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双语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2-11-18 04:18:44
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第1篇

关键词: 双语教育 双语教学 争议 注意问题

一、引言

近年来,许多双语幼儿园、双语小学、双语中学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地,双语教育已成为国内教育界的一种时尚。这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失望。就高等院校而言,教育部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这一措施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英语教育重视的增强,也显示了政府解决传统英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决心。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双语教学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由于双语教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双语教育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质疑,争议颇大。本文就双语教育的利弊之争,双语教育应当考虑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二、双语教育

Fthenakis(1985)认为,双语教育有三种模式:1)语言丰富模式,这种模式针对的学生来自语言多数群体,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拥有双语能力;2)语言过渡模式,这种模式为的是通过在学校部分使用第一语言(少数群体语言)使来自语言少数群体的学生习得第二语言(多数群体语言),一旦学生掌握了第二语言,学校便不再顾及第一语言;3)语言解放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保持来自语言少数群体的学生的第一语言和完全习得第二语言使他们能够参与两个语言团体的文化,也就是说既追求一种社会的融合,又力求保持文化语言的自治(Boeckmann,1997)。本文所讨论的我国目前推广的双语教育属于第一种类型。

三、双语教育的争议

我国教育界对双语教育存在极大的意见分歧。支持者认为,双语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制度与国际接轨、加快和高效接受外国科技成果、缩短与国外科技差距的重要举措。用英语授课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增加目的语的输入和使用机会,因而能直接推动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Brinton et al.1989)。双语教育在欧洲的推广,加拿大的浸入式双语教育都是最好的例证。在双语课堂上,英语的使用围绕学科内容而进行,使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的学科或课程来获取交际能力(韩建侠,俞理明,2007)。与传统“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外语课堂双语教学相比,这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新的学习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根本出路(俞理明、袁笃平,2005)。

反对者主要是担心双语教育会削弱母语学习,影响知识课程,缺乏合格师资,以及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等(胡壮麟,2004)。有的认为,双语教学、外语授课,就是否定了中国语言的优势,打击了中国人的自尊,影响了中国人的素质提高。有人甚至提到政治高度,把双语教学等同于殖民地文化倾向。“用英语授课应该限于外语院校,如果要推广到一般高等院校,那就不是一个英语教学问题,而涉及高等院校的教学用语问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问题。解放后在五十年代我们已经彻底消除了高等院校用外语,主要是用英语或英语和汉语夹杂授课,用英语教材这种殖民地教育的残余现象,难道我们今天要恢复这种现象?”(胡明扬,2002)还有学者以香港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而未获成功的实例来提醒内地要慎重处理这一重要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香港双语教育的失败为世人上了生动的一课(顾永琦,董连忠,2005)。“大多数使用英文实施教学的学校未能培养出预期的高水平学生(Johnson,1997),与此同时,学生的中文水而受到严重影响(施仲谋,1994)”。正因为如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1998年以来在中小学强制推行中文教学。

从小接受双语教育的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先生这样评价他的双语教育:“我的双语教育基本上是‘自我教育’。我的汉语和英语的好坏都不能说明我所接受的双语教育的成败。我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语学习和写作。”(桂诗春,2004)

四、双语教育应当考虑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我认为,尽管对双语教学有很大争议,但是,国际化的潮流不可逆转,英语的国际地位仍无可撼动,双语教育在中国的开展是一项具有复杂性、挑战性和前瞻性的探索工作。在我国有选择地推行双语教育还是有其现实的意义的,关键是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基本国情

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推行双语教育,如欧洲、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但这无不与之历史、地理等基本国情相关。香港的双语教育无疑也是殖民历史的烙印。1998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第一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强制大多数学校使用中文实施教学,是一个国家对其母语地位的重新确立,也是彻底告别殖民历史的标志之一。我国是一个非移民国家,我国的社会主流语言是汉语,我们所生活的语言环境还是汉语,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不计代价地把全民都培养成为英语通。但中国的发展的确需要一大批能够高效接受外国科技成果的复合型人才,加快我国科技进步,缩短与国外先进科技的差距。要提高这类人才的外语水平,双语教育应当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2.学生的英语水平

