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合集7篇)

时间:2023-10-12 09:38:53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第1篇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092-02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目前中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9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2.5%,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31%,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许多问题,应在法律上予以应对。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首要问题,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目前中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9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2.5%,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31%,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同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二)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大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也影响到老年人口比例的分布。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的老龄化程度。

(三)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世界上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已达66个,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人均GDP为10000美元以上,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来满足老龄化所致的医疗卫生需求。我国是先老后富,人均GDP仅1000美元。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有直接关系,因而形成了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当我国进入老老龄化社会时,我国所拥有的财富无法满足大量的仅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养老就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

(四)相关法律结构框架不完善

1996年我国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现行法律已经难以满足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同时,我国目前实行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确立于1997年,这个制度本身及其在运行过程中都面临诸多问题。我国自1951年来2月6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来,虽然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卿三个法律性文件,但只有一部人大颁布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除此以外其他法律都出自国务院和地方,法律结构框架不完善。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一)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从327亿元增加到3043亿元,增长近10倍,其中用于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各种费用从149亿元增加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有人预测到2030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将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

(二)社会供养矛盾突出

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据统计,50%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和80%左右的农村老人在银行中基本上没有存款,只能依靠子女或社会供养。老年人口的储蓄水平低于全国人均储蓄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核心家庭比例上升,世代同堂比例下降。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至今我国尚有500万贫困老年人口,他们有的处于老少边穷地区,有的身为孤寡,有的染病在身,有的身患残疾。在人生的晚年仍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病痛的折磨,他们成为社会最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和脆弱群体。

(三)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尊重和帮助。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对策

近年来为应对社会的快速老龄化,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也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适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此次修订草案做出较大修改,从现行法6章50条扩展到9章86条,新增38条、修改38条,未作修改的仅10条。草案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并增加了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三章,意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供法制保障,这次大修也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同时,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更需要加强老龄理论和立法研究,其具体内容包括:

(一)制定适当的人口政策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不仅要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过快。因此,首先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减轻小型家庭的养老压力。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增加人口出生率,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二)完善养老法律保障制度

一是加强养老保障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要加强养老保障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确保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应专门制定《养老金法》《社会保险法》或《养老保险条例》及相应的配套法规规章,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加强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立法,建立多层次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法制建设,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规,以指导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规范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的组建等,确保人人老有所医。二是建立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养老和医疗救助制度。对于那些无经济来源的老人,应通过社会医疗救助来帮助他们,社会互助基金和老人专项医疗基金则主要作为患重病、长期患病和高龄老人的医疗补充资金。三是加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强制性,减少养老保险金的支付风险。为加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强制性,对拒不缴纳法定的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娜用、侵占保障基金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是强化保险费收缴功能、达到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防范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重要法律对策。

(三)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法律法规

借鉴世界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开展和加强社会化养老助老服务。应大力推行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对失能老人和高龄老人生活照料和各项服务,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加快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为了使老年人的管理服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必须对老年人的管理与服务、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小区建设、养老院管理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条例和细则,使这项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倡导社会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共建,完善社区单位的文体场所、服务设施的建设等。

(四)完善精神赡养方面的立法

完善精神赡养方面的立法,立法缺陷使得支持精神赡养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精神上的慰籍的义务。这是精神赡养在我国法律中仅有的体现。但是,对赡养人不履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应承担何种责任,法律上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需要将精神赡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畴,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

(五)加强老年产业化建设

老年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即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为他们提品和服务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等多种行业。目前我国老年产业化水平还很低,敬老院数量有限,且功能、设施水准较低,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老年产业领域,一方面可以化解老龄化压力;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霞.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J].时代报告,2011(8).

