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集7篇)

时间:2023-11-17 11:19:28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第1篇

【关键词】 医科院校;护理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由于护理学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医患纠纷的频频发生,如何培养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本文在结合医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一种态度和行为。[1]

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重点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开始转变,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较高的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高等护理学教育从培养只懂护理专业知识的单一型护士向培养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

高校护理学教学应推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护理教学模式,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让学生掌握护理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理解社会,成长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护理学人才。各医科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2、完善课程设置,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增加与护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课程

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课程体系。要通过长线教育,打牢学生综合基础,逐步提高学生修养,提高学生运用人文精神对医疗护理实践及现实生活进行哲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科学的认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2]

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

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遏制了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各医科院校应该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三、业务素质

在新的就业市场形式需求下,护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机遇也有挑战。许多用人单位对护理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术之外,还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应变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及举止高雅的气质仪态等,这些就业素质的要求恰好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相符合。在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必定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岗前培训

首先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时间为3个月。做好新护士岗前培训日程安排,目的是让新护士了解医院的工作性质与概况掌握工作特点、各班工作情况。让新护士了解医院的护士除了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树立整体护理观

从思想上认识到整体护理概念,要以整体护理理念为宗旨,整体护理程序为依托,从入院评估开始与患者近距离的亲切交谈,让他们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责任护士始终贯穿健康教育并提出出院指导患者的身心需求,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满足患者需求。

3、礼仪培训

请专业的礼仪老师对新护士进行礼仪培训与授课,组织观看仪表与礼仪的录影带等形式。做好护士素质、仪表、言行规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礼仪培训,使新护士的仪表形象更加得体。[4]

相关医科院校应该针对所开设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指明护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热情。并且要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他们将来的工作场景,增强对该专业的认识,从而以真才实学去竞争谋职。同时要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才会在将来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各项内容。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护理教育中只有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注 释】

[1] 周小菊,董小萍.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J].职业时空,2011.06.116-117.

[2] 黄文娟,纪忠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素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71-72;2012.08.752-753.

[3] 赵志清,陈先华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对培养护生创新行为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08.752-753.

[4] 王燕瑜,李秀增等.军队疗养院培养新护士综合素质方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5.157-158.

【作者简介】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第2篇

关键词:影视音乐;大学生;综合素质

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视听艺术的一部分,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影视作品和影视音乐本身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应该得到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

1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个人最为本质、最为核心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影视音乐教学对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习兴趣,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影视音乐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在音乐中放松自我,接受教育,继而调动其学习兴趣;二是激发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推动力。例如,在文献片《邓小平》中,主题曲《春天的故事》歌颂了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功绩,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而通过对音乐的教学和欣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其可以更加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三是培养勤奋毅力,通过生动的旋律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影视音乐能够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勤奋学习。例如,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描绘了师徒四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一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激励着学生努力克服困难,有助于其形成勤奋、执着的良好品格[1]。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新的思想观念得以产生的前提。影视音乐不仅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享受,还能够通过影视情境的展现,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电视剧《渴望》的同名主题曲《渴望》中,描绘了人们在社会中面临诸多选择时的迷茫,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自己进行选择,而做出的选择不同,今后的人生也可能截然不同。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得其从歌曲中联想自身,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从而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坚持不悔的走下去。应该明确,影视音乐欣赏实际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帮助其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得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通常来讲,影视作品和影视观念都存在较为鲜明的道德导向,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通过影视音乐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例如,在电视剧《便衣警察》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中,歌颂了人民警察的情怀,着重刻画了人民警察群体对于自身职业的执着,以及保卫祖国及人民的雄心壮志。“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歌曲能够极大的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得其能够更加努力的提升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2]。

4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也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在高等教育得到普及的现在,大学生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业任务以及就业压力,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低落乃至压抑等情绪,不仅影响了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影视音乐本身可以通过声音与图像相互结合的方式,同时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在享受音乐带来的艺术美的同时,也可以放松心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改善,勇敢的面对困难、释放压力,以一种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例如,在电视剧《死了都要爱》中,主题曲《海阔天空》描述了个人在成功前面对的质疑和冷漠,而即使陷入了绝望,习惯了伤痛,经历了挣扎,也始终没有放弃梦想,凭借在强大的心灵,在挫折与逆境中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成功。在歌曲中,不仅有“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也有“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正是凭借着自身的执着,将别人的冷漠变成动力,信乐团才最终取得了成功。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道路上,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措施,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坚持自身的理想信念,克服焦虑情绪,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一定可以收获回报[3]。

5结语

影视音乐是对影视作品的一种突出反映,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与一般音乐相比,其更能够感染人的情绪,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该重视影视音乐教学,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蔡翠华.论影视音乐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0,504(3):134-135.

