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08-23 16:34:35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第1篇

【摘要】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理想、能力、意识、修养、情趣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音乐欣赏教学音乐表演与活动

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情感、节奏、音准、创意等内容,都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情感培养和能力培养,它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基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际上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是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提高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音乐教育既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又让学生们在审美观念、理想、能力、意识、修养、情趣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1.音乐欣赏中陶冶学生情感

音乐教育能陶冶情感——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并直接触摸到了他们的情感,不管是欢快还是悲伤的音乐都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语言。在平时的课堂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就着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真、善、美和获得心灵的净化。

例如,从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作品的历史背景入手,在音乐欣赏中注重学生们情感的体验。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人们早已熟悉的作品,但对生活在温室的学生们来说,他们还不太了解也很难理解那个时候的历史,于是笔者从事件入手,给学生们讲解抗战时期的有关历史,还把自己大学时观赏纪录片《南京大屠杀》的经历和感受与大家探讨。当学生们再次聆听《黄河大合唱》时,他们的内心都能感受到音乐作品对心灵的震撼,都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如,在学生们感受华夏音乐的博大和精深,放一曲古代编钟音乐《凯旋》。学生听乐曲的同时,笔者讲述:编钟同中国古代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一样,是一个被世人瞩目的伟大奇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聆听宏亮的钟声音乐,让每个炎黄子孙为之自豪,为之振奋。再放一曲古琴曲《流水》,学生们无不被它淡泊致远而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质所感染。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的音乐语言,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音乐审美中渗透德育教育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则能美化人的灵魂,使人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例如,讲解古曲《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心灵上的享受,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欣赏。首先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来让学生们感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然后拿出一幅《春江花月夜》山水画让学生欣赏并讨论,学生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接着让学生聆听音乐,并要求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起讨论每一个标题音乐的意境及其音乐形象,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乐曲的生动、凄美——不少学生为乐曲的旋律所打动,他们用身体的语言来表现此曲的感动与共鸣。大家都被这生动、优美的旋律(时而舒缓,进而急骤)所陶醉。从一曲《春江花月夜》可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净化,道德情操的升华,抛弃了一切尘世杂念,达到崇高的境界,可以在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3.音乐活动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音乐课上的合唱、表演唱及课外的歌咏比赛等,大都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每个参加合唱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形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形成具有统一要求和共同感情的集体。学生们都会自觉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每一个中华儿女纷纷慷慨解囊献爱心,患难见真情。此时我们也接到了上级下达的合唱训练任务,笔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让世界充满爱》。讲到地震令人感动的真人真事,训练场地一得寂静,偶尔能听到一些学生的唏嘘哭泣声,我们一起带着感动走进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歌曲虽通俗却增添了深深的感动,学生们的情绪悄然入歌。笔者还在合唱当中创设了一个心型,大家内心都充盈着深深的感动。

4.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

在音乐教学中,不管是音乐欣赏,还是音乐表演,对于同一首作品,每一个人在审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差异,都带着一定的主观性和个性,从而使同一首作品产生的个体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二度创作”。音乐教育的这一特点使其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活动——即兴表演,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和情感投入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避免出现把学生管制得个个安分守己,不敢活动,如果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呆板,毫无情感体验,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的音乐天地和学习环境,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因此,要鼓励学生即兴演奏和即兴创作。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处于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让学生解放肢体,用身体语言做律动来表现音乐,通过音乐具有的动态特征,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的联系,音乐动态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创作等,节奏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身体运动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音乐欣赏广东民歌《赛龙夺锦》一课中,笔者通过讲解端午节龙舟赛的由来,让学生感受乐曲激昂的情绪,让学生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再展示龙舟赛的彩图,引导学生感受其节日群情鼎沸的气氛,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要求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而融为即兴创作。提问:讨论①用什么乐器渲染气氛(鼓、锣、踏地)?②用什么作龙舟(凳子等)?全班同学都参与到热烈的龙舟赛中。笔者播放音乐,随着一声开始,两队开始龙舟赛的即兴表演。其他学生打击鼓、踏地等助兴,有些队用手作划船动作,边划边向前行进,有的学生用凳子作龙舟,课堂气氛非常活到,笑声、鼓声、音乐声,飞出了课室,飞进的校园、飞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学生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在欣赏和表演中感受音乐魅力,在参与中培养集体观念,促进团结协作,并养成相互尊重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所述说明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全面的作用,现在的音乐教育不仅仅重视音乐水平,而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在2000年新编的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地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几项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实际上,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我会在音乐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让音乐教学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现状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2-01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基础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修订版)》的,音乐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各种不同版本的音乐教材在编写中渗透了许多先进教育思想的理念。各级各类学校音乐工作者在教学中也摸索出许多适合自己校情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如:一些欠发达地区、县、区中小学音乐教育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音乐教育不能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大发展的需求。

