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情境教育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2-08 12:47:32
情境教育论文

情境教育论文第1篇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情境的创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十分有效,能够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需要付出努力。首先,教师需要准确地解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多方面特点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要准备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又适合在课堂内开展的游戏、表演、故事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选择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参照国家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确保活动与国家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二)优化情境,促进理解

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自我。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教师深思。优化教育情境是很好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育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针对一个问题,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教师提供的这个答案,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一问题。而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头脑风暴之中,更全面、正确地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就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单一的教室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那么教师可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开展一些户外课堂或者户外活动,同时,可征求学生的建议,让学生自主地去策划自己的户外活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户外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自主地完成整个户外活动方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情境,挖掘主动

总结在任何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情境教育中同样如此。总结深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因此,在开展情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触发、善于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意聆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发言和表现,教师要善于触发思考,推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又在思考中学习更多的内容。

二、教育学视野下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

(一)锤炼语言

教育情境需要语言的支撑,如果离开教学语言,教育情境往往不能实现价值,发挥教学作用。教学语言是创设教育情境的基础。课堂在学生的心中,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在情境创设中,教师采用准确、简洁、幽默的语言通常能够使教学内容摆脱枯燥乏味的特征,变得生动形象,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语言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中介,是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条件。教师若是能够应用风格美、态势美、形式美的各种语言,往往能够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变成学生喜爱的课堂,让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大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生活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一切理论都是各类专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从反方向来说,知识也需要运用到生活之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往往不能明白知识的重要意义。结合生活创设教育情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结合生活创设教育情境还能够引导学生强化体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当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就是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二者,打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运用实物也是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的重要方式,课文中的一些物体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教师运用实物演示情境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运用多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走进了校园,已经成为学校必备的硬件设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擅长使用计算机技术,因此往往忽略了多媒体的使用。运用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良好方式。运用多媒体,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多彩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展现图画,能够将教材具体形象化,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教材内容,更易接受理解。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况,渲染合适的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收获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能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整理得更为清楚,更利于学生学习和吸收。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课堂气氛的良好方式。角色表演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主要通过了解情境—理解角色—担当角色—体会角色—扮演角色———获得感受等环节来完成。由于将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教材内容中的人物,能够让学生学会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好地获得理解与体会。角色扮演由四种方式,一是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直接进入角色,体会思想感情。二是分角色阅读教材内容,让不同的学生阅读不同人物的不同声音,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三是直接表演,让学生分角色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表演。四是改变教材,让学生自己对教材进行改编,编写出合适表演,突出主题的剧本,再进行表演。

三、结语

情境教育论文第2篇

(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之中,教师往往采取“一言堂”的方式,单向地按照教材所写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取知识。然而,学习并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还是一个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信息的过程。传统的“一言堂”仅仅只让学习成为了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后面三个过程需要通过情境教学来完成。合适的教育情境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思维活跃,在接触新知识的同时联想到旧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信息的构建。合适的教育情境还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理解信息,此外,教育情境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自身发展。

(二)提供知识的应用平台。合适的教育情境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之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知识、信息的应用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和信息,让理论与实践真正联系起来。适宜的教育情境是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衔接,能够为学生提供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教材知识与学生认知、情感体验的结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能够散发思考,更好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同时,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可以获得思考的空间,去思考问题的相关信息,思考前因后果,整理出有逻辑性的问题的来龙去脉,既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合适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集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综合体。因此,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特点,既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又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个发展既包含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包含学生的综合发展。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育,可以创设良好地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供知识的应用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二、教育学视野下的情境教育手段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境的创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十分有效,能够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需要付出努力。首先,教师需要准确地解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多方面特点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要准备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又适合在课堂内开展的游戏、表演、故事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选择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参照国家教育部门的教学大纲,确保活动与国家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二)优化情境,促进理解。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自我。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教师深思。优化教育情境是很好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育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针对一个问题,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教师提供的这个答案,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一问题。而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头脑风暴之中,更全面、正确地完成对问题的思考,就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单一的教室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那么教师可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开展一些户外课堂或者户外活动,同时,可征求学生的建议,让学生自主地去策划自己的户外活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户外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自主地完成整个户外活动方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情境,挖掘主动。总结在任何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情境教育中同样如此。总结深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因此,在开展情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触发、善于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意聆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发言和表现,教师要善于触发思考,推进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又在思考中学习更多的内容。

三、教育学视野下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

(一)锤炼语言。教育情境需要语言的支撑,如果离开教学语言,教育情境往往不能实现价值,发挥教学作用。教学语言是创设教育情境的基础。课堂在学生的心中,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在情境创设中,教师采用准确、简洁、幽默的语言通常能够使教学内容摆脱枯燥乏味的特征,变得生动形象,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语言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中介,是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条件。教师若是能够应用风格美、态势美、形式美的各种语言,往往能够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变成学生喜爱的课堂,让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大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生活。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一切理论都是各类专家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从反方向来说,知识也需要运用到生活之中,才能发挥其价值。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往往不能明白知识的重要意义。结合生活创设教育情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结合生活创设教育情境还能够引导学生强化体验,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当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就是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二者,打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运用实物也是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的重要方式,课文中的一些物体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教师运用实物演示情境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运用多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走进了校园,已经成为学校必备的硬件设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擅长使用计算机技术,因此往往忽略了多媒体的使用。运用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良好方式。运用多媒体,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多彩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展现图画,能够将教材具体形象化,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教材内容,更易接受理解。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情况,渲染合适的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收获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能够将教师的教学思路整理得更为清楚,更利于学生学习和吸收。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情境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科学 情境教育

