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改革探索

时间:2023-03-15 11:51:42
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改革探索

1引言

电子商务的兴起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之一,已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电子商务业和现代物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具备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双重知识背景的高水平应用型和复合型物流人才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从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近年来,针对实践课程的改革措施不断涌现,其中,利用学科竞赛、仿真实验等方式来检验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1-2]。竞赛与教学活动的日渐结合使得以“赛与学”为研究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践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3-4]。在宏观层面,“赛与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如周凌轲等[5]指出“以赛促学”应根据学生意愿与能力水平,探索构建分层式教学模式;代大齐[6]将企业实践、技能竞赛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并尝试从形式到内容对应用型课程进行改革。此外,在微观层面,部分学者针对特定课程的“赛与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探究。如周猛飞等[7]采用竞赛驱动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化工自动化及仪表》课程展开教学探索;吕丽静[8]通过校企合作和设计合理的竞赛内容等方式展开《物流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熊强[9]针对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问题,提出“课赛结合”的实施方案;黄亚静与孟泽云[10]在“做学教合一”模式下强调学生实践与案例教学;喻红艳[11]则指出“以赛促学”应侧重于学生参与竞赛过程的总结。综上所述,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对“赛与学”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课赛结合”成为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大背景下,从“赛与学”相融合的角度来探索《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改革的研究尚不多见。《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物流管理业务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相关理论和实务操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以某高校本科生《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为例,分析了《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旨在通过构建“赛与学”相融合的教学体系,探索《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改革内容与措施,以期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2《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概况及问题总结

2.1课程概况《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既是一门涉及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领域,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的新兴学科,也是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物流管理业务能力和物流运作的实际操作技能。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该课程主要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其中,前者主要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讲解,后者则主要由学生通过高校实验室的相关教学软件进行案例实训,然而,大部分高校的本科专业教学主要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因此,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往往不具备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且对于学生独立工作的实践环节考核结果也差强人意。

2.2现存问题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旺盛的人才需求。为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各地方高校相继开设物流及电子商务类专业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教学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本文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对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2.1教学内容滞后《物流与电子商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实践内容与行业发展联系密切。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本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企业应用系统频繁更迭。而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作为新兴专业,虽然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但关于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课程内容设置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学内容滞后。此外,受限于资金、设备等多种因素,高校实验室的相关教学软件和实训操作系统不能及时与企业同步,加之教师教学及学生练习所用的实践案例缺乏时代背景,实践课程相关内容未能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导致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并未达到该课程的预期目标。

2.2.2教学方式落后在信息化时代,将包含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已成为物流与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发展趋势。既然《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涉及实践内容,那必然会将实践教学融合到传统的理论教学中,但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对于部分资历比较深厚的传统教师来说,可能会产生诸多不适。传统的教学模式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就课程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即可,对于课程实践环节却并不重视。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型容易使任课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维,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不符。此外,《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实践内容包含探索性实训和验证性实训两种,结合教学现状及行业发展情形,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应以探索性实训内容为主,但是现实中任课教师过多地要求学生完成验证性实训内容,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积极性欠缺,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2.3考评机制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考核沿用了传统理论课程考核形式,并未根据学生特性与能力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具体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考核方式单一,侧重于理论知识考试。学生经常考前突击,易产生应试心理,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结果而轻过程,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考评方式片面,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平时(考勤及课堂表现)成绩的20%、中期考核的30%、期末考试成绩的50%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最终成绩,缺乏对实践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考核。第三,缺乏教学反馈机制与针对性的改进指导。学生无从知晓和评判自己对理论、实践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也无法对自己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改进与提升。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为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基于“赛与学”的《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改革总体设计

学科竞赛具有知识考核的综合性、能力要求的创新性和应用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要求性等特点[12],采用“赛与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前的《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改革方向具有启示意义。然而,从现有相关研究和教学成果来看,“以赛促学”的推行容易产生“轻教学,重竞赛”的重心偏移问题。此外,学科竞赛作为一种针对拔高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参与人数就整个物流专业的学生而言仍是极少部分,教师若过于看重学科竞赛并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抛弃”非竞赛学生的教学隐患。本课程改变以往的改革设计思路,将重心移回课程教学,以竞赛案例为借鉴,采取“问题引导、任务驱动、过程考评、教学赛一体”的教学模式,推动建立“教—学—赛—评”串联式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创新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三个方面对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螺旋式上升的持续发展。本文的实践课程改革设计如图1所示。

