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教学环境的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4-01-26 14:51:55
对教学环境的建议

对教学环境的建议第1篇

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生物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在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增加了“内环境与稳态”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难以充分理解稳态的本质内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供参考。

1 增加“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发现史

“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发现史,对于学生理解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本质及意义有一定帮助。19世纪法国著名生理学家伯尔纳(Claude Bernard)发现,一切生命组织都有一个奇妙的共性,这就是它们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能够保持稳定不变。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所有生命机制不论如何变化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内环境中保持生命条件的稳定。”他的这些观点在50年后被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坎农认为:内环境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可变的、可动的相对稳定状态,并且用稳态(homeostasis)这一术语概括。在教学中增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稳态概念提出的前提条件,理解稳态概念的动态实质,在有所铺垫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涵,将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

2 降低知识难度,突出稳态的概念内涵

新教材中用缓冲物质对内环境pH值的调节作用来说明稳态现象,可结合高中化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缓冲物质的作用机理,但不必研究过细。由于课时有限,必须把重点放在对稳态概念内涵的理解上。其实,稳态概念内涵在于突出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和机制。稳态现象是十分丰富的,新教材在前一节中所探讨的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状态和肝脏活动之间的动态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传统的生理学观点认为,稳态的形成机制是在神经系统和以内分泌系统为主的体液调节的共同协调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统一活动而达到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但现代生物学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网络才是使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因此,笔者认为,突出机体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网络调节作用,其意义更为重要。

3 在教学中渗透机体整体性、开放性以及系统观、信息观等现代生命科学思想

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认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不断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使人们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在稳态现象的机制问题上,现在已经证实,机体至少有三大调节系统参与到稳态调节中,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前两者的调节作用早已被公认,成为经典的传统的生理学对稳态机制的解释,而后一种调节作用正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研究范畴。免疫系统通过游走的免疫细胞感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所不能感知的其他类型的刺激(比如异物或外来抗原之类的刺激),并且通过释放细胞因子(CK)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消除这一类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现代分子生物学揭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共享,这些信息分子除了体液因子之外,还有许多生物活性分子(比如多肽激素等等),它们参与机体稳态调节,各自发挥着自身特有的作用,各系统之间通过反馈调节协调一致,维持机体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对教学环境的建议第2篇

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生物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在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增加了“内环境与稳态”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难以充分理解稳态的本质内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供参考。

1 增加“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发现史

“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发现史,对于学生理解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本质及意义有一定帮助。19世纪法国著名生理学家伯尔纳(Claude Bernard)发现,一切生命组织都有一个奇妙的共性,这就是它们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能够保持稳定不变。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所有生命机制不论如何变化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内环境中保持生命条件的稳定。”他的这些观点在50年后被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坎农认为:内环境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可变的、可动的相对稳定状态,并且用稳态(homeostasis)这一术语概括。在教学中增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稳态概念提出的前提条件,理解稳态概念的动态实质,在有所铺垫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涵,将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

2 降低知识难度,突出稳态的概念内涵

新教材中用缓冲物质对内环境pH值的调节作用来说明稳态现象,可结合高中化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缓冲物质的作用机理,但不必研究过细。由于课时有限,必须把重点放在对稳态概念内涵的理解上。其实,稳态概念内涵在于突出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和机制。稳态现象是十分丰富的,新教材在前一节中所探讨的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状态和肝脏活动之间的动态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传统的生理学观点认为,稳态的形成机制是在神经系统和以内分泌系统为主的体液调节的共同协调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统一活动而达到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但现代生物学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网络才是使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因此,笔者认为,突出机体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网络调节作用,其意义更为重要。

