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原文化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3-01-22 17:41:13
中原文化论文

中原文化论文第1篇

河南是我国的武术大省,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在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原武术,其中号称“天下武学正宗”的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高不可估。中原近几年也一直致力于开发自己的武术文化,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多次武术文化节,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国际太极拳年会,已经逐步将自己的武术文化展现于国际并名扬海内外。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系统,并有着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根基与文化底蕴,对于发展本土动漫以及中国动漫产业都有着很重要的文化参考价值。目前在市场上也有与武术文化相关的动漫产品,但是对于真正的原汁原味的特色动漫的创作,还是有待于深挖其真正内涵。

中原宗教文化在全国处于祖庭、圣地级别,宗教遗迹众多,如登封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济源的王屋是山唐代著名道长司马承祯携玉真公主出家修道的地方;洛阳白马寺是佛教被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佛寺;推动佛教信仰大众化的净土宗祖庭开封相国寺;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典型代表也在登封嵩山脚下等,中原宗教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动漫创作方面,这些宗教的内涵与一些宗教古迹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本土特色的资源来进行利用与创新,突出动漫的地域特色。

豫剧是中原地方戏曲剧种,豫剧的题材表现和思想内容,都受到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俗礼仪、民间歌舞的影响。豫剧的题材,主要是中原地区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借鉴、吸收了中原地区传说故事、民间说唱、历史演义等民间文学的丰富遗产。豫剧大量剧目取材于中原地区的生活素材或民间传说,这些剧目大多来自民间,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对应着中原民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味,所以豫剧是有着较为广泛受众群体的审美活动形式。在豫剧舞台上活跃着的诸多人物形象,如穆桂英、花木兰、包公、郑国、银环、常有福、佘太君等,这些人物共同地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性格,同时可以看出这些戏剧人物的塑造是对中原农民的性格特征作了较深的挖掘和多方位的展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文臣武将、浩命夫人,还是现代农民,都能够体现出中原民众的气质、性格、爱好和心理素质,是中原民众性格的展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原人的豪放民风。目前的戏曲动漫很是受人欢迎,把传统古老的戏曲用动漫的方式来进行表现,这样使得受众不再仅仅局限于中老年人,如果我们能在此基础上对豫剧再进行更深的发掘与创造,相信对于更好地发展中原动漫有着坚实的力量。

综观世界各地优秀的动画作品,都会呈献出明显的各自己国家或地区所独有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如宫崎骏的作品无一不是反映出日本文化的的浓郁的无常感和神秘主义,以及略带悲情基调的宿命观,这绝不是无病,是由其传统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反映出来的是根植于其文化基础上的人文情怀。再如2003年出品的法国动画《疯狂约会美丽都》,其故事充斥着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文化独特的幽默与夸张,以亲和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观众,整片洋溢着浓厚的怀旧温情。即便是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虽然其创意来源是我国的民间传统故事,但表达的仍然是美国式的价值观与与文化诉求。我国的动画作品以及动产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获得突破,对我国本土的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可靠途径,中原文化即是这一途径上的一朵奇葩。

动漫产业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创作主题上的创新性、传播途径的广泛性、新媒体应用的多样性、受众人群的日益增长、创作方法上的艺术性、技术性等特点与优势;相应地,中原文化的特点非常鲜明,如戏曲的浑圆厚重、豪迈节奏明快、民间美术的粗犷、宗教文化的兼并包容、武术动作的舒展优美等。这些两方面优势和特点正反应出:一、动漫这类艺术形式可以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原文化的最佳载体和可靠方法;二、中原文化的鲜明特点可以成为动漫产业发展的创意源泉。另外,对于传承和创新中原传统文化,动漫在形式表现具有天然的可操作性,如剪纸艺术或者皮影艺术的二维性与侧面动作性特征,正好契合了FLASH动画的元件动画的动画原理,把每一个关节做成元件,无论是逐帧调动画,还是做成影片剪辑,都具有方便的可操作性,使动漫这一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播形式成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载体。

中原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原文化 独特性 文学 表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41

人们对中原和中原文化的理解,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中原”一词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地讲,“中原”就是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文化”是指黄河中下游或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朱仲玉先生的《试论中原文化与地方文化》一文中说:

“中原”这一地域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是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也有人认为禹定九州,九州即中原。本文讨论的中原文化,是指在广义的中原地域内产生的文化。

狭义的“中原文化”则主要指河南文化,如有学者说:

