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非英语专业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2-15 21:23:01
非英语专业论文

非英语专业论文第1篇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在现实中,为满足大多数同学的要求,教材内容通常会集中在学生某些英语能力的提高方面,比如语法词汇的学习,这就不可避免地人为地造成教材内容枯燥陈旧的现象。多数学生认为高中英语学到的语法知识已经够完善了,大学英语和专业课程并无多大关系,上课内容只有在英语考试时会有所涉及,在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基本用不上。而且,国内检验学生英语水平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在考试前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完全可以取得一定的理想成绩,根本不需要认真学习,所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较差,加之学生的英语能力良莠不齐,在教师未要求使用英语的情况下,多数同学不愿运用英语交流,这就造成其英语交际水平只能“纸上谈兵”。

2社会对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第一语言,是我们展示自我了解他人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新生力量,学习英语是时代对他们的要求。即使国内教育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教授英语,但纵观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除少数人可以灵活运用之外,多数人面临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局面。这主要是受了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使更多的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考试,并未真正从学生自我提升角度考虑。而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应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第一,要听得懂。听懂英语是掌握英语的首要环节。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每个专业、每个岗位都可能会有与国际接触的机会,只有听得懂才能领会别人话语中的含义,与他人正常交流,从而真正参与到全球化大发展中来。第二,要说得出。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不是仅停留在研究其语法结构、词汇含义上。在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必不可少。大学生只有真正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把所学自如地用于口头交际。第三,要读得懂。在国际交流中,总是难免会接触到各种文字材料,这些材料题材形式多样,可能是学术论文、经济评论,也可能是某党派的政治主张,能否读懂这些材料是对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英语的一种检验。不论何种专业的大学生,投身于工作后,接触到的英语材料都不再只是精读课本中的文章。因此,大学生应全面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应对挑战。第四,要写得好。写作一直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拦路虎。英汉语隶属于两种不同语系,虽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也不少。当今社会,大到论文的发表,小到程序的编写,邮件的发送,无一不会用到英语。掌握正确的写作格式,无误地进行写作已显得日益重要。第五,要译得准。也许有人觉得翻译是翻译工作者的事,与己无关。这种想法并不正确,翻译工作者相对于其他人的确有更高的译语水平,但他们中多数在过去的专业学习中因未能顾及联系各种专业进行学习,而缺乏各种专业知识,比如一位医生对临床医学术语的掌握往往要比一位普通译者做得好。在某种程度上,一个英语水平达标的专业人才不亚于一位翻译水平优秀的译家,因此各种专业人才也应注重自身翻译能力的培养,努力适应时展的要求。

3对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3.1改革教学制度

面对当代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各种问题,改革教学制度势在必行。大锅饭式的教育已经不适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首先各类大专院校应调整课程设置。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有全局规划,英语教学应贯穿于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大一阶段,学习内容应以基础英语为主,并兼顾相关方面水平的切实提高,得到了切实提高的英语水平可帮助学生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每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自由添加如美文赏析、佳片欣赏这类的活动,丰富课堂内容。在大二到大四阶段,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方式。必修课应体现出各专业的专业特性,采取小班教学或者讨论组的形式,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英语学习课程,督促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可以开设不同方向的英语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如经贸专题、科技专题、文学专题,真正全方位培养人才。教材内容可趋向多样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写资料,学生则可根据选择的课程自行购买相关资料。与此同时,学校也应改革期末考试制度。很多学生总是在期末前一周才复习考试内容,为了应付考试才学习,这已完全背离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因此,学校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应深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在参与每一次教学活动后累计一定的分数,以便扭转期末一考定乾坤的局面,同时也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可多组织学生与外教及留学生的交流学习活动,将英语学习融入课堂之外的大学生活。

3.2提高教师水平,改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一门课程开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得有多好,而是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是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全新要求。首先,大学教师要全面提升自我。大学英语教师多为英语专业毕业,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不广的问题,这点不容否认。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拓展知识面,积累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应改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记”的老旧教学方法,如设计小组讨论、竞赛发言、口语交流、情景剧表演等环节,给予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90后大学生排斥旧事物,喜欢新事物,有更强的探索欲和积极性,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改变教学思路,选择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顺应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此外,教师应更多地参与到学生英语成绩的评定中来,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接触交流机会,对学生的能力就有更多的了解,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真实可靠地评定学生的英语水平。

