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10-11 10:10:54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第1篇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国家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关注,颁布了相关的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很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不重视德育的现象,课程的设置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大学生就容易走歪路,造成人才损失。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没有创新,课堂的教学也流于形式,教学的内容也只是重复理论,课堂枯燥乏味。这种情况下,学生尽管听了理论,但是没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概况

1.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介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是著名的音乐教育法。奥尔夫音乐教育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的本能,人有欲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以“回归人本”为理念,通过语言、歌曲、舞蹈等流露出人原本固有的能力。这种教育法是不断的启发和提升人的原本固有的能力,让接受教育的人回归原本。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以本土文化为依据,融合了戏剧、舞蹈、音乐和视觉艺术,以即兴为核心创造性的开放性的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是原本性、整体性、体验过程取向,这四种核心精神相互交织且富有治疗的内涵,因此逐渐成为受大众欢迎的音乐治疗学派。

2.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国内的发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的音乐教授廖乃雄先生引进国内,在我国经历20多年的发展,这种教学法逐渐用于国内的儿童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的行为和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可以有效治疗。但很少应用到高校的教育中,目前只是在艺术院校中开设这种教学方法的课程。在普通的高校中,很难见到这种教学方法[2]。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1.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大家都知道,音乐的功能是很强大的,音乐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和智育,能够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完美的人格。音乐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激发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塑造一个新的自己,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丰富,从而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品格。在课堂上运用有效的形式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例如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放在大一时,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时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时的大学生刚刚经历了高中的大负担的学习,在高中复习时是不可能有时间专门听音乐或者看电影,所以这时在大学一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引入适当的音乐和电影,让学生在听音乐看电影的过程中学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用心感悟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法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除了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也是奥尔夫音乐的重要内容,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利于丰富高校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人才。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以本土的文化为基础,涵盖的面非常广。这种方法在世界各国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国的文化基础来进行发展。这种方法很容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在讲述艰苦奋斗的时,可以选择相关的音乐或电影让学生欣赏,以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音乐欣赏不仅可以听,还可以律动起来,课堂的形式以多样化进行,让课堂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在进行爱国教育的课程时,可以选择给学生放电影,比如放《建党伟业》和《建国大业》,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过程的艰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上以“探索”和“即兴”为核心,可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就是以促进学生自身探索为目标,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在课堂上设置探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进行探索学习,再分组讨论进行即兴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有利于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能力。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融入到课堂中,进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方法可以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果[1]。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第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本原理 以人为本 音乐类大学生

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确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音乐类大学生身上既有着一般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又具有音乐专业学生特有的个体特点,这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以人本原理为中心,针对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探寻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部分音乐类大学生思想现状

(一)专业技能扎实,文化基础偏低。

音乐类大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都用在专业学习上,重视专业技能忽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专业以外的文化课学习没有太多的主动性。大学学习期间,老师更重视音乐专业课,在文化课方面缺少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势必导致部分音乐类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偏低,文化素养不够,知识面相对狭窄。此外,音乐类高考招录制度的特殊性,对艺考学生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使得音乐类学生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大量地被专业学习所占用,因此,学生偏爱专业课,对文化课兴趣不浓。

(二)个性鲜明,集体意识淡薄。

音乐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部分人具有大学生的许多共性,同时也彰显着自己的特殊个性。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他们大多善于捕捉新鲜流行的事务,喜欢与众不同追求新意,不愿循规蹈矩。他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生活散漫、随意性强、强调个性化发展、以自我为中心,对老师的教导,学校的规章制度反感、无视、抵触,忽视大学这个大集体,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他们大多集体生活能力不强,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缺乏集体意识。对待集体活动缺乏热情,相互攀比,参与度不高,集体荣誉感不强。

(三)思想活跃,政治素养不高。

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性,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敏锐性。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们思维敏锐,活泼好动富有创新精神。但部分学生对政治缺乏敏锐性,加之文化基础薄弱,对专业以外的课程尤其是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缺少足够的热情。部分音乐类大学生大多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国家大政方针时政新闻很少关心,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淡薄。他们大多对政治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看得过于简单,政治参与度不高。

