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中学地理教育论文3篇

时间:2023-02-28 11:06:40
中学地理教育论文3篇

中学地理教育论文1

初中地理是中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所涵盖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目,因此学生学好地理能够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五育理念,正确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将五育并举的理念融入中学地理学科教育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和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德育———以德育德

德育是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优良品质。在传统教学中,学校和家庭教育极易忽视对学生的德育,导致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进而误入歧途。学生德育至关重要,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有不容小觑的作用,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文明发展和民族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德育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社会性质和社会目标进行德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智育———因材施教

智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学生智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时,要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并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备,将科学系统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体育———科学定制

良好的身体条件可为学生进行高效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初中生正处于骨骼与各项身体机能迅速发育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不能因过分关注学生文化知识成绩而忽视学生身体的锻炼。教师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开展分组教学,为学生科学定制符合其特点的运动项目和训练内容。通过体育教学,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都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教师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耐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积极处理各种问题,形成良好的品格。

(四)美育———审美意识

美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提升对生活的满足感与幸福感。美育可让学生在认识艺术、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性思维。美育为德育、智育、体育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让学生在多彩的情绪世界中,培养高尚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魅力。

(五)劳育———坚韧精神

劳育是指通过组织各种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深刻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对劳育的开展要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顺应时展的趋势,即要开展独具特色的劳动课程或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的魅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让学生加深对劳动的认知,充分认识劳动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五育并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各方面进行教育资源的融合,并基于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开发学生的内在品格,响应素质化发展教育理念,从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二、基于五育并举的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改革路径

(一)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立德树人

1.讴歌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中学地理是促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以及环境发展变化与问题。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将中国经济建设历程渗透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国经济建设始终贯彻“以德服人”的理念,基于此,经过七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和努力,中国从最初的落后状态发展为现在的经济强国。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与信息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军事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主要公共农业生产产量也在世界排名前列。在地理教学中,从石油、煤炭、钢铁、发电量及粮食、棉花产量等数字的对比中,不难看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正一起积极落实党的建设方针,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中国建设走向富强。通过地理课程教育,教师要让学生从国家经济建设历程中,体会到国家领导人立党为公、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厚植家国情怀,同时还要让学生对自身发展建立严格的自我约束体制,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不断提高政治觉悟[1]。

2.再现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真实情境,树立人地协调观。教师创设形式各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质量的提升。相比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社会经验,故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发与创新。初中地理教材中记载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地形、地域及环境等的变化,将我国新的时代创新发展的过程全然记录下来,这是我国时展的见证。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不但加快了时展的步伐,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便是在地理学的基础上,针对众多人口产生的生活垃圾,以自动处理系统为主的工艺流程,这一系统的问世,能够让人们因地制宜地选择积极活动行为,避免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人们在各类社会环境中尊重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开展地理学教学时,要从整体出发,借助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意识,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从而树立人地协调观。又如,在教授“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各种气候和天气,并带领学生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以冬季雾霾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思考雾霾形成与人为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让学生列举雾霾天气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使其了解到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进而思考如何减轻冬季雾霾。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人类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爱护环境的基础上,即要建立协调的人地关系,否则环境会给人类生存造成重大打击。概言之,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激发学生对时展创新的感悟。

3.讲述改革开放积累的成功经验,培育生态文明观。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及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逐渐出现了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情况。面对这一现象,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重要性,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要素,调整发展方向,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从放任自流发展到后来的逐渐觉醒,并将环境保护法纳入法律系统,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要程度。在后来的多次会议中,国家领导人都指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勿因为眼前的利益诱惑而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将长远利益和社会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类发展的源源动力,提升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针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要建立一定的治理保障措施,促进环境的重新规划与布局,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要让人们不断吸取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环境治理方面的教训,而教师可以此培育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二)立足学科本质,聚焦核心素养提升

1.从实践性视角,促进地理实践能力提升。初中地理是一门兼顾文理特点的综合性学科,以自然现象、空间分布规律和天气气候等方面知识为主要内容。为了有效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提高问题分析判断和探究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践性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各种地理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拓展教师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也能够增加学生接触社会、认识自然的机会。通过地理实践,可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与探索,进而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并学会应用[2]。例如,在教授“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章节时,由于中国的省份较多,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将每个省份的轮廓特征比拟为不同的物品,利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各个省份的印象。另外,在记忆中国各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位置时,学生可以按照经纬线的顺序来记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内部进行中国行政区划分拼图游戏竞赛,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拼图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行政区划分知识的记忆。通过动手操作,可有效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水平,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