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往往参差不齐,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听英语授课困难较大;如果业务水平高,还可以用业务知识来补足。对两方面都差的学生来说,则会造成教学上的不公平(桂诗春,2004)。当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足以应付教学要求时(如理解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形成概念),双语教学将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正面效应,达到既吸收新的专业知识,又提高英语水平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只有达到CET6考试及格或CET4考试成绩优秀的英语水平,才能较成功地实践双语教学活动(韩建侠,俞理明,2007)。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三本学生进入大学,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即便在公共英语课上教师用英语授课,大多数学生也都难以接受,以致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注意力下降,教学效果很差。

至于在中小学开展双语教育,就更应当慎之又慎。首先,普通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素质教育,必须打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其次,儿童在他们的外语能力远远不合适的情况下,通过外语来掌握新信息,其困难不言自喻。再者,在儿童母语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时,不恰当的外语输入极有可能造成缩减性双语教育。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重点中学把双语教育作为一门“拓展课程”,让英语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体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是一种大胆的、有益的探索。

3.英语师资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语言输入对于中介语的发展和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通过理解信息和接收可理解性输入可以完成二语习得。语言输入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对语言习得有所帮助。教授英语语言学科(包括英语专业课和公共英语课)的高校教师都是英语专业大学以上毕业,英语语言水平相对较高,但对于其它学科的高校教师,绝大多数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其英语语言水平良莠不齐,很难保证目的语的有效输入。再加上用英语来上一门专业课,从内容上看是专门用途英语,从方式上看是口语体。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的口语体和它的书面语并不完全相同(桂诗春,2004)。所以,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很高,不是英语一般的专业教师所能做到的。而要找到英语好又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教师并非易事。让学生沉浸在离目的语较远甚至错误频出的劣质语言环境中其后果是可怕的。学生专业知识没有掌握,英语的促进作用更无从谈起。

虽然自2001年教育部将英语义务教育的起始年龄从13岁(初中一年级)降低到9岁(小学三年级),但英语师资力量却未能同步而行,尤其在小学,英语师资严重匮乏,而且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许多中小学(主要是民办学校)打着“双语学校”的牌子,只不过是炒作而已,根本不具备双语教育的师资条件。

4.课程与教材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英语讲授。比如中文系的课程,中国历史等,用外语讲解母语文化无疑是滑稽可笑的。还有的课程,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懂,中文授课都不一定能全部听懂,再用英语讲那就更是一头雾水,摸不着边了。这样既浪费了课时,又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学习情绪,甚至抵触双语教学。

双语教材的选择同样重要。目前,系统的双语教材匮乏,使得教学没有衔接性和连贯性,研发适合双语教育学科的双语教材迫在眉睫。

五、总结

1.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双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它不应也不可能替代母语的教学语言地位。

2.双语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是一项具有复杂性、挑战性和前瞻性的工作。

3.双语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行双语课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哄而上。在我国普通义务教育中,完全没有必要大力推行双语教育。我国高校推行双语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性地开展双语教学,比如,可以在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课程中多做试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2001.

[2]顾永琦,董连忠.香港双语教学尝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现代外语,2005,(2).

[3]桂诗春.我的双语教育.外国语,2004,(1).

[4]韩建侠,俞理明.我国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学生需具备的英语水平.现代外语,2007,(2).

[5]胡明扬.外语学习和教学往事谈.外国语,2002,(5).

[6]胡壮麟.论中国的双语教育.中国外语,2004,(2).

[7]施仲谋.华人社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调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8]俞理明,袁笃平.高校双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高等教学研究,2005,(3).

双语教育第2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双语双文教育

“新丝路”即中国政府首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简称“一带一路”。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丝路是相对于古代丝绸之路而言的。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新丝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超时空的继承与发扬,既继承了古丝路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意义。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多语言多文化多文明交汇交融之路。今天,新丝路上行走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双语(或多语)能力,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双语双文教育是必须的,尤其要强调是母语教育、乡土教育不能丢。

