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学技术的优点(合集7篇)

时间:2023-10-20 10:35:38
科学技术的优点

科学技术的优点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代教育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68-01

小学语文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把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学科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从教师的枯燥讲解到学生的跃跃欲试,从学生的死记硬背到学生的各抒己见,从课堂教学的单项育人功能到开放的多元育人功能。在课堂教学探索过程中,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美的课件和惟妙惟肖的自然风景和美感十足的动画,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聚精会神地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地学习。比如:在讲四年级《狐假虎威》一课时,由于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以往的教学是让学生看书下的解释,跟着老师一起把文章翻译明白。因为事先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难点,对文言文知识的生疏和不喜欢,在讲这课时,我采用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先让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试着翻译,然后我放了一段狐假虎威的动画片,同学们看的津津有味。接着我又让同学们回到课文中,一起理解课文的内容,同学们掌握的很快,这回我重新放动画片,但是我把里面的白话文的声音给处理到静音了,让学生看着动画片的画面,试着用课文里的文言文来配音,同学们非常高兴,以饱满的热情很快就把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了下来。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无限遐想的空间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类的工具书,有些内容学起来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是,语文课中也有好多精美的文章,如能真的走进文章里,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将是留给我们一件美好、幸福、感动的一段美好回忆。如果不然,只能是就内容讲内容,完全没有感觉。大千世界,万物生长。语文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学生在生活常常不曾见过或很少仔细观察过。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现事物形态或活动情景,便于学生观察、发现。文学作品富含想像,有些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而在生活中并不存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想像的情景,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激发更丰富的想像。比如:在讲述六年级《穷人》这一课时,我制作了在海边生活的安娜一家穷困的房间布置课件,让孩子们体会安娜一家的生活已经是贫穷的不能再穷了,然后又设计了门窗被风刮得噼噼啪啪的响声,安娜在房里怎样做着思想斗争,配合着画面,让学生想象此时,安娜会想些什么?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孩子们一下子长大了,他们真的在这样的情景下,发挥他们的想象,有的说:“孩子他爸,你听我说,我知道咱们的日子已经不好过了,可我真的不能看着他们饿死,我会想办法去再多挣些钱,不会有问题的”有的同学说:“对不起,我没跟你商量,把他们抱回来了,你会很不高兴,你打我也好,骂我也好,只要你能让他们留下,我怎么都行”......学生们回答的真让我感动,原来他们的想象力是那么的丰富。回想课上同学们的表现,我觉得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发挥,是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入情景,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无限的遐想。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就是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课中口语交际能力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学生在上课时,不好意思说,或是站起来,也就是几句套话,不会交流。在我执教的六年级的口语交际一课时,“围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你或是你周围的人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怎么让学生有的说?说什么?在设计这课时,我从网上找了一段刘伟用双脚弹钢琴的视频资料,先请同学们观看,然后,让同学当小记者去采访他,你想知道有关他的什么问题?学生看完后,被刘伟的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了,他们有许多问题,他平时是怎么吃饭的?他的脚疼吗?他是怎么想用脚做事的?……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接着,我把话锋一转,刘伟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他的事例非常特别,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相信你们也遇到过困难,你能说一说你都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后来你又是用什么方法克服困难的,你的感受是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这时,同学们,不再畏惧了,按照老师的思路把事情叙述的非常有条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我又放了一些孟志恒、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小短篇,请同学们课下交流自己的感受。我想,如果,这节课一上来就让学生说自己怎样克服困难的,效果肯定不是这样。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一开始,播放视频短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很自然的去说,打消了说的恐惧,然后请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有条理的叙述,进行口语练习。同时,播放许多感人的身残志坚的小故事,对提高学生学会面对,不怕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科学技术的优点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特点 教育效果 优化目标

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课程推到了前沿阵地,如何真正实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应对严峻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作文信息技术的教师具有各方面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结合到课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1.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地位

中学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它与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本质的区别。以往的计算机课侧重于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科学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计算机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学科囊括的范围要广博得多,它直接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的各种信息,诸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它是在对计算机认识、使用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明确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必须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标准,才能找准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能力;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判断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探究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些新的教学目标和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中的大多数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道提供了途径。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许多的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运用,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教育形式和方法改革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新的教学方法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变学,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会使用计算机,使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被无限扩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多个渠道、用不同的方式获得同样的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在整个学习期间,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不再把传授书本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计算机而其他学习方式和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渠道被无限的扩大,教师从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载体。计算机与课堂授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不仅能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能运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学习,为学生创建了更加宽松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搭建起了更加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科学技术的优点第3篇

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课程推到了前沿阵地,如何真正实现课标提出的要求,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能应对严峻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例如,多媒体技术能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人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作文信息技术的教师具有各方面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结合到课本文由收集整理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1.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科地位

中学信息技术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着眼于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它与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本质的区别。以往的计算机课侧重于对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科学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计算机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学科囊括的范围要广博得多,它直接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的各种信息,诸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它是在对计算机认识、使用的基础上,力求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在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明确该学科的教学目的,必须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标准,才能找准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许多教育工作者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能力; ②问题解决能力; ③判断思维能力; 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探究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目前人们主要关心如何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些新的教学目标和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中的大多数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道提供了途径。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其他方面的工具软件能允许学生模拟复杂的科学、经济和历史事件及现象,从而探讨构成这些现象的变量与关系。许多的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运用,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教育形式和方法改革

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新的教学方法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变学,掌握更多的学习方

法,会使用计算机,使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被无限扩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多个渠道、用不同的方式获得同样的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在整个学习期间,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不再把传授书本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计算机而其他学习方式和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的渠道被无限的扩大,教师从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载体。计算机与课堂授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不仅能从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能运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学习,为学生创建了更加宽松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搭建起了更加高层次的学习方式。

科学技术的优点第4篇

[关键词]HEAD战略科技期刊 重点领域结构调整期刊布局

[分类号]G237.5

当前,上海正以创新型国家战略为指导,立足于自身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以构筑“健康上海、生态上海、精品上海和数字上海”为目标的科学技术发展“HEAD'’战略。在此背景下,发展知识服务业成为上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保障环境、奠定向创新型社会转型基础的重要策略。科技期刊作为知识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因此获得发展契机。

1 “HEAD”战略下上海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问题

“HEAD”战略界定的5个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11个技术创新方向是未来15年上海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也是上海科学技术重点发展领域。从"HEAD"发展战略的视角审视上海科技期刊,不难发现上海科学技术重点发展领域的期刊资源相对稀缺。在现有369种上海科技期刊中,有59种涉及5个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其中只有43种属核心期刊;有76种涉及11个重点技术创新领域,其中只有44种属核心期刊。上海科学技术重点发展领域内的期刊分布也不平衡,65%的重点技术创新领域期刊集中在医药卫生领域,而“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空天战略产品”、“信息产业基础战略产品”、“生态科技工程的应用和示范”等领域的核心期刊仅有1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智能港建设的战略产品和服务功能”等领域的核心期刊甚至空缺。这表明在调整上海科技期刊结构时,需要引导期刊资源向上述重点科学技术发展领域倾斜,以适应上海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推动上海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

2 上海科技期刊重点发展领域的界定

2.1 界定标准

引导期刊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是要明晰并界定未来上海科技期刊的重点发展领域。这驱使我们将目光投向"HEAD"战略指向的5个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11个技术创新方向,探寻上海科技期刊在这些领域中的投影,甄别出其中的优势领域、弱势领域和空白领域。具体而言,以5个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11个重点技术创新领域的上海科技期刊现状为基准,参照2006年上海各学科领域期刊在全国的定位、2002―2006年上海科技期刊的功能效用SPSS分析结果和2004―2006年上海科技期刊学科实力分布研究结果,分别从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重点技术创新领域两个视角对上海科技期刊重点发展领域按优势领域、弱势领域、空白领域进行界定,判断标准。

