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学行业分析(合集7篇)

时间:2024-03-19 10:45:27
医学行业分析

医学行业分析第1篇

医学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在了解行业性质的基础上,对行业、职业进行分析与探索,并做出全面、完整和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业观。为了解学生的行业观现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行业观,对某校护理学本科学生进行了行业观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其行业观现状,并制定对策,在以后工作中实施。

1调查内容

对某医学院校2012级护理学本科班学生100名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100名学生中,60%是第一志愿录取到护理专业,其余40%为非第一志愿录取。在对现学专业满意度调查中14%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57%感到一般;另有29%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中,只有11%的学生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47%的学生感到一般;有42%的学生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中,13%满意或非常满意;24%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63%的学生感到一般。对将来的工作的调查中84%认为自己不了解护理行业;75%的学生认为护士职业是谋生手段;62%的学生认为护理行业不会或很少有成就感;在回答“若能再次选择你仍会选择护理专业吗”问题时56%的学生选择不会;有23%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不会从事护理工作。

2问题和对策

2.1问题

调查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许多学生在高考报名时没有报考护理专业,或者当作“保底”志愿报考护理专业。其原因可能是对医护行业及护理职业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全面的,不清楚护理职业的性质、要求和奋斗目标。而社会上、媒体中对护理行业和护理职业性质的片面的、陈旧的、回避的或是轻描淡写的表述,以及网络信息中零碎的、偏激的对医护行业性质和医患关系的报道,更使得学生的职业理想越来越模糊,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显然,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医护行业和护理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建立正确的行业观,已再不容忽视了。

2.2对策

医学行业分析第2篇

摘要:为适应中医学教育发展要求,提升办学层次,调整专业结构,结合三亚学院学科专业实际,调研论证了增设中医学专业的可行性

>> 中医学专业床边教学模式的探索 部分中医学专业介绍 从绩效五层次分析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 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教学改革探讨 中医文化作为综合性大学非医学专业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的可行性探析 浅谈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民办高校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规范中医学专业学生查房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情境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责任伦理研究综述 中医学专业本科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基于深层学习理论的中医学专业教学策略改进研究 试论课程式CBI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社区康复》实验教学研究 中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医英语ESP教学研究与实践 同城对调实习模式在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中的探索和实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EB/OL].(2015-11-13)[2017-05-15].

[5]江丰,张炳立,李玲玲.世界中医学专业教育标准研究概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3).

医学行业分析第3篇

(一)工学交替的运行情况1.在参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工作方面,企业最担忧的是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占61.5%;其次是学生管理和学生安全,分别占53.8%和46.2%;最后才是实习劳动报酬和设备损耗,分别占30.8%和23%。2.在工学交替持续时间方面,46.2%的企业认为三个月较为合适;30.8%的企业认为半年以上合适,只有15.3%和7.7%的企业认为两个月和一个月较为合适。3.企业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方面,所有企业均选择所读的专业要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有一定的关联,且实际工作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要求实习生注重的素质方面,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选择都是100%,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占77%,专业知识占64%,创新能力占23%。4.在工学交替“工”的环节中,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愿意高职院校派教师进驻企业,有一半不愿意;在愿意学校派驻教师的企业中,希望学院教师参与的形式有:参与实习学生管理,占30.8%;参与对实习学生的共同培训和指导,占23%;参与共同制定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占30.8%;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占15%;岗位实践锻炼占7.7%。另外,在工学交替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用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的措施有: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占30.8%;实行实习生轮岗制度,全面提高其技能水平,占38.5%;加大培训力度,占38.5%;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参与工学交替实习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过程,占30.8%。5.在工学交替“学”的环节中,73.2%的企业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26.8%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的企业中,希望技术能手的参与方式排序依次为:来校讲座、参与集中实训指导、担任兼职教师/来校讲课、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材建设。

(二)工学交替实施的满意度情况1.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方面,有11.1%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很好,66.7%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较好,22.2%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一般。2.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方面,有77.8%认为较好,有22.2%认为一般;在学生的工作纪律方面,88.9%的企业认为较好,11.1%的企业认为一般。3.企业对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4.企业认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进步最大的三项为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无多大进步的三项分别是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和理论知识。5.在所有被调研的企业中,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的占40%,比较优秀的占60%;所有被调研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40%的企业非常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60%的企业表示愿意。