[2]崔卓兰,赵静波.我国老龄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其法律对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第2篇

战略应对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也将长期存在。因此,新修订的《老年法》确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所谓长期战略任务,就是要有长期战略思维、长期战略规划、长期战略准备和长期战略对策。要有长期战略思维。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社会是全新的社会形态,不管是解决养老问题,还是解决其他问题,都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这个重要因素。要有长期战略规划和长期战略对策。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长周期性和复杂性,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能靠应急,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必须总体规划,超前设计,分步实施。必须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进行全面规划,从制度和政策法规层面来进行顶层设计,防止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走弯路,甚至走错路,制定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和行动纲领。

积极应对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可逆转的特征,只能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回避。在联合国提出“积极老龄化”理念之前,一部分国家政府和学界对人口老龄化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担心劳动力老化、劳动力素质下降,影响经济发展,担心老年人过多,家庭和社会抚养负担过重等。“积极老龄化”理念提出后,改变了人们对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传统认识,人口老龄化不仅有“危”也有“机”,老年人也不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因此,要树立积极的老龄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更加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要转危为机,人口老龄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有发展机遇,我们既要迎接挑战,也要抓住机遇,特别要抓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庞大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把沉重的“夕阳事业”办成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潜力和作用,老年人有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优势,要调整社会政策,破除影响老年人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阻碍,吸纳更多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老年人独特的作用。既要看到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又要看到我国社会制度、组织体系和文化传统的特殊优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和组织优势,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孝文化传统的国家,尊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是我们的传统,这些优势将在今后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综合应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长周期、深层次的,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宏大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建设“硬件”,又要完善“软件”,建立全社会责任共担、综合应对的体制机制,也就是按照我国老龄工作方针“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要求,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当在建立制度、完善体系、提供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等方面承担责任,特别是在制度建构和政策设计上,必须吸取西方高福利国家的教训,立足我国特殊的国情国力,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只能承担有限责任,政府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特别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让发挥社会力量“唱主角”,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要根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软实力”,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软实力”将越来越重要。要加大敬老爱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借鉴西方国家对公民道德和诚信信用情况进行评估的做法,把尊老敬老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择业、晋升、上学、考评的重要依据。要弘扬家庭养老的优秀传统,在强调居家养老的同时,不能削弱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我国历史上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老年人生活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保障,靠的就是大家庭的集体力量。必须指出,今后无论国力如何强大,政府责任如何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如何发达,也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家庭仍然是养老的第一居所,特别是家庭提供的生活护理、精神慰藉、亲情关爱等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

科学应对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第3篇

回良玉指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各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要通过此项研究,为国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表明,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来的冲击空前强烈。而与此同时,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还存在着制度准备不足、老龄保障和服务发展滞后等薄弱环节。将老龄问题看成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将有利于促进有关部门在养老、医疗、福利、社区服务等应对措施上的完善。与此同时,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启动,也必将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

来自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的消息称,10年中我国老年人口增长5000万,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人的增幅“跑步前进”,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发展到三四个人中就有1个,且高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

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超乎想象,随之而来的是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出现的挑战。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家总人口的7%,那么该国家就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比例已达11,21%;2001年,65岁以上人群比例也将达到7%。也就是说,在本世纪初中国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来自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从今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9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三四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

对此,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不无担忧地说:“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和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老龄化社会趋势的加强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任季萍告诉记者,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此外还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因此,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首先是养老保障的压力大。据权威部门统计,1998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l亿人,供养比例将达到2.5:1。

其次是医疗保障压力大。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倍。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下,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个问题是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相关调查还表明,我国老龄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短线”之中的“短线”。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老年人问题涉及到几种社会关系:老年人自身、老年人的亲属以及社会所有人,因此才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从长远来看,相关应对策略应该走向机制化、体系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陈劲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龄化是任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会遭遇的一大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的讲话中将老龄问题表述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此,陈劲松的看法是,“之所以将老龄问题提升到如此高度,是因为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几种社会关系:老年人自身、老年人的亲属以及社会所有人”。