我们研究中原文化,则应从现代人理解的中原、中州出发,主要去考察古代中原腹心地区,即现在的河南这块土地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诸种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文化的特点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探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

陈飞先生在《“中原文化”涵义概说》一文中,对中原文化的涵义有精当的评述。按陈飞先生的辨析,“中原文化”有层面高低大小之别。一、“中原的文化”:这是基础的层面,着重于中原“地域”的文化。二、“中国文化”:这是“地域”的扩大,认为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代表。三、“中原文化”:这是超越的层面,中原已不仅仅是“地域”概念,而是具有诸多象征的和抽象的涵义。主要有:(1)“传统文化”:由于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民族、生活方式等等的主要发祥地和起源点,因而中原文化被认为是传统文化乃至正统文化的主流和代表。(2)核心文化:由于中原是区位上的中心所在和长期的王权所在,遂由现实的四方所归渐演化为天下所仰、万国所宗,于是中原文化也就具有了核心的地位;(3)“先进文化”:由于具备上述诸多因素,文化上的创造和创新也往往发生在这里,并且在这里率先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原文化被认为是先进水准的代表;(4)“根原文化”: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在中华民族的意识里,始终认为中原文化是“根本”和“原点”之所在,因此,不仅具有不断产生、再生和新生的生命力,同时始终是我们民族文化上的向往和归宿之所,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力地联系起来;(5)“和合文化”:中国人视中原为“中心”乃是将其视为“天下”的中心,因而这个“中心”同时也意味着“天下”,在其为天下所归的同时,也心怀天下,二者的统一便是“合和”:既关怀、开放、通达,又辐射、包容、和谐,所谓兼容并蓄,多元一体;(6)“寄托文化”:由于上述诸多原因,中原文化包含着全面的、无限多的寄托因素,既是现实的寄托,也是理想的寄托,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精神的寄托;既是回归的寄托,也是发展的寄托;既是个人的寄托,也是群体的寄托。总之,中原文化既像太阳,给大地以生命和力量,也像月亮,引人无限思恋与向往。

河南文化的独特性,河南作家们已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在河南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表现。李准的《黄河东流去》中,写春义和凤英这对年轻的夫妻从黄泛区逃难到咸阳,咸阳男子张口闭口说脏话,不回避女人。而“在河南乡下,对着年轻妇女,男人们是不准说这些脏话的。”凤英开饭馆,就必须容忍陕西风俗,而春义不能“入乡随俗”,最后的结果是夫妻离异,春义随着一些乡亲回到河南黄泛区,重建家园,凤英则留在咸阳。以前的研究,往往从性格、心理的角度解释这对夫妻离异的原因,认为春义代表的是保守、落后,凤英代表的是先进、进取。其实,春义认为不可在年轻妇女面前说脏话,未必就是保守、落后,相反,春义尊重妇女的理念倒非常符合社会文明化的要求,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方向。至少说,春义顽固坚持的河南风俗和凤英能够很快适应的陕西风俗并没有高下之分。那么,要更合理更全面地看待春义和凤英的冲突,除了要看到春义株守农业、安土重迁的心理和凤英性格中的现代因素之外,还要注意这对夫妻冲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会解释得更符合情理一些。孙方友的《小镇人物(三)・小上海》也注意到了河南文化和上海文化的鲜明不同。上海知青朱阿歌下乡到颖河公社插队,他“每天穿四个兜的中山服,留着分头,一尘不染,一丝不乱”,吸烟从不让别人,父亲从上海寄来的香肠也是偷偷地独自享用,处处显出小市民的吝啬、个人本位,和“我们豫东那地方人穷归穷,但穷大方”炯然不同。由于地域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同性格,“小上海”和大伙格格不入,大伙提起“小上海”都咬牙切齿。在这种人际环境下,“小上海”被开除出思想宣传队,派去挖河,出事故而死。表面上看,“小上海”之死,是一场事故,但从深层次看,可以说是地域文化冲突造成的悲剧。试想,“小上海”如果稍有入乡随俗的观念,对自己的行为和作人风格稍作变通,哪怕在微小程度上“向贫下中农学习”,何至于弄得自己如此孤立,被开除出思想宣传队呢?又何至于在挖河的繁重劳动中出事故而死呢?可见,尽管当时“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宣传盛行一时,而人们自小浸染于一定的地域文化内,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的地域文化鲜明印记在短时间内是无论如何难以改变的。田中禾的《印象》写二哥娶了一位四川“蛮子二嫂”,在过年祭祀祖先时坚持用四川的做冥钱方法,她与二哥形影不离,即使在生病卧床的婆母的面前还与丈夫搂搂抱抱,亲热狎昵,表现出一个川妹子的火辣辣的性格,这是与河南女子不同的。周同宾的《皇天后土・榴花》写主人公黄小豆娶的四川“蛮子”,十年前到村里相亲时在十几个男青年中大胆泼辣地选中黄一豆,结婚闹房时不怯生,唱民歌“绕着弯儿骂那些娃子们”(想娶其为妻而不得的年轻人),也写出了川籍女子不同于河南女性的特点。张一弓的《东北情话》专门比较了中原人与东北人性格的不同,一位东北的南下干部,坦言他十三岁就在大车店与一位十六岁的女子的风流韵事,三位在酒店饮酒的年轻人真诚地邀请“我”一处共饮,并毫无保留地谈论他们的“相好的”,一位和“我”有着“艳遇”的表面温婉而内心火热的东北女子,都让张一弓体会到东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不同。东北人的祖辈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被迫闯关东,就顾不上包装自己;而中原人因为上千年的诗书驯化,包装得太多太厚太沉,故中原文化和东北文化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风貌。