双语或多语之间的关系犹如道路网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好比国道,母语(包括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犹如家门口的羊肠小道、村口的乡村大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国道、乡村大道、羊肠小道要串联,我们既要走门口小道、村口大道,也要走国道;所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母语教育不可偏废。事实上,很多双语人才讲双语不仅不会互相打架,而且能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国家一体化进程中,国道是主干道,是必须要修的,标准有统一要求;国语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语言,也必须要修的,标准也要有要求,这是中国国内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门前小路与乡村大道则因地制宜,母语及民族语言教育也因地制宜,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充分保证,怎么好就怎么办。外语犹如通向他国的国际交通线,在学好国语与母语的前提下,可以学习学习外语。穿梭于新丝路上的,有本地人,有外乡人,有本民族人,有其他民族的人,有中国人,有外国人,多掌握几门语言就是多掌握几门无形资产,双语教育或多语教育不是负担,更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选择,我们要用积极心态来看此问题。新丝路出口有许多跨境民族,民族语言在跨境贸易中有重要桥梁作用,如傣语、藏语、蒙古语、朝鲜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状语等。汉语方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也有重要作用,如粤语、闽南语在贸易中有桥梁作用。新丝路赋予我国国内方言与民族语言以经济价值,不仅不会消减语言多样性,反而成为多语言保护及其教育的强大驱动力。双语以及多语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挂羊头卖狗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着双语教育的幌子暗地里搞单语教育。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搞好双语或多语教育问题。怎么办?多从资金、师资、课程、教材、教法等来研究,这是制度以及技术层面问题,随着国力增强,并非多大事情。

语言及文化多样性保护是新丝路的重要文化生态保护工程。新丝路是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在给沿线各地带来现代化、标准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将给沿线各地传统文化与语言带来不小的冲击。不少人以发展需要代价甚至引用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为他们毁坏传统文化找借口。其实,这比较近视。地方性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自有其的经济价值。鲁迅在论木刻等艺术时曾经讲:“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扩及地方性传统文化与语言也是如此,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语言,往往能够引起全国乃至世界注意,举世瞩目何愁没有经济价值?更何况,地方性文化是当地人民的认同之根,摧毁此根会引起难以言说的文化之痛,可以用《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1976年秋,美国出版了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一部家史小说《根》,就蕴含这种文化之痛。目前美国社会族裔矛盾之深层原因与此有关。小草恋山,野人怀土。我们务必吸取美国的教训,不蹈其覆辙。在如此巨大经济浪潮中如何将保护传统文化的确与引接现代化、全球化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是沿线各地政府与民间社会要做的重要工作,其中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可以更自觉、更主动地来做这件事,其中乡土教育是很好的形式。汉族地区各地有各地的区域文化与方言,各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与语言丰富多彩,这都属于乡土文化。乡土教育一定要紧紧结合本乡本土的草根社会文化资源来优选教育内容,以寓教于乐为原则,以学生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开,还要注意与国家课程相衔接,使国家课程落地生根。新丝路沿线各地的乡土文化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从旅游与经贸角度,还是从教书育人角度,乃至从国家长治久安角度,都是值得尊重与保护的。在此,我再次呼吁:新丝路建设一定不要再干破坏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这种“杀鸡取卵”的蠢事了;务必要依循顺其自然的原则,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务必把好事办好,不留后遗症,这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和平安宁。

参考文献

[1] 鲁迅.致陈烟桥[A].鲁迅全集(第13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双语教育第3篇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全面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双语教育第4篇

语言接触对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词义理解

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改革探索

维吾尔族儿童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检出率探析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维-汉词典编纂

维吾尔语简化复合句的类型及其翻译

新疆维吾尔族网络语言生活调查分析

高等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民族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与多元创新实践空间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日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藏族学校双语教育文化建设研究

新疆高校外语学科跨文化教育的区域性特征

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浅谈民族高等院校班级制度建设

贵州民族教育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汉、蒙古、朝鲜族初中生几何认知水平比较研究

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应尝试先行“本导制”

浅谈辅导员做好大学班级学生工作的思路

崇正学堂与贡桑诺尔布的教育观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基本要素探析

泰国学生习得汉语阴平和去声的语音变异研究

西兰卡普与土家族女性的审美教育

民族拉弦乐重奏教学创新与探索

高等教育与民族地区企业的合作与创新研究

实施双语教学中若干认识和实践问题

蕴藏德育力量的日本中小学宗教教育

在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中央民族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北京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调查研究

试论民族院校预科汉语教学的特点及对策

建构不同语言关系下的双语教学模式

对内蒙古喀喇沁旗蒙古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民族院校双学位专业的思考

内地班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

构建双语和谐的多语社会

美国双语教育法的历史演变

多媒体在对外汉语高级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

多元智能定向成人英语教学的革新

日本终身教育的特征及启示

四川凉山州双语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措施

从"汉语文"到"汉语",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浅谈少数民族汉语课程改革

"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

浅谈新《英语课程标准》下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根据英语新教材特点以人为本备好课

