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环保新要求(合集7篇)

时间:2024-03-16 08:14:12
环保新要求

环保新要求第1篇

伴随党的十胜利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再次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十报告单篇论述生态明文,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发展要求。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更是一项伟大的利国利民工程。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中国自古代便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英文中的文明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不管是汉语中的文明还是英文中的文明,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代表着一种与社会变迁一致的社会状态。既然是社会状态,也就决定着其自身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生态文明,作为文明的一种类别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应出《易经》中的文明内涵。“田”代表了一种天然的农耕形式,其为文明起源之初,与生态更具有相近之意。界定生态文明是有效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必然的前提。笔者认为,无论如何界定,生态文明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即人类必须改善和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从这个层面来说生态文明不但强调物质,更强调精神和制度层面,于是从文明的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1](P5)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环保道路提出新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资源环境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实现人民期待与现实选择零差距、未来文明良好转型将是一个创新举措。

(一)生态、环境与经济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作为一个庞大的生物圈循环系统,涵盖着生物世界的方方面面,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不断的发展中,生态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环境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大主体部分,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且发展为专门的环境生态学,旨在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2](P10)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生态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的破坏。无论是人类社会早期,还是近代文明社会,环境问题始终伴随社会进程。人类早期主要是通过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源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用火不慎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等环境破坏为主发展到近现代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并存的行为模式。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兴起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出现大规模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重大公害事件的频发。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开始出现区域性生态平衡失调现象。如上,可以说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折点。[3](P133)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破坏生态环境为惨重代价,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世界自然灾害显著增加。环境作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维护中的纽带,在二者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分保护环境对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而言都有决定性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环保道路新要求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属于公平问题,不仅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同时也涵盖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公平。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破坏和浪费,成为导致生态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4](P11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人与自然对立,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危机。环境保护作为人们对盲目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系列环境问题反思后的事后行动已成为热点、重点话题登上全球讨论的大舞台。在面对形形的环境问题面前,各种要求层出不穷,理念日益更新。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迎合了世界环保行动的新潮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现状,也给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即如叶谦吉教授所说:“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5](P19)人类真正的幸福,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唐纳德•沃斯特曾说:“对于下个世纪(指21世纪)的世界来说,没有比人类同自然界的剩余部分的关系更为重要的了。没有什么事比改善这种关系更能影响人类幸福的了。”[6](P5)保护环境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符合环境法基本理念、基本生态理念,做到系统、整体地对待自然环境、尊重生态,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终极目标。另外,保护环境必须摒弃生态资本主义,切实落实生态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出发,……反对人们无节制地追求高消费,将物质欲望等同于幸福的庸俗观念。”[7](P15)

三、从环境保护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螺旋上升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否定之否定,是对以往农业文明,现存的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的继承和保存,同时更有超越。[8](P7)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内部要素的环境保护,应该遵循生态文明建设、满足生态社会主义。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环境保护,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

近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人类环境大会,大会讨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并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凸显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后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4月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其进行了定义。其实,我国可持续性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孟子•梁惠王上》这样写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虽然本意在说明为王之道,但却不乏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伴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不断深入,它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经济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三者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保持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过度利用资源系统,维护环境的净化功能和健康的生态系统,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程度。[9](P340)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二)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须坚决利用改革开放动力,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的走出去和世界经济、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环境资源的充分保护既是一大机遇也是一大挑战。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机遇,使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这一机遇主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区域型经济、全球经济的交流合作,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综合国力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特别是在环境与政治联系甚密的情况下。环境问题放大看待,就是世界各国间争夺资源与转嫁污染在公平层面上的角逐问题。二是加大绿色投资的引进,实现经济绿色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成为主要的增长方式,投资要素决定着项目最终的环境友好程度。加大环保投资,对生态维护、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三是注重环保技术的引进,切实贯彻环境法预防结合原则。工业化的投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时引进国际先进环保技术,及时有效预防和治理因工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破害既是对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有效贯彻,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它从哲学观念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及环境安全作了诠释,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促进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摒弃“增长是硬道理”、“以速度为中心”、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追求经济产值的陈腐落后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长期有效的环境资源保护模型,必须做到: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环境民主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发扬群众民主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环境民主原则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环境资源活动中,贯穿到环境政策决策、环境立法、环境评估等环境保护措施中。第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盲目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教训是深恶痛绝的,以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显著特征。保护环境、建设文明生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避免经济发展的短暂春天,始终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