二、调研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工学交替的政策扶持不够,企业积极性有待提高超过60%的被调查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过程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和没有享受过税收优惠和经济鼓励。这说明在政策引导方面,没有建立起社会层面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只能是自发需求或者在高职院校的带动下被动的参与。据调查,制约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因素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缺乏合作机制占69.2%;缺乏系统保障机制占53.8%。这说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时,更为关注的是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激励、合作机制,保证工学交替的运行和实施。另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认为工学交替的“工”就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学交替学生没有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二)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提高其有效性校企合作在现阶段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均积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原因首先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医药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学生出了校门进了企业后的成长才是企业的事情;参与高职学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尤其是医药生产企业,有GMP规范要求,大量学生进入洁净生产车间,会对医药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除了一些医药外企由于推广自身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参与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合作外,很多国有、民营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推动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还是高职院校能为其提供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监管严格,医药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的提高。而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毕业生外,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很少能为这些医药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另外,在工学交替运行过程中,医药企业很难长时间、全面地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最终造成学校和企业不能共同指导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缺乏全面的工学交替的衔接和统筹,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企业对工学交替持不积极的态度,这也为我们推广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医药行业企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持欢迎和肯定的态度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已经参与了工学交替运行的企业中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的进步最大。40%的企业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这说明,企业对医药行业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是十分清楚的,愿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提供工学交替实习机会,并且愿意优先录用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本企业实习过的毕业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要解决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势必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二是从长远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校企双方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矛盾。学习和吸取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体系等,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

(二)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水平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提高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适应市场进行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共同在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中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合理组合教学模块。通过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完成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学科体系,以企业对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期望为本,以岗位群为基础,利于不同医药企业、不同岗位选择切入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时机,最终保证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机制的有效性。2.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安排好这些环节的关键是时间安排问题,要恰到好处地合理安排时间,就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和学校课程学习的安排,而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是随着整个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受到企业生产不固定、提供的岗位不固定的影响。在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交替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工学交替时间和岗位轮换以及管理方面均产生了错位需求。并且,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岗位实习轮换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3.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形成企业参与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期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力,不断进步,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职业素养的内容不仅是更衣、卫生、清场等内容,还包括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内容,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应将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和职业道德类课程有效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应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评价中,将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引入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形成性评级和终结性评价。4.加强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学校要重视学生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5.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现场技术问题研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收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项目任务,考虑与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从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工学交替实习与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打下良好基础。

医学行业分析第4篇

1.调查内容

对某医学院校2012级护理学本科班学生100名采取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100名学生中,60%是第一志愿录取到护理专业,其余40%为非第一志愿录取。在对现学专业满意度调查中14%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57%感到一般;另有29%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中,只有11%的学生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47%的学生感到一般;有42%的学生感到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中,13%满意或非常满意;24%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63%的学生感到-般。对将来的工作的调查中84%认为自己不了解护理行业;75%的学生认为护士职业是谋生手段;62%的学生认为护理行业不会或很少有成就感?;在回答“若能再次选择你仍会选择护理专业吗”问题时56%的学生选择不会;有23%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不会从事护理工作。

2.问题和对策

2.1问题

调查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许多学生在高考报名时没有报考护理专业,或者当作“保底”志愿报考护理专业。其原因可能是对医护行业及护理职业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全面的,不清楚护理职业的性质、要求和奋斗目标。而社会上、媒体中对护理行业和护理职业性质的片面的、陈旧的、回避的或是轻描淡写的表述,以及网络信息中零碎的、偏激的对医护行业性质和医患关系的报道,更使得学生的职业理想越来越模糊,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显然,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医护行业和护理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建立正确的行业观,已再不容忽视了。

2.2对策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业观,对护理职业有清楚的认识。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护理是一门独立的职业,是医学体系、医院体系的一部分。护理与医疗虽然分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工作性质和目标是一致的。护理行业的人道性,医学职业的核心是人道,忽略了医学的社会和人文内涵,就不称之为真正的医学了。护理行业是一项富有人情的工作,是技术与人文的统一和结合。护理行业的风险性,护理行业由于其特殊性使其不可避免的存在职业风险,医护技术风险、被感染的风险和医患纠纷风险等。医学的不确定性,使其不可能治愈每一位患者,医护风险永远存在。护理人员密切接触患者,使其被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患者对医生护士的苛求、护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媒体不负责任的片面报道和有些患者及其家属素养的缺乏,使医患、护患纠纷的风险加大。只有了解这个职业才能爱上这个职业,也只有爱上这个职业才会树立正确的行业观;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传统的教育使学生精于技术却荒于人文,缺少人文关怀的护理可能会导致护患关系的紧张;提高服务意识,要使学生意识到,护理行业是服务行业,让学生养成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把他植根到各项技术的学习中去;风险意识教育,启迪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护理人文去有效的规避风险或降低风险系数;职业诉求的正确认识,医护行业并非企业,是公益机构,护理行业也不是以赚钱、效益为价值核心,服务患者才是护理行业的本位。

