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SCI投稿辅导 SCI发表咨询

突发事件下网络媒体舆论引导研究

时间:2023-05-17 10:22:36
突发事件下网络媒体舆论引导研究

摘要:本文以当下新媒体平台为背景,讲述新媒体平台新闻、引导舆论的特点,新媒体平台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存在许多特点,舆论传播速度快,传播制造舆论主体多元化及泛娱乐化现象等。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平台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在舆论引导中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新闻社会共识度低,舆论情绪化现象严重,“虚假民意”现象和资本逐利下的“泛娱乐化”现象等都影响着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面对这样的现象,本文提出,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媒体加强平台监管机制,个人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使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呈现良性发展。

关键词:舆论引导;突发事件;网络媒体

一、网络媒体舆论的特点

(一)舆论传播速度快。

网络媒体凭借自身传播优势,总是能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新闻播报,给受众带来第一手新闻,在享受快的同时,也伴随着受众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度和讨论量,舆论快速形成。另外目前获取新闻的平台众多,网络流量充足,网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分享新闻和发表观点,传统主流媒体对舆论传播的主导地位被削弱,舆论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比如河南暴雨事件,短短24小时内“河南暴雨”在全网引发了1135.72万条相关信息,其中信息峰值出现在2021年7月20日23时,达159.89万。

(二)舆论制造主体多元化。

随着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播报,舆论就伴随着事件发生的始末,与传统媒体对舆论的绝对控制地位不同,在新媒体平台,人人都可以发表观点,特别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个人网红账号,往往可以左右舆论导向,因此舆论制造的主体更加多元化,门槛也更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不同,价值观念也存在巨大偏差,对一个事情的看法自然差别巨大,因此舆论也会出现多种声音。这些声音中必然存在着有意或无意产生的虚假信息,给整体舆论环境带来巨大伤害。

(三)新媒体平台舆论传播影响更广泛深远。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获取信息最便利的渠道便是通过网络平台,特别是手机等移动网络平台,短视频平台、新闻APP、微信社交平台等都成为我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朋友之间的互相分享,陌生人之间的互相评论,都提高了我们对某一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也逐渐建立了受众对这些平台的信任度,因此新媒体平台舆论传播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四)泛娱乐化现象。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热度高,这时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于是各路网红争相谈论,由于这类群体整体文化水平有限,对事件看法往往停留在表面,很容易受情绪左右,很难对事件有深入剖析。甚至不少个人会用调侃的态度来评价事件,严肃的事件被娱乐化展现,这样就会削弱重大突发事件对受众的警示作用。

二、网络媒体引导舆论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环境复杂化,社会共识形成难。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平台多样化,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既有传统官媒影响力巨大的新媒体账号,比如人民日报抖音号和官方微博,又有各大地方频道的新媒体平台,他们关注民生,对重大突发事件会进行转载和本土化报道,还有各路网红大V对某一重大突发事件会就自己的生活经验、专业领域等不同出发点对这一事件进行探讨,由于这些网红大V的粉丝数量多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也会极大地影响社会舆论。除此之外还有新闻事件下方各种网络评论,特别是高赞、高回复的评论,会成为新闻置顶评论或被标记为“神评”,这些渠道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新闻事件的舆论导向。这些新闻的受众定位不同,平台方式不同,编辑人员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也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往往千差万别,很难形成高度的社会共识,从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二)突发性、情绪化的舆论风险增大。

突发事件必然伴随着突发性的特点,受众毫无心理准备,就受到媒体的狂轰乱炸,特别是面对一些极具冲击力的新闻,受众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事件的发生,比如在许多突发事件中,媒体第一时间将现场视频披露,面对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情绪化被激发。再加上一些无良媒体或个人账号,为博取流量,会对现场视频随意删减,对事件断章取义,甚至会恶意编造虚假新闻,传播谣言,更加激起受众的愤怒情绪。当某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受众关注事件的起因、事件发展的动态,更关心事件的处理结果,受众在关心新闻事件的同时,也会对事件中过激的人和事产生情绪,这种情绪或开心、或兴奋又或愤怒,在受众情绪高涨的同时,就很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操控,在媒体一轮又一轮的信息轰炸下,受众舆论很容易被情绪化引导。

