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通信软件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8-24 18:11:47
通信软件论文

通信软件论文第1篇

关键词:模拟I2C总线多主机系统通用软件包

引言

I2C是由Philips公司推出的芯片间串行传输总线。它以规范严谨、使用简单灵活、支持的器件繁多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对于不具备I2C接口的主器件(通常指MCU),可利用普通的I/O口来模拟I2C总线,但由于无法解决多主竞争问题而只能应用在单主机系统中。本文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可将模拟I2C总线应用在多主机系统中,实现模拟I2C的多主通信。

1模拟I2C多主通信的设计原理

在I2C总线系统中,可以有多个主器件节点。当多个主器件节点都企图控制总线时,就会出现多主竞争。这时就需要进行仲裁,裁决的结果只允许其中一个主器件节点成为主控器。而硬件I2C系统之所以支持多主系统,是因为其具有的三个特性:①接口的线“与”逻辑功能;②内部冲突检测电路;③I2C中断和状态处理程序。这使其能够自动完成多主竞争时的时钟同步与总线仲裁,无须用户介入。而在模拟I2C系统中,如果能通过软硬件设计模拟出上述的三个特性,就等于解决了竞争仲裁与同步问题,那么模拟I2C总线就完全可以应用于多主机系统中。

首先,经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得知并联在一起的MCU的普通I/O口线本身就具有线“与”特性。其次,为了避免主节点在总线繁忙时启动总线而引起的冲突,需要增加一条握手线,即BUSY线来代表总线的忙/闲状态。因为数据线(SDA)和时钟线(SCL)上的信号是变化的,所以不能用它们充当BUSY线。另外,当多个MCU都检测到总线空闲,同时企图控制总线时,将形成多主竞争状态,同样会引起冲突。这时就需要引入时间片,用划分的时间片来决定竞争时各MCU占用I2C总线的优先次序。结合SDA的线“与”特性,检测SDA上是否已经存在启动信号(即SDA是否为0),如果直到相应的时间片结束都没有检测到SDA上的启动信号,自己就可以控制总线。最后,由于模拟系统中没有硬件I2C中断,MCU作为从器件时不知何时开始接收总线上的数据,所以,需要提供一根I2C中断信号线,使MCU在中断程序中处于从接收状态,中断线可以与BUSY线合用。

通过上述分析,利用三根信号线就能模拟出硬件I2C的竞争仲裁过程,实现模拟I2C的多主通信。

2系统连接示意图

三线模拟I2C总线系统的连接框图如图1所示。

模拟I2C多主系统中,要参与竞争的主器件节点采用三级连接方式,如MCU(A)、MCU(B)、MCU(C);对于器件节点如24C64等,因不具备主动控制I2C总线的能力,不会参与总线的竞争,所以仍可采用通用的两线连接方式。三线模拟I2C总线中的时钟线SCL和数据线SDA可由MCU的任意两个I/O口线模拟;BUSY线因还要充当中断信号线,则必须与MCU的外部中断引脚INT0或INT1连接。

3时序分析及流程设计

在检测到BUSY=0(忙)时,不会出现竞争;但当检测到BUSY=1(闲)到将BUSY设为0,需要的典型时间为3个机器周期。在这段时间内,别的MCU仍会检测到BUSY=1,也认为总线空闲到企图占用,这时就出现了竞争与冲突。竞争的时间范围为2×3个机器周期。仲裁的方法是为每一个MCU分配一个仲裁时间片,在规定的时间片内MCU反复检测总线中的数据线SDA是否有信号,直到时间片结束。如果没有信号就可马上占用I2C总线,发送起始信号;如果有信号则表示有别的高优先级的MCU要占用,该MCU退出竞争。仲裁时序图如图2所示。

将BUSY设为0后的一段时间规定为仲裁时间。仲裁时间长度为(N-1)×Δt。N为I2C总线上参与竞争的MCU个数;Δt为一个时间片的长度,典型值为4个机器周期。按优先级顺序给MCU分配不同个数的时间片。仲裁时序如图2所示:假设MCU(A)优先级最高,它不必进行时间片测试,在检测到总线空闲时直接发送起始位;MCU(B)优先级为次高,在检测到总线空闲后,它需要等待检测一个时间片周期Δt,在Δt期间内SDA线上没有变化,即等待确认比它高优先级的MCU(A)不使用总线后,MCU(B)才能占用总线,发送起始信号;MCU(C)优先级最低,它需要测试等待周期2Δt,只有当MCU(A)、MCU(B)都不占用总线时(SDA一直保持为1),MCU(C)才能占用总线发送起始信号。

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注意BUSY线所用的中断脚INT0/INT1需初始化为开中断,并设定为下跳沿触发。当各MCU需控制总线进行主发送或主接收时,需先关掉INT0/INT1需初始化为开中断,并设定为下跳沿触发。当各MCU要控制总线进行主发送或主接收时,需先关掉INT0/INT1中断,再检测BUSY线是否为空闲(=1)。若是空闲就将BUSY设为0,进行竞争仲裁,流程图如图3所示。如果在仲裁时间片内SDA始终为1,说明没有高优先级的MCU要占据总线,自己可以发动起始信号控制总线,直到通信结束后,再释放BUSY线将其置为1。此时其它的MCU就只能作为从器件。如果在仲裁时间片内检测到SDA=0,则表明I2C总线已被占用,立刻将自己的BUSY设为1,并打开中断转为从接收,其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中断程序中接收寻址字节,以判明是否呼叫自己。若是,就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若不是,就放弃退出中断程序。注意:为了使总线上的MCU都能检测到I2C上的起始信号,并使从器件能够同步接收,SDA=0的时间要维持一定的宽度,至少应大于9个机器周期。