刘庆邦和张宇对河南人的独特性似乎有着更精细入微的体察。《到城里去》中,宋家银的丈夫在北京捡破烂被抓,她到北京找丈夫,遇到了很多拾破烂的。宋家银一看见那些女的,就知道是同乡。只有她那地方的人,才在头上包那样的毛巾,才是那样的包法。有两个妇女坐在地上啃干馒头,“这种直接把屁股坐在地上的坐法,也是她们那地方所特有的。”刘庆邦这里虽然写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也反映出作家本人对河南文化的地域独特性的精细体认。张宇反复读王钢的处女作《野花瓣儿》,“就觉得不像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写的”,果然,王钢祖籍河南,但生于湖北,长于江南。张宇第一次见到二月河,就直觉地认为二月河不是南阳人,因为南阳作家“一般来说大都是胸怀大志而认真刻苦的主儿,并且一定是言谈谦虚而谨慎的”,而二月河“却有啥说啥,还有点儿口满,甚至说他常常口出狂言也不为过”。阎连科是张宇的洛阳老乡,张宇能从其作品中读出“河南西部山区特有的生活气息,”“我能够听到我们贫困山区老太太拉响的风箱声,我能够听到冬天里饥饿的老牛的拉长的无奈的叹息声,我甚至能够闻到房前屋后粪堆的味道”,可见作为豫西老乡,张宇和阎连科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河南文化和其它区域文化的不同,在二月河这个“生在昔阳,幼居洛阳,老蛰南阳”的作家看来,更是明显。山西和河南在自然地貌、语言、人文景观、民风民性等方面的不同,二月河都注意到了。“昔阳县是土石岭式的地貌。这里多是旱天,你别想在这里观什么烟雨,树木最多的是荆和棘”。而“整个豫东是一马平川,连个小土包也难以见到”。这是自然地理方面的不同。简易的腊八粥,是山西的“百合饭”,河南的“糊涂粥”,这是吃食的不同。步行,昔阳人叫“步偏”,我们,山西人念作“俄蒙”,这是语言的不同。“冬天山西人下身穿得厚,上身宁肯薄一点,利索一点,这是既保暖又好干活的。河南人顾上不顾下则下身单,上身穿个厚棉袄。这很适合蹲在墙根晒暖。……倘论起勤劳这一条,山西人似乎强了一点。”“老家的窑洞住起来比河南的舒服”。“山西老抠能聚财”“吃呀!来山西,吃呀!”能聚财和会吃,是山西人显著的特点,与河南不同。这是风俗习惯和民性的不同。由于故乡是山西,又长期生活在河南,故二月河特别留意山西和河南的不同,他的确是道出了河南、山西的不同特点。

基金项目: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河南作家群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乃和主编:中原文化与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二月河:佛像前的沉吟[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

[3]张宇:张宇文集[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中原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中原文化;华夏民族;华夏文明;制度

