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辩论的基本流程(合集7篇)

时间:2023-10-10 15:57:46
辩论的基本流程

辩论的基本流程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辩论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09-03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1]。把辩论赛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自我探索与争辩,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乐园。

一、辩论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系统地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程,使用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庞大而深刻。按照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纯理论的教学方法还会使部分中学时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文科生感觉是在炒陈饭,从而丧失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中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绝大多数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2]。在多年传统的思想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重灌输,轻参与”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知识,轻能力”是主要的课堂教学现状。针对此种情景,将辩论赛引入原理课程教学中,实现从教师主导型向学生积极参与型转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和互动性的学习探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辩论赛”,首先,切合了新形势下的青年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的特性,使他们在课堂辩论赛中亲身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好处,胜于教师一切苦口婆心的说教与灌输。其次,以辩论赛的形式促进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原理课程因为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课后就把教材一扔,基本不想看。而现在为了辩论赛的需要,很多学生会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各种案例资料,自觉提升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积极性。

二、辩论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将辩论赛运用到原理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辩论、研讨,使多种思想观点互相激荡、多元信息互动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构架起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然而组织课堂辩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从课前的动员与准备到课堂辩论的具体实施,以及课后的总结与点评,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精心组织。

(一)课前的动员与准备

学生积极参与型教学方案要体现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调动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提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教师必须在平等、友好、民主的氛围下进行课前动员与准备,不要让辩论赛变成少数人的游戏,多数学生沦为看客。

1.辩题的选择。辩题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是辩题具有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与活力,就是与时俱进,不断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辩论赛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研究并回答时代面临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二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最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辩论题目。一般让每个班级结合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精选几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辩题进行提交。教师经过筛选后,在全班进行投票,根据票数的高低来最终确定辩论赛的辩题。这样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兴趣度,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三是具有哲理性。“真理愈辩愈明”。既然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进行辩论赛,那么辩论的题目应该具有哲理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兴趣。

举个实例,在教学中讲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之后,学生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学习热情高涨,趁热打铁,我们开始在班级中组织辩论赛。在班级中征选辩论赛题目时,大家结合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富有时代意义的题目。当时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非常火爆,很多大学生特别喜欢看,也容易受到节目中一些观点的影响。节目中女嘉宾的观点“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大家建议可以以“你是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为辩题,对这一问题进行观点对决。教师通过分析和提炼,建议以此为出发点广泛引申,将辩论题目修订为“物质财富比精神财富更重要,还是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此辩题具有时代气息,大学生身处其中,有话可说,有理可辨,学生辩论非常激烈。

2.辩论队的选拔。辩论赛精彩不精彩,就看辩论队伍的准备充分不充分。因此,辩论队伍的选拔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要善于从全班学生中选择一批思维能力强、演讲口才好、反应能力快的学生担任辩手,以增强辩论的对抗性与精彩度。目前我们在课堂中一般采用四对四的北京辩论赛模式。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采用四个小班组成的大课堂教学,教师在各班学习委员的协助下,采取学生自愿报名与班级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每班选择4个学生担任辩论赛的一辩、二辩、三辩与四辩。其次,为了加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辩论赛的主持、点评嘉宾以及评委、计时员、统分员全部由学生自己担任。因此,除了四名辩手之外,教师还可要求每班选拔一名主持人、一名点评嘉宾、两名评委、一名计时员、一名统分员全程参与辩论赛的主持与评分工作。再次,为了提升课堂辩论赛参与的广泛性,教师要求没有亲自参赛的学生都要参与本班辩论赛的准备,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在辩论赛的最后阶段增设观众提问环节,班上任何一名学生可以对正反方辩手提问与辩驳,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站在不同立场或从不同角度就同一观点进行论辩。所有人员全部确定好之后,教师组织辩论队伍进行正反方抽签确定辩题,并对其进行辩论赛基本规则与技巧的培训,在课后随时就学生的疑问进行答复与指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二)课堂辩论的实施

