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合集7篇)

时间:2024-01-10 14:57:15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第1篇

【关键词】物理学 毕业论文 选题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55-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近几年,笔者在指导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时发现,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选题呈现多样化,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热点。出现这种现象,既有考研与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有学生的学习观与就业观的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本文研究所选数据为最近几年的数据,具有较好的时效性,数据来源准确,且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学校地位(1980年被列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所以能基本反映全国高师院校中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趋势。

一 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统计分析

对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2010~2012年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方向作了较详细统计,分别从纵向、横向进行了比较,见表1、表2、表3。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涉及十几个小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小研究方向进行合并,可归类整理成“物理教育”“理论物理”“普通物理”“应用物理”四个大研究方向。其中,物理教育包含中学物理教育、物理学史和大学物理实验;理论物理包含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普通物理包含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应用物理包含新能源材料、家用电器和其他。如“物理教育”研究方向,除了传统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外,还涉足了物理学史研究方向和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为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24.4%、30.4%、37.4%,而选题为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43.3%、40.2%、26.4%,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而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的特点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在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中,选题为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总人数的63.6%、78.6%、82.4%,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学生研究热点的特点非常明显。

面对以上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新趋势,指导教师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褒贬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由于中学教师待遇较好,越来越多的高师毕业生想进中学工作,学生选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课题既实事求是,又能为将来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2)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新的课程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选题以中学物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当前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对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关注。(3)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论文学术性低,让大学本科学生去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会降低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4)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只有几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时间,让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既不切实际,也无法写出高水平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

二 高师物理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研兴校”“科研促学”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接受,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师一项必备的素质也越来越受重视。物理教育研究是以物理教育现象和物理教育问题为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物理教育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探寻物理教育活动规律及其有效物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物理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高师物理学专业加强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不仅符合高师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2.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由于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占了较大比例,这一项指导任务,单由几个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来承担难以完成,还需其他专业课教师也来承担才能完成。这就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轻视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观念,与时俱进,全面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做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另外,作为一名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即使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应时刻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与需求,也应积极参与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研究,因为高师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学物理教师,高师物理学专业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3.因势利导,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

第一,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尽早参与物理教育研究。笔者建议在高师物理学专业大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在做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时,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有过做物理教育研究的体验,完全不清楚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和规范,这与没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有直接关系。该课程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旨。如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价值;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论点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论据的梳理;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规范、要求、修改等,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同时将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物理教育研究论文作为范本,在学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评析,诸如评析论文的选题与结构,材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其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等,以此给学生示范作用,从实践层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二,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做物理教育研究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深入物理教学的第一线。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学生物理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或相对集中)实习的模式进行,时间一般只有6~8周,实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其独立从事中学物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及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时间短且形式单一的物理教育实习,是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不利因素,也是造成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笔者建议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高师物理学专业应让本科学生在大一到大四整个学习过程中尽早、多次、渐进地全程接触和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中(如在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正式实习等阶段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中开展物理教育现状调查和物理教育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国外许多国家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师范生实习时间是72周,在较长的实习期间,学生能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学会在真实的教育实境和教学个案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选择课题、搜集数据、形成观点,以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总之,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第2篇

关键词 运动生物力学 竞技体育 现状 趋势

一、前言

运动生物力学以其多学科的交叉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体育运动实践;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的需要,运动生物力学在测量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改进和完善动作技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动作技术方案等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运动生物力学在技术原理方面的研究为运动员的技术诊断和改进训练方法的理论依据。此外,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创伤的防治、康复器械的改进,仿生机械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运动员选材提供了依据。

二、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研究现状

(一)竞技体育中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的研究现状

在竞技体育中对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的研究是直接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这就对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就目前的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仪器来说,测试仪器越来越多样化、测试结果也越来越精确。而且,许多新的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也被应用到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上,如运动器械等的研究如运动鞋、训练器材等,近些年对运动器械、仪器设备的研发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这类研究有比较好的前景,若利用得当,将大大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对经济的增长也有很大作用[1]。