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研究的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清晰地叙述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而且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能够以史为鉴,为曾经辉煌而现今相对落后的中原地区寻找一条可以再次崛起腾飞的发展路线。对于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之间关系的研究从目前来看,只是一个非常广义方面的研究。各个学科都以自己的角度定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总体上至今没有定论,这也与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有很大的关系。经笔者总结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观点: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是推进中华民族统一的根文化,通过论证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提供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文化精神依据。基于文化全球化视角的中原文化发展研究认为中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中,中原文化发展应与世界文化发展接轨,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

在本文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需要明确并规范的定义有:

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

中原文化: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是发生发展于中原地区的一种文化。

华夏民族:最初狭义指上指部落时代以黄帝为代表的华民族和以炎帝为代表的夏民族,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东夷民族、南越民族、北狄民族以及西戎民族。后来经过长期的兼并、交融和发展,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而现在,华夏民族就是指的中华民族。

华夏文明:在华夏民族所创造的基础上,并经长期的整合、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文明。

综上所述,文明和文化,归根到底是由人创造的,并伴随着这样的一个人群所发展的。华夏文明由华夏族创造、并伴随着华夏族的发展一起发展,换句话说,华夏文明的发展就是华夏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体现,而中原文化正是华夏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在中原地区的一种积累。所以,研究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实际上就是研究华夏民族在中原地区的一个发展史,通过这段发展史,研究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

一、中原文化、华夏文明的含义

(一)中原文化的含义

从地理意义上讲,中原地区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那么中原文化也就是形成在中原地区并在中原地区长期发展的一种意识形态。

(二)华夏文明的含义

我们现在所说的华夏文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源泉,思想核心是神道设教、礼乐教化,严华夷之辨,推崇仁义礼智信,也可以理解为华夏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明。

二、华夏民族的由来及其在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

华夏文明的开始阶段,也就是开创华夏民族的起始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两个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整合,中原地区逐渐成为华夏民族长期发展的中心舞台,并在唐宋时期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在这一阶段,中原文化相对于岭南、荆楚、吴越等其他地域文化,更能代表华夏文明;随后,长期的社会更迭民族交融,使得华夏文明重心随着社会统治阶级的迁移而离开中原地区,至此,中原文化对华夏文明发展的影响力就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直到今天,华夏文明中还是有许多中原文化的元素。比如尊崇有熊国的部落首领公孙轩辕(黄帝)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他在与其他部落的吞并战中统一了中原,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又比如在现代哲学与数理统计学中大放异彩的道德经,也是发源于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后期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推崇为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著。奴隶制时代的姜尚,春秋战国期的范蠡、墨子、商鞅、庄子、吕不韦、韩非,两汉时期的张衡、张仲景、蔡邕,唐宋时期的玄奘、白居易、杜甫、韩愈等等,他们都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人物,活跃于中原地区。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推动了华夏文明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同时也深深烙下了中原文化的痕迹。

三、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

(一)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共性和交汇点

上下五千年历史里,中原文化伴随华夏文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主导了华夏文明将近五分之三的历史,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同根同源,同时具有根源性、包容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

在社会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中原文化刺激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这就是根源性的体现;而在发展或动荡的环境中,中原文化又能寄由华夏文明的大环境,在其他地区存在发展,这就是创造性和包容性的体现。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何况现在也没有任何一个学派能把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严格的区分开来,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刺激而发展的一个整体。

其开放性则体现于:现代华夏文明的主题思想,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而展开,那么中原文化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内容、加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强调归属感和感情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存在意义,结合时下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以及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谐进取的宗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对中原文化中的哲学理论、自然观以及整体思维方式进行科学分析,可以成为华夏民族正确认识社会、管理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社会理念的的思想佐证。

所以说,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变革,中原文化至今还是适应华夏文明发展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它没有随着社会地位的沉沦而消失,相反依然能够代表并指导华夏文明的发展道路

(二)中原文化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关系

研究中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关系,就是研究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华夏文明几乎五分之四的历史时期几乎都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和载体的,同时也是中原文化灿烂发展的时期。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透过中原文化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原发展,并从中总结出社会前进的有益借鉴。与此同时,中原文化的先贤们发现并阐发的许多精辟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以研究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发展历史来找出文化发展的共性与联系,表面上看仅仅是文化学的范畴和成果,而实际上是寻找中原地区再次发展腾飞的历史契机,对国家的中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下,中原地区的经济腾飞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中原文化的发展,则一定是遵循华夏文明的发展规律进行的,是非成败转头空,所有的历史都是跌宕起伏的。历史的发展已经证实,华夏文明经过漫漫的时间长河历久不衰,这正是中原地区需要的一种经验借鉴,找到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双方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到中原地区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要素。这也是本文要体现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刘新芬.中原文化对中原崛起的阻滞及其自身超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中原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 英语文化;原罪论;《冒牌天神》