3 在教学中渗透机体整体性、开放性以及系统观、信息观等现代生命科学思想

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认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不断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使人们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在稳态现象的机制问题上,现在已经证实,机体至少有三大调节系统参与到稳态调节中,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前两者的调节作用早已被公认,成为经典的传统的生理学对稳态机制的解释,而后一种调节作用正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研究范畴。免疫系统通过游走的免疫细胞感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所不能感知的其他类型的刺激(比如异物或外来抗原之类的刺激),并且通过释放细胞因子(CK)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消除这一类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现代分子生物学揭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共享,这些信息分子除了体液因子之外,还有许多生物活性分子(比如多肽激素等等),它们参与机体稳态调节,各自发挥着自身特有的作用,各系统之间通过反馈调节协调一致,维持机体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对教学环境的建议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堂教学;自主性;传统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网络环境下,教学系统的快速发展对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已经充分看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但是没有弄清网络教学的特点就不能实现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网络教学的优势则难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上不能因为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徒增学生课外负担,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为了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下面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突出学生自主性的同时,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会非常突出,原因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与传统教学所提供的资源相比,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有了更大、更为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不再被教师、教材所提供的仅有教学资源牵着走,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需要的学习材料;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安排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自身表达和传播对象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刺激自身进行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让他们读相同教材,听相同讲授,参考相同资料,习惯于利用统一的内容、固定的方式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有效培养更的不懂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安排学生,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网络为教学注入发展“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自控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学生经常出没于网吧,沉迷于网络,为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监控,即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关键取决于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选取和网络课件的设计思想,突出网络的可选择性和交互性的同时又要控制选择的自由度,才能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第一,课件设计要有先进性。课件设计要能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既有丰富的内容,又要突出重点,不仅要激发优秀学生的探究热情,更要使所有学生轻松掌握必修内容;第二,课件设计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学生在网上活动的范围要有明确的规定,课件层次性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互联网,第二层为校园网,第三层为本课件。课堂教学时,学生首先要在第三层进行学习,通过课堂测试后便可进入第二、第三层次学习;第三,教师要对课堂进行即时监控,即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指导,确保课件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同时,重视本地资源的开发

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日渐丰富,不同主题的教育网站不断涌现,各种形式的网校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同时,重视本地资源开发,以便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互联网上资源确实不少,但优质资源却很少,商业网站炒作成份居多,免费网站的资源质量得不到保证。除此之外,网上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比较分散,不易查找和获取,如果遇上网络拥堵,更会失去查找的耐心。出于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同时要重视本地资源的开发,利于消除网络资源的一些弊端。那么,如何进行本地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呢?第一,采用教育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教育资源库,即使存在一些问题,但应用起来较为方便,软件升级、维护有保障,成为了本地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第二,从教育网站上下载资源后加以整理、改造、归类,形成一定规模的教育资源数据库,不仅建设成本低,应用上也较为便捷;第三,利用一切自建资源库。由于这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系统工作,仅凭一个人、一个学校难以完成,为此,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各个学校分工建设,确保资源库满足课堂教学需要、符合教育特点和规律;第四,将上述三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每一方式的优势,使本地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三、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同时,重视传统方法的运用

对教学环境的建议第4篇

关键词:城边村;学校环境;英语教学;城乡结合部

中图分类号:G40-052.4;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22-01

所任教的学校,地处城边,有人把它叫“城边村”学校。因为这个特殊环境,学校的学生来源不同,学生的层次不同,知识基础也不同。自任教以来,问题很多。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和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在“城边村”学校,英语教学起步慢,教学效果不好。本文研究“城边村”学校周边环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与建议。

一、历史原因造成观念的不同

由于城市不断发展,“城边村”产业结构基本脱离原来的模式,由农业为主转变为非农业为主。虽然“城边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但它的性质仍属于农村性质,部分“城边村”的管理没有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人口、土地、文化基本保持农村面貌。“城边村”的村民生活在原来的习俗里,具备农民的特色,分散性、个性化很强,有时缺乏集体观念。“城边村”的土地在城市发展的带动下变得越来越昂贵,村子依靠出售土地或者出租房屋获得不菲的收入,这样,有时就出现少数游手好闲的人(也就是“城边村”学校部分学生的家长)。他们沿着祖辈的特定方式生活,从出生起就与全村人一起生活,朝见父母,晚见妻儿。有的本身文化素质不高,生活范围狭窄、固定,育儿的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几乎没有帮助,有时甚至起副作用。有专家指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在语言系统中起着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着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城边村”学校学生的学习英语能力与父母居住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