(二)运动员选材方面的研究现状

运动员选材已从单一方面研究深入到全面展示不同项目运动员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力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综合的研究,这些学科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竞技体育选材的问题,要从多学科交叉研究才能完成。而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更加依赖高新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而当前竞技体育中相对缺乏高科技多学科的综合,测试方法上的局限于现有方法的应用,且缺乏较高水平的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员选材方面研究;在选材内容上偏重于以往的仪器测试,在选材项目上比较局限,展开的项目不多,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三)运动损伤及其康复的研究现状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竞技体育中运动训练引起损伤机制,了解与认识其病因、探讨预防、治疗及康复措施一直是运动医学与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竞技体育中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研究运动损伤及康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与运动专项结合更加紧密。运动损伤相关研究包括对正常运动系统的研究,由于运动创伤中以韧带、软骨的损伤为主,故韧带与软骨成为研究的重点,尤其是软骨,此外对运动损伤相关研究还包括运动损伤及修复与重建后相关组织的生物力学研究,运动损伤及修复与重建后关节的整体生物力学特性研究也是研究重点[2]。

(四)技术动作的研究现状

竞技体育项目动作的技术分析研究是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成果最多的,这些研究成果为运动成绩的提高作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技术动作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田径、武术等项目研究得比较多,而技术稳定性差,对抗性及灵活性强的项目研究的比较少,这也许是由于像田径等稳定性强的动作技术容易进行分析研究,而技术稳定性弱的项目技术动作不易分析研究而造成的。运动生物力学在技术研究中目前最先要解决的是怎样将生物力学的有关理论尽快地运用到体育实践中解决技术训练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五)人体运动模型研究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的模拟现状

经计算机实现对人体运动的模拟仿真,这类研究是目前处于人体运动研究的最前沿的理论方法,它不仅能用电脑全过程模拟人体各种复杂运动并用三维动画方式完整地显示,而且能对人体尚未实现的运动预测其可能性和技术要点[3]。这一方法将是今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些方法在竞技体育中能得以应用将会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将会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在这个方面研究的不是很多主要是应用于高难度,高危险性的技术的方面的项目,如:跳水项目,郝卫平等建立了跳水运动的三维人体运动仿真与显示平台――数字化三维跳水专项运动仿真系统,这种系统的建立可以对运动技术与连接方式进行精确的分析研究,有效的指导技术训练。

(六)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测试结合的研究现状

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少,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从而成为制约我国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发展的瓶颈。测试报告复杂难懂: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我们提供给教练的测试报告大多数都是数字、曲线等比较抽象的材料,由于教练和运动员自身的生物力学知识水平受限,他们对科研人员提供的数据和材料难以理解,很难将科研成果吸收和消化、时间长就丧失了对科研的兴趣,科研训练实践严重脱节[4]。

三、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中的发展趋势

(一)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设备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

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设备是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对装备、器械、测试仪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与其它学科的指标进行交叉运用使测试仪器的功能、准确度等不断的提高。器材与测试仪器出现专项化,测试和训练的计算机化,专项技术的专用测试仪器以及运动员的服装,器械的研究不断的增强。随着科学训练的不断普及化,技术测试仪器专项化等在竞技体育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并不断向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运动生物力学在设计、研究、改进体育仪器、运动装备、训练器械等历来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运动生物力学在未来的竞技体育科研中应以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等的专家积极交流,在竞技体育的仪器、器材设备、和设施的科研、开发和应用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员选材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许多测试仪器可用来收集、分析和评价运动员与器材运动的信息,高速摄影仪,测力台、肌电图、关节测角仪等这些仪器精确度高,效果好。且这些仪器是科研人员的在竞技体育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工具,运动员选材在竞技体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科学训练的普及化,有些仪器也被教练员及科研人员使用来进行运动员选材并且在选材过程中扮演中重要的作用

