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水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3-01-19 23:40:54
水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

水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1篇

作者单位:民生证券

执业证书编号:S1090209120321

《规划》力推兼并重组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

“十一五”期间,水泥工业五年生产了75亿多吨水泥,年平均增长率11.7%,全行业实现利润近1500亿元,创历史新高。截止2010年底建成投产的新兴干法生产线近1300多条,新型干法工艺从2005年的39%提高到81%,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水泥工业的爆发式增长,产能过剩,集中度低等问题日益严重,“十二五”期间,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将由以新增生产能力为主导转向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目前我国水泥产量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落后产能占比27%,约为4亿吨。同时由于水泥生产线的盲目建设导致目前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工信部下达水泥落后产能淘汰目标为1.53亿吨,此次“十二五”规划计划将剩余2.5亿吨落后产能全部淘汰。分区域来看,河北省2697万吨、辽宁省1630万吨、四川省1450万吨、山西省1281万吨、浙江省1050万吨是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最重的省份。

“十一五”期间,大型水泥企业快速成长,出现了一批区域性领袖企业,如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华新水泥等。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的统计,2010年我国60家生产能力在500万吨以上的水泥企业熟料总产量全国占比过半,前20家生产能力千万吨的企业熟料总产量占比约为45%,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约为25%。“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力量推进水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小企业和落后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向上下游拓展、一体化经营,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行业准入管理等方法支持并购重组,以期“十二五”末前10家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35%以上。

《规划》鼓励技术进步推进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间,水泥工业不仅超额完成新型干法工艺替代旧工艺,比重达到81%的计划,同时通过自主研发和设计,制造了一批大型水泥设备,其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不仅在国内已经建设了数条自主研发的万吨级水泥生产线,更远销海外,帮助其他国家建设万吨级水泥生产线。“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鼓励技术进步,重点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取得突破。

截止到2010年,我国吨水泥熟料烧成耗标煤115千克,比2005年下降20%;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8.2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41%;万元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全国近70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有余热发电装置,年节省电力成本95.58亿元。

尽管如此,我国水泥企业中尚存在一些生产效率低、设备落后、污染较大的小企业。比如目前国内水泥大企业生产线普遍配有低温余热发电设施,但小企业则很难达到。本次《规划》强调资源利用和设备创新,对水泥行业低碳化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资源向具有优势的大企业集中起到推动作用。

此外,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各项技术尚在起步阶段,很多水泥企业都在积极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本次《规划》将给此项技术的研发一剂强心剂。

投资策略

《规划》强调行业整合扣节能减排,首推海螺水泥、塔牌集团。

水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 十一五;水泥;结构调整;回顾;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TU 52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085(2012)-07-0090-03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和消费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我国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十一五”以来,随着宏观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水泥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新型干法工艺比例快速上升,生产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型企业集团快速有序发展,产业集中度有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泥工业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水泥工业在“十二五”时期也有了较明确的发展目标。

1 “十一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回顾

1.1 产业结构调整

进入“十一五”以后,随着新型干法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措施,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期间出台的政策包括:《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等。

在国家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和强有力调控政策的驱使下,新型干法取代立窑作为水泥生产主流工艺成为“十一五”时期水泥工业发展的最主要成就。“十一五”的五年里,我国累计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3.4亿吨,累计增加新干熟料生产能力7.7亿吨,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1273条,其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熟料的产能占57%。2010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12.6亿吨,是2005年的2.6倍,新型干法的占比从2005年的40%提高到了81%,远超十一五规划提出的70%的目标,中国水泥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五年里取得了跨越式进展。

1.2 组织结构调整

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后,我国水泥结构调整的主要矛盾转向了组织结构调整。统计资料显示,以年产20万吨以下水泥企业作为小型企业,2005年小型企业有4059家,占全部企业数的77%。如算上年产60万吨以下水泥企业,2005年中小企业有4932家,占全部企业数的94%。西方经济学认为,行业中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这个行业中企业的数量成正比,集中度低导致水泥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过于分散、无序恶性竞争、普遍效益不佳等状况。为数众多的小水泥企业不仅影响了中国水泥市场秩序的规范化,而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和能源资源利用率严重阻碍了中国向集约型社会的迈进。

“十一五”后期水泥工业进入了大规模组织结构调整时期,期间国家出台了重要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 号),38号文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产业政策将从“十一五”的“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向“控制新增、淘汰落后”转变,而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和“高附加值、低耗、低排”的新工艺新产品将得到政策支持和鼓励,该项政策对抑制水泥产能过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企业的投资冲动得到了有效抑制。