一、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音乐教育水平的差距

音乐教育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硬件是学校教学设施的配备,如音乐教室、多媒体操作台、音响设备、钢琴和其他音乐教具等与开展音乐教学相关的设施配备;软件是音乐教师文化素质、专业水平、技能、管理能力及学历程度等方面的内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体现在各个方面,音乐教育资源也不例外。大多优秀的、学历较高的音乐专业教师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再加上学校规模、工资待遇众多方面的落差,使得这些不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水平成了“恶性循环”,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2.地区和学校领导层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不发达中小城市、县、区中小学一味追求升学率,严重忽视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影响。片面认为只有升学率搞上去了,学校就办好了,老师就教好了,学生也就学好了。音乐课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摆设”,可有可无,不仅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而且音乐课经常被主课占用,尤其是在期中、期末考试前夕,大部分学校音乐课直接被停上。

3.学生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家长都是望子成龙的心态,而且家长知识、文化水平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普遍比较重视子女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在大中城市情况比较乐观,多数家长都会让孩子在课外学习音乐,如学习一种乐器或舞蹈或声乐等,但大多局限在小学阶段,到了中学阶段就明显减少或停止不学了。据了解多数家长认为初中阶段课程科目增加,学习时间相对紧张,所以希望孩子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放在主课的学习上,如果再去学习音乐,怕耽误孩子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出现了中学音乐教师组织社团活动,有特长的学生很多但报名参加的却很少,就算是报名参加的也经常会被班主任或家长以耽误学习为由命令学生不许参加。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县更为严重。

二、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已引起有关各方面的重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稿)》的不仅对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有了更全面的指导,而且把音乐教育推进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让社会重新去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创造潜能

音乐教育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它引导学生参与演奏、演唱、律动、欣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创编等活动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是抽象的,它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激发出无限的创造潜能。例如,在二胡曲《空山鸟语》的欣赏教学时,学生在听到作品的标题后首先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致的模糊的“空山鸟语”的情景,然后当他们听到音乐时仿佛自己置身在空旷的山野中,听到不同鸟儿或近或远,或欢快或歌唱或吵闹的不同情景……在这一系列的欣赏活动中学生在不同时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每一种情景的联想都是一种创造思维的体现,这些复杂的大脑高速运转思维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

2.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健全人格

音乐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决定了音乐学科的情感特征,它可以陶冶情操、涵养美感及人格,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是情感教育。音乐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感情,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使消极性情感得到宣泄与寄托。同时情感是必须调节的,情感失控、失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失常。中学生在12、3岁到17、8岁这一时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个性初步形成。他们的思维、情感、个性、自我意识等都逐渐趋向成人,但还不及成人具有对自我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这时就需要用“音乐”这个工具触发他们内心积极的情感,让消极的情感得到宣泄与寄托,在情感体验中调整自己的身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例如,在欣赏歌曲《人间第一情》时,在随着演唱者的歌声从内心体会到了父母对子女们的那份无私的牵挂和关心,以及割舍不断的情感是相伴终生的。当学生听到歌曲最后唱到“永远与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父母情”时,会不知不觉眼眶湿润,由此想到自己对父母逆反的态度,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调整心态转变对父母的态度。

3.提高合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能力、合作意识是独生子女普遍较缺乏的,所以成为现今教育教学中需大力加强的方面。音乐教育是最能体现合作学习的学科,如在合唱、合奏中每个成员既要演唱(奏)自己的声部旋律,又要倾听其他声部的旋律,每个声部、每个成员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完成整首歌(乐)曲的演唱(奏),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缺一不可。