确定好辩题、选拔完辩论队伍之后,根据学生的基础,经过1―2周的培训与准备,资料基本收集完备,辩论规则基本熟练,辩论团队之间基本也配合融洽,教师就可以进行课堂辩论的具体实施。

1.课堂时间安排。大学课时安排一般为每个学时45分钟,一次课2学时。四个小班为四支辩论队伍,分成正反方,两节小课进行两次辩论赛。按照四对四的北京辩论赛模式,经过立论陈词(正反方各2分30秒)、攻辩阶段(正反方各3分钟)、自由辩论阶段(正反方各4分钟)和总结陈词阶段(正反方各3分钟)等四个比赛环节后,加上中间的主持串词,正式比赛时间大概需要30分钟。剩下的15分钟,可以用来进行观众自由提问,点评嘉宾就比赛情况进行点评,评委代表宣布最佳辩手及获胜的队伍,教师进行总结等。

2.课堂辩论过程的控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积极参与型教学方案中,教师不再是说教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课堂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相反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对整个课堂进行引领与提升。教师要注意控制好主题和节奏:当辩论偏题时,教师需要进行纠正与引导;当冷场时,教师需要进行适时点拨与诱导;当气氛过于热烈时,教师需要适度提醒与警示;当遇到突发状况时,教师要及时处理与化解。在课堂辩论中,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总导演,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全盘掌控整个辩论过程,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向上、活跃的学习氛围,逐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高峰。

(三)课后的总结与点评

比赛结束之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学习的热情高涨,求知的欲望强烈,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总结与点评,赞扬辩论过程中的优点与亮点,指出辩论中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方向。

1.教师点评。学生的努力与付出,教师需要及时鼓励与引导,才能收到持续不断的效果。首先,在辩论赛中表现较好的学生与准备非常充分的班级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在辩论赛中评选出来的最佳辩手以及获胜的班级等,教师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给予分数奖励。另外根据辩论赛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设立优秀组织奖、最佳观众提问奖、最佳创意奖等等专门用于激励学生来参与此类教学互动。其次,对辩论赛过程中双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全面的剖析。一般表演型辩论赛主要关注辩论语言的丰富性,以及辩论技巧的灵活运用。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辩论赛应更关注辩论的思维逻辑性,以及辩论内容背后的理论支撑。在辩论赛中,学生的思维碰撞、观点交锋,会出现很多思维亮点,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与运用,教师要一一点出,加以赞扬,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而对于在临时应变中出现的一些明显错误的逻辑,以及偏离主题的发言,教师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帮助学生探求科学的解决方法,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感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无穷魅力。

2.学生互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最好评价者[3]。因此,辩论赛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首先,教师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邀请学生上台对辩论赛的组织、辩论的过程、辩手的表现以及评委的评分等环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出的声音,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完善课堂辩论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其次,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写一份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辩论赛”的心得体会,以此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洞察学生的内心需求,认真吸纳每个学生提出的观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以深层次地进行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在教师的经验总结与学生的多方反馈中,不断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三、辩论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交流型课堂文化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具有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特点,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具有逆反情绪。整个学期都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与“独角戏”的说教式教学很容易形成沉闷的课堂氛围[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引入辩论赛,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形成团队进行争辩、探讨、研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在辩论赛准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思想交流增多了,有利于形成交流型课堂文化,在大家都敞开心扉的情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育人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有利于形成学习型组织氛围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每一个学生终身去学习与研究。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纯理论学习过于枯燥,在死记硬背各种原理与条条框框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和个人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基本修炼汇集在一起的整体[5]。在课堂中引入辩论赛,有利于这种学习型组织氛围的培育。开展辩论赛之后,学生们必须自建团队,团队成员一起课后主动收集资料,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与研究,寻找理论依据,建立逻辑框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模拟辩论演练。这样就促使学生从“被动型学习”到“主动型学习”进行转变,从“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到“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的进一步升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期末考试的分数来评定。然而在现实中不可能用考试分数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许多学生考前突击一周,考试完后教材一扔,只求不要挂科就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对个人人文精神的培育、思想道德的提升、思维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如果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逻辑结构,然后不断用各种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景下,学生的大脑就会积极地去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了在辩论赛中表现优秀,获得胜利,学生还将更加关心时事政治,学会分析社会现实中的热点与焦点,捕捉当代社会的各种思潮,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思维水平,使学生在竞争与对抗的辩论中锻炼自我、完善自我、辨别是非,洞彻真理的要义,汲取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华,开展科学的研究与理论探索。

参与文献:

[1]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3:2.