(四)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基本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实现形式,主要由两种形式: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以“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这样的经济模式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21世纪议程》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10](P485)环境的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转变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大力加强科技与制度创新。科技制度的创新是一国加强自身建设的前进驱动力,是国家实力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11]推进绿色科技发展,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充分运用科技制度创新规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转“量”中心为“质”中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改变以往以“量”为中心的数量观念,实行量与质的互变,以质量效益为经济发展重心,注重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12](P79)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循环经济是指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到生产、消费和废物管理等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抛弃传统经济模式,尊崇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3R原则。国务院总理于2011年12月12日主持召开关于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另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相适应的是人类要转变观念,遵循自然界自身演化规律,尊重具有创造功能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动植物个体利益。[13](P135)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以绿色经济为基本标准

环保新要求第2篇

    伴随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再次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十八大报告单篇论述生态明文,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发展要求。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更是一项伟大的利国利民工程。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中国自古代便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英文中的文明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不管是汉语中的文明还是英文中的文明,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代表着一种与社会变迁一致的社会状态。既然是社会状态,也就决定着其自身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生态文明,作为文明的一种类别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应出《易经》中的文明内涵。“田”代表了一种天然的农耕形式,其为文明起源之初,与生态更具有相近之意。界定生态文明是有效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必然的前提。笔者认为,无论如何界定,生态文明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即人类必须改善和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从这个层面来说生态文明不但强调物质,更强调精神和制度层面,于是从文明的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1](P5)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环保道路提出新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资源环境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实现人民期待与现实选择零差距、未来文明良好转型将是一个创新举措。

    (一)生态、环境与经济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作为一个庞大的生物圈循环系统,涵盖着生物世界的方方面面,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不断的发展中,生态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环境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大主体部分,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且发展为专门的环境生态学,旨在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2](P10)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生态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的破坏。无论是人类社会早期,还是近代文明社会,环境问题始终伴随社会进程。人类早期主要是通过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源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用火不慎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等环境破坏为主发展到近现代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并存的行为模式。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兴起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出现大规模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重大公害事件的频发。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开始出现区域性生态平衡失调现象。如上,可以说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折点。[3](P133)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破坏生态环境为惨重代价,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世界自然灾害显着增加。环境作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维护中的纽带,在二者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分保护环境对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和生态文明建设而言都有决定性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环保道路新要求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属于公平问题,不仅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同时也涵盖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公平。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兴起带来了环境恶化,资源破坏和浪费,成为导致生态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4](P11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人与自然对立,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危机。环境保护作为人们对盲目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系列环境问题反思后的事后行动已成为热点、重点话题登上全球讨论的大舞台。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环境问题面前,各种要求层出不穷,理念日益更新。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迎合了世界环保行动的新潮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现状,也给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即如叶谦吉教授所说:“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5](P19)人类真正的幸福,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唐纳德?沃斯特曾说:“对于下个世纪(指21世纪)的世界来说,没有比人类同自然界的剩余部分的关系更为重要的了。没有什么事比改善这种关系更能影响人类幸福的了。”[6](P5)保护环境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符合环境法基本理念、基本生态理念,做到系统、整体地对待自然环境、尊重生态,以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终极目标。另外,保护环境必须摒弃生态资本主义,切实落实生态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出发,……反对人们无节制地追求高消费,将物质欲望等同于幸福的庸俗观念。”[7](P15)

    三、从环境保护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螺旋上升中的一个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否定之否定,是对以往农业文明,现存的工业文明的优秀成果的继承和保存,同时更有超越。[8](P7)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内部要素的环境保护,应该遵循生态文明建设、满足生态社会主义。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优势,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环境保护,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