4.重视音乐教育,促进学科协同发展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哈肯(Hermann Haken)创立了协同学理论,他认为在系统内部,协同导致有序。系统内各子系统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只有当关联运动占主导地位时,各子系统之间才会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整体功能。同理,现行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包括音乐教育)作为子系统既要有独立运行又要有关联运动。只有让德、智、体、美形成关联运动时,即协调、同步、合作、互补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大概也是国家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本意。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让人们从思想上改变对音乐教育的态度;只有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态度才能付诸行动去真正学习音乐;只有人们把音乐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会到它在我们一生中的影响。

参考文献: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34-001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所特有的,是人的重要心理活动。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大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或者说情感教育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事实上,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如果忽视了情感的作用,能力的培养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那么,在音乐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丰富、深厚、高尚的情感呢?我认为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1.情感与活动。情感与活动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学生们大都热情、活泼、喜欢音乐,最喜欢老师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例如组织男声小合唱、女声小合唱、男女声大合唱等比较普及的演唱形式。还可以对喜欢乐器的同学进行课外辅导,组织民乐队、管乐队、电声乐队等。

2.情感与语言。情感教育离不开语言,美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决定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同时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所以,“课堂教学语言要鲜明生动、忌拖沓;幽默风趣、忌乏味;逻辑严谨、忌无序,而且要快慢有致,轻重得当,感情充沛。”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音乐,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3.情知交融。“在情知交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的情感是催化剂的催化剂”。②教学是师生的协同活动,在这活动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教师以情育人,不仅用充沛的感情去感染教育学生,去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艺术作品的感情,从而做到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能充分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情,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音乐技能、发展技能等。

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时,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宜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的“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这样会使学生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带来极大快乐。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体验情感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后,就要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情感,这样才有教学艺术魅力的深度。体验是情感活动的基本特征,体验能力的培养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情感体验在形式上虽然是主观的,就其内容,却又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反映”。③因此,不能将他人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验的人,并不真正具备情感体验能力,也不真正具备艺术气质和艺术心理的。因此,无论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都必须把人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验。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满足、情感的共鸣。”④音乐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情感,使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不断丰富和积累不同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表现方式。

三、情感内化

情感内化就是受教者在体验情感之后,内心情感发生的调节变化。

情感虽然为人之必需,但它却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起到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鼓舞人们的斗志,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励人们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积极作用,也可起到消极甚至破坏作用。如感情用事、义气用事所造成的恶果。因此,情感是必须调节的,也是可以调节的。而音乐艺术则恰恰具有情感的调节功能。

为什么说音乐艺术具有情感的调节功能呢?是因为:一方面,音乐艺术虽然诉诸于人的情感,却又不止于情感,其中包含大量的认知和伦理因素,它们对于情感的升华与调节起着极大的作用,即所谓“以理节情”、“以理导情”;⑤另一方面,音乐艺术虽然表现人的情感,却又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化、物态化及对象化,它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情感的传达。

四、表达情感

当人的情感体验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自己的心灵撞击,产生共鸣,感到既有兴奋性又有压迫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时,就会产生一种表达情感的欲望,想将情感传达给他人的冲动,这是情感教学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内心体验,不但是可以传达,而且是必须传达的。也就是说,当人体验到自己的情感时,他的内心深处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冲动,要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但是他要想使他人体验到的情感与自己的相同,则必须通过一个中介物的媒介作用才能实现,而音乐艺术作品便是这样一种媒介。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让人欣赏的,欣赏意味着情感的共鸣,而共鸣则使欣赏者体验到了和艺术家相同的情感,甚至当两个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产生共鸣时,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交流与传达。

综上所述,情感是人的心理知、情、意三维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构成部分。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知、情、意三者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因此,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对于人的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 第20卷 第225页)⑦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必然体验也必须体验到的心理过程。可见,情感是人之必需的;进而说,加强情感教育也是头等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田秀菊.《音乐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第5期第43页

[2]董远骞等著.《教学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9页

[3]魏传义主编.《艺术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63页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第4篇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能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