(三)运动损伤及康复的研究将更加的深入

预防运动损伤是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实践研究中找出导致损伤的因素及提出预防措施,使运动损伤的风险降至最低,为运动员取得最佳成绩打下了基础。近年来我国在运动损伤及康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且与运动专项结合不断加强。预防运动损伤与康复的研究要多方法、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所以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对预防运动员伤病与康复的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技术动作的分析研究增多

竞技体育动作技术研究是运动生物力学主要研究的领域之一。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优化的训练方法与技术动作应用在竞技体育中,可以有效延长运动寿命还可以预防运动的损伤,为运动员取得理想的成绩奠定了基础。目前研究技术动作最多的项目有田径、武术等技术稳定性的项目,而集体项目、对抗性项目等项目研究的较少。而今后竞技体育的动作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从几个运动项目的研究向众多运动项目的研究扩展;从单人项目向集体项目向对抗性项目发展;从单纯技术研究向战术研究发展;从单项指标的测试研究向多项指标的综合测试;从单一的运动学指标测试研究向运动学、动力学、生物学多项指标的综合测试研究发展;从单学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研究发展;从单一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向生物力学、运动生理生化、运动心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测试研究方向迈进[5]。

(五)人体运动模型研究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计算机实现对人体运动模型的研究是目前处于人体运动研究的最前沿的理论方法,此种方法不仅能用电脑全过程模拟人体各种运动并用三维动画方式完整地显示出来,而且还能对人体尚未实现的运动预测其可能性和技术要点,这个方法是运动生物力学今后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随着电子计算机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普遍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很多困难已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建立各种运动模型进行模拟试验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又一发展趋势。在建立人体运动模型的基础上,对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与仿真是目前也是目前运动生物力学探索的难点及运动生物力学尖端研究课题。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郝卫亚等[6]研究并实现了一个适合于跳水运动的三维人体运动仿真与显示平台――数字化三维跳水专项运动仿真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对竞技体育动作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的分析且利用三维动画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进行模拟仿真,进而促进科学化训练。

(六)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训练实验的结合不断加强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旨在更好的进行科学训练,目前最先要解决的是怎样将生物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测试方法等研究尽快地运用到竞技体育实践中解决运动训练的具体问题,为此根据目前训练的需要应将研究的报告简单化、形象化、实用化,以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效性,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

四、小结

(一)对运动技术研究在今后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仍然是研究的重点,竞技体育动作技术研究是今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运动装备、训练器械、测试仪器设备的研制增多,且运用高新技术研制生物力学的测试仪器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者不断研究的内容。

(三)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员的选才过程中将扮演中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训练的普及化,运动生物力学中的许多测试仪器经常应用于运动员的选材。

(四)运动损伤与康复的研究将更加得到重视,应广泛结合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共同解决运动生物力学在竞技体育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而且与运动专项结合更加紧密的研究以期来减少在训练中的运动损伤。

(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与训练实践的更好结合,促进运动生物力学的科研更好地为训练服务,以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效性,促进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六)人体运动模型及计算机模拟仿真等高新技术使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得到大幅度提高,适时运用高新技术来研制测试仪器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路慧娟.我国近十年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

[2]刘平.生物力学在运动医学领域应用现状和展望[J].医用生物力学.2008.2(23):99.

[3]华立君.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41-42.

