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10-16 10:34:23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第1篇

家庭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活动氛围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心理系统。家庭教育中,最显著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亲子之间。

一、注意亲子沟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中父母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为此,父母应注意:养成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和修养;坚持民主、平等地讨论问题,不武断,也不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真实、温和、明确地说出对孩子的感受,但不贬损孩子;多开展一些亲子游戏,保持一点童心童趣。

今年10岁的王某,父母都是工人,但她经常参加一些演讲,知识竞赛,做业余节目的主持人等活动。她的父母并没有着意从语言方面对她进行什么特别的训练,只不过平时喜欢和孩子交谈,乐于做孩子忠实的听众,无论多忙,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讲故事时,他们总是很认真地听,并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就这样,讲述―提问―倾听,长此以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现在是高中生的方某,一口气获得了四项发明专利。他的父亲是汽车司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带着他到车站玩,每次看到父亲和师傅们修车,方某既好奇又羡慕。终于有一天,四岁的方某回到家,把父亲买的玩具汽车、小飞机、小手枪,拆的拆,摔的摔,搞得家里一片狼藉,母亲气得直瞪眼,父亲起初也想厉声呵斥,杀杀小家伙顽皮的个性,可看到方某倒腾玩具的认真劲儿,他改变了主意,他和儿子一道修好了玩具。还对儿子修玩具中表现出的机灵劲儿大加赞赏。正是由于父亲的童心,没有抹杀方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孕育出了创造的火花。

做孩子忠实的听众,既能给孩子以鼓励,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和心灵沟通。相反,有些家长,由于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不深入了解孩子。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应该“平视”孩子,而不应该“俯视”孩子,不要觉得身为父母,就可以在家里主宰一切,想让孩子干什么,就让孩子干什么。不要过度压制孩子,身为父母毕竟和孩子成长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不一样,不能机械地拿自己成长、生活的环境、经验和孩子们相比较。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仔细分析观察现在的世界,包括电视、网络、报纸、书刊带给孩子的影响,从思想上、行为上理解外来世界带给孩子的影响。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父母也要听一听,聊一聊,尽量多留些时间和孩子们共同度过。

二、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其加强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条件,考虑社会的需要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小华(化名)是个聪明的孩子,父亲是药剂师,母亲是大学教授,从上学开始,他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各方面都表现很好。父母对他的要求很高,总希望他是最好的。到四年级时,有一次他考了第二名,父母责备他:你是不是这段时间没好好学习?从那以后,小华一考试就紧张,生怕不小心答错题,可是越怕越出错,他的成绩一直下降,到后来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

小华的问题源自于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本想让孩子更优秀,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设定一个合理的期望值,进而再鼓励孩子说,其实再加一把劲,你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这样比较利于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养成。孩子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更好地面对所有的事情。

大家都读过《母亲给出的答案》这篇文章吧!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她指着前面对儿子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后来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

这位母亲没有为儿子提出过高的期望,但是他却对儿子提出了恰当的期望。正是这种期望,使孩子不断进步,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第2篇

第一把“金钥匙”:拥有健康的体魄

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美好的未来,这是家长都明白的道理。但张梅玲却指出,如今的家长比较贪心,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于是,在这种“健康”思路的指引下,他们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结果“补”高了成绩,“补”坏了身体。对于这种情况,张梅玲用了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今,许多职业都不招近视眼,所以,忽视孩子的身体,会给孩子的未来埋下隐患。”所以,在张梅玲的教育理论中,保证孩子获得成功的第一把“金钥匙”,就是健康的体魄。

在一次访谈中,张梅玲曾提到: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有7.24%的青少年营养不良,有7.5%的身体肥胖,两个数据加起来,就占了青少年总数的近15%。张梅玲据此推测:中国现在的青少年总数大约是3.65亿,这意味着,有5500万的孩子身体不够健康。而且现阶段,中国青少年的平均体重每年都在上升,虽然身高也有所增加,但青少年的体质却一直在下降。所以,张梅玲提出,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锻炼健康的体魄。

