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工降雨的害处(合集7篇)

时间:2024-01-17 14:54:45

人工降雨的害处第1篇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

一、基本情况

镇安县全县总面积3477平方公里,有耕地40.75万亩,林地417.66万亩,牧草地29.4万亩,水域面积6.5万亩,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全县辖19个镇、204个村委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106个村民小组,29万人。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7.37亿元,粮食总产量9.25万吨,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820元。财政总收入3.04亿元,人均财政收入1070元。

据调查统计,全县山洪灾害防治区220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3.3%,涉及204个村和4个社区,总人口达23.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山洪灾害防治区主要分布在31条小流域内。受山洪灾害威胁的有45610户,189660人,房屋153945间。可能受山体滑坡、泥石流影响的有6476户、27714人、房屋22299间。

二、近十年来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

1、2002年:全县出现洪涝灾害4场次,其中:6月8日晚9时至6月9日上午12时,全县普降特大暴雨,最高达95毫米,旬河流域柴坪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达5490m3/s,是旬河流域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洪水淹没柴坪街,造成2人死亡,2人失踪,1人重伤,1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1619万元。

2、2003年:出现特大暴雨山洪灾1次。8月27日8时至9月7日8时,全县普降中到大雨,局地出现大到暴雨和特大暴雨。东川镇35个小时降雨量达201毫米;木王镇月坪村5个小时降雨量达150毫米。全县因灾形成无房、无粮、无衣被的“三无户”1082户4105人,因灾死亡5人,失踪4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68万元。,

3、2005年:全县出现了2场次局部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

7月17日22时 至18日4时,东川等6个小时降雨量达60毫米,特别是东川镇上游降雨高达160毫米,使川河河水暴涨,出现了超百年一遇洪水,山洪、泥石流遍布。因灾造成“三无户”537户1399人。导致2人死亡,5人被山洪泥石流掩埋失踪,6人受伤,其中重伤2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52万元。9月20日至10月6日出现连阴雨加区域性、阶段性暴雨天气,过程降雨量达246.3毫米,特别是10月1日当天降雨量达92毫米。由于地墒饱和,降雨强度大,山洪暴发、泥石流俱下。全县因灾致2人死亡、4人被泥石流压埋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60万元。

4、2007年:全县遭受了3次严重暴雨洪水灾害。7月2日至7月8日全县持续降雨,局地出现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115.7毫米,最大降雨量达221毫米,使全县200余条河沟暴涨,出现185余处泥石流,有42处滑坡体出现险情。全县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600万元。7月27日至7月28日,全县普降中到大雨,局地出现暴雨,平均降雨量为40.7毫米,出现多处泥石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50万元。8月9日1时至8时,全县普降大雨,局部强降雨,平均降雨量65毫米,东川镇降雨量达199毫米,全县因灾造成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1200万元。

5、2010年:2010年全县遭受了3次暴雨洪水灾害,共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60万元。

三、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1、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气候多变,雨量充沛。局地降雨集中,强度大,来势猛。最大1小时降雨量达65毫米,最大日降雨达125.1毫米,属暴雨高值高频易发区,极易形成山洪灾害。

2、境内沟壑枞横,地形复杂,立地条件差。全县集雨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40条,其中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8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条,平均河沟密度为16平方公里1条。海拔最高点2601.6米,最低点344米,坡面陡峭,汇流时间短,具有极强产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的原动力,泥石俱下,破坏力极强。

3、人为活动频繁,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改河造田、修筑公路、开矿、取石等人为活动,破坏了自然形成的排水系统、破坏了坡面稳定和涵水功能,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

4、防御山洪灾害工程设施少,标准低,质量差,难以有效抵御山洪灾害袭击。

5、群众居住分散,防汛通信手段落后、单一,不能及时传送防汛信息;且群众多居住在河边、沟边、坡下,加大了防御山洪灾害的难度,加重出现灾害程度。

四、近年山洪灾害防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治理范围、规模较小。

2、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群众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对危险区域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对预案内容了解甚少。通信手段落后,信息传递不畅。责任落实不到位,资金缺乏等因素仍将不利于灾害防治。

3、移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建设规模太小。

五、防御山洪灾害的对策探讨

山洪灾害防御重点在村、组,关键在镇级政府。

1、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是做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根本保证。县、镇、村逐级落实责任,实行分片包干、分级负责制度。

2、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是搞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内在动力。大力宣传人为破坏自然地貌,改变坡角结构,侵占河、沟,破坏水流形态等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修路、建房等其他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人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意识。

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加强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落实,坚决杜绝人为破坏自然搞建设的违法行为出现,从制度上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加强防御山洪灾害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转变观念,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自防、自救、自我避险的能力。

3、气象、水文部门提早预报、准确预报,及时迅速传送灾害性天气预报,做到提早防范,是减轻灾害的有力手段。

4、逐级、逐工程点制定各类预案和强有力的措施,是做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重要一环。针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制定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防御预案,逐年进行修订完善,确保防洪抢险工作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5、加快防御山洪灾害非工程建设进度,是搞好防御山洪灾害工作的有效方法。继续实施防御山洪灾害非工程建设,扩大建设规模,进一步明确各级责任、危险区划分区域,再完善各类预案,加大防御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投资,形成“责任、预警、预案、通讯、物资”的五到位防御网络,及时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6、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发挥工程效能是提高防御山洪灾害能力的根本之策。根据山洪灾害的产生和危害特征,主要在集雨面积20―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沟道和坡面较陡的地域,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加快中小河流(流域)的治理资金投入,实施山洪沟工程治理,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

7、继续实施移民避险搬迁是防御山洪灾害的有效途径。要扩大移民避险搬迁规模和范围,加大投资额度,结合国家农村集镇建设有关政策和精神,继续实施移民避险搬迁。

参考文献:

人工降雨的害处第2篇

1.1类型丹江口库区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截止2013年7月,发育地质灾害点704处,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三种地质灾害(图1)。其中:滑坡502处,占71.3%;崩塌12处,占1.7%;不稳定斜坡190处,占27.0%。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不稳定斜坡次之。

1.2规模地质灾害规模按受灾体体积可分为巨型、特大型、大型、中型及小型。丹江口库区境内各类地质灾害以小型为主,共489处,其中滑坡329处,崩塌11处,不稳定斜坡149处;中型192处,其中滑坡150处,崩塌1处,不稳定斜坡41处;大型21处,均为滑坡;特大型滑坡2处,体积分别为2816×104m3、1359×104m3。

1.3分布特征丹江口库区由于受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条件和其强烈的构造运动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使得本地区地质灾害相对发育,其分布在地形和地域上有较明显差异。地质灾害点在库区境内30个乡镇均有分布,数量最多的5个乡镇依次为:龙山镇、柳陂镇、均县镇、武当山特区及习家店镇,分别为77处、65处、59处、47处、45处;六里坪镇、牛河镇、浪河镇、凉水河镇、丁家营镇、方滩乡、黄龙镇、杨溪镇、茶店镇、青山镇、城关镇、青曲镇、五峰乡、胡家营乡、羊尾镇等15个乡镇次之,点数13~36处;其余乡镇地质灾害分布较分散,地质灾害点数均<10处(图2)。

1.3.1地形分布主要分布在构造剥蚀丘陵区,其主要分布于库区堵河河口—韩家洲—青曲镇店子河村一线以下地带,高程150~500m,地势起伏较小,河谷由上至下逐渐开阔,两岸坡度多为15°~30°,植被一般较发育。由于城镇发展,人类工程活动频繁,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在降雨或暴雨情形下,坡面侵蚀强烈,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较发育。在704处地质灾害中,有428处发育在构造剥蚀丘陵区,占总数的60.80%。构造侵蚀低山峡谷区、构造盆地区次之,分别发育171处(占总数的24.29%)、105处(占总数的14.91%)。

1.3.2岩性分布丹江口库区境内有松散岩土体类、碎屑岩类、层状碳酸盐岩类、片状变质岩类、块状岩浆岩类等岩土类型,各岩类均有地质灾害分布。按岩土类型分类,主要分布在片状变质岩类、松散岩土体类岩性区,分别发育有298处(占总数的42.33%)、236处(占总数的33.52%);其次分布在碎屑岩类岩性区,数量131处,占总数的18.61%;层状碳酸盐岩类岩性区,数量24处,占总数的3.41%;块状岩浆岩类岩性区,数量15处,占总数的2.13%。

1.3.3构造单元分布地质灾害点具有与主构造线展布方向一致展布的特征,具体表现:沿断裂构造带两侧密集发育,其中两郧断裂带左右各1km影响范围内分布有地质灾害点60处,占总地质灾害的8.80%;公路断裂带左右各1km影响范围内分布有地质灾害点47处,占总地质灾害的6.68%;观音—茶店复背斜,共发育有47处,占总地质灾害的6.68%。

1.3.4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这些时间点段也是区内降雨主要时段,集中了区内降雨量60%,共发生滑坡386处,占有时间记录滑坡的86.4%;而其它月份降雨量占40%,发育滑坡60处,占13.6%。由此可见,地质灾害在月份上分布不均,且多分布于汛期6—9月份,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受降雨周期及降雨量影响明显。

1.3.5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的地带人类工程活动破坏了原有岩土体地质结构,易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且工程活动越强烈的地方地质灾害越发育。本次调查的地质灾害点中,158处滑坡、9处崩塌、48处不稳定斜坡均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大多是因城乡建设与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如公路)建设或库水位变化影响等形成的高陡切坡。如丹江口市旅游港等码头建设、均县镇等集镇迁复建、十郧高速、黄方公路等交通路网建设,诱发了较大规模的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

2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类型、降雨、地震、河流侵蚀、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岩土体结构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基础条件,降雨、人类工程活动、河流侵蚀、地震等是地质灾害形成的诱发因素。

2.1形成条件

2.1.1地形地貌条件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自重以及其他动力作用下发生运动的结果。地形较陡是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条件,是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重力地质灾害动力形成的基本条件,地形高差越大、坡度越陡,斜坡岩土体下滑力越大,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据本次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显示,丹江口库区境内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密切,构造剥蚀丘陵区地质灾害点分布最多(占总数的60.80%),且相对较集中;灾害点主要为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地势高差相对较大,一般150~500m。沟谷多呈“U”形和“V”形,坡度较陡(坡角25°~40°);坡脚处常有厚度较大、结构松散的残坡积物堆积,有利于崩塌、滑坡的形成。

2.1.2地层岩性条件地层岩性是灾害形成的物质基础,地质灾害活动与岩土类型、性质、结构具有特别密切关系。软弱地层,在构造作用以及其它外力作用影响下,都容易形成土状或泥状的软弱夹层,成为潜在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具备产生滑动的基本条件,同时,在软弱地层中,由于抗风化能力弱,易形成大量的松散物质。相反,硬质岩类,岩体抗风化能力强,不易形成潜在滑移面和松散物质。岩性不同,其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及类型也不同。根据本次调查资料显示,境内321处土质滑坡中,仅7处土质滑坡是发生在土体内部,其余全是沿岩土界面滑坡,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44.6%。岩性主要为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夹碎块石,结构松散,孔隙度大,透水性强,下伏基岩透水性相对较小,在饱水状态下易沿岩土接触面形成崩滑;110处岩土混合型滑坡中有103处发生于片岩地层,占总数的14.6%,强风化层厚度多在10m左右,岩石风化破碎,力学强度低,遭遇强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下发生崩滑;71处岩质滑坡中,有46处发生在元古界变质岩中,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5%,该类地层以绢云母片岩、绿泥石英片岩、钠长片岩等为主,岩性软弱,抗风化能力较弱,受降雨和工程活动影响易形成崩滑。根据调查分析统计,第四系松散岩和较坚硬—软弱的元古界武当山群变质岩为境内的易滑岩组。