本校护理专业在开设专业必修课同时,还开设了有关人文护理的课程,护理美学与礼仪、人际沟通学、护理伦理学等。同时为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职业观,在学生大一期间开展了“爱我所选”职业调查班级活动,让学生步入大学就能对自己行业有初步了解。并在他们两年时间里陆续开展举办了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邀请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与学生座谈交流。课余时间找学生进行谈话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引导其行业观正确的树立。经过实践逐渐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行业形成了主动了解,自主分析,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都有了目标与规划。配合学校的课程,系统、全面、生动的行业观教育,更易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习惯,并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去。

医学行业分析第5篇

关键词:绩效分析;中医学认证;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317-02

一、研究背景

国际医学教育飞速发展,距离Flexner报告(1910年)发表已百年时间,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1998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启动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制项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接受了历经五年研制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此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了《医学院校认证》等政策文件,以及联合了《本科医学教育认证指导方针》,并声明将建立全球医学院校注册制度,没有经过认证的学校不能注册,其医科毕业生将不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而且在此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制定了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 [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卫生医疗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方面的高等教育要面向卫生服务需求,实现全民享有医疗卫生保健,医学教育需要培养高水平的医生。但现实中,中国的医学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明显落后于国际趋势,建立具有国际性水准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行专业认证势在必行。

二、理论方法

绩效改进(Performance improvement)借助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改进、过程改进、流程再造、知识管理、技术以及责任管理,日益成为质量体系和组织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绩效的分类层次和有关组织,内部流程及其外部因素的系统化观点。这些基于完善的理论的相对简单的理论模型,在改进绩效的过程中提供了概念转换的工具。“持续改进”是ISO9000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之一,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性标准化机构。ISO9000族标准是该组织于1987年颁布的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是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2] 。该系列标准已经先后了1987、1994和2000 三个版本。其内容结构和基本思想等方面的改进使其应用范围更广,不仅适用于各种产品类型的企业,而且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组织。它具有一套行之有效并普遍适用于管理领域的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院校来说,质量来源于教学环节在哪里都是不变的。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学生实习,对考试的管理等教学环节,所有这些环节的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着中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3]。

对绩效的分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人们该怎样具体地去应用绩效改进理论。本文从绩效的五个层次对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剖析,理论模型的应用在整个绩效改进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医学认证的运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绩效可以分成五个层次,理解、操作、解难、改进和创新,它们形成的内在的联系可以简单地由图1表示。

三、运行模式分析

绩效的分类。这五个层次的分类又可以划分成两个系统:维持系统和变革系统。理解、操作和解难属于维持系统,用到中医学专业认证中就是对专业认证思路的理解,对《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的理解,对《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理解和现有的兄弟院校的现行方法,程序的见解等等。那么第二个层次,到了操作层面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中医学专业认证特有的模式进行操作,包括对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的借鉴,是促进中医学走向世界、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国际化标准,也是让世界医学教育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认识中医学、促进中医学融入世界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契机。当然在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进行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到了第三个层次,就必须找出并消除现有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当中的或者是系统当中的隐患,教育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的基础上 [4],2012年初步建立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到 2020年完成 127所(不包括独立院校)举办临床医学专业、60所举办中医学专业院校的专业认证”。

这三个层面都是在维持现有系统的情况下运行的,如果到了排疑解难的层次而问题很多影响很严重的情况下,就必须要进入变革系统,首先对现有的方法进行改进,对程序或工作流程或体系的状态或质量都进行改进,理论模型本身就可以检验和发展理论,从前的理论有问题,行不通,那就通过研究或实验来形成新的方法,新的流程和系统,这样,理论也得到了发展。联系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根据系统理论,从概念上来说,教育科研都是开放的运行系统,它们都与其他的系统相联系,并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senge,1990),我们在中医学专业认证运行的现实中是建立一个封闭的系统作为组织目标,这样一个封闭的系统可能就仅仅是是短暂的生产和传递教育科研及服务的系统。这样一个短暂的系统在“维持系统”的三个层次上被掌控和保持,也就是“理解,操作和解难”这些层次上。根据系统的开放性,我们假定的封闭式系统并不完善,也证明了变革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在变革系统中,改进和创新从全新的维度解释了质量体系原则中倡导的“持续改进”的意义。