早在战国时代,荀子就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善者都是虚伪的,并且人性仅仅局限于好恶、喜怒、食色、利欲等,那些善良的、有价值、意义的东西全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结果,是通过后天学习、行动所争取得到的。未经教化的人是不可能向善的。这种性恶论的观点,和融入西方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中主张的原罪论不谋而和。美国影片《冒牌天神》(2003年)描绘的是一个普通人获得了上帝的能力之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故事,并且借此分析、探讨人类的能量到底来自何方。电影的主人公Bruce拥有了上帝的能力之后胡作非为的表现无疑是必然的,因为人的本性全是自私的。本文尝试用《圣经》中的思想观念来对美国影片《冒牌天神》进行解读,从而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该片,并且进一步深化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一、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论

《圣经》作为一部浓缩了基督教思想精华的经典之作,它成为基督徒的生活指南,也是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支柱。同时,它更是一部拥有丰富的内容、无所不含、应有尽有的百科全书,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考古以及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它对于西方各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以及文化色彩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西方传统的语言、思维以及主题特色在某种程度而言都来自《圣经》。《圣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西方文明的价值理念、政治、经济、文学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圣经》的明显烙印。《圣经》对于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书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假如从未接触过《圣经》,那将很难真正学好英语,更不可能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由于《圣经》的影响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要想更好地对电影艺术这种文化的精华进行深入的解读,必须掌握一定的《圣经》背景知识。

“sin”一词为基督教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原罪”,也就是原本就有的罪。许多人都知道《圣经·旧约》中耶和华上帝创造人类以及世间万物的故事,也熟悉始祖亚当与夏娃原本生活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由于偷食了善恶树上的禁果而被赶出伊甸园来到了人类世界。由于我们人类全部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因此我们每个人全部都是罪人。但是如果认为基督教所说的原罪就是偷食禁果而行淫,这是十分荒谬的。《圣经·旧约》是利用希伯来语进行记载的。《创世纪》中记录亚当和夏娃犯罪的时候所使用的希伯来语单词,其原来的意思是射箭的时候并未射中靶心,言下之意就是说未能符合上帝的标准与要求便有原罪。按照《圣经》中的记载,上帝六天造人类和世间万物,并且要人生养非常多,管理世间万物。上帝当时只有一条诫命,即禁止食用善恶树上的果子。然而亚当和夏娃没有多久就违反了这条诫命,偷食善恶树的果子,这就是所谓的原罪,也就是违背了上帝的诫命,没有信奉、遵守上帝的要求与标准。由原罪肯定会产生其他很多的罪,比如嫉妒、恨、竞争、偷盗、妄语、欺骗、自私、不负责等。

二、《冒牌天神》故事梗概

美国影片《冒牌天神》充分反映了人类的原罪,也就是人的本性是以自我为中心,假如人类拥有了像上帝的本领,并不会将其能力用在乐于助人、成全他人的善事上,反而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为所欲为,造成天下大乱。电影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Bruce是美国纽约水牛城的,在电视节目《人类利益》中作为一名新闻评论员,尽管年纪已经超过30了,却还邋里邋遢、毛手毛脚的。他还是一个满嘴怨言的人,脾气暴躁,总是埋怨上帝对自己非常不公平。他经常抱怨人间有这么多不公平的事,发誓假如他成为天神,必须改变世界。他才貌双全,主持的电视节目也非常幽默风趣,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其中他的女朋友Grace也是他的一个忠实的粉丝。某日Bruce真是霉运当头、祸不单行,甚至被解雇了,他感到万分压抑,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于上帝,对着天空诅咒上帝。上帝对于他无休止的抱怨难以忍受,决定赐给他一天拥有神奇的能力,让他明白要维持世界的良好运作是多么困难。Bruce获得了上帝的能力之后终于能够大发神威、无拘无束地改变世界了。他雄心万丈地要大展宏图,但所作所为无非是为了自身的享乐而打击、报复、作弄其他人,从而酿造了一连串的胡闹,甚至让他的狗在洗手间方便并且使用脚冲刷马桶。影片的高潮之处是尽管Bruce虽获得了改天换地的能力,却不能利用这种能力使得已经对他灰心失望的女友回到他身边,就算是上帝也不会去干涉别人的自由思想。最终他知道了获得了上帝的能力也无法让他获得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由于环境的变化,而是因为心中充满爱,在于日常生活过程中的细节、点点滴滴以及踏踏实实的努力。

