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计算机学习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6-25 17:49:37
计算机学习论文

计算机学习论文第1篇

1.1影响认知结构的根本因素是计算思维

学习迁移的目标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强调的是问题模型化的能力,将问题逐步分解抽象成计算机能够自动处理的能力。计算思维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基本素质,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客观思维模式。人们运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是对人类活动过程的抽象模拟。人类往往是先提出问题、明确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而计算机解决问题则是从具体的问题抽象出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设计算法,然后编码执行,验证结果。计算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层次抽象的能力以及层次细化的能力,这决定着学生在信息领域发展的空间和深入的程度。

1.2计算机硬件学习过程的

3个阶段计算机是由硬件、软件系统构成的复杂数字系统。硬件教学的目标在于数字系统的设计。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将传统的手工布线式电子电路设计方式改为计算机自动地完成。设计者完全从系统布局、器件连接布线、调试与仿真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工作重心集中在设计上,即从系统分析、算法、协议等开始利用设计数字系统,具有可以通过软件编程对硬件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重构特点的可编程逻辑器件,使得硬件的设计就像软件设计一样便捷。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中,如果没有器件管脚、信号、布线、电路图等基本概念就直接面对EDA设计数字系统,也会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跨度太大而无从下手,难以应付,根本谈不到理论的应用,更谈不到对学科的认知。依据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制定的专业指导规范,IEEE-CS及ACM指导计划,硬件课程设置包括“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计算机组成”、“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维护”、“计算机体系结构”。要求结合数字电路的发展史,遵从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将3个学期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按抽象化程度分成3个阶段实现,依次是:要求学生掌握数字系统的电路原理图设计;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软件化设计;利用集成芯片实现设备扩展。这3个阶段分别对应数字系统设计的3种方法,虽各有特点但互不冲突,原理图非常直观,便于学生建立硬件系统的感官认识和体系模型,有利于组件式软件技术开发的转型。

2基于学习迁移的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

计算机硬件教学要求学生利用软件技术设计出能运行自己系统的计算机。这个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学习迁移,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迁移,需要对计算机硬件教学进行改革

2.1以学生“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构建

计算思维强调的是计算模型的抽象以及计算过程的自动化,因此,硬件的“计算思维”也就体现在问题求解的部件及计算模型建立和自动处理序列的实现。这种能力的迁移离不开科学的教学体系支持,离不开教学过程诸要素,也离不开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机结合。第一,授课前,细化课程间的教学脉络,抽象出技术应用模型、问题求解可计算性模型和规范化的方法论,突出教学层次性,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第二,授课中,规范课堂教学中选用的例子,将抽取的数字系统设计与分析的方法融入每一个实例,有意地训练学生硬件级进行问题描述、设计算法、评价结果的能力。实验教学中,开发实验素材采取验证性与设计性实验并举的教学模式。验证性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开发工具;设计性实验以项目驱动模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自己设计选题,写出设计方案,编写具体代码,自己调试并解释运行结果。第三,考核中,实验与综合题目相结合,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

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自我迁移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知识传授的过程和学习迁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进行正确的迁移。

2.3注重实践教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是把学习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计算机硬件课程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技能迁移到实际系统的研发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以数字逻辑课程设计为例,首先,选取的题目全部来自现实生活,如多功能计算器、交通灯控制器、空调控制器、洗衣机控制器、自动售货机、电梯控制器等。其次,明确要求底层用硬件描述语言实现,顶层采用原理图实现。第三,指导教师督促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化地开展工作,从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开始明确任务、解决步骤、部件设计、原理图设计和成果验收。最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2.4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来自实验的成功,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客观、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潜力、克服学习的困难是教学的首要基本点。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客观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应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中,采取理论考试、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策略,同时融入形成性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通过学习态势的感知进行学习调整。

2.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

第一课堂是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课堂是基础知识的拓展与运用。计算机硬件的学习应当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技能竞赛、作品设计等活动中,依托第二课堂的活动,为学生的技能展示提供一个平台,学以致用,用以创新。只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才能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