(四)情感丰富,自我认知不足。

音乐类大学生从小接触音乐,学习专业知识,他们大多会用艺术的观点来看待事情,对生活充满激情,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此外,作为大学生群体殊一部分,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外表使他们更容易吸引异性,所以音乐类大学生大学期间恋爱的指数要远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音乐类大学生情感丰富的同时往往表现为感情用事,自我认知不足。部分学生容易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眼高手低,高估自己,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评价自己,主观盲目性较大。在学习、工作中容易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在困难面前不善于调整目标和调整自己[2]。

二、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

人本原理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大学教育中,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以教育者为主体,把受教育者当做被动接受者。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尊重受教育者,关心受教育者,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就是人本教育理念。具体地讲,人本教育理念就是一种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重要的资源,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完善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的教育理念[3]。

三、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音乐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被加以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尊重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新形势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本主义强调“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人类存在,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4]。音乐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用辩证的态度看待他们,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个性,肯定他们身上自信、独立、思想解放等特质,同时也要看到部分人身上的集体和团队意识淡薄、政治素养不高、自我认知不足等缺点,加强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自重、自尊、自励、自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方式,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过于陈旧,理论和概念太多,课堂上电脑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丰富教学内容,将当下的时政要闻和典型事例贯穿课堂,贴近实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其次,教师应加强和学生间的互动,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演讲答辩、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二)创造性地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与专业课老师接触的时间较多,专业课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课素质,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眼于对学生持续、全面、和谐的教育。教师在讲述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可将成功艺术大师和名人的例子贯穿于课堂,这样既丰富课堂内容又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加强教师的岗前及在职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从而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音乐类大学生个性自由、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专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语行为,通过这种隐性教育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探索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音乐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在音乐类专业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声乐技能大赛、器乐技能大赛、音乐会、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一方面,音乐类专业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得到了发挥,借助舞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彼此取长补短,既增长了见识又提高了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的组织开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加强。第二,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运用心理咨询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困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借助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5]。

四、结语

音乐专业大学生作为普通高校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直接影响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学生为核心,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音乐专业学生的优势,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研究音乐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6]。

参考文献:

[1]陈妍.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治.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3]程东旺,周晓莹.“人本”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J].北方经贸,2005,(8).

[4]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素质;思政课教育;作用;分析

在古代,西方哲学家都非常音乐素质修养的培养,比如,中国―孔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音乐和政治有着某种必然联系,政治宣传离不开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其常见的宣传形式,而政治也是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同时,和其它阶段相比,大学阶段更加注重普及音乐理论知识,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都非常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情感等巧妙地融入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更好地学习音乐学科、政治学科,完善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音乐素质对思想课教育的作用

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生音乐素质对思想课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音乐对政治起到感化作用。就音乐而言,能够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感化他们的精神生活,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的祖国,为构建“和谐、民主”的国家提供有利的保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角度、多层次发挥音乐宣传的导向作用,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宣传那些“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有效抵制那些下流、庸俗的音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是: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无数次站在讲台上演绎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比如,《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斗志,仿佛置身历史现场,唤起他们的自豪感,热爱自己的祖国,而音乐教育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社会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见,提高大学生音乐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措施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注重音乐的应用实践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音乐剧视频,教师必须熟悉播放的音乐作品,全面而客观地了解其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等,明确历史内容、政治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理论内容,选取相应的音乐作品,把握好作品播放时间的长短,避免政治理论的传授受到影响。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结合教材重要内容,插入相关的音乐作品,比如,在讲解改革开放历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相关的音乐作品―《春天的故事》。进而,引出改革开放的功臣―邓小平,结合章节内容,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而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稍微较长的音乐剧、电影片段,比如,《白毛女》、《洪湖水浪打浪》,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剥削制度,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借助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剧,引导学生更好地改革实践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在本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根据该章节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自行学习一些相关的歌曲,比如,《国际歌》,激发他们对政治、音乐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正视人生路上的挫折,热爱生活、祖国,培养自身综合素养。

