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康创建工作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3-01-27 06:49:09
小康创建工作计划

小康创建工作计划第1篇

村11社地处县城西,离县城3公里,座落在山青水秀的山下,全社共有农户户,合计人,劳动力人。现有耕地面积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亩。年人均纯收入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推进“六通三化”战略,积极探索依托县城,服务城市,发展自我的新路子,力争于年实现全面小康。

三、奋斗目标

到年,通过4年左右的时间,把该社建成我镇的全面小康示范社,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元。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生态资源实现由简单利用型向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初步形成蔬菜、水果、养殖以及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人民生活实现由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年,蔬菜基地达亩,优质水果亩,发展种养大户达户,引进推广新品种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30,沼气池达95口,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

年,建设蔬菜基地达亩,加大对亩优质水果基地的管护、增效,发展种养大户达户,引进推广新品种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达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70,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年,全社人均纯收入达800元,达到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四、发展模式及经济支撑点

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逐渐淡出传统农业,发展城郊特色经济。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六通三化”为重点,以“三个转变”为动力,扶持大户,建设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

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由于城市扩展,蔬菜基地大量被征占,充分利用该社离县城较近的有利条件,建立成片优质蔬菜基地亩,发展种植大户户,实现亩平产值元,全社增收万元,人均增收元。

2、发展名优水果基地。转变观念,将原有荒破亩退耕还林未挂果的果树,进行品种高换改良,并加强管理,全社年增收万元,人均增收元。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该社群众庭院,发展名优水果、花卉。新发展农家乐户户,年收入万元,人均增收元。

4、搞好养殖业的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色的指导思想,利用庭院和在水果树下发展养殖业,做到上面有优质水果,下面有鸡、鸭、鹅群,促进毛猪、耕牛、养蚕全面发展,实现人均增收元。

5、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我地借离县城近的优势,抓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和就地转移,每年力争输出劳动力人,人均增收200元。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六通工程”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路通”,力争在年内,修建社至路的主要路段米水泥路,进一步完善到各户的水泥路工程。二是“水通”,整治排灌水渠200米,利用拦田堰的有利条件,开发亩田面积的蓄水量,做到能渔、能灌、能养殖,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气通”,新建沼气池32口,做到用沼气参建户100。四是“光纤电视通”,实现光纤电视入户率达100。五是“电话通”,安装固定电话达95以上。六是“电通”,实现以电代柴户30。

7、引进外资,借资发展。利用我地离城近和六通的自然优势,努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引进外来有志之士来该社办厂,搞活地方经济,增加人均收入元。

五、年工作重点:

1、全面完成社、户的水泥路面硬化米,“户通”硬化率达100。

2、年底完成沼气池31口,力争达到100。

3、巩固发展名优水果,力争年全面挂果上市。

4、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养蚕大户户,养殖大户户,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人。

小康创建工作计划第2篇

村11社地处县城西,离县城3公里,座落在山青水秀的山下,全社共有农户户,合计人,劳动力人。现有耕地面积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亩。年人均纯收入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推进“六通三化”战略,积极探索依托县城,服务城市,发展自我的新路子,力争于年实现全面小康。

三、奋斗目标

到年,通过4年左右的时间,把该社建成我镇的全面小康示范社,人均纯收入达到800元。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生态资源实现由简单利用型向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初步形成蔬菜、水果、养殖以及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人民生活实现由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年,蔬菜基地达亩,优质水果亩,发展种养大户达户,引进推广新品种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30,沼气池达95口,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

年,建设蔬菜基地达亩,加大对亩优质水果基地的管护、增效,发展种养大户达户,引进推广新品种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达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70,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元。

年,全社人均纯收入达800元,达到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四、发展模式及经济支撑点

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逐渐淡出传统农业,发展城郊特色经济。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六通三化”为重点,以“三个转变”为动力,扶持大户,建设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

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由于城市扩展,蔬菜基地大量被征占,充分利用该社离县城较近的有利条件,建立成片优质蔬菜基地亩,发展种植大户户,实现亩平产值元,全社增收万元,人均增收元。

2、发展名优水果基地。转变观念,将原有荒破亩退耕还林未挂果的果树,进行品种高换改良,并加强管理,全社年增收万元,人均增收元。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该社群众庭院,发展名优水果、花卉。新发展农家乐户户,年收入万元,人均增收元。

4、搞好养殖业的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色的指导思想,利用庭院和在水果树下发展养殖业,做到上面有优质水果,下面有鸡、鸭、鹅群,促进毛猪、耕牛、养蚕全面发展,实现人均增收元。

5、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我地借离县城近的优势,抓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和就地转移,每年力争输出劳动力人,人均增收200元。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六通工程”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路通”,力争在年内,修建社至路的主要路段米水泥路,进一步完善到各户的水泥路工程。二是“水通”,整治排灌水渠200米,利用拦田堰的有利条件,开发亩田面积的蓄水量,做到能渔、能灌、能养殖,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气通”,新建沼气池32口,做到用沼气参建户100。四是“光纤电视通”,实现光纤电视入户率达100。五是“电话通”,安装固定电话达95以上。六是“电通”,实现以电代柴户30。