[4]华立君.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4:41-42.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育心理学 发展 趋势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25-01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教育心理学研究水平空前提高,主要因改革开放,加强了学术交流。随着教育心理学的整体发展,其思想理念也深入到各个学科当中,并为教学实践服务。物理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有物理教师的心理、教学评价与测量、教学实践中的非智力因素、物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心理等。比如,就教师而言,主要研究教师的能力、性格、兴趣以及教师教育观、知识结构、职业理想、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策略等。下面具体分析国内物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化的研究方法

纵观国内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与经验总结法是应用较多的办法,虽然对我国教育心理学有所完善,但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生理化方向可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比如,国内物理教育心理学经常采用实验法做研究,即研究学生学习时呈现出的一种自觉表象活动,实验法可重复性与控制性强。生理化研究主要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对人与动物的大脑活动进行研究,并创建高级神经活动理论,在记忆与学习生理机制上研究较为广泛。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模糊数学、结构方程模型与多层线性模型也应用到了物理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让物理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具有科学的严谨性,是新时代生产力与的完美结合。但是,对科技与数学的过度依赖也不利于物理教育心理学进步,因为其只考虑数字因素,对于其他主观情感则很少念及。为此,未来物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综合化的研究方法走,相互借鉴完善。

二、多元化的研究取向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教育心理学的进步,研究的多元化已经不可争议的实时。比如,建构主义取向:该理论主要从“学习是什么”、“怎样学习”两个方面探讨。从国内中学物理教学方面说,影响着教学模式、物理学习目标、课程安排、教师培训、教师心理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后现代主义取向:即反对约定成俗,赞同多元化,提倡否定、批判、多变以及怀疑,无视还原论,要求脱离传统。在物理教育心理学方面,主要有教学方式的改变,比如网络多媒体教学开始逐渐运用起来;班级体差异以及学生间的差异,如学生物理成绩高低、兴趣爱好等;还包括物理学科的教学心理与跨领域的文化研究等。社会认知取向:该理论主要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怎样获得知识,认为人们的学习通过大脑将知觉的、感觉的东西进行组合并通过领悟而来,而非通过经验掌握知识。在物理教育心理学中,社会认知理论、认知神经学、内隐学习、动机研究等研究方法较为流行。比如,物理学习需要学生开发大脑的潜能,发挥抽象思维。

三、社会、个体研究均衡

无论是在整个教育心理学还是具体的某个学科研究中,学校环境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很少关注社会环境,认为学生在学校很少受到社会的熏染。在物理教育心理学理论中,已经排除了学习规律、过程以及本质的画地为牢,而是把眼光投向社会、家庭,如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教育方式、社区因素以及家庭背景等。在物理教学中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应,比如要求学生将物理学知识与社会现象相联系,与差生交谈时试图了解其家庭背景以方便后续的指导,与家长互相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的具体表现等。除了社会因素外,学生的个体因素也是国内物理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心理特征因素。就学习方式而言,物理教育心理学要面对的是通信科技的发展怎样让学生更好的为其所用。虽然网络通信使得信息的传播无界限,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可自由选择,学习地点与时间不受限制等。这就促使物理教育心理学朝着新的方向研究,并以树立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学生可就某物理难题在网上搜寻解答方案,也可通过“知道”而请教网友解答。物理教育心理学就应着重研究学生的自觉性,能否约束自身不劳而获,管束好逸恶劳。

四、系统化的研究内容

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动机理论、学习理论、发展理论、教学理论与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等,但社会是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的,未来各学科也就相互糅杂,而排出独树一帜。为此,教育心理学的总体理论的融合趋势是与现实同步的。

比如,物理教育心理学在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等心理学派的基础上,关于本地的切合实际的研究也日益开展,并将国际心理学派之理论吸收,形成自身独有特色的系统教育心理学。物理教育心理学从原来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到现在反思教师应该进行怎样的教学,即“教法”,将来,学教并重应该是整个国内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教学从来不可能独立存在授教者或学习者,缺少任何一方都能定义为“教学”,教学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若来而不往,则非礼也。所以,独立的研究教或学是有失全面性。教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了解一清二楚基础上,对教学与学习的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并适当反思、评价,方能提升教学成效平台。所以,物理教育心理学应该讲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并重,二者不可或缺。

五、结语

我国教育心理学经数十年的发展取得成效明显,这是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思想的相互交融而发生的。在新时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亮点,而将心理学运用到教学当中确实恰得其所。

参考文献

[1] 马云燕.让情感扎根在物理教育之中[J].考试周刊,2011,(47):181-182.