中原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原则建设措施

引言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一个企业独特的信念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文化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创建具有中小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于推进中小企业形成全新的动力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员工素质,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处在创始和发展阶段,创业者一般本身素质比较低,企业管理能力有限,在他们的眼里,获取理想的企业利润和效益才是最重要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被遗忘和放弃。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些企业忽视或漠视了企业文化建设。另外,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最终会必然影响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1.1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只能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谋求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就比较脆弱,所以,中小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靠自身的硬投入,但同时还必须靠自身文化建设,靠文化的软投入。企业“软件”搞好了,同时配以企业的“硬件”建设,才具有双重动力。而且“软投入”具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企业的规模、资金、设备、技术力量等硬要素逐渐减少差距的形势下,那个企业的软要素投入越大越有效,那个企业就越有竞争力,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可能性也越大,文化竞争力就强。文化这种软投入可以给硬投入以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1.2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迫切需要。归属感和荣誉感是企业凝聚力的核心要素。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是帮助和引导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树立归属感和荣誉感。那种被企业需要、尊重的感觉会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当企业有经营困难时,有归属感的员工更能不离不弃、共渡难关。一旦员工对企业产生了“依恋心”、“归属感”,就会撂不下手中的工作,离不开合作的团队,舍不得未完的事业,就会从各个方面把所有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每个员工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相连,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员工对企业不信任、欠缺对团队的归属感,他们就不可能会以在团队中工作为傲,工作的热情和实力都不会被完全激发,只是为“工作”而工作,只会“做完”工作而不是“完成”工作;为了确保竞争和发展,员工的流动性会相对增大,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就得不到保障。

1.3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是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必要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和市场所提供的商品数量、品种的增多以及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作为选择主体的地位日益体现出来,对商品的选择越来越挑剔,不仅要求商品适用,质量好,价钱便宜,而且在选购商品时附加了许多文化方面的要求,包括文化功能、文化情调、文化心理和文化精神等。因此,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高服务时,必须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关系到能否顺利度过可能的危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持续发展培育的过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2.1人本化原则人是生产要素中做活跃的因素,中小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重视员工素质培养,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员工培育成优秀员工、有用之才。处理好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关系,通过企业的发展满足员工的需求、改变员工的需求,激发每位员工的发展愿望和动力,实现每位员工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员工、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谐相处。

2.2系统性原则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文化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因为有了这一判断标准,企业和员工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可贵的。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前提,企业精神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企业员工奋发工作的动力源,也是凝聚企业员工团结奋斗的思想纽带。企业的文化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和企业产品是企业精神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企业精神文化真正产生实效的有效途径。这八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这个复杂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模式。所以,只有抓好这八个子系统方面的工作,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计划处理好这八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具有蓬勃的活力。

2.3战略性原则企业发展必须制定系统的企业战略,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途径。战略目标和战略路径是否正确,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战略制定者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可见,为企业提供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企业战略的成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战略性思维,紧扣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中小企业只有建设和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用先进的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搞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主要:

3.1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示范效应,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对于形成企业文化非常重要。管理者的素质好,威望高,才能带出好的团队。对中小企业而言,规模小,员工少,管理社会化水平比较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每一个管理者要身体力行,向员工言传身教,作出企业文化理念、经营思想和工作作风上的表率,从而激励企业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目标而不断进取,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识、一种文化力、一种凝聚力,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名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

3.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全力依靠员工的主体力量。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等等。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因此,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全心全意依靠全体员工,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注意调动员工的创造精神,使每个员工都有权利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经营活动,这样做有助于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把企业目标转化为员工的努力方向和自觉的行为取向,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风险同担,使企业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3.3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任何企业都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围绕这个中心的。中小企业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的产品和企业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4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以培育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为核心。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需要培养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把企业的经营之道转化为全体员工的理想追求、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以及自觉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驱动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建立起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5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以创新为动力。由于中小企业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不能固守一种固定文化表现形式,它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中小企业在建设自己企业文化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不断地去创新,把创新作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永恒动力,全方位融入企业文化诸多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攸关,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只要我们每一个企业都能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就一定能促进企业长远、高效、快速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中原文化论文第6篇