    近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人类环境大会,大会讨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并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凸显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后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4月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其进行了定义。其实,我国可持续性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孟子?梁惠王上》这样写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虽然本意在说明为王之道,但却不乏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伴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不断深入,它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涵,即“经济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三者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保持稳定的资源基础,避免过度利用资源系统,维护环境的净化功能和健康的生态系统,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程度。[9](P340)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二)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须坚决利用改革开放动力,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的走出去和世界经济、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环境资源的充分保护既是一大机遇也是一大挑战。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机遇,使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环境的有效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这一机遇主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区域型经济、全球经济的交流合作,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综合国力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特别是在环境与政治联系甚密的情况下。环境问题放大看待,就是世界各国间争夺资源与转嫁污染在公平层面上的角逐问题。二是加大绿色投资的引进,实现经济绿色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成为主要的增长方式,投资要素决定着项目最终的环境友好程度。加大环保投资,对生态维护、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三是注重环保技术的引进,切实贯彻环境法预防结合原则。工业化的投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实时引进国际先进环保技术,及时有效预防和治理因工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破害既是对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有效贯彻,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指导

环保新要求第3篇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类型 优点

我国作为负责人的大国,在世界治理环境气候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巴黎协议的签署,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履行巴黎协议,体现大国形象的重要举措。

1 新能源汽车的类型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区别去传统能源动力的汽车,包括燃料电池动力汽车(FCEV)、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纯电动动力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其他动力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各类型产品。

(1)燃料电池动力汽车(FCEV)。是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店里,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的。(2)混合动力汽车。是指采用传统燃料,同时配以电动机或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混合动力汽车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汽车和柴油混合动力汽车两种。目前在国内,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为主,而国际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的发展也比较快速。(3)氢能源动力汽车。就是以氢气燃烧提供动力的汽车。由于氢气燃烧产生的只有水,所有氢能源动力汽车是真正实现了动力燃烧零的排放,氢气动力具有燃烧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实现环保发展的最佳方案。不过,氢燃料电池成本过高,而且氢燃料的存储和运输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相对有点困难。(4)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主要是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目前,大部分车型是直接采用电机驱动的,有一部分车辆则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而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5)其他新能源汽车。包括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和乙醇等作为燃料的汽车。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有了较大的推广,这也将成为未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

2 新能源汽车的优点

(1)解决能源危机,我国石油依存度已接近60%,能源危机威胁国家安全,从国家战略角度,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替代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2)处理环境危机,汽车对PM2.5的贡献超过20%,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减少雾霾天气。(3)实现产业升级,传统汽车产业我国远远落后发达国家,但在新能源领域却差距不大,通过发展新能源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4)能源效率高,来源多样化。通过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应用,在一些城市运行时,由于城市拥堵问题,汽车行驶速度不高,传统能源汽车在市区路况,燃料燃烧不充分,能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高,新能源电动汽车则比较适宜市区路况,因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停止时不需要能源动力,并且在制动过程中,电动机还可以自动转化为发电机,实现减速制动时能量的回收利用。 另一方面,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应用可有效地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向蓄电池充电的电力来源可以由水力、核能、太阳能、风力、潮汐等清洁能源转化而来。(5)结构简单,使用维修方便。新能源电动汽车较内燃机汽车结构简单,运转、传动部件少,需要维护和保养的部件就少,而且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电机无需保养维护,并且电动汽车容易操纵。

当然,我们在看重新能源汽车的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的不足,例如:混合动力汽车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起到节省能源的效果。纯电动汽车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电动车的电池较贵,购买价格较贵替换成本高,以至于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比传统能源汽车还高,一些费用还要要取决于电池的寿命及当地的油、电价格。氢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成本也过高,因为氢分子非常小,极易透过储藏装置的外壳逃逸,所以氢燃料的存储和运输按照技术条件要求高,以至于技术能以转化为实际应用,这些不足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要改进的。

3 作为新时期的学生我们要怎么做

3.1 J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政治学中我们知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生活的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整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个人之间,社会之间,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之间,同样也是紧密的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关系。而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3.2 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在尊重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和自然规律,秉持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社会活动。因此我们应当了解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认识自然规律,减少和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尊重自然规律,肆意破坏环境的负面例子,正是在反思这些盲目活动的基础上,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上加强交流、理解与合作,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保护好作为后代人及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资源与环境。

3.3 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作为即将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高中生来说,我们首先要树立科学意识,以科学的态度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其次要掌握和了解一些国际国内的科学动态,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目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主要是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空间科学,新能源科学,信息科学这几个领域。最后要加强科学应用能力,科学技术最终要转化为生产力。