[2] 容青艳.认知心理学、物理科学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运动生物力学; 积极作用

1 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提高体育教学成果,应加深对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积极利用运动生物力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发展,为体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对运动生物力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发挥运动生物力学的积极作用,推动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满足体育教学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应对运动生物力学发展历程、开展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作用及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研究质量,保证了体育教学的开展效果。

2 运动生物力学发展概述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是以体育动作为核心, 运用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力学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性和人体运动动作规律, 并根据影响人体运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寻求人体运动技术的合理性和更佳化, 以及训练手段的有效性, 为发展运动能力提供理论依据。近几十年来, 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发展较快, 新材料和计算机的运用使生物力学的测试手段向自动化、准确化和快速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学科间加强了渗透和协作, 使生物力学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在人体结构的研究、测试方法和手段、测试数据处理的速度与准确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例如在图像采集与分析技术由于近期的不断突破, 已经逐步趋于完善, 这为运动生物力学走向体育实践, 实现运动训练的可视化和快速反馈作好了准备。美国科罗拉多州奥林匹克中心生物力学实验室为美国国家田径队进行现场图像采集与图像分析, 帮助运动员增强运动本体感受并改进技术, 效果良好。我国自年成立运动生物力学分会至今, 科研活动已经开展了余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作用分析

从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情况来看,开展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对明确运动原理有着重要作用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内容来看,运动生物力学对运动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运动原理的研究效果,促进了运动原理取得积极效果。所以,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对明确运动原理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积极推动运用生物力学研究全面深入开展,满足体育研究的实际需要。

3.2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推动了运动学本质的研究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对运动规律和运动学本质进行了探讨,可以作为运动学本质的典型研究手段。为此,我们要对运动生物力学的作用有足够的重视,应正确理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作用,推动运动学本质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使运动学本质研究取得积极效果,促进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3.3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提高了运动学的整体研究质量

从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来看,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运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保证运动学的研究取得积极效果,能够对运动学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认识到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作用,积极开展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提高运动学的整体研究质量。

4 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物力学的积极作用分析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来看,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重要应用,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物力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运动生物力学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未来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证了体育教学开展的整体效果,充分满足了体育教学发展需要。为此,我们要认识到运动生物力学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的积极作用,推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4.2 运动生物力学对促进体育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应用了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教学在深度、广度和专业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对体育教学发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应对运动生物力学的促进作用有足够的重视,应采取必要手段,提高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水平。

4.3 运动生物力学对改变体育教学发展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运动生物力学以后,体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发生了改变,体育教学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体育教学发展整体效果更理想。所以,我们应对运动生物力学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积极推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开展,保证体育教学发展取得积极效果。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体育教学中,运动生物力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了体育教学取得积极成果,推动了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满足了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所以,我们应认识到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璐;;网球发球动作技术原理探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1期

[2] 李小华;;缓冲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8期

[3] 李小华;;田径运动中摆动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4] 唐刚;人体典型运动生物力学仿真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第5篇

[关键词]生物物理 交叉学科 研究生培养 创新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自然科学各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物理学中的理论模型、实验技术和计算方法在生物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些具有创新性、对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物理新技术正是在跨学科研究中发展起来的[1]。因此,国外许多研究型大学纷纷成立了生物、物理和工程学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并积极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跨学科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相关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3]。如何借助跨学科研究,使研究生教育与现代科技的交叉渗透整体化发展相适应, 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和加强的课题。因此,本文以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为典型研究范例,对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阐述实践中探索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开展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探索,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传统优势学科物理学、光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培育和造就新的优势学科,催生新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造就具有复合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的创新人才;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跨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为申请国家重大科技课题储备人才。

