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认知心理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2-04 04:36:29
认知心理论文

认知心理论文第1篇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事件的内在过程,研究对象包括信息获取,存储和加工,以及问题的思考解决和语言产生(李应洪2014:58)。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学习的心理过程,提出更多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连榕,2010:20)。张安律和刘安洪(2010)把认知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总结成外语教学的认知教学法、社会建构主义外语教学理论和叙事外语教学法,但没有专门细化到英语阅读这一层面。本文研究认知心理学对于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以认知模型为基础分析该题型解题过程中体现出的体验性,开放性和关联性。

二、英语阅读理解题型的定性分析

在阅读解题时,读者需要经历一个从表层语言符号到深层概念结构的心理加工过程,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符号,获得隐含的话语意义。看到篇章中的词汇,神经网络中与该词汇相关的认知域或语境就会被自动激活并构建出很多关联,形成认知网络。Fauconnier(1999:98)谈到,语境中的任何语言形式具有激活大量认知模式的潜在力。在认知网络中,I代表读者获取的新信息newinformation,C表示被激活的认知语境信息cognitivecontext,R表示读者在不停的寻找最佳关联relevance,B表示新旧知识的整合blending,Kintsch和vanDijk(1978)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记忆与理解,认为在阅读完文本材料后,被试都要对于新获取的信息进行即时的处理

(1)再生,准确的反映对文本的理解;

(2)重构,从文本出发,加上被试自身的知识所能推导出的陈述;

(3)元陈述,被试自己对于文本的评价、观点和态度。英语阅读理解中的细节题主要考察信息的再生,推理题主要考察被试大脑根据自身背景知识和文本信息对于知识的加工和重构,主旨观点题型旨在考察心智的元陈述。三种陈述对应于英文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三种题型,因此心理语言学有助于深入发掘该题型背后的心理机制。虽然本研究将阅读题型粗略的归为三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解题内在心智过程。

三、英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认知

理解模型阅读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技能,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输入性信息,读者才能根据语言规则建立最佳关联,整合出最具关联的新创结构。Kintch和vanDijk的语言理解模型,“基于从文本基础上抽取出命题”,对于新获取的信息抽象化加工。命题由一个谓词以及一个或者多个论点构成。谓词对应被试阅读中看到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或者连接词;论点指的是对应的名词,名词短语或从句。在被试的主观意图这方面,个体在认知语境上的差异也会影响文本的理解和最终的答题(R.Anderson&Pichert,1978)。被试在阅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把旧命题和新命题联系起来,发掘隐含的话语意义。若被试发现新旧命题之间缺乏匹配关系,就需要根据背景知识作出推理假设,建构的概念网络,使命题间具有最佳关联(Sperber&Wilson,2001)的意义。这要求被试在阅读时主动的寻找显性的或是隐性的逻辑连接词,主旨态度类题型重点考察被试的元陈述能力,涉及到的命题数量更多,花费的信息处理时间也更长,英语教师常建议学生最后做主旨态度类题型。

四、结语

认知心理论文第2篇

人类行为的基础源于人内部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即为人的认知心理,也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学术界通常将外部环境的输入与个体心理加工后的输出之间的人的心理活动视为认知心理的核心。通俗的来讲,人的认知过程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即人开始注意某种事物,然后对该事物进行感知,最后在之前的基础上对事物所承载和表现出的信息进行记忆和思考。简单讲就是人对信息的获取、贮存、加工以及使用的过程。个体的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加工处理以及在此过程中人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是认知心理学所主要研究的内容。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发展之后,在以教育为代表的人类学习领域成绩斐然。由于钢琴教学从基础知识的教授到钢琴曲目的欣赏和分析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意义分明的逻辑单元,并且能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弹奏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钢琴弹奏的过程也可视作学生的认知过程。国外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涉及和运用到认知心理学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还要具备高度敏锐的听觉,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具备高超的钢琴弹奏能力,使学生能够颇为熟练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判断自己的演奏的好坏,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学生还可以从中自我反馈,清楚掌握自己当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重技能,轻鉴赏是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一弹错教师就立马上前指正,而离了教师,学生就弹奏不起来了,这表现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无法独当一面,学生的“听觉”迟缓,还何谈以听来纠正自己的演奏,还怎么获取反馈信息,使自己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让学生从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演奏并不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这么简单的事,再难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练习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感受曲子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并在演奏中正确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内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备相对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认知。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时要要表现出安静的,沉思的情感和状态,而在演奏《骑士》这首曲子的时候则要表现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势。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学生正确而完整的演奏完该曲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和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独特意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驾驭将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心理论文第3篇