确认一个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或重点技术创新领域是上海科技期刊的优势领域、弱势领域还是空白领域,可从四个方面界定:一是该领域现有期刊总数及其核心期刊占有率。对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而言,优势领域要求该领域现有期刊总数不低于20种,其中核心期刊占有率必须高于70%;弱势领域要求其现有期刊总数低于10种,其中核心期刊占有率不高于50%;而空白领域则要求相关学科核心期刊数量必须为零。对重点技术创新领域而言,优势领域要求该领域现有期刊总数不低于10种,其中核心期刊占有率必须高于70%;弱势领域要求其现有期刊总数不超过5种,其中核心期刊占有率低于50%;而空白领域则要求其现有期刊总数不超过3种,其中核心期刊数量为O。二是该领域核心期刊的全国优势度和发展潜力度。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领域要求两者均为正;弱势领域要求两者均为负。重点技术创新领域的优势领域要求全国优势度值为正;弱势领域要求其值为负。三是该领域科技期刊的功能效用趋势。优势领域要求其呈上升趋势;弱势领域则要求其呈下降趋势。四是该领域科技期刊在全国范围的实力分布水平。优势领域要求其实力分布水平不下降;弱势领域则要求其实力分布水平不上升。

2.2 科技期刊重点发展领域

根据上述标准,上海科学技术重点发展领域的上海科技期刊优势、弱势、空白领域情况。

2.2.1 上海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期刊重点发展领域①生命科学是优势领域。如表2所示,它的期刊总数达27种,核心期刊占有率为77.80%;其2006年的全国优势度为0.184,发展潜力度为0.245;SPSS分析发现,与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的学科期刊的功能效用呈上升趋势;此外,分析上海科技期刊学科实力分布状况发现,该领域期刊实力分值以11分高居榜首,显示了上海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期刊实力强劲。②空天与地学是弱势领域。该领域期刊总数为7种,核心期刊占有率为42.86%,2006年全国优势度为-0.154,发展潜力度为-0.063,说明该领域上海科技期刊与全国同类期刊的差距在拉大。SPSS分析发现,该领域上海科技期刊的功能效用出现了下降。上海科技期刊学科实力分布状况的研究也发现,该领域期刊实力在下降,显示出该领域上海科技期刊发展式微。③测绘学、地球科学以及海洋科学这三个领域尚未实现核心期刊零的突破。对地观测和深空探测、河口、海岸及城市的生态与环境和深海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等领域研究缺乏对口的期刊平台,因而测绘学、地球科学以及海洋科学应视为上海科技期刊亟需发展的空白领域。

2.2.2 技术创新领域的期刊重点发展领域①疾病诊断与治疗和重大新药创制是优势领域。前者期刊总数为19种,核心期刊占有率为78.95%,2006年全国优势度为O.140;后者期刊总数为13种,核心期刊占有率为84.62%,2006年全国优势度为0.220。SPSS分析发现,这两个领域相关的学科期刊的功能效用呈上升趋势。此外,上海科技期刊学科实力分布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医药卫生领域的科技期刊实力强劲(见表2)。②生态科技工程的应用及示范、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是弱势领域。生态科技工程领域上海科技期刊只有2种,2006年全国优势度为-0.246。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领域有4种上海期刊,但核心期刊占有率为0。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领域有4种上海期刊,但核心期刊占有率为25%,2006年全国优势度为-0.648。SPSS分析发现,相关领域期刊的功能效用出现了下降。上海科技期刊学科实力分布状况的研究也发现,该领域期刊实力在下降,显示该领域上海科技期刊发展形势堪忧。③智能港建设的战略产品和服务功能是空白领域。目前,这个技术创新领域拥有上海期刊仅3种,均属计算机类期刊,尚未实现核心期刊数零的突破,并且没有一种期刊把报道智能港建设的理论研究进展和科技成果作为期刊的主

体内容。

3 规划上海科技期刊重点发展领域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海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在未来的15年将以实施“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战略”为基点,大力推动11个重点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对此,上海应遵循这一发展趋势进行科技期刊重点发展领域规划。

3.1 围绕“一个方向,三面推进”具体展开上海科技期刊重点发展领域规划

“一个方向”:指以上海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上海科技期刊重点发展领域为对象,强化优势领域,扶持弱势领域,填补空白领域,形成上海科学技术重点发展领域内科技期刊的科学合理布局。

“三面推进”:即要抓住三个切人点。

・保障重点领域科技期刊的保有量。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和手段,承载着传播科技成果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功能,对推动所属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为更好地推进上海市科学技术重点领域的发展,就必须首先保障重点领域科技期刊的保有量,填补科学技术重点领域中上海科技期刊的空白,使重点发展领域的科研人员有交流学习的平台,使重点领域的科技成果有向外传播的渠道。

・丰富重点领域科技期刊的内容资源。目前,在重点技术创新领域的76种上海科技期刊中,学术类的期刊有38种,而技术类期刊则相对较少,只有15种。这种状况与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的以应用为导向、重点关注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这一思路不相吻合。因此,重点技术创新领域科技期刊需要丰富自身内容,在具备一定理论研究内容的前提下,扩充应用技术传播、科技成果展示等内容,强化反映新兴产业、新兴技术的报道,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在重点科学研究领域的59种上海科技期刊中,也需进一步加大对作为技术创新源泉和产业发展基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报道,为提升上海知识竞争力奠定基础。

・建设重点领域精品期刊。要改变重点发展领域上海科技期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亟需提升重点领域上海科技期刊品第,创建重点领域精品期刊。可对基础较好的优势领域期刊进行扶持资助,同时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期刊进行培育。

3.2 强化既有期刊优势领域

对于优势领域内的高影响力科技期刊,可采取“特区”管理办法,赋予这些科技期刊更多人、财、物方面的自,简化增刊的审批手续,放宽页码篇幅的限制,简化跨媒体出版的审批手续,鼓励其跨媒体出版,给与创办纸介质版、网络版及出版外文版的权利。同时,也应针对各领域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上海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期刊实力强劲,但与国际顶尖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细胞研究》,2007年其影响因子达到4.217,蝉联国内学术期刊榜首,但国外同类期刊Cell的影响因子达29.887。《细胞研究》创刊之初定位于建立一个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细胞生物学交流的桥梁和平台,这个任务已经很好地完成了,目前的目标是要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因此,需要强化、提升这一优势领域的上海科技期刊。首先,争取高质量稿源。为破解国内高水平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外流的难题,政府部门可以制定引导性政策,激励生命科学领域高水平科研成果在相关期刊上首先发表。其次,根据上海中长期科学研究任务中提出的重点研究对象,对涉及干细胞、蛋白质结构以及化学基因组等研究领域的科技期刊可以在基金资助和政策扶持方面给予优先照顾,相关部门在刊号资源重新配置时应优先考虑这些领域的新刊申办请求。

