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合集7篇)

时间:2023-10-12 09:39:14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1篇

1.1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淡漠

由于历史原因,人们认识的普通高师只是“师范教育”,这单一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和思维在普通高师根深蒂固。虽然现在也承担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但这仅仅是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变化。终身教育思想、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和意识并未在普通高师领导和教师头脑中形成,也未真正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更多的是表现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教师教育机构并未真正建立或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施仍限于学校层面。观念的淡漠带来教师教育工作定位模糊,绝大多数地方高师在性质上把教师教育机构定位为培训或实践基地,这种偏移造成了教师教育机构的职能与工作任务上漂忽不定,工作方向偏离教师教育轨道,工作内容和教学功能上除了传统的“师范教育”这一教师职前培养外只是完成某项教师在职培训任务而已。定位模糊带来体制混乱,职能含糊不清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头并行管理体制,学校教务、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学院系、各教学院系等部门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使得教师教育工作无法正常运行,同时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利益上的分配,教师教育工作又被人为肢解,诸如单设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使教师教育研究与应用无法全方位展开。

1.2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缺失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育机构缺乏自上而下的宏观指导与统一规划,致使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不确定性,即培养和培训教师应由什么机构和组织来实施。许多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没有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机构,教师教育资源仍分散在从事各相关学科专业活动的院系中。由于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缺失,相对独立的各部门就形成了多头并行的管理,致使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教学内容重叠交叉,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只是教师职前培养的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上级部门的规划不力有关。由于宏观管理不力,微观管理不畅,教师教育机构缺失,组织分散、效率低下,使普通高师教师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也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成效不高。

1.3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以本校学科专业教师为主,他们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培训者)。由于长期在高师院校工作或硕、博士毕业刚入职,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倾向于封闭式的学科专业教学。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所限,他们没有,也无法深入到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因此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直观的、全面的了解,更缺少与培训对象(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沟通。由于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紧缺,只能用学科专业教师来代替,导致校内外一些教育专家、教育专业教师重复聘任,资源浪费,甚至竞争资源。普通高师正因缺少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师资,导致因人设置培训课程、在职培训脱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培训内容是大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补遗等等。还有不少因为“运动式”的培训任务重,虽然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不同,但聘任同一培训者使用相同培训内容。单纯地完成培训任务,使得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效性不强。

2推进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针对目前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困惑,分析教师教育体系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可知,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2.1在观念上树立教师教育的一体观

教师教育是对教育者本身实施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性表现在使受教时段延伸即终生教育,使从教素养提高即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也就是要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一体观,其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一体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持续性,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阶段相互衔接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动态性。教师教育一体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体化的进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普通高师首先要正确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和完善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运行有序的教师教育体系。

2.2在体制上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

“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普通高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并不意味着学校层面领导的削弱,而只是学校领导方式的转变。应结合本校的现状,正确定位教师教育机构的性质和机构的归属,对原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学院系、继续教育学院等职能管理和教学资源部门进行整合。同时,建立与校外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优化、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机构应建立起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和支持体系,要把提高教师职后培训质量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重要条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应符合各阶段教师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要显示教育的阶段性,又能体现终身教育的整体性。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机构更应主动融入国家教师职业制度中,积极参与国家教师资格的认证。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面对的是教师人才市场,必须加强教师教育研究,打造自身的教师教育品牌,以品牌和特色在教师人才市场中立足。

2.3在师资上建设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2篇

1.是贯彻落实科普政策法规的重要举措。

国家和浙江省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办法》《浙江省科普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法规,尤其是《科普法》是提高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和水平,提高公众的科学技术素质的重要法制保障,从思想上、制度上、保障措施、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有关规定,保证了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不断加强科普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力度,使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党政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如2015年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为科普教育培训做出明确部署: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气象局、省科协等举办全省青少年科学嘉年华、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浙江分营、第五届中学生科普征文大赛等,超过4000所学校近20万名师生参加。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妇联等以“浙江农民大学”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民专业技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开展送科技下乡、博士生科技服务,举办林业科技周、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等。省财政厅、省科协等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对农村科普带头人、科普教育基地、农技协等给予奖补。省人力社保厅新建部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2家,部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0余家,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47家,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省总工会完成首批20家省级培训基地挂牌,开展职工技术服务月、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月等。