7、引进外资,借资发展。利用我地离城近和六通的自然优势,努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引进外来有志之士来该社办厂,搞活地方经济,增加人均收入元。

五、年工作重点:

1、全面完成社、户的水泥路面硬化米,“户通”硬化率达100。

2、年底完成沼气池31口,力争达到100。

3、巩固发展名优水果,力争年全面挂果上市。

4、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养蚕大户户,养殖大户户,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人。

小康创建工作计划第3篇

一、坚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放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确保责任、措施、投入"三个到位"。 责任、措施、投入到位,是做好优质服务工作的前提。我区坚持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充分认识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一)责任到位

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专题汇报,研究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大问题,部署重点工作,解决计生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区委、区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意见》、《关于争创"十五"期间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区的意见》等7个文件;区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区计生局《关于争创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的意见的通知》等l3个文件,对进一步做好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争创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区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年年初,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三级干部会议,分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形势,明确新一年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营造了有利于工作的政治、社会和工作环境。根据工作要求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镇也及时调整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区人大、区政协也十分重视、关心计划生育工作,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听取计生部门的工作汇报,审议《条例》实施情况,对全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和城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情况组织专项视察。今年区人大又组织区、镇两级人大代表评议全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措施到位

坚持和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区政府每年与各镇政府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在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表彰奖励、提拔晋升和评比各类先进中,坚持"一票否决制"。

不断提高计划生育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水平。区政府每年对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部门下达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职责任务书,并列入政府对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区计划生育局能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根据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不断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决策依据,及时提出提高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各成员部门发挥各自的工作优势,在队伍建设、经费安排、办证年审、宣传教育、依法行政、社会保障等方面积极支持。

(三)投入到位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果的公益性事业,我区坚持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来保证投入到位。一是增加计生干部编制。在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中,区计生局、指导站和各镇中心服务站都增加了编制。二是提供财力保障。区财政每年都能按上级规定和全区实际工作需要及时安排、落实计划生育事业经费,今年按全区总人口人均7.6元的标准核拨了事业经费;在依法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免费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总经费中,区财政承担了55%的经费。各镇财政也都能优先安排计划生育工作和奖励、优惠所需各项经费,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落实率达99.8%。

二、加强队伍和阵地建设,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建设和完善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和阵地,是做好优质服务工作的保证。我区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了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数量合适、结构合理、业务熟练、作风正派的计生干部队伍,完善服务阵地建设,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区计生局和区指导站公开招聘引进了3名中、高级职称的卫技和文秘人才。镇、村择优配强了计生专(兼)职干部;调整配齐了4219名信息员队伍,落实了"三定"责任制,使镇、村、村民小组三级计生网络更加完善。加强了对各级计生干部的培训。每年定期组织镇、村分管领导和三级计生干部进行学习培训,鼓励计生工作人员参加各类进修学习。健全了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做到职责明确,奖惩分明。建立了计生工作联系帮困制度。三级计生干部共联系了29OO多户婚、孕、育家庭,筹措资金开展了对独生子女贫困家庭的扶贫送温暖活动。

二是加强服务阵地建设。以学习贯彻国务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为契机,围绕"创新服务机制、调整网络布局、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按照"加强区级、完善镇级、健全村级"及"面向基层、深入乡村、方便群众、服务上门"的工作思路,加强了区、镇、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区指导站增添设备,扩建药具宣传超市和培训指导室,发挥指导培训和技术服务龙头作用。镇级"中心站带动分站运作机制"加强建设,面向全省公开招聘引进了8名有二证的卫技骨干,增添了新型B超、宫颈癌筛查仪等设备,确保了工作需要。增加投入,按照六大系列工程要求,加强科普宣传氛围建设,营造了新颖、文明、科学、温馨、具有时代气息的环境氛围。区指导站和镇服务中心按照获得的省执业许可证核准范围,开展优质服务,达到了"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群众满意"的要求。村(社区)按照"五个一"要求,完善了与卫生室"二室合一"的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强化了宣传咨询,配合搞好镇随访和积极做好村访视工作,规范随访服务率达97.96%。

三是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各镇、村根据优质服务先进区的"六好"要求,结合争创省示范区的活动,在全区深入开展了争创计划生育示范镇村、先进镇村、合格村、优质服务先进站和计划生育优秀工作者等争先创优活动。区政府召开了争创工作专题研讨会,修订和完善了争创工作实施方案。各镇你追我赶,攻克薄弱环节,做到整体推进,平衡发展。在2002年年底检查考核中,全区有3个镇被评为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镇,8个镇被评为先进镇;75个村被评为示范村,31个村被评为先进村,全区合格村率达92.8%;8个镇计生服务站被评为优质服务先进站。

四是加强系统自身建设。开展了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及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等争创活动,增强计生工作者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弘扬"团结求实、敬业奉献、创新争先"的计生精神。撤市建区以来,区计生局连年被评为区文明机关、无锡市文明单位,今年又被推荐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并通过了省、市验收;区计生局党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区计划生育系统2002年荣获区文明行业称号。