四、绩效改进系统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从改进和创新的角度,本文提出一个系统模型图,用于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用来明确组织,组织内部的流程以及外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本身比较简明和全面,从质量体系的角度给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提供了一个绩效改进过程的概念转换的工具,对我们有效运行中医学专业认证提供帮助。图中展示了绩效改进流程所包含的组织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应用到中医学专业认证的运行模式中。首先核心模型处于一个外部环境之中,环境被进一步分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与此同时,组织被分解为使命和战略、组织结构、技术、人力资源(tichy,1983)。绩效的改进在组织内就变成了一个流程,与组织内部的其他流程一起发生相互作用。

医学行业分析第6篇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医药;能源;实践

中图分类号 R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1-0161-01

目前科学家已测定了包括人类在内的700多种生物的基因组,这表明生命科学进入遗传密码的全面解析阶段,在分子水平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这些成果为工程师创造新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生物元器件。工程师可以用这些已知的功能,重新设计和构建具有新功能的生命,甚至可以全合成新生命,这就是进入21世纪新兴的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是继人类基因组研究之后,生物领域的又一热门学科,是整体系统论生物学思潮在工程学领域的

再现。

1 合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1 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的出现是与系统生物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哲学思维上,二者都遵从系统论,生物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系统生物学将在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多维分子水平获得大量的细胞行为知识和建立生物网络,为合成生物学提供理论和模型。合成生物学可为系统生物学的定量分析提供模式生物。

1.2 合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化学

如果把基因组测序看成阅读和解码遗传信息的过程,那么合成生物学就是人工书写和编程过程,是测序的逆过程。这个过程对生物信息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与所有的工程学一样,合成生物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需要用新的算法进行模拟和测试。合成生物的过程是以原料核酸的高速合成为基础的,因此需要高效、低成本的化学合成技术提供支持。目前,常规化学方法合成一个碱基核苷酸商业化价格是2元左右,而新方法有望把成本降到更低。

1.3 合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就操作对象和主要技术手段而言,二者相同,都是以基因为对象,都需要核酸酶和连接酶作为剪切和组装的工具,也都需要载体来承载基因,进行扩大繁殖和保存。然而仅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对已经存在生命进行改造,合成生物学研究将降低关键技术成本,解决基因操作的经济性问题,从而在工程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

2 医药与能源创新发展中的合成生物学技术

创新药物的发现是整个新药研究中最富创造性的环节。20世纪70年代之后,DNA重组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及生物芯片技术的研究成果为新药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知识和多样化的实验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新药的研制和产业化。

2.1 DNA重组技术与创新药物研究

DNA重组技术通过人为的基因拼接,构建携带外源目的基因的表达系统,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多肽类药物。DNA重组技术为创新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开创了现代生物技术药物的新阶段。在微生物药物的制备中,具有良好遗传特性的高产菌株是产业化的关键。重组DNA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构建具有特定遗传特性的高产菌株。如将放线菌紫红素的合成基因导入紫红链霉菌,产生了新型抗生素二氢榴菌紫红素;将红霉素抗性基因转入红霉素产生菌,可构建出耐自身产物抑制的高产菌株;将透明颤菌的血红蛋白基因导人金霉素产生菌,工程菌可以在低溶氧条件下正常代谢,达到降低供氧能耗的目的。

2.2 蛋白质组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蛋白质水平上,从更贴近生命活动规律的角度去探讨机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其本质。人体细胞有3000~10000种以上的蛋白质。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及其功能状态在同一机体的不同细胞中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种细胞,在不同时期,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尽相同。正常和病变状态下细胞内的蛋白质谱存在差异,服药前后的蛋白质谱也存在差异,通过定性和定量地分析蛋白质谱的差异,可以探讨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发现药物作用的新靶点,从而为研发新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的依据。

