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1 11:52:10
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教育教学管理 信息化 大数据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05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相应的配套硬件,更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学校的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也要密切配合和参与,最后还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工作 。

1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现阶段发展状况

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实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缺乏信息整体化的布局结构

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各个学校的各个部门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些高校没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而是由各部门各自为政,因此就建立各种分散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的高校按照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模式进行规划,构造的是部门业务流程电子化建设,都不是从全局、全面、全程、全员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就可能导致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长期缺位。

1.2欠缺对大数据时代带来变革的足够认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受其影响,发生变化,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而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实有很多未被我们注意到的巨大金矿 。

2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方法

2.1整合学校内部及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

在高校内部设立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机构部门,根据各个学校实际的教育规划、教学特色、办校宗旨,从全局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使学校信息化的总体方向一致,避免重复建设,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保留各自信息化特色,从而做到总体布局统一,但各专业特色化。

另外,高校的专业虽然种类繁多,但中国高校也多,有很多高校都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校都是自己教师独立教学,而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鲜有交流,但如果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够在各高校之间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高校教师可以推出自己的精品课程视频,其他教师就可以有机会借鉴其他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专业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2以大数据为背景推动个性化教育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二者的大数据技术正推动教育发生着变革。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的越来越个性化,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个性化教育,标准化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组织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师由教学者逐渐转变为助学者。在逐步到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更多的交往互动、个性化服务和灵活的学制将使学校获得新的生机。

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建立教育的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工作,设立各种“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一对一的“E课堂”教学实践等举措。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理念超前。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的机会。

2.3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网络课堂预习教学+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在网络课堂预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在网络中寻找,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了解到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借助于课堂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及熟练的操作和应用,最后提出更深层的难点。

第2篇

关键词:军需教育;信息化技术;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军需教育的现状

军需教育历经80多年的发展,从初创的不成熟,到现在的蓬勃发展,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军需教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及教育观念的限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尚需改进。

(一)检验方法单一,不能体现学员实际学习情况

一是在对学员学习情况的检查上,虽然现在大多采用考试、写论文以及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但是考试作为最主要检验方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考试分数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应试教育”,学员一味追求分数,影响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2]。二是相当一部分平时学习较差的学员,往往仅仅依靠考试前冲刺几天就可以考试过关,考试成绩既不能很好地反映学员的真正能力,也给教员掌握正确的信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这样久而久之有可能导致一种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军需是一门专业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追求分数更不能检验学员掌握业务技能的程度。

(二)实际操作少,毕业实习时间短,学员不能完全适应第一任职需要

军需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员的操作技能是军需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目的。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实验课较少和操作课不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军需教育训练机制不健全,使教育训练流于形式,有部分学员还没掌握操作技能,课程就已经结束了,院校实训的内容与部队用人的需要相脱节[4]。二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上,还未从根本上实现由“装备牵引”为主的紧跟型向“两场发展牵引”的超前型转变。毕业实习是学员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环,也是教学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一环,学员毕业后是否很快适应第一任职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毕业实习的好坏。目前,军需专业教学在实习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习时间短。现在毕业实习一般为2~3个月,学员往往刚刚熟悉了环境,毕业实习已基本结束,同时由于学员缺乏工作经验,实习单位在使用学员担当工作上有很大的顾虑,实习期间的收获主要决定于学员自己日常的观察,因而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二是毕业实习安排过于靠后。学员在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毕业实习安排靠后,毕业实习结束后,本科学员回到学院后忙于毕业论文,基本上没有时间将毕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员,从而得不到有效的帮助。三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学员对实习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发生了改变。部分学员认为实习徒劳无用,在实习期间态度较差,把实习当作消磨时间来对待。

二、信息化条件下军需教育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构想

(一)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增加开放式模拟教学与实践教学

军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开展开放式模拟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国家和军队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是军需专业课程特点的内在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军需专业人才技能的必然举措。