弗拉维尔是瑞士最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先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的传播者和后继者。1963年,通过著书出版%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向美国心理学界首次且全面地介绍了皮亚杰及其理论,而该书也被列为当代科学认知发展的开端。十三年后,弗拉维尔著书%认知发展&首次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或称后设认知)概念,轰动了美国心理学界,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高度重视。弗拉维尔提出(1981)元认知是关于或调控认知的知识或活动:即自己对本身认知过程结果及其他关联的知识,连同任务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认知对象认知过程的监控以及后续调节活动。因为认知活动对象锁定为认知过程及结果,并根据结果不断调控认知过程,所以理解元认知为认知的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是构成元认知的两大主要组成。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本身既有的和对设定目标任务等相关的经验知识碎片。它包括:1)个体元认知知识,即关于个体本身及他人认知方面的知识;2)任务元认知知识,即关于任务内容要求条件方法手段及目的等相关知识;3)策略元认知知识,即关于策略及其有效实施的知识。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即使任务相同,但由于认知主体不同,所采取的策略自然不尽相同。所谓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这种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模糊不清的都属于元认知体验范畴。元认知理论研究打破了传统从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层面区域式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的界限,有助于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认知领域进行研究。研究元认知及其相关理论知识已逐渐成为当前心理学界,尤其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内容之一。

二高职生的心理认知构架

研究表明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功者通常都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和元认知能力。反之,元认知水平和元认知能力不强的人,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正面临着许多教学难题,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容量不足缺乏互动,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缺乏学习动力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对学习主体心理认知构架的关注,未能把握其鲜明认知特征,从而未能针对他们的元认知水平和元认知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问卷研究,发现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认知原因如下:

1)学习主体动机:缺乏健康积极明确的学习动机。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文凭或证书,拿到将来工作的敲门砖;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甚至不了解,报考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或是听从别人的意见,存在着明显的从众心理;其后果往往表现心浮气躁,速成心态严重,甚至还出现自卑心向。

2)学习主体策略: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于高职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知识接受的能量有着无法逾越的理论极限。对所学材料准备不足认识不清理解不透,加工和处理不科学合理,学习过程没有有效地自我监控适时地进行自我调节,最终难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3)主体自我学习评价:缺乏学习体验感成就感以及自我学习效果满意度。课堂教学中消极因素过大,学生学习兴趣严重受损,厌学情绪滋生,失去了主动参与积极表现享受学习快乐的认知体验,这是高职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又一大障碍。

三高职英语教育定位

通过研究发现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有着紧密联系。为保证其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效杰出的外语类人才,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1)做好教师定位。首先,教师是课堂的引导着。在教学活动中,具有较强元认知水平和元认知能力的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元认知能力,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其次,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建立良好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人类楷模和父母替身于一体的形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必须具备较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能够创造出欢快的学习氛围。

2)建立好课堂模式。根据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大理论模块,把课堂学习理解为在吸收与反馈循环基础上学习者积极主动自觉地对自身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进行自我管控和自我协调的过程,即整个教学过程试划分为信息计划策略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环节。首先,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水平。设立"信息$教学环节,预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搜集信息,充分增加学生的元认知知识量,引导学生信息加工,充分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水平,获取准确的任务信息,保证学生的有效参与度。其次,培养学生策略元认知知识。设立"计划与策略$环节激活学生认知策略,促使学习主体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验证和修正认知知识,寻求其有效运行的最佳方案。再次,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及时反馈,改进认知策略。设立"实施检查评价$环节,促使学生将认知活动和认知结果作为认知对象,不断进行有效监控以及调节,形成反馈循环,对"信息和"计划与策略环节进行检测与修正,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完成。整个教学活动,都严格遵守高职生心理认知结构特色围绕着学生元认知体验设计,创设各种单元情景鼓励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享受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成效。