三、深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着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促进计划生育知识进村入户、登堂入室,是做好优质服务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是与部门联手开展活动,区计生局与宣传部联合下发文件在全区范围内开"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与教育局联合发文,在全区中学生中开展性与计划生育知识教育。二是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周口新闻》开设"计生园地"栏目,共刊登稿件122篇;在周口电台开播"计生天地"节目,共播放135次。三是抓好党校、人口学校的人口理论教育。各镇、村以党校、人口学校为主阵地,广泛深入地开展人口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和工作培训,并着力抓好当年婚、孕、育对象的应知应会知识普及教育,区、镇两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89期,参加培训67006人次,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保持在96%以上。四是开展计生知识宣传活动。在重大节日、纪念"9.25"公开信发表和法律、法规出台前后,积极开展计生科普知识宣传、法律咨询服务、知识竞赛和"三服务"下乡活动;连续两年组织寓教于乐的计划生育文艺汇演;增设体现"十五"规划要求的大型计划生育公益广告牌38块。五是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区计生局和司法局两次联合编写了3万份图文并茂的计生法律、法规干部版和群众版宣传资料,免费分发到全区各镇、村;投资7万元印制了11.3万份《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和2500份《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汇编》,免费赠送给全区人大代表、计生干部和各家各户;投资13.5万元购买和自制了37万多份计生知识折页免费发放。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有利于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氛围,提高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促进了"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

四、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科学管理和依法行政水平。

计划生育基础管理、科学管理和依法行政,是做好优质服务工作的基础。我区围绕这三个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是强化基层基础管理。在8个镇召开了4次镇、村计划生育基础管理、优质服务工作流动现场会,促进了基层台帐资料和日常工作的规范化。每年对45周岁以下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孕、环情检测服务,受检人次超过30万,受检率达99%以上,期内综合避孕率达到97.9%,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99.95%。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对基层服务中心软硬件建设等计划生育事业,尽最大努力在资金和物资上予以支持。

二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编制好人口计划,抓好人口计划的落实工作,促使育龄群众依法生育。组织力量研制开发了育龄妇女信息管理服务应用软件,提高了计生工作效率和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该软件荣获川汇区科技进步奖,在周口市各县(市、区)全面推广应用,并被吸收到河南省计生委信息系统软件中应用。组织各镇将出生数等有关数据及时与民政、卫生、公安等部门的数据进行核对,全区统计信息准确率达99.5%。建立了川汇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网站,公开计生工作政务和举报电话,促进了计划生育信息的及时了解、沟通和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多次组织基层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依法规范婚育行为;区、镇两级政府和计生干部认真执行"七个不准",自觉依法规范行政行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度、评议制度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规范落实率达1OO%。区计生局和区人民法院、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密切配合,不断提高计生案件的执结率。认真做好工作,建立了领导接待来访制度,做到件件有落实。

五、适应新形势,落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举措。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做好优质服务工作的关键。根据我区行政村撤并、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剧增的新形势,我们落实有效举措,确保了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一是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根据撤并行政村后、村级规模大、计生工作任务重的新情况,各镇择优配强村级计生干部,以点带面,高标准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发挥协会作用,组织育龄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增强了村级自治能力,全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率达99.8%。

二是加强城镇居委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城镇管理服务网络,落实所需经费。加强对城区计生工作的领导,完善了"单位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社区服务"的城区计生管理体制,强化培训、指导、检查和考核,使城镇计划生育管理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轨道。

三是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样宣传、同样管理、同样服务和同样考核。明确"单位属地管理"和"个人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责任制;坚持"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谁的辖区谁负责"。召开现场会,学习推广港下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验。计生、公安、劳动、工商等部门配合,加强验证工作。建立了医院对无证孕产妇的孕情、生育情况及时向同级计生部门通报制度,做到及时掌握信息、正确统计、依法查处,使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流出人口发证率达99.7%,流入人口验证率达97.6%。

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

进一步扩大计划生育工作的服务领域和范围,是做好优质服务工作的要求。我区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增强"依法、按需、免费"服务意识,把优质服务作为尊重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民办的实事工程抓紧、抓好。

一是全面开展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工程。根据省、市"十五"期间80%以上的育龄妇女要享有较好的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的要求,我区把这项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工程,充分发挥计生系统网络优势,利用卫生系统技术优势,精心组织,低廉收费,并通过召开流动现场会议,以点带面,在全区推广。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有87066名妇女参加了检查,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检查率已达86.3%,对患有目标疾病的18863名妇女进行了现场防病、治病和知识宣传,第一次防治率达93.17%,实现了三年任务二年完成的目标。