一、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

我们说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音乐欣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三、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http://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四、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五、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革命歌曲鼓舞了一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许多爱国志士唱着这些革命歌曲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扛起红缨枪,唱着《共产儿童团歌》、《谁说我们年纪小》也加入了战斗行列,打鬼子,捉汉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上足以证明,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重要性 高素质人才

前言:音乐教育是我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每年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因此,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实行高素质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探索能力,提高审美评价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健全了学生的人格魅力,激发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高职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高职音乐教育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艺术素养

音乐教育是人类历经千年艺术积淀而形成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人文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独特写照。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开设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音乐本身的知识技能,更是在接触历史不同时期,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各种艺术领域、艺术群体。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此,在音乐的世界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针对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性,高职教育应该加大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培养。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大学生去感触中外不同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风格、形式,作品、作家在音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断的拓展学生的个人视野、事业观、人生观,以达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高职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感受艺术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最富有现实艺术的美。它是真实社会的写照,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最直接的心理需求。同时,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来的,比现实美更高深、高激烈、更耐人寻味。因此,音乐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高职院校开设的音乐教育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对音乐所体现出来的现实美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加与艺术亲近的机会。在专业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逐步的分析,使学生在足够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调性、力度、曲式等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心声、音乐所表现的艺术情感,以达到引起精神层次的共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对美的认知,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高职音乐教育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健康的情感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高职音乐教育正是大学生人格、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音乐教育中,老师通过讲述、播放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音色的乐曲,有效的激起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运动,从而调节大学生个人情感、情绪的本能反应。而当大学生真正沉醉于音乐时,势必可以做到与音乐所释放的语言、旋律共同悲伤、消沉、振奋、开心、愉悦,真正做到调节心理、机体平衡,经历多种感觉的体现,健康大学生的情感健康,从而健康大学生的个人人格。

正如,我国古典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乐曲中大学生可以充分的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悲、愁、喜等等所有人的情绪、心理。通过音乐教育的积极指导,将作品中的真实情感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感受中来,以多种情感的灌输,提高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建立,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说体育教育是强健学生的体魄、耐力,那音乐教育则是强健学生的心理、情感。音乐教育所培养的重点则是大学生的品质、品格。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综合导师,在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替代性。

四、高职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完善

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是科学技术呈现高端综合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全面综合发展的各种素质,从而实现高端人才化。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综合能力中不可小觑的一个关键素质之一。创新能力不仅仅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想象,更源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开发,是创造终极目标的追求。而音乐教育恰恰包括了创新能力,它具有极大包容能力,和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所讲,他的成功除了要感谢他的科研团队,家人的理解支持外,还特别提出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的重要启发性,在囊括百川的音乐世界里,带给钱学森丰富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思维方式,在脱离了机械的唯物主义论述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去感受自然、科学的创新能力。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

同时,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又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左脑具有语言、计算等逻辑思维能力;右脑则具有审美、情绪等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成,形成人类最基本的思考。在目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是面对左脑进行开发的应试教育,而对右脑开发极少,造成大脑发展不均匀,大大的降低了大脑的利用率,无法充分的发挥大脑的功能。而音乐教育恰恰正是右脑进行操作、使用的。在进行音乐赏析、音乐学习的时候,正好是对右脑进行全面使用、练习。长久下去,势必可以平衡左、右大脑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大的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完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的说明了高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科学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呈现出高知识化、高素质化的综合人才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以使用音乐教育手段,达到文化与素质相融合,着手于现在,利于未来,从学生的整体人文知识和艺术底蕴上加大培养,以适应新时代下对大学生的全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华. 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感性优势[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4)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词:节奏;音乐教育;训练

节奏是音乐音响的根本,在构成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节奏、旋律、和声)旋律与和声都必须依附或借助于节奏,绝不能离开节奏而单独存在。节奏是体现生命的运动、风格、韵律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说。有运动就有节奏,节奏在人类之前并不依赖人类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说节奏是音乐中最早显现出来的艺术,渗透在音乐形式的纵横结构之中。由此见之,节奏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的产生与发展

