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子女教育问题(合集7篇)

时间:2023-12-15 10:09:33
农村子女教育问题

农村子女教育问题第1篇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子女 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70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QIN Gaoyuan

(Tianlin Country Jiuzhou Middle School, Baise, Guangxi 533308)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the city,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accelerating, th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city to work is gradually growing, most of them can not live with their childr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ir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education problems

r村留守子女也就是“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他们却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一起生活的0~17岁的儿童。[1]“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而这一问题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是从2004年开始的,进入2005年后,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新闻界,都对农村留守子女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2]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农村留守子女群体形成的原因以及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问题,并且也给出了许多关于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的建议。从表面上看,农村留守子女群体形成的原因似乎是由于民工潮带动大量的家长外出打工,放弃了对子女的照顾责任,使子女孤独无依。如果从“三农”角度来看,[3]农村留守子女形成的原因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协调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方面来说,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缺少法律法规、思想道德认识不足、人口膨胀并且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农村的良性运行受到阻碍这一现象的反映;从社会性别方面来说,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因为农村的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形成“父亲缺席”的局面,还有农村农业劳动力逐渐女性化,导致母亲对于自己的职责力不从心;从家庭社会学方面来说,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社会的不断变化,从而造成家庭结构断裂、关系淡化、生活方式改变等现象的综合体现,清晰地反映出农村家庭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

1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1.1 监护职责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新型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而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使得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家庭的幸福生活选择了继续留在城市奋斗。[4]尤其是一些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但是土壤和水资源却不丰富的农村,打工似乎是当地的一种潮流,除了一些在农村有体面工作的或者是在家做生意搞养殖的之外,大多数的年轻夫妻都把家里的田地交给老人耕种,子女留给老人或亲戚帮忙照看,而他们外出打工,以此来满足家庭生活的开销。例如,小红是一名九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在她出生前就一直在外地打工,在外打工时母亲生下了她,跟着父母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在她九岁时,父母把她送回了家乡由爷爷奶奶照顾,之后她又有了一个弟弟,为了养活他们姐弟俩,她的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

小红的母亲也去学校问过小红在学校的表现,让班主任多管管小红,因为自己为了承担起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给家庭创造相对优质的生活环境,不得不在外打工,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贪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但却不能对其进行监督,不能亲自教育。所以在现阶段中,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监护职责的缺失。这一问题存在也是必然的,人一般都是先满足低级需求,再满足高级需求,而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就是说人们要先生存下来,才可以去追求更高的需求。[5]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纵然知道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但相比于生存,这些父母选择了让自己的子女吃饱穿暖,所以,就只能将对子女的监护、教育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上。

1.2 心理关怀匮乏

对留守子女心理关怀的匮乏也是现阶段农村留守子女教育中较突出的问题。如果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那么子女就会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自然爷爷奶奶或亲戚就会成为子女的监护人;如果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家长就是子女的监护人。不管是监护人还是监护人,他们大多数将照顾好家人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没有人会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加以大力关怀,大多数人都认为照顾好留守子女的生活起居是最重要的。

农村留守子女上初中后大部分都是住校生活,基本上是每周回一次家,能休息两天,每次回家也就是带一些换洗的衣物,还有下一周的生活费。在短短的两天内,这些留守子女虽然想休息,但是如果家里有年龄大的老人,他们还需要帮助老人干活,而老人也不会询问留守子女在学校的情况,留守子女有什么事情或想法也不会告诉老人,他们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久而久之这些农村留守子女很容易产生抑郁、自闭的情况。[6]如果是农忙时期,这些年龄不大的留守子女还要帮着亲戚分担家里的农活,而这些亲戚也只是负责给他们做饭、洗衣,再加上农活又多又重,根本没有精力去关心留守子女的心理状况。

1.3 学校教育滞后

说到教育问题,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自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学校的。但是这些农村留守子女所在的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育非常落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上课时,基本上都是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教学生怎样能考出好成绩。例如,教学生记英语单词,就是让学生一遍遍地读,直到记住为止,这让许多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的留守子女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他们认为学生就应该听话,做事符合规矩,但这恰恰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7]

2 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子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他们存在一些情感上的缺失,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另外,隔代人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他们对农村留守子女的溺爱,造成农村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行为活动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引起了许多教育问题。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要对农村留守子女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但是如果只靠学校的力量实现对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的必要途径。

2.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首先就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一方面,强化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保护这些未成年的留守子女的生存权,促使留守子女的父母切实履行其监护职责。另一方面,强化政府职能,进一步健全农村教育运行机制,完善外砻窆ぷ优随父母异地入学的相关规定,从政策法规上为农村留守子女实现受教育权铺平道路。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并严格落实。

2.2 构建农村教育新模式

构建农村教育新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制,以便及时弥补留守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解决留守子女情感脆弱、焦虑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消极态度。第二,学校为留守子女举办关爱活动,这种活动也需要当地的政府和教育机构给予支持,这不仅仅是关系到留守子女,也关系到他们的家庭。例如,在寒暑假时,学校组织教师去留守子女的家里慰问,给他们带去学习用品等,[8]了解留守子女在家里的表现,同时也与监护人沟通交流关于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方法,以这样的方式让留守子女感受到温暖,摆正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第三,学校进行宿舍集中管理,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留守子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代替了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班主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留守子女找到家的感觉,喜欢集体活动,走出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孤独心态。