[2]李翠萍.影视音乐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音乐创作,2016,(8):187-189.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措施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身上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需要,更是成为一名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显然,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针对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做一浅层次的分析。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等,将这些素质全部统一起来就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深层次要求。

具体来说,思想道德的素质修养是指人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后,在思想上、信念上、理念上和道德情感上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当今专业素质的培养要求为:厚基础,宽专业,重应用。即,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基础理论, 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自学方法;身心素质。大学生应重视身体和心理的素质培养,既要求他们有强健的身体,同时还要求他们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理性的对待竞争和挫败;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们在走向社会的时候升华他们的人格,有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高的做人、做事、做有学问的人;并且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够具有创新素质,让他们突破现有知识的束缚,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去寻找新的思路,探索新的规律,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教育的改革之本,应该成为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导。

二、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1、知识是学生求职道路的基石

在同志强调的“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大爆炸的情况下,知识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凸显。企业的实力强弱、兴衰成败都已不在取决于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资产,而是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实力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先进的管理和积极的机制举措。因此,在培养新型人才的时候,需要注意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国际经济合作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随着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加强, 国际间的商务谈判和交往日趋频繁,这就需要大批的复合型和外向型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外语能力,更应熟知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知识。而这些都属于综合素质范畴, 所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市场竞争要求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研究数据显示,在职场上复合型、能力型、创新型、开朗型、工作经验丰富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是比较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培养具有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

(1)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较强的政治观念,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超过半数的高校大学生政治概念空泛,更有甚者,某些学生对学校开设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的必要性不甚理解。同时, 大学校园内宿舍盗窃、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等事件时有发生, 很多学生不注重社会公德、自私自利、贪图享乐,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反映出高校大学生普遍的道德滑坡。

(2)身心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又相对自由的群体, 部分同学能够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 坚持锻炼身体, 但部分同学缺乏必要的运动, 生活不规律, 经常因病不能参加正常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统计, 高校中约有25%的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其中焦躁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较为严重的大学生, 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6% 以上。

(3)科学文化素质不容乐观。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但科学文化综合素质较低。如,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较差等。具体表现为:学习缺乏主动性、刻苦精神、

钻研精神,学习纪律涣散,课程学习缺乏兴趣,不尊师重教,课后热衷玩电脑游戏,部分同学虽考了资格认证, 只是为了方便就业, 考完试就把书扔到一边, 真正掌握的知识并不多。

2、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重知识灌输,轻精神、能力培养。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都不同程度存在重知识教学、轻精神培养的情况。因此,虽然学生学了许多课程,但其素质并没有达到与其知识水平和教育层次相应的程度,特别是大学生人格、人品问题近年来备受非议,这充分表明大学生这一“人”的因素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忽视教育育人功能。教育在增加深度(终身教育) 和广度(大教育、泛教育) 的同时,缺乏对人的关怀和人的和谐发展、人格完善的重视。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等教育表现出太强的功利心。许多学生把接受高等教育当成就业的出路和谋生的手段,这强烈地表现出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而忽视或弱化了高等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技能专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功能。

(3)教育评价不科学。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素质的评价存在着只注重学习成绩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倾向。随着社会对人才观念的转变,高校“一刀切”的评价方法已得到初步的改进,许多高等学校也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了相应的综合测评办法。但是,测评办法在测评的内容、程序和方式方面参差不齐,指标设定的合理性、科学性有待商榷。

四、构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1、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当代高校培养出的人才, 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品德。因此,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祖国,爱人民,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为祖国富强奋斗不息的精神,使他们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培养优秀合格的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应加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教育,人际交往的教育,容忍、承受的心理教育,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力和耐受力,塑造活泼开朗的性格。

2、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实施创造教育模式的新改革

在高校设置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存在重成绩轻能力,重教育轻实践的现象。因此,需要优化课程评价体系,重建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人的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应强调前沿、新型学科内容渗透、经典学科内容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使教学的内容能与个体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适当增加人文、自然基础课的数量,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容量, 开设辅修专业,使学生能够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自主选修课程。