丹第(V.d’lndy.1851-1931)在《音乐创作教程》中说:“节奏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在天体的运行,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迭,生命的兴衰,特别是人类生活和语言之中。”节奏起源于万物,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先产生的要素也是节奏。早在远古时期,当音律乐器还没有出现时,人类的祖先已经会用打击乐器来演奏音乐。他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敲打出有节律的变化多样的节奏。原始部落的音乐中,除了节奏几乎没有其它音乐要素,他们运用敲击的节奏及呼唤来表达他们不同的情绪内涵,运用于祭祀、庆典、狂欢的活动中。

随着音律乐器的产生,人们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旋律上来,有意无意淡化了节奏的作用。从十六世纪西方的教会音乐到浪漫派音乐之间二三百年的音乐作品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十六世纪的西方教会音乐,为了使人们内心世界得以宁静和超脱,他们单纯追求旋律的美感,节奏较自由。到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逐渐转到主调音乐,其节奏也是比较简单的。它是以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重音为基础构成节奏支柱。而旋律上则运用连续扩展的方法来突出和增强音乐的内涵,从而构成了巴洛克的音乐风格。①古典主义时期,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古典乐派,以主调音乐为主追求和声色彩,讲究旋律表现,直到后来的浪漫派音乐,无不受维也纳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只不过在和声上做了一些改进,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仅此而已,节奏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由此可见,从西方教会音乐到巴洛克的音乐作品,再到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作为音乐骨架和灵魂的节奏,其地位和作用就这样被淡忘和削弱了,这正是传统音乐教学法只注重旋律与和声而忽视节奏的历史原因。

在某些欧洲以外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受到以维也纳乐派为代表的传统音乐的影响,而是按照本民族特有的方式发展继承了“节奏”的观念。如拉丁美洲的拉丁音乐、中国戏曲、中国民间打击乐曲以及亚、非、拉美等地许多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其节奏技巧都相当高明。音乐大师们通过吸收拉丁音乐特有的节奏因素,发展形成了爵士乐和摇滚乐。在爵士音乐中,节奏起着主导作用,打破常规的律动,重音切分的出现使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摇滚乐是从爵士乐中发展而来的,而摇滚乐在节奏上有了新的突破,节奏内容更为复杂多样,侧重于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摇滚节奏已广泛运用于各种音乐题材,已成为音乐生活中一大主流。鲜明的区别于传统音乐形式,并为广大听众所接受,从现代音乐到爵士乐、摇滚乐,节奏的表现功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从节奏开始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当婴儿还在母体时,就感受到母亲心脏有规律的跳动,这种有规律的跳动可以刺激婴儿体验稳定,感受节拍。母亲的心脏跳动,便赋予了人们最原始的节奏本能,正如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②通过节奏的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与本能,能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他要求老师尽可能的发现和研究儿童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所以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应该从节奏启蒙,这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和生理需求。当幼儿听到有规律的节奏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而对音高的辨别就比较模糊,对旋律性较强的乐曲比较难接受。所以在幼儿还不能唱好音准的阶段不要过早的进行旋律训练,而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事物入手,借助于手脚拍打或打击乐玩具进行节奏练习,从游戏中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这样可以使儿童感到身心愉快,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循序渐进,使儿童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理解长短、强弱的区别,逐步把握“节奏”这种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三、高师音乐教育中设立节奏课

高师音乐教育的针对性是中小学音乐普及与音乐教育。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音乐专业高考较低的文化分数线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突击报考音乐专业,从而造成目前各高师院校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极大。根据调查,有很多学生对节奏的准确性,感知敏锐度不高,对节奏型以及较复杂节奏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比如钢琴专业的学生,有的钢琴学习已经很多年了,但对一些基本的节奏型掌握还不够准确,在单手弹奏时节奏更是一团糟。所以说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加入一些相对独立的节奏课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节拍、节奏以及较为复杂的特殊节奏,加上双声部及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培养他们精确、敏捷而生动的节奏感。

1.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节拍与节奏在音乐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节拍是指有相同的时间片段,有强弱的循环重复。而节奏则是有长短不同的音符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通过节拍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节拍重音,体会节拍感与律动感,并能准确把握好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形象及不同的律动特征。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二拍子和三拍子是节拍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容易掌握。二拍子由于强弱拍的均衡出现,体现了节拍的刚健性和平稳性;而三拍子由于一强两弱的不均衡节拍出现,给人一种活跃、跳动、旋转的音乐风格,更具有动感及流畅性。