2.3 完善教育监护体系

完善教育监护体系就是要建立起家长机制,让教师代替父母与留守子女进行沟通,不仅仅负责留守子女的学习,还要重视与他们的情感沟通。要定期去留守子女的家里了解情况,熟悉每一位留守子女的性格和家庭情况。创建家长机制就是为了提高留守子女的自制能力,弥补他们缺少的家庭教育和关怀,不断完善教育监护体系,及时避免留守子女由于任何家庭教育的疏忽而导致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

3 结束语

随着民工潮出现的一个个空巢家庭,形成了我国目前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子女群体,他们与那些跟随父母到城市读书和生活的孩子们相比,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所以关注留守子女的成长情况以及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情况中,现阶段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重视,努力为农村留守子女搭建起爱的港湾。

参考文献

[1] 邢春平.浅议农村留守子女监护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亚太教育,2015(9):291-291.

[2] 李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7):91-92,111.

[3] 翟庆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 卢鸿发.给心灵安个家让灵魂不再留守――农村留守少年教育工作对策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5):23-23.

[5] 司马懿茹.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64-69.

[6] 马旭霞.关于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17):70-71.

农村子女教育问题第2篇

关键词:留守子女;教育;寄宿制学校;流动人口

在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就一直呈递增的趋势,随之所带来的留守子女数量也是逐年递增。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留守”,外出打工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缺失,农村留守子女在思想品德、学业、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探索出适应农村留守子女现状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日益突出的留守子女及教育问题要求构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一)留守子女概念及其现状

留守子女,从其内涵上讲,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需要他人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00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左右。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部分随父母到工作地就学的子女也陆续返回家乡学校学习。所以,中国留守子女的数量近几年都将一直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

(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基本分析

青少年阶段的教育不仅是个人接受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更是一个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青少年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教育大部分由父母承担。而家庭教育一旦形成缺失,子女教育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相对于非留守子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留守子女的学业、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状态和兴趣爱好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见表1)。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子女还存在逆反、偏执、厌学、沾染不良嗜好等问题。

(三)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亟需构建切实可行的解决模式

对于解决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专家学者们从很多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多种解决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政府为主导的解决模式,即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留守子女进行相应的管理;二是学校为主体的解决模式,即学校建立监测体系,加强教师对留守子女的关爱与引导;三是社会介入型的解决模式,即利用群团和民间力量来解决留守子女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些模式过于宏观,甚至有的只停留在文件上,难以切实地解决问题。

二、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必然选择

寄宿制学校可追溯到斯巴达克时代的学校和英国的14世纪英国公学,“公学”(public school)是不折不扣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20世纪50年代以来,俄罗斯、欧美陆续开办了寄宿制学校。从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寄宿制学校是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寄宿制学校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义务制阶段教育质量的“民心工程”。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中,建设寄宿制学校是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变农村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未来贫困人口的发生”的目标。

(二)寄宿制学校是推广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途径

寄宿制学校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管理,学生每天24小时在校。校园是寄宿学生的家园,教室、学生公寓、课外活动场所都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课堂。由于寄宿制学校这些的特点,它成为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通过学生寄宿的方式,有利于真正在农村地区将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开去。调查中发现,有的山区学校教师的住宿条件差,老师来匆匆,去匆匆。除了基础科目,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是无暇顾及的。从教育的目标要求出发,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更应在德、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发展。而寄宿则保障了学生在校的时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

2、寄宿制学校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较好方式。寄宿学校实现24小时全天候封闭式管理,学生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多,且他们处在同一年龄段,相互学习与彼此促进的意识强,有利于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爱好兴趣的培养,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寄宿学校为留守子女提供了最可依赖的亲人。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子女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孤独。当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遇到困难,最为苦恼的就是没有可依赖的人。比较于非留守子女,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留守子女都更多地依赖于他们的老师。

三、当前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面临的问题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国家“两基”攻坚计划的主要措施之一。自2004年起,国家拿出近百亿的资金建设西部地区的农村寄宿学校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解决越来越突出的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仍面临很多问题:

(一)社会对小学阶段实行寄宿制认识不充分,思想上准备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寄宿制学校在初高中以上阶段发展。在小学阶段发展缓慢,甚至没有得到发展。对如何在农村办寄宿制小学这个问题,社会对之关注不够,理论探讨与研究不足。以至于在留守子女早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的今天,对寄宿制学校这一途径,社会认识不足,思想准备不够。

(二)硬件设施严重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缓慢,为学生提供寄宿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在调查的地区,有近80%以上的学校没有学生寄宿的基本设施。而有的一部分,条件非常有限,学生住宿、生活、课外活动等场所及设施严重不足。在部分山区的农村学校,不仅没有学生的寄宿设施,也没有老师的住宿设施。

(三)师资力量不能适应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从现有农村学校来看,师资力量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上。而寄宿制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发展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的师资以大专和师范为主体。他们大多以语文、数学的教学为主要工作,而艺体类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空白。不得不说,目前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达到的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四)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亟待改善和提高