疾病诊断与治疗和重大新药创制领域的上海科技期刊实力不俗,但与国际同类期刊相比差距相当明显。这两个领域科技期刊的内容都偏重于学术,缺乏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类期刊。因此,需要推进这一优势领域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和应用性转型。首先,可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优秀期刊的国际编委队伍建设,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担当主编或编委;推进期刊与境外著名期刊出版集团开展合作;政府部门可制定倾向性科技政策,努力改善海归人才建立实验室、组成团队、招收学生及申请研究资金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以吸引更多的海外科学家回上海做一流的科学研究,鼓励他们担任期刊主编或编委,提高期刊办刊水平。其次,可以引导一部分学术类期刊提升对技术类稿件的使用比例,或者指导一部分学术类期刊向技术类期刊转型。从根本上讲,要搭建跨系统合作交流平台,促进科研系统和生产系统的联合。再次,根据上海中长期科学技术创新任务中提出的重点领域,对涉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三大疾病诊疗、智能医疗装备、先进生物医用材料、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和基因转染色体动物的构建与应用等领域的科技期刊可以在基金资助和政策扶持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3.3 扶持期刊弱势领域

扶持期刊弱势领域,首先需要加大对弱势领域期刊的培育力度,政策上给与适当的倾斜。如通过资助人才引进,吸收优秀的科学家担任编委和主编,培育该领域的期刊领军人物;设立专门的经费给予阶段性扶持。其次,需逐步引导弱势领域现有科技期刊聚焦前沿研究方向,调整报道主题和报道内容。如引导城市规划类期刊将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与空间格局以及城市热岛和浊岛效应等研究领域作为报道主题;引导环境类科技期刊通过开辟专题栏目系统性地报道有关水生态、环境生态风险等基础研究内容;引导农学类期刊围绕种源农业、装备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组织报道主题;引导能源、环境类科技期刊开辟专题栏目,系统报道有关清洁生产共性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绿色制造与再制造、湿地保护和绿地建设、重大灾害与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关键技术;也可鼓励专门创办新刊来进行系统的报道。此外,还应结合领域特征分别制定措施。

对空天与地学领域的上海科技期刊,当务之急是提升期刊元气、遏制期刊下滑趋势。可以发挥政府桥梁作用,相关学科国家基金课题及上海基金课题的简讯,组织该领域科技期刊的编辑参加相关会议,促进期刊编委与课题组之间的联系,以方便期刊编辑约请专家写稿,提高稿件的学术水平与时效。

在生态科技工程的应用及示范、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等领域,亟需扶持龙头期刊,重振期刊士气。事实上,上海环境科学类期刊曾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创刊于1982年的《上海环境科学》曾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但2004年该刊受国家关停取缔政府部门办刊影响,转为内刊,其稿源质量和影响力大幅下降。因此,可考虑在上海期刊结构调整中,将刊号资源重新配给《上海环境科学》,让其回归正式出版物,利用其原有基础及人才队伍打造该领域龙头期刊,激活、带动该领域其他期刊的发展。

3.4 填补期刊空白领域

在上海科技期刊结构调整中,应优先考虑将刊号资源调拨给空白领域的申办期刊;同时,政府部门应鼓励、倡导空白领域期刊的创办,组织有资质的相关研究机构积极申办,并给与初期创办资金支持。针对智能港建设的战略产品和服务功能领域的上海科技期刊,还应鼓励现有计算机类期刊涉猎报道智能服务、家用设备智能化、智能社区、智能交通与物流、智能城市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创办新刊与引导现有期刊内容转型双管齐下,为该领域研究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习、传播知识、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为保障该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信息支撑条件。

科学技术的优点第5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已达到60%—80%,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甚至高达90%以上。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战略选择,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为顺应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央已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省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2020年****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面临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必须依靠科技的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真解决好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若干重大问题。本纲要既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相衔接,又充分体现****的特色和实际,是对全省未来科技发展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与规划,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与战略选择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立足省情,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实施科教兴滇战略,走创新强省之路。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力量。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我省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必须把自主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贯穿到创新的各个环节,从增强我省创新能力出发,立足****实际,把大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原始性创新。

——以人为本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机制和制度环境;扩大和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为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服务。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实现我省科技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创新系统,显著提高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是科技发展的根本任务。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超前部署,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引导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战略选择

****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在优势领域有选择地开展原始创新,多层次创新,重点突破,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为主的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

——在优势领域有选择地开展原始创新是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在生物技术及生物医药、矿冶新材料、光机电、磷化工等优势学科领域,加强原始创新,集中目标,力争取得重点突破,成为全省创新的重要源泉,为****省的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多层次创新,重点突破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整合创新资源的重要因素。要结合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实际,科技发展应当着力解决制约我省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层面发展的多层次科技创新问题,支撑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为主的道路是我省科技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结合我省烟草、生物产业、电力、矿产、旅游等重点、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发展目标与总体部署

(一)发展目标

我省科学和技术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进入西部先进行列,生物技术、有色矿冶、磷化工等优势领域在国内领先。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显著增强,科学和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到2020年,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国中等水平、西部前列,建成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科学和技术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省科学和技术发展目标分两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2006—2010年)

到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0%,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5%,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0%以上,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50%。

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比2005年提高20%,形成30个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培养省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600人;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提高到1.5%。

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35个以上,建成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0个,州(市)普遍建立地方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科技文献资源和科学数据共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大中型骨干企业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形成在省内外有影响的100户知名企业和100个名牌产品;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60户—80户自主创新型企业,大大提升我省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0%左右,培育100户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实施以城带乡工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优势农业产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2.第二阶段(2011—2020年)

到2020年,我省全社会科技投入占全省GDP比重达到2.5%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优势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重要领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现代化目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服务业的科技支持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明显支撑。

(二)总体部署

根据战略选择和发展目标,我省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是:

立足****省情和发展需求,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环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围绕****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大力加强能力建设。本纲要提出至2020年****科技发展的4大重点发展方向、15个优先领域,遴选出急需发展、具有****特色和较好基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38个重大技术群、12个重大基础建设项目、5个重点基础研究内容,实施9大科技专项,构建3大创新体系,提出4个方面的重大政策和措施,为引领和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三、重点发展方向与优先领域

按照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筛选出重点发展方向和优先领域并进行规划和布局,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发展方向是根据突出政府科技发展目标和职能,结合****发展实际和需求而确定的,他包含****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社会发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基础科学等4个方面。优先领域是指在上述4个方面中要优先发展的重点,包括重大技术群、重大科技基础建设项目和重点基础研究内容。

(一)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

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突破产业重大技术难题,对促进产业技术水平长足进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发展思路:结合****农业、工业与建筑业、能源与交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对****支柱和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重点研究对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深刻影响、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或潜在经济社会效益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优先领域:

1.农业

突出区域特色,以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新品种培育、高效种养技术、重大动植物疫病及有害生物监测、防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及质量检验检测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等为重点,加强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力争实现农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重大技术群:

(1)重要作物良种选育、生产技术及推广

研究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等育种技术;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多抗、特用、专用新品种选育及引进繁育;特色小杂粮良种选育与生产;名、特、优、新、稀农产品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种子产业化关键技术;烟、茶、胶、麻、甘蔗、水果、蔬菜、花卉等良种快繁及种苗工厂化生产等。推广应用优质专用粮及配套技术,农作物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野生稻、野生花卉、马铃薯等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旱作节水农业及测土施肥技术,新型农机技术。

(2)禽畜良种工程

研究重要禽畜优良新品种引进、选育、高效繁育关键技术,****地方特色家禽品种改良关键技术,优质、高效、低耗奶牛新品种引进、改良、高效繁育关键技术,****奶水牛、奶山羊品种改良关键技术,****地方优质外销肉牛品种改良关键技术以及****地方特色肉羊品种改良关键技术。

(3)主要农产品加工技术

研究粮油麻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主要林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园艺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关键技术,糖茶、胶、麻、蚕丝、蔬菜、水果传统加工技术的提升改造;肉、奶制品加工新产品、新技术。