对小学双语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双语教育第5篇

“新丝路”即中国政府首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简称“一带一路”。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丝路是相对于古代丝绸之路而言的。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新丝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超时空的继承与发扬,既继承了古丝路的优良传统,又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意义。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是多语言多文化多文明交汇交融之路。今天,新丝路上行走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双语(或多语)能力,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双语双文教育是必须的,尤其要强调是母语教育、乡土教育不能丢。

双语或多语之间的关系犹如道路网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好比国道,母语(包括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犹如家门口的羊肠小道、村口的乡村大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国道、乡村大道、羊肠小道要串联,我们既要走门口小道、村口大道,也要走国道;所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母语教育不可偏废。事实上,很多双语人才讲双语不仅不会互相打架,而且能够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国家一体化进程中,国道是主干道,是必须要修的,标准有统一要求;国语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语言,也必须要修的,标准也要有要求,这是中国国内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门前小路与乡村大道则因地制宜,母语及民族语言教育也因地制宜,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充分保证,怎么好就怎么办。外语犹如通向他国的国际交通线,在学好国语与母语的前提下,可以学习学习外语。穿梭于新丝路上的,有本地人,有外乡人,有本民族人,有其他民族的人,有中国人,有外国人,多掌握几门语言就是多掌握几门无形资产,双语教育或多语教育不是负担,更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选择,我们要用积极心态来看此问题。新丝路出口有许多跨境民族,民族语言在跨境贸易中有重要桥梁作用,如傣语、藏语、蒙古语、朝鲜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状语等。汉语方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也有重要作用,如粤语、闽南语在两岸三地贸易中有桥梁作用。新丝路赋予我国国内方言与民族语言以经济价值,不仅不会消减语言多样性,反而成为多语言保护及其教育的强大驱动力。双语以及多语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挂羊头卖狗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着双语教育的幌子暗地里搞单语教育。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搞好双语或多语教育问题。怎么办?多从资金、师资、课程、教材、教法等来研究,这是制度以及技术层面问题,随着国力增强,并非多大事情。

语言及文化多样性保护是新丝路的重要文化生态保护工程。新丝路是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在给沿线各地带来现代化、标准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将给沿线各地传统文化与语言带来不小的冲击。不少人以发展需要代价甚至引用古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为他们毁坏传统文化找借口。其实,这比较近视。地方性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自有其的经济价值。鲁迅在论木刻等艺术时曾经讲:“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扩及地方性传统文化与语言也是如此,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语言,往往能够引起全国乃至世界注意,举世瞩目何愁没有经济价值?更何况,地方性文化是当地人民的认同之根,摧毁此根会引起难以言说的文化之痛,可以用《长恨歌》中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1976年秋,美国出版了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一部家史小说《根》,就蕴含这种文化之痛。目前美国社会族裔矛盾之深层原因与此有关。小草恋山,野人怀土。我们务必吸取美国的教训,不蹈其覆辙。在如此巨大经济浪潮中如何将保护传统文化的确与引接现代化、全球化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是沿线各地政府与民间社会要做的重要工作,其中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可以更自觉、更主动地来做这件事,其中乡土教育是很好的形式。汉族地区各地有各地的区域文化与方言,各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与语言丰富多彩,这都属于乡土文化。乡土教育一定要紧紧结合本乡本土的草根社会文化资源来优选教育内容,以寓教于乐为原则,以学生与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开,还要注意与国家课程相衔接,使国家课程落地生根。新丝路沿线各地的乡土文化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从旅游与经贸角度,还是从教书育人角度,乃至从国家长治久安角度,都是值得尊重与保护的。在此,我再次呼吁:新丝路建设一定不要再干破坏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这种“杀鸡取卵”的蠢事了;务必要依循顺其自然的原则,小心翼翼地“穿针引线”。务必把好事办好,不留后遗症,这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和平安宁。

双语教育第6篇

[关键词] 双语教育理论 双语教育 双语教学

双语教育理论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基础,国外的双语教育理论对我国双语教育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国双语教育现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我国形成适合自己国情的大学双语教育模式有启示作用。

一、高校双语教育概念

高校双语教育概念,指的就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教师在课堂上以汉语和某一外国语(主要是英语)为媒介语进行语言课以外的某些公共课和专业课讲授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统一,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水平,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的目标,推动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或活动。在我国,“双语”教育通常是指汉语与英语这种语言。目前,“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的定义在教育学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界定。因此,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关于双语教育的内涵不清和理解混乱。