(三)“虚假民意”的干扰。

新闻传播过程中真实的民意很难被全面展现,新媒体平台相较于传统新闻平台互动性更强,受众可以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对事件畅所欲言,对事件提出批评或建议,这样看似受众观点可以得到及时反馈的平台,其实也存在着许多虚假民意的现象。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网民参与新闻转发和评论,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很多受众当看到大批量统一价值观、统一观点的评论,就会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甚至不敢评论,这种趋势一直下去就会产生“虚假民意”。甚至在很多新闻事件中,特别是涉及明星名人的事件,在评论区会出现大量的水军,混淆视听。因此新媒体平台往往只能反映部分受众的意见,会出现以偏概全的舆论导向。

(四)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网络舆论乱象。

新媒体新闻传播平台目前用户活跃度较高的是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及各大新闻网站客户端,这些是目前我国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但这些平台无一不需要资本的支撑才能得以良好运营。平台中充斥大量的商业广告、明星代言,某些平台热搜甚至明码标价,成为明星争相增加曝光率的渠道,平台在资本的控制下不断左右着新闻舆论。商业资本进入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议程设置推送新闻,从而操控或影响舆论。目前我们所熟知的新闻获取平台,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进行平台推广和运营,也会使用算法对普通受众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受众看似主动其实确实在被动地接受信息,接受资本的舆论引导。另外,资本引导舆论的方式多样化,比如运用吸引眼球的标题,运用名人的号召力和粉丝量,对新闻进行过度或断章取义的解读,使用新闻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等来制造话题,从而引导舆论。甚至不惜编造新闻,制造谣言,运用各种手段左右舆论,最终达到获取资本的目标。

三、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一)追踪及时,保障了公众知情权。

面对突发新闻事件,为了满足新闻的及时性,也为了保证受众的知情权,媒体应该在保证新闻真实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报道,媒体是新闻信息的主要传播者,也是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平台新闻渠道多,但官方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账号是受众最有效最权威的获取新闻的来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飞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受众接收到的信息不全面,或现场真实信息出现偏差,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媒体第一时间全面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掌握新闻话语权,向受众有效传递信息,解答公众的疑虑,揭露谣言,安抚群众情绪,以防不法分子恶意传播不实信息,扰乱民心,造成重大社会危害。除此之外,重大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总是会受到持续关注,因此媒体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及时追踪报道,确保新闻新鲜性、及时性,不断引导舆论,消除负面舆论,保证社会公序良俗,如海绵城市“失灵”,成为舆论攻击对象时,2021年7月23日中国新闻周刊一篇《花费500多个亿,郑州海绵城市为何“失灵”?》的文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舆论场中关于排水系统的负面声音,向公众展现了真实的情况。

(二)内容优化,增加了建设性新闻。

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由于时间紧迫,争夺一线新闻的现象屡见不鲜,于是很多媒体会发出内容相似的新闻稿件,虽然可以第一时间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但很难真正起到引导受众、发人深思的作用。面对突发事件,受众除了想要了解事件的本身,还想要了解事件后续的发展,想要深入了解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根源问题,因此,媒体在抢占一手新闻的同时,更要严格把关新闻质量,优化新闻内容,可邀请专家学者或业内人士对事件提出专业的意见或建议,对事件进行深入解读。比如,在河南暴雨期间,媒体的议程设置直接影响人们的视野聚焦,媒体利用不用渠道、多种形式进行报道,报道内容切入角度也有所不同,更加创新,不仅是聚焦于紧急救援、灾后防疫、灾难解释,还有人物特稿、酒店降价以及女性健康等议题,冰点周刊的人物特稿《郑州地铁5号线被困人员口述:车厢外水有一人多高,车厢内缺氧》,文章通过采访被困人员,复刻灾难经过,让读者对于这一事件的感受更加直观。