二、家庭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部分家长疏于教育管理孩子。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城边村”大部分家庭都可以做到,但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却很难做到。部分家庭缺乏书香气息,家庭的藏书量几乎是空白,更别说新兴的学习媒体。事实上,多数家长对此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些勤于耕耘田地的村民们,靠出售土地或出租房屋赚钱过日子。到目前为止,物质生活富足,养尊处优,有的开始追求低级趣味,甚至是堕落的生活方式。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村民,少数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米明日愁”的心态,在“城边村”随处可见酣战方城的男女,随时可以听到麻将声。为了打麻将,有的人不管孩子的饮食起居,更不用说教育管理。另外,由于各乡镇学校合并,一些农村家长就在“城边村”租房屋,方便孩子上学。有些为了谋生,就去更发达的城市打工,而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完善,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这样严重影响孩子的后天语言能力发展。生活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的学习者,缺乏接触外语的机会,因此,这些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一直处在比较困难的境地。缺乏外语学习氛围,缺少语言交际环境,缺少有针对性的外语视听和阅读材料,这些原因造成“城边村”学校学生英语能力弱,自信心不足。其次,部分家长缺少文化底蕴。在“城边村”,失去土地以后,部分人到附近单位工作,部分人自谋职业,还有部分人游手好闲,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不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是信息时代,为了让孩子适应时代要求,有些家长舍得花钱,将电脑捧回家。然而,部分孩子自制力差,几乎将电脑当成一台高级游戏机来使用。而部分家长苦于不懂电脑,只好束手无策。再次,家长的不合理期望。合理的期望可以促使孩子树立自信,强化学习动机,进而好好学习。但是过高的期望与粗暴的压力,只能让孩子越来越望而生畏,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造成精神负担,影响英语学习兴趣,给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城边村”学校的教育环境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校园规模小,校园周边环境不够好。二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太合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动力不足。一些学历高、素质好的教师,基本上很快就调走。三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部分“城边村”学校的资金投入较少,造成学校教学设施单一,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四、改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建议如下:一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合作,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二是抓好家长学校的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素质,改善家庭育人环境。三是教育部门应尽快加大力度对学校的环境进行改善。要加大对学校硬件、软件的投入力度,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规划,合理地流动教师,激活教育资源。学校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比如增加英语系列活动,像单词默写、朗读比赛、英语广播、英语美文欣赏,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课题组.城乡结合地区小学学习困难儿童研究[J].教育研究,1995(03).

[2]姜琳.自然拼读在城乡结合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03).

对教学环境的建议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体育教学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所必备的各种物质因素和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复合系统。教学环境研究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一个崭新研究领域。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的学生的学习情趣、主动性及学习效果。体育教学环境可分为物化环境和人文环境。物化环境包括各种体育教学设施、班级规模、社会信息等,人文环境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学管理制度。

一、高职院校物化教学环境现状及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体育馆和各种体育场地数量欠缺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非常重视高职院校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建设,曾多次颁布和规定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配备的标准,并且各省都组织专家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估,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场地仍很尴尬,特别是近几年学校规模增大,而体育设施建设缓慢,体育教学受到一定影响。只有部分院校设施比较完善,基本能够满足体育教学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的设施简陋,如网球、游泳这些课程根本无法开展;室内体育场地的欠缺,尤其是阴雨、风、雪天无法进行教学,无形中造成课时减少,致使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的学校室外场地也少,无法满足学生的课外活动锻炼的要求。

2.缺乏信息交流

一部分的普通高职学校,经济条件比较差,地理环境也偏僻,在信息交流方面很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高职院校几乎没有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虽然全国各省高校每年都组织大学生体育系列竞赛,给各高校的学生提供一个很好交流的平台,但是,部分高职由于经济条件或者不重视交流只重视名次等其他因素,只参加部分项目,有的干脆不参加,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学环境现状及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1.校风、教风、学风现状及影响