一、构建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和平台,发挥现有学科优势与特色

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交叉学科研究实验室等跨学科组织,以此学术组织汇集来自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一起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实质性渗透、交叉和融合。美国许多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如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拟定了“Bio-X”计划,组建了跨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中心,把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集中到共同的生命科学问题研究中去,以便更好地发挥物理学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4]。北京大学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开展生物、医学、物理学、工程学跨学科研究,培养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5]。

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和平台, 是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的重要保障。在此方面,以我校光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学科为依托,建设了生物单分子操纵和光量子生物探测交叉研究中心;依托我校物理电子学科,建立了生物物理测量交叉研究实验室;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建立了神经生物信息学交叉研究室。吸引物理学、生物学、电子信息等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和技术力量,引进了日本理化研究所蛋白质结构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并以此跨学科研究组织为基础,申请国家重大研究课题、国际合作项目以及重大专项课题。以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为导向,组建了三个交叉研究学术平台:(1)生物光,以生物光子学与激光医学为重点,开展生物单分子操纵和光量子生物探测交叉研究,利用光学测量手段探测各种生命信息,研究生命系统中的光效应,开发新型生物光学材料和光生物传感器;(2)生物电,主要在细胞生物电、神经生物电以及生理电信号检测方面进行理论和应用交叉研究,以电子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为背景,以脑-机交互和脑控机器人研究为重点突破,进行前瞻性、交叉性的基础应用研究;(3)生物磁,进行了生物弱磁测量和生物电磁效应的交叉研究,以生物弱磁测量方法和磁场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特性影响的实验为突破,在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上进行生物物理交叉学科研究。这些学术研究组织和平台的建立,为研究生进入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第6篇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国家每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为国家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科学与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尽管在研究生培养数量上增长明显,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却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在某些领域仍存在着质量下降的问题,值得人们重视与思考。

一、西方国家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呈多样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所有大学都在考虑采用跨学科学习计划,如英、法等国在研究生课程中也开设了交叉学科的研究课程。对他们而言,交叉学科研究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间知识的整合与交叉是当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体现。虽然各国家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模式各异,但研究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资源,其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国家高校的重视,教育界的学者也纷纷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二、严把生源质量关,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为尽快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我们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有力措施。首先,严格把好生源入口,提高生源质量。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有教学科研工作经验的人才并加以重点培养。其次,为拓宽专业知识面,及时增设跨学科新兴交叉课程,使研究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也加深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优化知识结构,构建创新实践型教学模式

在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梳理基础上,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发展,推动生物医学与计算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融合交叉,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并具有较高科技开发能力。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各方面素质能力要求既相互统一,又各有所长。(1)生物信息学方向:了解生物医学大数据发展方向,掌握高通量分子生物技术原理和数据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重大疾病机制分析、疾病风险标志物识别等生物信息学应用能力并胜任生物医学研究和产业开发工作。(2)生物医学软件工程方向:了解生物医学软件工程社会需求和产业进展,具备独立或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生物医学软件和应用平台开发的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胜任新型生物医药软件和平台研究、开发工作。(3)药物基因组信息学方向:了解大数据时代的新型药物开发和药物应用规律,重点增强网络药理学分析、药物靶标识别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能,胜任计算机辅助新药开发、药物作用机制的工程分析等工作。(四)生物医学仪器开发方向:了解现代生物医学仪器产业发展,掌握电子学、生物医学和工程科学的交叉融合知识,胜任面向生物医药仪器设备开发、维护,及新型健康工程产业工作。

四、提升导师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的有力保障,“有好的导师人才,才有好的教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制定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计划,不断优化研究生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改善导师队伍的结构,建立和完善导师培训制度;进一步提升导师自身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知识完备、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

导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始终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为抓手,通过高峰论坛、学术交流和国外学者来校访谈讲座等形式,进一步为导师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使导师能够吸取各种学术营养,博采众长,不断更新知识,拓宽专业领域,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制定适合本专业特点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训计划,调整和完善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五、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开展生物信息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多管齐下,在持续推进研究生基础知识能力提升的情况下,着重解决与高新技术衔接能力培养方面的关键问题。