一般寄宿学校实行“三段管理”,即把学生一天24小时分成三段,由班主任、兴趣指导老师和生活老师分别负责。但从现有农村学校管理内容来看,除了“学”的指导以外,“住”、“行”、“食”方面的管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应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工作机制。所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业余生活管理、行为习惯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以及相关管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四、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应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推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基础上,应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起国家投入义务制阶段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硬、软件建设上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

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在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但相对于我国农村上千万的留守子女来讲,只是杯水车薪。按照《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履行好布局、规划及配置的职责,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所需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认真规划和建设,以保障学生寄宿所需的硬件设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体系

寄宿制学校不仅要有教学质量过得硬的老师,还需要教师对留守子女学生有爱心,能进行生理和心理健康、文化艺术、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的教育与培养,所以应形成文化课教师、课余辅导教师和生活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可以利用大学师范生的实习、支教等方式进行一定的弥补。对现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之适应当前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四)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和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务制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比教学更为重要。一是应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位好校长,一个好的管理机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关键。应有对实施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培养的机制,使之适应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要求。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要从日常生活、学习、课外活动、食品卫生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以实现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要求。三是完善监督体系。寄宿制学校是一项“民心工程”,学校建设、管理、收费等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以保障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寄宿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4(12).

2、蔡继乐,王友义.思考西部教育:农村寄宿制工程如何做得更好[J].理论前沿,2006(8).

农村子女教育问题第3篇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QIN Gaoyuan

(Tianlin Country Jiuzhou Middle School, Baise, Guangxi 533308)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of the city,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accelerating, the number of young people from the countryside to the city to work is gradually growing, most of them can not live with their childr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ir education.

Key words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education problems

?r村留守子女也就是“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他们却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一起生活的0~17岁的儿童。[1]“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而这一问题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是从2004年开始的,进入2005年后,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新闻界,都对农村留守子女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2]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农村留守子女群体形成的原因以及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问题,并且也给出了许多关于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的建议。从表面上看,农村留守子女群体形成的原因似乎是由于民工潮带动大量的家长外出打工,放弃了对子女的照顾责任,使子女孤独无依。如果从“三农”角度来看,[3]农村留守子女形成的原因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协调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方面来说,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缺少法律法规、思想道德认识不足、人口膨胀并且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农村的良性运行受到阻碍这一现象的反映;从社会性别方面来说,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因为农村的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形成“父亲缺席”的局面,还有农村农业劳动力逐渐女性化,导致母亲对于自己的职责力不从心;从家庭社会学方面来说,农村留守子女问题是社会的不断变化,从而造成家庭结构断裂、关系淡化、生活方式改变等现象的综合体现,清晰地反映出农村家庭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

1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1.1 监护职责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新型农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而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使得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家庭的幸福生活选择了继续留在城市奋斗。[4]尤其是一些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但是土壤和水资源却不丰富的农村,打工似乎是当地的一种潮流,除了一些在农村有体面工作的或者是在家做生意搞养殖的之外,大多数的年轻夫妻都把家里的田地交给老人耕种,子女留给老人或亲戚帮忙照看,而他们外出打工,以此来满足家庭生活的开销。例如,小红是一名九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在她出生前就一直在外地打工,在外打工时母亲生下了她,跟着父母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在她九岁时,父母把她送回了家乡由爷爷奶奶照顾,之后她又有了一个弟弟,为了养活他们姐弟俩,她的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

小红的母亲也去学校问过小红在学校的表现,让班主任多管管小红,因为自己为了承担起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给家庭创造相对优质的生活环境,不得不在外打工,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贪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但却不能对其进行监督,不能亲自教育。所以在现阶段中,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监护职责的缺失。这一问题存在也是必然的,人一般都是先满足低级需求,再满足高级需求,而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就是说人们要先生存下来,才可以去追求更高的需求。[5]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就是这样,他们纵然知道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但相比于生存,这些父母选择了让自己的子女吃饱穿暖,所以,就只能将对子女的监护、教育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上。

1.2 心理关怀匮乏

对留守子女心理关怀的匮乏也是现阶段农村留守子女教育中较突出的问题。如果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那么子女就会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自然爷爷奶奶或亲戚就会成为子女的监护人;如果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家长就是子女的监护人。不管是监护人还是监护人,他们大多数将照顾好家人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没有人会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加以大力关怀,大多数人都认为照顾好留守子女的生活起居是最重要的。

农村留守子女上初中后大部分都是住校生活,基本上是每周回一次家,能休息两天,每次回家也就是带一些换洗的衣物,还有下一周的生活费。在短短的两天内,这些留守子女虽然想休息,但是如果家里有年龄大的老人,他们还需要帮助老人干活,而老人也不会询问留守子女在学校的情况,留守子女有什么事情或想法也不会告诉老人,他们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久而久之这些农村留守子女很容易产生抑郁、自闭的情况。[6]如果是农忙时期,这些年龄不大的留守子女还要帮着亲戚分担家里的农活,而这些亲戚也只是负责给他们做饭、洗衣,再加上农活又多又重,根本没有精力去关心留守子女的心理状况。

1.3 学校教育滞后

说到教育问题,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自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学校的。但是这些农村留守子女所在的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育非常落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上课时,基本上都是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教学生怎样能考出好成绩。例如,教学生记英语单词,就是让学生一遍遍地读,直到记住为止,这让许多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的留守子女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他们认为学生就应该听话,做事符合规矩,但这恰恰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7]