陈劲松分析说,中国人讲究颐养天年,大家都希望晚年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对于老年人的亲属来说,家里老人的生活问题是一件大事,老人生活得好,整个家庭都会和睦,老人问题没解决好,整个家庭都会因此而不和谐。放到整个社会层面来讲,任何人都会老,大家对于自己老龄的生活有意无意地都会形成一个期望值。如果现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没有解决好,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情绪。

民政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从目前情况看,“空巢家庭”正在逐渐增多,许多老年人都存在苦闷、孤独、郁抑、烦躁、多疑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和厌世的想法。他从自身的工作实践中感受到,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障碍正日益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也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更为严重。

陈劲松认为,一个和谐的老龄化社会会让社会关系的各方面都达到和谐,让很多社会问题消弭于无形,从而促进国家长治久安。而要实现和谐的目标,有三方面的问题必须着重注意:

首先是老年人的安全问题。一些地方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老年人病了甚至过世了好几天才被人发现,这都是与和谐社会的宗旨相违背的。社会各方应当对广大老年人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给予高度的关注。

其次,提升老年人的权益和地位。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但这一传统一度有所失落,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现在已经到了重拾的时候,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地位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在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应当发掘老年人这个群体自身的潜力。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很多老年人其实还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和能力,应当充分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也能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和谐。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第4篇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法律对策

论文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相关法律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基本特征,以及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提出在发扬中国古老的家庭式养老传统同时,还应加强老龄理论研究,提高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社区建设水平,使全社会都重视老龄化问题,关怀老年人,依法对老年人给予全面的保护.

一、引言

1999年,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待殊意义的一年,因为1999年标志人类进入长寿时代和人类社会进入全面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又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取决于死亡率和出生率(除去人口迁移因素),而出生率的下降则是加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的自身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相关法律问题,必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目标的实现,促使全社会重视老年人问题,关心老年人问题,依法对老年人给予全面保护。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全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3]。一份由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 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高,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地区发展严重失衡,与其它一些老龄化国家的经济水平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和中国现有的国力水平不相适应,即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极为薄弱阎。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直至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近20年时间。

第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己经开始老龄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上海198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青海、宁夏则要到2010年左右才能到达,相差约30年。

第三、拥有老年人口的绝对数最大。到今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1.3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0

第四、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发达国家大多是“先富后老”,经济发展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是尚未富裕却“老”了,这就增加了我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三、人口老龄化和对杜会和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老龄问题也日渐突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关闭,离退体职工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养老金,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部分老人负担过重,子女“吃老”、“刮老,现象较严重,部分老人缺乏照料,相当多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三是困扰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有人预测到2030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将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四是导致劳动力不足。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在若干年后也将步入老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中国建立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的法律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国际性的趋势,如何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综合决策支持体系,使养老保障制度与社会发展各项制度相协调,有选择地学习别国成熟的经验很有必要冈。要建立相关的保障,就要建立相关的立法、管理、执行体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国目前实行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确立于1997年,这个制度本身及其在运行过程中都面临诸多问题。在老龄人口保障的相关立法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自1951年来2月6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来,虽然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卿三个法律性文件,但只有一部人大颁布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除此以外其他法律都出自国务院和地方,法律结构框架不完善。

五、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法律对策

依法对老年人给予全面的保护,需要加强老龄理论和立法研究,提高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社区建设水平,让起源于中国的东方式养老模式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其具体内容包括

(一)加强老龄理论的研究——加强老龄理论的研究,为制定老龄政策、社会保障政策、老年照料服务和社会支持政策和老龄人口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加强社会伦理和公共道德建设,克服东方养老模式的不足,使强调伦理情感和亲情关怀为基础的儒家“孝道”原则成为我国养老体制的必要补充;

(二)加强养老、医疗保障相关立法的研究—加强养老保障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确保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应专门制定《养老金法》 .锹会保险法》或《养老保险条例》及相应的配套法规规章,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加强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立法,建立多层次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人人老有所医。