1.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衔接性调研,推进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中的创新技能和产业技术的引入。选择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作为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合作单位和产业实践基地,以此将企业资源引入到校园环境之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积极深入企业、科技研发一线,了解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知识、技能的需求,将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纳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推进研究生导师与社会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或课题申报,提升转化潜力,推进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与专业教育的全面融合。

3.根据生物医药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培养方案。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基本知识模块组成,重视基础、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上,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衔接的综合素质能力。

4.拓展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对综合性、交叉性以及新兴学科知识的选择范围,前沿性内容为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拓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实践性、应用性,使其具有先进的医学理念、严谨的科研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创新经验的传授创新技能的训练创新实践的开展”的理念与思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和知难而进能力、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科研作风,坚忍不拔的学术精神,适应新形式发展与需求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我们对生物信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探讨与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相吻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效用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方案,为生物信息学专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学校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俊端.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 

[2]甄良康,君英爽.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3]秦发兰.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 

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生物类专业;就业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门类。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生物知识教育的成败、生物科学研究的进退以及生物产业的兴衰,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大,综合性大学、医药类大学、农林类大学、轻化工类大学和师范大学等200多所高校设有生物类院系,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也设有很多生物类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为例,目前共有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水生生物研究所三个生物类研究所,每年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在250人左右;此外,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也招收少量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遭到了来自社会多方面的质疑[1]。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失业率升高的大形势下,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愈发严峻。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地解决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才华的施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拟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一、就业问题的原因剖析

1.研究生扩招幅度过大

据教育部门统计,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后,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以博士研究生为例,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由1.3万增至5.6万左右,在读研究生数量由4.0万增至20.8万左右,当年毕业人数由0.7万增至3.6万左右。2009年,我国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6.0万人,硕士研究生41.5万人。诚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是,生物类专业的很多研究方向属于基础研究领域或者“冷门”研究领域,在短时间内过度扩大招生规模必然招致就业问题。据一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透露,蚕学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原因如下:一是扩招后我国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取得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蚕学方向)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培养出大量的蚕学方向研究生。仅该研究生所在大学就拥有多位蚕学方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每位导师每年招收2-4名研究生;二是近年来国际蚕丝业普遍不景气,日本等国家已经把蚕丝业当作“夕阳产业”,蚕业科学被认为是“冷门”研究领域[2];三是常见的桑蚕、柞蚕、蓖麻蚕和天蚕等大多数系农民家庭养殖,家庭作坊式的养殖场几乎没有能力接收博士、硕士毕业生。

2.研究生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据调查,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学风、学位论文质量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同5年前相比,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出现了潜在的下降趋势,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表现较差[3]。生物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新发现、新学说、新技术层出不穷[4]。生物科学的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要求很高。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既需要充实、优秀的师资队伍进行“教育”,又需要充足、先进的科研条件进行“研究”。但是,有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跟随大形势大规模扩招研究生的同时却忽视了师资队伍和科研条件等的建设或完善,致使培养条件的改进大大落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不能保证研究生顺利进行充分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在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十几名甚至更多研究生合用一台常规PCR仪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争取实验机会、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研究生们只好分成昼班和夜班轮流进行实验。一些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高校里的研究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纷纷去中国科学院、“985”或“211”工程院校“打工”。师资力量、科研条件或教学资源的缺陷,限制了研究生的进步和发展,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的落后或滑坡,降低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最终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

3.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是精通专门知识的科技先锋,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结构,有助于满足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学位层次结构、学位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培养方式等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前景,也关系着生物科学的进步和生物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结构尚存在不少问题。譬如,一些高校将生物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结构由三年削减为二年,不少研究生仅理论课程学习就用掉一年多时间,毕业求职又用掉近半年时间,真正用于实验研究的时间居然只有半年左右。生物科学实践性强、实验周期长,缩短实验研究时间很可能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下降[3]。再如,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偏重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业务专长或课题研究需要,对研究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不够重视,对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考虑不够充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变不够灵活。不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与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此外,部分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自身择业观和心态存在偏差以及自主创业能力较差[1]、某些高校课程设置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个别单位存在用人腐败现象等也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对策