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协调和控制下,“十一五”期间,通过重组、联合、兼并和发展的方式,我国大型水泥集团的市场控制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熟料产量超过千万吨级水泥制品集团共22家,合计产量5.4亿吨,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45.8%。其中,海螺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实际产能分别超过1亿吨,中联集团超过2800万吨,湖北华新超过2500万吨,山东山水超过2000万吨,,河北冀东超过1600万吨,浙江三狮超过1000万吨;年生产规模500万吨以上企业(集团)65 家,水泥熟料产量6.8亿吨,占全国总量的57.6%。2010年新投产新型干法生产线中,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占112条,生产能力占新增能力的61%,水泥熟料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17.2%、20.1%,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

从图1可知,“十一五”期间在总体水泥产能不断扩张的同时,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的数量却有所减少,企业平均年产能呈上升状态,这说明我国水泥的产能在不断地向大型水泥企业(集团)集中,水泥产业集中度在不断提升。

虽然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大型水泥企业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但是产业集中度要达到理想状态还需要付出一定努力。2010年,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4.7亿吨,占水泥总产量的25.3%,相对于2005年的15%,产业集中度仅上升10%左右。产业集中度提升速度的相对迟缓也是有原因的。2005年中小企业数目庞大,年产量60万吨以下的企业近5000家,上规模企业数量很少,产业集中度起点低,虽然至2010年仅提升了10个百分点,但跨度上提高了1.7倍,前10家企业平均规模从 1600万吨上升至4730万吨,短短五年间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1.3 技术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技术结构调整速度日益加快,以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带动了整个水泥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泥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行业技术结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技术结构调整的成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3.1 装备技术水平的进步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型立磨及其配套减速机、高效篦冷机、窑尾斗提机等关键设备取得重大突破。水泥制品技术装备已具备从原料矿山计算机控制开采,到原料预均化、生料均化、节能选粉及粉磨、高效预热器和分解炉、新型篦式冷却机、高耐热耐磨及隔热材料等的计算机与网络化信息技术集成能力,满足12000t/d及以下不同规模生产线建设的需要,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水泥制品行业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装备大量出口的行业。

生产线的大型化是近年来水泥新型干法生产发展的显著特征,2010年,新投产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121条,生产能力占新增能力71.7%,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在全年运营新型干法生产线中的能力比重占到56.9%。我国已实现了日产万吨级水泥熟料生产装备国产化,水泥大型装备设计、制造、安装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自主开发的成套技术,广泛参与海外水泥生产线建设工程总承包,带动了大型成套水泥装备批量出口。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在国外水泥制品项目工程总承包已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采用我国水泥制品技术和装备已经建成的生产线达120多条,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强大实力。

1.3.2 节能环保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 期间,除了技术创新及装备大型化带动装备大量出口以外,在节能减排方面也成效卓著。

有关政策规定,“十一五”期间,2000t/d以上的熟料生产线配建余热发电工程的要达到40%。在政策的推进和降低成本动机的驱使下,“十一五”期间水泥行业余热电站数量不断增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余热发电技术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有近70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了余热发电系统,55%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了余热发电装置,发电机组达到561台套,装机容量4786兆瓦。2010年水泥工业余热发电累计发电177亿千瓦时,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

水泥行业的并购整合也促进了节能环保等新工艺的推广,由于大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引导示范作用,各项新型节能环保工艺在水泥行业得到普及,能效对标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通过淘汰落后、推广余热发电、节能粉磨、变频调速、水泥助磨剂、废渣综合利用等技术,2010年每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综合能耗降至115千克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12%。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超过4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1.7亿吨。建成了一批以华新、金隅等水泥企业为代表的,利用水泥窑无害化最终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各类固体废弃物的示范工程。

2 “十二五”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纵观中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变化的过程,是从发展新型干法技术、改进落后技术,到发展新型干法、淘汰落后、支持大企业的发展,再到适度发展、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重点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推动大企业间重组联合的过程。“十二五”期间,水泥产业的调整和振兴,仍会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我国水泥产业的由大变强。

(1)2011年,全国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71条,新增熟料能力2亿吨左右,淘汰落后产能1.5亿吨,新型干法的比例已接近90%,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不再是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任务。

(2)2011年,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增至5.6亿吨,平均规模达到5577万吨,产业集中度提高至27.0%,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至2015年,前10家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35%以上,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水泥以企业兼并重组为主要手段的组织结构调整仍然是工作重点。

(3)《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综合利废、节能减排将作为水泥工业“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至2015年,水泥工业主要污染物要实现达标排放,协同处置取得明显进展,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提高20%。《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也作出要求,到2015年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比例要提高到65%以上。“十二五”期间,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开展以粉磨节电为重点的设备节能改造仍是工作重点。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方面,将“支持水泥窑炉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的建设”作为建材工业发展重点计划之一。

3 结语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温总理特别提到:以……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这段讲话表明,中国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工作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今后需要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新型干法取代立窑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要进一步加强水泥工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在目前的基础上以产业优化重组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除此以外还要深入研究水泥产品应用领域的延伸,开发水泥应用技术,同时也要研究水泥制造领域的技术提升,依靠精耕细作的发展方式来保持水泥工业旺盛的生命力。