2.1.3斜坡结构类型条件斜坡结构类型是崩滑灾害形成的直观地质基础条件,且可深入统计分析崩滑灾害的形成机理,地质灾害与其具有相关性[2]。在顺向坡中发生崩滑的可能性越大。根据本次调查,丹江口库区境内发生滑坡数量最多的斜坡结构是顺向坡,共167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23.7%;其次是斜向坡,共156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22.1%。不稳定斜坡中因存在部分人工切坡所致,故未参与统计分析。

2.1.4地质构造条件丹江口库区属于多旋回的秦岭地槽区,区内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断裂及褶皱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加上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岩性软弱,在构造作用下,使得岩体结构进一步破碎,完整性及稳定性较差,在降雨、工程活动等因素作用下,这些构造带往往也是地质灾害密集发育地带。

2.2诱发因素

2.2.1降雨根据本次调查,在丹江口库区已发生的崩塌、滑坡中,其具有群发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降雨都存在紧密联系,汛期短时暴雨或持续强降雨是库区重要的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之一。尤其最近数年以来,随着气候变化异常大背景的影响,汛期暴雨增多,并形成了一些新生滑坡崩塌灾害。以丹江口市为例,2003年8月28日—9月2日降雨量达178mm,发生地质灾害24处;2005年9月30日—10月2日降雨量123mm,发生地质灾害3处;2012年8月5日—7日六里坪镇降雨量300mm,发生地质灾害8处。均表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强降雨存在密切关系。此外,许多滑坡在经历上述几个降雨时间段时,有明显加剧变形迹象。如丹江口市丹赵路街杨山林场蔡家包子滑坡于2005年9月30日发生变形,后缘形成弧形裂缝,延伸长约15m,宽约0.2m,下挫0.2~0.5m;2010年6月23日降雨后,变形急剧增加,裂缝加长至50m,宽0.5~1m,下挫1~2m。

2.2.2人为因素(1)人类工程活动不良工程地质作用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据现场调查,与工程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15处,占总数的30.5%。由此可见,引发地质灾害的人类工程活动中,更多表现为对边坡的开挖,形成高陡人工切坡,边坡的临空面增大,边坡失去平衡后失稳,在降雨的作用下引发崩塌、滑坡。尤其是农村建房切坡是丹江口库区引发崩塌、滑坡灾害的主要工程活动,虽然灾害规模不大,但点多面广,直接威胁房屋建筑,危害性大。(2)库水作用丹江口水库蓄水后,滑坡坡体受到库水浸泡,滑坡岩土体与水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岩体发生软化,特别是滑动带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差,抗剪强度值急剧降低,导致抗滑力减小,且这种软化常常具有不可逆性;另一方面滑坡部分浸水后,上浮力增大,对库岸稳定性造成影响,从而诱发滑坡的形成或复活。当库水位从高水位降落时,滑体中的孔隙水向坡下渗流,产生向下的渗透动水压力,这种压力和滑坡的滑动方向一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下滑力,引起滑体局部调整而出现变形。据现场调查,丹江口库区回水范围内,发育涉水地质灾害共有222处,占总数的31.5%。这些地质灾害前缘均受水库回水的淹没或受水位升降变化影响,如果长期淹没、冲蚀,将导致这些地质灾害体的前缘乃至整体发生变形失稳。

3结语

人工降雨的害处第3篇

关键词: 南安市 地质灾害 形成条件 影响因素

南安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地理坐标:东经118°08′―118°36′,北纬24°34′―25°19′,总面积2036km2,人口148万人,人口密度726.9人/km2,区内发生的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其中又多以小(三)型规模为主(土方量≤5000m3),其主要分布于房前屋后边坡,且绝大多数与人工开挖坡脚形成高陡边坡有关。高陡边坡在强降雨诱发下产生滑坡、崩塌往往具有规模小、危害性大的特点。为此,对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进行调查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主要表现在斜坡坡度上,从区域地貌看,滑坡(崩塌)形成于丘陵、山地地区;从局部地形看,滑坡(崩塌)多发生在高陡斜坡处。其形成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以及有利于岩土体滑(崩)落的临空面。

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和分布无不受到山地地貌特征的影响,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山美水库周围,这些地区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地陡峻,坡面土层稳定性差,地表水径流速度和侵蚀速度快,在暴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或滑坡,从而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二、岩土体

调查结果表明,境内地质灾害绝大多数位于残坡积粘性土双层土体(Qe1-d1)中,共212处,占灾害总数的84.80%。从地形地貌,该土于残积丘边缘及红土台地,风化厚度较大(5―17m),呈松散―稍密状,干湿效应明显,干缩时多张裂,遇水作用后呈软塑或流动状态,抗剪强度急剧降低,当地表水沿收缩裂缝下灌,易形成一个饱水的软弱面,在上覆土体重力作用下,沿该软弱面产生滑动,所以粘性土滑坡多发生在久雨或受水作用后,多属中、浅层滑坡。

三、降雨与地下水

1.降雨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产生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98%的地质灾害与降雨直接诱发有关。

(1)降雨对地质灾害产生与分布的时空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调查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较大的西北山区,从年际上看,灾害主要发生于年降雨量大、台风暴雨频繁侵袭的年份;年内则大都发生在雨季,特别是台风暴雨季。

(2)降雨造成地表水的侵蚀切割,也是引起坡体变形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发育于松散堆积坡体中的冲沟,雨季时夹杂大量的固体迳流物质的流水,对坡体的冲刷、切割作用恶化了坡体的稳定性。

(3)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情况,得出调查区过程降雨量致灾的临界值建议值:当过程降雨量大于50mm时,一些斜坡将出现变形;当过程降雨量达到100mm,中间有一次暴雨(降雨强度>50mm/d)时,滑坡开始产生;当过程降雨量大于200mm,中间有一次以上大暴雨(降雨强度≥100mm/d)时,滑坡普遍发生。