(1)校风疏于规范

目前,个别普通的高职院校存在着一些陋习。例如:一些层领导不是以学校的发展为己任,而是;公共场合说一些不利于学校发展和团结的语言;个别教师不能做到一身作则,为人师表,上课懒散;开会期间接打电话窃窃私语不断;公共场所卫生差;学生没有以校为家的意识,果皮纸屑随手即扔;在校园内学生见了老师没有礼节;夏季在校内穿拖鞋的学生随处可见;校园内的没有统一的学院标志和道路指示牌等等。校风疏于规范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和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相违背。

(2)教风不够严谨,课堂气氛缺乏激情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进修机会少致使知识更新慢、教学方式陈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同于体育专业院校的教师,他们在授课过程难免会出现在专业能力受限制,导致体育教学对付着进行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在体育舞蹈方面较突出,有些学生酷爱街舞、国标交谊舞等,但是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无法进行深入辅导,只能上课对付,致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满意,心理产生厌学的情绪,导致教风严谨、课堂教学气氛缺乏激情。

(3)学风松懈

随着近几年的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明显下降,由于高考分数低,学生到了高职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情绪低落,加之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之学生意识不到全民健身重要性,缺乏学习兴趣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的现象普遍。开学选项第一节课学生就到不齐,个别有的到了选完就走了,期末考试还要班长电话通知,这种现象不难看出高职学生的学风松懈。

2.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通过调查得知,有些高职是通过中专和升上来的,有些是学校合并在一起的,所以体育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但是通过最近几年国家对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评估,迫使学校制订了符合国家要求的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的基本文件和基本规范;教学的计划;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考勤和考试考核制度,但是大都是文字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够。如大学生每年的体育成绩及格与否无所谓,不列入期末考试成绩单;每年国家要求的体质测,待学生毕业时必须装入学生档案袋,通过调查,几乎没有一个学校能做到。因此,造成体育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的现象。这也是影响体育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主要因素。

三、建议

1.克服困难改善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建议各高职院校领导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克服困难努力完善场馆、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使体育教学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并确保《全民健身计划》在高职院校顺利开展。

2.多提供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

建议学校多给体育老师提供出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的、能广泛推广的体育项目。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体育系列竞赛,即给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一个与外界信息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打开一扇展现、宣传学校的窗口。

3.树学院新风,提升学校品味

针对校风、教风和学风不正的种种现象,建议引起各个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风,从而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品味。

4.结合企业,制定并执行与企业相通的管理制度

针对高职高职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为目的,就必须强调管理、强调纪律性。建议高职与企业紧密结合,制定并执行与企业想通的管理制度,这既有和企业管理相通的因素,又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不仅是对学生,对教师的管理也是如此,这样才能教好、管好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军.论体育教学环境[J].南京王程学院学报,2001,(2).

[2]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

[3]孙军.长沙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硕士论文.

对教学环境的建议第6篇

(一)环境教育立法理念超前,法规配套及时,体系完善

台湾推动环境教育近30年,在环境教育立法的理念上相当超前。在历经10年立法实践,于2010年出台《环境教育法》之后,台湾及时出台了《环境教育法施行细则》、《环境教育机构认证及管理办法》、《环境教育设施场所认证认证及管理办法》、《环境教育人员认证及管理办法》、《环境教育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环境教育设施场所辅导奖励办法》、《国家环境教育奖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体系完善,保障了《环境教育法》的顺利实施。