3结束语

计算机学习论文第2篇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中,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经常性认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没有关联,也不会被用到,没有学习的需要,导致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多以应付的心里来面对,无法获取到实质性的,有用的知识,更不能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上完一节课后,学生一问三不知,对于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就更没有兴趣了。

2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性质以及特点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进入了千家万户,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如今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现今,学校对于计算机的课程越来越重视,同时计算机课程也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目前为止,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社会对于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去求也越来越广泛,强有力的带动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正因如此,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向学生传授计算机课程知识。在计算机课程教育中,中职计算机课程有着独特的性质,主要特点表现在:操作性强、发展性、基础性、以及受限制性。

2.1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性质

现今,全世界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广泛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各行各业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了现代学习、工作、生活的必需品。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科目是中职学校学生面对现代化社会的一项必修课程,是中职学校响应素质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课程占有着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唯有将计算机课程学好,才能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拥有更良好的发展空间。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的课程是由技能性以及知识性相结合的学科,主要教导中职学生能够了解并且操作基础知识技能,并侧面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养成学习习惯,获取新的信息以及知识,让学生成为一个信息社会中的合格公民。

2.2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其一,是中职学校计算课程的基础性:现今,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普及,进入普通高中的门槛越来越低大部分较为优秀的学生都已经进入到普通中学中,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学习较差或者中考失利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入学时基础比较差,所以对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能力都略有欠缺。正因如此,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都是从基础开始,也适用于未来中职学生在社会中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需要。目前为止,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基础硬件、初级软件以及计算机的应用人员。其二,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拥有很强的操作性:在计算机课程中,本身就是一门将实践操作以及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科目。因为中职学校的特性,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中更注重的是对于学生操作性的培养,培养学生操作性,上机操作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其中中职学校培养的方面包括:文字的输入、文字的排版、制作稿件以及上网搜索知识的基本操作能力,同时相比学习理论知识,学生更喜欢对计算机操作的课程。其三,就是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发展性:现今,计算机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软件和硬件都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开辟了全新的领域,提出了更多的新观点。计算机是目前为止发展最快的一门科目,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跟进时代的脚步,将实时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3中职计算机中学习环模式的应用

在将学习环模式运用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同时要适合全体学生,能够调动每一名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设计的情景中,与教师共同探究。同时,教师应该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走下三尺神探,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在互动中让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像学生灌输:“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的发挥每一名学生的内在潜能,以此来满足不同性格,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但让教学的过程中呈现出普遍性,还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的发展自己的个性。

4结束语

计算机学习论文第3篇

教学目标明确后才能更好的选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先理论后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选择实例先示范一遍,然后学生模仿老师做,最后上交作业就可以了。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虽然已经出现很多年,也被应用到了很多学科,但对于计算机类操作比较强学科这个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的,项目教学法变“教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这种角色的转变,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能提高创新性,还能加强知识的“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2选取“贴合工作实际”的案例为教学内容

既然应用了项目教学法,选取合适的项目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学生感兴趣,选取项目的原则一定要来自生活,或者来自工作实际需求。所以教师要进行企业调研,调查一下企业对计算机基础的操作需求,选取企业的工作实例作为项目的载体,教师要对项目进行加工,让其变成一个学生感兴趣,又能涵盖大部分知识点的项目,这样才会一举多得。如果是建筑类学校,计算机基础的项目选择就要选择建筑公司常用的案例,由于每个专业区别很大,所以在每个专业的授课上项目的选择要贴合专业的,分专业按项目讲授。如讲授word文档编辑时,选择“建筑招投标书”为编辑范文,招投标书的编辑时建筑个行业都需要的,但没个专业又有区别,大项目名称一样,但内容不同,学生在编辑本专业文档时,兴趣立刻就被激发出来了,有了兴趣,知识就容易接受。课下项目选择编辑“学生论文”,与学生本身息息相关的项目实例,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这样必然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创设“多向思维、灵活互动”的教学过程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评价贯穿于始终,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并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五步走”是指: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让学生明确做什么;第二步:师生互动、分析项目,让学生知道怎么做;第三步:合作学习、完成项目,经过师生互动最终完成项目;第四步:多维评价、交流学习评价,经过组内、组间、教师评价后,告诉学生做的怎么样;第五步:拓展项目、巩固提高,这一步是独立完成课下项目,巩固提高课内教学内容。通过“多想思维、灵活互动”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从“要学”变为“乐学”,即提高了兴趣,又增长了能力。