身体健康的基础就是营养。家长应该为孩子们安排合理的饮食,保证孩子们每天能够摄取充足的营养:早上要吃饱,中午要吃好,晚上要吃少。对于许多孩子的偏食行为,家长要耐心纠正,比如向他们讲述每种菜的营养与好处,比如偏食会导致什么情况……长期的偏食,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偏食的孩子大都缺乏兼容和共享的品性。除了充足的营养,家长还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学会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帮助孩子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练就健康的体魄,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恒心与毅力。

第二把“金钥匙”:积极快乐的心态

张梅玲提出:“快乐是一种情感。”所以,家长们应该送给孩子的第二把金钥匙,就是积极快乐的心态。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心灵健康也不可忽视。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孩子当然也一样。“想让孩子快乐,首先就要研究一下,快乐来自哪里。”张梅玲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快乐,就是需要得到了满足。所以,家长应当适度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比如,孩子想看动画片,家长如果适时适度地让他看到喜欢的动画片,他就会感到快乐。

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快乐的心态,并非要满足孩子的每个要求。但张梅玲指出,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就算是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也不应当马上否定,不如尝试用另一个角度来向孩子解释。家长可以用“虽然……但是……”来回答。比如,三伏天,孩子想出去玩耍,家长就可以说:“虽然你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外面很热,万一中暑了怎么办?”这样,一方面肯定了孩子的建议,另一方面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家长的拒绝而产生逆反心理。

张梅玲还指出:家长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带给他真正的快乐。关于这一点,张梅玲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有一次,她买了一些鸡蛋回家,她大女儿的孩子刚两岁半,看到鸡蛋便仰着小脑袋说:“外婆,我帮你把鸡蛋放到冰箱里吧?”张梅玲听了,马上表扬她:“宝宝真不简单,能帮外婆做事了!”因为张梅玲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那就是特别希望得到肯定。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仅仅当成“孩子”,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比如,假期计划旅行时,家长可以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如果他们说想去北京或上海,还可以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去?这些地方有什么好……如果他早有准备,一定回答得头头是道;如果没有准备,当他们的意见不被看好时,他们自己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果他们的意见被采纳,他们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自信。

第三把“金钥匙”:一个良好的习惯

张梅玲一直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她提出,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张梅玲认为,送给孩子的第三把“金钥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都各自有着好习惯和坏习惯。所以,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既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养成良好性格。

当然,小孩子总是很难听得进大人们的大道理,所以,家长们不必费心去解释好习惯的作用。习惯的养成靠培养、靠督促,时间长了,好习惯自然就形成了。张梅玲提出“被动――主动――自动”的习惯形成公式,这种方式的采用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向孩子提出好习惯的养成要求,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进行训练。第二,进行激励与强化。第三,表达欣赏。

孩子做作业总是拖拉,可以要求孩子每天花15分钟列出当日的学习和娱乐计划,最重要的放在最前面,先完成,时间长了,习惯也就养成了;暑假要读的书,要做的作业,指导孩子都挨个做好计划,如果前面一项没有做好,就不要做第二项。这样,半年下来,孩子就能慢慢养成“先学习后娱乐”的好习惯。这对孩子做人也有帮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耐心。

第四把“金钥匙”:灵活的思维方式

世间总有是非对错,所以家长们总喜欢用“正确”的模式来教育孩子。比如从小就告诉孩子: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却从来没想过:培养其灵活的思维方式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成功。张梅玲就此提出:看事情看问题,千万不要绝对,家长们要送给孩子的第四把“金钥匙”就是灵活的思维方式。

其实,孩子的思维方式大都比家长更灵活,看问题也更全面、更创新,因为他们尚未形成思维定式。所以,家长们不要约束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家长们讲故事,不要一气呵成,晚点揭露谜底,让孩子多提问,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天马行空地思考,让他们为自己创造出多个选项来。比如做数学题,不要总是问“5+3等于多少”,张梅玲建议家长们多换一些问法,比如问“8是怎么来的”、“几加几等于8”,这时,孩子的思维就会开拓一些,比如“1+7=8”、“4+4=8”等。

有了灵活的思维方式,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力。孩子们最渴望的就是家长们的肯定,当孩子向家长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不管是绘画还是手工,不管是玩橡皮泥还是堆积木,家长都不要说“乱七八糟,不好,不像”。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你可以问孩子:“宝贝,你画的是什么,你做的是什么?”多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许当他们说完自己的想法后,你会情不自禁夸赞他们:“宝宝真是天才!”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天不一定必须是蓝色,夕阳不一定必须是红色……总之,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去束缚孩子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方式,对孩子未来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家长们一定要帮助孩子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绝不能禁锢孩子们的思维。