(二)严格音乐教师的准入机制

就音乐人才的培养来说,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难度较大,建设周期较长,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巧妙地、严格地引入准入制度,促使所聘用的音乐教师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大学生而言,大都喜欢音乐艺术,但高校音乐教师严重不足,必须适当增加音乐教师人数,扩大音乐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要多角度、多层次鼓励音乐教师参与到不同类型的巩固选修课授课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好地受到音乐的熏陶。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全方位分析学生已有水平,制定科学化的教学计划,合理编写教学大纲,优化设计教案,安排好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程特点,多选取一些相关的歌曲,比如,歌颂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祖国,即《五星红旗》、《南泥湾》,在音乐教育作用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使其充分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并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巧妙地融合到音乐学习中,促使学生把不同学科知识串联起来。此外,还要多角度、多层次优化人事制度,要坚持“德才兼备、工作实绩”等原则,从不同角度入手考察教师,比如,学术研究、奖励荣誉,注重自身综合技能的提高,高校也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此外,高校还要充分发挥音乐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氛围,在清晨、傍晚,借助校园广播播放一些极具时代特色,符合大学生各方面发展客观要求的音乐、歌曲,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大学生音乐精品社团建设、培育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生活的时间并不是无限的,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感悟却是无限的,音乐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高校要根据自身运营情况,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发展多样化的音乐精品社团,比如,舞蹈团、管乐团、合唱团。音乐社团中的学生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向专业的音乐教师求教,多和音乐爱好者沟通、交流,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提高自身综合技能。还可以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比赛,比如,音乐艺术节比赛,促使大学生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做好铺垫。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必须正确认识政治、音乐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借助音乐教育,更好地展现其实用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祖国的热爱,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有利保障,要不断挖掘学生的艺术才能,并借助多样化的途径,比如,微博、微信,培养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在学会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准确理解政治课、文化课等,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在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过程中,需要对一些引起高度的重视,正确审视大学生潜在的音乐技能,坚持“因材施教、层层递进”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设计音乐教学,强化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意识,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恩荣泽.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2,05:105-107.

[2]房昱.论大学生音乐素质对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作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31-34.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音乐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作为人类心灵的语言,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而且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时,能激起人们的某些联想和想象,产生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产生共鸣。其实,早在古代就注意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例如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在《论语・秦伯》说:“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出诗、礼、乐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他将音乐看做无与伦比的教育手段,在《论语・述而》说:“子以四教:文、行 、忠 、信。”其中,音乐作为四教之一“文教”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同时又是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的工具,一个人最终只有经过“乐”的教育,才能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

思想政治理论作为概念抽象和理论性强的一门学科。由于多年来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了“说教”的代名词。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要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教”方式变得“鲜活”起来,做到能够入耳、入脑、入心,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又一新话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有效利用音乐作品所蕴涵的非强制性和易接受性的特点使人们接受作品中发出的各种信息,通过内在感受和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主观意识、态度,从而引起思想感情的变化,再由个体的主观意识、态度、情感外化为受意识控制的实践行为,从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音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音乐的关系来看,两者具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人的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理为主的“晓之以理”,音乐是以情为主的“动之以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正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巧妙运用音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必然会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对视听视听艺术非常感兴趣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目前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们生活在广播、影视和声像媒体的普及的年代中,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广播、电视、电脑等多种媒体的环境中,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现在的学生空间当中占据最多的就是影视歌曲和流行音乐,很多学生对音乐有着强烈的情趣,以至于有一部分学生会认为生活中不能缺少音乐。从小的耳濡目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当前的各种歌曲都比较熟悉并且能哼上一两句。

从现行的教学条件来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资金投入的加大,许多高等院校已经配置了多媒体教室,电脑、VCD和投影仪等相继进入课堂。当前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已采用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突破视觉和听觉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的表现形式,将在传统难以实现的教学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音乐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

二、音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以生为本的原则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课堂上知识的获取者,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选用音乐当以生为本,以音乐为用,让音乐为教学服务,让音乐为提高教学质量做贡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选用什么样的音乐素材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和理解力的音乐,想学生之所想,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