2 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子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他们存在一些情感上的缺失,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另外,隔代人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他们对农村留守子女的溺爱,造成农村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行为活动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引起了许多教育问题。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要对农村留守子女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但是如果只靠学校的力量实现对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子女问题的必要途径。

2.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首先就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一方面,强化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保护这些未成年的留守子女的生存权,促使留守子女的父母切实履行其监护职责。另一方面,强化政府职能,进一步健全农村教育运行机制,完善外?砻窆ぷ优?随父母异地入学的相关规定,从政策法规上为农村留守子女实现受教育权铺平道路。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并严格落实。

2.2 构建农村教育新模式

构建农村教育新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制,以便及时弥补留守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解决留守子女情感脆弱、焦虑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消极态度。第二,学校为留守子女举办关爱活动,这种活动也需要当地的政府和教育机构给予支持,这不仅仅是关系到留守子女,也关系到他们的家庭。例如,在寒暑假时,学校组织教师去留守子女的家里慰问,给他们带去学习用品等,[8]了解留守子女在家里的表现,同时也与监护人沟通交流关于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方法,以这样的方式让留守子女感受到温暖,摆正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第三,学校进行宿舍集中管理,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留守子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代替了留守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班主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让留守子女找到家的感觉,喜欢集体活动,走出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孤独心态。

2.3 完善教育监护体系

完善教育监护体系就是要建立起家长机制,让教师代替父母与留守子女进行沟通,不仅仅负责留守子女的学习,还要重视与他们的情感沟通。要定期去留守子女的家里了解情况,熟悉每一位留守子女的性格和家庭情况。创建家长机制就是为了提高留守子女的自制能力,弥补他们缺少的家庭教育和关怀,不断完善教育监护体系,及时避免留守子女由于任何家庭教育的疏忽而导致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子女教育问题第4篇

关键词:留守子女;教育;寄宿制学校;流动人口

在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就一直呈递增的趋势,随之所带来的留守子女数量也是逐年递增。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留守”,外出打工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缺失,农村留守子女在思想品德、学业、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探索出适应农村留守子女现状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日益突出的留守子女及教育问题要求构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一)留守子女概念及其现状

留守子女,从其内涵上讲,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需要他人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00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左右。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部分随父母到工作地就学的子女也陆续返回家乡学校学习。所以,中国留守子女的数量近几年都将一直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

(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基本分析

青少年阶段的教育不仅是个人接受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更是一个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青少年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教育大部分由父母承担。而家庭教育一旦形成缺失,子女教育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相对于非留守子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留守子女的学业、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状态和兴趣爱好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见表1)。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子女还存在逆反、偏执、厌学、沾染不良嗜好等问题。

(三)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亟需构建切实可行的解决模式

对于解决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专家学者们从很多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多种解决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政府为主导的解决模式,即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留守子女进行相应的管理;二是学校为主体的解决模式,即学校建立监测体系,加强教师对留守子女的关爱与引导;三是社会介入型的解决模式,即利用群团和民间力量来解决留守子女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些模式过于宏观,甚至有的只停留在文件上,难以切实地解决问题。

二、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必然选择

寄宿制学校可追溯到斯巴达克时代的学校和英国的14世纪英国公学,“公学”(public school)是不折不扣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20世纪50年代以来,俄罗斯、欧美陆续开办了寄宿制学校。从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寄宿制学校是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寄宿制学校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义务制阶段教育质量的“民心工程”。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中,建设寄宿制学校是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变农村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未来贫困人口的发生”的目标。

(二)寄宿制学校是推广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途径

寄宿制学校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管理,学生每天24小时在校。校园是寄宿学生的家园,教室、学生公寓、课外活动场所都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课堂。由于寄宿制学校这些的特点,它成为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通过学生寄宿的方式,有利于真正在农村地区将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开去。调查中发现,有的山区学校教师的住宿条件差,老师来匆匆,去匆匆。除了基础科目,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是无暇顾及的。从教育的目标要求出发,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更应在德、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发展。而寄宿则保障了学生在校的时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

2、寄宿制学校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较好方式。寄宿学校实现24小时全天候封闭式管理,学生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多,且他们处在同一年龄段,相互学习与彼此促进的意识强,有利于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爱好兴趣的培养,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寄宿学校为留守子女提供了最可依赖的亲人。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子女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孤独。当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遇到困难,最为苦恼的就是没有可依赖的人。比较于非留守子女,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留守子女都更多地依赖于他们的老师。

三、当前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面临的问题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国家“两基”攻坚计划的主要措施之一。自2004年起,国家拿出近百亿的资金建设西部地区的农村寄宿学校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解决越来越突出的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仍面临很多问题:

(一)社会对小学阶段实行寄宿制认识不充分,思想上准备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寄宿制学校在初高中以上阶段发展。在小学阶段发展缓慢,甚至没有得到发展。对如何在农村办寄宿制小学这个问题,社会对之关注不够,理论探讨与研究不足。以至于在留守子女早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的今天,对寄宿制学校这一途径,社会认识不足,思想准备不够。

(二)硬件设施严重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缓慢,为学生提供寄宿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在调查的地区,有近80%以上的学校没有学生寄宿的基本设施。而有的一部分,条件非常有限,学生住宿、生活、课外活动等场所及设施严重不足。在部分山区的农村学校,不仅没有学生的寄宿设施,也没有老师的住宿设施。