认知心理论文第4篇

第一,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一种机械性的符号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是对一些全新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体系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习者通过机械式记忆来完成。而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意义学习获得的语言内容比起机械学习得来的知识内容更为精准和深刻。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外语学习的难度所在。此外,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我国外语学习者中大部分人属于符号表征学习,即外语教材中出现的外语单词并不具备新的含义,外语学习者更多的是机械记忆这些单词所表示的基本含义。

第二,外语学习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显学习。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内隐与外显学习。所谓内隐学习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个体知识与环境信息相关程度较高而发生的无意识学习行为,它一般不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与认知,学习结果会自动存储在学习者的学习体系中。换句话说,内隐学习是一种自动的学习过程。而外显学习则是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并需要个体付出努力的学习过程,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语学习就是一种外显学习,它会受到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与制约,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外语学习与其文化联系不紧密。语言与文化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语言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那么,对于母语的学习,由于学习者本身处于有利的文化环境中,因此,学习起来就显得较为简单。但是,外语学习过程就不一样了,它是发生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与外语文化环境是大不相同的,这就加大了外语学习的难度。

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外语教学策略

第一,重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忽略了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从而使外语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要在外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材料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处理好外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听和读属于输入性的,说和写属于输出性的。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尤其是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语言输入的量大大多于输出量。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素材,为他们营造一些特定的语境来对他们进行听力训练,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语言输入之后的语言输出训练。比如,让他们根据语言材料进行模仿、朗读和背诵等。这种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应该是一个反复刺激和不断加深的巩固过程,外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高密度、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第二,重视学生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语言单位经过了学生的长期学习和使用之后,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认知模式,这些语言单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反应模式。比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横向的连锁反应模式等。那么,外语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更准地感知到外语词汇的搭配关系,并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和习得外语词汇。外语学习中的自动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外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很多的语言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自动反应的程度,进而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结构,并长期存储在记忆当中。

第三,培养学生知识重构的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情境来扩展自己的建构空间。这就需要学习者以原有知识为建构基础,并采取合适的策略来重新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因此,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就可以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这就是说,外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外语。同时,外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并采取融合式测验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外语教师还可以采取协作学习、会话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觉地置身于想象的外语学习情景中,进而达到运用外语进行协商与对话的教学目的。外语教师还可以采取“意义建构”及效果评价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收集并分析外语学习信息和资料,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当然,外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切实推动我国外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认知心理论文第5篇

由于钢琴教学从基础知识的教授到钢琴曲目的欣赏和分析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意义分明的逻辑单元,并且能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弹奏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钢琴弹奏的过程也可视作学生的认知过程。国外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涉及和运用到认知心理学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还要具备高度敏锐的听觉,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具备高超的钢琴弹奏能力,使学生能够颇为熟练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判断自己的演奏的好坏,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学生还可以从中自我反馈,清楚掌握自己当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重技能,轻鉴赏是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一弹错教师就立马上前指正,而离了教师,学生就弹奏不起来了,这表现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无法独当一面,学生的“听觉”迟缓,还何谈以听来纠正自己的演奏,还怎么获取反馈信息,使自己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让学生从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演奏并不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这么简单的事,再难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练习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感受曲子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并在演奏中正确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内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备相对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认知。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时要要表现出安静的,沉思的情感和状态,而在演奏《骑士》这首曲子的时候则要表现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势。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学生正确而完整的演奏完该曲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和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独特意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驾驭将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心理论文第6篇