首先,就国外而言,动漫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有日本、美国、韩国。通过市场调研可知,这些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动漫市场占有很大的分量,主要是源于这些动漫强国都拥有一条完整且成熟的动漫产业链,主要有以个特点:第一,动漫市场都有稳定丰富的创作素材,注重原创性。美国的动漫市场起源于电影动画。日本的动漫创作主要依靠漫画连载,拥有稳定的消费市场。韩国的动漫市场通过网络动画产业模式开启了成功之门。第二,动漫制作手段比较先进,宣传到位。美国的动漫完全是按照电影的风格制作而发展起来的,把握消费人群及消费市场的动向,保证了票房。同时,在动漫输出方面,不惜重金宣传,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产品。日本在动漫制作上注重拍摄效果,多采用三维、四维拍摄手段,画面唯美,意境深远。作为日本主体产业之一,其配套产业体系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尤其是用动画的手法把真人无法做到的剧情表现了出来,还包含了很多教育人的哲理,不像中国把教育的话直接说出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教育。韩国通过网络动画,进而衍生出网络游戏,抓住市场发展的动向及消费人群的特点,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再者,无论成功与否,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力量是所向披靡的。第三,动漫衍生产品市场开发得非常完善。比如漫画周边的动漫图书的出版发行,音像制品的发行,相关游戏产业的开发等等配套产品都为动漫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生存空间。第四,动漫产业的受众年龄段比较宽泛,不仅仅局限于儿童。这样,动漫市场就非常容易打开。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相比,关键是观念不同,日本是全民皆“动”,在中国好像固有的观念是,动画就是做给小孩子看的,故事编剧在深度上也跟不上,所以市场不容易打开。第五,每部动漫作品都会展现出个性鲜明、惹人喜爱的动漫形象,形成固定的动漫品牌,进而成为动漫作品的形象代言人。通过动漫形象可以推动动漫文化建设,培育动漫文化品牌,推动原创动漫画文化走向世界。第六、动漫衍生产品的版权都有明确的授权,保证其盈利创收,为后期的制作提供更好的保证与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动漫作品创意的开发、产品的制作都离不开资金的周转,否则难以维持正常的产业运转,进而可能会导致动漫品牌形象的破坏。其次,国内方面,在沿海,浙江杭州动漫产业已基本形成一条动漫研发、创意和制作、产品加工、商业运营和衍生产品开发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在中部六省中,“动漫湘军”的名头已叫响全国,目前湖南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有:

(1)政府对动漫、游戏产业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

(2)注重培养动漫人才;

(3)产业链条比较完善。由此可见,动漫产业的发展必须切合本国实际,找出亮点,形成动漫产业规模。尤其是对动漫相关市场的开发,更是重中之重。

二、河南动漫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河南是人口大省,是动漫产业受众最多的省份之一。鉴于动漫产业发展机遇的来临,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原文化的深度开发,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漫生产力、转化为区域影响力。河南的动漫产业整体来说,在全国仍然处于追赶者地位。与其他省市相比,河南动漫产业显得步子缓慢,动力不足,仍是一个动漫产业落后大省。自我审视会发现,河南的动漫产业,在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动漫企业的聚集、动漫基地的建设、动漫氛围的形成、动漫品牌的打造等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拥有丰富中原文化底蕴的河南动漫企业在产业模式的选择、动漫产业链条的完善、明星企业的打造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具有数千年积淀的中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为动漫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关键是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掘并传承下去。河南的动漫产业可在以上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几大特色:

(1)主动把动漫和有关产业结合,形成动漫产业链;

(2)注重影视动漫和出版动漫的结合;

(3)注重原创和中原文化的结合;

(4)注重行业协会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等。形成以中原文化为底蕴、以文化与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方向、以先进科学和技术为手段、以优良政策为保障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动漫产业链,在中原文化背景下构建具有河南动漫产业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河南动漫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中原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中原文化 中医药文化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95-01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中原文化对中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认识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起到了引领人们更好进行生产生活的作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新的知识、思想、技术等;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前景必然更加广阔。阐述和梳理中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无论是促进人民的身体健康,提升文化修养,还是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人类诞生后,就逐渐产生了医药的活动。如今流传的关于医药起源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伏羲、黄帝时期,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药文化的源头及主要发祥地。

