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3-13 14:01:35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第1篇

二面角作为空间中最重要的角之一,我们认为不管是哪一种教材体系,都应当把它列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而教材对二面角的处理仅仅设置了1课时,给师生以一带而过的感觉。特别是对二面角平面角的作法,绝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难以掌握,所以当学生都无法找到计算对象时,就更谈不上去求解它了。另外,该部分内容又不容易自然地纳入向量方法体系之中。因此,建议增加关于二面角的例题。一方面,把二面角的求解与向量方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借此适当地提高综合推理的训练。因为空间中的角度(也包括距离)是立体几何中重要的度量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一定程度依赖于综合推理。正如课程标准中要求所说:“把几何推理与代数运算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要紧紧把握这个大方向,不能有所偏废。”

二、用向量方法研究平行关系的问题相对较少

教材中利用向量方法研究垂直关系的例题、练习及习题比比皆是,但利用向量方法研究平行关系的例题却为数不多。且不能很好地体现向量方法的优越性。

例如教材第30页例3,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用向量方法,反而更容易想到的是用相似三角形这一较为熟知的知识点去推证四边形EFGH与,平行四边形ABCD的各边对应平行,并且简洁易行。类似这样的题目还有第41页例5(该题用反证法也很容易证明),第79页参考例题2(该题用三角形中位线及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高线的知识也很容易解决),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这些题口给我们的感觉只是为了介绍向量方法,但却不能显示出向量方法的优越性。另外,在练习和习题中再很难找到用向量方法来研究平行关系的题目了。笔者建议,教材要让所选例题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且在练习和习题中编拟一些利用向量方法研究,平行关系(包括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题目,来充分显示用向量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优越性。

三、教材的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条理和完整

教材中,球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分别用到了教材中未出现的圆柱和棱锥的体积公式,而这些公式无论是对帮助学生理解球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对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方面,都是应当在本章中有所体现的,即使它们是被作为了解的内容。另外,用祖呕原理(这一原理的发现比西方早了1100多年)推导球的体积公式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建议可作为阅读材料介绍给学生,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富民强而勤奋学习的热情。总之,教材的改革是要对传统教材中的“繁难偏旧”进行改革,而如果把传统教材中精华的部分也舍掉的话,那肯定不是课程改革的初衷。

在中学阶段,向量方法被应用于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尚属首次。以上虽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作为中学教材,它是要在全国进行推广和使用的。因此,无论是从它的权威性而言,还是从它的科学性而言,这些“小问题”都希一望引起编者的重视。相信,只要通过教师本着边学、边教、边改进、边完善的精神,中学数学教材的改革必将日趋完善,日趋成熟。

【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推出使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现行教材的结构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本文认为今后高中数学教材改革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教材应当适度提高对综合推理的训练;应相对增多用向量方法研究平行关系的问题;教材的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条理和完整。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改革建议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推出使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现行教材的结构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教材的使用上还会出现一些现行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教学时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保留传统优秀的东西,摒弃一些繁、难、偏、旧的东西,教学中时刻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与同行、与学生广泛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自己的教学稳中有变,变中求现行,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研究几何的根本出路是代数化,引入向量是代数化的需要。”基于此,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下B),利用向量方法来研究立体几何问题,这给传统的高中立体几何的教学注入了一股现行鲜的气息,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作为解决几何问题的通法一一向量方法的威力。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教材中也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现对其提出几点意见。

参考文献:

[1]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兼,黄翔,张丹.数学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第2篇

课程教材建设直接影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改革的成败。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被设定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六大建设内容之一。而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课程教材被确定为“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就《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的教材问题进行研究。

1 《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的教材问题

目前,《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在教材方面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教材数量少,质量普遍不高。较为成熟的课程如《金融学》等,其可选取的教材比较丰富,且存在不少质量高的教材。《金融服务营销》课程与此相反。王国胜等2009年翻译的《金融服务营销手册》(Evelyn Ehrlich原著)仅适合于金融从业人员,不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近年来,机械工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为数不多的《金融服务营销》营销教材。并且,这些教材中,没有一部教材属于“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大多数在质量上有待提高。

(2)在教材更新方面上,多数教材跟不上金融服务营销发展速度。金融服务营销是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故而课程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与时俱进的特征。然而,许多《金融服务营销》教材是多年前的编著的,如:周建波,刘志梅《金融服务营销学》(2004年)。少量近年编著的教材,从内容看,反映金融服务面临的新环境等内容,很少体现新近的变化。