2.从开放性视角,促进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及答题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学生只有具备地理思维才能够将地理现象与地理本质联系起来,达到地理学习的目标[3]。故教师可以从地理故事、新闻报道等多个角度进行课前导入,将故事作为载体,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丰富地理课堂知识,借用现代先进的教具,以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内容,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地理课堂体验。例如,在讲授“中国的地形”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观看各种地形地貌形成过程,然后鼓励学生根据所看视频制作模型,真实还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的真实地貌,并借助橡皮泥将等高线与等温线表示出来,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动手实践中可掌握地理知识,拓展综合思维,从而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好地理。

(三)注重全面发展,体现育人价值

1.激发地理实践探索的兴趣,增强健康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行动的自我内驱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地理实践探索的兴趣,这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为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理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地理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地理知识。如依托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形成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学到更多关于地理与体育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南北地理差异”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了解南北方运动项目的差异。南北方的运动受到气候降水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秦岭淮河以南,人们多擅长短跑,而在北方,人们更擅长三级跳和长跑等项目。教师让学生自发探索这些地理知识,可使其充分感受到地理对人身体素质的影响,从而提升其的锻炼意识和健康意识。

2.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培养审美情趣。开展素质教育,就要将地理教学与美育结合在一起,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的文化,让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地理学科中有着丰富的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如不同地区的地域风光与民族特色都形成了美的风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徜徉在美丽的大千世界。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收集信息,通过教学活动为学生展现教材中美的精髓,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4]。例如,在讲授“中国的民族”这一章节知识时,教师单纯地按照教材编排进行阐述,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且学生单纯靠听,难以领略中华民族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关于不同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的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增加对中国不同民族的了解程度。教师利用动态的视频,能够将教材中抽象的描述直观地展现出来,让教材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学习完该章节之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民族舞或民族音乐的展示,在民族美的氛围中,学生可以用肢体语言和音乐艺术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将自己对民族艺术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魅力。

3.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树立劳动观念。地理学科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将劳育理念贯穿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也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通过实践获得更加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充分运用地理知识,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在地理学习中提升劳动观念,对学生未来发展与人格形成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对此,教师要不断地在地理学习中渗透劳动理念,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复合型人才[5]。例如,在教授“中国温度带”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充分了解到不同环境、气候及温度对作物的影响,验证作物成熟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水稻和小麦的培育,带领学生从播种施肥到收割,跟进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使其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学生通过创设适合水稻和小麦生长的条件,在劳动中验证地理知识,认识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进而可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同时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进而实现全面成长。

三、结语

将五育理念贯彻到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品格、锻炼自身体魄、磨炼自身意志、实现自我价值。五育理念优化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可达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6-10]。

作者:林丹娜 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

中学地理教育论文2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大中小各学段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2022年5月,教育部正式《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在地理教学中开展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主题学习,对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劳动能力、人地协调观、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以“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名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起点,提供了大量乡土地理实践和劳动资源。地理与劳动结合赋能“双减”落地,科学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地理作业设计。探寻身边的海丝文化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培养爱国爱乡、自强不息、和谐包容等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立足课标,明确作业设计可行性

(一)结合劳动教育与地理课程标准,精心选题设计作业

劳动教育课标中对初中阶段学生提出建议,可根据不同目的地和不同行程,基于当地地理、文化等情况,开展家乡旅行路线设计项目,让学生先在学校进行规划,并在真实情境中实践。地理课程标准在“认识家乡”中提出进行野外考察并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家乡典型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归纳家乡地理环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形成过程及原因。两则课标结合,选取家乡泉州作为切入点,为泉州设计旅行路线,并从中探究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的关系。

(二)关注初中学生心智特点,问需于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性。有别于小学,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发展,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日益增强,求知欲望也更加强烈。作业设计更强调实践体验,带着问题走进家乡,自主设计寻找海丝文化踪迹路线,设计路线,发现、探究海丝文化底蕴和内涵,探究海丝文化景观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分享各自对海丝文化的理解,更加全面体会海丝精神,进而通过为海丝文化保护与继承出力作为延伸,培养主人翁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三)立足时代变化,深挖乡土地理与劳动资源“从文化积淀来看,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著名侨乡、闽南建筑和民俗的重要展示地。”两宋期间的造船航海技术提高,泉州港口因地理位置便利因素成为当时“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外商贸的重要城市。分析泉州为何成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培养。宋代海船、古代航海工具、陶瓷器等文物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陈列,展示了当时繁华商贸的场景,则为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基地,方便其了解过去的劳动形式和特点。正值泉州申遗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而暂时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合理的旅游路线,给了学生一个利用地理知识从事脑力劳动、创新劳动成果的机会。二、立足地理核心素养,设立作业设计目标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作业设计的目标,根据具体的乡土区域资源及学情等制订可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突出地理学科开展旅游路线设计活动作业的独特优势(表1)。