——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应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法制建设,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规,以指导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规范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的组建;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保健站医生的选拔方法及职责;规定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和开展志愿者支医活动;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解决不同性质单位人员的保险待遇的衔接和保险基金分割、调剂使用,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增强投保人、承包人对所承担义务的责任感。积累基本保险基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逐步扩大养老、医疗保险,特别是农村老龄人口保险的覆盖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职员、各类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都应纳入城市统一的保险体系中;

——建立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养老和医疗救助制度。对于那些无经济来源的老人,应通过社会医疗救助来帮助他们,社会互助基金和老人专项医疗基金则主要作为患重病、长期患病和高龄老人的医疗补充资金;

——加强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力度。一方面要拓宽信息管道,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现代化手段,强化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对专门监督者的监督与激励,使监督者有努力监督的积极性,同时防止其与被监督者串谋勾结。

——加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强制性,减少养老保险金的支付风险。为加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强制性,对拒不缴纳法定的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娜用、侵占保障基金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是强化保险费收缴功能、达到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防范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重要法律对策。

——加强政府介入力度和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法规、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确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资金的及时到位;

——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建立医院、家庭、社会(社区)和老年人个人组成的健康促进整体。特别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趋势下老年家庭看护照料的供需状况,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三)完善精神璐养方面的立法

完善精神赡养方面的立法,立法缺陷使得支持精神赡养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精神上的慰籍的义务。这是精神赡养在我国法律中仅有的体现。但是,对赡养人不履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应承担何种责任,法律上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需要将精神赡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畴,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

(四)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法规体系。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借鉴世界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和加强小区养老助老服务。为了使老年人的管理服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必须对老年人的管理与服务、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小区建设,养老院管理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条例和细则,使这项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倡导小区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共建,鼓励驻区单位的文体场所、服务设施对小区开放。

——建立和完善区、街、居三级管理和规范化、经常化、网络化的老龄人口管理体系。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第5篇

论文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相关法律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基本特征,以及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提出在发扬中国古老的家庭式养老传统同时,还应加强老龄理论研究,提高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社区建设水平,使全社会都重视老龄化问题,关怀老年人,依法对老年人给予全面的保护.

一、引言

1999年,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待殊意义的一年,因为1999年标志人类进入长寿时代和人类社会进入全面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又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取决于死亡率和出生率(除去人口迁移因素),而出生率的下降则是加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的自身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相关法律问题,必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目标的实现,促使全社会重视老年人问题,关心老年人问题,依法对老年人给予全面保护。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全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3]。一份由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 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高,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地区发展严重失衡,与其它一些老龄化国家的经济水平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和中国现有的国力水平不相适应,即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极为薄弱阎。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直至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近20年时间。

第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己经开始老龄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上海198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青海、宁夏则要到2010年左右才能到达,相差约30年。

第三、拥有老年人口的绝对数最大。到今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1.3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0

第四、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发达国家大多是“先富后老”,经济发展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是尚未富裕却“老”了,这就增加了我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三、人口老龄化和对杜会和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老龄问题也日渐突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关闭,离退体职工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养老金,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部分老人负担过重,子女“吃老”、“刮老,现象较严重,部分老人缺乏照料,相当多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三是困扰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有人预测到2030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将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四是导致劳动力不足。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在若干年后也将步入老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中国建立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的法律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国际性的趋势,如何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综合决策支持体系,使养老保障制度与社会发展各项制度相协调,有选择地学习别国成熟的经验很有必要冈。要建立相关的保障,就要建立相关的立法、管理、执行体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国目前实行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确立于1997年,这个制度本身及其在运行过程中都面临诸多问题。在老龄人口保障的相关立法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自1951年来2月6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来,虽然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卿三个法律性文件,但只有一部人大颁布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除此以外其他法律都出自国务院和地方,法律结构框架不完善。

五、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法律对策

依法对老年人给予全面的保护,需要加强老龄理论和立法研究,提高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社区建设水平,让起源于中国的东方式养老模式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其具体内容包括