2.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优秀科普人才,尤其是动员科学家,为他们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提供服务,参与到科学普及的队伍中来。2015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时发表讲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院士们做科普,这是院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个科技规划中也都要有科普的内容。开展高层次科普人才交流,建立由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者、科学家和科普志愿者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事业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扎实有效地培训工作予以保障。

3.是抓好重点科普人群的科普工作关键手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要面向全体公民,但就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国家及社会的主观能力、条件出发,也要突出重点,把公职人员、城镇劳动人口、农民及未成年人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以点带面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要使未成年人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劳动人口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有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科学素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公职人员的科学素养水平在整体中位居前列。抓好上述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离不开教育培训工作。

4.是落实重点科普内容的基本载体。

科普工作涉及到科学和技术方方面面,但每年乃至每个时期应该有科普内容重点,如“十二五”时期,重点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重点内容的教育培训,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帮助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激发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团结和依靠社会公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创新创造创业,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筑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积极广泛宣传改革,引导公众科学理性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认识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促进改革发展进程。

5.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普及的资源包括中小学科学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职业、成人教育和各类继续教育,党校、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及化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机构中从事专兼职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和专家,以及离退休科技、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者组成的志愿者,其中有硬件设施,也有潜在的个体,这些潜在的个体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便可成为科普教育培训资源为科普工作服务。

二、科普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科普教育培训的重视不够。

根据国家科技部的《中国科普统计2014版》,2013年科普培训参与人数为1.65亿人次,比2012年减少630.57万人次,降幅为3.69%,其中浙江省降幅较大,达到了18%。从部门来看,科技部门举办的科普培训次数和参与人次都位于教育、科协、农业和卫生部门之后,仅列第5位。在现实工作中,各级部门对科普工作的重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地方更加重视科普设施基地建设,因为这些是有形的科普资源,而搞教育培训是无形科普,很难得到领导的重视,一般的人民群众也看不到。

2.对科普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不足。

《中国科普统计2014版》显示,2013年,全国投入的科普专项经费为463989万元,浙江省投入为30057万元,用于科普教育培训机构建设、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的经费屈指可数。2014年,浙江省科协系统科普经费20521.8万元,全省69个市、县(市、区)落实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经费近1000万元,但全省科普经费呈负增长、零增长的市县占18.8%。政府财政科普投入不足、鼓励科普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和缺乏良好的科普市场环境。

3.对科普教育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考核机制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指挥棒”,刘延东副总理表示,要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身改革,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更多用制度、政策、机制来推进科普工作,加强监测评估和督查落实,适应公众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形成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新局面。现行的科普考核激励机制,侧重于经费投入、基地建设、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只是定期通报各市、县(市、区)年度科普经费投入情况,监测科普设施建设面积等情况并排名,科普培训教育侧重于惠及人员数,对科普师资队伍建设,科普成效如何没有形成考核激励机制,对有关科技人员年度应该履行规定义务从事科普活动的时间、要求等也缺乏详细的规定。

4.开展创新方法等科普培训不够。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与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高低密切相关。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不仅要加强公众对科学内容的了解,更要提高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形成对科学具体而丰富的把握。但是,现阶段,创新方法教育与应用还没有作为科普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学校与TRIZ创新方法相关的课程开设还只是个案,对于国家主导推广的TRIZ创新方法还知之甚少,创新创业活动所积累成果的创新层次和级别偏低,缺乏必要的创新方法技术含量,成为创新创业发展的瓶颈。

三、完善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科普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研究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发挥社区、高校、群团、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共同开展科普工作。进一步完善“三微”平台等新媒体宣传网络,优化大众传媒科普类节目、栏目、频道,利用视频、短信、博客等新媒体丰富科普手段,逐步建立由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构成的大众科技传媒网络。通过外出考察、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科普师资的业务水平。完善正规教育体系中科普基础设施适用人才培养工作,利用现有科技传播学、科学教育、科学技术史等学科点和相关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科普领域的专业教师人才。定期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升在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与社会兼职科普专家的密切联系,发展和壮大兼职、志愿者队伍。