第五把“金钥匙”:给孩子一个多彩的舞台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所以难免有时会因“盼子成材”而强行将孩子们固着在某个舞台上。对于这种做法,张梅玲提议,给孩子一个多彩的舞台,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未来的方向,这也是家长送给孩子的第五把“金钥匙”。

有这么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只是天赋表现在不同的方面而已。让孩子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他才会真的感兴趣,真的开心,真的觉得适合与快乐。如果是他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领域,他也很难积极地去学习。所以,张梅玲指出: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合适的舞台,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挖掘潜力,找到自己合适的舞台呢?答案就是:给孩子一个多彩的舞台,让他参加更多的活动,以此来发现孩子的特长。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老师 家长

作为一名山区教师,有着二十几年班主任教学经验,让自己深深感到教育学生并不是一个人能解决,或是一个学校或是一个部门能解决,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到这个大家庭中,而且这也并不是短时间能解决,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努力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况且对一个在山区留守儿童居多的现象,更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农村教育的薄弱更多是学生家长的不重视,认为我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学校的事,学校有任务教育好孩子;另外有部分家长没时间管教自己孩子,也知道学习差,存在着把孩子送到学习目的是让孩子坐到初中毕业再就业的意识,进而加大学校的教育压力。

一个人最早是在家庭里接受教育的,当他逐渐长大,开始走向学校,去接受更加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受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模式,这两者应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现在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把对孩子的教育权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而家长却不重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际,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学生和家长身上得到了不同的表现。

在教学中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太好教育,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学习缺乏计划性、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人相处表现出的自私自利、早恋、迷恋网吧等等。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忙于挣钱,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不问也不管,由于家长诸多方面不配合工作,从而给老师带来很大教育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更大程度上调动家庭教育这股强大的力量,现在家庭教育处于的状况:

一、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现在家长大多是关心孩子的温饱和日常生活的琐事,如钱够不够用,上课期间不准玩电脑等。作为家长并没有真正关心自己孩子在想什么?没深入孩子心理进行心灵的交流?而在“回答您给孩子买玩具、吃的、穿的、用的等方面每月所花费用大约在什么范围”一项中,每月500元上的占13.4%,在回答“您给孩子买书、学习资料、学习类文具所花费用在什么范围”中,每月不足50,元的占57.2%。

二 、娇惯庞爱多,严格要求少。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其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这样做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益。正确的态度是是非分明,爱中有严,严中有爱。

三、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很多家长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多教孩子识几个字背几首诗就发展了他们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态度是知识能力并重,按智力形成规律教育。

四、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有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育,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导致了大量儿童心理异常的出现。

五、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调查显示,29.2%的家长采取谈话、说教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22.9% 的家长采取和孩子一起游玩、活动等方式对孩子施加影响。

六、希望期望多,因材施教少。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对孩子期望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家长只有从孩子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德育建设中的位置不可或缺,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德育力量将会成为和谐的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一支主力军。但大部分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较低,除了对自己孩子成绩问长问短之外,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认知很少。因此指导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我想学校当应尽快建立平台,多途径地向家长们渗透相关教育知识。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和家长理清关系:

一、指导家庭教育要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教师一样,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教师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但在我国,许多家长有过挨训的经历,许多教师有过训家长的体验。家长受到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的训斥后,会把羞恼、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轻则受训斥,重则得到一顿“暴打”。孩子受到伤害后,又会把怨恨投向告状的老师,师生关系又会受到影响。这样,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尊重家长,调动家长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保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二、从心里让家长读懂孩子。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认真去读。孩子的共性我们要读懂,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教育内容是什么、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在哪里等等问题,需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我们要读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智能差异、行为差异、潜能差异、环境差异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能。智能是多元的,要指导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好教育的起点,促进孩子弱势智能的提升。”孩子的心态我们要读懂,许多家长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对孩子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缺乏信心、困惑无限,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未给孩子心理上的疏导。因此,教师要给家长传授一些心理学知识,让那些实用而简便易行的心理规律助家长家教成功。