(一)加强老龄理论的研究——加强老龄理论的研究,为制定老龄政策、社会保障政策、老年照料服务和社会支持政策和老龄人口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加强社会伦理和公共道德建设,克服东方养老模式的不足,使强调伦理情感和亲情关怀为基础的儒家“孝道”原则成为我国养老体制的必要补充;

(二)加强养老、医疗保障相关立法的研究—加强养老保障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确保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应专门制定《养老金法》 .锹会保险法》或《养老保险条例》及相应的配套法规规章,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加强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立法,建立多层次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人人老有所医。

——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应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法制建设,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规,以指导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规范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的组建;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保健站医生的选拔方法及职责;规定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和开展志愿者支医活动;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解决不同性质单位人员的保险待遇的衔接和保险基金分割、调剂使用,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增强投保人、承包人对所承担义务的责任感。积累基本保险基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逐步扩大养老、医疗保险,特别是农村老龄人口保险的覆盖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职员、各类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都应纳入城市统一的保险体系中;

——建立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养老和医疗救助制度。对于那些无经济来源的老人,应通过社会医疗救助来帮助他们,社会互助基金和老人专项医疗基金则主要作为患重病、长期患病和高龄老人的医疗补充资金;

——加强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力度。一方面要拓宽信息管道,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现代化手段,强化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对专门监督者的监督与激励,使监督者有努力监督的积极性,同时防止其与被监督者串谋勾结。

——加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强制性,减少养老保险金的支付风险。为加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强制性,对拒不缴纳法定的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娜用、侵占保障基金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是强化保险费收缴功能、达到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防范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重要法律对策。

——加强政府介入力度和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法规、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确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资金的及时到位;

——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建立医院、家庭、社会(社区)和老年人个人组成的健康促进整体。特别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趋势下老年家庭看护照料的供需状况,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三)完善精神璐养方面的立法

完善精神赡养方面的立法,立法缺陷使得支持精神赡养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精神上的慰籍的义务。这是精神赡养在我国法律中仅有的体现。但是,对赡养人不履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应承担何种责任,法律上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需要将精神赡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畴,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

(四)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法规体系。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借鉴世界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和加强小区养老助老服务。为了使老年人的管理服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必须对老年人的管理与服务、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小区建设,养老院管理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条例和细则,使这项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倡导小区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共建,鼓励驻区单位的文体场所、服务设施对小区开放。

——建立和完善区、街、居三级管理和规范化、经常化、网络化的老龄人口管理体系。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第6篇

    论文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相关法律的问题.通过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基本特征,以及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提出在发扬中国古老的家庭式养老传统同时,还应加强老龄理论研究,提高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社区建设水平,使全社会都重视老龄化问题,关怀老年人,依法对老年人给予全面的保护.

    一、引言

    1999年,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待殊意义的一年,因为1999年标志人类进入长寿时代和人类社会进入全面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又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取决于死亡率和出生率(除去人口迁移因素),而出生率的下降则是加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的自身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相关法律问题,必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目标的实现,促使全社会重视老年人问题,关心老年人问题,依法对老年人给予全面保护。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全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3]。一份由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 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高,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地区发展严重失衡,与其它一些老龄化国家的经济水平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和中国现有的国力水平不相适应,即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极为薄弱阎。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直至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近20年时间。

    第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己经开始老龄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上海198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青海、宁夏则要到2010年左右才能到达,相差约30年。

    第三、拥有老年人口的绝对数最大。到今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1.3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0

    第四、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发达国家大多是“先富后老”,经济发展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是尚未富裕却“老”了,这就增加了我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三、人口老龄化和对杜会和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老龄问题也日渐突出,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关闭,离退体职工不能及时、足额领到养老金,造成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部分老人负担过重,子女“吃老”、“刮老,现象较严重,部分老人缺乏照料,相当多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三是困扰国家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有人预测到2030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将达到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到182195.2亿元。这个庞大的数字会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困扰。四是导致劳动力不足。目前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在若干年后也将步入老年,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中国建立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的法律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国际性的趋势,如何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综合决策支持体系,使养老保障制度与社会发展各项制度相协调,有选择地学习别国成熟的经验很有必要冈。要建立相关的保障,就要建立相关的立法、管理、执行体系,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国目前实行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确立于1997年,这个制度本身及其在运行过程中都面临诸多问题。在老龄人口保障的相关立法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自1951年来2月6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来,虽然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卿三个法律性文件,但只有一部人大颁布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除此以外其他法律都出自国务院和地方,法律结构框架不完善。