2.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普教育培训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积极构建全省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网络,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科普考核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人员科普情况考核激励指标和考核标准,设置科学的量化指标,将科普教育培训情况列入科普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科技类博物馆馆长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增加在编专职科学教育或展教人员的比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根据科普工作的特点和需求,选聘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兼职科普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专职教师,建设一支以兼职为主、多领域多学科的科普师资队伍。落实将相关科普人才的培养列入国家人才工作规划。

3.进一步加大科普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各地要将科普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对科普的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各级财政科普经费年增幅与当年科技支出增幅同步,支持重点科普专题宣传活动的开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科普宣传及教育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科普设施维护管理机制,确保现有的科普设施正常运行并发挥良好作用。定期开展科普实施情况监测评估,促进科普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推进创新方法等科普培训。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3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通用技术;专业发展;培训模式。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力度,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由此,普通高中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并成为必修课程[1-3]。通用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学科,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在高中课程当中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4-6]。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包含技术与设计1和2,选修模块包含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

1. 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2014年,《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把技术(含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作为选考科目,之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中明确通用技术考试内容为: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以及新增加的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通用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通用技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

2. 通用技术教师面临的突出问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通用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通用技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浙江省虽然通用技术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通用技术教师基本上是由物理、计算机、生化甚至是文科类“转行”过来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这就出现了现有普通高中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老师知识面窄、某些课程技术内容实践能力不强的局面。因此,现有普通高中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老师扩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培训成为当务之急[7-10]。

3. 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目标

目前通用技术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成为必学内容,经过需求调研和培训实践,培训项目需以“电工电子控制技术”为主要内容并兼顾“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进行专题培训,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高通用技术课程老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便使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更好的胜任通用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训项目应根据目前高中通用技术的教学现状所提出,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有助于解决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目前面临的困境,使他们专业知识得到拓展和教学能力得到增强。培训项目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如下:

(1) 学会教材内容,掌握课本知识理论和学科知识体系,使参训学员准确地把握通用技术学科高考改革脉络,在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技术教育理念。

(2) 经过实践培训,掌握电工电子控制技术中的焊接、制作、测试、仿真等基本操作技能,熟悉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及工艺、制图及CAD等专业技能。

(3) 了解先进的电控方法,拓展学员的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

(4) 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技能,并获得撰写相关教改论文的能力和方法。

4. 培训内容设计

针对学员现状和需求,培训项目设计的培训内容包括:①基础知识理论培训模块;②实践技能培训模块;③前沿知识拓展模块;④教学和研究技能培训模块。项目的培训目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培训过程中采用专题讲座、讨论互动、专家讲授、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从而达到培训目标、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5. 培训特色

(1) 注重培训调查研究。通过多途径进行训前调研,了解受训学校及受训教师的需求,为开展针对性培训奠定基础。培训要求做到“三”个适合,即教材、内容和方法适合受训教师的水平;“三”个提高,即学科专业知识、学科素养与教育能力提高。

(2) 注重培训形式创新。根据受训教师的特点及培训目标,强调培训的创新性。培训采用专题讲座、讨论互动、专家讲授、现场观摩、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实践培训主要是仪器操作、实物设计与制作、公司参观及试驾等。实训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演示,介绍设计与制作方法,学员再进行动手实践。

(3) 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在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依据基础教育的现实及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摈弃花拳绣腿、华而不实的培训形式与内容,注重理论引领,更加强实践操作,让每个学员能及时掌握前沿理论、领悟最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能够让这些理论与方法能够较为便捷有效地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根据目前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通过培训更新学员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从而提高高中的通用技术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海林. 加强教师在职培训, 不断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发展[J]. 江苏教育, 2013, 30: 92.

[2]陈伟强.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职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J]. 教育研究, 2013, 09: 112-119.

[3]冯蔚蔚.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周春.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5]龚燕江,冯爽. 通用技术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与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6: 28-32.

[6]赵若斌. 通用技术教师“控制与设计”模块培训[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6: 33-35.

[7]王明清, 陈作越, 徐筱跃.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培训体会[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05: 234-235.