2.地下水

地下水是影响滑坡稳定的敏感因素,水荷载作用在滑坡体内,直接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水的长期活动,导致滑坡体物质被水饱和、软化、降低了强度参数。地下水在滑坡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如下。

(1)地下水进入滑坡体增加了滑体的重量,滑带土在地下水的浸润下抗剪强度降低,主要表现c、φ值的降低。

(2)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静水压力对上覆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降低了有效正应力和摩擦阻力。

(3)地下水与周围岩土体长期作用改变岩土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引发滑坡。

(4)地下水运动产生的动水压力对滑坡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及经济活动是致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南安市是个人口大市,也是福建省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人类工程及经济活动频繁,而且日趋强烈。本次调查表明,直接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共242处,占灾害总数的96.80%,其中坡脚开挖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占本次调查的86.5%。

1.建房切坡引发的地质灾害

这类灾害主要分布于西北、西部等山区乡镇,主要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是本次调查的最主要灾害类型,其特点是规模小(多以小(二)型以下为主)、分布广、密度大、活动频繁。

2.修建公路引发的地质灾害

这类灾害主要发生在西北、中西部山区乡镇,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点。由于边坡开挖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也未设置护坡工程加以防护,降低了坡体的稳定性,雨季或台风暴雨季路堑边坡易在公路动荷载和大气降雨入渗的综合作用下产生滑坡和坍塌,常造成掩埋道路或毁路事件,影响正常交通运行。此次调查统计影响交通公路安全的地质灾害点有以下9处(见表1)。

3.水利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

主要表现为兴修建水库引发的地质灾害。如水库引水水渠渗漏造成坡脚房后边坡滑塌,水渠基底未严格按要求地基捣实及石砌防护,应及时进行加固、防渗处理。此次调查统计因水渠渗漏引发地质灾害点主要有以下3处(见表2)。

4.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

矿山剥离土和废石渣的大量堆放,在暴雨作用下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如康美镇某辉绿岩矿山,开采剥离面积33万m2,采矿深度10―20m,产生弃土和矿碴140万m3,堆积在山围水库边缘的山坡地上,长达1km以上,堆积物厚度10―20m,坡度40―65°,坡长达100m以上,整个矿区山谷、凹地堆满弃碴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1994年夏13号台风暴雨期间,矿区曾发生滑坡和泥石流,20000m3的泥土矿渣进入水库,严重影响了水库蓄水。同年汛期,水库溢洪道平流段淤积1m多,导致闸门难以开启,影响排洪,危及水库安全,并使库区下游村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67公顷农田得不到有效保护。

5.其它人类活动

山坡地开荒造田、种植果园、茶园等,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在20―40°的山坡上进行人工经济活动,尤其是种植水稻田,易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综上所述,人类工程与经济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是全面、深入的。同样,地质灾害也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和威胁。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资源的攫取也在日益加快,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引发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五、构造与地震

南安市从具体的灾点上看,地质灾害并没有受断层或断裂破碎带控制,但矿山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却明显受到岩石节理裂隙性质、密度、产状等因素控制。通过对矿点开采边坡调查表明,岩石中存在的各种成因节理裂隙结构面是造成崩塌的首要条件,当结构面的位置处于最不利时,易发生崩塌、落石。

参考文献:

[1]刘本培,蔡运龙.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永春地质矿产局.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班教材.内部,2001.

[3]饶如龙等.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内部,2001.

人工降雨的害处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降雨雨型;天气预警

我国由于地域广袤,地形较为复杂,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类型最多,亦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的发生均与当地的地质条件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亦可能受到来自于外界的诸多因素影响。长期的研究发现,在影响地质灾害的诸多外界因素当中,降雨雨型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降雨雨型、降雨时间、降雨量等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气象预警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同时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本文选择了两种最主要的降雨雨型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当前的天气预警地质灾害诱发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降雨雨型所对应的地质灾害特征

比较常见的降雨雨型有台风降雨、局部暴雨等多种雨型。其中,局部暴雨的相关数据比较难以收集,此处仅以台风降雨所对应的地质灾害特征为主进行分析。

台风降雨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比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强降雨。每年,我国南方大多省市均会受到台风降雨的影响,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所谓台风降雨,具有降雨中心降雨较强大、时间相对较短、影响范围相应较小等特点,但是其诱发的地质灾害比较集中。从台风降雨引起的持续性强降雨方面而言,其降雨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地质灾害分布较广、影响地域众多。例如,我国的浙江、连江、福建、海南琼海、广东澄海、海南万宁等诸多地区每年均会受到台风降雨的严重影响。

二、地质灾害与降雨雨型的关系研究

(一)台风降雨与地质灾害关系

台风降雨的特点一般为:降雨持续时间一般在2-4d左右,时间并不长,但是降雨的强度比较大,影响较大。如2015年第9号台风“灿鸿”的登陆,对我国浙江等省市产生了重大影响。第9号台风“灿鸿”在2015年6月于西北太平洋洋面上性形成,于7月1日凌晨5点左右位于美国关岛东偏南方向,中心风力能够达到20m/s,中心的最低气压亦达到了995百帕。当时“灿鸿”以10-15海里/h的速度不断向西北方移动,最终于7月10日前后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生影响。登陆时,“灿鸿”的强度已经达到了台风级或者超强台风级,几乎为5-52m/s。据此,我国中央气象台相继了台风橙色预警、红色预警等。

台风“灿鸿”的出现,使得我国浙江地区,尤其宁波受到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影响,造成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共300多处,其中包括崩塌120多处,滑坡130多处,泥石流40左右处。该降雨雨型多分布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以福建、浙江两省为受影响最大的省市。