二是积极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我区为省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l8个项目点之一。自去年7月份起,全区一级干预已经扩大到婚检点所有新婚夫妇,新婚对象和照顾二胎对象接受检测的有4072人,检测率达93%,对检测呈阳性的177人都进行了治疗和指导。二级干预从去年9月份起在7个试点镇组织实施,通过广泛宣传、加强培训、增加投入、规范运作和优化服务,高标准地开展了出生缺陷二级干预工作,做到了"三个规范":规范服务阵地,确保工作有序;规范现场操作,确保检测质量;规范服务行为,确保群众满意。"三个到位":摸清孕周,确保参检率到位;跟踪服务,确保转诊到位;分级负担,确保经费到位。到目前为止,送检血样2014份,参检率达98.7%,B超复诊率100%,羊水检测率99.1%;对查出的1例唐氏综合症、2例葡萄胎、14例胚胎停止发育等均及时陪同转上级医院处理。

三是有机整合推进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作。在推进计划生育系列服务中,我区把开展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工程与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程、随访服务工程等七项系列服务有机结合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利用自制开发的管理服务软件积极实施随访服务、避孕措施更换、不孕不育查治等系列服务,育龄妇女接受规范的生殖健康服务率达86.3%。在开展知情选择服务时,按照"全过程、宽领域、多层次"的要求,区计生部门与卫生、妇保部门联合下发了《川汇区知情选择实施方案》,举办了多期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培训班,明确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共同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使知情选择内涵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开展规范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村达100%,知情选择率达90.70%。

四是积极开展男性生殖健康服务。充分发挥男性生殖健康门诊作用,通过门诊咨询、发放资料和专家门诊等形式,积极宣传男性生殖健康科普知识,为男性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查治不孕不育症提供优质服务。

小康创建工作计划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精神,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方职能优势,提高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创建活动,争取全县在2011年底建立起残疾人社区康复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和技术服务网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以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训练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康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争取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全面落实《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二类地区)》(附件2)提出的各项目标要求,适时提出验收申请,争取一次性通过省检查验收。

三、培育对象

全县所有乡镇及村(社区、居)均属于开展培育活动的对象。

四、方法步骤

此次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活动,从7月开始,到2011年10月结束。全县培育活动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验收”原则,及时启动工作,为全面达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准备阶段

成立怀远县开展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全县开展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明确部门职责。召开全县开展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活动动员会,部署工作,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大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宣传力度。

(二)实施阶段

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以乡镇为单位,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二类地区)》,全面组织实施,逐条逐项落实。

(三)自评阶段

乡、镇自评:各乡镇依照工作标准,对自身以及辖区内村(社区、居)的创建工作进行自评,限期补缺补差。自评合格后,向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县评申请。

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自评: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成员单位和县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组,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二类地区)》,对全县创建活动进行全面自查评估。

(四)验收阶段

认真总结,全面完善,提交验收申请,迎接省市评审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残联成立全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各相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社区卫生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要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按照创建工作的要求,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有程序的实施创建;要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为残疾人社区康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要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确保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深入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和途径,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宣传残疾预防常识,普及康复和保健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康复的认识和知晓率,调动广大残疾人和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小康创建工作计划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争创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全面提高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促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早日实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坚持政府主导、残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统筹规划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和相关保障制度,以社区康复工作站为依托全面开展社区康复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坚持全面康复、普遍康复,到底,建立起残疾人康复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和技术服务网络,构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培育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我市的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7月1日——9月30日)。落实组织机构和康复机构,制定相关工作方案,落实培育活动经费。配备社区康复工作协调员、指导员,有计划地按照标准要求分步实施。

(二)试点阶段(10月1日——12月31日)。召开试点乡镇、办事处动员会议,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和督促试点乡镇、办事处全面完成试点工作任务,做好试点总结评估和全市推广工作。

(三)实施阶段(1月1日——5月31日)。按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的工作标准,召开各乡镇、办事处动员会议,开展各类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和督促各乡镇、办事处全面完成创建工作任务,做好各乡镇、办事处总结评估和全市创建活动工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全面落实相关工作。

(四)自查阶段(6月1日——6月30日)。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织自评,查漏补缺,制定整改措施。

(五)考核评审阶段(7月1日以后)。接受省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和评估,迎接国家的评审,并申请上级部门验收。

四、实施办法

(一)成立市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开展工作,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残联,办公室主任由李如水兼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处理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日常工作,并检查、指导、落实各项任务指标,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创建工作联席会议。

(二)市残联牵头,以乡镇、办事处及村委会、居委会为单位,对全市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详细掌握情况,弄清残疾人康复需求,安装康复器材,并提前在条件较好的社区开展试点工作,之后,全面铺开创建工作。

(三)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层层分解创建工作任务,把责任落实到部门和单位,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全市重要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对工作不力,敷衍了事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四)参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工作标准,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逐一对照示范标准的各个项目进行自查,找出差距与不足,加以改进。在5月底前完成创建工作,7月以后迎接国家和省的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是实现国务院提出的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原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基本职责。要自觉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2、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原平市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残工委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各乡镇政府、办事处亦要成立以行政负责人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分管残疾人康复工作,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3、落实部门职责。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涉及到多方面多部门,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各乡(镇)、街道,卫生、民政、财政、发改、教育、人事、城建、人口计生、宣传、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按照确定的职责分工,把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自己份内的重要工作,明确工作内容,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要求,主动参与,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密切配合,构建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4、强化目标考核。市政府将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残疾人整体工作的重点内容,列入对基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对工作积极、成效明显、考核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推诿扯皮、给全市示范创建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将严肃处理,追究责任,确保全市创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确保创建目标的顺利实现。