教学不可重形式、图外表,更非“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选用音乐时教学内容和音乐的主次关系不能颠倒,音乐不能取代教学内容。再好再受学生欢迎的歌曲偏离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能促进学生主体情感的参与,还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影响正常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所选的音乐必须紧扣教材,不能偏离教学内容,让音乐为教学内容服务。

3、正面积极引导的原则

处于人生认识形成和心理成熟期的大学比较偏激和容易冲动,缺乏较为理性的文化选择和审美鉴别能力。当前的音乐作品良莠繁杂,一些通俗歌曲中存在的消极颓废、低俗媚俗的东西,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带有恶作剧色彩的改编网络歌曲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选择音乐时要注意选择正面的音乐进行积极引导,对消极的音乐要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

4、画龙点睛的原则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的确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凡事都是物极必反,如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过多过滥地运用音乐只会造成音乐审美疲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音乐的运用要恰如其分,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以音乐代替教学。除了精心选择歌曲外,歌曲也不必整首播放,在备课中运用剪辑手段把学生们最熟悉的高潮部分或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部分剪辑下来,运用到课堂教学。

三、 音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音乐素材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选用音乐理当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音乐,所选的音乐是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和理解力的音乐,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有很多的关于爱情题材的歌曲作品深受学生喜欢,但是很多的歌曲都不合适用在教学中。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选择的歌曲一要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喜好,二要要选择积极向上的爱情歌曲,能给学生正面和积极向的引导。经过仔细的挑选,最后选定的歌曲是《知心爱人》。这首歌从开唱至今都是爱情对唱的精品,为很多人所熟知。并且主唱付笛生和任静自从《知心爱人》走红后,多年来,他们一直以“知心爱人”的形象出现,出双入对,相亲相爱,幸福和睦,是娱乐圈里公认的模范夫妻,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音乐素材

音乐素材的选择要注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辅衬作用,不能取代教学内容,要坚持教学内容的核心地位,不能偏离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时,根据教学内容,在导入时选择了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在播放这首歌曲时,它的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含义深刻的歌词使学生的精神马上振奋起来,创设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就可以因势诱导,根据歌词设疑:“在歌曲中提到一个时间――1979年,大家知道这个时间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事情?”来启迪学生,因势利导,结合歌词内容,顺势将改革开放的时间、过程、内容、成就、必要性和重要性等相关知识点一一点拨指导。这对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改革开放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很好的作用。

3、 根据教学情境选择音乐素材

新一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的深入,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教学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体验隐含在情境中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而音乐能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与特定的情感起伏的复杂对应关系,把人类情感转化成音响的节奏和旋律,转换成丰富多彩的音色以及多种多样的音乐技术,并通过流畅、跌宕的演唱,诉诸听众的心灵,唤起他们愉悦的情绪,引发他们心弦的共振。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情境恰当选择音乐素材能为学生创设共鸣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做忠诚的爱国者》这一节就有许多优秀的这方面题材的音乐作品,如《我的中国心》、《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爱国中华》等等,在设计这一节教学时,选取的是刘德华的《中国人》。因为刘德华是当今流行乐坛上的不老传说,当前的大学生都是听着他的歌曲长大的,学生对他都比较热爱和崇拜,对于他的歌曲,很大学生都会哼唱。在上课时当《中国人》的旋律放出来,学生很有共鸣,都跟着唱出:“一样的泪、一样的痛,曾经的苦难,我们留在心中;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参考文献

[1]王小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音乐融入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9(4):50-51.

[2]李新,李菡,卢萌萌.论音乐作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与教育,2011(8):62-63.

[3]王芳.论音乐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客观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36-37.