三、主题式作业任务,有序高效推进地理实践与劳动活动

(一)寻海丝

该主题主要以前置作业形式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独立寻找、搜集整理泉州的海丝文化踪迹,如南安九日山上保留的古代祈风石刻、石湖码头航海通航的史迹、青龙巷的商贸遗迹、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等。重点查找见证海丝文化的代表性石刻、人物、民俗等。通过同学间共享“寻海丝”踪迹,在电子地图上标识出海丝踪迹地理位置。

(二)探海丝

1.发现探究问题每5人组成探究小组,于前置作业任务中搜集整合一个海丝文化遗迹信息,自主发现海丝文化遗迹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课堂各组学生自主发现探究问题,对有意向的探究问题进行“头脑风暴”,选出探究问题并初步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列出需要实地验证的问题,形成“发现问题”课堂作业。教师介入项目研究问题的设计,整合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点,初步帮助确定问题实地探究的地点、内容、日程等,学生修正并形成初步的实践方案。2.实地考察结合实地实情和查找的信息,增强当天实地考察成效,控制规划停留时间。观察记录,可利用相机拍摄下海丝踪迹vlog。在探海丝过程中,感知海丝文化深入泉州大街小巷,发现生活中平时未曾发现的海丝踪迹,强化感性认识乡土海丝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表2)。意义3.体验探究分享实地考察后,各探究小组在组内分享研学体验中的所学所思,讨论各自对海丝精神的理解,各小组分享各自探究主题、对海丝文化的理解及其体现的海丝精神,通过交流整合探究成果,以美篇形式传播,或制作成宣传小短片传播,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四、传海丝—设计旅游路线一条好的旅行路线设计要考虑景点对象的典型性、各旅游景观点的相对密集性、交通区位的就近便利性、先后布局的合理性、旅行时间的安排预设等。通过共享“寻海丝”踪迹,在电子地图上标识出海丝踪迹地理位置,并挑选最具代表性的海丝踪迹,合理规划旅游路线,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形成10人的探究小组,共同策划路线、出行方式、安全问题等细节,设计合理的海丝文化旅游路线,并绘制旅游路线简图。各组对各自路线设计进行简单介绍,投票选出最优路线,绘制“重走海丝”旅游路线简图。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指导作用。初中生对旅游路线的制定、可操作性的思考分析能力较为欠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方的路线图,思考“路线选点是否有代表性?选点是否相互距离过远?规划是否避免走回头路?出行方式是否可行?是否能保证所有人的安全?”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共同讨论完善方案,增强路线的可操作性及有效性。

五、制定多元评价方案,检验作业设计成效

(一)多元评价方案的设计思路,编制评价表

多元评价方案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小组、学生。采用开放式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模式。“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评价表兼具评价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表3)。

(二)树立“劳动榜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综合评价推选“海丝宣传大使”“海丝劳动先锋”“海丝文化通”“地理小学霸”“地理实践小能手”等榜样,分别从地理和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中树立“劳动榜样”,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六、凸显乡土文化精神,形成正确人地和谐观和劳动观念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地理作业设计,紧扣“一带一路”新时代主题,充分利用开发乡土文化和实践基地,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建立文化自信,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品质,增强自己的乡土情结和国家意识。在真实情境下,以课堂内外作业乡土主题探究的方式完成体验,和劳动教育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力流汗、知行结合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注重深度学习,让教育回归理论和实践结合、“知行合一”的本质上。加深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用海丝乡土文化中展现的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灵,内化为自身的理念。只有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才能对这片家乡土地爱得更加深沉。

作者:张璐 单位: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

中学地理教育论文3

初中地理学科有很多复杂的计算、抽象的概念、大量的地理符号等等,这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初中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迁移类比的能力还不够强大,他们难以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更难以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地看待地理知识,也不会通过构建地理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如何使用微课来突破初中地理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是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的。