(4)优质高效食品安全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及标准制定

研究主要作物优质、高产、低耗、安全的标准化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农作物早熟及高产、超高产种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研制及应用,高效、安全、精准施药技术应用;测土诊断施肥及平衡施肥技术,新型肥料的研制和应用;作物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安全生产技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重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标准制定。

(5)林业产业化技术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持续经营技术;林浆纸一体化经营技术;林木种苗快速繁殖技术;林木良种和新品种定向培育技术;种质资源保存、发掘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森林重大灾害防治技术;森林定向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技术;林业生物质材料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林业生物质能源的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现代林业装备技术。

2.工业

通过加强烟草、矿产资源开发与深加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科技进步,加快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步伐,研究开发节能降耗生产技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大技术群:

(6)卷烟工业技术

适应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卷烟技术标准;低焦油低危害卷烟产品研发及生产;卷烟品牌的控制和维护技术;生物技术在卷烟加工业中的应用;卷烟提质降耗;卷烟产品的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卷烟工业的精细化加工技术;卷烟加工技术的组合式研究;卷烟加工及其配套辅料清洁生产技术;卷烟生产自动化系统;提高片烟质量的技术研究;卷烟制造技术系统性研究;卷烟差异化品牌开发。

(7)大型磷复肥工业系统集成优化

研究硫酸、磷酸、磷肥装置分系统及综合节能技术;控制和降低硫酸、磷酸、磷肥生产中废气二氧化硫、氟、氨的排放过程工艺优化技术;适应各类磷矿的生产工艺技术优化,新型磷复肥生产技术;对引进大型磷肥生产装置和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国产化研究;磷肥装置用特殊耐腐蚀、耐磨损材料的国产化研制。

(8)大型中低品位胶磷矿浮选工业生产技术

高效、低耗、无毒浮选药剂的开发与应用;浮选工艺和流程的优化及大型成套工业化浮选装置的研究与开发。

(9)煤的气化、液化及深加工技术

研究精细水煤浆生产技术;适合****煤种的大型煤气化技术;煤层气开发及利用技术;煤炭工业综合信息化技术;煤深加工甲醇、二甲醚替代液体燃料应用技术。

(10)矿产资源勘探安全、高效、低耗、清洁生产技术

研究先进勘探、采矿工艺和高效技术装备;深部及难采矿床强化开采技术和设备;矿井节能降耗及矿山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绿色”采矿及清洁生产技术;新型高效、高选择性、低毒(或无毒)浮选药剂;真空冶金新技术;含稀散、贵金属的多金属难处理共生矿综合回收技术;生物冶金新技术及选冶联合新工艺;矿物加工过程中清洁生产新技术;冶炼过程高效率、清洁生产新技术与短流程技术。

(11)有色金属材料精深加工

研究有色金属材料的高均质合成和精炼技术;先进粉末冶金技术;特种成型加工技术;低成本有色金属基先进复合材料制备加工技术;有色金属化合物及其制备技术;有色金属纳米及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有色金属单晶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稀散贵金属高纯材料及深加工生产技术;光纤用高纯四氯化锗产品及锗的系列产品开发技术;贵金属化合物合成技术、稀土基贵金属汽车催化剂制造技术。

(12)装备制造技术

烟草打叶复烤、加工、制丝设备制造及相关技术;信息化集成应用技术;自动化物流系统、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数控机床技术、农产品加工设备、轿车用柴油机设计制造、新型电力装备、光电子设备设计制造、金融电子设备、中药现代化制药技术及装备等。

(13)节能减排技术

冶金、化工和交通运输业等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水能梯级开发综合利用技术,煤炭高效开采和利用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化工、建材及大型生产线余热(尾气)综合利用技术;建立资源替代、资源恢复、资源耗用减量化、资源化等技术体系;清洁发展机制(CDM)技术支撑体系。

3.能源与交通

加强我省水能、煤炭等基础能源开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进步,重点开展能源清洁生产利用技术、替代石油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超高压电网和电力远程输送技术、复杂地形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

重大技术群:

(14)高海拔、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及电网建设技术

电网故障超导限流器的开发研究;特高压直流输电及系统运行控制技术;高海拔紧凑型输电线路研究;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电网可靠性评价技术及电网调压控制技术;互联电网内的调频、调峰、电能质量控制及水电跨流域补偿研究。

(15)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调度关键技术

研究高坝设计和快速施工技术;高边坡失稳模式及支护措施研究;施工新工艺和施工系统优化设计及质量保证系统研究;大坝工作状态、安全检测、缺陷处理技术;拱坝抗震风险分析和抗震措施深化研究;大泄量、高水头、窄河谷泄洪消能、防冲、雾化措施研究;流域梯级水电站调度优化研究;大泄量、高水头、高参数水轮发电机稳定运行技术及实时在线监控技术;水电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6)新能源开发利用

以晶硅材料为基础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研制;太阳能发电及并网技术;太阳能空调制冷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热泵和太阳能互补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及高产油植物的栽培技术;生物质固化成型、热解气化、液化技术;生物质发酵产氢技术;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燃料甲醇、乙醇生产使用技术。

(17)交通技术

特殊自然环境下的工程建设技术;山区、高原公路建设、管养技术;安全高速的交通运输技术;事故预防、应急反应等安保技术;高等级公路、口岸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技术。

4.高新技术

大力开发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及产品、生物医药、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重大技术群:

(18)应用软件开发及集成技术

微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产品开发平台的研究;大型关键应用软件开发与集成技术;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的产品化转换研究;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RP和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网络Web应用系统软件的研究开发;智能化系统集成技术。

(19)嵌入式计算机及芯片研制

研究嵌入式应用系统及设备,操作系统核心支撑软件,软件固化及芯片设计开发,家用电器嵌入微处理器技术,嵌入式网络音视频技术,自动化与测控仪器仪表、医疗仪器设备。

(20)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集成机制、自组织机制、智能信息业务生成机制的研究;宽带IP技术及IP网络组网、IP传送网技术;分组语音业务的研究;Internet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技术;多媒体信息压缩技术;光纤数字传输技术;网络金融综合业务研究;网上安全认证技术。

(21)中药现代化和民族药开发

挖掘、抢救和整理民族民间(傣族、彝族、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偏方、验方,寻找先导化合物、医药中间体,研究建立指纹图谱;发展结合西医诊断技术的中医理论;开发云药新品种;重点品种生产工艺技术提升和质量标准提高;新剂型开发及产业化;新临床适应症的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相关技术和标准研制。

(22)重大疾病及传染病药物研制

重大疾病及传染病新药研究开发,天然药物在防治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炎、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及传染病中的筛选、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23)重要中药材及天然药物品种选育、引种驯化、繁育,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

三七、天麻、灯盏花、石斛、滇重楼等道地中药材引种驯化、种苗繁育和GAP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稀缺、濒危药材栽培技术研究等。

5.现代服务业

采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旅游、金融、保险、物流配送、企业咨询、通讯和媒体、商业和零售等产业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监管与规范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重大技术群:

(24)信息安全和信息标准系统

研究开展全省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网络系统监控、安全网络互联与交换系统等相关的网络安全设备;信息技术相关标准及规范的研究制定,运用ISO、CMM等国际质量控制标准和措施建立信息规范系统。

(25)旅游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及相关信息技术应用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等技术,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省旅游信息网;采用国家电子旅游行业标准,实现政府旅游管理电子化;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统一标准的全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网;应用B/S等技术,建设****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二)社会发展

开展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研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发展思路:围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研究采用高新技术,解决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优先领域:

6.人口与健康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全省的医疗服务与卫生保健水平,加强优生优育、艾滋病防治、毒瘾戒断、人口与禽畜突发性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构建****省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保障体系。

重大技术群:

(26)重大地方病多发病防治技术

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预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研究;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的防治研究和推广;肝病防治技术和康复治疗研究;****重点地方性、多发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控制技术研究;恶性肿瘤基因诊断技术的研究开发;矿山矽肺病防治的关键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常见疑难病研究;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常见疑难病研究与开发。

(27)突发性、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

开展对禽流感等突发性、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对畜禽疫病的致病原因和过程进行研究;饲料源性免疫技术、中草药防治技术、生物芯片诊断技术在畜禽疫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警与监测体系,开展畜禽重大疫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对策性应用研究。

(28)毒瘾戒断技术

开展毒瘾戒断中西医药结合的治疗研究和推广、对戒毒者心理辅导的干预技术、海洛因依赖者脱毒的临床研究、中药戒毒制剂、针灸戒毒的实验研究等。

(29)优生优育技术

研究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模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建立以人口安全为关键因素的可持续发展监测和预警体系;人类遗传基因研究。

7.环境治理、生态建设与资源综合利用

围绕高原湖泊和水系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功能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种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替代资源的技术研究。

重大技术群:

(30)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技术

研究人工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技术、脆弱生态类型区植被恢复技术、水土保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干热河谷区植被重建技术、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技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等。

(31)高原湖泊水体污染防治及修复技术

研究高原湖泊深度除磷脱氮技术、面源治理新技术、高原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技术、高原湖泊流域及高原湖泊周边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技术;湖泊径流区的水污染控制实用技术;高原湖泊湿地恢复示范等。

(32)城市环境保护与建设

主要研究典型城市大气重要污染物的形成条件和控制方法,构建大气重要污染物调控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大气环境二次污染控制关键技术途径;经济实用的中水回用工艺和设备。

(33)资源高效利用与替代利用

研究有价元素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磷化工副产氟硅酸综合利用技术;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品的推广运用技术;黄磷炉尾气及炉渣综合利用生产技术;二氧化碳利用及处理技术。

(34)废弃物利用

研究低硫、富氢、富一氧化碳煤气利用技术;废钢、废塑料、废轮胎和垃圾等大宗废弃物利用技术;矿山尾矿、冶金废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利用技术。

8.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重点开展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灾害预警预报技术、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社会治安信息化系统及快速反应体系建设、城市报警监控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重大技术群:

(35)灾害监测、预报及评估技术

开展地震、灾害性天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技术及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动态模拟技术和数值预报方法;自然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的研究,制定自然灾害评估方法和标准。

(36)灾害防治工程与救援技术

主要研究防灾工程综合技术、减灾工程优化设计;减灾工程试验与示范;智能土建结构、新型建筑减灾技术;重大城市危机管理技术;险堤、险库的加固工程和山区的防塌、防滑工程技术;高等级公路边坡稳定与景观重建技术等。

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以科技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改善人居环境、交通、通讯、能源、文体、医疗卫生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种、养、加工生产技术水平。

重大技术群:

(37)新农村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农业生产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先进技术研究与推广;优质高效商品粮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及示范区建设;花卉、药材、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林木)先进栽培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商品猪禽、肉牛(羊)、奶牛(羊)生产先进技术研究与推广;农村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应用新技术研究及推广;新农村卫生、环境保护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应用;农业新型适用技术和科普教育培训;农村信息化技术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乡镇)试点示范。

(38)城镇化建设

开展城镇化科学规划和管理;研究城镇供排水系统健康循环理论与技术;城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地下空间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小城镇新型建筑结构研究及其建设适用新技术研究;绿色建材开发;建筑智能化配套技术;城市绿化、美化及形象规划设计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是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全省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发展思路:围绕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促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重点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公共科技服务、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等四大平台。

优先领域:

10.产业自主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形成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风险投资创新创业环境,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自主创新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大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自建和组建商业性科学实验中心及技术开发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1)****科技创新园建设

围绕我省生物、医药、矿冶与新材料、机械电子、烟草、新能源等特色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科研机构入住园区,形成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高新技术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孵化及技术转移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形成具有我省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重点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围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生物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烟草、医药、矿冶、化工、能源、环保等产业为重点,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科研机构、大学或大企业,产学研联合,组建、认定、提升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加强和提升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技术、生物多样性研究、动物疫病防治、冶金、有色金属、稀贵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等我省优势学科和重点领域实验室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建成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11.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以****省科技信息大楼、****省科学技术馆新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资源、科学基础数据共享,实验动物,计量、技术标准和检测等方面的建设为重点,加强全省科技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提高公共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4)****省科技信息大楼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综合性的科技信息大楼,大楼由科技图书馆和阅览、现代化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科技信息数据开发与加工、覆盖全省沟通国内外的网络信息平台、科技成果展览展示、技术转移平台、多媒体远程可视会议系统、科技教育与培训、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等设施组成。

(5)****省科学技术馆新馆建设

****省科学技术馆新馆建设采用多媒体虚拟技术、机器人技术、高科技声光电及数码影视技术等手段,建设智能化网络环境,以现代结构造型、现代材料和独特的设计构思表达科学和技术的超前、深邃和新奇,建成****特色的现代化省级科技馆。

(6)大型科研仪器装备与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网建设

组建跨领域、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实验基地,提高重点领域的实验装备水平,营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重点整合现有科技研发、服务基地和各类大型仪器设备设施,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网;以网络应用为前提,在共建共享原则下,逐步构建网络化的科学仪器设备设施信息服务开放合作平台,增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和应用开放度,促进我省区域创新整体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7)科技文献共享系统建设

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的建设。开辟利用国际国内科技文献资源的渠道,加强数字图书馆标准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建设各类数字化的科技文献资源库。促进相关部门、地方科技文献网络系统的对接和共享。鼓励各类文献服务机构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和服务方式,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

(8)科学数据共享系统建设

对相关部门和行业长期持续积累的数据资源进行整理、汇交和建库;抢救濒临丢失的重要科学数据,实施重要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与国际国内科学数据组织的信息交换能力,推动面向各类创新主体的共享服务网建设,形成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

12.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平台

加强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人类遗传资源,标准物质、实验材料,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等资源的搜集、保藏和安全保护,整合和完善种质资源库、实验材料和标准物质资源库、岩矿化石标本和生物标本资源库;提高资源加工、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形成体现区域特色、质量稳定、库藏不断增加、保存和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的自然科技资源保障体系。

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9)自然种质资源、科技资源库及标准体系建设

重点建设作物种质资源、中药材种质资源、花卉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少数民族人类基因、实验动物、地质矿产等自然科技资源库以及古生物和古生命化石标本、岩矿石标本和宝玉石标本的保藏与研究基地,支撑自然科技资源系统评价和高效利用;构建自然科技资源标准体系,初步实现自然科技资源标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共享。

13.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构建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服务系统,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系统和技术转移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评估、技术交易、创业孵化、创业投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重点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

重大基础建设项目:

(10)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采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技术需求信息数据库、技术投融资信息数据库、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政策环境信息数据库、远程可视会议洽谈系统,开发网络信息服务软件,建立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有机联系的服务整体,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服务。

(11)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支持我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示范园、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园区二次创业,加强生物医药孵化器公共标准实验室、软件出口加工中心专业孵化器等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孵化器建设,形成集信息提供、投融资、成果孵化、中试推广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高效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2)科技中介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面向全省中小企业,集成创新服务资源,在生产力促进、科技咨询评估、创业投资、技术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重点培育一批骨干机构,形成组织网络化、产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中介服务网络,成为联系各创新主体、促进其互动的桥梁和纽带。