3.1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借鉴学科竞赛题目规范、创新性强和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特点,对《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各部分的重点理论知识、实践案例和前后章节的关联性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与拓展性、知识结构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以物流设计大赛为例,竞赛案例由高校教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制。企业基于自身发展战略转型、规划优化、运营策略等实际问题提供部分物流、仓储、销售等真实信息,由学生根据企业实际问题提出创新性、实用性的解决方案。因此,针对这些要求,教师在重点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可将竞赛内容与教学内容匹配设置,通过典型竞赛案例作为剖析对象,将与物流和电商联系密切的竞赛知识点融入课程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此外,在课程实践环节,教师可将优秀的学科竞赛方案转化成施教素材,并分步骤、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以赛促学”的同时也“以学践赛”。总的来说,《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内容的优化是在满足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竞赛内容及要求为导向,便于学生了解企业现实需求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与眼光格局的前沿性。

3.2课程教学方式创新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以模拟学科竞赛的形式来开展实践环节,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并将学生设计的解决方案与展示过程作为实践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做好课程前期准备以及相关教学设计。教师挑选往届学科竞赛的优秀案例并加以改进,以作为课程实践环节的任务书,同时借鉴学科竞赛的评判标准及参赛规则制定实践课程要求。其次,实施课程任务。学生根据选定的任务书要求,自由组建3~5人团队,并依据个人能力进行合理分工,之后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平台模拟等方式形成初步解决方案。在此期间,任课教师可遵循“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针,邀请校外企业人士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此外,还可带领学生走入企业展开实地调研,以便学生准确掌握企业的现实需求,并进一步完善方案设计。最后,评审方案。各学生团队将本组制定的方案以PPT、视频等方式进行汇报和答疑,由教师、企业人士以及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各方案进行评审与打分,同时指出各方案的不足之处,以供学生学习及改进。

3.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由于《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内容涉及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两个部分,故而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不似传统课程考核,仅局限于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而应包含对学生实践能力及素质的多元化考察。因此,为保证考核结果的科学合理和公平有效,还需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改革内容如下:首先,明确实践课程考核内容的构成与分值占比。作为《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重要及关键组成部分,学生的实践环节应在考核分值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相比之下,理论知识的考试部分则应缩减所占分值。其次,制定课程考核形式。根据《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的授课形式,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课堂提问、闭卷考试以及线下答辩。其中课堂提问主要针对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进行打分,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线下答辩则是考察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后,构建课程考核反馈机制。在课程结束之后,任课教师根据考核成绩、课中和课后的问题点拨以及课程指导组对方案优缺点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指明方向。同时对于优秀团队,教师还可继续展开拔高培养,推荐其参加相关的学科竞赛。此外,学生也可通过学校教务平台对教师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反馈并给出改进意见,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

4结论

《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是培养具有物流与电子商双重知识背景,并能熟练掌握物流管理业务能力和物流运作的实操技能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课程。本文以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生的《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为教学载体,在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内容更新、课程教学方式创新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课程改革措施。基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经过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现已取得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学生不仅能更加高效地掌握该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在课堂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学科竞赛的形式锻炼了实践及创新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在多项物流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基于“赛与学”的《物流与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才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参考的竞赛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所偏重,难以涵盖所有的课程内容。此外,该课程以模拟学科竞赛的形式来开展实践环节,同时还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式来开阔学生视野,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宽度进行了拓展,但使内容讲解的深度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故而,在今后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吴维东,张晓然,叶雨晴,石锦澎,陆国栋,张克俊.基于竞赛数据画像的双创教育评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据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155-159.

[2]任腾,罗天羽,李姝萱,向尚,肖和录,邢立宁.面向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的知识型蚁群算法[J].控制与决策,2022,37(3):545-554.

[3]曹海林,陈芝韵.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2):164-167.

[4]王超.基于本科院校“赛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8):150-151.

[5]周凌轲,黄颖,王普玉.物流管理专业“以赛促学”背景下的分层式教学模式探索———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例[J].物流技术,2021,40(3):147-151.

[6]代大齐.基于“校企合作”“技能竞赛”双驱模式的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85-87.

作者:任腾 贾彬彬 潘向云 喻惠娟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