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外国语言学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1-27 12:10:56
外国语言学论文

外国语言学论文第1篇

中古英语科学语篇的语法隐喻

国内外自我监控学习研究述评

走向“多异”:从莫泊桑到谢阁兰

柏拉图与刘勰:写作观与文学观

《屈身求爱》:一则语言的寓言

象征主义文学视野下的布宁小说创作

《批评语用学视角下的社会用语研究》评介

古德曼《公司人》中的模糊回指现象研究

合作翻译中译者的应激机制

同传跟述完形练习中理想认知模型的构建

《盛装舞蹈业》中当代印第安人的生存危机与出路

从《爱之药》解读印第安生态和谐

现代诛心术:文学中发挥到极致的心理分析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家》中的非暴力思想及伦理表达

布宁小说的印象主义特色

独对五千年——论谢阁兰进入中国文化传统的尝试

狄更斯小说的伦理思想

爱情小说:读者的愉悦和女性身份构建

探寻一条休戚与共之道:东马华文文学中的族群关系书写

《第十二夜》与戏剧性的酷儿据和认知识解

对话马蒂斯——评A·S·拜厄特《马蒂斯的故事》

汉语“SOV+吗?”是非疑问句的生成与变异的句法语用分析

汉诗的节奏美及其英译

双语词典语词对等性的哲学思考——心理表征角度

从简·肖形象的变迁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剧的衰落原因

从《父亲的法则》反观赖特小说书名间的转义链

男性社谊、欲望、弔诡:《三国演义》及《亚瑟王之死》的跨文化比较(英文)

从认知叙事角度浅析科幻惊悚短篇小说《荒原》

哈尼夫·库雷西戏剧《郊区》中的成长主题、阶级动因与文化政治

《哈姆雷特》中的客观对应物

论日语对埃兹拉·庞德《华夏集》的影响

《万有引力之虹》中托马斯·品钦对技术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视频在听力测试中认知度和接受度的实证研究

英汉动宾搭配的词汇化差异研究

“陌生化”创作手法的英译——以中国古典诗词“错位”现象为例

从《诗艺》到《诗选》——20世纪前英国汉诗英译研究

论《秋山图》——兼论文本的多义与有限

基于语用意识的斯特林堡新女性主义反思与开拓研究

春来花发第一支——评李贵苍新著《书写他处:亚裔北美文学鼻祖水仙花研究》

反抗与复兴:西尔科《说书人》内外的恶作剧者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语学术语篇的情态与语用身份建构

国内语言偏离研究现状述评——基于国内12种核心期刊(2000-2013)的实证分析

《一个印第安男孩绝对真实的日记》——印白两种族的相互包容

爱情游戏——《踩影游戏》的二元对立与解构

从回归到重构——《黎明之屋》与《典仪》主人公印第安文化身份认同模式之比较

意义、记忆和神话:为印第安母亲命名——评西尔科的《说故事的人》

倾诉的渴望——瓦肯罗德的语言批评与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萌芽

外国语言学论文第2篇

英文名称:Fudan Forum on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小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外国语言学论文第3篇

外国文学之所以受到欢迎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还在于其语言的生动,这是外国文学的语言艺术重要的表现之一。语言生动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的表达,使所描写或者象征的人或者事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能够使外国文学显得真实而传神,甚至让读者深陷其中的世界,犹如身临其境。在外国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是完全由文学语言来进行对自我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表达,看似简单的语言中却包罗着深刻的哲理,充满深意和意境。甚至在作品中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似乎每一句语言的设置、每一个情节的设定都有其存在的独特意义。在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的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语言形象

在文学领域范围内,文学语言是主宰文学的命脉的,因此文学语言对于文学而言有着不容小觑、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外国文学也是一样。在文学语言中,形象性是最基本的一个语言特征也是语言艺术应用中的基本特征。所谓语言的形象,与生动是有差别的,语言的生动可以使读者了解作品中作者表达的内容,而语言的形象能使文学在更高的层次上。这就涉及到一个词汇——感知。

对比语言生动而言,形象有两个方面的性质。首先是其抽象性,换句话说,形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感知能力在思维中幻想出来的形象;第二就是表象性,无论是在读者还是作者的头脑中,都形成了固定的形象,从这一点上来讲,形象具有表象性。这两个性质是形象矛盾的两个极端,但是又符合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这实际上作者通过这里用这种语言艺术方法对自己想要表达的事物进行描绘,展现给读者,成功的让读者在其中体会深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简•奥斯丁创作的《傲慢与偏见》,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人物的性格没有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内容和行为等表现出来,详细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把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具象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三、结论