[8]陈伟强. 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四种关系及应对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 07: 85-89, 115.

[9]毕景刚. 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的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 10: 122-125.

[10]丛敏.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以福建教育学院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为例[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7: 70-73.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4篇

一、培训重点与要求

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等六类重点对象的法律知识培训。

(一)领导干部培训

1、培训方法和形式:

(1)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培训制度,各党委(党组)中心组每年要制定详细的学法计划,采取集中学习培训与专家辅导等方法,每年至少安排4次法律知识内容的学习培训。坚持推行领导干部学法培训日制度。

(2)发挥党校在领导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对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三天以下的培训班,专修法律知识的课时不少于4课时;三天以上的培训班,学习法律知识的课时不少于1天。

(3)副处以上领导干部每年专门的学法时间要确保至少累计达到40个学时;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学法要达到30个学时;各镇、部门中层干部每年学法不少于20个学时。

(4)坚持举办法制讲座制度。要充分发挥普法讲师团、政府法律顾问、法学专家的作用,举办适合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的法制讲座,有针对地对领导干部学法进行辅导,这样的法制讲座每年至少要举办2次。

2、考试考核:

(1)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县司法局、县普法办共同组织对领导干部掌握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考试考核。

考试可采取闭卷、开卷等形式进行,同时也可采取布置作业、提交论文、撰写心得等形式进行,考试考核要有台帐记录,考试考核成绩应与干部年度考核结合起来。

(2)组织、人事部门应当把领导干部学法培训、考试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前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是否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否做到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应作为干部任免、晋升、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要逐步推行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

(二)公务员(执法人员)培训

1、学习培训的形式:

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可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形式,各部门也可采取脱产办班、专题辅导、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学习。公务员每年自学课时要达到32个课时,集中培训不少于8个学时。并利用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宣传工作,推动公务员学法和依法行政培训。

2、考试考核;

组织开展学法和依法行政培训,必须进行考试考核。按上级机关的部署,通用法律知识的统一考试由县人事局统一组织;涉及各部门专业法培训考试的,则由各部门自行组织考试考核,每年建档保存,作为年底普法考核依据;“五五”普法期间参加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已学习通用法律知识并通过考核的,可免于参加市统一组织的通用法律知识考试。

根据公务员有关法规,组织、人事局部门要适时更新公务员公共必修课程。考试(考核)成绩登记在全国统一的《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上,并由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盖章。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的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三)青少年培训

1、学习培训的形式

县司法局、教育局、检察院、法院、公安局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训。教育局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法制教育,确保小学每年法制教育课不少于10个学时,中学每年法制教育课不少于30个学时,大学每年法制教育课不少于20个学时;教育局、政法委、团县委、妇联要注重中小学生的法律启蒙和法律常识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作用,每两年对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进行一次轮训;教育局、团县委、妇联、关工委要积极开辟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可开展法制征文、法制辩论赛、法制猜谜等活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培训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关部门每年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不少于1次。县教育局、县普法办每年要开展好职业类学生法律课程培训工作。

2、考试考核

县司法局、教育局、检察院、法院、公安局要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培训的考试考核工作,每年组织归档。县教育局、县普法办每年要组织职业类学生法律课程培训教育的考试,并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五五”普法合格证书。

(四)企业经营管理者

1、学习培训的形式:

(1)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培训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年销售额在500万以上企业的骨干经营管理人员,每2年轮训一次。对其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个体、私营业主则采取专题辅导、举办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学习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每年学法时间应不少于30小时。

(2)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法律知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镇企业以镇为主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每年不少于2个学时;各主管局企业以条为主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每年不少于2个学时;工商联通过协会形式组织集中学习培训,每年不少于2个学时。

(3)国税、地税、环保、工商、质监等与企业比较密切的行政执法部门,则针对企业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互动式等形式到企业中去进行小班化的专业法教育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

(4)县经贸局根据企业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按照县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年度学法工作意见,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培训的指导。

2、考试考核:

按照“谁组织实施,谁负责考试考核”的职能分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自觉遵纪守法和依法经营管理,依法保护企业的经营安全和合法权益进行考核验收。考试考核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自上而下,避免重复。行业系统的考试考核主要以专业法为主。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考试考核要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每年进行一次。