一、微课的特点及设计原则

微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学内容精简但具有针对性和专项性、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资源结构情景化、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内容生动等。微课的应用可以贯穿教学始终,可以提升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首先需要遵循“微小”原则,将微课视频的时长控制在5—10分钟是最合适的,而且微课内容最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来进行讲解、拓展或延伸,不要同时讲解多个关联性不大的知识点,要体现微课的针对性与专项性;其次,微课的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多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内容、理解内容,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基础,确保学生能够看得懂、理得清、学得透;最后,微课的设计要遵循“生动形象”的设计原则,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直观形象地诠释知识点。

二、初中地理教学难点分类

(一)抽象性教学难点

初中地理学科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如等高线、公转、自转、太阳高度角等等。在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时,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联想能力与空间感知能力,能够对空间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有较为精确的分析,如此才能了解这些地理概念的内涵,摸索出地理规律,清楚地理现象的本质。但这些抽象性的地理知识通常有着抽象性强、分散性大、综合性高的特点,成为困扰学生的学习难点。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联想类比能力也相对薄弱,他们很难通过想象或者静态的文字、图片来找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相对性。但是微课集声、光、色为一体,具有动态演示、直观展示、缩放注解等诸多功能,能够多角度对地理抽象概念进行解释,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强化认知,加深理解的目的。(二)识记性教学难点初中地理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是相对较多的,很多地理知识分布零散但又具备内在关联性。初中生只有准确牢记这些识记性知识点,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的架构,了解世界的分布,认清世界的局势和发展趋势。这些识记性知识点包括世界七大洲的分布、分界线及地理位置,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分布位置,全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等。对此,需要使用微课来将一些识记规律、方法、诀窍直观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实现长久识记。

(三)应用性教学难点

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性知识点是难度最大的一类知识点,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基础,了解各种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概念,更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掌握的这些基础知识去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这类应用性知识难点常常以地理图形的方式出现,较为考验学生的读图能力、读图技巧和研判能力。例如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图、地形剖面图、气候分布图、轮廓图、行政区域图、数据分析统计图等相关地图的判读和应用都属于应用性知识难点。针对这类教学难点,可以利用微课来创设问题情境,分解教学难度,以系列微课的方式来逐步推进教学深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打牢基础、掌握方法、思考分析,构建出综合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四)综合性教学难点初中地理综合性教学难点是指一些前后关联性强、地理知识互相影响、因果层次复杂多样的地理知识点。这样的地理知识要依据具体的前提条件和实际问题来进行分析和解答,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又要求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和强大的迁移联想能力。例如,“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就属于综合性知识难点,其以纬度为依据,能够分为低纬、中纬、高纬;以海陆位置为依据,可以分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中部;按气候形成因素分类,则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而且不同地理事物、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差异化的气候影响因素。例如,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主要跟地势高低有关,平原气候则主要跟太阳辐射等因素有关。在教学这类综合性知识难点时,可以利用微课制作思维导图和系列专题视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牢基础,让学生了解综合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和应用场景等,然后以案例解析的方式来引领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难点。

三、使用微课突破初中地理教学难点的策略要素

(一)利用微课的动态和直观特征来突破抽象性教学难点

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处于主动构建知识的场景中,可以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微课集声、光、色为一体,同时兼具生动、形象、趣味的特点,以微课为基础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一些抽象、晦涩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定律变成生动活泼的游戏过程或者动态画面,让其从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从而深刻还原这些概念、定律和知识的内涵与特征。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抽象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地球的公转规律、自转规律放在同一个视频内,动态地演示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各自运动关系与相对运动关系,体现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同一性;对黄赤交角进行标注,同时引入地球运动时昼夜长短变化、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极昼极夜等地理现象和地球与太阳相对位置的关系变化内容,配上幽默俏皮的解说词来直观生动地介绍这些知识点;最后再布置一些对应的习题,如要求学生解释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不同、太阳直射点位置在哪等问题,确保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是有目的的,是思维有序的。