(二)局部暴雨与地质灾害关系

局部暴雨雨型的出现亦比较常见,我国受局部暴雨雨型影响出现地质灾害的情况亦比较多。一般情况下,局部暴雨雨型的降雨时间紧较短,为几个小时到一天左右。降雨过程中强度比较大,每日的降雨量几乎可以达到50mm以上。同时,局部暴雨具有一定突发性,能够获取的详细资料比较少。当前,比较典型的局部暴雨雨型造成地质灾害的应该为湖南衡阳的案例。湖南衡阳暴雨的出现,多集中在当地,加之预报难度比较大,预报的准确率比较低,使得当地产生了比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难以躲避。现今,局部暴雨的预警仍旧属于比较具有难度的工作内容之一。

人工降雨的害处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强降雨;减灾防灾

绪论

重庆市2007年5月、7月先后遭受两次特大暴雨、雷电、冰雹等灾害,降雨量刷新115年来历史纪录,因灾死亡44人,失踪15人,29个区、县751.69万人受灾,受灾学校597所,因灾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15亿元。2010年5月5日夜间开始,重庆18个乡镇达大暴雨,103个乡镇达暴雨。灾害造成31人死亡,89.78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7万余人。重庆是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各级政府面临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因此,强降雨天气事件诱发大量地质灾害不容小视。

1 重庆市降雨气候分析

重庆市位于四川东部的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气候区,具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湿度大、光热雨同季、立体气候明显等特点。同时,由于该区地处我国西部高山、高原与东部平原区的过渡地带,气候除受地形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亚热带季风环境和低空冷气流的制约,故气候变化复杂,多灾害性天气和暴雨。

1.1 降雨

1951-2011年重庆的年平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000~1200mm,降水比较丰富,2014年10月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09.8mm,较常年同期(95.6mm)略偏多1成(图1)。各地降水量在68.5~201mm之间。

1.2 暴雨

2014年10月内,重庆市累计出现9站次暴雨(其中2站次为大暴雨),较常年同期(3站次)偏多6站次,暴雨分别发生在4日、28~29日和31日(表1),其中28~29日暴雨过程为区域暴雨天气过程。“10.28”受高原槽东移及中低层切变线低涡共同影响,27日08时至29日08时,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中西部、主城区出现小到中雨(如表1)。

2 重庆降雨条件下地质灾害特征

在一般性的降雨条件下,雨滴贱蚀、片蚀和地下水的潜蚀,容易使斜坡岩土体强度降低,强降雨天气下的沟蚀、地表侵蚀和地表径流等更加容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果出现有较长的连续降雨过程,还会由于降雨渗入影响,造成土体饱和、软化,便为暴雨酿成灾害提供条件[2]。

2.1 空间分布规律

依据现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结合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对重庆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四级划分: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

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按照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于6个片区:长江干流巫山至江津白沙沿岸地带、乌江流域涪陵至彭水段沿岸地带、合川市三汇镇川渝铁路内侧至北碚区皮家山一带、万盛区南桐至南天片区、城口县新枞至葛城镇片区、巫溪县白鹿─西宁至城厢镇片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为5301.1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43%。区内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430处,各种类型均较发育,尤以滑坡、危岩与崩塌、泥石流为主。

以潼南县为例,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涪江、琼江及支流沿岸,南部、东北部深丘、中丘地带地质灾害分布密集,呈线状或串珠状分布,具明显条带性;深丘、中丘地质灾害多,而浅丘及平坝区少,具山地性等宏观分布特征。

2.2 时间分布规律

从时间分布规律来看:汛期,当降雨时间较长或大暴雨时,地质灾害具有随降雨同步或滞后发生的特征。非汛期,因岩体差异风化和人类不良工程活动形成的危岩(崩塌)具有随机性。

以潼南县为例,县内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规律主要是受降雨的影响,表现出同发性、滞后性和不稳定周期性。沿河分布的滑坡在降雨江河涨水时,滑坡后缘裂隙逐渐弥合,稳定性增高,退水时,后缘拉裂缝增宽和增长,稳定性降低。同时,每年雨季6、7、8月更是地质灾害高易发时间段。

3 地质灾害随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分析

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与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和性质、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有关。而水在地灾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降雨量变化过程中,最易受到影响的是径流量和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水的软化作用、冲刷作用、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和浮托力作用,坡体产生力学效应。

(1)降雨天气对于滑坡崩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岩土体结构面容易积水,如果岩土体不透水,那么裂隙水会对岩体产生静水压力和浮托力,加速剪切过程,如果透水便会产生动水压力,进而导致水土流失,不利于斜坡的稳定。强降雨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地下水的大幅度变化,从而可以引起坡体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急剧增加,稳定性系数K快速减小,当K小于1时,滑坡崩塌就可以发生[3]。(2)强降雨对于地面塌陷影响表现在岩土体的性质,塌陷区地表主要是第四系覆盖层,结构松散而且厚度薄,下伏的岩层为剧风化或强风化层,在强降雨条件下,地下水的潜蚀、“真空负压”会消弱甚至破坏土体的结构连接,导致地面土层发生塌陷。

以梁平县为例,梁平县现有地质灾害点共计299处,其中滑坡226处(占75.59%),危岩(崩塌)66处(占22.07%),不稳定斜坡3处(占1.00%),泥石流2处(占0.67%),地面塌陷2处(占0.67%)。区内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为降雨、地震、河流侵蚀冲刷和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等。其中降雨,尤其是暴雨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区内绝大多数地质灾害都与降雨有关。

区内降雨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1082.2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8.75%。暴雨具时间短、强度大、来势凶猛的特点,来不及沿地表排泄而渗入地下,致使斜坡土体饱和,自重加大,动水压力急剧增大,而导致土体沿斜坡下滑,形成滑坡灾害。据本次调查,梁平县境内的地质灾害点90%以上的主要诱发因素均为降雨或暴雨(如表2)。