(三)师资力量不能适应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从现有农村学校来看,师资力量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上。而寄宿制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发展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的师资以大专和师范为主体。他们大多以语文、数学的教学为主要工作,而艺体类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空白。不得不说,目前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达到的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四)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亟待改善和提高

一般寄宿学校实行“三段管理”,即把学生一天24小时分成三段,由班主任、兴趣指导老师和生活老师分别负责。但从现有农村学校管理内容来看,除了“学”的指导以外,“住”、“行”、“食”方面的管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应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工作机制。所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业余生活管理、行为习惯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以及相关管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四、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应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推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基础上,应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起国家投入义务制阶段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硬、软件建设上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

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在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但相对于我国农村上千万的留守子女来讲,只是杯水车薪。按照《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履行好布局、规划及配置的职责,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所需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认真规划和建设,以保障学生寄宿所需的硬件设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体系

寄宿制学校不仅要有教学质量过得硬的老师,还需要教师对留守子女学生有爱心,能进行生理和心理健康、文化艺术、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的教育与培养,所以应形成文化课教师、课余辅导教师和生活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可以利用大学师范生的实习、支教等方式进行一定的弥补。对现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之适应当前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四)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和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务制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比教学更为重要。一是应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位好校长,一个好的管理机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关键。应有对实施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培养的机制,使之适应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要求。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要从日常生活、学习、课外活动、食品卫生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以实现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要求。三是完善监督体系。寄宿制学校是一项“民心工程”,学校建设、管理、收费等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以保障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寄宿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4(12).

2、蔡继乐,王友义.思考西部教育:农村寄宿制工程如何做得更好[J].理论前沿,2006(8).

农村子女教育问题第5篇

关键词:留守子女;教育;寄宿制学校;流动人口

在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就一直呈递增的趋势,随之所带来的留守子女数量也是逐年递增。由于农民工子女的“留守”,外出打工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缺失,农村留守子女在思想品德、学业、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探索出适应农村留守子女现状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日益突出的留守子女及教育问题要求构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一)留守子女概念及其现状

留守子女,从其内涵上讲,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需要他人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00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左右。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部分随父母到工作地就学的子女也陆续返回家乡学校学习。所以,中国留守子女的数量近几年都将一直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

(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基本分析

青少年阶段的教育不仅是个人接受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更是一个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综合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青少年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教育大部分由父母承担。而家庭教育一旦形成缺失,子女教育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相对于非留守子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留守子女的学业、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状态和兴趣爱好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见表1)。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子女还存在逆反、偏执、厌学、沾染不良嗜好等问题。

(三)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亟需构建切实可行的解决模式

对于解决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专家学者们从很多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多种解决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政府为主导的解决模式,即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辖区内留守子女进行相应的管理;二是学校为主体的解决模式,即学校建立监测体系,加强教师对留守子女的关爱与引导;三是社会介入型的解决模式,即利用群团和民间力量来解决留守子女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些模式过于宏观,甚至有的只停留在文件上,难以切实地解决问题。

二、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必然选择

寄宿制学校可追溯到斯巴达克时代的学校和英国的14世纪英国公学,“公学”(public school)是不折不扣的私立学校、贵族学校。20世纪50年代以来,俄罗斯、欧美陆续开办了寄宿制学校。从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寄宿制学校是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寄宿制学校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义务制阶段教育质量的“民心工程”。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中,建设寄宿制学校是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变农村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未来贫困人口的发生”的目标。

(二)寄宿制学校是推广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途径

寄宿制学校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管理,学生每天24小时在校。校园是寄宿学生的家园,教室、学生公寓、课外活动场所都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课堂。由于寄宿制学校这些的特点,它成为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通过学生寄宿的方式,有利于真正在农村地区将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开去。调查中发现,有的山区学校教师的住宿条件差,老师来匆匆,去匆匆。除了基础科目,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是无暇顾及的。从教育的目标要求出发,学生不仅在学业上,更应在德、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发展。而寄宿则保障了学生在校的时间,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

2、寄宿制学校是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较好方式。寄宿学校实现24小时全天候封闭式管理,学生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多,且他们处在同一年龄段,相互学习与彼此促进的意识强,有利于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爱好兴趣的培养,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寄宿学校为留守子女提供了最可依赖的亲人。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子女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孤独。当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遇到困难,最为苦恼的就是没有可依赖的人。比较于非留守子女,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留守子女都更多地依赖于他们的老师。

三、当前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中面临的问题

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国家“两基”攻坚计划的主要措施之一。自2004年起,国家拿出近百亿的资金建设西部地区的农村寄宿学校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解决越来越突出的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仍面临很多问题:

(一)社会对小学阶段实行寄宿制认识不充分,思想上准备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寄宿制学校在初高中以上阶段发展。在小学阶段发展缓慢,甚至没有得到发展。对如何在农村办寄宿制小学这个问题,社会对之关注不够,理论探讨与研究不足。以至于在留守子女早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的今天,对寄宿制学校这一途径,社会认识不足,思想准备不够。