二、国外的主要双语教育理论

目前,在双语教育界,受到公认的西方双语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依存假设理论,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及斯波尔斯基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来自西方双语教学实践,具有西方双语教学特点。

1.思想库模式(Think Tank Model)

该理论视大脑为思想库,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思想库,在这个思想库中,尽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总是保持各自的特征,但是两种语言的表现取决于大脑中共同的语言能力,两种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数量和质量共同刺激了思想库的发育。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可以相互适应并同时存在,共同促进双语者的认知的发展。思维刺激了两种语言,同时又被两种语言刺激(王斌华)。

2.阈限理论(the Thresholds Theory)

阈限理论也被称为“临界理论”或“起始点理论”。此理论认为,“双语能力的习得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将产生正向效应,反之,未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学生,其认知水平远比精通双语的学生低”(王莉颖)。该理论把学生的双语水平分为三个层面,并分别阐述了学生各个层面的双语水平与其认知发展的关系。

该理论把学生的双语水平分三个层面分别是低级层面指末精通两种语言中的任何一种,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会产生负向效应。第一阈限指中级层面,意思是精通两种语言中的一种语言,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会既无正向效应。第二阈限指高级层面,意思是精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会产生正向效应。因此在实施双语教育的初期,由于学生的双语能力未达到的应有水平,也就是说,学生的双语能力还未达到第一阈限,双语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负影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认知发展;而随着双语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双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学生的双语能力达到第一阈限或第二阈限时,双语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负影响不仅会消失,且会逐渐产生正面作用,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3.依存假设理论( Interdependent Hypothesis)

依存假设认为,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水平,部分的取决于第一语言能力的水平。因此从该理论可以推断,学生的汉语水平与英语水平具有相关性,汉语水平往往决定了英语的水平。汉语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英语水平也比较高 (王斌华,2003)。

依存假设揭示了“精通语言”与“表面流利”之间的本质区别。表面流利常常掩盖了学生尚未达到“精通语言”的实质,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认知发展和学术发展方面的滞后。因此教师在教学进程中的要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讨论,分析,评价,推理等能力,从而使学习者的双语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 Model)

该理论认为态度和性向关系到学习动力,语言学家对于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的作用已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大量数据表明积极的学习动机与成功的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动机也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王轶群)。二语习得中动机的研究里最具有里程碑意义是Gardner和Lambert( 1972)提出了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概念。根据Gardner和Lambert的观点,动机可以基木上分为两种:融合型(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的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H.D. Brown,2001)。把融合型动机定义为“学习者个体由于希望和他认为的那个有价值的语言社区更好的交流而产生的强烈的学习愿望”。融合型动机和某些因素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对目标语感兴趣”等等。而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是完全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的目的而学习的,没有与目标语社团进行交际的特殊目的需要。它的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是无持久性.有选择性。从这些分析可看出,外语学习动机是可以激发的,因为兴趣可以培养,条件可以改善,认识也可以改变。对教师来讲,重要的是找出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兰伯特认为个体对待目标语态度与性向其实不仅仅是促使学生个体获得双语能力,而且积极投入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第二语言学习的自主性。

5.斯波尔斯基(Bernard Spolsky)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

斯波尔斯基认为,以往的双语教育研究过于狭窄,仅触及局部问题。他对双语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变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自己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双语教育的社会环境,第二层次:双语教育计划的目的,第三层次双语课堂与双语学校的运作,第四层次:双语教育的效果(蒙阳,2007)。通过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可以促进高校教师更加明晰,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双语教学发展。。

三、国外双语教育理论对中国特色双语教育改革的启示

1.双语教育政策与师资培养

双语教育与学习环境语言的环境对于语言学习者尤为重要。从国家层面来看,首先双语教育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应当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1995年,新加坡把三向分流的教育方式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确定下来。而我国围绕如何培养双语人才的现代教育制度却进展迟缓。需要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迎合全球化发展的教育(包括语言)政策作保证。并且可以依托高校语言教学的经验和师资,加强双语教育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加强双语理论的研究,重视双语实证研究。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美国对双语教师的要求很高,联邦政府自从《1968年双语教育法》颂布实施以来,几乎每年都要特设独立的教育经费资助各州的双语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徐明,2004)。

此外,在教材的选用上,除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外,须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选用合适的教材,甚至编著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材。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和课程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的教案。