(1)梁平县中的危岩致灾即发生崩塌灾害中降雨影响为大气降水渗入岩体裂隙,溶解可溶物质,加速了裂隙的扩展与贯通。在暴雨季节还可产生暂时性水压效应,促进危岩体向崩塌破坏发展。(2)不稳定斜坡灾害中降雨的影响为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致使斜坡土体饱和,自重加大,动水压力急剧增大,而导致土体斜坡不稳定,形成地质灾害。(3)泥石流灾害中降雨的影响为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大量汇入沟口地形狭窄段,水流冲刷能力加强,这是形成泥石流的主因。

4 防治对策

(1)应对气候变化,强化监测预警工作。强降雨天气,虽然是一种小概率的天气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诱发的地质灾害却能造成不可预见的损失。因此,必须做好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气象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应开展合作,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4]。(2)加强地质灾害的防御,明确防灾重点路线。鼓励群众计入到“群测群防”工作中,掌握必要的灾害自救常识,减小损失。(3)加强排水,做好抗冲刷防护措施。(4)加强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及影响的研究。绝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与强降雨天气是吻合的[5]。就这一点对地灾进行深入、系统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提出强降雨地区减灾、防灾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蒋智,况明生.重庆地区近57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Z].西南大学地理科学院.

[2]李晓.重庆地区的强降雨过程与地质灾害的相关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5(3).

[3]崔云,孔纪名,倪振强,等.强降雨在滑坡发育中的关键控制机理及典型实例分析[J].灾害学,2011,3(26).

[4]于怀昌,李亚丽.广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极端低温天气条件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11(2).

人工降雨的害处第6篇

一、地质灾害点的主要分布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主要特点

年初我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在去年8月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中又发现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去年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对大帽山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移民搬迁等方式,彻底消除隐患,截止目前我区还有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4处,崩塌9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处,威胁到一场养殖场、一栋教学楼以及42户群众近177人的生命安全。

本区地质灾害点的主要特点如下:

1、分布不均,北东多西南少

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低山地段,大多分布在北东部山区,总体上呈现出北东多西南少的特点。

2、滑坡、崩塌为主,规模较小

地质灾害大多为规模较小的滑坡、崩塌,影响范围一般波及一座或几座房子。

3、雨季多发,旱季少见

地质灾害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并且较多出现在雨季的强降雨期间或强降雨后的几天内,旱季较少发生。

4、灾前征兆不明显,突发性强,危害性大

滑坡、崩塌大多数发生前征兆不明显,并且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容易造成人、畜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性大。

5、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目前发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山前地带人为削坡建房等形成的斜坡处,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少。

(二)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年降雨趋势预测

(1)气温:预计年平均气温偏高,气候变暖现象仍将延续。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春雨季气温偏高、雨季平均气温略高;台风季接近常年至略偏高。

(2)降水:预计年总雨量偏多。冬季降雨量偏少;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降雨量偏少;梅雨季总雨量偏多;台风季总雨量正常略多。

(3)台风:预计年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略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2、市年主要季节气候趋势展望

(1)冬季(年12月~年月):预计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其中:12月正常,1月略偏低,2月略偏高。极端最低气温略低于常年,岛内2~4℃,岛外0~2℃,靠山地区可达-2~2℃。预计年冬季总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12月正常,1月偏少,2月略偏少。

(2)春雨季(~月):预计年春雨季平均气温偏高,其中:3月略偏高,4月偏高,预计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预计年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3月偏少,4月略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

(3)雨季(5~6月):预计年雨季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其中5月略偏高,6月正常。预计年雨季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稍早),6月下旬中期结束(接近常年)。预计年雨季总雨量偏多,梅雨强度偏强。月份分布大致是:5月雨量偏多,6月雨量略少。

(4)台风季或夏季(7~9月):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至略偏高。其中7月偏高,8月正常,9月正常。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总雨量正常略多,其中:7月雨量略少,8月雨量正常略偏多,9月雨量正常略多。

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偏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月份分布大致是:7月1个、8月1—2个、9月1—2个。

预计年夏季(6月下旬~9月)≥35℃的高温日数正常,岛内可达5~8天,岛外可达8~12天;极端最高气温接近常年,岛内约36~37℃,岛外约37~38℃;局部地区高于38℃。

3、主要气候灾害预测

(1)强降温:预计年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大,会出现阶段性强降温。

(2)干旱:今年秋冬季至明年春季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将发生气象干旱,请注意做好蓄水防旱工作。

(3)台风:预计年夏季可能受1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的严重影响,发生大风或大暴雨灾害。

4、主要预测依据

从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温转为负距平,进入拉尼娜事件。从多个耦合模式的预测结果来看,拉尼娜事件至少要维持到年春季。

常年,副高对于ENSO的响应期为4—6个月,今年副高对ENSO的滞后期仅有3个月,10月就转负;同时,北面冷空气活动加强,在二者的配合下,冷空气不断南下,故出现了12月17日岛内2.4℃的低温。预计年冬季(1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是略低于常年。一般来说,拉尼娜年,副高的第一次北跳会偏早,导致春雨季(—月)的降水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会对春播造成一定的影响。

预计年雨季(5—6月)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较早,梅雨强度偏强,雨水会偏多。考虑到拉尼娜过程的持续影响,预计年夏季(7—9月)台风个数会较常年偏多,其中有一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5、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根据降雨趋势和本区环境地质条件,预测本年度我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常年略偏少。

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主要地段在我区的大帽山农场、新圩、内厝镇山前地带及内厝镇小光山矿山等区域。

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容易发生灾害外,受台风、暴雨袭击,高陡边坡、山边河边、建设工程开挖地段等区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与滑坡。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依据预测的地质灾害活动区域,确定今年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点镇(农场)有4个、行政村(社)有10个。