3.3注重自身兴趣培养,主动参与教学实践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态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大学授课方式与高中有较大不同,不再是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内容滔滔不绝地讲授,而是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否则,尽管一节课的内容信息量很大,但因几乎没有时间消化而收效甚微。一般说来,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不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自己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思路,端正英语学习态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次,因大学课堂集体学习时间有限,故学生应当自觉地在课余时间自行制定英语学习计划,规划英语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英语水平,与此同时,也可以多从欣赏外文歌曲或者欧美影片的角度,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业余自主学习英语。当然,掌握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学活用,即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多与人口头交流,加强翻译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培养自身兴趣,不断成就自我。

4结语

非英语专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际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缪道蓉(197.8-),女,四川双流人,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语言学及二语习得。(四川 成都 610039)陈渝(1974-),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重庆 40005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大学校级重点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39-01

目前CET4和CET6是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不少高校把通过四级或六级而不是培养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这样导致很多过了四级乃至六级的学生仍然难以用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交际。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立十分必要,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及其必要性,文化与交际等相关概念,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适应和跨文化能力等。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本文将分析在已过大学英语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设置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等效学分课程,并将着重分析该课程设置应包含的内容和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跨国交流与合作以及跨文化交际愈加频繁,这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较少涉及交际能力,这导致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交际知识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另外,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和教师虽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始注意对文化的导入,但是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跨文化交际一般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英语国家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该课程一般在英语专业的大二或大三时候开设。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水平。在基于大学英语四级的分层教学下,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经过第一和二学期的语言基础的学习之后,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学生语言水平而言,设置跨文化交际等效学分课程是可行的。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设置

1 常规跨文化交际课程所含内容的摄入。在对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进行该门课程教学时,应包括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及--其必要性,文化与交际等相关概念,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言语和非言语交际以及跨文化的感知、适应和跨文化能力等。但在每部分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考虑非英语专业学生现有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文化及相关概念的知识,对较难或那些离实际交际相对较偏的知识(如理论)做适当的删减或简化,而对于那些较重要或跨文化交际中常遇到的内容应当做适当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或扩充,做到由点到面,从而让学生对该部分有一个相对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2 语言能力的再培养。尽管在已过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可行的,但是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特点存在很多差异。有鉴于此,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作为等效学分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再培养这一环节。首先,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学生听懂英语,能说英语;二是要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具备的听力策略和会话原则,策略以及相关言语行为。其次,在该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扩充学生相关词汇,使其掌握其外延和文化内涵。最后,有效地利用跨文化交际相关资料来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写、译等语言技巧和能力。

3 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经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相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因此,在该课程的内容中应当融合更多的中西文化知识,从而使他们对中西文化有一个相对深入的认识。教师引入中西方文化上可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非语言层面的文化差异。如中西方的教育、宗教和政治、人际交往、对友谊以及年龄的认识等。二是语言层面上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中西方动植物词汇以及颜色词所带有的不同文化内涵、来自历史文化典故以及宗教的习语表达、委婉语与禁忌语、含不同国家名称的习语表达等。另外,现在跨文化交际是多元文化的交际,因此在文化植入中,教师可适当涉及一些非英语发达国家的相关文化。

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交际者对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两方面的认识,有不少跨文化交际失败不是因为对他国文化不了解,而是因为对本国文化的缺失,因此教师不能只注重对西方文化的介绍,而更应该同时注重中国相关文化的引入。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的有效策略

要使跨文化交际课程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有效实施,该课程的设置就必须从多方面人手并采取一定的策略,把相关内容有效地贯穿起来。

1 要使跨文化交际常规知识、中西文化比较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等相关内容有效、灵活地融合在课程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文化的介绍,课程可通过视听说,如英语影视、漫画以及图片等方式呈现。这样,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相关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中西文化差异。另外,在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该课程还要采取多样化、具体和直观的策略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如Donn Snow在其跨文化交际教程中提出的critical incident exercise就是基于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这让学生在操练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过程中学会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所具备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会话协商策略等。