身心不断成熟,升学压力已经释放,舆论的宽容和环境的宽松,这一切使所有在中学时期压制和约束恋爱行为的因素在进入大学以后都不复存在,于是恋爱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在大学期间有过恋爱经历的学生占了大多数。有研究者对1000名大学生所做的调查结果表明,曾经谈过恋爱以及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62.58%。其中,大一的比例为50%,大二的比例为52.9%,大三的比例为74%,大四的比例为86.67%⑴。恋爱不仅是大学生身心成熟的必然结果,也是促使其身心进一步走向成熟的宝贵人生经历。能够正确处理恋爱问题,将使大学生在恋爱经历中得到成长;无论恋爱结局怎样,都会让大学生在人格的健全发展、择偶观的成熟与理性、对学业与爱情的兼顾意识等方面得到促进与提升。

高校贫困女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女生,她们有着和其他女生一样的对爱的渴望和期待;但窘迫的经济状况,让她们在面对爱情的到来以及在经营爱情的恋爱过程中,都会经受比其他女生更多、更特殊的心理冲突。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在恋爱期间这段特殊的经历中,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以免恋爱成为她们的一个负性生活事件,失去通过恋爱让自己得到成长的机会。

一、高校贫困女生的界定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在学术研究和高校工作实践中有许多种认定方式:一是根据学生家庭收入水平来确定,规定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一定水平的学生为贫困生,这种认定方式在许多高校被普遍采用,学生原籍出具的家庭收入证明被作为贫困生认定和实施资助的重要依据;二是根据学生月消费水平来确定,即将每月消费低于一定水平的学生确定为贫困生;三是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其经济状况能否维持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需来确定,这需要综合学生家庭收入状况和学生就学的学校所在地的生活消费水平、学校及专业收费情况等才能认定。还有学者认为,前面三种贫困生认定方式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认定,提出还可以从心理学意义上界定高校贫困生的概念,即凡因经济来源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而产生“贫困心理”并认同自己贫困的个体均可称为贫困生⑵。

本文所称的高校女生,是指国民教育系列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女大学生;贫困是指客观上的经济贫困,即在高校求学期间不能负担学校所规定的各项费用,以及可支配收入难以维持在校期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需。综合以上界定,高校贫困女生是指可支配收入不能负担学习和生活所需各项费用,以致经济状况窘迫的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女大学生;其可支配收入不仅指家庭为其提供的经济来源,还包括通过其它途径获得的经济资助,以及学生本人通过劳动获得的报酬。这样的界定是确保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确实处于经济贫困之中,并为此在生活和心理上受到困扰,具有典型的贫困生的心理状态。

二、高校贫困女生常见的恋爱心理冲突

经济上的困境使贫困生承受着比其他同龄人更大的心理压力。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生,心理异常发生率很高⑶;还有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女生比贫困男生及非贫困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低⑷。这意味着心理健康问题在贫困女生群体中更为突出。贫困所引发的诸多心理问题对贫困女生的恋爱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使她们在恋爱问题上面临更多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能否顺利得到解决,会直接影响高校贫困女生心理健康和成熟人格的形成。

(一)面对爱情缺乏自信

高校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偏远农村,上大学之前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相似经济状况的同学很多,不会因为经济上的社会比较而让其产生心理失衡;在中学那种学习成绩至上的氛围中,经济贫困也不是一个学生自卑的理由。进入大学以后,情况不同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因各自家庭经济情况的巨大差别,同学之间经济条件构成了相当大的贫富差距,这些差距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条件、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很大影响,经济宽裕的同学出手阔绰的消费足以给贫困大学生心理上造成强烈冲击;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在进人大学后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家境优裕的同学因为有良好的条件而培养出各种才艺,在学校各类活动中出尽风头,贫困学生则没有这些引以为傲的资本,难以为自己的自尊找到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支点。在这样的情境里,贫困大学生很容易陷入自卑之中。