1.根据社会需求调控招生规模、优化教育结构

美国是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的全球领先地位与其先进的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经过长期探索,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形成了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格局[5]。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之一,招生专业、研究方向、人数应当与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等挂钩。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特点,今后在读硕士研究生除一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其他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应当面向实际应用部门,成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3]。当前,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存在着以指导教师的影响力或权势、课题经费数量决定研究生招收数量和研究方向的现象。有的导师名下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竟然超过30名,有的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完成私人课题的劳动力,有的导师长期和研究生不见面,甚至连部分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6]。很难想象,这种招生和培养模式会大幅度提高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加重研究生的求职砝码。

2.注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7]。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医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等多个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大约需要3-4万名优秀的生物学家、18万名研发人员和31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此外,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7]。从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加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开展工程化、创业型人才的孵化,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是“育人”,不是“制器”,是精心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是随意制造粗糙的“器材”[8]。教育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研究生就业的硬件保障。我国曾经一度把硕士研究生当作学术精英来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起到1999年研究生开始扩招期间,我国研究生规模较小,有条件进行精英化培养。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很难再以精英化方式进行培养[3]。培养理念、方式的改变,严重冲击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面对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问题,培养单位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笔者认为,在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决不可随意降低培养标准和毕业考核要求。前段时间,一些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指导教师主张摒弃研究生毕业时的要求,实行“宽进宽出”方针。笔者认为,对于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生物类专业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可以采用实用技术开发或个人创业情况等评价指标代替要求;但是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生而言,在毕业考核时则不能放松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要求,否则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控制,可能影响到毕业研究生的求职以及就业后的社会服务。二是进一步规范导师指导模式,强化导师指导功能。对在读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导师指导”是影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9]。杜绝导师“放羊式”教学,强调导师在营造学术氛围中的关键性作用,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三是除了强调研究生的生物知识教育,还应当注重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和就业难易[8],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理应予以重视。

4.加强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当今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经济大发展的年代。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杜绝“毕业即失业”怪现象的出现,必须加强对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据笔者调查,当前很多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十分狭隘,就业目标仅限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与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笔者的一名学生,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某制药厂工作。他的家境比较困难,按说进入国有大型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他却抱怨工资太低,每天只是负责发酵罐的几个阀门,硬是要辞职考研。笔者问他获得硕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考博。笔者又问获得博士学位后干什么?他说没仔细想过,去大学当教授、去研究所当研究员或者去国外当访问学者都可以,但是不想再干制药厂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笔者在某研究所也接触到很多持此类择业观的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他们对应用研究嗤之以鼻,对企业单位的招聘启事不屑一顾,宁可不断地在研究所或高校做博士后研究甚至待业,也不愿应聘到企业单位从事应用研究或工业生产。加强生物类专业研究生的求职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客观、可行的择业观,处理好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社会的关系,从小事做起,从平凡工作做起,爱岗敬业,是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解决目前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关系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近年来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与就业层次持续走低,研究生就业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岗位竞争激烈的局面。对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认真分析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多种渠道处理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使研究生学以致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苏柯,胡光明.解读我国研究生就业困境构建研究生自主创业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63-68.

[2] 季晓琴,李瑞,王建南.中国蚕丝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4,25(1):4-6.

[3] 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05-110,118.

[4] 张华峰,陈天华.运用案例教学策略推进课程创新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3):47-48.

[5] 石鸥,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及其特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4-108.

[6] 欧阳钟灿.研究生培养要坚持“一对一”的原则[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4):278-279.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中国生物产业战略研究[M].内部资料,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