    五、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法律对策

    依法对老年人给予全面的保护,需要加强老龄理论和立法研究,提高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社区建设水平,让起源于中国的东方式养老模式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其具体内容包括

    (一)加强老龄理论的研究——加强老龄理论的研究,为制定老龄政策、社会保障政策、老年照料服务和社会支持政策和老龄人口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加强社会伦理和公共道德建设,克服东方养老模式的不足,使强调伦理情感和亲情关怀为基础的儒家“孝道”原则成为我国养老体制的必要补充;

    (二)加强养老、医疗保障相关立法的研究—加强养老保障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确保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应专门制定《养老金法》 .锹会保险法》或《养老保险条例》及相应的配套法规规章,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加强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立法,建立多层次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人人老有所医。

    ——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应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法制建设,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规,以指导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建;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规范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保险站的组建;规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保健站医生的选拔方法及职责;规定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和开展志愿者支医活动;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解决不同性质单位人员的保险待遇的衔接和保险基金分割、调剂使用,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增强投保人、承包人对所承担义务的责任感。积累基本保险基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逐步扩大养老、医疗保险,特别是农村老龄人口保险的覆盖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职员、各类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都应纳入城市统一的保险体系中;

    ——建立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养老和医疗救助制度。对于那些无经济来源的老人,应通过社会医疗救助来帮助他们,社会互助基金和老人专项医疗基金则主要作为患重病、长期患病和高龄老人的医疗补充资金;

    ——加强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力度。一方面要拓宽信息管道,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现代化手段,强化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大对专门监督者的监督与激励,使监督者有努力监督的积极性,同时防止其与被监督者串谋勾结。

    ——加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强制性,减少养老保险金的支付风险。为加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强制性,对拒不缴纳法定的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娜用、侵占保障基金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这是强化保险费收缴功能、达到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防范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重要法律对策。

    ——加强政府介入力度和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法规、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确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资金的及时到位;

    ——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在促进老龄人的全面健康对策中,要建立医院、家庭、社会(社区)和老年人个人组成的健康促进整体。特别要注意家庭小型化趋势下老年家庭看护照料的供需状况,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措施。在逐步妥善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强调并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

    (三)完善精神璐养方面的立法

    完善精神赡养方面的立法,立法缺陷使得支持精神赡养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精神上的慰籍的义务。这是精神赡养在我国法律中仅有的体现。但是,对赡养人不履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应承担何种责任,法律上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需要将精神赡养纳入法律的调整范畴,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

    (四)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法规体系。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借鉴世界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和加强小区养老助老服务。为了使老年人的管理服务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必须对老年人的管理与服务、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小区建设,养老院管理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条例和细则,使这项工作逐步做到有法可依。倡导小区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共建,鼓励驻区单位的文体场所、服务设施对小区开放。

    ——建立和完善区、街、居三级管理和规范化、经常化、网络化的老龄人口管理体系。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方法第7篇

【摘要】在当下新兴经济体盛行的时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口老龄化也会影响货币政效力。根据有关研究可知,人口老龄化能够削弱货币政策的效力,而且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极不对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对于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也将愈来愈明显。针对新兴经济体来说,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要采取多样的货币政策来改变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货币政策效力;新兴经济体