一、中原历代先贤的著作,对中医药文化的养生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先秦诸子中,杂家和道家对医学,尤其是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影响较大。杂家的代表是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道家的代表莫过于老子、庄子。而吕不韦、老子、庄子都是河南人。吕氏,战国末期政治家,濮阳人;老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周口鹿邑县人;庄子,战国前期的思想家,商丘民权县人。老子和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顺乎自然、返璞归真的养生理论对后世也产生着深远影响。此外,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墨家创始人墨翟、杂家列子都是河南人,均有关于养生及相关内容的著作,对中医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着一大批中医药名家

中原古代文明彰显着中原古代文化的灿烂,推动着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发展,造就了众多中医药名家。中原古代文化的核心偏向于儒家思想,是源于汉武帝汲取董仲舒奏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时期也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思想将孝做为最根本的道德原则,仁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提倡人们将齐家、治国、修身、平天下做为人生理想,其中最高理想当为济世利天下。医者,仁术也。在古人看来,做官与行医,即良相和良医,本质是相同的――济世利天下。因而掌握医术者,特别是儒士们把行医济世做为自己的义务,从而也诞生了一大批的中医药名家。张仲景,河南邓州人,举世名著――《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他本人放弃高官不做,潜心于研究医学,终成一代名医;除此之外,中原地区还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医学家等[1]。这些著名的医药学家,犹如璀璨的群星,指引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道路。

三、在中原形成的中国古代文字,为中医药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字,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记录和传播历史的主要载体。汉字,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目前为止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起源为殷商时期的甲骨文。[2]研究甲骨文中汉字的几种主要形体,发现基本上是基于中原演变和定形的。

甲骨文的圣地坐落于美丽的河南安阳小屯。在甲骨文中,存在着最原始的中医文献,记载有20余种疾病。篆书,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通行的字体。小篆,是秦朝李斯(河南上蔡县人)受秦始皇之命整理简化而成。李斯的小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但统一了天下的文字,而且能够有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大约产生于秦代。蔡邕(河南杞县人)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也是书写隶书的圣手和大师。楷书,萌发于西汉,到东汉末年渐趋成熟。钟繇(今河南长葛县人)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楷书书法家。宋体字与活字印刷术均始创于开封。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对今人研究中医药学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为东汉人许慎所著,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人。

四、中原武术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河南温县陈家沟为太极拳圣地,河南登封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太极拳和少林武术创造了灿烂的武术文化。武术的比拼,难免导致肉体的创伤,武术伤科也就随之而生。疾病的“疾”字,就具有带有箭伤而卧床之意,因此医学与武术犹如一对孪生姐妹。少林伤科,继承了佛家伤科学的特色,有自己较为完整的治疗体系:在中医学为基础的大背景下,以经络气血的传输为理论依据;以穴道部位、脏腑经络为辨伤基础;以独特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方、点穴疗法及正骨夹缚等为治疗方法。它既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又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拓展了中医学,促进了中医伤科学的发展。武术与中医药的产生和形成均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发展、完善。它们和中医药文化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五、历代入主中原的朝代对中医药的重视,促进了中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历代入主中原的朝代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北宋时期提倡“兴文教,抑武事”,因此政府对医药学高度重视,逐步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医药学发展,使宋代的医药文化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多次修订本草,北宋政府就曾四次修本草;建立了各种国家医疗机构,例如在东京开封设立的“熟药所”,是我国最早的官方药局;建立全国医药学中心机构,注重选拔人才,兴办医学教育;组织编写《太平惠民局方》等多部药典;禁巫兴医。以巫术为业的巫师,在社会中长期存在着。历代王朝几乎都采取默认,甚至肯定的态度。直到北宋,政府实行了禁巫兴医的政策,多次颁布了禁巫的法令,为医学的发展肃清道路。北宋政府的这一系列政策,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通过对中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研究,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和地域中医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提高中医药地域的知名度,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带来进步。此外,还需要需要加大力度来支持高水平中医药的研发项目,并提倡研发拥有自主产权的中药新药。通过将中药新药研发与重大疾病的防治结合起来,期望在艾滋病、肿瘤、高血压、病毒性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研究方面做出新的突破,从而达到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3]中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中原的民生产业是中医药文化产业,中医药文化产业也是一个为国富民强保驾护航的利国利民的产业,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医药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敬生.中原古代文明与中医药文化[J].中医学报,2009,24(5):1-6.

[2]许敬生.中原中医药古代文明简论.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D].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