1.开放式模拟教学

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部队实际情况,将部队实际工作遇到的情况以案例的形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使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其次是教学过程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并且各专业课的教学可以相互结合。二是模拟,是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以实际工作的真实环境为背景实施情景模拟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员能随学随用,达到提高处理实际情况、适应工作需要的目的。这一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学员的参与,就是使学员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2.实践教学

一是要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装备器材实习。教学应在原来练习装备的操作、维修、管理基础上,着重加强野战条件下利用装备器材等实施保障、快速机动、隐蔽伪装等内容的训练,并注重与学院组织的综合演练相结合,以提高学员的实战保障能力。

二是毕业实践教学。针对学员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水平以及学员自身发展期望,安排学员到不同的部队基层单位进行实习。学员到毕业实习单位以后,要仔细观察实习单位工作运行细则。在实习期间,学员应当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把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充分地利用到部队的实习工作中。在实习工作中找到问题,返校后针对所遇到的问题,和教员们一起探讨改正。

(二)开发仿真模拟系统,推进网上教学平台的建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军需教学与军需专业中的信息技术含量也越来越大。利用科学技术,开发仿真模拟系统和构建网上教学平台,既有利于提高军需教学的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加强军需专业学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现场地教学和实装训练是传统军事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有它的优点,但是这种形式教学消耗较大、组织较为复杂等缺点。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模拟教学(训练)的方式取代部分现场(地)教学和实装训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军需仿真模拟训练中心,大力开发和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部队真实情景,把“军需实践”现场作业搬到训练场,把训练场搬到实验室,搬上计算机屏幕。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普及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化仿真模拟,特别是3D数字化模拟仿真系统最终将达到一种接近真实化的虚拟训练效果[5]。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学员不再是一个观看者,而是作为实际参与者进行各种学习和操作,并且能够在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的三维虚拟环境中通过与现实世界同样的行为方式展开活动。例如,可以在该系统里设计相关的应用程序,首先是初级阶段的各项基本业务的练习与处理,学员可以将军需专业中的各项业务从中进行选择性的操作和练习,此阶段重在练习业务的基本技能。其次就是该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计算机生成各种虚拟军需保障环境,其中包括平时的军需保障、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军需保障和战争中的军需保障,学员可以看到整个军需保障环境的真实的景象,确切了解军需保障所处的各种情况和军需保障所面临的问题,准确地判断保障态势,自己完全参与到军需保障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既可以使学员将所学到的知识得到综合的应用,又可以使学员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化系统,用于记录学员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能够跟踪学员的思维过程,对学员的错误进行自动判断。教员也可根据平时记录情况,对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也可用该系统对学员进行考试。

网上教学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的“教”与“学”的环境。网上教学平台的设计目标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和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建立一个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它的设计要遵循保证开放性、易用性、通用性、网上教学优势性和安全性的原则。

教员可以在网上教学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员可以自主地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自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学员之间以及教员和学员之间可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进行讨论、交流。学员可以随时选择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进行交流或者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同样,部队的军需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向相关教员提出疑问,也可以用论坛的方式和大家一起讨论业务上出现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大家从实际工作中学到知识。

三、结语

上述研究对信息化技术在军需教育中的探索还处于一个初步阶段,实际情况中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在重视学员实践能力的军需教育中具有极大发展前景。需要今后更加大胆和仔细地探索和研究信息化技术在军需教育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炎明,乐汉华.军需教育八十年回顾与展望[J].军需物资油料,2007,(8).

[2]吕云峰,李雪松.军校教员教学能力训练教程[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

[3]董会瑜.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 信息化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1 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加快,国际通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增,这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终身教育的提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与当今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终身化、社会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成人高等教育中实施有效、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这是由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决定的。

1.1 教学内容侧重实践性

由于招生范围广泛,学生的文化基础是不同步的,招生对象的年龄、学历、个人经历都是参差不齐的。对此,在教学内容上,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出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众不同的特征。普通高等教育非常强调理论的基础性,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学好基础知识,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①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殊性,所以它的教学内容侧重实践性,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与时代密切结合,符合国家和市场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为国家输送大批人才,故此,选取以实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为主。