(三)媒体多方联动,推动多元融合传播。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闻平台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发展越来越完善,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主流媒体,纷纷在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粉丝量、评论量更是不断创下新高。主流媒体影响力在原来基础上不断提高。因此,官方主流媒体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扩大自身影响力,提高公信力,播报高质量新闻。除官方主流媒体之外,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地方媒体也会迅速对事件作出反应,比如快速转载主流媒体新闻、快速邀请专业人士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快速结合受众生活实际给出应对策略。因此,地方媒体也要利用自身地域优势,打造极具特色的新闻内容,利用突发新闻事件的热度,为受众提供更全面的讯息内容,使新闻信息更加丰富多彩。官方主流媒体和其他媒体应实现多方联动,多元融合传播,为受众全方面提供高质量新闻内容。回望河南暴雨事件中的媒体报道,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权威主流媒体和各大平台的自媒体在河南暴雨期间得到了融合发展,多媒体多媒介共同参与,打通传播渠道,实现媒体融合。一方面,从信息到协助救灾,再到灾后回溯,主流媒体对议程设置起到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自媒体等新兴意见领袖以及普通网民也积极参与到共享救灾信息与科普知识传播中,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线上线下救援接力。总体来说,各类媒体满足了受众信息需求,从不同角度报道,传播形式不断深化,促使舆论环境开放化,传播互动性增强,适应了分众化的传播趋势,构建了全面、多层次和多声音的主流媒体矩阵,让人们真正了解灾情动态。

(四)极速辟谣,缩短谣言“生命周期”。

网络平台信息生产门槛低,内容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新闻传播自由度高,网络言论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谣言,许多自媒体新闻账号更是为了自己一时的流量,刻意传播未经核实的新闻,甚至恶意传播编造虚假新闻,这给受众获取有效的新闻信息带来了极大困扰,受众在海量的信息中非常容易受到舆论的引导和情绪化的影响,在个人不能分辨新闻真伪的情况下,会出现盲目跟风,迅速转发或评论不实信息,造成谣言、虚假新闻大行其道,像病毒一般在新媒体平台大肆传播。在新媒体平台谣言大肆传播的情况下,就需要媒体不断提升公信力,针对谣言快速作出反应,快速辟谣。同时谣言的传播也在考验大众的媒介素养,对受众接受信息、理解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河南暴雨事件中就出现了“郑州海洋馆炸了,鲨鱼跑出来了”谣言,原视频共六秒,被裁掉的2秒清楚显示视频发生地使用的是俄语,视频时间为去年底,与河南暴雨无关。还出现了一系列谣言,但在谣言出现不久后,微博上有了#河南暴雨辟谣信息汇总#的话题,里面有各种散布的谣言和虚假新闻,南方Plus客户端制作河南暴雨H5专题,包含实时辟谣板块及时更新最新辟谣,让人们更好地辨别真假信息,及时遏制谣言传播,缩短了谣言生命周期。

(五)温暖传播,彰显了人文关怀展温情。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受众情绪很容易受到新闻舆论引导,受众情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当一些流量媒体为了自身流量,故意蹭新闻热度,有意或无意地向受众传导不良言论、负面情绪,这样的做法更加剧了突发事件对新闻受众的刺激,严重影响群体对突发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流媒体积极应对受众情绪就至关重要,主流媒体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做有温度的报道,传播“暖新闻”给受众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引导,唤起受众共鸣,凝聚民族情感,彰显人文情怀。比如在河南暴雨事件中,中国新闻网一则《盘点河南暴雨十大感人瞬间:超级英雄就是民众自己》的新闻,极具新闻温度,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更能感受人文关怀。

(六)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规及舆情监测机制。

针对新闻突发事件,政府应做好舆情监管工作,对新闻媒体实行有力的平台监管,对于一些恶意传播新闻谣言,蹭新闻热度的不良言论,要及时进行辟谣。对不良媒体或个人要进行及时处罚或网络通报。第一,网络空间的法治也不可忽视,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依法打击网络乱象,有效规范网络空间治理。舆论引导的整个过程中,政府要实时监测舆论的变化,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舆论传播特点和规律,以舆论的反馈为基础进行符合目标的指导工作,才能加强舆论引导,避免出现传达延迟,公众接收不到真实信息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程新斌.对重大舆情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研究的分析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2):235-240.

[2]郭家炜,朱云霞.重大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典型谣言为例[J].科技传播,2021,13(17):10-15.

[3]李雨泽.主流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报道策略分析——以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4):104-106.

作者:杨雅婷 范蕾蕾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