这种变化与心理冲击对进入恋爱期的贫困女生体会更强烈。女大学生们出现在异性,尤其是自己钟情的异性面前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漂亮的衣着、各类化妆品来增进自己的魅力,她们还需要护肤品呵护容颜,需要烛光晚餐和玫瑰营造浪漫气氛。这些要求对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女生而言可以轻易拥有,而对为基本生存和学习所需的费用犯难的贫困女生,则完全是难以企及的奢望。面对着衣食无忧、追逐时尚生活方式的同龄人,贫困女生往往会为自己寒酸的衣着、落伍的谈吐而自惭形秽。

正值妙龄的女大学生都对爱情抱有美好的憧憬,都渴望拥有美好的爱情。但贫困女生对爱情的向往却与面对爱情的自卑感产生冲突。再自信的人在自己心仪的对象面前都会感到局促,内心缺乏自信的人面对所爱的人更缺乏自信和勇气。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发现,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而导致一些女大学生不敢追求和接受爱情,她们认为“恋爱是有钱学生做的事,穷学生只有好好学习的份”,“怕别人对我的喜欢会变成同情”⑸。所以,尽管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渴望爱情,但真正面对爱情时,自卑感却使她们更多地采取逃避的态度,以免失败受挫带来自尊心的伤害,甚至回避和异性的交往。

(二)异往自我封

人际交往自我封闭是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贫困引起的自卑会导致人际关系敏感,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多疑,自尊心过分敏感,总担心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有轻视不屑的成分。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中,人际关系敏感检出率达到70%以上⑹。人际关系敏感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不自在,对交往情境和他人的交往行为持消极认识和判断。人际关系敏感的人在交往中对他人较少信任,容易将他人正常的交往行为也视作是对自己的伤害,因此在交往中常有消极预期和体验。

人际关系敏感是贫困女生异性人际交往自我封闭的主要因素;除此以外,经济状况的限制是另一个因素。大学期间许多人际交往都是需要一定经济支出的,如参加同学好友的生日聚会,需要支出生日礼物和聚会费用;一起外出游玩。相互请客吃饭等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异往更是如此。贫困女生强烈的自尊不允许自己在恋爱或普通异往中让对方负担费用,而女生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还会附带发生一些消费,如为了形象而产生的衣着、化妆品费用等。为了减少支出,也是怕自己寒酸的衣着、没有条件修饰的容颜在自己心仪的异性面前失面子,贫困女生往往选择回避交往,造成自我封闭。

(三)自我防御机制的不成熟

防御机制是一种挫折反应和应急策略,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的防御机制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偏向一方而不顾及另一方,都是不成熟的防御机制⑺。贫困生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和脆弱的自尊,使他们比非贫困生要遇到更多产生挫折的情境,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需要运用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时候更多;包括恋爱过程中与恋人产生矛盾冲突,以及恋爱失败、暗恋未果等,都会成为让其深深受伤的挫折情境,如果不能以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去实现调节,那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有调查表明,应激状态下容易采取不成熟防御机制或中间型防御机制,是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因素⑻。研究还发现。在面临心理冲击时,只有12.8%的贫困大学生采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例如升华、压抑、幽默等;而高达82.8%的贫困大学生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例如投射、被动攻击、抱怨、幻想、退缩等。这也就是说,在面对心理紧张、矛盾、冲突或压力等情况下,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采用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⑼。贫困女生性别造就的情感细腻、脆弱的特点,在对待恋爱问题上,注定更容易受到心理冲击:爱上一个人却因缺乏自信而不敢去追求爱情,面对异性的爱慕不敢接受,与恋人发生矛盾后的自责,失恋后的自怨自怜……而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不但不能减轻这些心理冲击带来的痛苦,反而因不正确的宣泄或调整造成新的心理问题。尤其是恋爱中的大学生随时可能面对的失恋,对于贫困女生来讲更是难以接受的情感挫折,它可能会引起不正确的归因,并因此产生不理智的情绪与行为。