1.2 学习方式灵活

成人高考主要有函授、夜大学、视听学习、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等学习方式。

(1)函授。函授一般以自学为主,并组织集中面授,面授时间一般在寒暑假和节假日。函授教学的招生范围可遍布全省甚至全国各地。(2)夜大学。夜大学一般在大专院校招收学生,一般选择晚上或双休日上课。(3)视听学习。视听学习,教学点直接渗透到各个市县,方便学生就近学习。(4)业余学习。业余学习上课时间一般也选择在晚上或双休日上课,不过办学范围一般局限在学校周边地区。(5)脱产学习。脱产学习就是参加工作后在校内进行全日制学习的方式,管理方式与普通高校一样,对学生有常规的、相对固定的授课教室和管理要求,有稳定的寒暑假期安排。②不再占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

2 基于信息化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

2.1 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以单向灌输式的信息传递,改变仅仅围绕教材为中心展开教学的教学方式,实现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循循诱导,根据每位学员的年龄特征,工作阅历等制定符合学员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相应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的灵活可变性,我们可以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远程教学,满足学员对知识的渴望,同时教师在这方面应加以正确引导,因为网络上的信息丰富多彩,指导学员增强分辨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借助计算机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求和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需要。借助多媒体,学生随时随地能从网络中查找自己所要学的内容。实现由封闭式教学和“垄断式”的信息传递向开放式教学和跨时空的信息共享的转变。单纯的书本教育将被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所取代,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制作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课件,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增加获取信息量的途径,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③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课堂教学同时要结合成人特点和需要进行教学,打破单一的课堂传授,运用成人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

2.2 教学手段的革新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学手段也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革新。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用图像、文字、影音、音像等方式在向学员传递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生动性,提高学员的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学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机。近几年来,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更新多媒体课件,改变传统的以书写教案为唯一备课方式的习惯,这样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 小结

作为一名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学习现代信息化技术,懂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及时有效地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指导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辅导他们运用多途径、多种工具辅助学习,从而更快、更全面地提升自己。

注释

① 蒋鼎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J].成都电子机械专科学校学报,2003(6):57.

第4篇

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完善发展条件,学会创造生活;发展理想人格,形成科学向上的人生观念。”【1】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科学的创新型的人才,“历史教学也应创新”。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本身,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精于创新。

那我们怎样进行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呢?那我们就借助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渗透于当今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它的超大容量、超强功能、超快速度为世人所惊叹。特别意外地给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活动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沙漠为绿洲,“活”起来了呢!

信息化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动态感的外部特征,它以声、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个器官,使人具有极富想象力,使知识的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具有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展现认知过程的潜在功能,为历史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面对信息化技术时代的到来,如果历史教育教学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作为教育新时代的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2】

信息化技术以远程传输、电子相册、链接媒体、图片、漫画、动画、视频、音乐等以各种表现形式渗入、融合于历史教育教学,可以再现已经过去了的不能停留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风貌、历史场景,可以重演历史故事、情节,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有身临其境之感,适应了现代教学模式变革的需要,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为历史的创新教育教学提供一个重要手段,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活“起来。

我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活”用教学法

信息化技术中的视频具有电影电视的特点:新颖性、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再现性、情境性、动感性……

“音乐是一种诱惑,音乐是一种超越,音乐是一种感动,音乐是一种……”,在我们对音乐感受做出不同的诠释的时候,我们忘却了音乐载体是什么,我们只记得音乐带给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快乐、喜悦、悲伤。。二者巧妙结合,该是多么神奇!

我在讲授《难忘九一八》时,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歌词《松花江上》,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视频音乐《松花江上》,并且教师也满怀悲愤吟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流浪,流浪……哪年那月,我们才能欢聚一堂!”学生大家也唱,唱得每个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歌曲沉郁悲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使学生充满一种国土的沦丧的悲愤,对日寇的强烈的愤怒,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让学生真正懂得:一定要学好本领,振兴中华!