研究教学论的专家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识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因为抽象静态的文本知识借助特定的情境被“激活”了。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联系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认知能力以及接受水平,需要找到一个从生活经验到概念学习转换的过渡“阶梯”,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正好与之相契合。这种为教育教学而创设的情境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情境学习,被赋予了感情、符合学科特点,它不仅降低了儿童学习的困难,同时也让小学生得到别样的情感体验。

一、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章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从思维规律来看,人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利用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拓宽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就如同绘画讲究留白,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语文课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情境教育论文第4篇

一、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是真正地开动了。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气氛。因此,巧妙地设置问题是一种教学艺术境界。

首先是时间上要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每节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内容怀有好奇心,注意力比较集中,应把握这一时间,用新颖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别致的形式、巧妙的手段把学生引入一种亢奋的状态,使新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使新问题的解决得心应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以“印度国王奖赏发明家”的故事引入新课,能立竿见影地使学生迅速进入“战备”状态。

其次是在知识接受上要巧。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点,以及知识理解由易到难的交替点,巧设问题情境能畅通思维、钝化矛盾,达到“柳暗花明”之效果。如“等边三角形”性质的教学是在等腰三角形性质基础上进行探究,这些内容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已有所了解,在学习时往往处于囫囵吞枣的状态,缺乏较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动手操作“折叠”,从动手中体会研究对象的性质,从观察中得出所学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就能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较深入的理解。

再次是问题设置坡度要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深入认识问题。如讲《梯形中线位定理》一节时,可分设若干个问题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入手,让学生经历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猜想梯形中位线的性质、通过动手剪拼验证猜想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二、创设开放情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设开放式情境,可激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途径、角度去寻找与学习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学习了因式分解的方法后,给出一个三项式,先用提公因式法,再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让学生经历方法的形成过程。学习分式方程后,让学生以此为背景编一道实际应用题,编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

三、创设应用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数学的发展要求数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重视所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合适的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抽象知识之间的桥梁,它一方面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存在于生活实际之中,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渴望。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时,把运动员跳水的最大高度问题抽象成抛物线问题,把物流公司的运费、里程、利润问题构建成二次函数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创设美学情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看它,很有趣。”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枯燥、数学中有美,从而对数学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审美情趣、创新兴趣。现实生活中大量有关数学的图形,有的本身就是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例如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欣赏“海上日出”美景的同时,感受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变化;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中获得“五环”旗的欣赏美感。同时,教师培养学生发现、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

五、创设德育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情境教育论文第5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大体有以下两种:一是教师在教学伊始,通过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二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是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用具,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将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更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在“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蕴含的文人的淡淡的情愫。因此,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纯音乐,利用优美、淡雅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淡淡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感染下,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受到月色映衬下的荷塘的美丽。再如,教学《雨巷》这首诗时,教师在课前播放朗读视频,利用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学生感受那种朦胧的美感,可以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

二、进入情境,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又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析文本,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情境,产生情感共鸣,用优秀的思想影响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文眼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走进荷塘,和作者一起共游荷塘,感悟作者那份淡淡的情愫,感受优美的荷塘给人带来的淡雅和宁静。让不宁静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跟着作者一起从现实世界到和悦的采莲世界再到作者的理想世界,感受作者的理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作者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理性面对和解决,并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通过与作者一起畅游荷塘月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体悟情境,升华情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也会有多种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悟课文情境,通过探讨交流,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积极的语文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及与自身情况相联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在优秀的作品中汲取成长的智慧,获得前进的动力。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教师提问学生:“是谁杀了祥林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真正体悟当时的情境。学生体悟的立足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理解和体悟,有的学生会说:“是封建礼教”;有的学生会说:“是祥林嫂自己”;有的学生会说:“是鲁四老爷”。总之,学生从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获得不一样的情感升华,对祥林嫂的认识已经不是单纯的同情,而是更多地思考祥林嫂背后的社会及祥林嫂自身,进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还有学生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更多的是将“祥林嫂”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女性看待,看待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进而获得对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思考情境,提高素养

情境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情境教学 情感教育

情境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方法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与学生发展实际相符和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并与自己的相关生活情感经历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丰富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一、创设情境,激感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大体有以下两种:一是教师在教学伊始,通过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二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是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用具,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将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更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在“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蕴含的文人的淡淡的情愫。因此,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纯音乐,利用优美、淡雅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淡淡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感染下,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受到月色映衬下的荷塘的美丽。再如,教学《雨巷》这首诗时,教师在课前播放朗读视频,利用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学生感受那种朦胧的美感,可以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