县委宣传部、经贸局、司法局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法律知识工作的督导,并制定考试考核制度,结合企业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对其学法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县工商局、工商联、经济开发区要负责抓好个体私营业主、外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学习教育与考核考试工作。外经局、农经局、建设局、交通局、民政局、商业局等行业系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系统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培训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并抓好落实。

(五)新*人

1、学习培训的形式:

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对新*人的学法培训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1)县司法局负责全县新*人学法培训工作的具体业务指导,协助县普法办抓好检查督促工作,“新*人”管理委员会作好学法培训的登记和教材的发行供应工作。

(2)县公安局、交通局、劳保局、计生局、民政局等专业执法主管部门和法院、检察院应对新*人的法制学法培训列入年初工作计划,特别要把与新*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落实专职的教员,解决基层教育培训师资缺乏的问题,做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3)各镇要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内的新*人的学习培训工作。县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要加强专题研究,落实人员具体负责,要建立新*人法制培训学校,要做到人员落实,教育培训场所落实,制度落实,教材和课时落实,对新*人的学法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全年应不少于16课时,受教育面要达到注册登记人员的50%。对新*人用工超过100人的企业单位,应设立教育培训点。

(4)对居住在城郊结合部的和从事个体私营的新*人,由居住的镇、村(居)民委统一组织。对私营经营者工商管理部门应帮助协调指导,法制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课时达8小时。教育面达30%以上。

(六)农民和农民工

1、学习培训的形式:

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各镇党委要开展农村“两委”干部法制教育轮训活动,每年轮训1次;组织部要通过远程教育培训,5年内培养一批农村基层兼职法制干部。

各镇还要进一步做好培训基地的建设,全县各村都要建立农民法制学校,对村民的法制培训每年不少于1次。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要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培训教师队伍。各镇各部门要有计划地选聘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有关专家、学者担任受课教师,并完善管理制度。争取到20*年,逐步调整好全县普法讲师团队伍,实现专门储备,定向培养,动态管理,资源共享。

(二)加强培训教材建设

建立健全教材编审、评估和奖励制度,逐步形成具有普法工作特色、内容规范实用的法制培训教材体系。本着“少而精”、“管用”的原则,专业知识培训教材由县普法办统一规划,组织编写,也可以在省市的普法教材选定相关教材。教材建设要满足各类不同对象学习方式的需要,加强电子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教材、网上电子课件等多种类型教材的开发,树立精品意识,确保质量。

(三)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

根据县《20*年-2*0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要求,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并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有所递增。对重点对象培训,要给予重点保证。各级培训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还应积极拓宽培训途径,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

三、领导与管理

(一)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县普法办要成立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要抓好教育培训工作。“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一级带一级。要制定本级本单位普法对象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实行培训目标管理,把规划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评选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建立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培训管理体制。县普法办负责全县普法对象教育培训的规划制定、政策协调、业务指导和相关信息服务工作。各镇各部门负责制定本镇、本部门普法对象教育培训规划,落实上级调训计划,组织、协调、实施本镇、本部门普法对象教育培训工作。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5篇

【关键词】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困惑;一体化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nfusions that engag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offers fundamental approaches and solutions therewith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make it sustainable.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Puzzle;Integration

教师教育是融教师职前培养、入职任用、在职进修的一体化教育。履行这种教育的体系是教师教育体系,它是当今普通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普通高师除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外,正愈来愈多的承担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的各类培训工作,教师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普通高师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如何优化、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增强其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使教师教育尽快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则应成为普通高师教育决策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所面临的困惑

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普通高师也由传统的“师范教育”这单一的教师培养模式向教师职前培养、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等多层次的教师培养模式转变。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普通高师所承担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各类培训工作愈来愈多,尤其是2010年起我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的实施,使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1.1 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淡漠