4构建“激发学习兴趣”的多维评价方法

计算机学习论文第4篇

1.1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

为保证自主学习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全面的实验教学内容,让所有学生都有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具体教学设计包括:

(1)教师教学课件和学生自学课件以往教学课件的主要作用是配合教师讲课使用,讲课课件内容比较简练,突出重点和难点,但是细节内容少,不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因此,需要设计适合学生自学使用的课件,有助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自学使用。

(2)自主学习知识点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知识点细节全部讲解,因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知识点,其中不仅有教师讲解过的重点、难点,还包含了没有讲到的也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细节内容。自主学习知识点包含提示信息和练习步骤,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练习。由于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学习差的学生多练习基础的知识点,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开始后续的拓展学习。这样精简教师的讲解时间,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学时间,让每个学生有学习的空间,也培养了自学和动手能力。

(3)实验作业分层学生通过实验作业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实验作业分层,分为基础层次、加强层次和提高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要求。基础层次是对基本知识点的练习,加强层次是对知识点的应用,提高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例如,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学习中,基本层次要求学会软件的基本功能,加强层次要求会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设计课件、总结和报告等,提高层要求学生将Powerpoint制作软件与其他软件相结合设计出内容更加丰富、有创意的演示文稿。

(4)拓展学习部分针对部分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强的学生设计拓展学习部分,对知识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学习。具体通过课外学习课件、课外补充学习资料、课外练习题、课外推荐书籍,以及通过网站、博客、微信等学习平台继续课外学习。

(5)计算机设计大赛学校每年开展计算机设计大赛,并组织获奖学生成立计算机设计小组,安排专任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对接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旨在加强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优秀学生,让他们组成计算机兴趣小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技能为计算机设计大赛做准备。

1.2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自主学习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结合小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验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通过凌波教学软件对课程内容做概要介绍、讲解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课程内容。

(2)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了解后,教师给出自主学习知识点,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并记录不会的问题。教师通过凌波教学软件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各小组讨论不会的问题和难点,写出实验小结,包含讨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实现对问题的求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4)教师查看每组的实验小结,进行总结性讲解,并将各组的实验小结和总结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可以继续学习。

(5)教师布置实验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同时记录学生的完成时间、完成情况、共性问题,在下课前做总结性讲解。

(6)对于部分提前完成所有实验的学生,教师提供拓展学习资料,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拓展学习,并可以临时组建拓展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学习。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选出部分优秀学生组建计算机设计兴趣小组,为计算机设计大赛做准备。

(7)在下课前,教师抽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实验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完成自主学习和实验作业。

(8)在课后将学生的优秀实验作品通过网络展示出来并在实验成绩中加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其他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作业。

1.3教学中保证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很多的自学空间,同时课堂管理也变得不容易控制,如何监控课堂保证学生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针对大班教学教师不能很好监控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凌波软件查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学生有问题也可以通过凌波软件提问,教师也可以随时使用凌波软件讲解实验中共性的问题。通过凌波软件可以避免某些学生上课玩游戏、上网聊天等,督促学生较好地完成实验课程的学习。

(2)有些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自学能力不强、独立完成自学内容有难度。因此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法,在自主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大家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小组讨论学习法[5]是指让学生自由分组,建议4-7个人为一组,组内成员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小组组织讨论。在自由组合小组时建议将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搭配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得不好的学生一起进步。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活动,督促大家及时完成实验作业并向教师汇报组员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