外国语言学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博雅教育、近性人文主义和现代科学人文主义等阶段,以人为本的核心渗透了现代教育思想,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二十世纪是人文语言教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思想从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涌现出大批的人文主义教学法,具体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但教育的核心都指向学生的自我实现。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平衡发展而健全的人。古罗马继续并发扬了古希腊的文明,在教育上着重于利用文化来陶冶一个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喜好原则”、“亲身经历”、“适应个性”和“社会竞争”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维多里诺及荷兰的伊拉斯谟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导博雅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的人。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创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提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学生中心理论。

在“人本化教育”逐渐走向极端并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摘要:“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关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和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以人为本”的核心没有变。目前,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

1、人文主义和语言教学结合的基础——认知和情感的需求

语言教学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义跟英语教学的关系由来已久”[2]。16世纪闻名的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语言教学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用文学去铸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来,拉丁文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而且语言风格美丽典雅,是铸造儿童心灵的最好的材料。

当代科学探究更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知是情感发生的前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肯定。实证探究表明,诸如记忆、思维等人类认知加工过程都受到各种情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约翰·舒曼,情感和认知是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戴马西也断言摘要:“我们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机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所以,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来对待,既要扩展学生语言知识,也要加强情商的培养。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把握语言知识。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语言活动中认知和情感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对认知结构的科学和心理的探究,现代语言学家积极推动人文思想和语言教学的结合,产生了不少人文主义教学流派。

2、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流派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和来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罗杰斯在1969年就于《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概括出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摘要: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主动参和之势[4]。

较明确的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出现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6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开创了听说法。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熟悉到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功能,强调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典型的教学流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罗的“沉默法”,美国的教育家库兰的“集体语言学习法”,保加利亚人罗扎诺夫的“暗示法”等。虽然他们所提倡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全然不同,但共同点是将学生看成既有聪明又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常被统称为“人文主义流派”。从80年代起,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能力,90年代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人文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便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根据教授观点的差异,人文主义教学流派又可以分为浪漫人文主义和实用人文主义。

浪漫人文主义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课堂教学应主要关注学生情感,经历和观点。学生要学的东西就在他们自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即是所有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无论是语法练习,考试和翻译,都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但当教学过于关注学生个人经验,学生接触到的语域和语体相当有限,所以这一教学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实用人文主义的代表。他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调整自己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发展和展示创新和合作能力,学会表现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协调。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强调了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还认为,过分强调人文方法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决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即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技巧的把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学生最重要的还应发展语言能力、记忆、动机和认知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实践中,人文思想已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许多教学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认知教学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实用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现。

三、人文主义语言教育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

多年以来我过大学英语一直以大班为主,课堂教学多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考试为目标,尤其是全国性的

四、六级考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风向标。这造成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过于理性化,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学生需求,尤其是个体发展的需求。这和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外语教学中提倡人文教学势在必行。

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语教学的瓶颈,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加强人文性,要注重摘要:

(1)正确理解人文教学法的含义。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功能必不可少,课程目标不能取消。人性化和语言教学不是格格不入的。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在个体主观意志的调动下积极地语言习得。

(2)明确外语教育的目的。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人文观,指导学生意识到个体发展的需求,既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恰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勇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形式要多样化,促使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得到表现自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摘要:

[1EdgarFaureetalLearningtoBe[CParis摘要:Unes

co,1972.26。

[2范琳,试论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摘要:58-62。

外国语言学论文第5篇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平衡发展而健全的人。古罗马继续并发扬了古希腊的文明,在教育上着重于利用文化来陶冶一个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喜好原则”、“亲身经历”、“适应个性”和“社会竞争”等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维多里诺及荷兰的伊拉斯谟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导博雅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理性的人。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和创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张“课程人本化”,“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提出“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学生中心理论。

在“人本化教育”逐渐走向极端并受到社会舆论质疑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摘要:“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是关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要通过科学对人和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

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人文主义思想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但“以人为本”的核心没有变。目前,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正是人本主义的体现。

二、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

1、人文主义和语言教学结合的基础——认知和情感的需求

语言教学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结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义跟英语教学的关系由来已久”[2]。16世纪闻名的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语言教学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认为,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就是用文学去铸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来,拉丁文学中的一些经典著作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而且语言风格美丽典雅,是铸造儿童心灵的最好的材料。