(二)硬件设施严重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缓慢,为学生提供寄宿的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在调查的地区,有近80%以上的学校没有学生寄宿的基本设施。而有的一部分,条件非常有限,学生住宿、生活、课外活动等场所及设施严重不足。在部分山区的农村学校,不仅没有学生的寄宿设施,也没有老师的住宿设施。

(三)师资力量不能适应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从现有农村学校来看,师资力量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上。而寄宿制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发展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的师资以大专和师范为主体。他们大多以语文、数学的教学为主要工作,而艺体类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空白。不得不说,目前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难以达到的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四)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亟待改善和提高

一般寄宿学校实行“三段管理”,即把学生一天24小时分成三段,由班主任、兴趣指导老师和生活老师分别负责。但从现有农村学校管理内容来看,除了“学”的指导以外,“住”、“行”、“食”方面的管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应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工作机制。所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业余生活管理、行为习惯管理、食品安全管理以及相关管理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四、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应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推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的基础上,应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起国家投入义务制阶段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硬、软件建设上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

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在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但相对于我国农村上千万的留守子女来讲,只是杯水车薪。按照《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履行好布局、规划及配置的职责,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所需的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认真规划和建设,以保障学生寄宿所需的硬件设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队伍体系

寄宿制学校不仅要有教学质量过得硬的老师,还需要教师对留守子女学生有爱心,能进行生理和心理健康、文化艺术、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的教育与培养,所以应形成文化课教师、课余辅导教师和生活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可以利用大学师范生的实习、支教等方式进行一定的弥补。对现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之适应当前寄宿制学校的要求。

(四)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和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务制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比教学更为重要。一是应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位好校长,一个好的管理机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关键。应有对实施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培养的机制,使之适应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要求。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要从日常生活、学习、课外活动、食品卫生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以实现寄宿制学校发展的要求。三是完善监督体系。寄宿制学校是一项“民心工程”,学校建设、管理、收费等问题将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以保障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寄宿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4(12).

2、蔡继乐,王友义.思考西部教育:农村寄宿制工程如何做得更好[J].理论前沿,2006(8).

3、沈萍霞.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07(4).

4、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农村子女教育问题第6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子女;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07-0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不仅满足了城市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推动了当地城市进步,加快实现当地现代化。一方面,农民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功劳不小,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据全国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人数约为5800万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对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不容忽视。

从家庭层面看,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心子女,无法营造出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家庭氛围,农民工仅关心子女的身体和学习成绩的好坏,不知道应关心其心理需求,一旦子女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们不是主动与子女沟通,分析失败的原由,而是一味地喝斥埋怨子女。另一方面,多数农民工子女是被托付给祖辈照顾,形成隔代教育。隔代监护主客体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保证物质和生活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的管束与引导,导致很多子女从小娇惯、任性,产生厌学、心理和生理发育失衡等问题。

从学校层面看,众多学校没有根据农民工子女的特点施以人性化的管理。农民工子女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感觉到没有尊严、没有价值,内心产生不良的自我评价信息和消极情绪,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萌生厌学的念头。

从国家教育制度层面看,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就形成了“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县办高中”的格局。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县、乡两级政府财力薄弱,财政投入的教育事业费严重不足。这种状况产生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水平偏低,造成相当一部分优秀教师从农村学校流失;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地区学校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进而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那些留守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存在严重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针对上述情况,文章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首先,父母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许多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自己花了钱,学校就要把子女教育好。其实,父母是子女人生中的重要启蒙老师,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家长不能仅满足于子女的物质需求,应重视子女心理的教育和学习。对此,外出的父母注意离家时间不要相距太大,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多地掌握子女的最新动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发现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关爱和疏导,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让子女真正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并应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其次,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应给予更多关爱。教师要对本班的农民工子女有充分的了解,清楚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态度,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教师需要因人而异找到其闪光点和潜在优势,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在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其内心世界,用一些专门的技术如倾听、鼓励、询问等,获取有关心理情况,观察学生的非语言行为,来得到学生心理情况的变化。农民工子女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教师更应发自内心地去呵护,用师爱去温暖每个农民工子女的心灵,促进生命的完整与和谐发展。

农村子女教育问题第7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不久前,全国两会上农民工代表曾香桂发言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建议设义务教育卡减轻负担。她认为,“由于流入地公办教育资源有限,必然有部分农民工子女需要到民办学校就学,但民办教育资源又参差不齐。对此,曾香桂一口气提了好几条建议。一是设立义务教育卡,参照社保卡的形式,义务教育适龄学生一人一卡,差额部分由农民工支付,余额部分只能购买学习用品;其次,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制订民办中小学办学规模标准,督促民办学校聘用符合机制的教师,配足配齐教师,并提高民办教师待遇;最后,曾香桂建议由国家出面统筹解决。” 带着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探究。

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概述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

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且与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结束以后,我国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随之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这其中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差距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巨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于是大量的农民涌向城市,这些人就是农民工,农村经济长期的落后导致农民工长期滞留在城市里,在城市里结婚生子。由于他们不是城市户口,在现在户籍分化的制度之下,他们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设施,按照现在中国义务教育相关法律的规定,他们不能通过合适的途径在城市享受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就随之产生了。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发展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受到学者的关注以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关注阶段、尝试解决阶段和全面解决阶段。这其中的关注阶段就是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到上世纪末,尝试解决的阶段也就是上世纪末到2008年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全面开始,全面解决阶段也就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始以后。现在国家和地方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兴建农民工子弟学校,平衡教育政策等等,但是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现在仍然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这一课题涉及相关理论也比较多,主要是农民工子女的定义问题,我国义务教育的概念、特征等问题。