[4]肖辉.美与善的结合,教育元素的最佳相融――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蕴[J],当代教育论坛,2006(4):76-77.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第5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课程: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育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有视对社会的奉献为其第一要义的个人􀆺􀆺教育就是忘记了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德育其实一直贯穿当代整个中国教育的始终,九年义务教育的思想品德、高中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肩负了德育的任务。而这些通过机械强化、反复练习的知识点恰恰是爱因斯坦口中容易忘记的教育。中学被老师们用种种理由“剥夺”的艺术课和大学的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都是使学生“不容易忘记”的德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艺术课和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被选入课堂或者实践活动的音乐都必定符合“美”的标准,即善意的意图、有价值的内容及道德教育的目的。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到的“美”的感受才是“忘掉”一切学校教育之后所剩下来的东西———善良、合作、健康、情怀、志向,等等,这就是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最好切合点。

一、高校音乐课程德育功能之缺失

传统德育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填鸭式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语义性”特征。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教育与传统德育分离,多偏向于音乐学科教育,注重音乐技巧、音乐表现,德育内容淡化或缺失现象严重。

(一)现象

1.高校音乐德育实效性的低迷造成高校德育时效性

低迷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专业设置学科主义强。(2)现在的各种教育改革几乎都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忽视了教育对象“人”。(3)教学评估注重物化的评比,例如教学设备、课程设置、就业率、升学率等。德育自然而然成了“政治任务”,不能不做,但是要在不耽误课程学习的条件下做,这是很多高校音乐德育的现状。而德育在高校几乎是辅导员的事情。专业老师管教学、辅导员老师管学生工作,这是高校明确分工的具体要求。而在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专业不匹配的大杂烩现象严重,辅导员老师各类专业的都有,普遍存在思政德育功底不扎实、音乐德育认识不够、教育学生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对于“德育育人”这个教育的最高目的,很多辅导员教师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普通高校的音乐课堂专业意味

强音乐课程德育的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传递给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目前,普通高校音乐课程的定位依旧是以传授音乐知识为主,德育的观念性不强。例如,在常见的公选课———声乐艺术课、音乐理论课等课程中,教师通常侧重于音乐的专业性,课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指出学生音乐技能上的不足,并给予指正:而纯粹的音乐赏析课,教师会收集各个时期或各个派别的代表曲目,让学生扩大曲目量,或者教师会从音乐演奏、演唱版本的不同来引导学生分析、鉴别音乐,从而达到训练“音乐耳朵”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德育内容渗透性不强,音乐内涵与音乐德育功能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二)原因

1.学校德育工作部门和落实人群不统一

传统的德育拘泥于理论学习,学校部门设置按功能分离,绝大部分高校承担德育的部门为思政部,例如在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了高校德育的主要课堂内容,承载着德育知识传播的重要职责。而高校执行德育的主要部门是各高校的学生工作处,落实人群是各院系的辅导员,这就导致了部门分工和具体落实不统一。

2.大学生对德育兴趣的缺失

兴趣是影响学生对教育内容认可度的关键。在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认可—接受:不认可—排斥。一方面,高校普遍开设的德育课程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脱离学生需求,导致学生主动性差,接受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音乐课程过于强调主流音乐,盲目排斥非主流音乐。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时期,教育者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筛选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不受不健康文化的侵蚀。但是,简单地以“根正苗红”来评价音乐,那无疑音乐就失去了最有魅力的部分———艺术性。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被教育者“好心”过滤了的音乐,也无法真正被受教者接受,通过音乐来渗透德育也就只是纸上谈兵。一首歌曲是不是高雅音乐,不能简单地以主题思想来衡量,音乐的创作手法、和声走向、曲式调性都可能成为学生关注并感兴趣的内容。事实上,非主流音乐不能等同于非道德音乐,想当年那些被视为靡靡之音的邓丽君歌曲,也并非毒害了我们:当下流行的各类音乐选秀节目也扮演着传颂、教育、引领的重要角色。例如中国好歌曲,很多参赛选手把中国元素融入现代创作,在宣传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美德方面远比教师单纯地说教来得更有效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事实上,时代感强的非主流音乐往往灵敏地捕捉了社会内质,这些音乐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社会公众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高校音乐课程德育功能之重拾

德育一直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却相对独立的位置,德育绝不可能是思政教师的专利,它必须贯穿于每一门学科的教育中。而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在高校受欢迎程度高,传播能力强,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相互协作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公德心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因此,音乐德育对授教教师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一)提升音乐素养,突破专业圈