水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水泥生产企业;成本;节能降耗

一、水泥生产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是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了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水泥行业的竞争力增强,面临着原材料的涨价,销售价格难以提高,同时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和电力价格的不断上涨,水泥生产的低成本时代已经结束,而市场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水泥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节能降耗工作才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水泥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节能降耗,实行精细化管理。

二是微观生产工艺改进的要求

近几年随着新型干法水泥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基建成本、生产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已经以其所具有的技术、经济和规模优势主导了水泥工业的发展,对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有必要对新型干法水泥成本管理、节能降耗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这对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降低水泥工业能耗、提高水泥企业经济效益和实现国家节能目标是非常关键的。

三我国水泥工厂成本管理的实际要求

目前在国内新型干法生产线中,引进的生产线能耗指标优于国产生产线,大型生产线能耗指标优于中小型生产线。由于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各水泥企业的能耗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管理和技术上先进的企业如海螺集团,能耗指标的最好水平已接近或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的发展,虽然产能获得了很大提高,能耗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能耗的平均水平与国际一般水平存在5-25%的差距,而我国的先进水平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约5%的差距。

二、水泥生产企业当前成本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没有完善的成本战略观念

我国企业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并不长久,从管理到实践方面,既存在着照搬国外管理科学理念,又受传统管理模式制约的情况。因此,企业往往没有一个统一、长远的成本战略观念。企业成本战略应归属于企业发展战略,要服从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与适应企业竞争策略的需要,需要与内外环境互动地产生作用,从而起到成本管理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推进作用。但现实情况是,往往企业运营、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过多地关注于企业琐碎的核算、分析、报表等工作,没有参与也没有意识到,企业成本管理更高的着眼点。如企业往往注重单位成本的节约、重视制造环节而非全过程在成本、重视产品材料成本而非全面成本等。另外,企业往往通过成本报表反映成本情况,而忽视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甚至成本分析软件进行动态的成本管理,不能及时地反馈相关成本信息,成本控制滞后性较大。

二采购、仓储、销售等物流环节的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物流成本由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储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等构成。我国水泥企业的物流成本比较高, 约占产品总成本的20%~30%,远远超过世界发达国家8%~0%的水平,但缺乏对于物流成本的精确核算。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成本核算基础不扎实。我国较多的水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会计核算基础不扎实,核算体系不完善,对于产品成本明细,未能做到区别、精细核算,导致成本管理没有科学的依据。

2.原材料、产成品库存不合理。一方面企业未能对于原材料储备结构进行合理规划,未能根据生产需求和技术变化进行合理的材料储备,导致积压的原料长期占据库存。由于对于市场走向、产品需求情况把握不准确,导致滞销产品长期在库。

3.对物流路径缺乏科学的规划。这样导致车辆空载率高、重复搬运、运输效率低下的现象较突出,增加了分摊到产品上的运输成本。此外,由于物流水平仍然存在缺陷,导致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与废品率加大,也相应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三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成本数据

在成本管理方法角度,企业也仅仅是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等,从量差、价差、效率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反馈,而没有从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地考虑全面成本管理工作。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非完全相同,购买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可以高效益保证购买者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个相同甚至是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产品。由此可见,中国的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重视不够,相应带来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化。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是目前水泥企业普遍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更为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并未得到推广应用。

三、水泥生产企业改进生产成本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首先转变观念,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实施全员成本管理

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原材料的采购过程抓起,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也不松懈,增强全员管理观念,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名员工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为提高企业领导及职工的管理意识,降低企业成本,要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的意识,反复强调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性,使降低企业成本的工作真正得以落实。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实现目标清晰化,把大目标细分,部门、个人目标一目了然,既权责明确,又便于考核。二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交流成本管理经验。一个企业要想取得好的业绩、高的营业利润,只有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二通过加强成本精细化管理,合理配料,节能降耗,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对于水泥企业来说,煤、电的消耗占其生产成本的70%以上,因此一般以煤耗和电耗作为衡量水泥企业能耗水平的指标,控制煤耗成本,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消耗量,另一方面采购价格。科学计量煤耗,完善工艺、工序,从而降低煤耗。

严格控制采购成本。一要分析供货市场,调整采购策略。根据企业年初计算的全年材料预算,提前冬储工作合理避开原料需要高峰,避开高价采购时间区域,通过采购时间差,降低采购成本。二要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如电子商务,搜寻市场信息,查询市场价格,指导成本核算、指标确定和目标控制工作。通过信息网站等查询价格,搜寻市场信息及时调整成本控制指标,指导采购成本控制工作。三要稳定老客户,立足长远发展。在保证资源基本需求的同时,要与一些长期合作、信誉良好的企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能够在今后的物资采购中获得一定的折扣,以此来降低成本。 对混合才加方案的生产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寻找混合才品种、加量与生产成本的关系,最佳配料方案。利用铁矿、铜矿碎屑作为水泥生料的铁质校正原料,在水泥磨中使用高炉矿渣粉、矿渣、粉煤灰等混合材代替部分熟料,从而减少熟料烧成消耗能源,同时使用脱硫石膏代替天然石膏,缓解了自然界矿产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年减少税金百余万元。