由于历史原因,人们认识的普通高师只是“师范教育”,这单一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和思维在普通高师根深蒂固。虽然现在也承担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但这仅仅是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变化。终身教育思想、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和意识并未在普通高师领导和教师头脑中形成,也未真正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更多的是表现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教师教育机构并未真正建立或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施仍限于学校层面。观念的淡漠带来教师教育工作定位模糊,绝大多数地方高师在性质上把教师教育机构定位为培训或实践基地,这种偏移造成了教师教育机构的职能与工作任务上漂忽不定,工作方向偏离教师教育轨道,工作内容和教学功能上除了传统的“师范教育”这一教师职前培养外只是完成某项教师在职培训任务而已。

定位模糊带来体制混乱,职能含糊不清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头并行管理体制,学校教务、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学院系、各教学院系等部门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使得教师教育工作无法正常运行,同时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利益上的分配,教师教育工作又被人为肢解,诸如单设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使教师教育研究与应用无法全方位展开。

1.2 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缺失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育机构缺乏自上而下的宏观指导与统一规划,致使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不确定性,即培养和培训教师应由什么机构和组织来实施。许多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没有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机构,教师教育资源仍分散在从事各相关学科专业活动的院系中。由于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缺失,相对独立的各部门就形成了多头并行的管理,致使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教学内容重叠交叉,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只是教师职前培养的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上级部门的规划不力有关。由于宏观管理不力,微观管理不畅,教师教育机构缺失,组织分散、效率低下,使普通高师教师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也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成效不高。

1.3 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以本校学科专业教师为主,他们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培训者)。由于长期在高师院校工作或硕、博士毕业刚入职,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倾向于封闭式的学科专业教学。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所限,他们没有,也无法深入到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因此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直观的、全面的了解,更缺少与培训对象(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沟通。由于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紧缺,只能用学科专业教师来代替,导致校内外一些教育专家、教育专业教师重复聘任,资源浪费,甚至竞争资源。

普通高师正因缺少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师资,导致因人设置培训课程、在职培训脱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培训内容是大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补遗等等。还有不少因为“运动式”的培训任务重,虽然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不同,但聘任同一培训者使用相同培训内容。单纯地完成培训任务,使得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效性不强。

2 推进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针对目前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困惑,分析教师教育体系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可知,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2.1 在观念上树立教师教育的一体观

教师教育是对教育者本身实施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性表现在使受教时段延伸即终生教育,使从教素养提高即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也就是要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一体观,其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1]一体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持续性,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阶段相互衔接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动态性。

教师教育一体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体化的进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普通高师首先要正确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和完善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运行有序的教师教育体系。[2]

2.2 在体制上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

“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3]普通高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并不意味着学校层面领导的削弱,而只是学校领导方式的转变。应结合本校的现状,正确定位教师教育机构的性质和机构的归属,对原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学院系、继续教育学院等职能管理和教学资源部门进行整合。同时,建立与校外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优化、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机构应建立起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和支持体系,要把提高教师职后培训质量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重要条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应符合各阶段教师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要显示教育的阶段性,又能体现终身教育的整体性。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机构更应主动融入国家教师职业制度中,积极参与国家教师资格的认证。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面对的是教师人才市场,必须加强教师教育研究,打造自身的教师教育品牌,以品牌和特色在教师人才市场中立足。

2.3 在师资上建设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师资队伍是关系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成败。普通高师应高度重视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建立以本校教师为基础的教师职后培训团队。在职称晋级、课时待遇、职后教育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并给予充分保障,鼓励学科专业教师深入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和定期支教,使之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有直观的、全面的了解,以弥补在教师教育研究和职后培训方面的经验不足。同时,注重选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参与教师职后培训,形成动态更新的职后培训团队。通过对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国教师教育进人一个历史性转折和改革发展新时期,建立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教育加快一体化进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与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培养基地,应更新观念,突破体制上的障碍,建设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努力构建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普通高师的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模式,逐渐由“师范”学历教育转向教师资格教育,完成向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战略性转变,尽快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董吉贺,穆国华.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6(3).

[2]任少静.中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学园,2009(3).

[3]管培俊.为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素质教师[J].人民教育,2003(17).