“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用音乐情感作为德育的载体,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德育实效等方面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音乐教师在不违背音乐艺术规律的同时,不能仅仅关注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潜移默化地达到音乐德育目的,着眼于学生艺术素养与德育素养的双重可持续发展是音乐德育课堂的教学重点。音乐德育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音乐专业功底,更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及良好的德育素养。同时,教师在教材选择、教学重难点分析及教学过程处理上都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德育的内容。这里的“可以”融入不等于“刻意”融入,渗透德育要有艺术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建议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保密,不要让学生认为你在给他实施教育,而是在和他交朋友。音乐课堂的本身是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音乐是美的艺术,声和形都可以使聆听者获得内部感知。例如肖邦的«英雄»,如果课堂只是从文学教义方面来讲解爱国、革命、英雄主义,不免显得苍白,如果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恢弘的气势、强劲的节奏、庞大的曲式,即使学生想回绝都无法摆脱音乐美所带来的精神洗礼。音乐德育功能区别于单一德育课堂的特殊性就在于用音乐来表现时代背景的政治意义。

(二)结合音乐社团建设,营造德育氛围

校园活动是传递社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多样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学生社团是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强化音乐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结合,在音乐社团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德育的渗透功能,既是音乐课堂德育渗透性的补充,也是校园德育文化活动的有效手段。课堂是音乐教育的理论支撑,而实践主要依靠课外音乐活动来完成。音乐社团承担着校园音乐活动的绝大部分任务,相对于校园自发组织的音乐活动,有着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特点,因此,社团活动融入了最具代表性的校园人文环境和学生精神状态,是德育中音乐实践的重要载体。通过音乐社团活动,一方面能从音乐选择性上有效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例如学生在自主选择音乐活动的同时,会倾向于选择走在时代前列并且音乐艺术感强的作品,这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另外,把音乐社团作为原点,能高效传播、发散积极的、向上的价值观,在完成音乐活动的同时提升学校德育的成功率。例如,合唱合奏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红歌比赛爱国主义情怀的升华、音乐活动策划实践能力的提升、节目排演奉献精神的锻炼、舞台表演美育情感的融入等,都是德育的有效内容。

三、结语

音乐课堂的德育功能就是“通过艺术本体意义的挖掘来实现艺术的外在工具性目的􀆺􀆺达到本体论与工具论的良心统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交叉学科研究的分支,两者既要相互联系共同服务于“教育育人”这一基本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要相互借鉴,互补长短。音乐课堂不仅要完成艺术的本体意义,提升学生审美体验、陶冶学生情操性情,还要发挥正确引导行为、完善自我管理、塑造良好人格的重大外在工具。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跳出专业圈束缚,增强德育的自觉性,丰富教育手段,将品德教育融入音乐课堂。同样,德育工作者要多接受音乐艺术的洗礼,扩大音乐储备量,多了解音乐内涵,在“晓之以理”的德育中,做到“动之以情”。

参考文献:

[1]马达.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2009(6).

[2]蔡永海,王芸.论新时期高校育人为本与和谐心灵的提升[J].辽宁大学学报,2011(4).

[3]王小琴,徐继开.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8).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第6篇

[关键词] 奥尔夫;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

一、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大学生是21世纪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多年来,党中央对大学色很难过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视,通过党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教育方式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式,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只侧重专业技能培养忽略对学生思政培养,造成高学历犯罪,“人才”变成“人裁”;教学模式传统化、课堂形式化、理论化也是现今思政教育的一大问题,教学方式单一,内容只是一些重复枯燥的理论,学生在中学学习时已有涉猎,以致思政课堂的沉闷,并不能达到思政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概况

1、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简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法之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回归人本”的原本性为理念,他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通过语言、歌曲、舞蹈等形式自然流露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该教育法则是抓住这种人类的原有能力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让受教育者回归原本。此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扎根于本土文化,寓戏剧、舞蹈、音乐及视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以即兴为核心的创造性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它的四大核心精神——原本性、整体性、体验式、过程取向相互交织又富含治疗内涵,所以渐成为音乐治疗学派中的重要派别之一。