靶向药物的研制是创新药物研制的主流。据统计,已发展了多种类型的功能或疾病靶标,涉及:肿瘤、血液与造血、免疫调节、心肾系统、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等。据Drew报告(2000年),目前使用的、据认为安全有效的多种疾药的分子靶点483个,按生物化学分类,其中受体45%,酶28%,激素与细胞因子11%,其他为离子通道、核多体等。在分子水平对疾病研究结果显示,潜在的药物靶点数目可能为5000~10000个,均可能作为研制药物的作用靶点。

2.3 生物信息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生物信息学是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崭新学科。生物信息学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储存和信息分析功能处理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中爆炸性增长的海量数据。生物信息学的核心内容至少包括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和代谢调控信息学三大部分。基因组信息学指对基因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和分析,目的是确定全部基因的确切位置,以及各DN段的功能。蛋白质组信息学包括对有关细胞或组织中的全部蛋白质的结构、组成、功能、定位以及各蛋白质问的相互作用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目的是确定各种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相互作用。

2.4 生物芯片技术与创新药物研究

生物芯片(biochip)是近年来生命科学、微电子学和生物信息学结合交叉领域的重大进展。生物芯片分为DNA芯片、RNA芯片、蛋白质芯片、抗体芯片、PCR芯片及药物传输芯片等。生物芯片通过原位化学合成或机械点样构成高密度探针微阵列。比如DNA芯片可在1 cm2的玻璃或硅片衬底上,集中排列数万至数十万个DNA探针。从理论上讲,十至数十个这样的芯片就可以全面检查一个人的基因,从而发现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的基因。生物芯片主要用于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基因组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突变位点,同时也用于测定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比较同源基因的表达差异,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和大信息量的检测。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同时为创新药物的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

3 结束语

合成生物学为很多领域的研究提供新视角:生物学家用它来重建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由此加深对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的理解;化学家用它创造新分子化合物;物理学家用它来发现自然状态下分子的运动行为;工程技术人员则用它进行药物、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等工程设计并简单、低廉、高效地制造,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夺,杜瑾,赵广荣等.合成生物学在医药及能源领域的应用[J].化工学报,2011,62(9):2391-2397.

[2]梁泉峰,王倩,祁庆生等.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遗传物质的重构[J].遗传,2011,33(10):1102-1112.

医学行业分析第7篇

关键词:滨海新区;医药行业企业;工学交替;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04-05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一种全新培养模式,也称为半工半读,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学校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型、技术型、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支持系统不完善,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深度方面,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企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积极性,而政府又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交替的专项经费。因此,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该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如何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提高滨海新区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的有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推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笔者组织开展了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调查研究,先后用5个月左右的时间分别对滨海新区医药行业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笔者与工学交替班级的教师、参与工学交替的学生进行了座谈,对滨海新区、京津地区的医药行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其中包括参与工学交替的企业和其他相关行业企业,并查阅了大量资料,重点围绕如何“有效提高行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有效性”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

一、调研数据及分析

(一)参与工学交替的情况

1.在调研的企业中,关于接受高职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方式:有61.5%的企业选择学生顶岗,师傅指导;23%的企业选择学生旁观为主,师傅操作示范;15.5%的企业选择学生顶岗,师傅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

2.关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69.2%的企业表示没有得到支持;23.1%的企业表示得到了支持,但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仅有7.7%的企业表示得到了支持,且支持力度合适。

3.关于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是否享受到了税收优惠或其他经济鼓励:61.5%的企业选择没有享受到经济鼓励;15.4%的企业选择享受到了经济鼓励,且力度合适;23.1%的企业选择享受到了经济鼓励,但力度有待加强。

4.在企业为工学交替学生提供的待遇方面:69.2%的企业选择愿意在工学交替期间向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23%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工学交替期间向学生提供生活补助;7.8%的企业弃选。77%的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15.4%的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工学交替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7.6%的企业弃选。

5.企业认为制约其参与工学交替的积极性的因素(可多选)有:选择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的占38.5%;选择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的占38.5%;选择缺乏合作机制的占69.2%;选择学校缺乏主动性的占38.5%;选择缺乏合作平台的占38.5%;选择缺乏系统保障机制的占53.8%。

(二)工学交替的运行情况

1.在参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工作方面,企业最担忧的是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占61.5%;其次是学生管理和学生安全,分别占53.8%和46.2%;最后才是实习劳动报酬和设备损耗,分别占30.8%和23%。