(3)通常自主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学习的部分,不以作业的形式提交,有些学生容易偷懒,没有完成自主学习就直接开始做实验作业。而实验作业只是对部分知识点的练习,没有完成自主学习就会遗漏很多知识点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及时抽查某些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尽快完成自主学习后再做实验作业。

(4)学生完成实验作业后,由于学生人数多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检查每个学生的实验作业完成情况,因此采用各组组长检查组内完成情况并汇报教师、小组成员间互查实验作业中的问题、小组间交叉检查实验完成情况、教师抽查部分小组或部分学生的实验作业等方法,督促学生尽快完成作业,也保证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实验作业中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

(5)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不同,完成自主学习和实验作业的时间也不同,导致有些学生在课上不能完成实验内容、有些学生过早完成实验内容没事可做。对于没有完成实验内容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不能放任不管,一旦掉队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对于过早完成实验的学生,教师组织他们成立计算机设计小组,布置新的实验内容,开发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尽快完成实验。设计小组的创新性实验可以延续到课下,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为参加计算机设计大赛做准备。

1.4教学评价中体现自主学习情况

学生的实验成绩采用过程性考核,主要包含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实验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拓展学习加分。自主学习完成情况由教师随机抽查打分,保证每个学生被抽查3次以上。实验作业得分由教师评阅后打分。小组讨论表现得分由组内成员互相打分得出,教师制作打分表,学生打分后上交,教师统计最后分数,这部分分数可以鼓励所有学生互相帮助以保证学习效果。针对学习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拓展学习,并根据拓展学习情况给与加分。

2.学期末学生学习效果调查情况

在学期末对7个班的378位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调查。

3.结论

计算机学习论文第5篇

1.混合式学习概念。混合式学习是指以增强学习效益为目的,在专业课程的教和学过程中,把面授教学同在线学习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综合地运用多种相关的教学理论进行专门的教学设计,利用媒体技术进行专业的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评价以达到教学目的。

2.混合式学习的必要性。随着中职院校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渐进入了所谓的瓶颈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和家长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也开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由开始的信任慢慢走向迷惑,这就致使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不仅如此,由于中职院校的教学既非应试教育,又非专门的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定位的模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中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难题,同时也给中职教学带来了困难。尽管当前我国人民学历逐渐地提升,但是,仅仅少数的人有着很强的职业技能,技能的学习也不能仅仅通过短期的培训来完成,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教学应分为对口升学和专业技能。对于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在进行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现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和基础的应用上,伴随着当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上更加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网页制作人才、程序制作人才逐渐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标准。因此,中职院校面临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应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政策倾斜的优势,积极地探索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不仅学得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学习更快乐,让教学更有效率.

二、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践

1.继续加强面授教学。面授教学是中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教室里集中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针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向老师询问并得到解答,这种面对面的教学能让老师更好地掌握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例如:在使用IE浏览器的教学中,如何搜索并下载音乐、电影,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老师再进行教授评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老师一般是带领学生到微机房里进行操作教学,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老师更好地监督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很容易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若是仅仅采取面对面的教学,这就会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下降,对老师的依赖性增强,促使学生养成不去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的不好学习习惯。

2.增加网络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是很符合现在学生的心理的,在网络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老师的作用也不是像以前那样全盘系统地枯燥讲授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混合式的教学对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网络上的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来查找各种资料,同时也能根据老师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并不断地尝试各种计算机操作,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利用图文影像结合方式进行混合式学习的实践。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作业,例如Flash和幻灯片的制作等,学生可以通过亲手制作的图文影像来发现和总结自身的不足,使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逐步提高,也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

