产学研的发展,提高药学专业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把药物分析教学与医药企业合作。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用于药物分析的教学实践工作,促进药分人才的培养。良好的产学研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实践锻炼环境。通过学生在医药企业中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企业中生产一线的人员,可以将医药企业第一线的需求信息和科技经验直接带给学生,生产人员参与到学生的教学中,有效避免了教学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教学与企业合作对企业来说也并不是没有益处,企业员工可以从中获得学习,企业领导也可以从学生中发现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将来储备人才等。

学院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的人员,利用科研成果为教学中药分人才的培养服务。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效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进。如在《药物分析》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教学中,可以选取新药研发作为例子,给学生们讲述新药研制的整体流程,其中有哪几步需要进行质量研究,每一步对质量研究的要求又有何不同。在向学生介绍新药研制时,可以从质量标准的设计思路出发,通过讲解实验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时考虑的出发点等真实的科研情况,把真实的科研流程讲解给学生。此外,教师参与横向课题,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除了横向课题,学生还可以参与到一些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搜集材料,确定命题,制定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等,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有利于培养独立的药学科研人才。

21世纪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为高校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机遇。而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需要大量的创新型药学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产学研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构建一个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医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永吉,臧玲玲,于鹤丹,杨天仁,郭宏伟,蒋琛.产学研结合模式在创新型药学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药学教育,2010,26(6):4-5.

[2]朱家勇,齐平.产学研互动培养应用型药学创新人才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1,27(2):1-3.

[3]袁琦,张旭,王奕.药物色谱分析与产学研相结合改善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J].时代教育,2013,(6):53.

作者简介:袁瑾,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遵义 563003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第7篇

一、当前科技翻译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科技翻译工作在规模、范围、难度、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翻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将面临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首先,跨国公司常直接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等,其中的供应、生产、销售等涉及众多的当地公司,因此我国许多行业领域的公司都与跨国公司产生联系。因此,科技翻译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且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其次,随着经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将大规模输出技术和资本,汉译外的工作量将迅速增长且更易发生问题。因此,科技翻译工作的专业难度增加。再次,大量的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子公司等,随之必然带来了西方价值观。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我国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较大冲击和影响,科技翻译工作日益复杂化。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翻译产业,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1)科技翻译工作总体水平不高,高水准的专业科技翻译人才匮乏,低劣的翻译产品随处可见;2)缺乏能够胜任的师资,科技翻译急需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教学队伍;3)科技翻译服务机构缺乏规范化管理,科技翻译体系的结构布局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4)社会对于科技翻译工作尤其是科技翻译在技术引进中“一字千金”的价值和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很多人将其视为一种简单技能,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就可以胜任。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我们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科技翻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提升科技翻译人员的社会地位及建立科技翻译人员的激励机制;政府要重视对科技翻译工作的管理与扶持,将科技翻译归入经济范畴,加强科技翻译组织机构建设;大力提高科技翻译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科技翻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途径;建立科技翻译学科体系,重视科技翻译教学,加紧科技翻译人才培养。

二、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框架

随着我省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活动丰富多彩,而与地方经济特色相匹配的、能够胜任这种沟通任务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翻译人才严重不足。培养合格的科技翻译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成为相关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的当务之急。将校企合作模式植入高校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翻译教学、构建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翻译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构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翻译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联盟。在行业管理方面,本联盟中的翻译协会应发挥指导作用,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商讨校企合作、翻译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实习基地及兼职教师的资质认定等等,促进科技翻译产学研合作进程。

1.校企合作教育模块的应用。河南高校与省科技情报所、翻译企业及大型企业的翻译部门等合作,以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作为翻译硕士(MTI)专业教育的方向,把培养掌握传统优势及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如化工、有色、钢铁、纺织,以及电子、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专业技术的高级口笔译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具体措施:1)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机构,初步拟定培养方案;2)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聘用特定专业领域的翻译专家,建设“双师型”导师队伍;3)MTI中心分设校企合作管理小组,以保证特色专业课程的有效实施;4)遴选省内外知名翻译企业和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会议翻译实践;5)MTI中心与翻译企业共建网站及专业技术术语库,实现资源共享;6)设立翻译奖助金,资助翻译人才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知名度,提升了企业公关形象。

2.企业/市场发展研究模块的应用。积极实施“立足地方发展需求,以教学孵化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的发展战略[1]85,首先必须做实“研”,才能实现“学”和“产”的无缝对接。高校应当结合翻译教学和实践,与翻译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应用翻译研究,有助于推进翻译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不仅充实了翻译教学理论,还可为翻译产业发展和市场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可研究内容如下:1)就目前已开展的校企合作进行跟踪研究,积极探讨应用型翻译教学模式的效果;2)开展翻译教研项目合作研究,校企共同研究翻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翻译企业和译员的工作效率;3)围绕我省翻译企业管理、质量监控等开展研究,为增强翻译企业竞争力及促进翻译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在招生就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及实习基地等几大方面,该模式都凸显了紧贴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特色。

1.招生就业。MTI高校可以签约为有关企业和单位“订单式”培养翻译人才,既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又节省了岗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教学目标。校企合作教育培养科技翻译人才模式的教学目标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所描述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专业素养等素质,将培养翻译技术专家作为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是MTI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邀请企业界精英和业界专家共同参与MTI课程设计,使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更适应市场需求,确保MTI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MTI教育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和职业素养教育等等。校企合作单位共拟可开设的MTI专业学位课程,主要有“技术写作与翻译”、“专业知识课”等。1)技术写作与翻译课程:技术写作不仅要传递原文技术信息,还要在翻译之后,根据受众需求和文本用途加以修改。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写作概述、技术文本写作与翻译、文本编译与处理。本课程采用专利技术文本、科技论文、工程技术文本等编写翻译案例教材。由合作单位向学生提供翻译任务,其结果由教师和译文用户共同评价;2)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英汉语言文化比较、汉语阅读等,也包括凸显河南经济发展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特定行业知识,还包括科技翻译人才必须掌握的翻译项目管理及职业伦理等内容。该课程为选修课,其授课形式将采取“教师课堂讲授+专家专题讲座”联合模式,即将专业知识与翻译知识相结合,这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又一特点。重视翻译实践,把学生带入企业或工作现场体认具体事物。拟定翻译实践融入本省特色大中型企业,如河南煤化集团、安阳钢铁集团、河南大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河南华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的翻译部门也是很好的翻译实习基地;

4.师资配置。翻译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补充师资力量,使教学更贴近市场需求:在校内选拔专业课教师,把翻译和专业技术知识相结合;与省内外院校合作并相互选择专业课教师;聘用翻译协会的学者、翻译企业或机构等的高翻、高管及技术专家等社会各界翻译专家为客座教师;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与优势,为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促使教师掌握最新的翻译技能及了解翻译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