二、进入情境,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又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析文本,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情境,产生情感共鸣,用优秀的思想影响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文眼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走进荷塘,和作者一起共游荷塘,感悟作者那份淡淡的情愫,感受优美的荷塘给人带来的淡雅和宁静。让不宁静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跟着作者一起从现实世界到和悦的采莲世界再到作者的理想世界,感受作者的理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作者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理性面对和解决,并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通过与作者一起畅游荷塘月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体悟情境,升华情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也会有多种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悟课文情境,通过探讨交流,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积极的语文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及与自身情况相联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在优秀的作品中汲取成长的智慧,获得前进的动力。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教师提问学生:“是谁杀了祥林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真正体悟当时的情境。学生体悟的立足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理解和体悟,有的学生会说:“是封建礼教”;有的学生会说:“是祥林嫂自己”;有的学生会说:“是鲁四老爷”。总之,学生从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获得不一样的情感升华,对祥林嫂的认识已经不是单纯的同情,而是更多地思考祥林嫂背后的社会及祥林嫂自身,进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还有学生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更多的是将“祥林嫂”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女性看待,看待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进而获得对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思考情境,提高素养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情境,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更高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重点和难点的情境中给学生提出关键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深入思考情境,真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如,在教学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提问学生:“这篇文章在第一次翻译时翻译为‘套中人’,你觉得哪一个标题更好一些?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思考整篇文章的情境,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懂得一个“装”字,揭示出这一行为是被动的,是一种社会文化氛围和习俗,更加显示出这篇小说的讽刺性特点。让学生了解到思想被禁锢是多么可怕,了解到一个社会的整体环境,进而与现在生活的社会相对比,分析异同点,汲取生活和成长的智慧,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进入情境、体悟和思考情境,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情境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通过情境教学实施情感教育,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聂勋伟.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创设策略探讨[J].才智,2011,14:121.

情境教育论文第7篇

(一)厘清二者的关系

要在聋校语文微课中践行情境教育理论,首先要厘清二者的关系。从二者本质出发可以看出,情境教育更侧重于一种教育理念,相对来说微课则更接近于教学方法论范畴。情境教育的理念内涵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微课则是为了改善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

(二)找到二者契合点

1.教学效果的契合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其情感体验等具有独特的作用。微课则具有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元素,教师很容易就可以操作微视频,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同样有助于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2.内在结构的契合点

教学效果的契合源于二者内在结构的契合。微课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相对而言,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单一,资源容量较小,资源组成结构具备显著的“情境化”特征。从这个“情境化”出发,围绕情境教育相关理论,强化微课这一“情境化”特征,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二、情境教育理论在特教语文微课中的应用

(一)情境导入

情境教育讲究“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情境教育追求“美”,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情境导入就是创设情境,以描述情节、制作微课导入,让学生感受一个“真”和“美”的世界。在语文教学中,应针对教材的特点,从残疾学生的特点出发,多采用情境教学,把知识点和趣味性融合起来,设计精美的微课环节,以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播放暂停、任务驱动等方式来穿插思考和互动,残疾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如我在进行《拔河》《赛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等涉及体育项目的篇目第一课时教学中,事先布置预习,描述相关比赛情境。情境导入部分,由于听障学生存在生理障碍,仅靠教师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我在课前组织拍摄了相关内容的情境短片,在课堂导入时播放。在微课中,分别围绕拔河、乒乓球项目,让学生回忆生活经验,体味情境过程。自编自导的短片延伸到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每个学生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根据自己曾经的参与经历,逐步思考、总结,对课文和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讲透方法

情境教育注重“情”,要求与学生真情交融。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方法,以真情来实现“授人以渔”。这需要教师既示范操作,又讲透解决问题的方法。特校通常班额较小,我们可利用好微课载体,多创设情境,充分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通过微课和课堂双重“一对一”来解决残疾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在教学《捞铁牛》《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涉及科学原理应用的篇目时,我侧重传授方法,让学生质疑,自己在生活中找各种例子去检验科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在一些关键的节点进行启发、引导、疏通,如一些难懂、易错的地方等,不断激发残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三)拓展思维情境教育突出“思”,给学生宽阔的思维空间。学生要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但完成课后练习仅是能力拓展的第一步,即便对有多重残疾、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我们还是要以分层教学等形式,开发相关的不同微课,努力拓展学生思维。在微课中创设情境,适当对课堂内容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反复观看微课来巩固所学的方法,进而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假以时日,则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既扮演角色,又续写课文,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多种角色着想,既设想当时,也设想未来会发生什么。在教学《让座》时,既引导学生扮演、设想全部出现的角色,也让他们尝试扮演、设想文中未出现但可能在场的角色。如引导学生分别设想假如自己是那个小朋友、那位老大爷、在场的乘客和司机,当时和以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在续写课文时,适当补充一些正面和反面的例子,开展对当今某些社会现象的讨论,使学生得出感同身受的结论。

三、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