(二)利用微课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来突破识记性教学难点

微课作为一种短视频资源,具有能够暂停、加速、标注、跳过等功能,所以微课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循规蹈矩地引导学生从前往后学习微课;也能够卖个关子,先提问题,引导学生先观看微课后面的问题或要求,待学生思考过后,再观看前面的内容来寻找对应答案;还可以直接从中间观看微课,透露出微课中的关键信息与精华内容,勾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最后再连接前后的微课内容,来完整地展现整个微课的面目。在教学地理识记性难点知识时,教师要灵活地利用微课的这些特征,将微课设计成填图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引领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知识点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牢牢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位置和轮廓形状。对此,教师可以将这一知识点设计成拼图游戏小视频,将静态无趣的知识记忆课堂变成活泼有趣的游戏过程。教师首先可以将微课设置成前中后三个部分,在前面部分展示我国34个省份的代表事物或典型标志,以达到启发学生联想思考的目的。如用黄鹤楼来代表湖北、用大熊猫来表示四川、用呼伦贝尔草原表示内蒙古等,这些精美的建筑、可爱的动物、漂亮的风景能够引发学生的无限向往,让学生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普及常识,了解34个省份的代表性事物,点燃学生的记忆兴趣。在微课的中间部分,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中国地图,将上面的省级行政单位名称擦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各省份的轮廓形状写出省份名称、省级行政中心和省份简称。学生以小组合作、资料检索、代表事物联想等方式能够相对容易地填写出正确答案,最早完成游戏任务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微课的最后一部分则只给学生一张中国地图的外在轮廓图,在上面标出各省份的名字或者简称,但没有各省份对应的轮廓,要求学生同样以游戏画画竞赛方式画出各省份的轮廓图,将省份名称、简称、省级行政中心与省份轮廓等知识点牢牢关联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趣味活动来强化自身对识记性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利用微课的专项化特点来突破应用性和综合性教学难点

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性知识难点与综合性知识难点都要求学生具有完善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多种实用的读图技巧与客观的地理规律。在教学这两类知识难点时,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而应该有条有理地利用微课的专项化特点来攻克难关,围绕具体的地理知识规律和章节知识点来进行针对性的解释和展示。教师可以将一些知识记忆量大、知识分布零散的地理知识制作成专项化的思维导图微视频、民谣谚语微视频、口诀歌曲微视频,配上动听的旋律、卡点的节奏、直观的视频画面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为解决应用性地理问题和综合性地理问题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我国的疆域”这一知识点时,使用常规的记忆方法难以让学生牢固掌握那些与我国接壤的周边国家和海域。对此,教师就可以使用歌诀记忆法,将歌诀、歌诀内容画面、歌曲伴奏等综合在一起,设计成以“我国疆域”为主题的微课,让学生唱着歌就能将地理知识牢牢记住。“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这样对称的歌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配上各个周边国家的一些人文习俗画面,展示各周边国家与中国的接壤位置,就能帮助学生构建出全面系统的中国疆域知识体系。再例如,教师可以围绕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图、地形剖面图、气候分布图、轮廓图等常见的地图来设计针对性较强的专项微课,将读图规律和技巧整合成系列的微视频,某一种图形的读图研判技巧对应一个微视频,以先解析案例,再总结规律的方式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各种地图的读图方法,确保学生在解答应用性与综合性题目时可以快速地找出读图规律。例如,针对等高线地图,就围绕“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来讲解案例,帮助学生掌握这类图形的解题关键在于查看等高线的弯曲凸向,同时利用微课来生动详细地展示等高线地图的读图步骤。一读数值:同线等值,相邻两条等值线,相差一个等高距或相等。同时,读数越大,海拔越高;读数越小,海拔越低。二读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代表地形走向。三读弯曲状况:凸向数值大的为山谷,凸向数值小的为山脊。四读疏密程度: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说明这个地区内的海拔相差越大,地势越陡;反之,越缓。五读介于两等值线间的异常区域:介于两等值线间的局部小范围闭合区域的数值特征—大于大值,小于小值。再例如,同样可以用微课展示读地形剖面图的流程,要求学生使用先判断地区地面高低起伏,再配合地图文字及地形相对位置的方法来读图。综上所述,微课融入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素质教育理念,其兼具短小、精悍、生动、形象、针对性强等特点,能够全面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初中生全面、客观、多角度地理解地理知识,看待地理问题,使地理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风采和面貌。初中地理教学有四类教学难点,包括抽象性知识难点、识记性知识难点、应用性知识难点、综合性知识难点。对此,建议教师利用微课的动态和直观特征来突破抽象性教学难点、利用微课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来突破识记性教学难点、利用微课的专项化特点来突破应用性和综合性教学难点,以达到降低初中地理教学难度,高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翠平.微课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华辞赋,2019(02):130.

[2]邓倩倩.“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卷宗,2018(20):140.

[3]杨芳,向继德,石敏军.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课突破重难点[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3):45-46.

[4]童凌燕.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和应用对策[J].散文百家(下),2017(8):275.

作者:张招云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濯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