通信软件论文第2篇

MATLAB是一种交互式的、以矩阵为基础的软件开发环境,它用于科学和工程的计算与可视化。MATLAB的编程功能简单,并且很容易扩展和创造新的命令与函数。MATLAB具有强大的Simulink动态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可视化建模和多工作环境间文件互用和数据交换。另外,MATLAB的图形界面功能GUI(GraphicalUserInterface)能为仿真系统生成一个人机交互界面,便于仿真系统的操作。因此,MATLAB在通信系统仿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Matlab平台开发的仿真实验能很好的弥补实验箱的验证性实验的不足,在通信原理实验箱的硬件实验中,主要实验目的是配合理论教学,通过验证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而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可以灵活设计通信系统结构,完成系统搭建,仿真系统性能等问题,这些方面往往是通信原理实验箱的硬件实验达不到的,同时也是学生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的。例如,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实现MSK调制,如图1和图2,可以灵活设计系统结构,完成系统搭建,仿真系统性能,观察仿真波形和频谱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重要参数的改变,让学生完成实验单元的搭建、仿真实现和对结果的讨论以及对实验中出现问题的探讨。

2SystemView在通信原理实验中的实例

SystemView[4]是ELANIX公司推出的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设计、分析和仿真的可视化环境。它是信号级的系统仿真软件,主要用于电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仿真,是一个强有力的动态系统分析工具,能满足从数字信号处理、滤波器设计、直到复杂的通信系统等不同层次的设计、仿真要求。基于SystemView的实验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如DQPSK调制,图3所示,用SystemView仿真,可以直接看到调制后输出波形。要对系统模型进行分析,在SystemView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接收计算器,这个工具也是SystemView中的一个独特的区别于其它仿真软件的功能之一。利用接收计算器可以绘制信号的功率谱、覆盖图、星座图等。图4为已调DQPSK信号的功率谱。综上,软件仿真用于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方便灵活,既可以在实验室也可以在学生宿舍进行,且在仿真器上可以任意作参数调整,体现了仿真实验的灵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系统分析,使以往不敢触及的问题得到扩展和深入,提高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通信软件论文第3篇

关键词:PL3105直接序列扩频载波通信软件设计

引言

随着嵌入式系统及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针对智能仪表应用而设计的专用芯片获得了长足发展。智能仪表一般要具备CPU单元、显示单元、标准工业总线接口、A/D信号转换、实时钟、看门狗等功能。传统的智能仪表设备在选定了CPU后,需要配置复杂的功能芯片及接口芯片,完成显示驱动、外部程序存储、数据存储及其它要求功能。众多的接口芯片导致仪表的体积大、成本高、功耗增加、可靠性降低;同时调试、维护困难。

为适应智能仪表的应用需要,针对某类产品的专用单芯片上系统SoC(SystemonChip)解决方案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国内外各IC设计公司都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应用需求推出了各自的SoC产品。具有8051指令兼容高速微处理器的SoC产品PL3105,采用最新的CMOS数/模混合工艺制造,是针对智能仪表行业应用而推出的低成本、高性能的解决方案。

1PL3105的主要特点

采用8051指令兼容的高速微处理器,软件易于开发;具有8/16位双模式ALU、8倍速于标准51,运行速度快,数据处理能力强。图1为PL3105的基本功能结构方框图。

针对智能仪表的应用,PL3105内部集成了2通道16位精度的∑—Δ调制A/D,LED(8×8笔划式)/LCD(24×4笔划式)显示驱动模块,2个UART,内置1KB的RAM和16KB的E2PROM程序存储器(采用ISP方式编程);内置低功耗实时钟。同时集成了完善的电压监测,上电、掉电复位,看门狗电路,确保了工业环境下运行时系统的可靠性。

内嵌的载波通信控制单元,使产品具备了在低压电力线上组网、远程通信的强大功能;最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接口专用芯片PL2101的升级,具有强抗带内同频干扰能力,灵敏度高的优点。内嵌的CPU通过配置寄存器来实现对载波通信的控制,比PL2101芯片的接口方便,可靠性更高。

2载波通信的工作原理

载波通信采用直接序列扩频的BPSK(BipolarPhaseShiftKeying)调制解调方式:将要发送的信息用伪随机码序列扩展到较这的频带上,在接收端用同样的伪随机码序列来进行同步接收,恢复信息。接收的过程包括载波信号的捕获和同步。

捕获是接收模块在扩频序列精确同步前,搜索接收信号,使接收信号的扩频序列与本地扩频序列在相位上进入可同步保持的范围之内,即二者的相位在一个扩频序列码元之内。采用每次滑动步长为半个位的串行积分搜索方式,理论上最大捕获时间需要29个数据位(15位PN码时)。捕获完成后进入跟踪阶段,动态地高速本地伪码产生器的时钟速率,使本地伪码能够自动地和接收到信号的伪码保持精确同步。扩频序列的跟踪电路采用全数字基带延迟锁定环(delaylockedloop)电路。