三、高校贫困女生恋爱心理冲突的认知辅导策略

恋爱,不仅仅是指两情相悦的男女确定关系后的交往,也包括爱情在心中萌发以后的心理状态。高校贫困女生恋爱后,也就是从心中有所爱之后,无论这爱是否能发展为恋爱,也无论恋爱是否能以圆满结局而告终,都会在其心中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如果最后的发展结局是失恋,那就是最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心态对待恋爱中这一系列的强烈的心理变化,那恋爱对于贫困女生来讲,就会成为经济贫困带给自己的又一个伤害。

对于贫困女生恋爱心理冲突的调适,咨询人员需要从认知改组人手,通过调整认知策略,帮助贫困女生树立对家境贫困这个现实的正确态度,调整对人际交往的消极封闭策略,建立起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促进高校贫困女生心理健康。

(一)消除由家境贫困而产生的面对爱情的自卑感

高校贫困女生的自卑感往往来自对自己家庭的贫困现状产生的耻辱感。她们耻于在同学面前谈论自己的家庭困境,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有些甚至因此放弃争取资助的机会;即使获得资助,在取得资助过程中证明自己的经济状况、初审后的公示、接受资助的仪式等环节都成为对她们自尊心的一次次折磨。贫困导致的自卑和屈辱会使女大学生们将爱情的追求看作是一种奢望。

在贫困女生不敢追求爱情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不合理信念为前提:我家境贫困所以不值得别人爱;我家境贫困所以不会有人爱;……诸如此类。要帮助贫困女生走出自卑误区,就要促使她们打破头脑中这些不合理信念。咨询人员可以用以下发问激发贫困女生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家境贫困是你的错吗?”“家境贫困就能否定你的所有价值吗?”“你认为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会因为介意你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放弃这份感情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让贫困女生明白因为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而对爱丧失信心是不必要的,从而消除爱情面前的自卑感,恢复女孩子应有的自尊和自信。

(二)正确看待经济状况对人际交往的限制

经济上的窘迫,确实会让贫困女生在交往中遇到不便。为了减少支出,一些要产生费用的交往活动就只能不参加或少参加;即使同学们体谅其处境,自尊心也不允许她们长期接受别人的经济帮助。但这种状况对交往的影响是有限的,倒是对心理上的影响更大。如果贫困女生对此能坦然面对,对同学坦诚相告,大家都能理解,不会勉强;如果贫困女生对此不能正确对待,就会经常发生心理矛盾与冲突:有时为了面子而硬撑,事后又自责;有时下定决心不参与,但不能坦然地告知是因为经济原因,怕被同学看不起,所以采用自我保护的方式,寻找一些不情愿的理由来搪塞,影响了与同学朋友的人际关系;更常见的是贫困女生在不得已拒绝了一些活动后自怨自艾,使自己长期陷入不良心境之中,因情绪的不健康而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

这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因经济问题而交往受限的态度。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必然存在、必须面对的问题。贫困女生即使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解决了一些经济困难,但还是不可能在交往中支出太多。贫困女生要是对这个现实不能接受,就会不断给自己制造心理困扰。咨询人员要让接受辅导的女生看到这一点,通过形成看待这一问题的正确看法,让贫困女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其次要让贫困女生认识到,换个角度看,因经济原因放弃一些交往机会,并不一定就是损失;如果安排得当,从中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利用起来学习和充实自已。要引导贫困女生在不能改变经济状况制约的情况下,要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从逆境中学习自强自立,而不是顾影自怜。

(三)建立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应对恋爱挫折

针对部分大学生经济贫困的状况我国有相应的资助政策,各高校也很重视以各种形式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但经济贫困所带来的“心理贫困”,以及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脱贫”,则还做得很有限。贫困女生在应对经济贫困给其带来的经济和心理上的困扰时,如果有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如升华、幽默等,那贫困所带来的压力就不会带来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女生在恋爱受挫后很容易将其归因于自己的贫困处境,并以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去应对,这就可能引起攻击、退缩、怨天尤人等行为,甚至因产生心理危机而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帮助贫困女生建立成熟的自我防御机制,不仅能让其更好地面对恋爱挫折,也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其它压力。