2 要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有效地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就必须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实施该课程教学之前,相关教师应通过一些途径(如问卷调查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集体备课,进而让课程的具体内容、结构和教学手段等更全面、更科学化。

非英语专业论文第3篇

摘 要: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英文学术论文,特别是其摘要,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能否被国际知名学者所接纳。因此,对于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摘要的成功写作被看做是论文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本文将试图对比分析英语专业研究生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论文摘要中连接手段的使用,找出相同之处及其差异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摘要写作。

关键词:论文摘要;衔接手段;连接

1.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在著作《英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概念;衔接是指存在于语篇中的语义关系。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分类,他们将衔接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其中语法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包括复现关系和共现关系。

因为衔接在语篇的构建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如:韩礼德&哈桑1976,侯易1992,Van Dijk 1985,胡壮麟1984,张德禄2001,罗选民2003等)。对于衔接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理论的研究以及对衔接理论整体的研究。而对于此分类连接的详细及深入研究很少。本文将采用韩礼德&哈桑的理论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论文摘要中的连接进行对比研究。

2.连接的概念及分类

针对连接的特点及衔接功能,韩礼得和哈桑解释道:“连接成分本身不是衔接的而是间接地通过其包含的具体含义达到的衔接的,他们并不是主要的连接上下文的衔接手段。”显然,互相连接的成分本身有具体的明确的含义,“并且通过语篇中的连接词,人们可以准确的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甚至能够通过前句预测后句的句意。”(胡壮麟1994)例如:“the boy is very handsome but he is also…”中的连接副词“but”。前句中的意思是积极的,但是通过连接副词“but”我们可以推断出后面不完整句子的含义。连接副词“but”表明了意义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后面句子的意思应与前面句子的意思不同或相反。

从形式角度看,连接词可以分为三类:单词,短语,小句。(黄国文 1988)从意义角度,对于语义关系的连接分类有不同的观点。韩礼德将连接词分为四种关系词:1)附加2)因果3)转折4)时间。以下列举各类连接例子:

1)附加连接:and,also,too,furthermore;2)因果连接:because,for this reason;

3)转折连接:although,however,on the contrary;4)时间连接:first,second,third…,

1)“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theory…as well as all modes of presentation and thought presentation.”该句中的短语“as well as”是附加连接词。该短语表明了社会语言学和话语分析之间的关系,并且它还显示了谓语动词“introduces”和名词短语“all modes of presentation and thought presentation”之间的关系。

2)“Different reporting…different kinds of texts;therefore,it is worth… functions.”该句中单词“therefore”是因果连接词。它表明了句子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因果连接词的出现,读者可以很轻松的辨别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In the past,the study of…developing is more,but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ground…system is less.”该句中的“but”呈现出意义章的转变。大多数这类词都很凸显,都很引读者注意。这类连接词可以帮助读者抓住句子或段落的主要意思。

4)“Hence,reporting verbs have another function as discourse function.”在该句中出现的“Hence”是是时间连接词,能够表明前后句之间的时间关系。用这类连接词,作者可以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

3.方法

3.1 数据收集

该研究的对象是长安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摘要及公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摘要。分别随机选取20篇。由于摘要是随机选取的,该研究就保证了高度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3.2 研究目的

该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进行的对比研究,从而发现他们摘要写作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有助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摘要的写作,提高他们自如运用连接手段从而达到语篇衔接,连贯的能力。

3.3 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的总体分析发现,公路学院的学生用了大量的连接词汇,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多很多。但是四类连接手段的使用情况有很大差异。表一显示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四种连接手段的使用,表二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四种连接手段的使用情况。如下表:

表一:英语专业研究生causaladditiveadversativetemporal140(146%)520(543%)83(87%)213(222%)表二:公路学院causaladditiveadversativeTemporal97(94%)799(772%)18(17%)121(117%) 从上表可看出,英语专业研究生四种连接手段(因果,附加,转折,时间)的使用比率分别是146%,543%,87%,222%。而公路学院研究生四种连接手段(因果,附加,转折,时间)的使用比率分别是94%,772%,17%,117%。