当代科学探究更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认知是情感发生的前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肯定。实证探究表明,诸如记忆、思维等人类认知加工过程都受到各种情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约翰·舒曼,情感和认知是可区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戴马西也断言摘要:“我们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机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所以,语言学习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来对待,既要扩展学生语言知识,也要加强情商的培养。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把握语言知识。这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语言活动中认知和情感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对认知结构的科学和心理的探究,现代语言学家积极推动人文思想和语言教学的结合,产生了不少人文主义教学流派。

2、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流派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和来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罗杰斯在1969年就于《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概括出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摘要: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主动参和之势[4]。

较明确的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出现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6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论,开创了听说法。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熟悉到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功能,强调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典型的教学流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罗的“沉默法”,美国的教育家库兰的“集体语言学习法”,保加利亚人罗扎诺夫的“暗示法”等。虽然他们所提倡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全然不同,但共同点是将学生看成既有聪明又有情感的完整个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常被统称为“人文主义流派”。从80年代起,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能力,90年代则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在这一背景下,人文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便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根据教授观点的差异,人文主义教学流派又可以分为浪漫人文主义和实用人文主义。

浪漫人文主义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发展自我。课堂教学应主要关注学生情感,经历和观点。学生要学的东西就在他们自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即是所有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无论是语法练习,考试和翻译,都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但当教学过于关注学生个人经验,学生接触到的语域和语体相当有限,所以这一教学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实用人文主义的代表。他认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态度,调整自己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发展和展示创新和合作能力,学会表现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协调。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强调了教师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还认为,过分强调人文方法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决不能放弃自己的职责,即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技巧的把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学生最重要的还应发展语言能力、记忆、动机和认知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实践中,人文思想已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许多教学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认知教学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实用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现。

三、人文主义语言教育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

多年以来我过大学英语一直以大班为主,课堂教学多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考试为目标,尤其是全国性的

四、六级考试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风向标。这造成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标准过于理性化,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轻学生需求,尤其是个体发展的需求。这和人文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距甚远。外语教学中提倡人文教学势在必行。

加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语教学的瓶颈,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加强人文性,要注重摘要:

(1)正确理解人文教学法的含义。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学生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的指导功能必不可少,课程目标不能取消。人性化和语言教学不是格格不入的。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在个体主观意志的调动下积极地语言习得。

(2)明确外语教育的目的。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语言教学中融入人文观,指导学生意识到个体发展的需求,既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恰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勇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形式要多样化,促使学生动手又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得到表现自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摘要:

[1EdgarFaureetalLearningtoBe[CParis摘要:Unes

co,1972.26。

[2范琳,试论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摘要:58-62。

外国语言学论文第6篇

1.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

2.关于外国语言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3.“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外国语言学立项热点及分布分析

4.国家社科基金外国语言学课题立项情况历时统计分析

5.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科点课程规划研究

6.基于立项信息语料库的外国语言学研究热点分析

7.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8.对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思考

9.外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及方法探讨

10.当代隐喻学在中国(1994—2013)——一项基于CSSCI外国语言学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 

11.关于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思考及探索

12.论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的有效策略——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例

13.聚类分析在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14.国际语言文化交流中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15.漫谈外国语言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16.反思性教学在外国语言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17.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 

18.山东省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9.略述外国语言学家对汉语的认识

20.校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简介

21.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2.近十年外语学界对跨文化研究1的梳理及分析——以2002-2012年外国语言学类核心期刊2为例

23.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24.《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培养模式、机制研究

25.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科介绍

26.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职业发展规划调查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27.反思性教学与外国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29.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30.反思性教学与外国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31.文学与语言学怎样相处——2002年外国文学年会座谈纪要

32.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第二语言研究”方向介绍

33.第三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在苏大举行

34.第二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总结报告

35.“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讨会回顾

36.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简介

37.基于对外国语言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38.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

39.首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

40.繁荣中的北航哲学社会科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引智平台

41.中国外国语言学界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报告——基于2007—2009年6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量化研究

42.首届江苏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将在南京举行

43.南京大学举行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成立仪式暨学术报告会

44.浅谈外国民族政策中的语言政策  

45.外国自闭症儿童语言习得研究近15年之综述  

46.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47.三类写作任务条件下外国CFL学习者作文语言特征  

48.外国普通语言学期刊选介

49.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简介

50.语言学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胜境概览  

51.语言学与外国文学研究:模式、分析与融合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

52.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课程设置

53.“性别与语言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举行

54.语料库语言学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研究

5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简介 

56.外国文学课程中性别语言差异及社会性别意识改观研究——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视角  