(3)采用国外优质教材遇到的问题。总体上看,国外同类教材无论在资料来源引用、学术观点注释等方面,还是在理论阐述、案例甄选等方面,都有着国内多数教材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若我国高校本科生采用这些国外优质教材,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国外教材的案例基本上以所在国或地区为例。例如,Christine T.Ennew和Nigel Waite所著的教材。其次,有中译本的教材比较陈旧,如柯江华2004年翻译的教材,系Tina Harrison在2000年完成的教材。最后,国外教材比较昂贵。例如,Hooman Estelami在2012年完成的教材,标价69.95美元。

2 产生《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科发展起步晚、中外差别等是产生《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科起步较晚。实际上,不仅是在我国国内,国外对金融服务营销的研究也起步较晚。相关的资料比较少。1958年,全美银行联合会议第一次提到“营销”。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许多金融机构才确定各自的服务重点,制定长短期的营销计划,建立营销部门。国外只有少数高校如英国Exeter大学开设市场营销和金融服务专业。国内方面,汕头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少数高校开设了《金融服务营销》课程。学科起步较晚,是导致《金融服务营销》教材不成熟的重要原因。许多教材只是简单的参照《金融学》、《市场营销学》教材,或进行简单的“汇合”而生产《金融服务营销》教材。

(2)中外差别。英国Pearson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Tina Harrison编著)全面介绍了有关金融服务营销的重要问题,包括:①金融服务管理局和市场法规的监管进展。②介绍了机遇技术的交付系统,包括:电话和网络银行服务。③重点介绍IT在客户分类、定位,以及关系管理和保持客户方面所扮演的角色。④详细介绍关系营销。⑤针对公司客户的金融营销服务。著者的论述是建立在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是一部难得的本科教学教材。但是,该教材是基于英国金融服务营销的理论与实践而撰写的,并不完全符合中国金融业实情,且著书年代较早。类似地,Elsevier Linacre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Christine T.Ennew和Nigel Waite编著)也是以英国为背景,而Dog Ear出版社出版的《金融服务营销》(Hooman Estelami编著)则以美国金融实践为背景。

3 解决《金融服务营销》教学改革中教材问题的建议

(1)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采用国际优质教材,同时融入将中外金融服务营销案例融入其中。我国现代金融理论、营销理论等基本上为舶来品,选用国外知名教材的好处是让学生直接到具有前瞻性的知识。因而,条件许可的要尽量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对于生源质量较高、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高校,建议直接采用国际优质教材,而国际教材与“国内事情接轨”的问题,可交予任课教师完成。例如,汕头大学商学院通过国际性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之一的EPAS国际认证,是亚洲第一家大学的本科专业获此认证。汕头大学的本科生多数来自各市县一中,在大学期间通过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比重也比较高,具备直接采用外文教材的条件。Hooman Estelami在2012年完成的教材,因编著者自身20余年的金融服务营销经验、长期的金融服务营销从教检验、教材严谨的逻辑结构和体系等,可作为课程首选教材之一。Hooman Estelami所编著教材的第12章为“案例”,介绍美国金融服务营销著名案例,可由任课教师将中国的案例融入其中。至于英文原版教材价格偏高的问题,可通过教务处或二级学院的资助予以解决。

(2)采用中文教材的高校,通过机制鼓励教师出优质教材。教学改革的主体在于教师,因此,应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激发教学积极进行包括教材建设在内的各项教学改革探索。改变当前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在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努力也能得到与科研方面相类似的回报。对于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而确实无法采用外文原版优质教材的高校,可通过机制创新,鼓励相关教师编著或翻译出中文版优质教材。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第3篇

关键词:C语言;应用型;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78-02

一、现阶段C语言教材的局限性

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和征求学生及老师意见,发现现有C语言教学有如下问题: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不合理,教材中理论知识过多,而实践应用型实例太少。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之后课后自己遇到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老教材出版至今有很长一段时间,编程、项目等实例不能跟现代计算机以及互联网行业实际应用案例与时俱进。