环保新要求第4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材料;优势与发展策略

建筑装饰材料,又称之为建筑的饰面材料,一般是指在建筑的表面进行涂抹、装扮、铺设等材料,起到美化建筑、改善建筑内部环境的作用。建筑装饰材料随着建筑功能的不断开发与创新,其设计理念与实用价值也更加重要,结合我国目前在建筑装饰工作上的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对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是当下热门的内容。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建筑装饰工作经验,对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历史、市场需求、种类,以及应用优势、发展策略等方面作了分析,为我国建筑装饰工作的进步献上绵薄之力。

1 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发展历史与市场需求

1.1 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发展历史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建筑装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引进与学习成为了建筑装饰材料行业获得新生的重要动力,在建筑装饰材料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上、材料类型与材料功能上,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国建筑装饰材料市场需求的生产体系,在建筑装饰材料行业的发展中保证了生产力。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绿色建筑、环保建筑、人性化建筑理念的提出,建筑装饰材料在节能环保上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这给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加速了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在该方面的研究进程与推广范围。

1.2 市场对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

建筑装饰行业当前对节能环保型材料的需求量呈现逐年稳增状态,相关建筑装饰施工者在建筑装饰工程中越来越多的考虑并使用节能环保新型装饰材料,而建筑居住者、使用者也在建筑的装饰要求上形成了一定的节能环保概念,主动选择采用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目前我国所常用的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与国外相比,在品种、质量、性能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市场需求总量也相差甚远,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还比较弱。

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未来需求,必然会随着建筑装饰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内容上的要求提高,进一步扩大需求量与需求范围,在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种类、样式、色彩、搭配、设计、施工、性能、质量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加快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使我国每家每户都能够在建筑装饰中得以运用。因此,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未来需求,必然会在使用范围、使用数量、使用方式上促使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得到更多的重视。

2 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种类与优势

2.1 无甲醛类人造板

在建筑装饰工作中,甲醛对建筑内部环境的污染是非常大的,给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所以在建筑装饰材料的选取中,对无甲醛类人造板的研究成为了建筑装饰工作的重要内容。所谓无甲醛类人造板,主要是采用天然的植物为人造板的原材料,通过特殊制作工艺制造胶粘剂,并使其胶合强度满足国家在这方面的技术标准,从而成为绿色无害的装饰材料。

2.2 绿色类石材

在建筑装饰工作中,随着对建筑装饰材料产生辐射危害的研究加深,建筑使用者与装饰施工方在建筑装饰材料所用石材上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石材的选取更为谨慎。所谓绿色类

石材,是指开采符合环保标准、质量符合装饰标准、无放射性危害、加工先进便捷的石材。绿色类石材应用广泛,在建筑装饰节能环保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主研方向之一。

2.3 环保类涂料

在建筑装饰工作中,涂料是建筑内外装饰的必要施工内容,因此在涂料的材质、危害性等方面需要严格要求,尽可能的减弱建筑装饰所用涂料的污染程度。环保类涂料无毒无味,不会对家居环境造成污染。通常我们所接触的乳胶漆水性涂料就是环保类涂料,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及建筑装饰施工方的喜爱。另外,我国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在涂料材料方面,由于技术进步与功能需求的增长,涂料在防火、防霉、防水、防碳化等性能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当前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主要内容。

2.4 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主要优势体现

结合上述几种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介绍,可以充分体现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以下优势:在节能上有着明显的优势,通过材料自身性能、加工环节、施工方式等,有效降低了建筑装饰施工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在绿色环保上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减少了装饰材料的辐射危害与污染程度,保障了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在实用功能上有了更加完善的功能,建筑装饰新型材料不再只具备单一性能,通过先进的工艺与相关技术手段,建筑装饰材料在各项防护功能上有了极大的进步;在设计形态上更加满足人居感观需求,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在重视材料性能的同时,对装饰材料的设计也积极参考了建筑使用者的意见,使建筑装饰所用新型材料更加符合使用者的审美观,由建筑装饰材料的合理搭配形成舒适的人居环境。

3 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与运用策略

3.1 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与运用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与运用上,不能盲目的进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其注意事项具体如下:在保证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生产技术与施工技术的前提下,对建筑装饰所用节能环保新型材料进行合理的选取使用,不能因为同是节能环保材料就随意使用;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工作,要符合本地区建筑装饰材料的现状,不可以大而空的对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进行宣传,要遵循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宣传方案;在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运用上,要明晰所用建筑装饰材料的性能与施工工艺,保证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施工顺利进行、装饰材料之间搭配合理。