六、各部门职责

(一)市政府秘书处

1、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政府年度工作计划、报告,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制度。

2、负责制定扶助全市贫困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康复服务的优惠政策。

3、负责全市创建工作的综合协调工作。

(二)市残联

负责协调督导整个“创建”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

1、督促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制订康复计划。指导社区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建档立卡、组织宣传,为社区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建档率达80%,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2、协调辖区内卫生部门(市卫生局、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二院、安康医院等)进一步完善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制度,贯彻好扶助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优惠政策,落实好省、市各项康复项目。

3、抓好社区康复协调员的配备工作,落实好康复工作经费和社区康复协调员工作补贴经费。

4、制订培训计划,对社区康复协调员和部分残疾人家长进行相关康复技能培训。

5、完成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设立全市残疾人康复指导服务中心,完善市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和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站的工作。督促社区康复协调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康复机构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指导社区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指导社区组织辖区内盲人开展定向行走训练。

6、会同卫生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康复知识、技能培训、娱疗、工疗和心理疏导等康复活动,帮助社区配备经济实用、便于社区使用或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辅助用具和康复普及读物。

(三)市发展和改革局

1、负责将残疾人社区工作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年度公共卫生建设范畴。

2、积极争取有关发展残疾人事业政策的国家、省项目资金、设备器材支持。

3、合理规划,协调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

(四)市卫生局

1、协助、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康复室,指定专业康复指导人员重点开展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积极设置、指导、管理残疾人康复家庭病房。

2、负责残疾筛查、诊断,组织社区康复协调员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残疾人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各类残疾人的状况。

3、负责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干预筛查、诊断转介;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心理辅导。

4、做好康复知识普及,开展康复咨询活动,传授残疾人预防知识和康复训练方法。

5、督导协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社区疑难残疾患者转介给上级医疗机构或专门康复机构。

(五)市民政局

按照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的标准要求,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指导协助社区居委会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安排固定的残疾人活动场所,社区康复站面积不少于30平米。

2、协调卫生部门,抓住社区规范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完善社区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康复室,设置率达到80%。

(六)市财政局

1、负责对市残联申请的康复设备、器材、康复中心(站、室、点)改造,康复员补贴、康复人员培训等“创建”活动经费进行审批。

2、按辖区人口每人0.5元标准预算并拨付康复经费,确保培育活动康复经费的足额落实。

(七)市教育局

1、成立相关方面的专家技术指导组,做好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工作。

2、做好在校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和服务工作。

3、配合相关方面,做好康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八)市人事局

负责人力资源临时的合理流动、配置,组织专业人员和相关方面,保障全市创建活动开展的需要。

(九)市建设局

1、城市各类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设和居住小区以及有残疾人生活与工作的场所,要严格执行建设部、民政部、中残联《关于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2001]126号)等有关强制性标准中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要求,设置和完善无障碍标志,把好设计、施工图的审查及工程验收关。

2、把社区残疾人工作纳入统筹规划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建设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委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残联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建标[2003]38号),在审查规划时,应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提出的无障碍要求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十)市委宣传部

1.做好社区康复示范市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

2.将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内容。

(十一)市人口计生局

依托自身资源,发挥基层网络优势,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做好病残儿童鉴定,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

(十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各乡镇、街道为本辖区创建活动工作的主体,要成立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乡(镇)、街道工作领导小组,由小组长与辖区内村、居委会签订责任状,按照示范县(市)标准,逐条逐项做好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两级创建活动的落实工作。

2、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把创建活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目标考核,统筹安排,发挥整体优势,确立专人分管牵头,明确工作职责。

3、制定本辖区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康复站(室)的建设计划,确定残疾人家庭康复的重点对象。指导社区制定康复工作计划、各项有关制度等。

4、做好康复需求的调查,对重点康复站(室)进行改造,提出康复需求计划,支持协调各项“创建”工作开展和落实,完成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交给的“创建”活动中的其它任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争创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七、经费落实

(一)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创建”活动经费并监督经费使用情况。

(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按辖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适当安排社区康复经费。

八、达标体系

残疾人各类康复率达到以下标准:

(一)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率90%。

(二)聋儿语训率90%。

(三)肢体残疾人功能训练率90%。

(四)缺下肢者假肢装配率70%。

(五)精神病患者监护率90%。

小康创建工作计划第6篇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主要作法

××市74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0%,2004年××市人口计生委牵头开展农村“人口与小康建设家庭计划行动”,与全市108万农户签订计划书,持有计划书的家庭可享受生殖健康优惠服务及经济帮扶政策。在促进家庭生育计划/生殖健康的基础上,统筹解决计生家庭经济困难、扩大计生家庭民利、落实计生家庭优惠政策,推进“新家庭创建”。通过“六个到户”:一是生育计划落实到户,二是奖励制度落实到户,三是生殖健康服务落实到户,四是婚育文明落实到户,五是民利落实到户,六是帮扶计划落实到户,把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置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创业的大背景下,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效结合,其作法定位准确、措施具体、特色鲜明:

(一)新家庭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市人口计生委将“人口与小康建设家庭计划”内容进行分解,制订计划书,人口计生干部牵头,发动人大领导、政协委员、协会会员支持,计生家庭参与,利用网络健全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协调贷款、研究项目、落实政策等,开展“联谊桥”、“一加一”、“手拉手”、“对对碰”等活动,帮资金,帮项目,帮信息,帮脱贫。全市共为计生家庭提供帮扶资金2.25亿元,优惠减免各类费用225万元,帮扶5.6万户计划生育贫困家庭;2007年上半年全市共为计生家庭提供致富信息1.9万条,协调贷款3751.1万元;成立大批农村瓜菜、养殖、种植合作组织,将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空前高涨,“新家庭创建活动”蓬勃发展。

××市人口计生委从“计生就是民生、民生就是责任”的高度,规范“新家庭创建活动”,将农村人口计生工作融汇、渗透、结合到新农村建设各个环节。各乡镇、街道紧紧抓住少生这个根本、致富这个宗旨、文明这个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可行的新家庭创建标准,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落实到每个村组和每个家庭,形成各具特色的三种模式。一是德惠市大青咀镇朝阳沟村的贴息贷款模式。利用省里52万元贴息贷款和村筹集的40万元重点扶持46个规模较大、成片成链的养鸡户,建立肉鸡饲养基地,过去因好逸恶劳、成风而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少生快富、勤劳致富的文明村,户年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

二是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的优先承包模式。利用村自有资金,盖起60栋蔬菜大棚,优先承包给计生家庭和女孩家庭。通过村里扶持共发展蔬菜瓜果种植户70个,养猪户65个,养牛户21个,养鸡户13个,户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

三是双阳区齐家镇卧龙村的技术支持模式。人口计生部门和涉农部门优先对计划生育家庭进行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中帮助农户确定当年的发展项目和方向,并在项目引进方面予以支持。全村发展优质绿色水稻120公顷,新建木耳菌段加工厂1个,目前有120户农民家庭正在进行示范栽培,另有390户养殖梅花鹿、山黑猪的农户得到技术支持,全村经济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

(二)新家庭创建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相结合

新家庭把少生优生作为重要标准,“新家庭创建活动”则是以计划生育任务的完成作为基本要求。××市人口计生委从落实生育计划入手,把计划生育政策送进农家,把生殖健康服务落实到户,免费实行计划生育“四术”和“三查一治”。拨付1800多万元资金,免费为120多万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检查;投入200多万元,依托服务机构和灵活方便的计划生育服务车,免费为120多万名农村已婚适龄男性提供生殖健康检查,生殖健康的阳光第一次照到广大农村适龄男性身上;投入90万元,免费为4.7万名已婚待孕妇女进行优生筛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促使农民自觉按照现行生育政策,实现少生、优生的家庭计划。

(三)新家庭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市人口计生委对农村家庭中出现的大办婚事、早婚早育、多生孩子、封建迷信、参与、子女辍学、不赡养父母等现象,以及存在的不劳而获、小富即安的思想,提出要实现经济和精神“双脱贫”,在经济脱贫的基础上,开展精神脱贫,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实际制定并大力推行“十个反对,十个树立,十个提倡”,在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千方百计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和教育,转变他们的观念,使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角真正发挥作用。建立婚育文化街、文化墙、文化楼、文化院,甚至婚育文化广场,展示“关爱你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做一个聪明的女人,做一个负责的男人”等温馨、暖人的图片、文字,定期免费发放《婚育导读》到村;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节目,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通过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等宣传活动,建设生动活泼的生育文化,使群众潜移默化地受到生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乡村计生办成了老百姓的娘家,大事小情都喜欢坐一坐,闲话家常、交流体会、传播知识,新观念悄然形成。

(四)实行“五级考评”

“新家庭创建活动”实行“五级考评”的办法,即户申报、村认可、乡检查、县验收、市抽检。整个考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人口计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每年年末,农户对照“少生、优生、健康、宽裕、和谐、民主、文明”七个方面的标准,向村里申报一年来实行计划生育、发展经济、落实“十个反对十个树立十个提倡”等情况,之后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组成核查小组予以确认。村认可后,连同户申报的情况一并提交到乡里,乡党委、政府责成人口计生办逐户检查。县(市、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乡的检查结果,深入村里验收。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代表市委、市政府组织抽查,将抽查结果通报全市。

凡是通过考评并获得新家庭称号的家庭,由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授牌,悬挂家门,优先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同时,考评结果与先进村、乡、县的评比相结合,并作为人口计生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融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依据,评价人口计生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初见成效