解扩过程为保证捕获和同步均能完成,发送模块在每次传送有效数据前至少发送40个位全“1”,用作捕获和同上训练(15位PN码)。

由于所选用的扩频伪码具有很强的自相关性,所以通过比较本地伪码和接收序列之间的相关性与设定阈值的高低,来判定是否停止伪码的滑动、完成捕获。500bps时,默认的捕获门限值为30H。载波通信的扩频、解扩工作完全由SoC内部的硬件电路实现,简单可靠,解扩阈值可以软件调节。

图2(a)、(b)为PL3105内部的载波通信发送/接收工作时序图,收发数据位在芯片内部连接到P3.7,芯片未做封装引出。

载波通信控制器采用帧同步方式的串行移位通信,半双工方式,速率500bps/250bps可选;中心频率为120kHz,带宽为±7.5kHz。内嵌的CPU使用外部中断2(INT2),同步收发中断,载波通信配置流程如图3所示。

①使能INT2中断(EX2=1),且为下降沿触发方式(IT2=0)。

②使能载波通信控制位PLM_SSC(EXT_CFG.0=1,INT2作为载波通信同步信号的中断。

③载波收发控制位PLM_RS(EXT_CTRL.0)=1时,载波控制器处于发送状态;PLM_RS(EXT_CTRL.0)=0时,载波控制器处于接收状态。

④载波发送复位寄存器:用于避免载波通信模块长时间处于发送状态,使整个通信系统处于失控状态而设置。它是一个13位计数器,发送状态时,计数器速减,递减到0后,载波发送模式被强制返回接收态;接收态时,计数器停止工作。长时间发送数据时,需要向PLM_RST寄存器写入“A2H”,写入后计数器自动复位,保持发送。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原理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需要配合的功率放大、接收回路工作,载波通信的距离与电路设计优劣、功率大小等密切相关。

3接收和发送的软件设计

载波通信为总线方式通信,所以载波模块的常态必须设置为接收态、不同的载波模块必须分配不同的通信地址。模块接收到校验正确的命令后,只有地址相同的模块才允许按规约进行应答。由于载波通信速率相对主频低很多,为提高CPU效率,接收和发送一般均设计为外部中断方式处理;每次进入中断,完成对1位数据的接收或发送处理。

按图3所示流程对模块进行配置、选择速率为500bps后,内部自动选择为15位PN码。载波通信控制器即进入接收态,进行载波信号的捕获和同步。

接收时,捕获和同步过程由载波通信控制单元的硬件电路自动完成,不需要软件部分参与。由于电力线的哭声一直存在,所以有效数据前必须增加同步帧头,依据相关性标准选择为0x09、0xAF,后续为通信的有效数据体及校验字节。

图5为载波通信接收过程框图。载波通信控制单元解扩出1位数据后,产生一次中断。接收时,首先采用16位接收窗口、1位滑动方式来接收通信的同步帧头0x09、0xAF。帧头接收成功后,后续数据按每8位一个字节的方式进行截取,得到传送的有效数据。接收过程中,按有关的通信协议进行地址判别、长度接收、校验计算。地址相同的模块对符合通信协议的数据进行应答,转入发送态。

图6为载波通信发送过程框图。用于载波通信的主叫方发出命令或接收方的应答。置为载波发送态时,载波通信控制单元发送完1位的扩频数据,自动产生一次中断,允许下一次数据发送。根据捕获和同步过程需要,首先发送至少40位的全“1”;然后按位发送同步帧头0x09、0xAF;之后根据用户的有关通信协议按位发送通信地址、数据长度、数据体、校验等字节。

数据全部发送完成后,载波模块即可转入接收态。但为确保待发送数据的最后一个位发送成功,必须在发送完最后一位数据后等到下一次发送中断到来后,才可以转换载波发送态到接收态。

载波发送未,将全部数据发送完成前,CPU必须及时向PLM_RST寄存器写入“A2H”,使计数器复位,避免自动复位提前进入载波接收态。发送中断程序如下:

voidPLM_int(void)interrupt7//载波收发中断

{if(PLM_RS==1)zb_tx();//载波发送中断服务程序

elsezb_rx();//载波接收程序服务程序,略

}

voidzb_tx(void)//载波发送程序

{if(len8==0)s_byte=buf_send[zbs_count];//取待发送字节到位发送缓冲

ACC=s_byte;

P3.7=ACC^7;//位发送,最高位在前

s_byte=s_byte<<1;//左移

len8++;//移位计数计算

if(len8>7)//8位发送完毕

{zbs_count++;//下一字节

len8=0;//移位计数清零

}

PLM_RS=1;//载波发送允许

PLM_RST=0xA2;//载波发送复位寄存器清空

}

通信软件论文第4篇

关键词:WeChat;科技接受模式;创新扩散理论

一、绪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讯制式标准逐步成熟完善,从最初了模拟信号发展到现在4G LTE,从最初的满足人们的通话要求,到现在可以为使用者提供高速的移动网络接入,与之配套的移动通讯设备也由凤毛麟角,成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果说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那么改变生活的途径就是应用程序。正是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成熟,智能手机软件研发行业异军突起,以苹果的App Store为代表的应用市场大行其道。在App Store的分类中,社交类App占据一席,而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目前市面上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种类非常之多,有美国的Whatsapp,日本的Line,韩国的Kakao,中国的WeChat,也有基于Facebook的Facebook Messenger。WeChat在功能上允许用户之间免费收发短消息、图片以及语音信息。虽然,很多业内人士指出微信是一款山寨产品(比如kik)。不过,众多同类软件相比,善于微创新的腾讯给微信增加了很多新功能,比如:“扫一扫”、“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微信的这些新功能已经超越其在亚洲的同类软件,Line与Kakao。本文希望通过对WeChat的研究,了解影响使用者的使用者的使用原因,以及让使用者持续使用的深层次原因。