这就是历史课堂“活”起来了!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活”现历史大事件

当今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成为新时期教师的“必修课”。哪些工具当前使用得较为普遍,这些工具能给教学工作带来什么样的效用,这些都是教师在应用这些工具之前需要了解的。比如:(一)、信息检索工具——Google、Baidu。(二)、教学交流工具——E-mai(电子邮件)、QQ和Msn(都是即时通讯工具)。(三)、教育叙事工具——Blog——博客。(四)、学习社区构建工具——BBS(电子公告牌)、Wiki(“维克”或“维基”)。信息化技术的超链接快速,广泛,容量大,可以“活”现历史大事件的方方面面,不妨试一试。

我在讲授《红军不怕远难》时,首先衔接电视剧《长征》的序幕镜头:“红军不怕远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让学生随着情境?诗词的歌唱进入那个长征的年代,导入了课题。

接着提出阅读与思考题:

1、红军长征是自愿的吗?是胜利进军吗?

2、遵义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思想地位有何变化?

3、“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你怎样理解?(提示:可从会前、会中、会后及胜利后的角度分析)

4、请简述红军长征的路线,在此基础上完成课本63页“活动与探究”。

5、红军长征胜利有何历史意义?你怎样理解“长征精神”?

然后,就创新地运用多媒体与学生一道探求这一段历史:

我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为主路线图,按时间,空间顺序,把时空轴上发生的历史事件动态感地表现出来:瑞金(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乌江(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乌江);→遵义(1935年1月,夺取遵义,并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金沙江(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会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25000里长征胜 利结束)。

并适时链接播放电影电视视频: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会宁会师等,“活”现了各个场景。

这样运用信息化技术“活”现了长征的方方面面,长征的艰难历历在目,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活”化学生的历史思想教育

历史不单单是获取历史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历史上有很多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被人们广为传颂着,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他们的高大形象,却未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他们的高贵品格,伟大精神却未潜在人们的意识里,由于时代的变迁,显得有些模模糊糊。那咋办呢?信息化技术来帮忙。

比如我在讲授《“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就链接了电影电视剧《抗战》和《南京大屠杀》,让学生直观感受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抗日将士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同祖国的命运连在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链接29军副军长佟麟阁生前激励将士们的话:“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链接营长金振中带领官兵吃饭前,睡觉前都要高呼:“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场面。提出问题:他们的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全班学生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被抗日将士们的人格精神深深感动,爆发出痛恨日本帝国主义、振兴中华的感情。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了学生的精神境界。一堂课又“活”起来了!

总之,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适当地融合于教育教学中,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特别是有机地融合于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实践中,一定会让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学“活”起来,焕发新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它的信息化水平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各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小学教育阶段,信息化也走进了课堂上。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设施,通过网络这个通道,使学生接触外界世界。这种教学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不同地方的学校,可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拓学生视野,与先进教育教学观念接轨。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个国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但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在小学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全面,仅仅将其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手段2.对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不足,导致教师无法正确应用3.信息资源没能及时更新,信息化成为了摆设,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资金缺乏,信息化硬件资源不足5.大多数教育信息化经验来自于一线的实践教学,缺乏专门的研究人员来总结信息化教学规律。下面,我们就将教育信息化现状做一总结,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对策。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育出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使用各类信息技术或者其他各类多媒体技术,这只是一部分,同时也要求教师用信息化的思维来给学生授课,信息化设备作为老师的辅助手段,帮助教师减少各类不必要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不用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只需要通过网络来查询这些,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将身心放在关注学生本身上面,大大提高了效率。在传统的教育中,一个老师对应一个或者一群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是非常有限的,学生也很少能接触到新观点,视野狭隘。但是通过信息化教育,每个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和每一个学生进行接触,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新观点,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通过网络互动,分享观点,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储备更多的知识技能。为成为二十一世纪新型信息化人才奠定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自上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我国的各阶段教育信息化有了明显的改观。随着信息化教育在教育领域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信息化教育成为了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信息化成为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印发各类文件,提出要对教育进行信息化改革。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被摆到了一个战略性高度。小学教育信息化也较之前有了巨大的改变。首先,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小学教育各项工作的进行。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授课也逐步具备了信息化思维,通过各类计算机多媒体硬件向学生授课。第三,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最后,各类服务于信息化教育的专业人才被培养出来,服务在教育教学一线岗位。但是在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1、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只把教育信息化当作一个新兴名词来看待,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把教育信息化放在一个足够重要的高度。2、对信息化教育的投资的资金不足,而且资金投资分布不均,城乡之间差距过大。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教育基础硬件,这部分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且这部分投资并非是产出型投资,因此,各级政府对此类投资并不热衷。在中国东部发达城市,由于经济比较富裕,同时观念较新,会有大量针对对信息化教育这类基础教育的投资。而且投资较多。而在中西部地区,许多地方的财政收入过低,甚至不能维持正常开销,小学教育的信息化硬件建设自然就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开展信息化教育。3、广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能力不足,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任务。4、信息化建设重建设轻使用,大量的建设被充当学校门面,只有在上级来检查或者人员参观时才使用,其余时间设施被闲置。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对措施