2、奥尔夫在国内发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我国著名音乐学教授、时任上海音乐学院研究所所长廖乃雄先生引进国内,历经20年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已经在国内儿童音乐教育中广泛使用,并在智障儿童的行为治疗、自闭症儿童治疗中有一定成效。但在高校中应用较少,目前只有在艺术类院校师范专业中开设专门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在普通高校的音乐课中更是难见奥尔夫教育元素。

2001年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妲娜教授曾在清华大学开设实验课题“综合艺术素质活动与创造课”受到学生们广泛好评并被列为该校教育改革100门精品课之一,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入普通高校奠定基础。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1、多元教学内容开拓高校思政教育新思路,为思政教育活动提供新载体,丰富其内涵

总所周知,音乐是具有德育、智育、美育的功能,既能塑造高尚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又能进行大脑开发,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大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他们重塑自己,丰富自身精神世界,使其道德、情操、品格得到升华。而奥尔夫音乐教育除了音乐意外还包括戏剧、舞蹈、视觉四大内容,多元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多纬度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2、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思政理论教育形式多样化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个综合性艺术,它的涉猎面非常广泛,此外它扎根于本土文化,所以它能够在世界各国得到深入的发展,能够很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教育是,可以欣赏爱国歌曲,但音乐欣赏的方式有别于传统,除了可以“听”,还可以加入“律动”,形式可以多洋化,让课堂气氛动起来。

3、“探索、即兴”的教学核心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促进主动学习

“探索、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教学核心,他所有的知识需要同学们自身探索,探索所得后再通过分组即兴(应用),把知识内化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并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融入在思政教育中,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政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把奥尔夫音乐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是个创新的思路,也是切实可行且有必要的。这样,能真正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娟.探究奥尔夫音乐治疗学生不良心理的实际价值[J].大众文艺,2012

[2]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在清华的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12)

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第7篇

[关键词]艺术院校;“两课”教学;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103-03

doi:10.3969/j.issn.1671- 5918.2015.10-049

[本刊网址]http://

“两课”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内各高校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及法律基础等课程的简称。在当今“德育弱化”的大气候下,“两课”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责难。音乐艺术院校“两课”教学在专业特殊性所面临的困境更加明显。本文拟从音乐艺术院校学生实际为切入点,对该类院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具体的探讨。从而为音乐艺术高校坚持“两课”阵地,完善“两课”教学,增强“两课”实效,促进音乐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音乐艺术院校由其专业特色决定,在“两课”教学工作上与各类高校既有共性特征,也存在显著不同。因此深入调查分析总结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及思想政治状状况,是切实加强和改进音乐艺术院校“两课”教学工作的基础性、首要性任务。

首先,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一般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在“两课”学习中表现为相关知识积累少,缺少学习兴趣。他们一般从小学习音乐舞蹈,特殊的专业及教育方式形成了他们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的鲜明性格特征。他们热爱音乐,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执着的追求,可以克服很多一般学生难以想象的困难来学习音乐,但音乐专业学习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导致了他们的文化课功底普遍偏低,甚至对一些艺术学科专业基础课都提不起精神,对于相对理论性政治性较强的“两课”学习更是感觉听不进、不想学,课堂纪律差,学习积极性低。

其次,音乐艺术氛围和对音乐感觉的追求使他们感性思维明显好于理性思维,想问题做事情富于幻想且思维跳跃性大,但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理性。在“两课”学习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能够全面了解课程内容,思考问题条理性差,没有掌握辩证逻辑性思维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往往是死记硬背,不明就里。

第三,音乐艺术院校大学生受“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学生大部分时间在琴房、练功房,对校内外、国内外时事不关心,政治参与热情明显偏低;一部分人在道德认同和道德实践上存在较大反差。同时音乐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总体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有着朴素的爱国热情,但在具体的理论知识学习上却不愿深入学习,希望把更多的学习时间放在专业学习上。