三、正确理清家教知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譬如,家庭教育十建议。为了让您的孩子受到各项良好的教育,现归纳十项建议,具体如下:

尽可能不让孩子请假。孩子有自信心,才会努力学习。父母要善于看到孩子的成功,不放过微小的进步,并大力表扬,切忌贬低和嘲笑。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与进步,比关心孩子的成绩更重要。在孩子面前不随便议论教师,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碟、整理自己的床铺等。在家里有责任感的孩子往往在学校也很努力。经常给孩子制定几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这比给孩子定大目标更有效果。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不放过任何教给孩子知识的机会。父母的实际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孩子看到父母投身于有意义的工作的姿态,也会效仿着努力学习。教给孩子在读书时善于提问题。例如让孩子思考书中的探险家成功的原因,想想谁在为此奋不顾身?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孩子做出结论。定下家庭学习规矩,例如“不完成作业,不许出去”。孩子肯定不喜欢这个规定,但父母应该坚持。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邹泓.好孩子好习惯. 北京出版社,2005.7.

[2]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 北京:华语出版社, 2001.4.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第4篇

关键词:婴幼儿;启蒙教育;早期教育;人生起点;性格培养

婴幼儿是人生的一个开始点,是走向成熟迈入社会的一个起步,也是人生重要的黄金阶段,因此婴幼儿的启蒙教育、早期教育,人生的第一位导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师的素质、品德、学识、及教育方法将给婴幼儿带来深深的影响力,也有着决定婴幼儿未来的人生爱好,自我选择发展的趋向作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情感及心理认识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学校做为启蒙教育的导师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位老师的身份,还扮演了一位母亲及知已朋友的身份,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不仅是知已,还有爱,在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婴幼儿学生的情感心理,在课堂上教师的正确教导开发着孩子的智慧,培养着孩子的认知能力,让孩子的身心向往着美好的人生迈进。

教师在做为婴幼儿时期的第一位家庭之外第一位早期教育者,除了在学校教育的方针下教导着孩子的品德及认知外,自身的素质及言行也是对孩子的一部分教育,教师应全面的看待教育孩子的问题,教师应了解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认识压力心理处于朦胧、简单、偏缪的状态,对于存在的事物、现象,及人类自身发展研究,总结的科学知识,及繁多的自然科学门类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应如何的运用自身的素质,教育方法引导着孩子的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的一个正确的起步。

针对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情感及心理方面各种因素教师也应了解,婴幼时期的孩子的情感不稳定,幼稚处于情感心理发展的开始阶段,教师的言行及情感表达方面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力。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情感心理正处在发展不稳定的时期,认知能力比较低,思维和逻辑能力达不到成人水平,但婴幼儿情感记忆力比较好,在进行教育婴幼儿孩子时教师利用具有情感色彩的说教,可让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很好的记住,然后逐渐培养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思维认知能力,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抽象性的思维,对于复杂的知识没有能力掌握,教师在教育婴幼儿孩子时,利用孩子的感知能力让孩子记住,并进行简单的思考引导性说明的教育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拿着苹果对孩子说这是一个圆圆形状的苹果,在他逐渐成熟时,它的皮的颜色有青变红,到红的时候就可以从树上摘下来吃了,你们喜欢吃吗?如果你要把苹果送给你爸爸妈妈吃我们需要两个苹果,我们要用数学来计算一下,一个苹果加上另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这样的话你把苹果送给爸爸妈妈就不会出现数量的错误了。

这是在教育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时一个实物举例说明的一个教育方法,下面我们不用实物说明的方法用图文说明的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教学来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在课堂的黑板上画一个圆形和一个三角形,用手指着圆形对孩子说这是一个圆形,这个呢是三角形,你的手中的笔,看的书,和你们见到的好多的东西形状都不一样,这个叫做几何形,在你们长大后考入大学,你们就会知道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形状了。