4.运用校园网平台实现混合式学习的实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地利用好网络资源共享的优点来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地方。中职学校的校园网的建设也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沟通的平台,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快速上网,积极地利用校园网上的各种信息库和知识库等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和同学之间沟通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运用校园网,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评价,推广好的作品,进行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计算机学习论文第6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适应性;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技工学校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从地起”。在计算机无穷无尽的知识领域内,掌握基础知识是学好计算机、用好计算机的关键所在。将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概念。比如说,在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环境中,操控鼠标就能够操控Windows的各种对象,也就是说操控Windows就是操控电脑。那么要让学生灵活运用鼠标操控电脑就必须让学生掌握鼠标操作的基本知识。另外,计算机教育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有些问题单凭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如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我们可以利用技能操作来巩固基础知识。譬如在讲五笔输入法这课时,我们只需要在理论课上讲清五笔规律和拆字规则,再通过上机操作进行强化训练,将所讲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两者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而联系起来,这样,基础知识扎实了,输入速度也逐渐提高了。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技工学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为了更好地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劳动者更多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使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1.自学能力。计算机发展十分迅猛,更新速度加快,硬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软件版本不断升级,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计算机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具有稳定性,有许许多多新的软件,教师还没来得及讲解,就已经被淘汰了。像我们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大学学的是DOS、Windows97、98系统等,现在教的是WindowsXP、2003系统,新系统的掌握靠的就是自学。当你在教学生Windows2003的时候,WindowVista系统又普及了。因此,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得不加强培养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自强不息,就等于给了他们生命的茁壮和饱满。在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充分、深刻领会其含义,加以升华,有计划地进行自学,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无师自通”。

2.实践能力。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领,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的操作就是一种实践过程,它既是一种现代高科技机器操作的训练,也是一种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检验。通过操作,可以提高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巧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理论上老是无法讲清,或者说讲完也是模棱两可的,很抽象,但只要一上机,鼠标一点,既直观又生动,学生易于掌握。因而教学应采用在多媒体教室,微机边演示学生边操作,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重点,同时对模棱两可的问题还可上机实践。

3.创新能力。所有优秀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也希望以后的学生再超过自己教过的学生,这符合社会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的一切教学实践活动,既可以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和条件,也可以成为阻碍学生创造的精神束缚。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的去猜想、判断,要有意识地加强创造性的计算机活动,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勤思考的习惯,碰到问题要问“为什么”,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总结活动经验。在学习中学会产生疑问,培养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去积极克服思维定式,要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培养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之,计算机教学就是要认准方向,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这符合职业教育对学生培训的要求,也是人才市场对劳动者条件的基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有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这才是其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学习论文第7篇

(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专业,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而有些欠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摆设,只讲授一些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根本没有上机操作的机会,更有些不发达地区根本就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学生入学后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很快的接收老师教授的内容,顺利的完成上机练习,容易产生自满情绪。然而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缺乏合理的学习方法,不论是听课还是完成上机练习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各高校招生人数各不相同,少的班级有二三十个学生,而多的班级有些时候班级人数有时会超出50人,课堂上,一个老师要指导四五十个学生,根本无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很难面面俱到地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

(二)部分学生课堂专注度不高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而且知识内容相互独立,这就导致了课程内容分模块、分阶段的特点,课程内容较为分散。因为该课程的实践性极强,因此所有的课程均安排在机房。导致学生在机房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分神,注意力不集中。