严格尖峰用电管制,因为国家实行三段工业用电收费标准,不同时段电价不同,用于减少尖峰时段的工业用电,继续加强完善峰谷平的用电管理办法;提高功率因素,变压器利用率提高了,线路损耗下降。

严格控制辅助材料消耗,严格执行工厂的关于材料消耗的各项规定,定额、定时领取,并根据实际消耗调整,完善领用、审批手续

三重视成本管理的基础资料,提高成本会计信息质量

这要求企业健全原始记录,科学核算,实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实行企业价值最大化。科学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应该使企业进入良好循环的作用,落实责任,便于考核,使每一员工都能感受到威力,并围绕它来制定发展战略蓝图和近期的企业发展的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是降低企业成本的基础,也是企业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如何建立并完善这套体系,也就是我们真正要研究和探讨如何降低企业成本的途径的内容,即建立全面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统计台账,制定成本预算或计划,每月成本分析,建立能效对标目标定期评估和考核制度。规定了考核方法,并将其纳入企业中期和年度完成情况考核计划,与各子公司总经理与母公司签订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目标责任书一道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经理层任职和工资收入挂钩。

四科学创新,加大投入,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装备

传统的经济环境中,节约开支、修旧利废、堵塞漏洞等效果有限,只有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不竭源泉,提高设备运转率,节约人力、能源及原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已基本成熟新技术,第一是余热发电技术,可使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热利用效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0%以上,而且可解决该生产线60%以上的用电量,这是当前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一套余热发电机组投资约6000-8000万元;第二是变频节能技术,目前有很多生产线对窑尾高温风机进行改造,由液偶调速改为变频调速,投资约00-200万元,可使熟料综合电耗下降2kWh/t左右;第三是节能粉磨技术,改变以球磨、管磨为主的粉磨工艺,采用性能先进的、以料层挤压粉磨工艺为主的辊式磨、辊压机及辊筒磨等技术装备,通常可使粉磨工艺节电30-40%,使水泥综合电耗下降20-30%。各水泥企业纷纷开展节能降耗,像利用高压变频调速技术、使用助磨添加剂及利用工业废弃物等,特别是余热发电项目的投资迅速增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实现现代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必须狠抓技术进步。要做好这项工作,企业不但自己要注重科技开发工作,而且应与科研单位紧密配合,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要搞好技术引进工作。另外,在技术开发和引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使技术进步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的增强,水泥成本管理也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当前,我国许多水泥生产企业尽管设备配置比较先进,但能耗指标却居高不下,反映出管理和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节能降耗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导致整体能耗水平的升高,成为水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瓶颈,加强成本管理,节能降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申友波. 组建成本管理体系,发挥财务管理职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 4) :0

[2] 张红, 刘作毅, 张建新. 中国水泥产业进入资本竞争的时代――访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J]. 中国水泥, 200, 02) :6-2

水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4篇

一、建设要求与产业布局

(一)水泥建设项目(包括水泥熟料和水泥粉磨),应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当地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建设用地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标准。

(二)禁止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大气污染防治敏感区域、非工业规划建设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新建水泥项目。

(三)建设水泥熟料项目,必须坚持等量或减量置换,遏制水泥熟料产能增长。支持现有企业围绕发展特种水泥(含专用水泥)开展提质增效改造。

(四)新建水泥项目应当统筹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新建水泥熟料项目,须兼顾协同处置当地城市和产业固体废物。新建水泥粉磨项目,要统筹消纳利用当地适合用作混合材的固体废物。

二、生产工艺与技术装备

(一)水泥建设项目应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采用先进可靠、能效等级高、本质安全的工艺、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

(二)水泥企业应按《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集约利用土地,厂区划分功能区域,按《水泥工厂设计规范》(GB 50295)建设。

(三)水泥熟料项目应有设计开采年限不低于30年的石灰岩资源保障。水泥粉磨项目要配套建设适度规模的散装设施。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企业能源、资源管理系统,提升信息化水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本质安全水平。

三、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

(一)水泥企业应按《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改革委公告2014年第3号)要求,建立清洁生产推行机制,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二)建立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易产生粉尘的工段,配套建设抑尘、除尘设施,防止含尘气体无组织排放。采用智能装置,减少含尘现场操作人员。水泥熟料项目采用抑制氮氧化物产生的工艺和原燃料,配套建设脱硝装置(效率不低于60%)和除尘装置。水泥粉磨项目配套建设除尘装置。气体排放达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