以上两个教学方法都是针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理的教育方法,我们只有深入的了解到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心理才能达到教之有方,学之能明的目的。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不是教纯粹的科学伦理,不是教科学公式及复杂化抽象化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时期的教育应是以孩子的心理,孩子的认知心理能力为主的教育,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应采取以培养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为主的课题,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为主的内容,在教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以简单的,符合婴幼儿孩子心理认知能力的范围中进行教学。因此做为婴幼儿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应做到自我心理素质、品性、知识及教学方法的正确、完善,应深入到婴幼儿孩子的心理及生活中不断的认识自己,不断的总结自己教育的错误,还要多学习,多掌握有关教育婴幼儿时期孩子生活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孩子的娱乐中不仅仅是一位教师,还是能给予孩子爱与知心的母亲与知心的朋友的角色,在孩子的娱乐中教师把娱乐的项目或游戏的性质结合在教育中,在娱乐中能给孩子带来启发,带来新的认识,在娱乐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严肃,在课外与孩子一起生活玩乐的行为都将影响着孩子,对于孩子的性格有着很好的塑造作用。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玩乐,好奇心强,没有毅力,自制能力差,容易被环境及教师的情绪影响;教师应做到在环境中以自已的情绪,言行来感染孩子,让孩子从自已身上认识到外界事物,让孩子心理上有个归宿感、安全感,无论在课堂上时间还是课外时间,教师应注重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应与每一个孩子接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培养自己在课堂的教学中与每一个孩子的互动,虽然没有在同一时间与每个孩子说话,针对性教育,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自己的生动的说教,并把说教的内容用表达的方法说给每一个孩子听,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老师是在说给自己的,这样孩子就会认真听课。

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止、情绪等方面也对孩子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能理解教师的举止与情绪的反常与突变,往往孩子容易受到影响,近而孩子转移了注意力而把学习的事给耽误了,因此教师在给孩子进行课堂教育时,应注重自已的言行、神态与往常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时的一致性,保持住班级的环境气氛让孩子不受干扰的进行学习。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学习接受外界事物的心理不成熟,没有很好的专注思考与深入学习对象的能力,缺乏逻辑性及深入性,由于缺乏判断对错,好坏的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用事实及概念的说明方法来引导孩子,让孩子从中学会简单的分析与认识,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好玩、多动,并没有意识到纪律的性质,在课堂上的随意动作与说话都是时有发生的,教师认识到这种情况下如果严厉的斥责并不能对孩子有好的结果,只能让孩子有着强制的约束自己一会儿,并不能从内心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教师应认真和蔼的告诉孩子如果调皮不遵纪律就学不会,学不好教师所教的内容,那么就无法考试,得不到合适的奖励与表扬了,教师在教育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时,所制定的纪律,所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都是融合为一体的,这样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会考虑的多,也不会只为学习而忘了纪律或为了遵守纪律而忽略了学习。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要学会因着不同的喜好而给予合适的作业任务,比如在美术中有的孩子画三角形,有的孩子画个圆,有的孩子不喜欢画三角形和圆,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又不与自己所教的内容有着冲突,还不会让其他的同学生气,模仿了。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性格是逐步发展成形的一个时期,教师应知道好的性格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有自我改变,自我认识,没有能力通过自我的选择学习中、环境中,来改变塑造自己性格的经验与认识,因此在人生中性格的培养与成形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与婴幼儿时期的教育环境,经历有着很深的关系。在婴幼儿时期阶段的学生,教师应把孩子的性格、心理与品德放在第一位,并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知识、有点认识,而是把一切所教的知识都看着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做为培养品德,塑造良好的心理、性格有关系的教育内容。

启蒙教育、早期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学习发展的一个开始点,是有着决定人未来选择与走向的一个开始,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个人科学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什么都无法独立的思考、无法判断,没有能力深入事实与社会;正处于被爱、被照顾、被关心的时期,也是学习与发展生存能力开始的时期,做为早教的教师应认真、审慎的对待。成人教师无法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思维有学习能力中看待问题的心理出发,无法真正的感受到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基于这一点,教师应除了多学习教育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外,还应了解到关乎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方面的特征,以更好的进行教育,在教师与婴幼儿学生之间不应存在间隔与距离,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应站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理特征方面理解所教导的内容,看看自己所教导的知识是不是更能让孩子理解、明白,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态度,在学生与自我之间能够互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表达能力差,不会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说不出所学到的知识有什么意义,更不会有目的的去运用这些知识,因此老师要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在哪里,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婴幼儿的孩子学习情况时,由于他们自身容易被各种事物及环境影响,又没有能力摆脱这些影响,很容易就无心学习,因此教师在发现这种情况时要学会去用其他的方法来转移孩子的情绪及注意力,让其很快的把心收回来放入学习中,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学习情况与高年级的不同,高年级有很强的制度与针对性,以分数考入与班级来施行教育的方法,比如高中学生。但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早教阶段就没有这个情况,因此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作业,以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来判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这个来针对性的给学生进行辅导、启蒙教育、早教,最无高深理论,不涉及那么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但重在培养婴幼儿的性格、心理及认知方面。