1.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涵义

要明确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涵义,必须明确农民工子女和义务教育的涵义。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离土不离乡,也就是在本乡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工作的农民,也包括外出务工的农民;侠义的农民工主要是外出务工的农民,也就是离开本乡镇到外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工作的农民。从教育的角度关注和研究农民工子女,主要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他们有的留在老家,通常被称作留守儿童;有的随父母到了外地,通常被称作流动儿童。本文的农民工子女主要是指流动儿童。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因为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因而具有强制性,由于我国在推行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财政出学费的措施所以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再者义务教育面向的是中国公民,只要是具有中国国籍的适龄儿童都可以享受到这一教育政策,因而它又具有普及性的特点。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在充分考察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推广阶段制定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义务教育政策。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把九年制义务教育改成十二年义务教育,这些主张都是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是值得认真考虑一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也就是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入学难、上学难、教育难这三难。所谓的入学难也就是农民工子女在入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没有合适的学校可以选择,即使有学校可以就读但是要交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并且办理相关的手续非常麻烦,并且农民工由子在经济收入上水平较低,导致一些农民工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这导致一些孩子不得接受失学的事实。所谓的上学难,也就是农民工子女在上学以后所遇到的受教育的问题,如可能遇到基础教育设施缺乏,教师资源缺乏。一些学校在对待农民工子女和城镇居民的孩子时采取了不同的待遇方式等等。所谓的教育难,也就是农民工子女由于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加之家庭教育缺乏,.叛逆性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性格存在,这些心里负面因素的存在给教师教育管理这些孩子时增添了新的难度,有的学校在这方面做的不到位,缺乏对孩子的心里的辅导,导致孩子的身心发育受到很大的影响。

2.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特点

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义务教育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义务教育入学难、流动性强、失学率高等等。首先是入学难。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由于是脱离了户籍所在地的一种入学,这种入学因为户籍的原因在很多地方受到限制,学校设置很多入学的附加条件,在这种限制之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异常艰难。最近几年频繁爆发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纠纷层出不穷,是农民工子女入学者难的典型体现。虽然在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重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仍然是其义务教育的突出特点。其次是流动性强。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并不是固定的。因为他们是随父母生活的,一但其父母的工作发生变动,其义务教育也随着他们父母工作的变动而变动。此外,一些社会原因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流动性强的特点,如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资格被否定,或者因为资金、经营等原因农民工子弟学校停止办学等等原因,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比其它社会群体的流动性要明显的多。最后是教育质量差。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教学条件、教学质量上都难以和城镇义务教育的水平相提并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差,教师队伍不规范。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差是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并存的两个问题。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工作辛苦,待遇差,社会地位低,难以吸引年轻教师和优秀人才到这些学校担任教师,一因此出现农民工学校刻币年龄大,学历偏低,一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依靠大量代课教师才能维持学校教学。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义务教育质量差就不可避免了。

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理论阐释

(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理论阐释、政策

1、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理论阐释。农民工子女包括父母进城的流动子女和留在家中的留守子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将近有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即有180多万个失学儿童,在这个群体中,这180万游荡在城市接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解决。

2、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这两个基本原则至今仍然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推出了针对留守儿童的政策和措施,让留守儿童“进的来,读得起,学得好”。2010年教育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法,推动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演变,体现了国家力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在教育领域的消极影响所做的努力,展现出农民工子女教育从边缘走向平等融入城市教育的趋势。2012年,十报告中把农民工子女教育,由“义务教育”改为“教育”,“义务”两字的取消非同小可,意义重大。这等于说,今后城市在学前教育、高中就读和异地高考方面,都要对农民工子女“积极推动”,尽可能地敞开大门。这对于二亿多农民工而言,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实惠的承诺,可喜的希冀,值得欢欣鼓舞。

(二)重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的的重要意义

1.重视义务教育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首先,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个侧面,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有助于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其次,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它也是公民享有其他文化教育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农民工子女也不例外。解决他们的受教育问题有助于维护教育领域的公平与正义。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多年,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决他们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既是对他们的尊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2.世界各国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各种不同做法。在北美,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于1966年建立了“流动教育计划”(简称MEP)。美国MEP由联邦提供财政资金,州负责实施,针对流动儿童实施的正规学校教育以外的非正规教育。它的亮点是:一是志愿教职工的招聘;二是非正规教育的介入;三是流动儿童父母的参与。199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温迪・卡普成立了“为美国而教”机构(简称TFA)。它为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输送了优秀教师,并同时肩负消除美国教育不公平的使命。在南亚,印度政府为6~14岁儿童提供免费教育,法律规定私立学校必须免费接收20%的低收入人口子女,为贫困学生每月提供至少50卢比的教育补贴。