(三)固体废物按规定收集、贮存和再利用。石灰岩矿山建设、生产坚持生态保护、安全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严格按照批复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严防水土流失,统筹骨料(机制砂)生产。

(四)完善噪声防治措施,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

(五)限制使用并加快淘汰含铬耐火材料和预热器内筒,积极推进水泥窑无铬化。

(六)开展废物协同处置,须严格执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标准》(GB 30485)。

(七)实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生产冷却水循环使用,废水经处理后尽可能循环使用,确实无法利用的必须达标排放。

(八)环境保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九)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

(一)统筹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推进能源梯级高效利用,开展节能评估与审查,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按《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16780)执行。

(三)年耗标准煤5000吨以上的企业,定期向工业节能主管部门报送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四)支持现有企业围绕余热利用、粉磨节能、除尘脱硝等开展节能减排改造,围绕协同处置城市和产业废物开展功能拓展改造。

五、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

(一)建立水泥产品质量保证制度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二)按《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工原[2010]第129号公告)设立专门质量保障机构和合格的化验室,建立水泥产品质量对比验证和内部抽查制度。

(三)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化学分析对比验证检验和抽查对比活动,确保质量保证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有效。

(四)水泥粉磨生产中添加助磨剂的,水泥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单上要注明助磨剂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添加量。复合水泥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单要注明混合材的种类、成分和掺和量。

(五)水泥质量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水泥熟料质量符合《硅酸盐水泥熟料》(GB/T21372)。

(六)不向无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出售水泥熟料。

六、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

(一)水泥建设项目符合《水泥工厂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GB 50577)要求。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三)配套建设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防治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四)不偷漏税款,不拖欠工资,按期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金。

(五)鼓励企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

七、监督管理

(一)水泥建设项目应符合本规范条件。项目的投资融资、土地供应、环保评价、节能评估、安全监管、生产许可和淘汰落后等应依据本规范条件进行。

(二)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督促本地区水泥企业执行本规范条件。

(三)工业和信息化部依企业申请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和生产线名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四)鼓励企业自我声明企业生产经营符合本规范条件。有关协会和中介机构配合宣传和监督执行本规范条件。

八、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水泥企业。

(二)本规范条件所涉及的国家标准、政策和法规若进行修订的,按修订后的执行。

水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5篇

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为加快散装水泥发展。节约资源、维护环境,根据《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方法》省政府令第216号)和《市预拌混凝土管理方法》市政府令第12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重要意义

限期禁止规划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是减少污染、降低能耗、提高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使用量,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推动散装水泥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也是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建筑施工现代化水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促进文明施工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对于节能减排、维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双凤开发区及县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对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严格执行政策规定。

(一)加强规划引导。为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下简称县散装办)牵头,会同县发改、建管、规划、国土、环保、财政等部门,结合我县实际,编制全县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应用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根据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工程发展速度,遵循“统一规划、市场调节、合理布局、逐步发展、方便需求、有利环保”原则,依照30公里服务半径的要求,编制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布点方案。积极引进在县注册、实行独立核算、具有一定规模的预拌混凝土企业。

(二)明确禁用、推广的时限、区域和范围。从年7月1日起。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其它乡在规划区范围内,鼓励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对大中型交通、能源、水利等建设工程,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工程以及投资2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禁止使用袋装水泥。水泥制品、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生产水泥制品、预拌混凝土应当使用散装水泥,不得使用袋装水泥。按规定应当使用散装水泥或者预拌混凝土的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设工程,由施工企业提出申请,报县散装办审核批准后,方可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1需要使用特种类型水泥的

运送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专用车辆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的2因道路交通原因。

3水泥使用量不超过30吨或者使用预拌混凝土总量在20立方米以下的

4抗灾抢险的

5本实施意见之前已经开工建设的

6其他需要在施工现场搅拌的

(三)推动水泥生产企业提高发散能力。凡现有技术或设备未能达到散装水泥发放要求的水泥生产企业。及时进行技术改造,以满足散装水泥发放要求。对未达到散装水泥发放能力的由县散装办责令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者整改后仍未达到发放能力的由县政府责令关闭。今后凡新建、扩建和改建水泥生产项目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的散装水泥发散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否则相关部门不予立项、验收。

(四)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属于政府性基金。严格依照省政府《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方法》皖政[]80号)县政府《关于印发长丰县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方法的通知》长政[]44号)精神,认真做好专项资金征收。严禁擅自改变专项资金征收范围、规范或者缓征、减征或免征。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并空虚组织机构。各乡镇、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县散装办要加强对全县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企业的监督,加强市场管理,及时协助企业料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清算手续。县财政局要依照有关规定将县散装办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县规划部门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提出具体的要求,确保散装水泥和混凝土的使用量在建设规模中占有的比例逐步增加。县发改、建设、建管、国土、质监、环保、工商等部门,要依照各自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县政府每年对各乡镇,开发区及县直有关部门、单位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工作进行考核,对取得显著成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惩办奖励,对工作落后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