三、重点防范期

每年汛期(~10月)是我区地质灾害多发期,为重点防范期。强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汛期内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大于100mm的时段是重点防范期中的防范重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区、镇(场)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责任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区、镇(场)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协助区、镇(场)政府,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要换发新《防灾明白卡》与《避险明白卡》,要修改完善《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对在地灾易发生区的村,村(居)民建房用地要作地灾危险性评估;认真落实汛期防灾值班制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工作。区建设部门要掌握在建工程的情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做好防治工作;区水利部门要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通报洪水信息,并做好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区交通、市政部门要做好道(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的检查落实工作;区旅游部门要做好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勘察单位要协助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开展灾情应急调查和做好抢险救灾的技术指导工作;其他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全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能力。今年要结合宣传、贯彻《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加强新圩、内厝、马巷镇、大帽山农场及非煤矿山等地质灾害多发地的防灾宣传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画、宣传手册等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基层防灾负责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重点对年隐患排查中发现地质灾害点的镇、村业务指导及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特别是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三)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搞好监测工作

群测群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群测群防可以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遇到灾害性天气可以通过群测群防网络迅速部署防灾抗灾工作,及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撤离避让,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镇(场)要在年初步建立网络的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要求”和“四应知”、“四应会”、“四应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网络分为四级,分别为:灾害点监测网(四级网)、村(社区)级监测网(三级网)、镇(场)级监测网(二级网)和区级监测网(一级网)。

灾害点监测网(群测群防四级网)

---负责对具体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其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监测,一般进行简易的相对位移监测和宏观观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

---灾害点的监测由受威胁的人(单位)负责。

村(社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

---负责组织、监督该村(社区)地域内地质灾害点的群众监测、预警;

---负责该村(社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人员抢险救灾。

---村(社区)级监测网由村(居委会)主任负责。

镇(街道)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二级网):

---负责对三、四级网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该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组织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镇(街道)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镇长(场)负责。

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

---负责对群测群防二、三级网的监督管理;负责本区群测群防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

---负责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和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向有关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和矿山及管理重要设施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组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区级监测网由区政府组建,由分管地质灾害防治的副区长负责。

监测技术方法: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采用裂缝位移测量(相对位移监测法)及宏观观测(目视监测法)两种方法。

裂缝位移测量法主要用于有明显裂缝的灾点,是在裂缝两侧设桩或设片、设尺观测裂缝变化情况的方法,监测点主要选在滑坡后缘、中部、前缘主裂缝两侧或建筑物裂缝两侧,监测点每组两个,视实际情况布设3~5组。

宏观观测法主要目测地质灾害体、不稳定边坡及周围的掉土、掉石、滚石、冒水、冒沙、裂缝长宽变化及泉水、民井的流量、颜色、水位变化和树木歪斜、动物异常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在宏观上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我区的地质灾害点大部分发生前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缝征兆,主要采用宏观观测法进行监测,即目视法监测。

监测工作制度:

监测频率:每年~月和11~12月为正常时段,每一个月观测一次;每年~10月为汛期,每10天观测一次;如发现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遇暴雨及连续降雨等要加密观测(如每天1次或一天几次)。

监测资料的上报:监测人每次监测都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填写在预定的表格内。监测记录应按规定及时上报,正常情况每月上报一次,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上报。

监测资料的分析、预报: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预测预报。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监测、预防。

“四应有”、“四应知”和“四应会”基本要求:

(1)村(居)委会做到“四应有”

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应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工具、通讯工具。

(2)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四应知”

应知辖区隐患点(区)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害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3)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作到“四应会”

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纪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四)加强汛期防灾工作

1、防灾工作检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汛前对群测群防网络、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情况、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进行全面检查和在汛期内进行抽查,另外还应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要责成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上报区政府。

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汛期期间,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应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回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报告。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接到险情报告后,要及早赶赴现场,调查鉴定险情,提出处理对策措施。

3、汛期值班

汛期期间(4月1日~10月30日),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值班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逢台风、暴雨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期间,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全天有人值班,分管领导24小时岗位带班。值班时要保持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置及时。

汛期期间市、区两级政府办公厅(室)值班电话和市、区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人及电话。

4、强降雨防灾

(1)当天气预报日降雨量可能达到50mm(暴雨)以上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达到100mm以上时,镇政府(场)防灾责任人、监测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2)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时,各区人民政府接到预报预警后,要依照防灾责任制的规定,逐级将有关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区域内的村(居)民,并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响应,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三级时,区、镇人民政府、场及有关部门应部署防灾工作,加强值班;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应适时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村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下称“协管员”)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应立即报告,镇人民政府、场应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四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协管员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适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五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领导带班,并组织做好防灾工作和随时抢险救灾准备(抢险人员随时待命);区人民政府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镇人民政府、场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立即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并对其它区域进行巡查和防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者包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汛期地质灾害转移对象: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坡、边坡建筑物内的群众;易发生泥石流山沟及沟口(低洼)地带的群众;其他在汛期易发生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地带的群众。

(3)当突遇短时间强降雨(3小时降雨量超过30mm)时,村(居)委会防灾责任人、协管员要及时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山坡地段的情况,并关注雨情,适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转移避险。

(4)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防御台风、暴雨的部署开展防灾抗灾工作。

当日降雨量可能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大于100mm时,区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应对在建工程、公(铁、道)路、水利设施、旅游景点的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并做好抢险应急准备。

(五)做好地质灾害预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应会同区气象台,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结果和大气降雨观测、预报等资料,及时作出地质灾害预报。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后,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要及时向下通知和部署防御工作,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和有关方面提前做好防范。

依据地质灾害监测资料进行地质灾害预报时,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要及时整理、分析,可能发生灾害的要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并报告区政府及所在地的镇政府(场)和有关方面做好防范。

(六)加强应急处理与及时抢险救灾

1、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

要按照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各镇(街)、场、村(社区)的实际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地灾村(社区)要建立地灾应急自救小分队。

2、及时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发生后,区政府应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既定预案要求组织抢险救灾。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区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险、灾情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抢险救灾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排险和抢救受灾人员;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和要求及时做好抢救受灾的相关工作。

(七)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分期分批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规划和落实,年计划治理1-2处地灾隐患点。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治理。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新建工程,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八)安排防治资金