3、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熏陶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又一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采取多种途径:一是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如名人讲座、教授面对面之类的专题讲座;二是大力开展高校社团活动,多举办演讲、书法绘画、英语竞赛等多项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注重实践能力训练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新世纪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是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强化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有效方式。

实践能力主要指科学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前者主要是通过科研活动,增加科学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提高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为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创造条件,也为大学生客观地认识及评价自我创造条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因此,高等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贴近生活,面向生产第一线,重视实习阶段的操作训练,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同时也发展自我,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对社会、国家、他人的关爱和责任感。从而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达到促进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的目的。

综上所述, 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应着重促进学生的个体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充分发展, 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国家需要人才,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缪丽雅.21 世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3]周伟国,毛传雨,唐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6.

[4]穆阿娟.浅议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N].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4.

[5]江波.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机制探究[C].理论研讨,2009.12.

[6]张淑霞.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N].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5.11.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第4篇

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知识结构过于狭窄,不具备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综合素质,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而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市场竞争趋势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体育院校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办学的根本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一体育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

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教授在北大“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曾说:“跨世纪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体育院校亦应如此,培养以体为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是长远之计,那么体育院校的大学生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哪些综合素质呢?

(一)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应按照同志“四个统一”(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搞得更加生动、扎实、有效。

(二)科学文化素质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大学生要想立足社会,成为21世纪的新型劳动者,就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体育院校学生也不例外,科学知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训练处的官员认为体育也是一门科学,不是光靠四肢发达就能解决问题的,文化素质决定一名运动员能理解教练员意图的80%还是20%。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局面。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重弊端,而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更使高规格人才成长出现严重障碍。因此,从1995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事实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比较欠缺的。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科学使人智慧,人文使人成人,即科学立业,人文立人。落实到体育院校,就可以认为体育立业,人文立人。人文素养在发展人的心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更能解决大学生诸如“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往何处去?”等一系列的根本问题,这对于体育院校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但人们对体育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态度却大相径庭,认为体育人心胸豁达、豪爽,其职业的特点会使他们远离心理问题。其实不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原因一是体育领域也是社会的缩影,人们在其中生活、学习、训练,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二是体育训练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心理能量,体育与心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身体训练决不是单纯的体力拼搏,其效果的实现必须调动相应的心理因素,才能使身体训练更加科学、高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可见,心理素质是从事体育职业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体育院校大学生要学会心理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个体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地成长,促进体育素质的提高。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身体素质对于体育院校学生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虽然他们身体的生理素质较好,但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以及功利主义的泛滥,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如,急功近利思想迫使他们使用兴奋剂;迫于环境压力或从众心理使他们染上烟瘾;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他们沉迷于网络。这些体育人的现代克星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他们的身体。

二体育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体育院校应该调动学校、教师(教练员)和学生三者的力量,共同为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而努力。

(一)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环境

体育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应从更新观念做起,特别是管理层的办学理念要突破传统的办学思想,提高认识,因地制宜地推动综合素质教育。提倡“平等”的文化观念,对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一视同仁。我们不能把体育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实用知识,也不能把人文科学视为“无用科学”,由此割裂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紧密联系,引发各种人才的“单向度”倾向。相反地,我们应促进体育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融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完善人文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在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创建浓厚的人文氛围,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遵循示范的原则,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教育部部长周远清曾指出,要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做到“两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德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其本身具有示范性和榜样性的作用。教师的良好品德、心态、行为等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在学生中加强人文知识宣传,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

引导学生加强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不应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应更多注重知识的内化、兴趣的激发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这种深远影响有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学术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课堂授课式的教育,也有课外活动的教育,还有社会实践的教育。比较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还是那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把综合知识渗透到平时的学科教育教学当中的理念。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由学校来组织,师长来引导。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体育院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最理想的教育,就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教自己的老师的教育。大学生们年轻而充满朝气,聪明且对外界敏感。他们的体力和脑力及记忆力均强,他们的求知欲是那样旺盛。对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只要提供学习环境,他们可以自己学会。他们希望从事的活动,只要给他们以条件,他们便能不知疲劳地做起来。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大学的教育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有可能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素质课程老师。