 

面对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国家应该建立起长效机制,制定种种政策来推动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是建立要建立足够多的信息化教育硬件,为每一个学校都配备足够的信息化教学教室,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二我们可以通过和外界企业联系,利用社会资金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服务。三是加强对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使教师初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育队伍管理建设,通过招聘对应的信息化人才来提高对信息化设备管理,对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培训,信息化技术运用提供支持。最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重要的网络资源,学习优秀授课经验,将教师的优秀课件。授课视频等资源传到网上,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接受信息化教育的意识,以开放的眼光来看世界。对于现代化教育而言,我国的小学信息化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将这一光荣的任务完成。

 

四、结语

 

总之,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而教育科研也是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关注教育科研工作,将一线教师的宝贵经验整理并加以研究,对优秀的经验要做到积极推广,使全社会都能共享这部分优质教学经验。同时,也要其他部门积极沟通联系,加强对自身队伍建设和教师能力培养。

第6篇

关键词:全球化、信息化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一、 国外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一)美国的发现学习。

此法系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所倡导。发现学习的中心思想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教给儿童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帮助他们知道如何着手学习,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牢固掌握学科内容,成为自立自主的思想家。

从美国总的情况来看,虽然经过几次教法改革,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仍是一种主要方法,只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它的新的教学方法、技术也往往与讲授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苏联的问题教学(或译作研究问题式的教学)。

此法系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列尔涅尔、斯卡特金等人所倡导。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应当创造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讨论解决问题情境的可能方法,证实结论的正确性,提出准备好的问题作业。学生则根据以前的经验和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正确理解研究的原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三)其他相关国家的教学方法改革。

法国80年代以来,也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总的趋向是加强个别化教学,实现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其个别化教学是将法语、数学、现代外语三门课按能力分组,其他课程仍按年龄编级。个别化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限于传授知识,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弱点,从而因材施教,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日本的教学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并配合提问、练习、实验、实地考察等方法,并利用先进教学技术,进行形象直观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 国内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一)重视学习方法的探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属性,其核心是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当代学习方法改革的实验和创新,异军突起,占尽。放眼看来,证据中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法如:发现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建构学习、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自由学习(即非指导性教学)、问题解决学习等等名词术语、教改项目、经验总结、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二)重视教法学法的统一,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思想的磨合激荡,实践的创新选择,使“以教为中心的”教法与“以学为中心”的学法从对峙走向整合,从分离走向统一。现在的教学方法从 “注入式灌输”向启发式教学、主导式教学向合作学习教学、接受式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学会式教学向会学式教学、讲授法向谈话法论法的转变。所有这些变革,集中体现了“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统一活动的方法”即互助互动的教学思想。

(三)重视教育技术的开发,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

1.出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形态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趋势。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方式。

2.出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的趋势。传统教学方法指的是教育学中所说的“常用教学方法”,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参观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等。而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采用,概括地说可以解决呈示信息的效率、效果问题,使演示更加形象、生动、动态和直观,使这些古老的教学方法重新焕发生命力,更加突出了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性和现代性。