第四,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往往希望从“两课”教学中得到对于自己未来工作发展的具体指导。在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中“急功近利”情绪大行其道的时候,大学生认为学习思政治理论知识并不能提高其近期的“经济效益”,认为空谈理论,不能具体指导他们的未来发展,而是希望获取更多的学业、就业、工作方面的指导。但从现行的教学大纲内容上来看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近期需求。

二、当前音乐艺术院校“两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两课”教学内容全国高校材,教学内容多,系统繁杂,尤其对于音乐艺术院校学生而言学习理解更为困难。近年来“两课”教材几经修订,缩减教学目录,增强课程的生动性灵活性。但总体上基本的学习内容并未改变,教学目标仍然是要求学生通过几门课程学习掌握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原理的形成历程及主要理论系统。以2013年修订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共十二章,255页,较之前版本缩减很多,但整体理论知识并未减少,只是在知识点论述上更加简略。事实上,简化后的理论表述虽然简洁,却更为枯燥,对于文化课基础本就薄弱,政治理论意识淡薄的艺术院校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接受的困难其实是增大了,大部分学生不愿看也看不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授课,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只能“蜻蜓点水”才能完成课程内容,如此课堂教学流域枯燥的理论推理,趣味性、灵活性降低,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课堂学生人数过多,师生互动、灵活教学的方式方法不能真正实现。高校扩招后,音乐艺术院校招生规模较其原有人数也大幅增加,因此“两课”课堂人数基本增加至100人左右。作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学生往往因为学分、学位等现实压力走进课堂,人在心不在,课堂纪律较差,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教师更是左右为难,投入较大精力维持课程秩序则教学活动时间和效果下降,如放任学生不管,则课堂混乱,学习氛围被破坏。因此,教师往往陷入两难境地,进而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投入情绪,甚至部分教师也随波逐流,照本宣科,完成教学内容了事。

第三,当前整体社会思潮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对待“两课”学习的看法影响是教学效果不良的一大因素。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大学生接收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可获取各类信息知识的载体日趋多样化和高速化;市场经济浪潮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生活的急剧转型,呈现多样化趋势。音乐艺术大学生因专业学习及实践特殊性,接触社会较早,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都会对他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部分学生学习思想急功近利,往往以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某门课程学习的标准,这些思想认识无疑又增加了“两课”教育的难度;从授课教师方面来看,音乐艺术院校“两课”教学的师资队伍整体上仍处于薄弱状态,在个体教学水平和能力上有明显的差别。同时教师职业培训提高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一方面现行的课堂学生给老师“打分”的评教制度,因为学生对“两课”有抵触情绪,所以他们给老师打的分数都很低,从教学绩效考核的角度来说,教师也不敢太管学生。另一方面,同音乐艺术院校专业教师相比“两课”教师的继续学习、深造提高的机会和政策扶植要少,待遇偏低,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也以进一步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三、从音乐艺术院校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双改进,努力提高大学生“两课”教学质量

首先,针对音乐艺术院校客观实际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精简,突出艺术教育特色。依据前文所述,从教育学活动客体――音乐艺术类大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出发,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不能“大而全”,必须是“少而精”。如能在教学内容上大量精简,课堂上突出学科专业特点,讲授最重要、最基本、与学生重大学习工作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并及时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当前时事紧密结合,则可大幅提升课堂教学在内容上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学内容大纲的精简改革,同样在教师层面会起到很好的释放作用,让教师能够精选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生动活泼的教学,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

其次,大力提升“两课”教师综合素质,做到思想素质自身正,学术品位高。在当前大社会环境背景下,学生重专业轻德育,讲实惠等情况,往往会导致“两课”教师自身对专业工作意义的迷茫,并增大了教学工作的难度。有的教师会产生惰性心理,反正讲好讲坏学生都是一个样,学院也不会关注,甚至在科研学术活动中也缺乏自我约束不觉中降低了学术品位。如此必将严重影响“两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据此,学校领导应从政策上、资金上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制定相应的扶持制度,帮助教师有机会进修访学,不断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增强大家科研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体会到自身教书育人、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主体之一的重要性和成就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