[4]朱旭东.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当代教师教育,2012,9.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6篇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Puzzle;Integration

教师教育是融教师职前培养、入职任用、在职进修的一体化教育。履行这种教育的体系是教师教育体系,它是当今普通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普通高师除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外,正愈来愈多的承担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的各类培训工作,教师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普通高师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如何优化、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增强其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使教师教育尽快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则应成为普通高师教育决策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所面临的困惑

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普通高师也由传统的“师范教育”这单一的教师培养模式向教师职前培养、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等多层次的教师培养模式转变。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普通高师所承担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各类培训工作愈来愈多,尤其是2010年起我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的实施,使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1.1 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淡漠

由于历史原因,人们认识的普通高师只是“师范教育”,这单一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和思维在普通高师根深蒂固。虽然现在也承担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但这仅仅是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变化。终身教育思想、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和意识并未在普通高师领导和教师头脑中形成,也未真正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更多的是表现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教师教育机构并未真正建立或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施仍限于学校层面。观念的淡漠带来教师教育工作定位模糊,绝大多数地方高师在性质上把教师教育机构定位为培训或实践基地,这种偏移造成了教师教育机构的职能与工作任务上漂忽不定,工作方向偏离教师教育轨道,工作内容和教学功能上除了传统的“师范教育”这一教师职前培养外只是完成某项教师在职培训任务而已。

定位模糊带来体制混乱,职能含糊不清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头并行管理体制,学校教务、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学院系、各教学院系等部门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使得教师教育工作无法正常运行,同时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利益上的分配,教师教育工作又被人为肢解,诸如单设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使教师教育研究与应用无法全方位展开。

1.2 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缺失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育机构缺乏自上而下的宏观指导与统一规划,致使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不确定性,即培养和培训教师应由什么机构和组织来实施。许多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没有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机构,教师教育资源仍分散在从事各相关学科专业活动的院系中。由于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缺失,相对独立的各部门就形成了多头并行的管理,致使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教学内容重叠交叉,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只是教师职前培养的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上级部门的规划不力有关。由于宏观管理不力,微观管理不畅,教师教育机构缺失,组织分散、效率低下,使普通高师教师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也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成效不高。

1.3 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以本校学科专业教师为主,他们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培训者)。由于长期在高师院校工作或硕、博士毕业刚入职,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倾向于封闭式的学科专业教学。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所限,他们没有,也无法深入到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因此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直观的、全面的了解,更缺少与培训对象(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沟通。由于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紧缺,只能用学科专业教师来代替,导致校内外一些教育专家、教育专业教师重复聘任,资源浪费,甚至竞争资源。

普通高师正因缺少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师资,导致因人设置培训课程、在职培训脱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培训内容是大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补遗等等。还有不少因为“运动式”的培训任务重,虽然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不同,但聘任同一培训者使用相同培训内容。单纯地完成培训任务,使得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效性不强。

2 推进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针对目前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困惑,分析教师教育体系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可知,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2.1 在观念上树立教师教育的一体观

教师教育是对教育者本身实施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性表现在使受教时段延伸即终生教育,使从教素养提高即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也就是要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一体观,其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1]一体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持续性,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阶段相互衔接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动态性。

教师教育一体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体化的进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普通高师首先要正确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和完善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运行有序的教师教育体系。[2]

2.2 在体制上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

“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3]普通高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并不意味着学校层面领导的削弱,而只是学校领导方式的转变。应结合本校的现状,正确定位教师教育机构的性质和机构的归属,对原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学院系、继续教育学院等职能管理和教学资源部门进行整合。同时,建立与校外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优化、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机构应建立起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和支持体系,要把提高教师职后培训质量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重要条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应符合各阶段教师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要显示教育的阶段性,又能体现终身教育的整体性。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机构更应主动融入国家教师职业制度中,积极参与国家教师资格的认证。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面对的是教师人才市场,必须加强教师教育研究,打造自身的教师教育品牌,以品牌和特色在教师人才市场中立足。

2.3 在师资上建设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普法教育培训内容第7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训需求;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42-02

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有别于普通教育,即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实际技能水平为出发点,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国家相继出台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水平息息相关。而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偏向“年轻化”,青年教师队伍对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举足轻重,因此,这无疑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青年教师调查概述

笔者通过阅读国内外教师培训研究方面的文献,在了解相关培训理论的基础上,以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设计调查问卷,深入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培训情况及培训需求,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79份,实际回收75份。