帮助贫困女生建立成熟防御机制,适宜以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贫困女生有相似的家庭条件、成长经历,更有着承受经济贫困压力的共同体验,所以她们相互之间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交流地位平等,不会有防范心理的干扰。在团体辅导中,贫困女生们可以通过倾诉化解部分压力,而这个团体的建立,使平时交往较少的贫困女生有了归属感,团体还可以成为其重要的心理支持系统;对于正在失恋困扰中的女生,在团体辅导中通过经验与感受的分享,产生“和别人一样”的体验,对于减轻受挫感很有帮助。当个人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往往会把自己的问题看得很独特,于是会感到恐惧、无助和失望。在团体中他们发现别人也有类似的问题,于是他们不再会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可怜的人,孤单感减少,同伴感增加,他们也因此矫正了个人错误的看法和假设。尽管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贫困女生采用的还是不同的防御机制;采用成熟防御机制的成功个案可以成为其他人效仿的对象。在团体辅导中,有过失恋经历的女生分享其走出心理困扰、实现成长的过程,对其他正在经历或尚未经历这类挫折的女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埃利斯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⑽。以上三个方面的辅导,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女大学生从消极看待贫困及贫困对恋爱的影响,到建立对贫困、对恋爱的合理的、成熟的认知,从而坦然面对贫困所带来的恋爱中的逆境,以良好心态去处理学习、生活和恋爱问题。通过认知策略辅导,贫困女生得到的不仅是恋爱心理辅导,更是促进成长、走向成熟的蜕变,让贫困逆境中的恋爱成为其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

[参考文献]

[1]熊吕茂,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2):58,

[2)杨帆,贫困大学生心理学界定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12-113,

[3]潘满英,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602-603,

[4]张伯华,于雷等,中医专业19%级贫困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的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8,(3):183-154,

[5]孟莉,段鑫星,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冲突的家庭因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72-75,

[6]邰永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海大学,2005-3-10。

[7]辛勇,贫困大学生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374-376,

[8]杜志丽,贺思辉,某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145-146,

认知心理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身体自尊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探寻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有效结合点,本文基于测试和调查的数据,深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71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身体自尊量表

选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OPSPP),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a

1.2.3锻炼态度量表

选用《锻炼态度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认知与行为情况,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信度。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三项测试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f=1参照李虹报道[3[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Ir90总分)180为心理障碍,其中180}SCL-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SCL-90总分<<270为中度心理障碍,SCL-90总分〕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I-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总人数的9.2%;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总人数的1.9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3分,本次调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0.1%。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分项统计,笔者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均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致使其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从而导致其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

2.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rs}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笔者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随着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他3个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镶炼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2.3.1不同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6J: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第二,体育锻炼可减轻心理压力;第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很显然,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但不同体育锻炼状况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会存在不同呢?为便于研究的需要,将大学生群体划分为经常锻炼和不经常锻炼两类。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问,将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以上的学生确定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反之则视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1017人,占总人数的59.3%;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698名,占总人数的0.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821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经常锻炼人数的80.73%,有196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19.3%;不经常参加锻炼的698名大学生中有479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不经常锻炼人数的68.62%,有219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不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31.4%。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具体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通过对经常锻炼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常锻炼者9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经常锻炼者;将两种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与国内正常同龄人常模进行两两比较阴,发现不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经常锻炼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其他7项心理因子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0

2.3.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每周锻炼的(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次数、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锻炼的选择强度、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和锻炼的坚持程度6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相关系数依次是:0.483,0.410,0.310.0.314,0.159,0.321和0.473a}’,由此可知,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起主要影响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1)从表格的行间数据看,四个心理健康水平的组内均存在着:目标态度、锻炼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而体育锻炼态度又影响着学生的锻炼意向。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z)从表格的列间数据看,除主观标准外,其余7个因素中的数据都是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各因素的评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一行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从各组数据的标准差来看,心理重度障碍组除在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两因素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素的标准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心理严重障碍组的学生在这6因素方面的离散程度较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州犬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5个方面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L}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1,3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3.2建议

3.2.1以身体认知教育为切人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