(二)环境教育立法内容严谨,法律实施有序,成效显著

台湾《环境教育法》从专家立法开始,经过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学校、民间团体、公众等10年多的磋商磨合,反复论证,形成严谨的法律体系,且实施有序。其特点:一是环境教育目标明确,通过环境教育过程提高环境意识,从源头减少环境污染产生;二是环境教育对象明确,即全体国民、各类团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构)及学校;三是环境教育涵盖领域广泛,包括学校及社会环境教育、气候变迁、灾害防救、自然保育、公害防治、环境及资源管理、文化保存以及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专业领域;四是成立环境教育审议会,审议、协调及咨询本市环境教育行动方案以及年度执行成果报告;五是各级主管机构成立环境教育基金管理会,设立环境教育基金,用于办理环境讲习、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编制环境教育教材、环境教育培训等;六是实行环境教育认证制度,包括环境教育人员认证、环境教育机构认证、环境教育设施场所认证,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及奖励办法,使环境教育实现了法制化、规范化;七是规定国家机关、国有事业机构、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政府捐助基金累计超过50%的财团法人,每年接受环境教育4小时,使环境教育实现了定量化;八是环境教育形式多元化,包括参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学习、演讲、户外学习、参观访问、影片观赏、习作及其他活动;九是先后在学校推出绿色学校伙伴网络计划、九年一贯课程环境教育重大议题计划、永续校园计划、能源学校计划、防灾校园计划、绿色大学计划、气候变迁计划、学校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计划等,每一个学校都有一个生态园,每一个学生都会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十是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开展亲近大自然、体验生命,关怀生态等环境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志工培训及教学工作坊,将环境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十一是执法严格,处罚严厉,如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处以停工、停业及罚款5千元以上;违法者,除原有之处分外将令其接受1至8小时的环境讲习,使其提高环境意识,减少违法行为。

《环境教育法》于2011年6月5日实施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学校、民间团体、公众等均认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自觉接受教育,就连总统都亲自参加了环境教育4小时课程,环境教育普及率很高。2012年,共有7347个单位,约407万人(占台湾1/5人口)参加4小时以上的环境教育课程。以基隆市为例,全年完成办理6场次环境讲习(违反环保法强制教育),累计待排课件数615件,完成563件,累计完成率达91.5%。应到课件数581件,实际到课件数563件,到课率达96.9%。

(三)环境教育立法实践丰富,经验教训深刻,值得借鉴

通过这次交流研讨,我们更加认识到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来影响并提升全民的环境意识及环境伦理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台湾主张环境教育是政府主导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重视“环境的整体性”、“价值教育”和“科际整合的教育”,更强调环境教育是“环境行动及问题解决”。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台湾《环境教育法》实施2年后显现的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教育机构认证和环境教育人员认证上:一是台湾各级环保部门疲于应付认证工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成效不理想,降低了环境管理行政效率;二是鼓励参与机制流于形式,为了获得政府补贴,许多教育机构、企业等提出申请,使环保部门应接不暇;三是某些通过认证的环境教育教学人员具有功利心态,素质不够高,获得认证并不是以从事环境教育为目的;四是认证具有两面性,没有通过认证的单位和个人,参与环境教育的热情会打折扣,甚至激发社会矛盾。以上这些教训对于我们环境教育立法具有警示作用,我们应及时吸取教训,避免走弯路。

二、以环境教育立法为载体,推动两岸环保交流合作上新台阶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十报告也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两岸环保交流,加快环境教育立法步伐就是落实十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具体行动。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求“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深化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这是两岸环保交流合作的基础。2010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环境保护部签署《共同推进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合作协议书》给两岸环保交流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为此建议将《福建省环境教育条例法》列入福建省人大2014年的立法计划,争取尽快出台,以此推动美丽福建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新台阶。具体建议如下:

(一)明确环境教育立法目的。

通过推动环境教育,促进公众了解个人及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增进全民环境伦理与责任,进而维护生态平衡、尊重生命、促进社会正义,培养爱护环境的公民和环境学习社群,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界定环境教育定义。

指运用教育方法,培育民众了解与环境之伦理关系,增进民众保护环境之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促进民众重视环境,采取行动,以达永续发展之公民教育过程。环境教育的对象包括全体市民、各类团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构)及学校。