二、文献回顾

科技接受模式,也称科技接受理论,是由戴维斯(Davis)在1986年提出,目前常用以探讨使用者对于新科技的接受度。在该理论中指出影响使用者使用行为因素有三层关系,并且是渐进的。创新扩散理论,起源于创新使用模式是由学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提出的。它假设消费者会经历“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反应阶段,且依此顺序“学习”―“感觉”―“动作”完成新产品的最终购买决策。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它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与事物”。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对其模式有了不同修正性的解释,也就是创新扩散理论。

(一)科技接受模式

戴维斯(Davis,1989)根据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在1975提出的理理论与阿耶兹(Ajzen)在1985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发展而提出科技接受模式,目的是探讨人们对于新科技或新信息系统的接受行为。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理理论是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的影响个体行为,并关注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基本假设认定人是理性的,并且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思考各种因素,判断自身行为的意义与后果。阿耶兹(Ajzen)于1985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因为阿耶兹(Ajzen)认为TRA虽对行为有预测及解释能力,但却没有个人行为条件与能力,故加入认知行为控制变项。TRA与TPB 皆有行为的态度及主观认知为变相,但在TPB中多一项认知行为的控制,他能直接对行为产生影响力。所以阿耶兹(Ajzen)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认为是受到“对该行为所抱持的态度(行为态度)”、“主观准则”及“认知行为控制”三项变项所组成的。

(二)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起源于创新使用模式是由学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所提出的。它假设消费者会经历“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反应阶段,且依此顺序“学习”―“感觉”―“动作”完成新产品的最终购买决策。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对其模式有了不同修正性的解释,也就是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是由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所提出,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它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与事物”,主要包含四大要素:(1)新事物:被使用的个人或团体认为是新的创意、作法或对象均可称为新事物;凡是被使用的个人或团体认为是新的创意、作法或对象均可称为新事物。但新事物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使用者可能去改变或修正它,此称为再创新。(2)传播管道:创新扩散是一种较特殊的沟通过程,也就是有使用新事物经验的个人或机构,利用各种沟通管道,向没有使用新事物经验的人群散布有关新事物的信息,希望接受信息者能因此改变态度或行为。传播管道以大众传播媒体为最快,但在说服他人方面,则以人际沟通较为有效。大多数正在考虑使用新事物的人,其评估的根据大多经由他那些曾经使用新事物的亲朋好友,而非根据专家的研究。(3)时间:新事物散播的时间因素可由三个层面来探讨:(A)创新决策过程模型:1983 年罗杰斯(E.M.Rogers)将使用过程模式修正为创新决策过程。个体或决策制订单位,从开始接受创新的知识到形成创新的态度,再决定接受或拒,接着执行新的想法,最后确认决策,上述的流程就是创新决策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知晓――说服――决策――执行――确认(B)创新使用者类型:在扩散的早期,使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使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 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S”形的曲线。 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使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C)接受速率:根据若干实证研究发现,社会全部人口接受新事物的速率以曲线图表表示均呈 S 形,新事物愈早为人接受,S 曲线便愈陡直。(4)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内的型态分配,会影响新事物的散播。社会系统中,成员建立的行为型态称为行为常模(Norms), 可作为成员们的标准指引,这些常模亦会阻碍变迁。另一种非正式的结构存在于人际网络中,联结系统成员,称为沟通的结构。当人们的信仰、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相同,沟通较容易,但问题是参与新事物散播的双方,通常具有相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很容易造成双方缺乏共同的语言,常导致沟通无效。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使用访谈法和归纳法进行抽样和总结归纳。本文采用访谈法进行抽样人群的信息收集。在收集信息后,本文使用归纳法整理资料。归纳法(Inductive reasoning)。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本文个案选择对于WeChat有使用兴趣或已在使用的使用者作为本文的访谈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事前先准备访谈题目大纲,受访者访谈内容答案为开放式,依受访者自由意志对访谈问题充份表达自身意见、想法和感觉。访谈前,事先将访谈大纲拟定,并决定访谈的时间、地点、对象、方式等(5W 1H),访谈中尽量避免出现引导受访者的情况,尽量让访谈者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采访大纲的问题根据本文理论框架中的科技接受模式与创新扩散理论的变量而提出。

四、研究结果分析

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支持Apple IOS、Google Android、Windows Phone等操作系统的类Kik软件。

当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使用者与潜在接受者的背景越相近,作为信息来源的可信度越高,对于潜在接受者采用该款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影响就越大,潜在使用者未来使用该款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几率越高。潜在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者,接收的关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讯息来自于与自身背景相近的使用者,较于其它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潜在接受有更大的可信度。当潜在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者,接收背景相近的可信度越高的使用者,传播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相关信息时,对于潜在使用者的使用有更高的影响度。