一、引言

全球很多国家的人口结构都开始呈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是当下全球人口结构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老龄化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当下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并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处于中坚力量的年轻人开始变得不堪重负。中国目前正处于一种新兴经济体中:发展速度较快;劳动力正在增长;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国内的发展势态稳定,相关政策创设出了较为自由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消费力也正在增长,外部资金动向也在朝中国发展。新兴经济体国家要采取多种经济政策来消除人口老龄化带给经济的影响,我们对其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年轻人的比例减少老年人的比例增多的一个社会现象[1]。在当下,很多国家都相继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当然也包括了我们中国。根据相关研究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一个向上增长的趋势,并且根据已有数据可知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老年型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战争使得人口锐减,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人口得到了激增,而这时我们看到人口剧增所导致的许多问题,在这时,我国施行了计划生育,有效的遏制住人了口的增长,但如今由于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为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我国放开了二胎政策。虽然这无法立刻将我国老龄化的趋势进行有效的扼制,但是这是为国家的未来投资。当下,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对夫妻不仅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两个孩子,这会使得青年人出现很多心理问题,社会要重点关注这一群体,为我国顺利度过老龄化而不断努力。当下,整个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原因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尽管处于新兴经济体的行列中,但是以后是否会因为人口老龄化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也是未知的。当下,只有运用多种方法来发展经济,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

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人口老龄化能够削弱货币政策效力,且会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在应对老龄化影响经济问题时,不应仅局限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应该发展多种途径来减少人口老龄化对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可以采取经济上对于货币政策上的宏观调控,同时对于市场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大力的发展经济,从各个方面来减少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越加明显,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改变当下境况时,我国不能照搬别国的方法,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差异,根据不同的货币政策,需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改变当下所处的窘境。新兴经济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每一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必须在控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保证自身的发展。尽管老龄化对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存在着影响,若要使其继续的健康发展对于人口结构有着一定的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正在逐步的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新兴经济体很有可能面临着未富先变老的境况。新兴经济体虽然发展速度快,但会因为老龄化造成经济回冷的现象,目前美联储QE缩减,西方国家发展上升等因素都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造成影响。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经济发展的态势得到了有效调控,如何规避老龄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适应新兴经济体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四、基于新兴经济体的实证分析

根据网络数据模型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根据相关发达国家的数据,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调控效果会被人口年龄的结构所影响。有关学者发现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率的可替代性都在不断的降低之中,这很有可能影响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同时人口老龄化对于货币的供应量、财政赤字方面等都存在着显著的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就是中央银行使用一些货币政策的需要工具以最终改变政策目标得以有所改变。所以,在货币政策传导的方面,货币政策使用的一般做法是采取构建目标或者构建模型从而对于中介变量冲击的脉冲的响应值,通过该种方法来形成对货币政策效力的一个度量。但是,传统的模型因为参数不会有所改变,没有办法捕捉到冲击效果的变化,这一方面不适合进行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联系。近期发现的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能够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有关数据我们可知,发现了人口老龄化上升了1.2%其通货膨胀的效应就会下降0.9%,并且这一结果仅适应于发达国家,在剔除发展中国家的样本后显著性明显。根据以上的实证分析,在新兴市场下在货币目标政策上以及中介变量上的特征来说。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于利率更加关注,利用货币政策来稳定当下的基本物价,调整汇率的波动。但是在新兴经济体下,其重要的目标就是国家经济上的增长,并且汇率的波动情况趋于平稳的趋势。所以在选择货币政策或者在选择中介目标时,需要对于利率、货币的供应量以及汇率都要进行相关的考虑分析。这些都是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异。

五、结束语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影响下,包括中国的新兴经济体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改变当下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货币政策效力的削弱问题。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发挥起作用,使得社会的经济不会因为老龄化的原因而停滞不前甚至是下滑。对于当下的问题要从多个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总局限于一处。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需要各行各业的人们共同来努力,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发展公共养老福利设施、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积极发展老龄产业都将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悦,曾悦.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6,(24):89-91.

[2]邹瑾,张静娴.人口老龄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J].时代金融,2016,(02):7-8.

[3]周源,唐晓婕.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