水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6篇

1.企业质量管理机构的职责履行不全面。水泥机械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机构一般为质量管理部,也有叫质检部,不管什么名称,大都侧重于履行质量管理中的检查、记录和把关职能,即来料检查、过程检查、入库检查和发货检查等。往往忽略了质量管理和策划职能,即企业年度质量指标考核计划、质量投入计划、质量培训计划和产品检验计划的策划和实施;忽略了质量信息的处理和总结职能,即对质量信息的汇总、分析、汇报和总结等。结果是做强了中间检验环节,做弱了质量管理的两头,检验队伍庞大工作忙忙碌碌,但产品质量问题还是层出不穷,质检员成了质量把关员,大量的检验数据束之高阁,类似质量问题还是反复出现。

2.生产装备尚不能完全与产品结构及其技术要求相匹配。加工母机的性能往往决定了被加工件的质量和精度,水泥机械生产设备与工程机械行业相比整体落后,多数企业的加工母机多年来没有得到更新甚至报废机床还在使用,为了降低设备采购成本,水泥机械制造业使用了大量的自制机床,有些企业装备不配套,多数工序甚至关键工序需外部协作,这些问题不得不使工件的加工质量与操作工的技能和责任心紧密联系,增加了质量控制的环节和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近几年数控机床的引入,对水泥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数控机床的使用尚不普遍。

3.工艺水平和工装配套率不高。水泥机械制造企业多数是老国营企业的底子,工艺技术力量雄厚,本来工艺编制和工装设计是这些企业的传统强项。但随着水泥装备技术的提升,型号规格的多样化,新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新老员工的更替,在工艺文件编制和工装的配套上留下了许多欠账,关键工序工艺简单或无工艺指导文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操作工依靠经验来操作。机夹及先进刀具很少使用,钻模很少使用,专用机床很少使用,这些都增加了质量隐患的存在。

4.对供应商及外部协作的控制力度不够。许多水泥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还不具备铸造、锻造、加工和装配全部自给的能力,势必需要采购铸锻件,采用外部协作。当前能与水泥装备所需大型铸锻件配套的供应商屈指可数,其装备、工艺手段和质量控制能力与水泥机械装备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质量不够稳定,行业内因铸造缺陷、尺寸等问题造成的拒收现象还普遍存在。当前水泥装备用铸锻件的质量要求相对前几年有了较大提升,无损检测Ⅲ级要求已十分普遍,甚至有些达到无损检测Ⅱ级,铸件非加工面磁粉检查也是前几年没有的,这都对供应商和外部协作企业在铸造工艺、后续打磨修补及加工手段上提出了较高要求,虽然供应商的铸件质量在这几年已有所提高,但还需要制造企业加强对供应商和外部协作单位的质量督促和检查。

5.质检队伍和工量器具。前几年,在企业追求产能不断扩张时期忽视了质检队伍的建设,质检人员一般是由年龄较大不再适合一线工作的员工担任,大多质检人员学历低,能看懂图纸但不了解零部件的使用工况,不了解产品检验标准,有些关键尺寸需间接检测但不得要领,尚分不清关键及主要尺寸,掌握不了质量控制点和检测手段,有些需要检验工装实现的形位检查,还使用常规办法进行检测。硬度计、激光测距仪、粗糙度仪、数显量具和经纬仪等先进工量器具已在别的行业普遍使用,但有些水泥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至今尚未配置,甚至粗糙度的检测还采用粗糙度试块对比方式。

6.不重视员工的培训。质量管理要求企业满足甚至超越顾客需求,客户的问题,相信企业都会毕恭毕敬的倾力而为,但员工的需求往往被企业忽视,尤其是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需求,建立学习型的企业对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尤为重要。质量管理要求员工要始终如一、精益求精的创造性地工作,加上水泥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控机床的引进,对员工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员工不断地、快速地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掌握产品质量特性。培训是员工成长、提高其知识技能的有效渠道,也是企业与员工沟通的重要方式,员工技能得到了提高,产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也就有了基础。

7.产品研发试制与制造脱节。产品的研发设计既要在技术上取得领先,但也要考虑与制造实现所用的设备及工艺工装充分结合,努力提高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水平,要便于装夹、起吊和拆卸。一味追求高标准脱离工艺装备能力也是造成水泥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出现不符合图纸要求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比如管磨机滑环直线度要求0.02mm,所了解的现有筒体加工设备尚无法实现,有些轴类的硬度要求已超出了行业标准等。在新产品的试制时,制造公司考虑较多的是工艺实现所需装备和工艺流程的选择,往往忽略了对产品检验的策划,即质量控制点的选择、检测的方式方法和检测工量器具的选择等,要知道同样一个工件可借助机床进行检测,但下了机床就无法检测了,若不提前策划,问题就会产生。