3.2 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与运用完善策略

3.2.1 加大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研究力度

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研究,是保障新型装饰材料开发与应用的关键工作。因此在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方面的研究,要充分结合国家在建筑装饰材料上的统一标准、相关装饰材料研究资金与研究进度、装饰材料市场需求这些方面,对我国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研究理清发展方向、增添研究动力、加快研究速度、提高研究效果,促使建筑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与运用,在建筑装饰材料的研究工作上得以保证。

3.2.2 通过国家在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定并落实节能环保新型装饰材料的发展政策

市场需求是影响建筑装饰材料发展方向与发展内容的重要因素,国家政策是管控建筑装饰市场的主要力量,因此为了使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得以加快推广与运用,就必须得到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与建设资金,为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奠定强有力的发展基础。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方向,需要国家对建筑装饰材料市场做好考查、监督、管理工作,根据节能环保新型建筑装饰材料的市场行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从而保证我国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适时适量、高效生产。

3.2.3 积极学习与引进国外的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加深相关技术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上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与应用,在时间、范围、材料性能、材料质量、材料种类等方面,依然与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国内建筑装饰行业的材料生产厂家、施工方,对国外先进材料与技术加强学习,积极引进相关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结合我国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发展实情进行综合分析与借鉴。另外,还要加深国内外建筑装饰工作材料选取、材料研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与运用提供更多的思路。

4 结语

建筑装饰材料是室内外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与基本功能直接影响到建筑的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而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是当前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最为重视的方

面,在今后的建筑装饰工作中,必然会得到更多的政策、人才、资金扶持力度,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装饰工作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祖红 . 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 [J]. 门窗,2013(06).

[2] 周子健 . 浅谈建筑装饰中新型环保材料的使用及发展前景 [J]. 科技传播,2011(05).

环保新要求第5篇

 

―、“美丽中国”的价值解读

 

作为我们党的新理念,解读“美丽中国”的关键是厘清其本质和价值。根据十八大报告的内容,可将“美丽中国”所追求的价值作出三种划分。

 

—是经济价值。“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存在—个基本前提,即“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既然是实现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经济价值的追求也必然是题中之意。这清楚的表明经济发展是“美丽中国”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只是发展的模式、路径“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_的原则”开展。换言之,“美丽中国”并不是排斥经济发展,而是要通过发展模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环境价值。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报告还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也就是说,“美丽中国”其中的突出内容在于对环境价值的追求一将环境保护、自然恢复置于突出地位。十八大报告中专门对环境价值追求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括“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足见环境价值对于“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

 

三是美学价值。从对“美丽中国”的字面解读不难看出“美丽”二字的特殊意义。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些表述无不彰显着“美丽中国”对美学价值的追求,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恢复,更要将所追求的价值水平提升到美学这样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既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判断、新思考、新要求,也是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

 

通过从价值层面对“美丽中国”的解读不难看出,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更高的价值追求。该理念整合了对于已有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美学价值的追求。同时,这三种价值之间不是互相矛盾的关系,而是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二、“美丽中国”与环境保护的契合

 

中国发展进程中一直伴随着环境问题。“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执政理念的新发展,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驱动力,必然要与时俱进地适应执政理念的发展。因此,研究“美丽中国”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美丽中国”之要求重新解读环境保护,十分必要。

 

(一)以“美丽中国”引领环境保护

 

其一,“美丽中国”是环境保护的新目标。环境保护通常被认为是对环境要素和功能的恢复、改善和维持,是对环境的“医治”。“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不仅要求对环境的保护与修复,还增加了“美化”环境的目标,这是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其二,“美丽中国”是环境保护的新标准。“美丽中国”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正确的解读“美丽中国”,将其转换成可操作性的标准,进而引领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是其应有之义。环境保护各项体制机制均需按照“美丽中国”的标准进行梳理、整合、重构,以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其三“美丽中国”带动多元价值的整合。经济价值、环境价值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价值。“美丽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等基础性价值与高层次美学价值之间的完美整合,并且在整合的过程中提升了基础性价值的“品味”,促进了环境保护与其他诸价值的融合以及对更层次价值的追求。