(四)基础科学

为加强我省原始创新,促进社会发展,推动我省基础学科建设,培养科学技术研发人才,开展持续创新,需要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

发展思路:坚持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重视科学的长远价值,围绕全省战略目标,建立和发展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领域,开展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等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点基础研究,争取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培养一批优势学科带头人和研究团队,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奠定基础。

优先领域:

14.生命科学

针对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医药、重大疾病防治、生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

重点基础研究内容:

(1)基础农学与基础生物学

主要开展农业动植物资源多样性、遗传改良、抗逆性机理和病虫害及畜禽疫病控制机理的研究;动植物优良种质选育理论及方法研究;****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及有利基因发掘研究;****特异动植物种质资源的生物学创新利用研究;耕地土壤环境的变化机理及持续发展利用研究;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研究;****生物资源及珍稀濒危动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研究;****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环境与肌体相互作用规律研究;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研究;少数民族遗传多态性研究,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机体免疫监管和疫苗的研制;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治的基础研究;****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寄生虫及重大疾病的致病机理及发生规律、预防途径研究;中医与中药学研究;民族医学与民族药学的研究。

(3)药物学、药理学和毒理学

主要开展云药及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活性筛选、结构整合、改造和修饰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研究;先导化合物和药物的筛选、评价;药物新剂型的应用基础研究;中药标准化和云药产业发展相关基础研究;创新药物临床前的基础研究等。

15.工程与材料科学

结合****省及其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特点,开展制造业、矿产资源开发、新材料、能源利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基础科学及其应用研究。

重点基础研究内容:

(4)材料科学

主要开展结构材料的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基础研究;新型高效催化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基础研究;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材料制备/零件制造过程中的虚拟仿真、优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研究;材料的纳米效应与纳米器件的应用基础研究;材料制备加工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演变、预测与应用基础研究。

(5)工程与技术科学

主要开展生物质能转换的化学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大型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和灾变防治的理论、方法和控制研究;岩土工程灾害与环境损伤防治基础理论研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与防灾减灾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现代地质勘查及成矿理论,矿床成因模式理论、地质异常矿体定位预测理论研究。

四、重大专项

为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本规划纲要围绕****省中长期科技发展重点方向和优先领域,进一步突出重点,凝练出若干类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作为专项,通过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中长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

确定重大专项的基本原则:一是适应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重大推动作用;二是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对更新产业技术起关键作用,能支撑重点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三是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突出****的特色和优势,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预期15年内取得明显效果。重大专项的实施,将根据****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我省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实施安全型卷烟;生物质能源;烟、糖、茶、胶、花卉、果蔬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新品种;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磷化工、煤化工;工业自动化与物流自动化系统;艾滋病防治及毒瘾戒断;民族药新药创制;高原湖泊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9个重大专项。

五、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省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

(一)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省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在大幅度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一要改革和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持续引导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增强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

二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全面开放。鼓励和支持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由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实施研究开发项目的机制。

三要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研究和开发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

四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活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力。

五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发展为企业创新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六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部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化科学研究体系

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建立有利于科研院所做大做强的创新机制,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一要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强科研机构能力建设,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势学科和研究基地,推动科研院所持续、提高和引领创新的能力。整合和集成现有科技资源,以****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为主组建“****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为全省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提供信息与决策支撑;围绕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大做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等一批省级社会公益类大院大所。围绕我省支柱和重点产业的需求,组建“****省工程技术院”,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二要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改善院所基础条件,支持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建设、基础性工作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三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院(所)长负责制,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在科技经费、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决策自,提高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内部协调集成能力,支持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开发。

四要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的有效激励机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和高等学校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知识流动、人才培养和科技资源共享。

五要积极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自主创新。积极争取和主动吸纳国内外重点高校、优势重点学科参与****省创新体系建设。鼓励、推动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力度。

(三)建设科技管理与服务创新体系

根据新时期科技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科技管理与服务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和加强政府科技宏观管理职能,做好顶层设计,集中目标,突出重点,强化公共科技服务职能,弱化对竞争性研发活动的具体干预,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推进省、州(市)、县(市、区)各级科技管理与服务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科技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完善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和落实法定财政科技投入等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科技工作考核评价、激励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宏观管理。建立健全科技宏观协调机制、科技决策机制、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机制、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创造保障条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科技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上。

二要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完善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度,加强评审过程的监督,加大专业化科技评审与评估机构的建设力度,扩大评审活动的公开化程度和被评审人的知情范围,注重对科技人员和团队素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评价,鼓励原始创新。

三要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要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改变评价过多过繁的现象,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创新活动,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贡献为评价重点;公益科研活动以满足公众需求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科技奖励制度,减少奖励数量和奖励层次,突出政府科技奖励的重点,在实行对科技成果奖励的同时,注重对人才的奖励,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

四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管理及服务体系。针对科技管理及服务行业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团在科技管理及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科技管理及服务机构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六、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为确保本纲要各项任务的落实,不仅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还必须制定和完善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所有政策和措施都必须有利于增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有利于科技支撑和引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本纲要确定的若干重要科技政策和措施,是针对当前我省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而制定的,随着形势发展和本纲要实施进展情况,将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一)贯彻国家创新政策,建立健全符合省情的自主创新政策措施

1.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政策

全面贯彻国家关于财政、信贷、税收、政府采购和市场准入等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立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要素协调发展的机制,实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盟、产学研联合体和承担政府研发任务的政策,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实施增强企业内在创新活力的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把获得专利、商标、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作为企业考核指标。

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采用国家和国际标准,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重点,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国家和省级重大建设工程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国家和省级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

3.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制定****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实施能力。研究提出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专利技术产业化和防范、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战略措施,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强化省、州(市)、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职能,在机构、人员、专项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重点资助在国内外申请和实施发明专利,支持有开发前景的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完善省、州(市)、县(市、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及应用服务系统、专利预警、维权援助机制,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检索、咨询、、培训和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中介机构。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联合创新,形成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引导企业加强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完善全省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专利与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挂钩、专利投资入股等激励机制,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和保护能力。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和协调,并优先采用。推动技术法规建设和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促使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效能性。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

4.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继续加强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政策。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我省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把农业科技推广成就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激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对农业科技推广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支持,鼓励和支持多种模式的、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支持面向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产业竞争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矿产、冶金、环保、节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技术工程化平台、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中间试验基地建设。

鼓励和支持用先进、适用技术对我省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进一步促进我省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

5.加大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力度,提高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整体水平

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有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使我省的科技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上有新的突破,通过扩大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实现重点跨越。对外科技合作项目要向应用开发类和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倾斜,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向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倾斜。继续推进省院省校科技合作,引导有条件的州市深化州(市)院、校科技合作,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机制做大做强一批项目和企业。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国内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合作项目。建立我省与东盟、泛珠三角地区、滇沪等区域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交流。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外科学研究和学术组织,支持我省科技专家、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参与或牵头组织国内外科学工程。建立培训制度,提高科技专家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支持科技专家在重要国内外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国际学术组织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

6.加强科学和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贯彻落实《****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制定《****省科学技术普及规划》,把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形式,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技术知识。面向农村、社区、青少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工作,支持边远民族地区建立少数民族科普专业队伍。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继续推广和深化现有的、深受群众欢迎的科普活动,逐步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动州(市)、县(市、区)综合性科普设施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县(市、区)科普长廊等公共设施作用。合理布局并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和使用效率。建立科普场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提高公众的参观和学习兴趣。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加强与公众沟通交流,繁荣科普创作,打造优秀科普品牌。鼓励著名科学家及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制定重大科普作品选题规划,扶持原创性科普作品。加强对科普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培养更多的科普人才。