三、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共同特点和启示

总之,现在各国在实际教学中,既运用了一些传统的方法,也运用一些新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多种方法技术中选择适合于本国国情和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对当前学校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考察中,似乎可以得到下列三点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1.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几乎都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外,还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2.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等方法,并没有失去效用,它们在贯穿启发精神的基础上,纳入了当代的教学方法的体系。

3.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作为我国目前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主要是不断地在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过程,有许多都和国外的方法相同。在我国自己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应利用用全球化、信息化的这一国际背景,有效借鉴这些国家的改革经验,做到既保留传统,又能有机融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四、反思与展望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们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总体水平的发展,解放思想,联系实际,坚持优先教育发展战略,密切关注国际教育改革理论及实践动向,结合我国国情,深刻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教育改革精神。作为云南省来讲,要切实联系我省省情,因地、因时制宜,在信息化及全球化背景下,做出教育改革的正确选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行科教兴国战略,通过教育改变国运、民运。一如陶行知所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文章的结尾,让我们牢记马卡连柯的一句话:“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谨以此句警醒工作在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你们肩上所担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工程教育 课程教学模式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163-02

1 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信息化和教育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第一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年以来国内便开始计算机学科教学。第二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中期开始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与管理。第三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并从事教育信息化。第四阶段,21实际以来,开始逐渐注重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全面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将信息技术融于日常教学,建设应用教学平台,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迅猛变化,我国工程教育的教学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必须做相应的改革,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在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三大方面全面实施信息化,尤其注重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环节的全面整合。不少高校都实施了相应的措施,例如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公共平台;加强教育技术的师资培训,拓展教育技术的渠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等。

2 教育信息化内涵及在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创新应用

2.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它最主要的特点:(1)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2)强调基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以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3)强调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育信息化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工程教育应充分、及时地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使受教育者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以机械、土建类专业为例,近年来上述专业的课程教学特别是基础课的教学(如制图课程、力学课程、机械基础、建筑基础类课程),许多学生都觉得单调、枯燥,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针对目前工程类专业教学中的这一现状,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学进行改革,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的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和应用。

具体的做法是针对于本类学科,根据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形成本类学科的整体知识体系。根据体系分类,确定出具体的教学重、难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根植于校本资源,务实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研究教育信息化下开发本类学科课程。

2.2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

2.2.1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主导教学模式

此模式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的整合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CAI)的特效功能有利于辅助教师的主导教学,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的同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此教学模式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完美地将教学内容与媒体表现形式紧密地结合为一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2.2 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探究模式

此模式首先要为学习者布置一个有趣可行的任务,同时提供完成任务的指导性资源,并明确任务目的和评价方式等。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探究模式学习可由简介、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6大模块组成。此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

2.2.3 基于主题的协作学习模式

由计算机支持的基于主题的协作学习模式是指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由多名学习者针对某一主题或中心内容,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互相争论,以掌握教学内容的合作学习方式。协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学习过程中一般要求学习者组成“学习者共同体”,与同伴充分沟通交流会商、知识共享、相互依赖、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活动。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例如人际交往、团队合作、集体主义、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

通常来讲,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主要由四个阶段组成:

(1)创设情境阶段:主题必须是基于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同时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支持的真实情境,学习者也可以设计他们自己的学习主题。此阶段应尽可能就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自主理解,通过实习实践等方式获得真实体验。

(2)学习合作阶段:主题通常来源于实际项目,所依托的理论知识涵盖多学科,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这就要求学习者能参与确定探究目标,依靠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而不是只依靠教师指导。

(3)资源支持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信息搜寻工具、信息交流与合作工具、认知工具来表述观点,支持学习。

(4)成果评价阶段:通过设计评价工具(例如电子绩效系统)可针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学习者公开分享自我见解以获得反馈,并修正认识。另一方面,教师使学习者认识和承担自我学习的责任,学习者和教师通过一起学习产生一些见解,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