节奏则是音乐音响的根本,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基础是单纯音符,最小的节奏单位是由单纯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不同的节奏型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表情。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同节奏型的不同音乐情感的表现。例如:

这条节奏可以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用嘴念节奏,手打拍子。也可以用右手打节奏左手打拍子。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还可以两个学生一人打节奏一人打节拍进行练习,或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打节拍一组打节奏进行练习。这样他们可以互相牵制,克服赶拍与拖拍现象。例如:

右手

左手

2.二声部节奏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用双手打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声部。例如:

右手

左手

也可以唱一个旋律声部敲击一个节奏声部。例如:

唱旋律

打节奏

3.多声部节奏练习

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打出各种不同声部的节奏。例如:4/4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以上练习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两人、三人一组进行练习。在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力度、音色的变化打出节奏中的音乐来。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乐曲的演奏或演唱水平,增强他们的表现能力,还可以进行一些变重音的特殊节奏练习。例如:4/4

这是个很简单的节奏型,按照常规出现的律动是强、弱、次强、弱。如此循环重复,就显得单调缺乏推动感。通过节奏重音的变化,其律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4/4

这种奏法是四连音三过法,是一种复合型节奏。另外还可以变化出一些切分重音节奏。例如:4/4

通过重音的变化这些节奏的推动力及音乐表现力大大增强。将这些节奏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运用到旋律与和声中去,便会产生其特的音乐效果。

总之,节奏教学与训练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术性、理论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打好音乐基础以及音乐教育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节奏表现力丰富而复杂,重视节奏训练,探索节奏奥妙,开创音乐更为广阔的新领域。

注释:

①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4月 378页。

②达尔克罗兹.《节奏 音乐和教育》(rhythm,Music and

Education) 118页

参考文献:

[1]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3]谢嘉幸,杨莹萱,孙海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5]缪裴言 力 林能杰编著.《日本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9年5月

[6]李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7]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年4月

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30-01

中职音乐教育的理念是继素质教育深入贯彻发展之后提出的,它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所谓中职音乐教育,是指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和艺术情操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能力,使之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为什么要实施中职音乐教育

当今社会,为了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越来越多的教师和专家开始重视并致力于中职教育事业。他们着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提升学生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发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努力发现全能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目前,中职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由于其自身教育目标定位的不足和教学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音乐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仍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职音乐教育刻不容缓。

二、中职音乐教育的优势

(一)艺术性和教育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音乐情境融入传统的教学课堂,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改变了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实施“填式”教学。这也有利于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知音乐美和艺术美,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二)针对性和专业性。中职音乐教育不是针对社会人群,而是局限于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受教育者,把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教育人力资源和教学基础设施;在教育课程方面,中职音乐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创新性和综合性。增强课堂的活力和生机,创新授课模式,不再固守于传统的文本与板书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更多的学习热情投入到课堂中,让他们真正乐学、好学,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同时,中职音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美的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四)情感性和愉悦性。获取音乐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身心愉悦、感受美好的过程,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是其他事物所不能取代的,中职音乐教育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教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实现外在和内在、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统一。

三、中职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音乐素养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考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音乐的陪伴,中职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和道德修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有效途径,使他们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升其对待生活的热情。教育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是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的两大因素,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她们创造音乐的能力。这种音乐教育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和教学实际效果是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同时,通过中职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品质,使其将现实生活和音乐巧妙结合,增强自我情绪调节能力。

(三)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提出的,在如今的21世纪仍处于蓬勃发展状态。实施中职音乐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形式,并将这种形式渗透到新兴的教育理念中,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和课堂教学情境,有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四)为国家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和素质人才。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才,同样也需要具备某种特定职业技能的专业型人才。中职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技术性音乐人才,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为国家输送专业音乐人才和素质人才。

总而言之,实施中职音乐教育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深入贯彻落实中职音乐教育的方针政策,以此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为蓬勃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明.中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几点思考[J].黄河之声,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