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大型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集成,促进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民间和海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1.提高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要求,确保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励、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金参与,吸引民间、海外资金等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投融资体系,不断提高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加快技术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更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2.调整和优化科技经费投入结构

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政府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等科技活动,并引导企业和社会的科技投入。加强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以及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和科学技术普及的支持。合理安排科研机构(基地)正常运转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科技基础条件经费等的比例,集中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类大型科研机构的稳定投入力度。结合政府财力情况,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切实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的顺利实施,并继续加强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3.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建立科技计划与科研项目实施的评价及监管体系、跟踪问效及监管监察制度,提高科技投入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建立科研项目(课题)预算评审评估制度、科技经费预算管理项目库;探索科研项目经费事后补助机制,建立有效的经费监管机制,形成预算监督、内外审计监督和社会公共监督相结合的全程监督机制。按照国家和省级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构筑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我省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围绕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重点建设产业科技创新、公共科技服务、自然科技资源保存与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四大平台。我省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衔接,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借鉴其他省区的成功经验,制定各类科技资源的标准规范,建立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科技条件资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打破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同时体现区域特色,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形成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和创新团队

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培养和引进若干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以及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注重发现和培养一批有影响的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专家。面向国内外聘任一批著名科学家,组建科技发展战略顾问团,为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和提高全省科技进步水平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改进和完善职称评聘、突出贡献专家评审等高层次人才制度,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和引进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使大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持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高等院校要适应国家和我省科技发展战略及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实用技术专业人才。要在中小学教学中进行科技创新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并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多方式、多渠道培养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鼓励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支持企业吸引和招聘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

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

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到****省工作和为****省服务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建立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回****省发展的资助力度,大力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留学人员为****省服务的政策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公开招聘力度,重点实验室主任、重点科研机构学术带头人以及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逐步实行区内外公开招聘。实行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滇工作,对境外科技人才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营造引进人才与本地人才和谐共事、合作创新的环境。

科学技术的优点第6篇

关键词:哲学思想 継电保护

2004.9再修定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已经主要不再是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相对“既有理念”而言)类发展进步模式,而是与时俱进地演化为各种“新兴发展的共性技术理念(后简称“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如“数字计算机技术”升华形成的“数字化共性技术理念”等)在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推广应用类再创新发展模式。所谓“理念”就是指规律性本质特征。

本文探讨上述这种再创新发展模式中技术思想观点方法方面的一些规律性。同政治经济领域一样,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需要加强构建学术民主文化氛围与健全法制法规建设,以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光辉典范,同样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1、创新发展的同一标准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其创新发展的标准都可归结为具有内在同一性规律的统一标准。这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早曾倡导过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针对自然科学技术范畴,是否适宜增补一点,即:

“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为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所用。

这里在于强调与明确:

对于自然科学技术范畴的整体、全局意义上,无疑“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然而对于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而言,则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即使相对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形成与存在,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往往是滞后性的。毕竟“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创新发展的“内因、依据”,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则是创新发展必要适应的、有利性“外因、条件”。

2、“捷径、同化”潮流、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

在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依然同针对科学技术整体、全局意义那样继续强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则容易导致忽视甚者摈弃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满足、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并无建树阻力。

该技术观点,是发达国家、先进性“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推广与追求立竿见影效益、尽早占领市场的“捷径、同化”潮流。对其产生之根源,另文分析讨论。

显然,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相对这种“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的“捷径、同化”潮流而言,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其“全”创新发展的“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必然是要付出持续更多的研究与时间(滞后)代价的(技术性研究的分野,将是具体实际、明晰确凿的)。

3、“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全”创新发展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认知与正视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时,将能够超越(而非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与“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后来居上实现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相结合,达到“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模式。“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全”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

这一技术观点,主要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的深入性研究;

“共性技术理念”在专业个性技术领域里应用与发挥的、充分必要的个性特征形态的深入性研究。

其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诞生,都是同一轮与时俱进新共识的基础。

这种技术观点之所以不可能忽视或摈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给予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开辟了付诸实践的有利性保障条件(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进步发展情形除外)。

这一技术观点将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滞后性“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必然后来居上的一种发展进步道路。特别是针对普通工程技术产品领域,认知、正视与研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及其后来居上的规律性是必要、有益的。主要是事物本身内在性质规律的客观反映。

转贴于 4、“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是与时俱进认知的升华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与“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两者具有鲜明不同的特征: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简单的、无需研究确认“精华”与“糟粕”的划分,沿袭“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的全部或主体特征的,它是构成“捷径、同化”潮流模式的本质性标志(包括承袭既有遗留技术问题的无奈);

“既有理念(非优)”不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的结合,是有如“穿新鞋走老路”的、“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而非“高标准”的技术进步,不足以代表发展进步的主流。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困难的正是必须研究提取“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中的精华部分与升华发展为先进、新颖、现实性优势特征的;它是构成“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本质性标志与存在建树阻力的认知过程;又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其与一具体专业领域“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难产”并无矛盾,如当今教育领域因材施教“发展理念”的形成谈何容易;

“发展理念优势”符合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结合,是“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经得起认真对比、论证检验与新的共识的抉择,代表着发展进步的主流。

如果说客观上必要走过前者的发展阶段,那么两种技术观点的分野在于:

前者技术观点主要反映为,在其现行“半”创新发展进步形态停滞不前;

后者技术观点则主要反映为,主动进取、持续发展进步,直至实现这一轮到位为“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开头善始难,到位善终亦难。

如涉及人为思想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前者反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一种绝对化倾向性;后者则反映为对于相对普遍的“优优融合互补”理念重新的共识。

5、既有技术产品垄断性消极因素的转化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其权威专家方面忽视或摈弃了“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步入了单纯“高起点”的、“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的、“捷径、同化”潮流与“半”创新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不承认其“半”创新发展技术形态的固有技术欠缺,不给予“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以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对比论证、检验共识的机会(后者又不能以“论文”方式公开,以免可能失去本应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使其“奉献无门”正是对于后者的遏制)。这些非积极性意义的反映,是否正是现实一些相对比较突出的、垄断性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的弊病或隐患?

具体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科学技术产品领域,现实既有“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就是典型的“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产物。近20多年来,“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创造累积的财富与使之成为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其代表的只是“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相对于机电式传统保护技术产品的进步,然而如今它相对于“全”数字保护理念技术无疑又是确凿地落后了。

当前“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的“微机保护”技术产品方面,针对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全”数字保护、“全”创新发展)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请求,何以再三再五不予置理、长久给予“拒之门外”?现实是多数?于是不以为然?然而终究是局部、暂时的,因为“半”的落后保守性质是人为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现实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技术垄断”消极性因素反映,可能算不上是国家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性大问题,毕竟是其深入层次意义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之一。

社会主义中国现实市场经济机制下,在其主流的“技术转让”法定规范模式之外,针对“技术奉献”应该保障其具有同样法定规范的一席之地。因为在上述垄断性行业里对于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敞开法定规范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直接关系到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符合国家发展进步大局利益的。否则就为以“不予置理”来遏制“不同”研究成果问题,遗留下法律空白的滋生土壤。不难共识:

①融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优势因素等方面需要法制法规保障,传承与发扬光大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的方面,同样离不开法制法规的充分保障。