结束语:婴幼儿教育是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课题,也是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起点,因此,启蒙教育、早教教育是通向人生道路上第一个驿站。

参考文献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第5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引言

近几年,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的势头。屡禁不止的校园暴力事件不仅给学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阴影。校园暴力事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出现的原因往往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疏导。而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另外,我国的学生心理教育相对落后,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体系。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家校合作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第一位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形成健全的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如果孩子能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其心理状态自然而然也会获得良好发展。但是由于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甚至有些孩子的父母离异或外出务工,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第二,孩子承受过高的学习压力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很多父母给予孩子很高的期望,并且给孩子安排了很多兴趣班、补课班。但是家长本身的能力有限,很难合理地协调孩子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态度恶劣,甚至恶语相向。有的家长则采取放养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不管不顾,认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都会消失。这些不良的教育方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发孩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2]。反之,有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全方位的照顾严重影响了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形成。第三,很多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多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采取合适的措施来防止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些教师往往会忽视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会对学生做出不当的指责。这些不合理的教学行为都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另外,有些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这就导致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认知

家长的行为和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平等的姿态,以朋友的身份来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并让孩子有表达自我的机会[3]。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心理或行为上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不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打骂孩子。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伤害。家长可以将自己观察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和教师一同解决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尊重孩子,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校都采取提前放学、减少课后作业量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负担[4]。但是,部分家长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很多家长都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感受,自行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课后班。这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孩子往往也会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所以,家长在给孩子安排课后班时,要根据其实际的学习能力和客观情况,并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达到培养孩子特长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尊重每位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对于比较调皮的学生,教师要多多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维护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前提下,用爱影响学生。

(三)学校加大师资投入,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应加大师资投入并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教育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的心理教学工作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成立家长学校,营造良好环境

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家庭教育起首要作用。但是很多家长由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采取了很多极端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会疑惑,过去就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为什么现在就不可以了?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化,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用当下的情况了。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家长共同探讨心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给家长介绍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从而保证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第6篇

    一、当前我国家庭教育观念误区

    1、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观念,如果是对儿童开展适当的早期教育,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把人生竞争的起跑线定位于儿童阶段,甚至贸然地推出“输”和“赢”的概念,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初始阶段,早期教育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以儿童生活距离为半径,不能脱离实际,不顾儿童心理、兴趣爱好,小小年纪就让他们承担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后的“输”和“赢”。

    2、不要让孩子“荒废”了。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将来“荒废”了,但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仍然有家长因社会竞争的压力,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高于一切。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想尽各种办法,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竞自觉不自觉地在家中加重学业负担,还在采用早已被淘汰了的“题海战术”,孩子小小年龄就背负沉重负担,既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又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只要教育得法,人人可成天才。教育是否得法,对于孩子能否成才确实有极为重要和深远影响的作用。但一个人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不受遗传、环境和多种教育的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教育是否“得法”这个因素。家长不能因自己的孩子一时或一段时期成绩不尽人意,而一味指责学校教育,一心认为学校教育应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自己的孩子就能成龙成凤。家长们必须明白,人的智力、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适合升学深造;有的适合钻研技术;有的适合文科;有的偏好理科。总之,各有所长,各有所成,未必一定要求他们个个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培养目标定位脱离实际,只会徒增烦恼。

    4、千万别管孩子。这个观点似乎是针对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对孩子管束过多而发,也似乎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它与“孩子不能不管”的观点一样,都具有片面性,走极端。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孩子思想、健康、心理、生活、学习等各种行为的家庭管理。这也是家长的职责。教育孩子不应该去讨论“管”还是“不管”,应该去研究、去总结、去明确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怎么样去管。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不等于放弃原则;承认孩子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不要去引导,而放任自由。上述种种,不管观念怎样,家长都心怀良好的愿望,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他们违背了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或过早寄予重托,拔苗助长;或缺乏责任意识,贻误时机。对儿童的健康发展都不利。