(三)健全环境教育执行体系。

规范政府职责,明确环境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及指定专责单位或人员;拟订区域内环境教育纲领、环境教育行动方案,并成立环境教育委员会,负责审议、协调及咨询等事项。

(四)建立环境教育基金。

设置环境教育基金,明文规定环境教育经费来源,建议从排污收费中列支一定比例,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物价指数浮动。同时也可以接受社会慈善资助,不断充实经费。如台湾环境教育经费来源:一是环境保护基金、废弃物清理法之执行机关变卖废弃物所得、违反环保法律之罚款收入都要拨入一定比例的金额作为推动环境教育工作之用;二是是基金孳息;三是人民、事业或团体之捐助;四是其他收入。

(五)建立环境教育登记制度。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优势,将环境教育课程列入日常教学内容;对环境教育教学人员、环境教育机构及环境教育设施、场所实行办理登记制度及补贴奖励制度,以提高其质量并加强管理;鼓励民间运用空置空间、建筑物设置环境教育基地,协助开展环境教育。

(六)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教育。

利用“环境友好型学校”和“环境友好型社区”等已有环境教育资源,以“小手拉大手”影响家庭、辐射社区、带动社会,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并进一步将环境教育导引到多元化、精致化、创新化与专业化发展上。各政府机关(构)、各类团体、企事业单位、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每年必须制定环境教育计划,安排所有员工参加4小时以上环境教育课程或活动,包括环境保护相关之课程、演讲、户外学习、参观访问、影片观赏、习作及其他活动。教师、学生在目前已有的教育部要求的小学、初中12个课时,高中8个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时。

(七)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

学习借鉴台湾经验,将环保概念及环境议题逐步变成一种信念,内化成行为,不断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环保实践,共同缔造美丽中国。台湾已有15万多人义务自发性地进行环保服务工作,辅助环保团体共同推进环保工作,如环境清洁维护、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回收,以及发展生态保育、环保产业或环境文化等。

(八)充分发挥“环境教育基地”作用。

在已有环境教育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创建活动,推动环境学习普及化,使之成为全民参与环境教育的重要基地,成为市民从事终身学习、生态休闲活动体验的第一选择。建议加强两岸环境教育基地的交流与合作,设立较为稳定的对口联系基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九)加大开展绿色创建力度。

继续开展“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等绿色创建活动,不断加大力度。在此基础上,树立更多两岸环保交流对接的典型项目,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保夏令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循环经济”、“全民低碳行动”等。

(十)推行环境教育奖惩制度。

各级主管机关对于从事环境教育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违法必须接受环境教育,尤其是国家、省、市重点监控排污企业、新建企业和环境违法受处罚企业的法人代表人及负责人应当接受政府组织的强制环境教育,拒不接受环境教育的企业应受到处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社会责任感,从而避免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

(十一)环境教育立法分步实施和分类管理。

借鉴台湾10多年的环境教育立法经验和教训,结合实际情况,建议环境教育立法分步实施,分类管理。如可以先制定《福建省环境教育若干规定》或《福建省环境教育暂行办法》,待条件成熟时再制定完整的《福建省环境教育条例》,使环境教育立法内容严谨,法律实施有序。实施惩戒和教育分类管理,对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除原有的处分外将令其接受1至8小时的环境讲习;鼓励倡导各政府机关(构)、每年制定环境教育计划,安排所有员工参加4小时以上环境教育课程或活动,实施一定时间后再循序渐进推广到各类团体、企事业单位、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

(十二)以“环境学习中心”为载体促进交流对接。

所谓环境学习中心,是指拥有环境特色的地区提供适当的场所和设施,开展展示、教育活动,在优美环境中学习。建议各级地方政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环境学习中心”,结合“环境教育”及“终身学习”,推动环境学习中心成为市民从事终身学习、生态休闲活动体验的第一选择。在此基础上,树立更多两岸环保交流对接的典型项目,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保夏令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村等。