 

(二)以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

 

其一,彰显美学价值。“美丽中国”理念对于价值的追求没有仅停留在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上,它还关注了更高层次的美学价值。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环境的美学价值一舒适感对人类的影响重大。正如世界银行对美学价值的重要性的表述:洁净的风景点或清静的居民区会提高生活的质量。这怡好印证了“美丽中国”的相关表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其二,共同推动发展模式转型。“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其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模式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而环境保护的目标,或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对人类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重构。二者都是对传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这一模式的批判,力图探索或重构新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

 

其三,促进多元价值整合。要实现“美丽中国”对经济、环境、美学价值的共同追求,环境保护必须改变单纯追求环境价值的传统理念,以追求环境价值为基础,以整合环境、经济、美学价值为手段,以实现三种价值共赢为目标的新理念,以环境保护促进多元价值的整合。

 

三、“美丽中国”视角下的环境保护新审视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扭曲

 

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中有明确的阐述。我国法律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定为“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这种定位是基于以往的实践与认知,即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因为只有矛盾双方才是对立统_、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与“美丽中国”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统_而非对立的关系判断存在认知上的差异。

 

在“美丽中国”理念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且应当共同实现的。从本质上讲美丽中国”所要实现的生态文明是生态环境与文明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通过对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反思,转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目前,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问题,同时还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也在结合旅游、房地产等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和运作。

 

(二)环境保护中美学价值体现不足

 

“美丽中国”中“美丽”二字是彰显美学价值的—个印证。环境除能给人类带来环境价值之外(如清洁的空气和水),更能带来“舒适感”(如青山碧水给人带来的舒适,这种“舒适感”即美学价值的体现。尽管我国环境保护中也有保护美学价值的考虑,但从总体上来说体现仍不充分,特别是没有将对美学价值的追求置于重要位置。

 

然而,对环境价值的追求并不必然同时实现对美学价值的追求。美学价值是建立在环境保护和改善基础之上的。从本质上说,人应该追求生活经历的深层次和丰富性,以目标的多样性和精神世界的高度充实为生活意义,实现物质的和精神的综合生活质量和幸福价值。美学价值作为_种“舒适感”正是对精神生活质量和幸福价值的体现,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此,“美丽中国”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环境保护也不能单纯停留在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的水平上,美学价值也应成为环境保护中重要的内涵和目标予以体现。

 

(三)价值整合能力不足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美学价值尽管能够整合,但三者如何整合,以及在整合中环境保护应当扮演何种角色值得思考。显然,仅以目前常用的处罚、许可、收费等单纯着眼于“医治”环境的体制机制无法实现价值整合;仅以目前单纯的环境修复、污染治理工程无法实现价值整合;仅以单纯的“禁止性”保护亦无法实现价值的整合。唯有反思环境保护自身的定位与价值,进行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环境保护整合多元价值,实现多元价值的共赢,才能真正契合“美丽中国”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新目标、新标准。

 

四、“美丽中国”视角下的环境保护思考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尚不足以完全适应“美丽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新判断。“美丽中国”的提出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和转折点。以此新理念的提出为契机,我国必须对环境保护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以此作为新起点,使环境保护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

 

(一)环境保护的重新定位

 

解读“美丽中国”不难看出,环境价值必须与人类追求的其他价值统_、整合,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对多元价值的追求。经济强大但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中国”,单纯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也不能实现“美丽中国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也不是“美丽中国”。经济、环境、美学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将这三种价值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决策和考量才能实现“美丽中国”。

 

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否意味着“保护优先”是将环境保护置于各类目标和价值的优先地位?笔者认为这需要结合报告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保护优先”提出的目的在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环境价值减损这样_个我国基本现状判断下,要实现经济、环境和美学价值的共赢和统_显然需要优先考虑和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保护优先不意味着对经济价值的拋弃,而是在对三种价值共同追求的前提下,为扭转我国目前环境恶化、环境价值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应对现实的价值取向判断,是实现“美丽中国”对三种价值共同追求在现阶段的手段,而非最终的目的和结果。

 

(二)环境保护价值的转化

 

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在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6]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审视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挑战。

 

从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作用来看,环境保护应当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环境与人口、科技、资本等同样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核心要素来经营,即“经营环境”。也就是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方式、模式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7]