二、青年教师的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教师具有以下特征:①年龄较小,30岁及以下的占56.7%;②学历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8.3%(其中研究生占18.3%);③.“双师型”教师较少,33.3%的教师无职称,46.7%的教师无职业资格;④教龄较短,2年及以下的占48.3%,3~5年的占20%;⑤普通教师居多,占76.7%;⑥来源单一,基本上从学校到学校,40%无企业工作经验;⑦进校时间较短,2年及以下的占48.3%。这些基本信息为培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培训现状分析

1.参加过的培训与学习。被调查者曾参加过的培训与学习有:教学方法的培训(70%);对学校政策、上级文件的学习(43.3%);深入企业学习(41.7%);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培训(41.7%);计算机培训(40%);技能培训(36.7%);课程开发方法培训(33.3%);管理知识培训(30%);外语知识培训(11.7%);其他(1.7%),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培训普及性最大,这是教师最常参加的培训。

2.参加培训的原因。被调查者以往参加培训主要是学校要求(占78.33%),其次是领导指派(占43.33%),自己主动要求的只占36.67%,由此可知,被调查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培训效果。

3.参加培训的效果。通过调查显示,38.33%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为60%~80%,3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实用性为40%~60%,1/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用性在40%以下。可见,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学习的内容实用性并不理想。

4.参加培训的评价。被调查者认为之前的培训实践训练少的占55%,不能按需选择内容的占40%,内容单调、针对性差的占35%,由此可知,被调查者对参加过的培训不满意主要集中在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这对负责培训的部门如何确定培训内容提出了要求。

三、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

针对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及培训现状,对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是提高培训项目实用性、适用性、有效性的关键。经过调查,青年教师在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师资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一)培训内容

笔者从学历、岗位、职务三个角度了解青年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情况:

1.不同学历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情况

由表1可知,大专及以下学历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训的侧重点排前三的依次是:专业技能、学习方法与能力、职业发展与规划;而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被调查者观点是一致的,认为培训的侧重点排前三的依次是:专业技能、职业发展与规划、学习方法与能力。其中“专业技能”在所有调查者中均排第一,这与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有一定的联系。

2.不同岗位和职务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情况。通过SPSS统计结果,从岗位的不同来看,理论教师认为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训的侧重点排前三的依次是:专业技能、学习方法与能力、职业发展与规划;理实一体化教师认为排前三的依次是:专业技能、职业发展与规划、学习方法与能力。从职务的不同来看,普通教师与理论教师的观点一致,骨干及以上教师与理实一体化教师的观点一致。

综上所述,被调查者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训的侧重点排前三的基本是一致的,尤其将“专业技能”排在首位,可见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对专业技能的重视程度。

(二)培训时间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希望将培训安排在暑假(占71.67%),这可能与平时工作繁忙,尤其是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班主任的工作,平时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有一定关系。

(三)培训师资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最希望选择的培训老师是一线教育能手(47%),这与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有密切联系,一线教育能手符合既精通理论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其次是企业家(31%),因为企业家了解企业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了解工作岗位,能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再次是知名教育家(15%)。

(四)培训方法

由表2可看出,被调查者希望采取的培训方法首选是观摩教学,其次是名师引领,再次是专题讲座。

(五)培训考核方式

通过SPSS统计可知,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合适的考核方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综合考评、平时观察、上一节被认可的好课,排名最后的是卷面测试。由此可见,被调查者理想中的考核方式均比较实际,无论是全面的综合考评、随机的平时观察还是上一节被认可的好课,都体现了将培训的最终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浙江公路技师学院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培训内容:以专业技能、学习方法与能力、职业发展与规划为主,尤其专业技能重要性显著;(2)培训时间:以暑假为主;(3)培训师资:以一线教育能手和企业家为主;(4)培训方法:以观摩教学、名师引领、专题讲座为主;(5)培训考核方式:以综合考评为主。浙江公路技师学院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是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训需求的一个缩影,各职业院校间因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目标等的不同,在青年教师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法等方面有所区别,但因为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殊性,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大体一致。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高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王宣承.关于多选题和排序题的SPSS处理[J].市场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