2.教学模式需要创新。也是上面提到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时听不懂,而另一部分学生即使能看懂程序,自己编写程序时也无从下手,老师教学都是先以教材的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改革,结合理论与实践,采取进阶式章节,每一部分知识都与工程实例结合起来,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3.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现阶段C语言最终考核方法大都依赖于笔试,C语言程序设计的考核方法应该遵循笔试与上机共同进行的方法。而现有的教材让学生对编程的过程中产生陌生和畏惧,学生自学能力差,在面临编程时不知如何下手。

现阶段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的优点不可否认,内容非常全面,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有教材偏向于理论知识,工程实例并不多,不能够很好地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很多人在尝试进行C语言教学改革,渴望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培养更全面的技能型人才,但仍没有人开始做C语言教材改革。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改革势在必行。有效地进行教材改革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基于项目化的教材改革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逐渐提高学生们的编程能力,进而培养应用型、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因此,需要在老教材的基础上做出改革,提炼、加工、创新成新的教材,在新教材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与时俱进,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法入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C语言教学改革措施。

实施教材改革的宗旨是以培养应用型IT人才为原则,对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从应用出发,分散重难点,实施C语言项目化教学,面向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实行进阶式教学。在每一大章节内采取以下编写步骤。

1.基础阶段。首先是基础知识归纳,基本内容包括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语句结构、函数模型、编程逻辑构造等。

2.进阶阶段。常用算法的学习和改进、引导学生将基础数据、运算符号等利用算法进行编程。

3.提高阶段。在教材中加入最新最典型的工程案例,比如开源软件、游戏等可实际操作型程序,介绍该案例的最新应用。随后结合前面的基础知识对该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在上机课中指导学生完成编程操作。

4.最后鼓励学生创新,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任务,编写类似工程或者具有新颖想法的工程。

如图1是教材改革后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思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该教材改革是顺应新时代教学改革的产物。

三、课程实例

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给学生列举了一系列工程案例后,我们利用编程做了一个猜数字小游戏给同学们参考。游戏规则是:系统随机给出一个4位数字,用户每猜一个数字,系统就要根据这个数字给出A几B几,其中A后面的数字表示数字正确个数,而B后面的数字表示数字既正确位置也对的数的个数。如正确答案为1476,而用户猜12156,则系统显示:“输入数字无效,请从新输入”。用户输入1234,结果为A2B2,其中有一个“1,4”的数字猜对了,记为A2,“1”这个数字位置也是对的,因此记为B1,合起来就是A2B1。接着猜的人再根据系统的A几B几继续猜,直到猜中为止。(上图开头正确答案仅为测试需要,不显示正确答案只需删除即可。)下图为程序和运行结果截图。

在做出如上演示和详细解答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编写如上所示猜数字游戏,学生实际上机操作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都能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任务,还有些同学在编程时加入了人机互动,根据用户猜对答案所用次数所显示不同对话。如在1~2次内猜中答案显示“猜对了,真是个天才!”,在3~5次内猜中答案显示“恭喜你,猜对了!你真是太快了!”,在6~8次内猜中答案显示“恭喜你,猜对了!我相信你可以再快一点!”。若8次仍没猜对则显示“8次机会已用完,请再接再厉!”。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如下图所示:

四、新教材改革结果的可能性

1.毫无疑问,新教材改革的引入能够更好的推进C语言教学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在编程实例上面,当学生掌握了编程和实际应用之后,可将自身技能应用于计算机编程的实际操作中,开发出一系列程序和软件。

3.学生在按照此教材学习步骤进行深入学习之后,有了一套编程实战的系统,不仅仅可以很好地使用C/C++,也能够对Java、Android等语言编程轻车熟路。不仅仅可以针对计算机行业,也可以针对金融、游戏、app等领域开发出适用性程序和软件。