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科学性,能够成为将上述向消极性方面转化了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的重要精神力量。客观上,唯有将其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并使之继续发挥起支配作用的积极性意义,才是创新发展所期望的、相对充分有益的结果(也是互补融合优势)。

③对于“交流、奉献”目的的、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成果,试建议:可否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部门给予同样奉献爱心的关注,随时充分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将可能建树中国市场经济机制又一本质特色。

④与此同时,如果国家专业大企业,对于针对现行技术产品的固有技术欠缺请求“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者,是真诚欢迎(而非“拒之门外”),这样不仅与国家反技术垄断法规精神完全一致、更是维护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特色的、模范的具体贯彻执行者。

在“三个代表”思想精神指导激励下,中国革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已经做出与继续展示自己典范的光辉,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 考 文 献

科学技术的优点第7篇

关键词:哲学思想継电保护

2004.9再修定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已经主要不再是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相对“既有理念”而言)类发展进步模式,而是与时俱进地演化为各种“新兴发展的共性技术理念(后简称“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如“数字计算机技术”升华形成的“数字化共性技术理念”等)在不同专业技术领域里推广应用类再创新发展模式。所谓“理念”就是指规律性本质特征。

本文探讨上述这种再创新发展模式中技术思想观点方法方面的一些规律性。同政治经济领域一样,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需要加强构建学术民主文化氛围与健全法制法规建设,以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光辉典范,同样是自然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其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1、创新发展的同一标准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其创新发展的标准都可归结为具有内在同一性规律的统一标准。这就是哲学思想早曾倡导过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针对自然科学技术范畴,是否适宜增补一点,即:

“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为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所用。

这里在于强调与明确:

对于自然科学技术范畴的整体、全局意义上,无疑“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然而对于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而言,则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即使相对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形成与存在,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往往是滞后性的。毕竟“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创新发展的“内因、依据”,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则是创新发展必要适应的、有利性“外因、条件”。

2、“捷径、同化”潮流、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

在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依然同针对科学技术整体、全局意义那样继续强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则容易导致忽视甚者摈弃其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满足、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模式的“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并无建树阻力。

该技术观点,是发达国家、先进性“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推广与追求立竿见影效益、尽早占领市场的“捷径、同化”潮流。对其产生之根源,另文分析讨论。

显然,一具体个例专业技术领域里,相对这种“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的“捷径、同化”潮流而言,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与其“全”创新发展的“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必然是要付出持续更多的研究与时间(滞后)代价的(技术性研究的分野,将是具体实际、明晰确凿的)。

3、“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全”创新发展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认知与正视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时,将能够超越(而非停滞)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单纯“高起点”与“半”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后来居上实现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相结合,达到“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模式。“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是“全”创新发展技术进步形态的标志特征。

这一技术观点,主要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的深入性研究;

“共性技术理念”在专业个性技术领域里应用与发挥的、充分必要的个性特征形态的深入性研究。

其同“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诞生,都是同一轮与时俱进新共识的基础。

这种技术观点之所以不可能忽视或摈弃“共性技术理念优势”,是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给予对应的“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开辟了付诸实践的有利性保障条件(独立“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进步发展情形除外)。

这一技术观点将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滞后性“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必然后来居上的一种发展进步道路。特别是针对普通工程技术产品领域,认知、正视与研究“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及其后来居上的规律性是必要、有益的。主要是事物本身内在性质规律的客观反映。

4、“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是与时俱进认知的升华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与“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两者具有鲜明不同的特征:

“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是简单的、无需研究确认“精华”与“糟粕”的划分,沿袭“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的全部或主体特征的,它是构成“捷径、同化”潮流模式的本质性标志(包括承袭既有遗留技术问题的无奈);

“既有理念(非优)”不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的结合,是有如“穿新鞋走老路”的、“半”创新发展、单纯“高起点”而非“高标准”的技术进步,不足以代表发展进步的主流。

“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困难的正是必须研究提取“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体系”中的精华部分与升华发展为先进、新颖、现实性优势特征的;它是构成“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模式的本质性标志与存在建树阻力的认知过程;又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其与一具体专业领域“个性技术发展理念”的“难产”并无矛盾,如当今教育领域因材施教“发展理念”的形成谈何容易;

“发展理念优势”符合创新发展标准,其与“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结合,是“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经得起认真对比、论证检验与新的共识的抉择,代表着发展进步的主流。

如果说客观上必要走过前者的发展阶段,那么两种技术观点的分野在于:

前者技术观点主要反映为,在其现行“半”创新发展进步形态停滞不前;

后者技术观点则主要反映为,主动进取、持续发展进步,直至实现这一轮到位为“全”创新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技术进步形态。开头善始难,到位善终亦难。

如涉及人为思想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前者反映为“共性技术理念优势”的一种绝对化倾向性;后者则反映为对于相对普遍的“优优融合互补”理念重新的共识。

5、既有技术产品垄断性消极因素的转化

在一具体专业技术领域里,如果其权威专家方面忽视或摈弃了“专业个性技术发展理念优势”研究,步入了单纯“高起点”的、“共性技术理念优势”与“专业个性技术既有理念(非优)”相结合的、“捷径、同化”潮流与“半”创新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不承认其“半”创新发展技术形态的固有技术欠缺,不给予“全”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以内部“技术交流、奉献”、对比论证、检验共识的机会(后者又不能以“论文”方式公开,以免可能失去本应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使其“奉献无门”正是对于后者的遏制)。这些非积极性意义的反映,是否正是现实一些相对比较突出的、垄断性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的弊病或隐患?

具体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业科学技术产品领域,现实既有“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就是典型的“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产物。近20多年来,“微机保护”技术产品创造累积的财富与使之成为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其代表的只是“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相对于机电式传统保护技术产品的进步,然而如今它相对于“全”数字保护理念技术无疑又是确凿地落后了。

当前“半”数字保护、“半”创新发展的“微机保护”技术产品方面,针对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全”数字保护、“全”创新发展)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请求,何以再三再五不予置理、长久给予“拒之门外”?现实是多数?于是不以为然?然而终究是局部、暂时的,因为“半”的落后保守性质是人为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现实一些垄断性行业的“技术垄断”消极性因素反映,可能算不上是国家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性大问题,毕竟是其深入层次意义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之一。

社会主义中国现实市场经济机制下,在其主流的“技术转让”法定规范模式之外,针对“技术奉献”应该保障其具有同样法定规范的一席之地。因为在上述垄断性行业里对于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的研究成果,敞开法定规范的、“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直接关系到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符合国家发展进步大局利益的。否则就为以“不予置理”来遏制“不同”研究成果问题,遗留下法律空白的滋生土壤。不难共识:

①融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优势因素等方面需要法制法规保障,传承与发扬光大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促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的方面,同样离不开法制法规的充分保障。

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科学性,能够成为将上述向消极性方面转化了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的重要精神力量。客观上,唯有将其再予转化到积极性方面来,并使之继续发挥起支配作用的积极性意义,才是创新发展所期望的、相对充分有益的结果(也是互补融合优势)。

③对于“交流、奉献”目的的、不同技术思想观点方法研究成果,试建议:可否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部门给予同样奉献爱心的关注,随时充分敞开“内部技术交流奉献”的大门,将可能建树中国市场经济机制又一本质特色。

④与此同时,如果国家专业大企业,对于针对现行技术产品的固有技术欠缺请求“内部技术交流奉献”者,是真诚欢迎(而非“拒之门外”),这样不仅与国家反技术垄断法规精神完全一致、更是维护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特色的、模范的具体贯彻执行者。

在“三个代表”思想精神指导激励下,中国革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已经做出与继续展示自己典范的光辉,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