2.建立合理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

斯波尔斯基(Bernard Spolsky)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对于我国的双语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有借鉴的作用。良好的评价体系和导向制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保证。要进行双语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旧有的评价手段、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正确地反映出教学双边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体现学生的文化、语言、知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激发教师的热情,应该是将现行的结论性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3.在双语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autonomous learning)成为近20年来外语教学界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出现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论文,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并且注重教师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习策略的训练,形成自主学习良性循环,培养他们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自主英语学习的长期效果。

4.在双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e)作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整个美国和许多其它地方,大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对美国大学各个学科全体教员的研究表明, 他们一致同意,作为教师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推理技能”(费希万等,2009)。在我国,有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的研究十分薄弱。然而,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并不容乐观(罗清旭,2000)。在双语课堂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阅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53.

[2]彼得•费希万,诺琳•费希万,爱格尼丝•蒂瓦里,费利克斯•尤恩.作为普遍人类现象的批判性思维――中国和美国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3]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4]蒙阳.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个案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双语教学为例[D].2007.

[5]王斌华.学习双语教育理论透视我国双语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2).

双语教育第7篇

关键词:十;新疆;双语教师;角色转型;新视角

党的十报告中总书记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报告第7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书记表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部分报告对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在报告中表示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办教育就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注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并且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社会环境是多种文化并存,双语教育是新疆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双语教育的质量将对新疆社会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全面、科学的把握新疆双语教育的现状是推动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的根基。

新疆双语教育实施30年以来教师稀缺、资源紧张、条件不足等的因素都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双语教师逐渐成为了新疆双语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同时十的召开也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加快自身的内涵式的提高和深化,从而达到能够使教书的知识性、工具性和技能性、人文性等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要记住:好的老师关键是教书就是在教人,教知识就是在教做人。

(一)新时期双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新疆双语教师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双语教师作为新疆双语教育的主力军,是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新时期双语教师的民族团结意识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民族教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交流,教师通过“接对子”“一帮一”等互帮互助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促进了课堂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但是在新疆很多不同的偏远地区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是双语教育新时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双语教师要不断的学会结合现实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力求做到指导学生和引导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营造和谐环境、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智能基础

新时期双语教师的问题在于如何教好,如何实现有效教育,科学解决诸多教学中为什么的问题。同时结合教学情况、学生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解决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文化问题、心理问题、方法问题、学法问题、知识问题、实践问题、理论问题等。因此,新时期双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层次,多元发展。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智能基础应该向多元化转型。双语教师的责任要比普通教师的责任要繁重,双语教师是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双语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而且还要不断挖掘其潜在的潜能,只有二者更好的结合,才能保障文化与知识的传授。

(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能力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专业水平高低将会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双语教育的质量提升主要是依靠教师,即双语教师是双语教育的主导力量。科学的把握新疆双语教育的现况来说,现阶段的关键是不仅要提高双语教师的数量,而且要稳步的提高双语教师质量,双语教师要从量到质发生转变。作为双语教育的第一实践者,双语教师若能够将实践教学和自己的科研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会成为解决双语实践中的不同问题关键。

(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基础

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基础包括双语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学术能力、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几个方面。双语教师首先掌握学科属性,学科是构成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位,熟练掌握学科知识,正确的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又对双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掌握自己的学科知识以外在业余时间多多了解交叉学科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双语教育课堂教学水平。

(五)、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公民美德基础

教书育人是双语教师工作的重要部分,作为一名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双语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公民美德基础。是包括:智慧、公正、坚韧不拔、正直、勤奋、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爱、谦逊、自我控制、感激。双语教师只有兼备了这些公民美德基础,才能成为真正的双语双文化的传授者。

结语

十的召开对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特别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疆双语教师作为新疆双语教育的主力军,身上肩负着重大的双重责任,包括双语教师自身的专业伦理责任与双语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伦理责任。在面临新疆社会多维转型的今天,双语教师的角色转型势在必行,双语教师通过形成智能基础、学术能力、专业基础、生态基础、公民美德基础等,不断在实践中大胆的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优化教学过程,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双语教师在学校的角色是多维的,她们是协调各种文化生态的主力军。新疆双语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十报告精神,不断的用多元知识充实自己,力求更好的服务于新疆双语教育。(作者单位:1.伊宁市第八中学;2.伊宁市第23中学)

参考文献:

[1]林梓华,新疆双语教学的发展及问题,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文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2]十书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3]李儒忠,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进程综述,新疆双语教育研究文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4]王军,董艳,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