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群测群防网络与预警体系建设以及抢险救灾、地质灾害治理等防治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治理费用,经济困难的在实施治理后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新建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建设单位负责。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人工降雨的害处第7篇

——在区教育系统防汛工作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六月十日,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受降雨影响,发生山洪灾害。沙兰镇中心小学遭受到山洪袭击,造成95名小学生死亡,多人失踪的不幸事件。可以说举国震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长、副总理回良玉都做出了重要批示。我们市政府、区政府也先后于前两天召开了“汲取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洪灾教训,做好当前防汛工作”的专题防汛工作会议。今天,区教育局召开这个会议,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按照会议安排,我给大家介绍暴雨洪水灾害一些情况及防范措施。

我给大家先介绍三个概念:暴雨洪水山洪

暴雨,泛指雨强度很大的雨。通常规定24小时降雨量大于等于5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30mm者,称为暴雨,根据雨强的大小又将暴雨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其中24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50mm而小于11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30mm小于70mm的为暴雨;24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100mm而小于20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70mm而小于140mm的为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200mm,12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140mm的为特大暴雨。

洪水,是暴雨或迅速融冰化雪和水库溃坝等引起的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它能使河流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水位明显上升,流量迅速增大。洪水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常常造成土地被淹、建筑物毁坏、堤防决口、河流改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山洪,是山区荒溪或干沟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由于其所流经的沟道坡度陡峻,地质条件复杂,与平原区洪水相比,具有历时短,流速大、冲刷力强、夹带泥石流多破坏力极强的特点。如果山洪引发泥石流灾害诱发滑坡灾害,它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极大,常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我区地形地貌复杂,台塬山区面积大,滑坡点多,河流多,病险水库多,局部暴雨多发。在我区东有骊山丘陵,南有狄寨台塬,产、灞、渭三河穿境而过。地势高低悬殊,相对高差882.8米。地貌以渭河冲击平原为主,川、山、原、坡俱全,可划分为北部渭河冲积平原区、东部低山丘陵区和东南部台塬区三个类型。加之我区位于东西暖湿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秦岭高海拔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北跳南移,西风带环流南侵北退,以及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辐合交汇,形成了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降雨或短历时,高强度降雨。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暴雨灾害、洪水灾害、山洪灾害在我区都有发生可能。翻阅资料,我们发现这些灾害,不论是解放前后,还是最近几年,在我区都不同程度的发生过。1983年7月—10月,阴雨暴雨成灾,受灾面积2.5万亩,成灾3630亩,倒塌房屋6687间,毛西、洪庆等5个乡镇11个村组131处出现滑坡、崩塌灾害。1935年7月,灞河暴涨,由黄邓村以南决口,受灾村子30个以上;1938年6月,灞河发水,由秦家以南决口,被洪水淹没的村子有100多个,倒塌房屋近千户,秋田淹没数万亩。1981年,渭河出现6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有1700多亩秋田、450亩鱼池被淹。2002年“6.9”洪灾,2003年渭河长历时高水位洪水,2004年局部暴雨等等。

这几年,短历时局部暴雨、山洪灾害对我区影响较大,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历来是我区防汛工作的重点。

短历时的局部暴雨,其特点是历时短、笼罩面积小、强度大,容易引起山洪暴发,根据暴雨的成因以及目前的天气预报水平的发展状况,对于一些由局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暴雨,很难做出准确预测,所以说,防范难,危害极大。正如黑龙江省水文局局长董淑华针对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中心小学的洪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介绍的那样,此次洪灾的原因为短时间、局部、突发性强降雨造成的典型的泥石流山洪。在洪灾发生前,沙兰河上游在40分钟内,降雨量达到150毫米—200毫米,属200年一遇的强降雨,在目前的条件下,这种情况造成的山洪尚无法预知。

山洪灾害的主要特点是:

1、节性强,频率高。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

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洪主要发生在山区、丘陵区,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来势凶猛,成灾快。山丘区因为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可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大,降雨后能立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

学校是未成年聚集的地方,更是我区防汛的重中之重。为切实搞好学校的防汛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下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从事防汛工作的经历,就如何防御洪涝灾害,谈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1、要针对暴雨及洪劳灾害的突发性,结合各自实际,对于可能遭遇洪灾袭击的学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特别是撤离方案的制定。撤离方案的选择应该注意,确定相对安全的撤离高地,确定撤离转移道路的通行能力,确定撤离转移路线。确定转移路线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保证撤离转移过程安全,二是撤离转移距离尽可能接近,三是撤离转移方案总体设计合理,四是撤离转移路线不宜太远,撤离路线应是师生熟悉的,避免迷失方向造成混乱。总之,撤离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方案制定后最好能做一、二次模拟演练习,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做出调整。

2、坚持汛期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汛情传递畅通,自觉加强与上、下游的联系,要特别注意预防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要加强与当地村组、企业联系,及时了解当日天气情况,遇有灾害性预报或在灾害发生时,按照预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各街办要对辖区内各学校的防汛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学校所处位置是否处在低洼易涝区及洪水淹没区,是否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对处在低洼易涝区及洪水淹没区的学校,要落实安全警戒,特别是对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学校,汛期一定要撤出危险地带。

4、各学校要开展防灾避险教育,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模拟撤离演练、逃生方法与生存训练,增强学生在灾害来临时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救自护和互救互助的能力,要使他们把撤离方案熟记于心。

XXX、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安全的教育工作,教育他们不要到水库、河道、水塘等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的场所进行玩耍、嬉戏,以避免造成人身伤亡事件的发生。同时,在遇到下大雨或暴雨的天气时,学生上学和放学路上,特别是需要穿越河流、沟道时,一定要有老师或家长陪伴,以防发生意外。

总之,学生属未成年人群,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救护能力差,要做好学生的安全度汛工作,教育部门责任重大。让我们共同努力,确保广大师生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