2.在工学交替持续时间方面,46.2%的企业认为三个月较为合适;30.8%的企业认为半年以上合适,只有15.3%和7.7%的企业认为两个月和一个月较为合适。

3.企业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方面,所有企业均选择所读的专业要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有一定的关联,且实际工作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要求实习生注重的素质方面,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选择都是100%,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占77%,专业知识占64%,创新能力占23%。

4.在工学交替“工”的环节中,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愿意高职院校派教师进驻企业,有一半不愿意;在愿意学校派驻教师的企业中,希望学院教师参与的形式有:参与实习学生管理,占30.8%;参与对实习学生的共同培训和指导,占23%;参与共同制定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占30.8%;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占15%;岗位实践锻炼占7.7%。另外,在工学交替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用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的措施有: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占30.8%;实行实习生轮岗制度,全面提高其技能水平,占38.5%;加大培训力度,占38.5%;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参与工学交替实习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过程,占30.8%。

5.在工学交替“学”的环节中,73.2%的企业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26.8%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的企业中,希望技术能手的参与方式排序依次为:来校讲座、参与集中实训指导、担任兼职教师/来校讲课、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材建设。

(三)工学交替实施的满意度情况

1.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方面,有11.1%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很好,66.7%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较好,22.2%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一般。

2.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方面,有77.8%认为较好,有22.2%认为一般;在学生的工作纪律方面,88.9%的企业认为较好,11.1%的企业认为一般。

3.企业对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4.企业认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进步最大的三项为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无多大进步的三项分别是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和理论知识。

5.在所有被调研的企业中,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的占40%,比较优秀的占60%;所有被调研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40%的企业非常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60%的企业表示愿意。

二、调研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工学交替的政策扶持不够,企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超过60%的被调查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过程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和没有享受过税收优惠和经济鼓励。这说明在政策引导方面,没有建立起社会层面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只能是自发需求或者在高职院校的带动下被动的参与。

据调查,制约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因素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缺乏合作机制占69.2%;缺乏系统保障机制占53.8%。这说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时,更为关注的是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激励、合作机制,保证工学交替的运行和实施。另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认为工学交替的“工”就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学交替学生没有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二)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提高其有效性

校企合作在现阶段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均积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原因首先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医药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学生出了校门进了企业后的成长才是企业的事情;参与高职学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尤其是医药生产企业,有GMP规范要求,大量学生进入洁净生产车间,会对医药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除了一些医药外企由于推广自身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参与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合作外,很多国有、民营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推动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还是高职院校能为其提供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监管严格,医药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的提高。而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毕业生外,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很少能为这些医药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机制。

另外,在工学交替运行过程中,医药企业很难长时间、全面地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最终造成学校和企业不能共同指导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缺乏全面的工学交替的衔接和统筹,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企业对工学交替持不积极的态度,这也为我们推广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医药行业企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持欢迎和肯定的态度

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已经参与了工学交替运行的企业中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的进步最大。40%的企业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这说明,企业对医药行业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是十分清楚的,愿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提供工学交替实习机会,并且愿意优先录用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本企业实习过的毕业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要解决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势必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二是从长远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校企双方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矛盾。学习和吸取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体系等,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

(二)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水平

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提高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适应市场进行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共同在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中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合理组合教学模块。通过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完成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学科体系,以企业对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期望为本,以岗位群为基础,利于不同医药企业、不同岗位选择切入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时机,最终保证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机制的有效性。

2.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安排好这些环节的关键是时间安排问题,要恰到好处地合理安排时间,就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和学校课程学习的安排,而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是随着整个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受到企业生产不固定、提供的岗位不固定的影响。在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交替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工学交替时间和岗位轮换以及管理方面均产生了错位需求。并且,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岗位实习轮换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3.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形成企业参与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期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力,不断进步,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职业素养的内容不仅是更衣、卫生、清场等内容,还包括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内容,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应将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和职业道德类课程有效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应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评价中,将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引入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形成性评级和终结性评价。

4.加强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

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学校要重视学生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5.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

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现场技术问题研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收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项目任务,考虑与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从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工学交替实习与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打下良好基础。

(三)高职院校可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在行业发展基础好的地区,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专业共建,可以保证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但是,受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生产状况的影响,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可持续性也存在一定问题。在一些行业发展基础差的地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工学交替运行机制就难上加难了。针对这一点,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洽谈深度合作,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从而彻底解决工学矛盾,有效保证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李汉斌.职业院校“工学交替”办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9-50.

[2]高诗义.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9-153.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