第一,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广泛阅读各类人文社科书籍。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对经济、法律类知识的需求急剧上升,不少大学生带着“有色眼镜”对文史哲类书籍不闻不问,造成了文史哲知识的缺失。尤其是体育院校的学生,基于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及由一定专业训练而养成的思维、分析、语言表达能力乃至性格兴趣等,都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文知识的偏废更为严重。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和创造奠定客观的视角和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使之具备更加活跃的思维和创造精神。因此,要广泛阅读各类人文社科书籍,完善自身的文化结构,以促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二,提倡团队精神,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及社区活动。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增进彼此间文化艺术和思想感情的交流,加强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完善自身人格的塑造。社区活动是学生正面接触社会的渠道,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为进入社会奠定心理基础。

第三,淡化功利主义思想,将自己融入现实社会之中。体育院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着梦想,希望自己能一朝成名,终生受益。然而并非每一个体育人都能实现这种梦想。因此,体育院校的学生一方面要刻苦训练,立志报效祖国;另一方面还要淡化功利之心,以平和的心态来学习,将自己塑造成为具备社会需求的良好素质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为社会所淘汰。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的学生除了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扭转以往那种体育人文化素质差的局面。这既需要有育人的校园环境和便利的学习条件,有老师、家长和社会支持,还需要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具备了这些条件,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将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将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刘胜利.关英日大学人文教育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2]钱杰,董骏.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第5篇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41-01

1 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概述

近年来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形式的不断开拓,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民族高校注重知识的讲解与灌输,轻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一直以来,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作为主导的教师讲课为中心、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从而忽视民族高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的现状。

其次,民族高校对于价值观取向更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大多统一于社会价值之中强调共性要求,从而忽视学生的多样需求和个性发展。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应该只局限于社会生存法则,还要引领学生进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和求索,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使学生能够把握生活、把握自己、超越现实,面向未来。

最后是民族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形式存在单纯知识培养的倾向。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灌输社会权威信息,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需要,忽视学生人格的自我建设与活动型、双向互动型的高层次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

2 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针对民族高校在校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我们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学生身体素质,学生个人能力,学生价值观念等各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为例,以全院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得出如下分析结论。

2.1 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评价

问卷显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部分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有56%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有29%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将来工作不对口,对毕业就业的帮助很小。

2.2 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情况

调查问卷显示,65%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较高,16%的学生对锻炼热情适中,13%的学生讨厌运动,6%的学生不排斥体育,但一般不做户外运动。这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是相一致和关联的,有正常饮食习惯的学生对运动的热情较高,饮食不规律的学生运动热情较低。

2.3 学生个人能力发展情况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15%的学生适应能力差,同时其应变能力、自我约束力、沟通协调能力,适应力普遍性都不尽如差强人意,其活跃程度也不够。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学生已经起来越注重自身个人能力的培养,其适应能力增在不断的增强,其他各方面的适应能力也有显著提高。

2.4 学生价值观念的认知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8%的学生有自己清晰的事业蓝图,并且很好地规划,学习的主要动机是为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32%的学生精神状态不佳,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事业目标。

2.5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对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很好的,同时也存在令人担忧的一面,不容忽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应该认识到突出强调“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特殊选择性,遵循民族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能力、掌握科学锻炼方法,以终身进行体育运动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2)在现代社会发展环境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还要在集体认同感和适应性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部分学生表现都是不错的,但仍有少数学生没有意识到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他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个人心理素质,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集体认同感。

(3)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体现,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可以转化为一种行为动力。这次调查表明: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其社会意义。在社会转型的价值选择中,民族高校大学生不仅从传统价值体系中寻找价值取向的支持,而且偏重于运用新时代的价值体系解决社会的价值问题。

3 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民族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并逐步形成覆盖面广、可参与性强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运用校园网络信息传递党的思想教育相关信息,举办有奖征文比赛、相关爱国图片展览活动、开展党的历史观教育、演讲比赛或者举办相关学科带头人讲座等活动,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启发性、趣味性、感染性。

3.2 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民族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应该从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着手。首先应该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应该提供适当的体育锻炼机会,比如增加体育课的时间,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其次民族高校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体育课程的设计要新颖,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创设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最后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和民族特色活动,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比如游泳、跑步、各种球类运动、或者其他类型民族传统的运动。

心理素质是民族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素质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针对民族高校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心理特点和个人需求,开设系列化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课程,把课程作为重要的必选课来实施。其次是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设立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比如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治疗,开设心理讲座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等;最后是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预测,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心理情况及时进行纠正调整,让学生时刻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3.3 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包含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二是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民族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中要养成实事求是不懈追求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不断进取的科学求实精神,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并注重培养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等,并努力培养民族高校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除了要求掌握人文和自然知识以外,还应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进而才能开拓创新、成才立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3.4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安排课堂实验课、课外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践教学引导民族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参加学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生产实践是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检验自身实践和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企业实践活动既为进入社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也提高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大学生综合素质问题研究之我见[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36-38.