57.“语言学与外国文学研究:模式、分析与融合”学术研讨会通知

58.语言学范例、语言与文学性:对外国学生的文学教学策略

59.“性别与语言工作坊”在北京大学举行

60.第二届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征稿通知

61.语言学教育理论视阈下外国文学与汉语教学的融合与探索

62.第二届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征稿通知

63.倾向作者模糊限制语初探

64.现代外国语言学术语词典概述(1960—1975) 

65.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访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徐锦芬教授

66.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上海世博会外国展馆宣传资料的中译——以博洛尼亚案例馆中文宣传手册为例

67.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看词典中的外国人名翻译

68.聚类分析在外国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69.同外国友人浅谈中国语言和文字 

70.中国语言学的未来在哪里?  

71.清末至民国时期外国学者对黎族人体质、语言研究 

72.语言学理论的引进与学派的形成——兼谈钱冠连先生的学术思想  

73.外国语言教学语境下文化词语教学策略探讨

74.外国语言学研究现状及方法探讨  

75.学科风采——外国语言文学

76.外国学生汉语写作中非语言困难及解决方法 

77.构建语言类外国专家综合评估体系 

78.媒介学视域下哈代小说在外国文学史中的经典化 

79.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

80.外国学生副词“又”的习得顺序研究——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作文动态语料库的研究  

81.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简介 

8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第九卷)征稿启事

83.在新媒体视角下做好独立学院新闻宣传工作的对策与途径——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为例

84.比较两种外国语言的异同点 

85.热烈祝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设立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86.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

87.构建语言类外国专家综合评估体系  

88.谈谈外国语言的科学研究

89.“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  

90.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

91.二一二年全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暨《山东外语教学》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举办

92.浅议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93.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研究中心《国外外语教学》(CSSCI来源期刊)编辑部“青年学者培养计划”

94.外语基础教学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广东省外国语言学会94年度学术研讨会综述

95.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  

96.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7.语言经验在听者感知英语外国口音程度中的效应研究

98.《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9年第4季度)

99.谈大型外语研究专科索引的编纂——《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 》(1949—1989)编纂透视

100.基于对外国语言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外国语言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国外语教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54-03

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因为西欧早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学校型外语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语法一翻译教学法;说它新兴,因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实践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的外语教学法专家罗贝尔,加利松(Robert Galisson)首先提出将外语教学法更名为“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1985年后又创立了“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同一时期的法国语言教学专著和论文等也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做了系统阐述。对法国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方面的理论构建和教学实践(教学法)进行考察和解读,以期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到教学法的演进

直到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教外语”的层面上。无论是直接法、听说法,还是后来的视听法,教师都是通过声音或影像等辅助教学设施来训练学生的听说,使其达到听懂外语并运用外语进行表达的目的。“这种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教学思路发端于19世纪末,并一直在世界外语教学界拥有广泛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法国外语教学,不论是师资培训,还是常规教学,其主要内容就是语音、语法、拼写、词汇、讲解课文等。

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阔、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特定的和临时的”。这样,人们就把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研究对象从以前的专注于课堂“如何教”扩展到“如何学”,以及“教”和“学”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这种思考的结果便产生了外语一文化教学法的雏形(见图1)。

这一图表形象而直观地反映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语言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教师开始由以教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早已准备好的课堂内容(语言文化),他们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作出反应;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教材选用、课程进度、讲授方式方法等进行观察和反思。通过师生互动,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并且,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最终要让学生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习惯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二、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教学法到教学法学的演进

正如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宏观思考那样,教学法学则是对教学法的宏观思考。它同样发端于法国,但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名为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其创始人和积极推动者为罗贝尔・加利松。

罗贝尔・加利松是一位在法国和欧洲外语教学界享有盛誉的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专家,著作丰厚,如:(论思考型外语教师的培养),(论外语教学法上的伦理道德),

“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界定,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是一门主要面向外语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学科,其宗旨是努力使外国语言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进程实现最优化”。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加利松坚持认为,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必须从观察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思考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然后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的所谓理论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而且是“特定的和临时的”,亦即是说,理论必须与动态的实际相结合。仅就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领域不应有天然的鸿沟;另一方面,它将激发外语教师重视科研。用罗贝尔,加利松的话说,一个外语教师完全有能力既是教学法专家,又是教学法学专家。