五、结语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按照新教材改革思路对学生进行授课,基于C语言项目化教学,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积极性也普遍提高,编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良好,期待新教材的推出能让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我们在C语言教材改革上面也会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第4篇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材;实验;创新型人才;数字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26-02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它不但是其它数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各类工程及经济管理课程的基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学科之间正在不断地交叉融合,作为基础学科的线性代数更显示出它在各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线性代数课程的有关内容,成为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科技人员必备的数学基础,线性代数课程也成为工科数学教学的三门主要课程之一。近年来,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已逐步涉及对一些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授课方式的改革,同时,许多高校教学工作者对线性代数的教材改革也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将MATLAB数学软件引入教学的教师很多,且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很多。可以看出,大力发展线性代数课改,尤其是利用MATLAB数学软件促进线性代数教学的改革,成了高等院校教师和各方面专家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线性代数课程的讲授经验,针对新时期对线性代数课程的要求,提出对线性代数教材编写改革的一些思考。一本优质的教材,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体系结构。一本教材的体系结构是评价这本教材优劣的重要指标。要想出版一本优质的教材,首先得从教材体系上下功夫,新时期的线性代数教材应该体现新时代的特点,即体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特征。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的线性代数教材,要想体现时代特点,编写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将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研究的科学精神。因此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高等学校永远追求的目标。我们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各方面需要的人才。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在线性代数教材中就应该将线性代数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科学整合。现在的线性代数教材,基本都是重理论,重定义,少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一些抽象的理论,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打击。重组教学内容,理顺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深入研讨线性代数的思想,注重吸收以往教材的精华,但不拘泥以往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淡化定理的推导,着重方法的训练,充分体现线性代数与工程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二、将数学建模思想与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相关的。随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各种问题的要求越来越精确,使得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数学科学的地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数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扩充使得数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在新时期下,编写线性代数教材时,要充分思考数学建模与该课程教学的内在关系,强调数学建模思想,充分体现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将专业特点与性代数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增加相应的实际应用实例,从而使线性代数的学习能充分为专业服务。例如,对于管理类专业的线性代数课程,可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市场均衡价格模型、国民收入模型及投入产出模型。对于控制理论专业的线性代数课程,可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控制理论的一些模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线性代数课程的重要性。

四、将Matlab实验与线性代数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在今天计算机广泛使用的时代,线性代数课程应该注重与新的计算技术的结合。目前的线性代数课程学习,许多学生学完了本门课程,只是为了考试而学。其实,就连一部分教师,也说不清学习线性代数到底有什么用。因为现在的线性代数内容,根本没有与实际联系起来。因为用手工计算线性代数中的问题,根本没法把它推广到应用中去。例如,静力学中的核心是平衡方程,一个空间物体有6个平衡方程,就是n=6的线性方程组,两个刚体相联,方程数n就加倍。电路课中稳态电路核心是基尔霍夫方程,n个节点(或回路)就是n个方程,交流电路更是得数方程,构成n元得数方程组。后续课中要算的n都大于3,现代的科学计算问题n达到几百、几千,线性代数教的手工解法解决不了,不教计算机结果是统统不用矩阵,线性代数知识就只好不用,所以学习线性代数应该笔算机算都会。与Matlab相结合,线性代数能用于解直流电路与交流电路、解线性系统中常微分方程、解线性系统中信号流图、求数字信号处理中的系统函数、解静力学问题、解机械测量学问题、解文献管理问题等。这就大大增强的线性代数的实用性。

五、将网络化平台资源与教材的建设相结合

信息时代的新教材改革始终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新时期下,线性代数教材也要在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授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在线辅导答疑系统和在线考试系统等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线性代数教材建设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广大的数学工作者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加以研究和探索。此外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线性代数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化,我们必须及早进行准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建龙,周建华,韩瑞珠,等.线性代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范广慧,苏在滨,卫春燕.线性代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143.

[3]韩国涛,金燕.《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3):55-56.

[4]张秋娜.关于独立学院线性代数课程改革的建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1):47.

[5]刘庆兵,曾守桢.数学软件引入线性代数教学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23(6):89-94.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第5篇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和新教学大纲,在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四、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学习报告、小论文等。

为了不削弱这部分内容,我把这一研究思想方法运用到平时作业的布置上,例如:找出求定义域的不同题型并解答;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第6篇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摘要:课程的改革应以实施教材改革为支撑。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揭示和传授数学思想、解决学生厌烦教材以及固化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等几个方面讨论了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述了以人为本的高等数学教材应具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和“以便于教师教学为本”的特点。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等数学;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3-02

收稿日期:2015-01-27

作者简介:夏国坤(1978—),女,吉林人,天津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数学研究。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大学数学研究与发展中心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程教学的案例研究与设计”;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辅修双学位教育质量研究与实践”(HEYP5002)

课程改革应该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进行改革。其中,首当其冲的应是教材的改革。下面仅从理工类院校重要的基础课高等数学来谈这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等数学是理工类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著书者与教书者都是专职数学工作者,因此从课本到讲台重视的是定理的叙述与证明,对知识的由来,如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却考虑甚少。教材对于教师,犹如剧本对于演员。剧本是基础,演员只能在剧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演技。因此,教学改革必须落实到教材之中,教材不改革,要求教师讲课时去改革,如同要求厨师去做无米之炊。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课堂上参与教学、参与问题解决的环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在师生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但是,虽然“改革教学方法”几乎天天都在喊,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时至今日,实施灌输式教学的教师仍前赴后继,层出不穷,甚至近几年还有扩展之势。这是为什么?