[2]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79-80.

[3]马英.对新世纪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3):57-58.

[4]夏威主编.大学生素质教育[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158-160.

[5]徐征,刘彦红.应对社会需求嘉庆大学生能力培养[J].农机化研究,2003,(4):78-80.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第6篇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学习素质 学习能力 学习品格 综合素质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现代人要具有实践、创新、学习、适应、融合的综合能力。现代综合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学习素质是现代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现代学习素质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面对多变的21世纪,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素质由学习动力、学习品格、学习能力因素构成。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和加强,课外活动为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品格、学习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学生现代学习素质培养的点滴尝试与大家交流。

一、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力

1.从兴趣出发,调动学生学习内趋力

一位名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这一点体现的最充分。在活动中采取兴趣分组,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要学习活动的项目。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会有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趋力,引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能主动学习,就会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2.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体育方面优秀、经过训练的体育骨干学生对活动学生进行辅导合作,把他们好的习惯及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适时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除喜欢的活动项目外,任何活动项目对自己的成长都有益处,从而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广泛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创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尝到“探索――成功”的创造性乐趣,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从而培养兴趣。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中师和幼师的学生。都肩负着双重任务(现在是学生,将来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创造限度的发展,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培养面向科研、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一流制药工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旺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81―82.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06-02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如今大学毕业生仅凭业务素质这个单一的指标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了。有调查显示,排在前五位被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是:专业基础知识(32.5%)、思想道德修养(22.8%)、问题解决能力(16.7%)、敬业精神(9.1%)、团队合作精神(6.6%)[1]。所以,怎样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在关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教学模式的陈旧化。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单一枯燥的教材、教师为核心,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很不利的。现在的职场竞争非常激烈,用人单位看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课本知识的学习。高校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过窄的专业教育和较弱的文化熏陶。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彼此孤立的局势。文科学生对理、工科的一些学术报告、讲座等内容不感兴趣;而理、工科学生又对人文地理、社会科学等知识知之甚少;艺术类学生对文化课的知识匮乏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都提不起兴趣,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更是知道不多。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重在熏陶。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因此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

3.部分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人际能力较弱。大学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之间不仅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地区差异,如今大部分学生还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私人空间意识等,致使同学之间的交往更是小心甚微。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的。到了大学过集体生活,部分同学同时把自己的“小姐”和“少爷”脾气也带进了大学,这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不是很融洽。很多大学生对集体的归属和团队意识较为薄弱,致使他们缺乏团结协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工作以后不能很好地独立处理问题。

二、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即将面临激烈就业竞争的大学生来讲,其“综合素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专业人员对专业各方面把握的程度,以及可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潜力及能力等;而“基本素质”是指人在社会中生存应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专业素质”被称为就业的“垫脚石”,但专业素质是要以基本素质作支撑的,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双管齐下”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注重品德教育,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要想成才必须先成人,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先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但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一味地在理论课上进行说教,有的时候可能会起到反作用。“身教胜于言教”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也可以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如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大学生们通过活动得到锻炼。

2.巩固基础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大学生为了就业应该很好地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大学里所学的基础知识在工作中不一定会用到,但是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我们的一种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专业知识则是大学生找工作的必备条件,只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很清晰地掌握专业知识间的脉络关系,这样更有助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3.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大学生学习要学会“学以致用”,要学会思考,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要批判地进行学习。作为当代教师我们不能固守以前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也要改革要创新,要根据如今学生的个性,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学会思考。有疑义的问题可以课堂提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样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创新。

4.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只是应聘的“垫脚石”,如何在求职场上占得先机还要加上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这两个很重的砝码。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能否正确处理、协调好单位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对环境的适应,而且还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因此大学生要注重自己人际关系的培养。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集体,工作中的多数事情都是需要大家协作来完成的,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不能搞英雄主义。

总之,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中脱颖而出的必备条件,当今社会大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就业随之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单位及社会在招聘和以后工作中对大学生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会思考创新、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等,这样才能在就业大激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毕云晴,郝海青.抓好考试环节?摇保障教学质量[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3):74-77.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第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号.1998-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