 

(三)美学价值的实现

 

“美丽中国”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其对于美学价值的追求,要在环境保护中实现美学价值。首先,要通过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等环境保护规范对美学价值的追求进行宣示,将其落实为一项相应的程序。其次,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变过去单纯的“医治”环境的理念和做法,将环境“美化”置于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突出位置。再次,研发实现和体现环境美学价值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技术要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美学价值的体验和实现问题,不仅要研究将污染治理好、生态修复好的问题,更要将如何使环境进—步“变美”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最后,建立美学价值的评价指标考核体系。指标考核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将美学价值通过量化的形式加以表现,通过一定的量化标准对美学价值的水平进行衡量。通过量化指标反映的情况,来评价环境保护诸领域的实践对美学价值实现的程度。

 

注释:

 

[1]孙秀艳、贺勇等:《美丽中国:执政理念新发展》,《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2日。

 

[2]汪劲:《环境法律的解释:问题与方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3]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4]吴明红、严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一以黑龙江省为例》,《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6期。

 

[5]罗勇:《低碳创新——我国可持续城市化的新契机》,《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

 

[6]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求是》,2012第19期。

 

[7]周生贤:《构建共同参与大格局》,《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5日。

 

*本文为湖北省人民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点招标项目(HBZC-2012-0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创新课题(2012B050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佳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水事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3。

环保新要求第6篇

一、中国新常态下环保产业将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中国目前的新常态在本质上是一个从传统的稳态增长向新的稳态增长迈进的一个大转化时期,是在全面结构改革进程中重构新的增长模式和新的发展源泉的过渡过程,中国新常态的主题是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新增长点是函需突破的任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中长期战略中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各种良好的政策环境。而在改革和结构调整中,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将更加密切,并将成为中国新常态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有效推进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其成功完成绿色经济转型。

二、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环境保护模式是今后环保面临的重大任务

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答记者问中指出,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污染物排放量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环境容量。虽然世界各国在发展进程中都曾经面临环境污染问题,但自工业革命以来,仅仅从人口密度和工业化带来的单位土地面积排放量这一环境排污强度指标来看,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已经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两个国家德国2至3倍,所以,中国正面临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环境问题无法等待经济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之后再开始治理,环境阀值一旦被突破,其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将会是不可估量的。但中国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以及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同样不能放松经济增长而单方面强调环境保护。中国进入新常态决定了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如何推动经济增长的问题。

三、发展环保产业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绿色产业包括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产业等。目前,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很多,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生态维护工程等方面,资金投入都严重不足。另外,我国现在各种污染治理工程都主要体现在末端治理,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工程建设严重滞后,比如节能、节电、节水、截污的技术,清洁生产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这些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国内还没有普及建设,这一方面是因为环保政策没有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融合;另一方面,则是这些技术的普及和运用需要环保治理的普及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也就是说,真正的环保,不仅需要末端治理,更需要所有产业在其整个工艺流程中进行节能、节电、节水、截污、循环利用资源的工艺改造,这是一个极大的投资市场,极大的内需,而且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四、环保产业未来收益稳定

目前,因为各种污染治理费的收取,新兴环保产业具有未来收益稳定的优势,因为环保产业天然垄断的特性,一旦进入营运期,收益就很稳定,市场风险较小。例如一个污水处理群,一旦通过招投标拿到政府的特许经营,就基本不存在市场竞争风险。所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从未来收益角度分析,新型环保企业的风险反而比有市场竞争性的其他产业风险小,其风险主要集中在最初的建设期,在这一阶段,环保企业除了未来营运的长期合同之外一无所有,却要求巨额资金的融通。这就要求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创新融资模式和金融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注重环保产业未来收益的长期稳定性,并开发出新的风险管理方式以有效管理其在建设期的风险。

总之,新常态下环境保护的特殊性,要求环境保护必须与市场结合,注重盈利性,这就给金融的进入提供了机遇。另外,新常态下环境保护的巨额资金需求,也绝对不是国家财政可以负担的,必须通过金融运作引入社会资本。在这种背景下,催生了环境保护对金融的迫切需求,不仅是对传统金融模式,而且对包括绿色银行、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产生了强烈需求,也要求创新金融模式,以建构更大的融资平台,采取更加多样的融资方式,例如PPP模式、项目收益债等,形成全面立体的绿色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将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新常态下的新经济增长点。