本文认为:背景越相近,对于潜在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影响就越大。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比传统手机有更好的可试验性,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下载安装后通过移动网络环境,使用者可以自行下载其设备兼容的APP。而传统手机的功能是写死的。由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较高的可试验性,对于使用者有正向的影响。因此本问认为:移动网络环境有助提升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可试验性,因而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创新扩散有正面的帮助。

潜在使用者对于从与其关系紧密的使用者处得知的信息,有较多的观察的机会,并且有较高的试验的机会,这大大提升了潜在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了解。因此,本文认为潜在使用者与创新使用关系越紧密,可增加其在使用中的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对于其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正向影响。

在文字、通话等信息传输成本方面,传统的通话方式的成本要高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传统手机讯息传递成本,通话以分钟计费,并且,对于跨省市通话的费用则更高。而传统短信的传输则以条计费,并有字数上限的限制,传统的通信方式的累积的成本相当高。智能手机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出现之前,对于常常透过手机与他人通讯与讯息传输的使用者,是一笔相当大的成本费用。在不同电信公司之间,与不同的费率方案,常常让使用者对于要节省与他人通讯费用时,需移转到其他电信公司。而智能手机开始普遍,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大量开发,让使用者使用移动网络即可和其它使用者进行通话、讯息传输。因此,本文认为: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可以大量降低通话、文字、图片等讯息传输成本,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于讯息传递成本相较于传统手机,拥有相当的相对优势,以致让使用者采用软件的意愿大大提升。

使用者所注重的功能不同,年纪大些的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时,主要用来传递文字或语音信息,而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提供其它的多元化功能,例如:游戏,查找附近的人,扫一扫等,较少使用或未使用。相比之下,年纪较轻的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所提供的创新多元化功能,较会比较关注并且会尝试使用。本文认为:使用者的年纪不同,其生活背景与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经常使用和注重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功能会有所不同。当使用者在多种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时,当多数使用者开始使用其中一种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时,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所带来的外部性效益,影响潜在使用者使用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意愿。因为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与其它软件的使用者相对较多,潜在使用者使用该软件,能获取较多的资源与协助。因此本文认为:当越多使用者需要经常联络的对象,使用某一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时,对于潜在使用者使用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意愿越有帮助。

随着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各式移动即时通讯软件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WeChat开始拥有广大使用者后,其它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例如:陌陌和Line,它们仿照WeChat手法营销软件,并且针对WeChat相关缺点进行功能上的补强。其它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虽然透过各种沟通渠道与营销方式,大大的提高了其知名度,并且改善WeChat软件缺点或新增WeChat所未拥有的功能,以增加其创新性,而使用者对其他套软件的使用意愿并未拥有明显的大量提升。WeChat上市之初,依靠与QQ的关联,加入的语音对讲功能以及LBS类服务“查看附近的人”,利用车站牌的广告等方式提升知名度,迅速提高占领了几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虽然后来者加入改进了一些WeChat本身不具备优势的功能,并通过各种营销手法推广,提升了该软件的知名度。但是却不一定能提高使用者使用该软件的意愿。因此本文认为:新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研发,可通过各式营销手法进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营销,让更多使用者知晓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却不一定能提高使用者使用该软件的意愿。

当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相当大量的使用者,拥有良好的外部性效果时,使用者对于其使用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拥有较高的忠诚度。该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比其它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着更高的外部效益,拥有较对较多的优势,即使新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与多样化的功能,受其外部效益影响,使用者对于新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愿并不是相当的高。除了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习惯外,也受到使用者移动设备的限制,在早期的智能手机系统不是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安装太多软件可导致系统运行速度降低甚至是死机,影响使用者使用该软件的因素。因此,使用者对于新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使用上拥有不确定性,而让使用者对于已使用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较高的忠诚度。

综上所述:由于使用者习惯、移动设备和系统现状,使用者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创新使用的不确定性,使用者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较高的忠诚度,导致先占优势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创新使用有很大的效果。

移动即时通讯软件通讯方式与传统的手机的通讯方式相比较而言,除传统的文字语音通讯与表情图案外,增加了更活泼生动的图标,甚至是支付功能,在软件功能上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拥有绝对的优势,虽然,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传输上有时受限于无限网络稳定状况,但是这种优势足以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意愿。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虽然比较依赖移动网络的接入,对于使用者而言有负面的外部变量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影响使用者使用。但是,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使通讯多元化,以及更加多元话的功能,例如:表情、适地(LBS),增加了使用者的使用意愿让许多使用者愿意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本文认为:相对于传统手机,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具有多元化的功能,以及趣味性,促进使用者对此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使用意愿。

作为外部因素的中的一部分,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中也在影响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比如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某些功能,以及网络接入的速度与质量等,这些因素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产生影响。网络环境,软件本身的功能等等属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有影响,最终会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外部因素分为环境因素,自身因素,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虽然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意愿并没有大幅度降低,依然在继续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显然,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因素对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更大。本文认为:在外部因素中,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对于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大于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

根据以上,可回答研究问题中的四个问题:

1.了解目前WeChat的使用概况如何?根据WeChat的公布的数据以及本次调研的显示来看,目前WeChat中国大陆知名度很高,覆盖的人群较广,并且各个年龄段都有使用。

2.使用者特征和背景是否会对潜在使用者产生影响?使用者特征和背景会对潜在使用者产生影响,并且由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环境与特性,使用者与潜在使用者拥有兼容设备时,可观察关系紧密的使用者使用状况,或者自行下载安装软件实际试验,增加软件的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对于使用者采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正向影响。

3.WeChat使用者在感知特性、使用意愿与继续使用意愿是怎样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多元化功能,以及低于传统通讯成本的成本花费,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态度进而影响使用者实际使用行为,移动通讯软功能的多元化与大幅降低信息传输成本,相较于传统手机拥有较高相对优势,有助于提升使用者采用意愿。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状况,不同年龄所注重功能属性有所不同,年龄偏大者主要注重和使用文字、语音传输功能,年龄偏小者除文字、语音传输功能外,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多元化功能也相当注重。新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复杂程度,影响使用者采用意愿,使用者移动设备的新旧程度、使用习惯与外部效益情况的不确定,对于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重要影响。

4.外部因素如何对使用意愿与继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与潜在使用者背景越相近的使用者传递出信息越可信,对潜在使用者影响越大。在各外部因素中,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对于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大于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

五、研究结论

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先进移动设备的出现,带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与应用。由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环境与特性,使用者与潜在使用者拥有兼容设备时,可观察关系紧密的使用者使用状况,或者自行下载安装软件实际试验,增加软件的可试验性与可观察性,对于使用者采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正向影响。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多元化功能,以及低于传统通讯成本的成本花费,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态度进而影响使用者实际使用行为,移动通讯软功能的多元化与大幅降低信息传输成本,相较于传统手机拥有较高相对优势,有助于提升使用者采用意愿。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状况,不同年龄所注重功能属性有所不同,年龄偏大者主要注重和使用文字、语音传输功能,年龄偏小者除文字、语音传输功能外,对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多元化功能也相当注重。新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复杂程度,影响使用者采用意愿,使用者移动设备的新旧程度、使用习惯与外部效益情况的不确定,对于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有重要影响。与潜在使用者背景越相近的使用者传递出信息越可信,对潜在使用者影响越大。在各外部因素中,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对于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大于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

本文为探索性质的研究,探讨使用者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行为,可能影响使用者采用移动通讯软件因素。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各式营销手法、信息传输成本降低等实际效用,可以让更多使用者愿意使用该软件。除软件本身功能与效益外,本文提出的命题与各理论数据可提供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业者,更加深了解使用者使用对于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的需求,除通过大众媒体之外,人际间的互动更是影响潜在使用者使用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因素,提供给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厂商研发参考。

参考文献:

[1]安琪,2008,《我国Web2,0时代下的网络广告新形式探析――以腾讯为例》,厦门大学.

[2],2011,《基于SNS的开放协作式学习模式研究》,河南师范大学.

[3]陈炯良,2006,《以“使用-扩散”观点探讨VoIP网络电话之扩散》,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4]苏伯方,2004,《实时通讯软件采用模式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

[5]郭中桦,2009,《使用手机为载具阅读数字内容意愿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型为例》,南华大学.

[6]候东仪,2004,《新产品创新扩散模式-以行动电话为例》,台湾国立台北大学.

[7]谢恒,2009,《大学生使用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山大学.

[8]简文益,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讨Moodle系统运用于高中职教师教学之研究》,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

[9]Clara Chung-wai Shih, The Facebook Era:Tapping Online Social Networks to .

[10]Eshet, Y,(2004), Digital Literac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rviv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er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3(1), 93-106.

[11]Gordijn・J,Yu・E,,vander Raadt・B,Vrije Univ-Amsterdam, E-Service Design Using and e3-value Modeling[J] ,IEEE Software, 2006,23(3):26-33.

通信软件论文第5篇

硬件主导论:硬件决定一切信息技术发展初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硬件制造,全世界一年内能造出的计算机屈指可数,这些庞大而昂贵的计算机难以操作且极不稳定,有些计算机甚至需要通过调整电路结构来应对不同的计算任务。在这种背景下,硬件成了决定信息系统价值的核心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从而形成了硬件主导论,即硬件的价值等同于信息系统的价值,其他组成均附属于硬件。基于这种认识,当时的硬件厂商通常会把配套软件的源代码免费送给用户,以方便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硬件主导论存在很大局限,忽略了软件等系统其他组成的价值,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大量的社会资源集中投向硬件制造领域,制造工艺飞速发展。

软件价值论:软件具有独立价值随着硬件制造技术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机构甚至个人购买计算机处理事务,计算机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使用目的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用户大多不具备开发软件的技能。于是,能否提供易用、可靠的软件成了评测信息系统的重要因素,软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开发者不再提供源代码,甚至要求用户付费购买软件。对软件的旺盛需求促使研究者反思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并形成了软件价值论,即软件不是硬件的附属品,而是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软件价值论深深地影响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无论是学习编程还是学习多媒体处理,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软件操作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焦点。