应该说这其中的原因不止一个,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材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阻碍了改革成果的推广。这似乎是匪夷所思的问题。要说清这个问题,须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怎么形成的谈起。

对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伊始,对教材生疏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逾越的阶段。这时,他们以能把书上的内容比较流利地讲给学生为最高目的。为此没黑没白地读教材、钻研教材,甚至一段段背教材。而目前的教材仍然存有前苏联教材的痕迹,基本上注意的只是知识的传授即标准的灌输式,而对如何写才能使教师好讲、学生好接受却考虑得很少。对青年教师来讲,根据这样的教材煞费心机准备的教案必然是灌输式教案,拿着这样的教案在讲台上实施的也必然是灌输式教学。当他们对教材熟悉了,对教学适应了,教学方法也就基本定型了。而一旦形成的教学模式要想改变谈何容易!何况学校对他们有一系列的规定与要求,因此,在教学基本适应之后就无暇顾及教学方法改革,而必须马上转到科研上来,教学只能靠吃老本,教学方法只能用已有的去应付。致使一批批满怀雄心要成为教学改革中流砥柱的青年教师,却成了灌输式教学方法的传承者、继承人。近些年是高校规模快速发展时期,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因此虽然一些年长的教师在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但一批批实施灌输式教学的“后起之秀”却在“茁壮成长”,使得旧的教学方法反而有上升之势!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既然教材使得初登讲台的教师形成了灌输式教学方法,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得从源头抓起——教材必须改革,让启发式、互动式进入教材,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支撑。

三、揭示、传授学科的思想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就要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向学生揭示、介绍学科的思想。

掌握了学科的思想,就能在“思想”的指导下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教材、认识教材,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就能使原有知识的零乱、复杂、抽象和难以理解,转变为系统、简单和直观。

以高等数学为例说明。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其概念复杂、抽象让学生深感头疼,而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更使学生如坠云雾。如果能认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都是经“以‘直’代‘曲’”、“以‘匀’代‘变’、求得近似值后再取极限”取得,就能使其基本概念变得清晰直观,简单易懂,而且能举一反三,便于记忆。

比如,各种积分的定义是微积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不论是定积分、重积分,还是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所有这些积分的定义,都采取了“分、匀、合、精”四步。其中“匀”与“精”是其精髓与关键。“分(割)”的目的是为了“匀”,是为了局部“以‘直(平)’代‘曲’、以‘匀’代‘变’”,利用初等方法求出近似值;有了局部近似值为得到整体近似值就需要“合”;注意到分割越细,精确度越高,因此为得到精确值就对近似值取极限,以达到“精”。微积分的所有基本概念都是局部“以‘直’代‘曲’、以‘匀’代‘变’”,得到近似值后再取极限而得到的。掌握这一思想,有了定积分的定义,学生自然就会举一反三,写出其他各积分的定义。

掌握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不仅对理解基本概念大有帮助,而且还能自由地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比如,“微元法”是定积分应用的重点与难点。用微积分的基本思想作指导,很容易得到找微元的方法。

在[a,b]上任取一微小区间[x,x+dx],在[x,x+dx]上“以匀(不变)代变”,即将区间[x,x+dx]对应的Q局部量Q看作从x起是连续均匀变化的,从而用初等方法求出Q的近似值,即Q的微元dQ=f(x)dx[2]。

所以,找微元的实质是在局部小区间上以‘匀’代‘变’”,从而用初等方法求出其近似值dQ=f(x)dx,这就是所谓的微元(如果f(x)是连续函数)。因此,掌握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就使应用微积分来解决实际问题变得相对简单。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用“已知”认识“未知”、用“已知”研究“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思想。

创新不是盲目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新的发现都是利用已有的思想、理论、方法而实现的。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学生初见例题往往一头雾水,茫茫然不知所以然。为什么?不知道用刚刚学习的定义或定理作“已知”去解决这一“未知”!课堂上学生听不懂也是因为不知道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用它们作“已知”来解决要接受的“未知”!因此,学生掌握这一认知规律是极为必要的,并将受益终生。