五、PPP模式在环保领域的推广需要绿色金融体系的全而创新

环保新要求第7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环保;节能;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拉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建筑物的基本功能,更加注重建筑装饰的美观性与经济性。在这一形势下建筑装饰企业要想获得人们的认可,就要全面满足人们对建筑装饰的多种需求,在建筑装饰施工中不断向绿色环保节能性及美观性的方向发展。

一、环保材料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物质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节能环保已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之一。

在建筑行业领域中,特别是建筑装饰材料,其作为保护建筑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直接关系到建筑装饰质量和外观效果,加强其节能环保改性尤为重要,这也是决定建筑装饰材料生产企业市场竞争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也在逐步完善生态保护的政策,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规定的指标,建筑行业也必须在装饰材料中选择节能环保性强的新型材料。由此可见,加强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研发,对于提升建筑装饰品质,改善建筑整体环境质量和促进建筑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二、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环保材料称作绿色材料,绿色是环保的重要标志。环保材料从生产到加工都在坚持“环保原则”。在环保材料生产的过程中,生产人员引进先进的无污染生产技术,减少化学材料的使用数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在材料中添加化学成分。在材料达到使用年限以后,环保材料可以被回收,进行二次利用,这样就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装饰材料对人体的危害。西方国家使用环保装饰材料的时间比较长,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装饰环保材料的利用率。环保材料的成分都是无毒无害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会释放出有害物质,人们可以放心使用。

节能环保新型材料较普通建筑材料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有 :

(1)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节能效果主要表现在材料具有的独特性能、二次加工性能以及施工工艺等实现了能源消耗的降低,进而达到了节能目标。

(2)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绿色环保性能主要体现在材料自身具有绿色环保特性,在加工使用过程中不存在有毒、有害、辐射等物质排放,有效了改善了家居环境质量。

(3)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实用功能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先进的工艺与相关技术手段,建筑装饰材料在各项防护功能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此外,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在家居设计、装饰材料搭配等应用方面较普通建筑装饰材料同样具有显著优势,已成为未来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趋势。

三、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应用策略分析

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建筑物结构特色和实际需求情况,特别是必须确保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生产技术和施工技术,对建筑装饰所用节能环保新型材料进行合理的选取使用。因此,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实施对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与运用,具体有:

(1)不断加强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研发力度,提升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研发水平,以满足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市场需求。国家和政府应加大针对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研究配套资金、政策支持等,以促进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研究动力、速度和效率提高,为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推广与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根据我国建筑装饰材料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相关的节能环保新型装饰材料的发展政策,助推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推广与运用。对于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发展来说,其主要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建设资金,这也是推广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必经之路。

(3)充分的借鉴国外相关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研究技术与经验,特别是针对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类型、性能、应用范围以及质量等进行研究。加深国内外建筑装饰工作材料选取、材料研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推广与运用提供更多的思路。

四、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的发展前景

由于人们对新型环保材料要求的不断提高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无毒无害。如发展水性涂料 ,降低有机挥发物的含量 ;发展微晶玻璃 ,替代传统玻璃 ;创新木材胶粘剂 ,摈弃甲醛 ,生产真正的绿色环保的木质板材。同时 ,运用纳米技术生产纳米材料 ,将会在建材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比如 :利用纳米材料的自洁功能开发抗菌防霉涂料 ,利用纳米材料具有的导电功能而开发的导电涂料 , 利用纳米材料屏蔽紫外线的功能可大大提高 PVC 塑钢门窗的抗老化黄变性能 , 利用纳米材料可大大提高塑料管材的强度等。总之 ,人们对绿色环保材料的需求不断提高 ,建筑材料生产商需加大投资与研发力度 ,生产无毒无害的绿色环保产品 ,如此 ,人们居住的环境才会越来越健康舒适。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和人们对家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建筑装饰材料节能环保性能日益重要。应不断加强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的研究,积极的推广其市场应用,确保建筑装饰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思丽.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新型材料优势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第10期(下),2013(10):195-196.

[2]陈荣.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标准研究及新型建筑材料[J].科技致富向导,2012(05):163-164.

[3]杨钰华.建筑装饰施工中节能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J].才智,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