二、水泥机械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的改善对策

1.明确质量管理部门职责,做强企业质量管理的两端。企业质量管理也需要策划,首先要落实策划部门,一般可放在企业质量管理部。工作重点是做好企业各部门质量指标的策划和考核,使得质量管理数据化、量化;做好企业质量投入策划,即与提高产品质量有关的工装、工量器具和装备的更新投入计划;做好企业质量培训策划,即新装备、工装器具的使用培训,新标准的学习培训,产品质量控制文件的学习培训,技能培训等;做好产品主要及关键件质量控制计划的策划,使质量控制点清晰,检验标准清晰。企业质量信息及数据的汇总、分析、汇报和总结也要作为质量管理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开展。质量信息包含企业内部工序间质量信息、采购外协质量信息和售后服务等外部质量信息,数据应含有工序间合格率、废品率和质量成本等。质量信息应能准确反映各工序的质量状况,并能及时传递到相关岗位,对数据应定期加以分析,这样可为企业各级质量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循环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2.改善企业装备水平,提倡专业化生产。水泥机械制造企业片面追求产品覆盖面广,势必要在装备、资金、场地及人力资源上进行大量投入,行业内有些企业在个别水泥装备上较有建树,专业化生产做精做强是其发展之路。根据企业产品配套相应装备,提高工序自给率,可减少外部协作质量控制的难度。提高数控装备的比例,改善装备的精度可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即提高了产品质量,改善了工艺条件,又更好的适应了水泥机械装备技术的发展。

3.提高产品工装利用率,引进先进工艺手段。水泥机械产品的结构特点是可以大量利用工装和专用组合机床来提高工效,提高零部件的制作精度。比如模块化的篦冷机、输送设备和相互配合的连接法兰、透闷盖等,工装的使用可提高零部件的互换性,提高制作过程中的定位精度,减少划线工作量。可与组合机床专业厂家联合开发为产品定身制作,精度既有保证,效率势必提高。在水泥装备的制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工序,比如大孔和深孔的镗削、铸钢补焊后的加工、锻件轴表面硬化、滑环粗糙度的提升、耐磨材料的加工等,用常规的刀具和工艺往往很难解决,引进先进刀具和工艺,请专业公司提供解决方案往往事半功倍。

4.加强对供应商和外部协作的质量管控。水泥机械装备出现的质量问题除研发设计外,较大部分集中在铸锻件、耐磨材料和机电配套件,这些部件大多由制造公司采购和外部协作完成的,因而对供应商和外部协作单位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对供应商和外部协作单位的评价阶段,除对装备能力进行评价外,还需对铸锻件供应商的工艺实现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对外部协作单位的质量控制手段和检验工量器具进行评价。其次,要在合同签约前加强产品质量控制计划的沟通,约定检验节点、检验手段和检验标准。再次,要约定供方对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案需经买方确认后方可实施,处理结果再经买方验证,避免质量问题进一步扩大,影响工期。

5.加强员工培训积极引进使用先进检测工量器具。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员工技能必须随技术进步不断更新和提高,质量管理大师爱德华兹.戴明强调要使提高质量成为企业中每一位员工的任务,强调实现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培训。将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手段及时传递给每位员工,将顾客的需求传递给员工,将避免缺陷发生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员工,将操作技能传递该员工,培训是最好的方式。好的检测仪器既准确又省力,还减少了人为操作因素,比如在检测筒体直径时激光测距仪一人即可操作,误差在±1mm。粗糙度仪可以直接检测出工件粗糙度数值等,直观明了。先进检测工量器具的使用将提高检测人员的工作质量,也代表了一个企业的质检水平。

6.产品研发、试制也要进行质量策划。首先产品研发应采用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不断提高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水平。技术/工艺部门应根据产品零部件的功能区分出关键件、主要件和一般件,会同质量管理部门编制相应质量控制检验计划,指明必须重点控制的工序部位和尺寸。产品试制策划时要积极采用先进加工设备,提高工装利用率,要策划产品主要和关键件的重点工序工艺实现途径,指明检测的手段、节点和方法。

7.做实做好企业质量管理考核。有些制造企业有质量管理考核制度,但操作性不强;有些制造企业质量考核制度能操作但执行力度不够,其原因就是质量管理未拿数据说话界定不够清晰,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首先,企业高管人员应当以身作则,督促相关部门做实做细企业质量管理考核,将质量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其次,企业做好质量奖惩管理,对一贯遵守各项质量管理制度,为提高产品质量作出贡献的员工给与奖励,对忽视质量管理,不重视产品质量的现象及对质量问题瞒报漏报现象给予严惩。

三、结束语

水泥企业节能工作计划第7篇

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及执行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精细化管理将管理的对象(人、财、物、事、市)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相关的、可实现的、可衡量的、有明确责任人的目标,并使达成目标的策略及战术安排要求的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从而确保目标高质量实现。因此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它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使企业的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落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精细化管理的运用方向