(十三)继续加强两岸环境教育交流与合作。

对教学环境的建议第7篇

关键词:补充; 建议; 采用

Xiang compulsory teaching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 vers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additional recommendations

Hou Li-ha

( Daqing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Teacher Education Daqing 163311 )

Abstract: Geographic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important curricular resources on learning geography for the students. In a sense, the geographical teaching quality highly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of Xiang edi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practice of new curricular reformation. But for some reasons,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show many problems.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imposed curricular reformation for three years. The thesis only connects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three years curricular reformation, and rais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obligatory part of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of Xiang edition, including some supplement of knowledge, some selection on teaching methods, some acceptation or rejection of instructional courses.

Keywords: renew, suggest, adopt

2007年黑龙江省实施课程改革,高中地理学科选用了湘教版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源。到2010年,整套教材的使用完成了一个轮回。下面结合实际教学简单谈谈对必修三本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处理建议。

地理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补充最新宇宙探索的新事例,如神舟七号、嫦娥二号、太阳系行星冥王星被降为矮行星等相关知识。

2.天体的类别应用图片科学完整描述,建议用图示法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3.补充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4.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建议放在第二章。采用图示法展示整个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着重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主要特点。

5.“活动”设置数量偏多,建议适当压缩“活动”,留存有贴近学生实际价值的活动即可。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建议适当介绍矿物、矿产及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意义等相关知识。

2.补充地表形态概念,辨析地形与地表形态。

3.补充大气组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准静止锋等内容。

4.提供热力环流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增强感性知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用了圈层的概念,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要求不符合。建议介绍完圈层之后,可补充说明每个圈层的主要组成要素,这样过渡到个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识时比较自然。

2.从土壤的形成因子,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不典型,因为土壤要素总体不像地形和气候那么重要。建议采用地形或气候等要素来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用文字表述了世界大陆自然带分布成因等状况,可运用已学过的气候分布知识,联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熟悉各自然带的分布。

4.补充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综合判断,如基带的判断、雪线高低的判断、山地垂直自然带丰富程度的判断等。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补充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的理论分析,说明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2.补充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问题。

3.补充全球变暖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课程标准未直接涉及,但属热点环境问题。

地理Ⅱ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应用示意图展示较好。建议最后一节可作为阅读资料呈现。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建议设计活动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理解城市的等级、服务范围、空间分布关系。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1.补充重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乡土农业发展情况。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较为简略,缺少对主导因素的分析,

“运输、土地、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这一提法有待商榷。

3.建议对于“区位”和“技术的地域扩散形式”作一般了解。课文中的阅读材料“农业生产条件”和“世界农业生产类型”应是正文的地位。其他的阅读材料可不作知识上的要求。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议用图示法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探究。

2.补充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3.建议关注细节,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四者之间的联系,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4.关注现实,适度拓展。建议增加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应用(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地理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阶段建议选取学生较为熟悉、差异明显的案例。

2.建议“从经济活动所反映的区域结构空间特点”及“人文发展指数”的相关知识可作为课外学习内容。

3.通过两个读图活动,了解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训练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感悟区域间的差异。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应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适当补充其它土地退化的类型,如土壤盐碱化、“红色荒漠”等。

2.我国主要湿地分布区不作识记要求,但能通过图2-7知道我国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建议运用讲解法、观察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合理运用教材中相关湿地的材料,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分析、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极其重要价值。

3.能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案例总结流域开发思路,再借鉴其整治的经验,建议拓展我国长江、黄河或塔里木河等流域,对其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4.采用图表探究教学法进行“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教学,从利弊两方面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5.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煤炭与鲁尔工业区繁荣和衰落”的教学,通过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煤炭资源的结构、交通状况的分析,了解煤炭资源对鲁尔工业区兴起的重要作用,联系科技、能源、工业发展史,理解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鲁尔工业区的新发展”的教学,理解鲁尔工业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选择学生熟悉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分析矿产资源的区域开发。

6.理解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互联系;并能结合某区域的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补充不同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进行案例分析。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