掌握了数学的思想就掌握了数学的真谛与灵魂。实践证明,具体的知识点容易忘却,但掌握了学科的“思想”,即使忘掉了具体的知识,仍能在“思想”的影响下解决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反,如果不用“思想”去指导教学,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使学生只知皮毛,不识内涵;对知识感到抽象难懂,难以理解与接受,甚至学习还没结束,就已经把学的东西归还给了老师。所谓的应用只能是模仿,而模仿与创新是对立的两个概念,模仿永远成不了创新。掌握了学科的思想,才能自由地驾驭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

总之,在介绍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揭示、介绍微积分的思想是极为必要的。甚至可以说,知识多学点少学点差别并不大,但是,掌握不掌握其思想对今后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如果不将数学思想融入到《高等数学》的教科书中,而要求教师讲课时把它们充分体现出来几乎是天方夜谭。

四、解决学生厌烦教材问题

学生课后看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厌倦看书。他们反映,课本呈给人一幅冷冰冰的面孔,看书非常枯燥,很没意思。

要解决这个问题更应从教材上去着手。要通过课本给学生营造一个课下互动式读书的环境,使学生课下读书也像课堂上听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那样,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之中,而不是被动地去读灌输式的书。

五、推广教学改革新成果的需要

应该看到,教材是影响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制约教学改革顺利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事实上,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历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多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直接帮助的好成果,但是,它们的推广却非常艰难。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成果的大都仅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而没能把它们收入到教材之中,因而就不能使教师在备课、讲课时得到及时有效的吸取与借鉴。

教改依靠教师,教师依靠教材。因此,要使教学改革的理念、要求得以贯彻,就要将改革的理念、最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使教师在备课、讲课时自觉不自觉地将改革的理念与成果融入自身的教学之中,支撑、推动高等数学的改革向纵深进展。

六、《高等数学》教材应然要求

新的《高等数学》教材应该怎么编写?它应具备哪些特点?对此,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教材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方面: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给学生营造互动式读书的氛围,使学生带着问题边看书边思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便于教师教学为本——为教师提供一个便于课堂讲授、操作的脚本,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与理念实施教学。

这需要做到:1.将启发式、互动式引进教材,从源头上解决问题;2.要注重揭示、介绍数学的思想;3.要注意介绍相关知识的历史背景;4.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5.要将改革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

教学改革依靠教师,教师依赖教材,现在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主力,为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就要将改革的最新成果及时收到教材之中,使教师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推动教改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知恩,王绵森.高等数学简明教程(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第7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数据库原理;应用型人才

1研究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扩招,至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以上,而浙江省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已接近40%,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教育部于2007年2月28日正式启动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即“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作为我校计算机学院本科专业基础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虽然经历了课程基本建设(1986―2000)、课程改革起步(2001―2003)、课程改革发展(2004―2006)和精品课程建设(2006―今)等多个不同的改革时期,但从2001年课程改革起步开始,课程组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先导,分别于2002年8月和2006年编写出版了《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第一版和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出版),后者被列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于2007年底被列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我校课程组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承担了多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在总结前期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实验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以及数据库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我院教师于2010年6月编写出版了《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第3版)[1]。本文就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材建设的地位、教材建设的原则、知识模块的结构、教材写作的特点和教学实践的收获等作一个简要总结,为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和进一步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2教材建设的地位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并设置了专门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等五个权重相等的一级指标构成,相应的14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仔细分析和研究表1中的14个二级指标,我们可以发现,教材建设与其中的6个二级指标,即教学改革与研究(1-3)、课程内容(2-1)、教学内容组织(2-1)、教材及相关资料(3-1)、实践教学条件(3-2)和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4-1)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但密切的联系,凸显了教材建设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教材是培养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完整而集中的体现,是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更是编者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材建设取得的成果,对于推动教学观念更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能使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可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3教材建设的原则

课程组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3],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完成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第3版)的编写出版工作。我们编写教材时深刻体会

到,作为一种将“原理”与“应用技术”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的教材,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无限循环往复,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过程[4]。因此,教材编写应充分注意实践教学、实验方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以项目驱动、核心实例贯穿所有知识点,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双循环”教学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和组织,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应用性原则。