3.对教育本身的意义。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本身就是中国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发展和提高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本身就是不断完善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教师、政策所造成的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平衡,维护我国教育法律公正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为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推动国家和广大学者为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而思考。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的教育制度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多的接受义务教育机会,也可以完善当前的教育制度,使教育制度能够更加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使教育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一项社会制度,发挥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也直接带来教育投入的不均衡,首先是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差别很大。如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投入不到70%),其中77%用于城市,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占总数70%的农村孩子只获得其余的23%。其次,教育设施的条件和师资队伍质量的质量差别很大。

(二)存在问题

当前,流动儿童主要难题是入学困难。由于流动儿童学龄显著大于正常就学年龄,而且因为父母工作流动,迫使学生转学,流动儿童的教育由“有学上” 转为“上好学“。 他们当中有些流入读公办学校,有些入读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学生认为现在学校的老师比老家学校更差,现在学校的操场、教室、课桌比老家的学校差。相对于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的质量显然更受农民工子女及家长的欢迎,但进入公办学校又遇到重重障碍。一是借读费或者赞助费交不起。农民工属于社会低收入群体,他们每月的收入一部分他们要寄给老家父母,一部分用于基本的生活花销,这两项费用支出后,工资已所剩不多,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没有能力去支付赞助费和借读费。二是“八证”“五证”齐全难办到。一些地方政府允许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也要求提供五花八门的证件近十个:户籍所在地户口簿、身份证、本市暂住证、劳动用工合同或工商营业、房屋产权证或租房协议、养老保险凭证、户籍地乡镇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和当地监护条件的证明等。而实际上,大多数农民工难以做到“五证俱全”。 另外能够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多数是基础薄弱校和城郊乡镇学校。

(三)主要原因

农民工子女除随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外,还有部分是留守在家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儿童大都是“双亲留守”(即双亲外出)和“ 祖辈监护”型比例较高 。大多数祖辈对孙儿的管教尽心尽责,但祖辈年事已高、身体孱弱,在管理和教育孩子方面力不从心。同时,祖辈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还有欠缺,这是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这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相对于非流动儿童较差。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 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导致他们性格内向、不开朗。其次,他们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三是对父母产生 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制度,健全法律

要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施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制度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改革的基本目标与方向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要通过立法,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地域、身份、户籍等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各种限制性措施,建立全国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取消城乡之间利益分配的差距,最终实现开放、动态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1.创设公平的入学环境。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社会上和一些部门对农民工仍存在一些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不是城市居民,就不能享受城市中的教育资源,因此尽管国家法律和政策上都规定他们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在城市中某些教育部门和学校根本不关注这些规定,仍然我行我素忽视子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保护,从而引发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再者城市中的教育设施的缺乏,加之教育成本普遍较高,农民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学校让自己的孩子入学。所以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把户籍等制约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因素全部剔除,构建了一个主要以农民工子女学生为主的公平的义务教育入学条件和环境,避免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制约。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人们由于出身的区域不同,导致了身份上的差异,农村和城市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享有社会赋予的不同权利。由于城乡户口的差异,两类人口在读书、就业等方面受到的待遇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①户籍制度也是中国所特有的一项制度,在提倡自由与民主的今天,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一项制度。2009年以后,为了尽量规避当前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学习的影响,在适龄儿童的入学上,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无论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民工的子女,在入学的手续费用等方面等方面完全一致,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的区别对待,在学校这个小范围内建立户籍一体化的模式,并且考虑到农民工的流动性,应当逐步将流动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之中,建立一种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适龄儿童常规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义务教育入学模式,解决了很多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

2.促进义务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这么大的成果,与农民工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是分不开的。在现在城镇经济比较发达的今天,在政策上逐渐向农村倾斜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更新传统的城乡观念,要认识到农民工同样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是他们创造了城市的高楼大厦,是他们修建了一条条宽敞的马路,他们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社会给他们的回报。因此,碑林区沙坡小学在日常的教育学习中,通过集体学习等多种方式,让本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充分认识到农民工为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正因为如此,他们有权利享受城里人各项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有权利享受用自己提供了的利润和税收所换来的一切社会保障制度,其中便包括平等的分享城市中的教育资源,平等的享受义务教育的入学机会,农民工及其子女应有分享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表现在他们孩子的义务教育上,就是实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及时入学。通过这种思想观念教育,从思想上统一了认识,重视、热爱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

( 二)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是要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二是要教师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三是为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家长可以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

(三)减轻学生的入学负担

在实践中阻碍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负担问题,农民工收入本来就少,如果子女的义务教育负担过重,那么就有可能让他们放弃义务教育。沙坡小学在这上面除了收取一定的课本费和入学费之外,不再收取其他的费用,像公办学校的赞助费、借读费等一律没有。这一措施,可以说大大减轻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负担。并且学校还积极联系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寻找收入更高的工作,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使他们能够负担起最基本的教育支出。并且设立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补助金,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并且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也就是对日常学习中表现好的、成绩比较突出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奖励,资助他们能够尽量完成学业,以减轻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负担。

(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针对目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情况,一方面通过加大对本校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培训,另一方积极同社会的心理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由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定期免费为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每个学校应该建立一个的心理辅导室,加强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力量,将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摆在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学校利用心理辅导课和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心理健康指导,开设心理咨询专用通道、知心信箱等,设专门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开放学校心理辅导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了详细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学校应该建立每一位农民工子女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利用心理健康档案对农民工子女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张水玲 《青年探索》2011 年第2期 《美国弱势群体教育计划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启示》 201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