    二、家庭教育的任务

    当今社会,人们愈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强调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然而,究竟应怎样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并不清楚,由此影响了家庭教育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家庭教育的任务。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关心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在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心理健康这一概念已为多数家长所认可,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及其它某些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容易为家庭所忽视。儿童如果在启蒙阶段得不到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引导,长大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从小开始就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思维或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好习惯一生受益,坏习惯贻害终身。所以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好习惯能使儿童健康成长,对日后成就事业有非常大的帮助。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三是配合学校教育,搞好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所重,互为补充。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家庭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学校能及时有效地将学生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真实地反馈给家长。另一方面,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愿望和建议也能反映给学校或老师。双方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的信息,以采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共同引导和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的环境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明确了家庭教育任务,还要有家庭教育的基础。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保证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

    1、家长的示范效应。孩子自出世以来,最先接触、交往的是父母。接触、交往时间最长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家长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做孩子的表率。

    2、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安心地、专心地学习的良好家庭环境。如家庭条件许可,可给孩子安排一个单独学习的房间,即使无此条件,也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有些家长交友广,兴趣爱好多,时常会有朋友在家中小聚,我们不反对家长的社会交往,但为了孩子,应把握一定的尺度和分寸,时间不宜过久,气氛不宜过分热烈。家庭气氛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的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父母之间的纠纷与不和,会给孩子造成困惑和迷惘。社会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子女往往性格孤僻,精神压抑。和协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3、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虽不能完全杜绝,但也尽量避免打骂孩子,要善于从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么一点点优点,给予他信心,也给他一点成就感,。让孩子愿意学习、想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例:一次在辅导自己的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完成语文生字练习时,发现他不是很专心,动作慢,且字写得不工整。先根据字的结构教写一遍,当他再写完一个字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有进步,写得好,再激励能够写得更快、更好。果然小家伙认认真真地把练习写完了。

给孩子的心理教育第7篇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

首先,基于社会各界的压力,教育中教学内容过多,教学任务过重,使很多家长都相信给孩子提前打好基础是必要的,这就促使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为迎合家长心态,逐步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显示教学实力,形成恶性循环。其次,教学体系混乱,教学方式过于简单,使得一些符合幼儿成长的教学内容按照小学的教育方式进行传授,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教学方式互相混淆,严重影响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得家长的教育观念急于求成,他们在教育中试图寻找捷径,以期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这种行为减少了孩子的兴趣,剥夺了孩子的天性,束缚了孩子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

二、应该采取的措施

1.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遵循孩子成长规律

在幼儿时期,孩子的特点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主要是通过游戏来摸索,进而了解世界。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在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场所,不要急于求成,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和给孩子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压力。所以不单单是孩子家长,社会各界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小学化的教学模式套用在孩子身上,也要避免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向小学过度而对孩子进行题海战术式的教育辅导。

2.加强幼师素质的培养,提供好的领路人

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领路人不但能够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还能极大地挖掘孩子的潜力。加强幼儿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对幼师进行培训,培养幼师具有绘画、跳舞、唱歌等基本功,并对幼师传授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育经验。使幼儿教育中的领路人具有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实力,具备开展多种适合幼儿的教育活动的能力,注重开发孩子全方面发展。

3.家长不应只注重分数,要关爱孩子成长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认为有了好成绩以后就有好前途,不断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特长班。孩子在自己施加各种压力的同时已经把兴趣消磨殆尽,不但没有培养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的潜能,反而给孩子发挥潜能施加了各种阻力,让孩子开始厌恶学习,这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家长应该深刻反思,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童年。

4.提高幼儿园质量,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为孩子成长和学习提供了环境,只有正规的、高质量的幼儿园才能让孩子尽情享受童年,在童趣中认识了解世界。幼儿园的办园目的应该明确,不应该受社会风气影响,一味追求高的分数,以灌输知识量的多少为幼儿园好坏的评价标准。幼儿园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场所,给孩子一个主动探知世界,与更多人接触的机会,使得他们的童年更加多彩多样,使童年充满快乐。

5.教育部门充分重视,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