2005年“中国软件人才生存状况”[5]调查指出,中国IT人才的缺口每年至少有20万人,但计算机及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却逐年加大,甚至就业困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主要原因是,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按“科学型”人才模式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重视理论教育,课程设置陈旧,致使大学本科毕业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甚至缺乏基本的编程能力,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另据调查,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毕业生,90%以上是面对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软件从业人员[5],充分说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学术研究型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行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6年完成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提出了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按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种人才模式来培养的建议,并给出了不同的教学实施方案[6]。此后,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还于2009年11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论坛,标志着国家层面关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因此,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设置,教材都应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同时,增加并充实工程应用实例,在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上下功夫,把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融汇于教材并贯穿始终。

3) 先进性原则。

数据库技术近几年的发展仍然十分迅速,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不仅体现在SQL国际标准的修订和周期越来越短,而且体现在各大数据库厂商新版DBMS产品推出的速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丰富,更体现在业界对XML技术的普遍支持等。因此,教材不仅要融入数据库最新技术发展和应用问题的讨论,还必须建立新的实验平台,包括更新DBMS实验环境以及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等,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4) 学本位原则。

传统定义的“教材是一种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编写的供教学人员使用的知识信息符号载体”,只强调“按照教育规律编写”,而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供教学人员使用”忽略了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机会。这种教材称为“教本教材[7]”。与之对应,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为主要目标的教材称为“学本教材”,这一原则可称为“学本位原则”。

因此,教材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出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知识结构的组织和编写风格等方面主动支持和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知识模块的组织

在教材编写基本原则思想的指导下,课程组提出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模块组织方法,将课程知识模块按照“标准SQL及应用实践(在SQL Server2008中的操作应用)、数据管理与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模型、规范化设计理论、数据库安全与保护、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C#.NET+ SQL应用)、数据库发展新技术讲座(理论)”精心组织,主要内容和配套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教材中这种教学内容和知识模块的组织方法,不仅体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双循环”教学思想的实践性、应用性原则,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体现了学本位原则。数据管理系统实验新平台的建立、数据库新技术讲座的引入,又体现了教学内容先进性的原则。整个教材的内容按照64学时设计,但我院课程计划按照48学时安排,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研究提供课余阅读和参考资料。

5教材写作的特点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第3版)除继承和发扬第2版的优点外,编写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引进了数据库技术的最新知识和研究结果,如XML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专题,建立SQL Server 2008实验教学体系,还有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框架的C#.NET开发环境的实验系统开发环境,保证教学内容先进性。

2) 面向应用型人才需求。全书以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项目需求为导向,以核心实例贯穿主要知识点,不仅包括90多个单项应用例题,14个专题实验项目(去年以前为10个),还配备一个综合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大型实验。促进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知识模块组织特色。全书按照“实践(标准SQL与应用)―理论(数据库历史渊源与数据库模型)―再实践(应用系统开发)―再理论(数据库新技术)”的顺序组织知识模块,符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习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 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料。教材配有教学资料光盘,包括PPT课件、SQL命令、SQL Server安装和错误处理;基于C#.NET和VB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安装程序和安装说明、开发指南,还有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和开放的课程教学网站。这些系统全面的教学资料能帮助读者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6教学实践的收获

在教材编写成功和“实践―理论―再实践―在理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采取以“需求”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即以应用系统的实际演示提出对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需求,以对SQL Server的应用提出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和模式规范化等理论需求。理论知识的完备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出应用需求,简单应用系统的开发成功又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需求。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其教学实践成果还获得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为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和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德才.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M]. 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蒋宗礼,赵一夫. 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J]. 计算机教育,2005(8):22-26.

[3] 黄德才. 以教材建设为中心的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139-140.

[4] 黄德才.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0):169-171.

[5] 陈旭东,陈伟君,罗予东.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5):52-55.

[6] 蒋宗礼. 推进专业改革 提高办学水平[J]. 计算机教育,2009(16):8-11.

[7] 江雪松. 论大学教材建设中的学本教材建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59-61.

Textbook Construction of Provincial Excellent Course: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HUANG Decai, LU Yihong, WANG Song, GONG Weihua, XIONG Liro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lay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in courses reform,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osition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in the progress of provincial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studies the guidelines to textbook construction such as practice, application, advanced and student- oriented, and gives a new teaching program and schedule of this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achievement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not only makes easily to write syllabus and teaching schedule, and also can improv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very helpful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obtain knowledge independently and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