开源共享论:开放源码共享智慧开源共享论来自开发人员对软件价值论的反思,他们认同软件的价值,但反对闭源或设置软件专利等手段。他们认为,软件、通信协议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应掌控在少数商业机构手中,而应开放给全人类自由使用,开源正是保证这一权利的必要手段。经过长期努力,开源精神开始从软件开发向其他领域延伸。近年来,随着软件行业垄断的加剧,很多国家希望借助开源获得信息产业上的突破,开源共享的呼声日益高涨。与此同时,在中小学开展开源文化教育得到了更多关注,我国一些省市已明确把开源文化纳入课程。

普适计算论:计算无处不在普适计算论最早在1988年被提出,表现为人们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处理信息,而不必关心技术和设备。普适计算论源自科研人员对“人-机”关系的重新思考,力图让人成为信息系统的中心,其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对信息技术普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受到了充分重视,教育的重心从关注软件操作转变为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过计算机的中心地位还未动摇,已有的发展成果也没能得到课程设计者的充分认可。

通信软件论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论基础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00-01

1 《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虽然目前《信息论基础》课程都有配套的实验教学内容,但是大部分实验内容还都是在实验箱上进行的。一方面,实验室由于规模的限制,实验设备的台数不多,而招生规模却在不断扩大,学生的实验课时相对有限,所以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实践练习和锻炼;另一方面,实验箱平台所支持的实验内容大都是演示性质的,并且实验项目基本固定学生只能得到对实际通信设备结构、原理的浅显认识,而对通信系统背后的真正工作原理,以及各设备之间的相互关联是片面和模糊的。

(2)近年来由于我国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居于前沿的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且其理论研究的发展大大超前于实际的市场需求。在这种大环境下,新的通信技术必然会被不断的引入大学信息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来,使课程教学的负担逐步加重。

上述两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信息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扩展都需要我们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做出相应地变化,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去冷静地思考,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2 软件仿真实验

目前,国内绕《信息论基础》教学的现状,对《信息论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探索[1-2],其中针对教学手段,提出了基于2种仿真软件SystemView和Matlab来辅助教学[3-4]。软件仿真技术正日益融入许多经典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软件仿真实验内容灵活、设计性强,与基本理论相互补充,与硬件实验相互弥补。

但对于信息论基础课程来说,Matlab和SystemView都有不足之处。Matlab功能强大,集数值分析、矩阵运算、信号处理、图像显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提供了一个高性能的科学计算环境,通用于多个领域,虽然有专用的通信函数库和工具箱,但本科生在使用这些函数搭建通信系统的过程中,经常碰到困难。一方面是因为Matlab的帮助文档是英文的,本科生对于英文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时存在困难,这主要是关于这样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受到重视。

而SystemView是一个信号级的系统仿真软件,主要用于电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仿真,能满足从信号处理、滤波设计到复杂的通信系统仿真等要求。虽然其操作简单,只需要拖动鼠标和输入一些模块参数,无需编写复杂的程序语言,就可看到仿真结果。但对于本科生来说,这样的仿真结果只是让他们看到信号参数的改变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却不知道仿真背后的原理和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3 基于C语言的软件仿真

针对这些仿真软件对于信息论基础教学存在的局限,本项目利用C语言可视化编程的强大功能,开发一套更适用于信息论基础教学的仿真软件。我们从功能上把该仿真软件分为三部分:信息论基础各章节基本知识辅助理解;搭建实际无线通信系统;最新科研成果展示。

在“信息论基础各章节基本知识”模块中主要包括离散信源的信息熵、平均互信息及平均条件互信息、信道容量及其一般计算方法、连续信源熵、等长信源编码、变长信源编码、错误概率和译码规则、有噪信道编码、信息率失真函数及其性质、霍夫曼编码、费诺编码、游程编码、差错控制、线性分组码、卷积码、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等知识点。“搭建实际无线通信系统”模块将搭建多个无线通信系统,如COFDM系统仿真、卫星通信系统、数字基带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等。在软件设计中把原理框图和仿真框图一起在界面上给出来,对应的程序代码是开放的,这样不仅把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完整的展示出来,而且把信息论基础课程的各重要知识点联结起来;“最新科研成果展示”模块将教研室中教师们的科研成果展示出来,目前主要包括网络编码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GPS和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视频编码研究、光纤通信研究等方向。

4 将软件仿真应用于教与学中

这是很重要的实践环节,考验该仿真软件是否真正起到辅助作用。该仿真软件计划在三个方面辅助教与学。第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现场使用该仿真软件。教学内容中常常涉及信号的处理过程,传统的方法是通过画框图和数学公式将其表达出来,但若在课堂上使用该仿真软件,可动态仿真信号的处理过程,产生各种生动直观的信号波形和频谱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信号处理的全过程,也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应数学公式的推导。第二方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使用该仿真软件。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经常遇到要验证教材中一些公式和图形,以及一些习题中的画图,这时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该仿真软件中相关的一些模块来帮助完成。第三方面,学生在课后使用该仿真软件。该软件的仿真框图和代码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在课后深入学习。老师也可以通过安排一些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在模仿该软件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子模块,形成新的通信系统。

5 结语

本文创造性的研究开发基于C语言的辅助教学软件,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信息论基础》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搭建的实际无线通信仿真系统,能够虚拟现实通信系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对通信系统有完整系统的认识;通过观察输出通信系统中各子模块的仿真结果,配合上老师的仔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子模块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不只看见“森林”,也看见“树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小峰,逢珊,邹海林.信息论与编码的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13):11-14.