2.1企业战略规划管理

企业战略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将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划分为以下4个主要步骤:

2.1.1战略方向管理

方向决定未来。企业的今天是源于昨天的规划,企业的明天源于今天的规划与践行,如何确保企业永葆青春,基业长青,核心源于企业对未来的战略规划与精细化执行管理。企业可通过产业及行业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发展规律及核心要素,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及关键要素,结合企业多年来立足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SWOT工具,谋定企业未来的战略愿景。

2.1.2经营战略管理

战略落地是企业战略规划的核心。企业系统的、全局的、长期的经营方向,不是单一职能部门可实现的。为了确保企业业务战略得以落地,企业要进行战略职能分解,确保企业战略上下同欲、左右同心,业务战略与职能战略相配称,确保业务战略高效、协同落地。

2.1.3经营过程管理

经营过程管理决定了企业战略目标的成效。企业经营战略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后,职能部门再分解到各岗位,千斤重担人人挑、各个头上有指标,各岗位战略根据时间分解到不同的阶段战略任务,同时明确责任人及任务实现标准,确保各岗位按期、按质、按标准实现工作要求。

2.1.4经营目标管理

经营目标管理就是确保员工必须做到要检查及考核的事项。为了确保各岗位按期、按质、按标准实现工作要求,企业应制定各职能部门、各岗位的经营战略关键考核指标(KPI)、考核标准及责任人,明确考核奖罚,设置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确保各项任务高效实现。

2.2年度经营目标的精细化管理

企业战略方向确定后,企业每年应根据战略目标、市场发展趋势、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等因素确定年度经营目标。采用甘特图等方法按业务版块、时间版块、产品版块等分解为各职能部门年度经营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年度经营思路及各岗位年度目标实现策略路径及战术计划,将经营目标转化为工作目标及经营计划,确保年度经营目标实现。同时设定各经营部门级岗位KPI考核指标,明确绩效考核及奖罚,确保指标高效执行到位。每年的年度经营目标做到责任明确,责权清晰、指标可衡量。

3水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3.1精细化管理在水泥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

3.1.1中国水泥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逐步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村农户)完成50.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5.1%,为10年来最低,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0.5%,比2013年回落9.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增速21.5%,与2013年持平。2014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24.76亿吨,同比增长1.17%,增速创24年新低,全国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发挥率72%,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水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放缓的双重压力,水泥销售将面临更大挑战。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三大战略的推进,将使得2015年基础建设投资增速有望超过2014年水平,这对水泥行业是个利好。但是房地产投资预计复苏缓慢,投资增速将继续低位运行。2015年整体水泥需求较2014年基本持平。虽然全国水泥市场总体平稳,但区域内市场供需状况、行业自律状况、企业生产成本及行业集中度都将使水泥销售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区域市场变化将更加剧烈。各企业将根据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新农村建设,建材下乡、经济适用房建设等需求判断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水泥市场日渐成熟,不同工程项目对水泥品质和性能有不同的要求,市场的不断细分成为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对水泥生产企业来说,销售与产品研发和生产协调一致,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成为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结论:(1)市场容量巨大,但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及相关需求行业的发展不景气,导致市场未来发展潜力较为疲软市场已进入零和博弈阶段。(2)行业竞争环境较差,整个行业集中度较低,呈现无序、低价竞争的局面,未形成寡头出现,存在区域龙头企业,但无全国强势品牌市场集中度低。(3)水泥市场已日趋成熟,且市场需求已呈现细分化趋势,但需求与市场供给尚有较大差异,核心问题是企业市场定位存在不足市场进入成熟期。

3.1.2企业战略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

(1)企业业务战略定位类型结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剖析行业竞争状况及企业自身资源情况,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2)企业业务战略规划区划市场规划:五大区划市场划分: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泛渤海湾经济区、东北区老工业区、西北区,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划市场容量及发展趋势、竞争状况及现有企业核心资源进行市场定位。业务市场规划:根据行业细分市场:普通水泥市场(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市场)及特殊水泥市场(油井、大坝、海洋等)。

3.2精细化管理在水泥企业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3.2.1水泥企业销售现状

水泥受销售半径和存贮条件、时间的限制,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销售,因此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主要是销售人员围绕重点目标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依靠销售人员个人能力完成销售。当区域内有大型工程开工建设时,极少有企业在设计阶段即参与工程,往往仅在投标前着手准备,产品的同质化明显,最后陷入低价竞争,企业销售量虽然增加,但效益不明显。现在许多企业也在探索建立现代市场营销模式,根据市场营销的4P策略,围绕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有计划的组织各种销售活动。但是很多工作仍然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定性的多,定量的少。

3.2.2水泥销售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

水泥销售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就是明确各级目标、制定目标实现策略及战术计划,通过对人、财、产品的资源整合管理,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