二、运用团队教学法提高教学成效

几个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组成的小组不一定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分组和团队是完全不同的。作为小组,其成员有可能部分时间在一起工作,而主要还是以个人独立工作为主,仅把工作结果汇集在一起,成员之间缺乏讨论、论证,主要精力放在与作业有关的个人所承担的任务上。而运行有效的团队则完全不同,有时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工作,有时各自在独立工作,但他们总是知道团队各成员具体工作内容。他们在团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各自的责任,最大程度的相互帮助,友好地解决成员之间的分歧,尽可能不让个人的问题影响团队工作。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整体力量大于多个个体之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提高课堂的专注度,如何为每一位同学提供最好的帮助,是任课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隆重组队,增强归属感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第一次课中,在教师进行课程介绍时,要向学生介绍团队合作教学法,并将组队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组队。要求学生自由组合,6-8人为一队,每队推选一名队长,队长和队员们一起确定各队的队名、口号、队歌并形成文字材料,在下一次课上课之前上交任课教师。在学生上交组队信息后,教师将各队信息形成电子表格,方便在课堂中实时的把各队的得分情况反馈给每一位队员。在第二次课的一开始,请各个队上台展示各队丰采。在队长介绍完本队成员及分工后,全队成员一起说出自己的队名,喊出本队的口号,唱响本队的队歌。在各队展示完毕之后,正式进入课堂教学,团队的竞赛活动也从此时开始拉开帷幕。

(二)竞赛形式多样,奖罚结合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专注度,将团队竞赛融入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各队队员之间相互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各队之间的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每个月盘点各队得分,奖励优胜团队,惩罚后进团队。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了,学生接受知识也更容易了。团队教学中的各队同学内部分工合作,协心齐力,各队之间相互竞争,你追我赶并且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竞赛。具体案例如下:

(1)团队合作式:全队同学在课内或课外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教师通过对各队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评比加分。要求每一位队员都要参与合作,完成任务。适合需要多人合作类的任务,如学院简报制作、团队介绍幻灯片制作等。

(2)突出表现式: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励各队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解决,每一个队员的突出表现也可以为整队增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团队中只要有一个队员能回答正确,就可以为整队获得加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习兴趣,突出优秀队员的个人能力。适合具有一定难度,而学生又可以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尝试的任务,如:IF函数讲解时,在学习了IF函数的简单应用后,可以让学生去尝试IF函数的嵌套应用等。

(3)共同进步式:出于对团队的责任心,人人都要认真听讲,掌握老师上课教授的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经得起多方考验,要求每一位队员都不能落下,大家共同进步。这种方法常常应用在检查课堂练习完成情况上,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讲解过的课堂练习并上交,教师当场抽取各队某几位同学的完成情况,完成的好的加分,完成的不够的不得分。以上所述的三种竞赛方式中涉及的任务可以由教师布置,也可以由各队出题,相互考验。每月的竞赛奖励与惩罚也由教师和团队成员商议而定。奖品虽小,可意义重大,因为它代表了胜利。然而,表演节目常常是对后进团队最有效的惩罚,而且效果良好。

(三)团队表现与课程考核相结合

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应该调整考核方式,让其变得更加合理和有效。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其中,期末成绩为上机实践考试,平时成绩(100%)=人平时表现得分(50%)+个人团队表现得分(50%)个人团队表现得分的计算方法如下:个人团队表现得分经过三个步骤计算完成。

第一步:月团队表现得分月团队表现得分=月团队竞赛得分(70%)+教师评分(30%)月团队竞赛得分:各队根据每月获得星星的个数在班级各队中排名,前10%的队为优,得90分;前10%-20%为良,得80分;前20%-40%为中,得70分;前40%-60%为及格,得60分;60%以后的队为不及格得50分。教师评分:教师根据各队课堂及课外学习态度、课堂纪律、考勤等方面给各队打分,分为90分、80分、70分、60分、50分五档。在每月月考核结束后,得分记入学期考核,月成绩清零,下一个月各队从零开始记分。

第二步:学期团队表现得分对一学期中各队月团队表现得分求平均值,并将平均值进行排名。并按排名计算得分,方法与月团队竞赛得分相同。

第三步:个人团队表现得分各队队长根据队员一学期在本队中的表现,可以以本队的学期团队表现得分为基准进行上下浮动(浮动范围在正负5分之内),而各队员所得分的平均分不变,从而得到队员的个人团队表现得分。如:某团队的学期团队表现得分为80分,则该队中最高的个人团队表现得分可以为85分,最低分可以是75分,经过浮动之后,全队同学的平时分仍为80分。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