[2] 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通信软件论文第7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43-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软件工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的课程,它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现有的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软件工程”教材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没有融入当前比较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而且所选取的实例也没有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已不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培养有优秀复合人才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提出了“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案例和实践、多形式考核”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产学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企业中建立研究基地同时与资深软件工程师和咨询师进行联合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软件分析方法和工具;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了以后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需求。

2.1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软件工程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为软件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更为专业化,应该在跟踪国际有关机构对软件工程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工具与环境、标准与规范、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应涵盖如下层面:

(1) 基本理论层面:介绍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工具与环境,等,其中传统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不能没有,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时,而对于新的技术和方法则应该花较多的课时加以介绍,安排合适的课程训练,如在面向对象的方法、项目管理方法、相关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等方面。

(2) 技术管理层面:介绍软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风险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等方面。主要以软件过程为主,包括美国的SEI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ISO9000-3、国家行业标准《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SJ/T11234》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J/T11235》,等。

(3) 实践层面:软件工程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软件工程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实践。可以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设计、参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以小组方式进行软件项目模拟,参与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等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跨学期进行。

2.2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标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在合理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覆盖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十个知识点,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配置管理、工程管理、软件过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内容的教学被有意识、阶梯状地分配到学生四年的不同学习阶段,最后使学生具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1) 加强对软件工程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在一年级的计算机导论课中加入了职业发展和软件工程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作用,加强学生的规范化意识。

(2) 加强编程规范:在二年级的程序设计课程中除了使学生熟悉编程语言,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外,还加入了模块化思想和编程规范的训练,通过加强软件工程中编码阶段的规范化训练减轻了以后的软件维护工作。

(3) 设计的规范化:三年级开设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以及大量的管理课程,在课程最后布置一个综合作业,这个作业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系统的分析、设计。

(4) 工程化实践:四年级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进一步强化软件工程的思想,通过实践进一步体会其重要性。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通过四年的阶梯状教学渗入,通过迭代式教学,使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得到有层次、有步骤地提高。

2.3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讲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并且在同样的一节课内能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将部分内容制作成课件供学生自学,以便于学生课外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通过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以及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 双语教学:考虑到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软件工程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以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 案例教学: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5) 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几个方面),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

(6) 讲座:通过资深的专家、软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2.4完整的、体现先进管理理论的特色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讲授的原理、技术、方法都是抽象的,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将MBA的案例教学引到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中,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案例讲授每个知识点,将实际案例作为贯穿所有知识点的主线。该案例选择学生学过、当前流行的管理方法(比如ERP、供应链),最好来源于授课教师直接参与的软件项目或实习基地的项目,授课教师对其全部细节能够准确掌握,当然还可以与软件企业的资深的软件工程师和管理者合作来编写案例,使其具备实战性;另外,这些教学案例最好采用传统的以及目前流行的两种方法编写,并且要根据软件工程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 布置讨论案例。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安排一到两节的案例课,该案例不同于教学案例,可以针对各个知识点的特点设计多个案例,不要用一个案例贯穿所有知识点。案例的内容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真实性、复杂性和启发性。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叙述案例,其中隐含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所处的客观条件,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并查阅有关资料,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明确给定条件,找出主要问题并做好记录。同时,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出解决主要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3) 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至六人的讨论组,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提出解决的措施,重点阐述分析、设计的理由,然后,大家集思广义,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由专人记录,讨论的重点是各个解决方案的相互对比和分析评价。最后,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4) 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每个讨论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分析设计结果。对于同学的发言老师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造意识。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对于非确定型的决策问题,同学们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结论很难统一。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但总结的重点不是对案例分析所做的结论性意见。因为,解决案例问题的决策方案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的总结应是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指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进行启发式的诱导。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贯穿软件工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工程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才使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优秀的人才。

2.5合理的实践安排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面很广,如果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很难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实践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一般集中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但是,在把握教学进度的同时,必须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边听课边实践,使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独立思考,及时消化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探询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课堂学习结束后,进入集中的课程设计阶段,对上一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编写各阶段的工程文档,实现系统并测试,最后总结设计得失。

课程设计应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4~6人,在优差生搭配的前提下自由组合,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角色,小组成员角色可以互换。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协同完成项目开发。这些项目都是从实际合作基地的项目。设计过程学生相对独立的完成,需要学生在熟悉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后,能够通过Rational Rose针对实际应用问题构造UML模型,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设计小组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在研究问题找出规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交流合作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避免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脱节,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真程度,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实践的效果。同时每个阶段要有成果展示和相应的文档资料。最终应提交成功运行的产品及全部文档。

2.6多形式考核方式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软件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更重要的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软件工程的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我们的考核方案是:平时作业5%,课堂表现(发言与讨论)25%,案例分析(小组模式)40%,笔试30%,课程的实践单独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而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发言踊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论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管理模式、软件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突出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的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骆斌,张大良,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 万江平,安诗芳,黄德毅.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0.

[3] 王志平,张毅,童华,李烈彪.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2(6).

[4] 沈备军,顾春华.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

[5] 尹锋.软件工程的若干热点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6,9(5).

[6] 牛丽,.基于UML的ERP开发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2(1).

收稿日期:200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