2 在语言和文化,特别是二者的关系上,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有许多独到之见。如果说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上的不可分割性现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共识,罗贝尔・加利松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文化”和“大众共有文化”之分,并积极主张将后者教学法化,引入学校的外语课堂。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定义,“知识文化”是人们描述、表述出来的一种显型抽象文化,属知识范畴,因此属理性思考,理性认识类。讲授“知识文化”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中那些能够反映其民族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和科技等成就及其发展进程的背景性系统知识。讲授的方式多为独立于语言的专门的文化课程。所谓“大众共有文化”,主要指人们具体实践的日常生活文化,国内有学者称之为“交际文化”,属感性认识,其首要特质是隐含在目的语语言和非语言当中,却常常反映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社会习俗、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等。因为是隐含的,所以目的语国家的人常常只需意会,无须言表。传授“大众共有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目的语中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为目的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所共有共享的文化,最终实现成功学习和有效交际。“大众共有文化”与语言形式的互为依存性决定了语言和文化教学必须同步进行。罗贝尔,加利松一手开创了“法语词汇文化语用学”,长期致力于“法语形象表达法”、“法语拼接词”、“法语大众共有文化词”、“法语隐迹文化词语”、“境遇词”、“法语成语谚语”和“法语委婉语”等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卓著。

3 在外语教学法上,以罗贝尔・加利松为代表的当代法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理论将外语教学视为一个由学员主体、学习对象(目的语及其文化)、教育者(教师)、班级或小组、学

校、社会、人际和物质空间、时间等要素组成的开放性系统,其内又可细分成若干子系统,几乎涵盖了外语教学的所有方面。通过它,既可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找出每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也可开展纵向分析,找出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如此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外语教学工作绝非某一特定的、现成的教学法所能驾驭。

三、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理念在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20世纪末期以来,汉语学习的热潮在全世界汹涌而起。法国作为欧盟多元语言文化政策的主导者和积极推动者,在汉语言文化教学方面更是一马当先,独树一帜。由于中西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汉语教学实践中,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课程被置于特别突出的位置。在这方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stitut Nationaledes Langues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非常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概而论之,“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制造者,又是文化的产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着二百多年历史、从诞生之初教授三门外语到如今教授93种外语的法国东方语言学院就一直奉行“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开放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办学宗旨。现任校长吉尔,德卢什(Gilles Delouche)先生说:“我校的与众不同就在于除了语言课外,还开设了涉猎广泛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课程。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掌握一门外语。还要学习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并负有传播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使命”。前校长安得烈,布尔热先生(hndr6 Bourgey)也曾强调指出:“多学科性是东方语言学院的古老传统,应该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只单一地教授语言,学校便失去了精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法语名称是“Departement Chine”,并非“Departementdechinois”,直译应为“中国系”。一字之差,内涵相去甚远!恰恰与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亘古未变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这就是立足语言,着眼文化,培养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传播的使者。这一理念在该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学院中文系的哲学、科技、历史、社会、宗教、语言学、经济、政治和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大致分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中国文化课程构建的是一种中国观念文化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中文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情感和思维方式。东方语言学院一向有着语言教学紧密结合文化的历史传统,但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课程从来没有削弱或者取代汉语语言教学的主体地位。语言与文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外语教育的既定目标。

四、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外语教学之目的语的法语或英语等语种都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流通的语言,承载着新兴的科技文化,外语学习者无不追求这种文化。因此,我们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上都向西方看齐,以西方理论为改革取向和评估准绳。然而。西方理论是立足西方学校、学生、语言、教学环境而研制出来的,决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为我国外语教学导航。所以,探索与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才是我国外语一文化教学界的当务之急。

2 外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按照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更要与时俱进,既要学习、吸收外语教学理论,也要总结教学经验,包含师生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外语教师既要广泛学习、借鉴中外的教学理念和主张,但又不能生搬硬套,只能借助这些理论通过反思去提炼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具体教学环境的自己的理念,并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外语教学理念。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文化教学应该是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语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专业课程(如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设置的中国文化课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2][3][4][5][7]傅 荣,解读外国语言一一文化教学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2―7,

[6]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8]傅 荣,对法语教学法I,6electisme现象的理性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2, [9]Robert Galisson,Dc la linguistique appliqu6e。la didac,tologic des langues―cultures:vingt ans dc r6flexion diseiplinaire[j],Etudes dc Linguistique Ap必qu6e,Paris:Didier Erudition,Sept,1990。 [10][11]Delouehe,Deuxsi~clesd,histoiredel,EcoledesLangues orientales[M]。Paris:Hervas,1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