由此,可以发现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都经常使用附加连接词,并且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使用的比率比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要高。另外,上表还显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表因果,转折,时间的连接词的使用要少于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这说明,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经常使用简单的连接词,而很少使用像因果,转折,时间这几类的连接词。

非英语专业论文第4篇

一、突出层级性

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加深认识、加深学习的。并且语言的学习也是由易到难的相互联系的过程。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可以参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最新推荐词汇量的要求,其具体的要求,包括一般要求、较高要求以及更高要求。每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词汇量要求。这些要求能够给语言学习者提供参考。其中,一般要求的词汇量约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相当于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较高要求的词汇量约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更高要求的词汇量约7675个单词和1870个词组,高于大学英语六级水平。[3]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弄清楚在什么阶段应该教什么词汇,应该教多少词汇量,以及高频词汇即常用的词汇。突出词汇教学的层级性,把握词汇教学的规律性,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更得心应手,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二、增强紧迫性

笔者随机抽取了本院3个非英语专业班级的学生(共131人),开展了一项关于英语词汇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达到41%的同学认为,英语单词很难记,即使记住不久便忘,找不到记忆单词的方法;有20%的同学认为,英语的词汇量只是停留在中学阶段所掌握的单词,不愿意吸收新出现的词汇;有11%的同学认为,英语单词没有规律性,只有死记硬背;甚至有9%左右的同学根本不知道单词的发音,无法完整地读出英语单词(据学生反映,从未学过音标);只有19%的同学认为,记忆英语单词有规律可循。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词汇的学习和掌握只是停留在盲目记忆的阶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如果所学词汇有限,在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时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语言始终不能作为工具来运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不但不能进步而且原有的进步还会丧失。反之,如果词汇量大,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则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综上所述,加强词汇教学,既是学生学习所需,更是教师教学之本。笔者通过对双重代码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知识的认知表征理论,是很有影响力的认知理论之一)的学习理解,总结出以下两种词汇教学方法:一是以言语码和意象码为基础,形成经纬相交的记忆网络。双重代码理论认为,言语码和意象码都具有层级性,前者专门编码、组织言语信息,即将具体事物及抽象概念编码后形成的文字符号。[4]如“table”,“horse”,“dog”等单词,激起的是学习者对这些符号的语言反应;后者则处理有关非言语的物体和事件的信息,形成事物的心理意象,它包括非语言的客体、事件信息及情感反应,如,看到“restaurant”一词,大脑里浮现的是“服务员”、“菜单”、“酒”、“饮料”等相关的联想信息。如看到“storm”一词,脑海里出现的“暴风雨”的场面。言语码的组织是线性的、序列的,这与语言的序列特征有关。[5]如,看到“clever”,“a”,“child”三个英文单词,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acleverchild”,而不会在大脑里形成“cleverachild”或者“childaclever”类似这样的短语。再如,看到“life”,“happy”“,my”三个英语单词,也会很容易想到“myhappylife”,而不会形成“lifehappymy”或“happylifemy”诸如此类的短语的。并且,视觉言语码的组织和听觉言语码的组织形式是不太相同的。其中,从字母到单词再到句子及篇章的序列为视觉言语码;从音素到音节,从音节到单词发音,然后从单词发音到词组发音为听觉言语码。二是以表象码和语义码为重点,形成长短互补的记忆模式。双重代码理论还包括表象码和语义码,这两种代码具有相互关联性,表现在存储信息方面,如在表象系统中,是由表象码存储信息的;在语义系统中,是由语义码存储信息的。另外,著名认知学家Atkinson-Shiffrin’s(1968)提出的记忆多存储模式把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其中,短期记忆是与感觉记忆相联系的,而感觉记忆是通过人的感官系统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感官系统处理的信息量有限,所以通过短期记忆即感觉记忆的大部分信息遗忘的可能性会比较高。而长期记忆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信息存储[6]。这种信息存储遗忘的可能性小得多了。

非英语专业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非英语专业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

非英语专业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也不容忽视。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理应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及其课堂教学反馈说明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综合课程,是训练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实践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其主动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礼貌待客、文明出行、尊敬他人、规范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