××市的“新家庭创建活动”关注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并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带动更多的家庭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促进了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促进人口计生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实施“新家庭创建活动”后,群众把主要精力转向创建新家庭,经济收入持续增长,3.7万户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摆脱贫困,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平均增加320元。全市涌现出少生快富典型1万多户,使计划生育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免除了后顾之忧,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7.44‰、2.76‰下降到2006年的5.53‰、1.74‰;出生缺陷发生率从13.6‰下降为6.03‰;出生人口性别比从的111.07下降到109.8。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使人口计生工作走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新家庭创建活动”促使人口计生干部不断转变观念,走出“就数量抓人口”、“就计生抓计生”的封闭思维,把人口计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紧密结合,使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计生部门的作用和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有了重新认识。

市、县、乡各级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在“新家庭创建活动”的规划、部署、监督、考核各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主动介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与其他部门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大人口观,营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良好氛围。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使计生干部素质提高、战斗力增强、干群关系和谐

随着“新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深入,人口计生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成为自觉行为,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大为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育龄群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对计生干部的态度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从拒之千里变成近接远迎。2007年最新调查显示,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高达98.13%。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基本经验

“新家庭创建活动”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鸣点,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赢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家庭创建活动”,纳入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新家庭创建活动”,使各级党委、政府“亲自抓负总责”具体化,将“新家庭创建活动”与农村税费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基层工作结合起来,与建立完善人口计生长效工作机制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各项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建立综合治理机制,4年来市人口计生委和各主要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了25个文件,相关部门配合默契、有求必应;加大投入,近几年市本级的计划生育经费每年递增200万。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市健全完善了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等多层次、多元化利益导向体系,推进计划生育由处罚制约为主向利益引导为主转变。2006年共发放336万元,使所有符合奖励扶助政策条件的个人全部获得奖励。城镇计划生育家庭离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得到落实。对于独生子女考入重点高中、大学的,分别给予奖励。部分县(市、区)开展了独生子女人身安全保险、独生子女医疗保险、母婴安康保险等试点。

××人口计生委制订《新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以市政府名义下发,相关责任部门落实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农口各部门和乡镇涉农站、所的技术人员包村,帮助计生家庭掌握一种以上的农业或多种经营技术;劳动部门在组织就业培训时,优先考虑独生子女;金融财政部门优先为计生家庭提供小额贷款;林业部门优先为计生家庭提供木材和苗木;工商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办理营业执照;土地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审批临时用地和废弃地;畜牧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提供畜禽防疫服务;农机农电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提供致富项目燃料和用电服务等,为“创建新家庭”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服务网络作用

行政管理、服务机构、自治组织和群众团体“四位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覆盖参与“新家庭创建活动”的每家每户,具有深入农村、服务家庭、触角灵敏、运转高效的特点,使服务实现网络化,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具有传递政令、政策协调、人口管理、组织动员,信息采集、传播和反馈的优势,技术服务体系在宣传群众、技术服务、健康促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任何其他部门所无法比拟的。

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各级党政领导、人口计生、涉农等政府部门,对农户逐一调查、登记,了解其愿望和心声,帮助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帮扶计划,运用一对一包保的方式,深入到农户家中,帮助农民创建新家庭;群团组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九台市计生协会员张春丽成立“新星养猪协会”,养猪协会会员全部成为计生协会员,为31户贫困计生家庭担保贷款38万元,发展养猪业,31个家庭全部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猪基地;社区自治组织将新家庭创建的标准、目标等纳入自治内容,建立“议事日、评议日、公开日、宣传日、服务日”等“五个日”制度,“新家庭创建活动”情况汇总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接受村民监督,维护了农民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四、“新家庭创建活动”重要启示

(一)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将实现从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从初步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上,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创建新家庭、建设新农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人口计生委开展的“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确立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口发展战略,运用新理念和新办法,从广大农民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需求出发,将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增加农村家庭享有的公共服务,为缩小城乡差距作出重要贡献。

(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实情况看,广大农民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农村公共治理的突出矛盾。“十一五”期间,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转型的主要任务。30年来建立起的集管理、服务于一身,联系农户、扎根基层的人口计生网络,是当前农村公共服务最主要的平台。

××市人口计生委开展“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网络的平台,从多方面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从单一的计生工作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从控制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统一、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使人口计生服务网络成为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根本性作用。

(三)实现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有机统一

“家庭”是人口和计划生育运行机制的微观主体,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中占有主体地位,其参与程度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宏观调控的成败。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宏观调控通过社区,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务公开、村民自治,有效组织最基本细胞的亿万家庭,使之真正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

小康创建工作计划第7篇

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的重要举措,也是人口计生部门融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们特别开办了“新农村·新家庭”专栏,为相关政策的宣传以及各地做法经验交流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

在此,我们热烈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将反映农村新风尚、新面貌的活动、新闻、故事等,以各种文体记录下来(需配相应照片及说明,照片大小500kb以上),给我们投稿,与大家一同分享“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带来的幸福果实!投稿邮箱:

一年多来,罗店镇在创建新农村新家庭活动上入手、入脑、入心,开展了“计生民生工程”、“生育关怀”、“关爱女孩”、“救助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阳光计生”等工作,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帮扶,促进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生育文明、权利保障、能力发展和福1利改善。

近年来,河南省汝南县罗店镇人口计生系统按照全县新农村新家庭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为目标,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家庭生育质量、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为主线,开展了“计生民生工程”、“生育关怀”、“关爱女孩”、“救助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阳光计生”等工作,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帮扶,促进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生育文明、权利保障、能力发展和福利改善,促进和带动大多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成为富裕家庭、健康家庭、文明家庭和幸福家庭,成为新农村事业的建设者和改革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农村计生家庭的幸福指数逐年得到提高。

一、领导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指导

省、市、县创建实施意见下发后,罗店镇及时将创建活动纳入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制定下发了《罗店镇创建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活动实施意见》。同时成立了罗店镇创建新农村新家庭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分管计生的副职任副组长,计生、财政、民政、卫生、劳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本镇人口计生新农村新家庭计划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先期确定双庙、老村、罗东等5个村为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试点村,先行试点,稳步推进。镇政府协调各部门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强化目标责任,落实工作任务。项目实施以来,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协调联动,活动有声有色。

二、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深入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通过刷新宣传标语,制作大型喷绘宣传牌,巡回文艺演出,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数字电影进村,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目前,全镇累计出动流动宣传车100辆(次),刷写标语850条,制作大型喷绘宣传牌35面,各类展牌90面,发放生殖健康知识小册子5千余本。与县电视台合作开辟了创建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活动专题栏目,共举办专题节目12期。在双庙、老村、罗东等村建立起了融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生育文化大院。在罗西、杨楼、张竹园等村,在村间主要道路上建起了生育文化墙,使群众立足于观赏,共享于图文,感受于教育。同时,各创建村人口学校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定期为育龄群众讲解中央《决定》、省市《实施意见》、生殖保健、新农村新家庭标准等知识,同时传授种植、养殖等科技致富知识。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形式,加强了生育文化建设,在全镇形成了浓厚的创建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工作良好氛围。

三、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

(一)加强村组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县聘、镇管、村用”管理办法,工资由县财政实行直通车发放,彻底解决村组计生干部工作不专的问题,村级副职不能兼任村计生专干,村民小组长或党小组长不能兼任中心户长。通过以上措施,强化了村组计生干部的责任。(二)继续强化“三查”服务和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努力提高节育措施落实的有效率和及时率,确保创建村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三)加强对农村生育二孩对象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全程孕情监控、跟踪服务,落实定点分娩和随访服务等。(四)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切实落实村组责任,认真落实“七个一”管理制度,创建村共签定流出人口计生担保合同3250份,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五)加大对创建村人口抽样调查的工作力度。坚持不打招呼、随机抽样调查的办法,定期抽查人口计划等计生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创建村计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创建村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阵地建设、着力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一)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镇计生技术服务所建设。我们把镇计生技术服务所建设作为创建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活动的一件大事来抓,先后投入资金50多万元,用于技术服务阵地建设,技术设备购置和技术人员培训,为企业和辖区的育龄妇女开展健康检查,免费为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子宫肌瘤、乳腺病普查普治等。计生服务中心技术服务人员经常性地开展门诊、巡诊、上门随访服务和生殖健康咨询活动,满足了各个年龄段女性健康需求。我们还在生殖健康进家庭春、秋服务活动期间,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加大叶酸的发放和服用指导力度,减少出生缺陷发生。目前,已为300多对待孕夫妇免费检查,对20余对高风险目标人群提出指导和治疗意见。同时我们还举办婚育新风知识、女性生殖健康知识、计生政策法规、青春期性教育等各类宣传咨询活动100多期(次),接受宣传咨询的育龄群众2万多人(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二)加强计生新农村新家庭建设试点村的“两室一校”建设。为了把计生阵地建设与村两委会阵地建设统筹规划,并作为新农村建设之中的工程,按照要求,各创建村均建设起了布局合理、机构健全的计划生育办公服务场所。镇财政共投资10万余元,为各创建村“两室一校”统一配备了办公桌椅、资料柜、药具柜、人口学校课桌凳椅等办公设施和常规医疗器械,同时更新了“两室一校”各种挂牌。通过努力,全镇创建村阵地建设达到了“房子好、设施好、服务好”的标准要求。目前,全镇形成了以“县站为龙头、镇所为骨干、村室为基础”的技术服务网络。

五、落实优惠政策、健全利益导向机制

该镇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奖、优、免、扶、保、助”的利益导向体系,促进广大育龄群众提高实施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实施农村计生民生工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改善计划生育家庭生育、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力推进以关怀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关怀育龄群众生殖健康、关怀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关怀女孩、关怀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为主要对象的生育关怀行动,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落实“救助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实施办法,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形成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扩大“幸福工程”项目覆盖面,向“幸福工程”对象发放救助资金,启动致富项目,救助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贫困母亲,帮助她们治贫、治愚、治病,鼓励贫困母亲参与劳动,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