[2]曾毅红.主题性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应用探索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3]黄建红,廖鑫涛.基于学生积极参与型的高校课堂环境

建设探究[J].文史博览,2014,(5).

[4]黄建红,陈若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

模式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辩论的基本流程第2篇

关键词:辩论话语;企业;危机传播;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市场主体日渐丰富,主体间的竞争自然也不断加剧,与之相伴随的是企业危机的出现。做好企业危机传播工作,考验着企业的每一个管理人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辩论话语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理论,主要针对日常交往而言。企业危机传播的本质就是一场交流博弈,也正是因为如此,将辩论话语应用于企业危机传播中,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条件。目前,很多企业努力尝试将辩论话语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危机传播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辩论话语的作用,做好企业的危机公关工作。

一、辩论话语基本概念

杨娜、吴鹏在《辩论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研究》一文中,对辩论话语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而通过对改编文章的解读,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辩论话语是批判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说是实现途径。我们知道,批判性思维理论中,态度和技巧是语言表达的两个基本环节,不管是态度的确定,还是技巧的应用,在交际场所中,都表现成了“辩论话语”。Van Eemeren曾指出,辩论话语是交际双方为证明己方立场或反驳对方立场而展开的特定话语交际互动。交际者通过辩论话语表达对某种观念或价值的态度,也通过策略性的辩论技巧掩饰这种态度,以达到消除意见分歧的最终目的。根据Van Eemeren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辩论话语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将批判性思维的观点传播出来。除了Van Eemeren的观点,目前学术界对辩论话语的定义,基本是认为辩论话语和批判性思维是同一理论的不同表现形式。辩论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社会性和辩论性两个属性,这实际上与批判性思维理论中的态度性和技巧性相吻合。社会性,即一个人对于某一事件的社会性判断,是观点和态度的形成;辩论性,是与他人交换观点态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避免地应用各种技巧。由此可,不管从整体方向把握方面,还是从具体特征方面,辩论话语和批判性思维都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辩论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现代交际的理论精髓,不管是一般的普通交流,还是达到一定层次的官方对话,事实上都是对辩论话语的应用,有些是套用,有些则是灵活应用,这也正是当前学术界研究辩论话语的目的。

二、企业危机传播理论

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国际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信息的飞速传播。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企业的危机传播变得尤为重要,不管是万科的“捐款门”事件,还是康师傅的“水源门”事件,都让我们看到了危机传播的危害。那么,具体什么是企业危机传播?当前不同学者对此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观点认为,企业危机传播属于信息时代危机传播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或者特定的领域,与一般危机传播相比,其对象具有特定性,即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危机传播,一般是指企业采取一定的手段或者措施,利用当代企业管理理论,为企业现有危机的传播加以有效控制的过程。可以说,企业危机传播对树立企业形象或降低企业形象风险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技术的背景下,今天的企业危机传播,也多通过互联网实现,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危机传播的成效,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企业的形象。

通过对当前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企业危机除了突发事件外,比如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危机、电器生产企业的安全使用问题带来的危机等,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关注范围的变大,企业领导层的行为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不管是何种危机,都可能直接损坏企业形象,影响企业效益。因此,做好企业危机传播工作,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言,尤为重要。当前,企业危机显示出传播速度快、影响面积大、破坏性强、真假难辨等特征,所以企业危机传播工作的开展,也应该着重这几点。

三、辩论话语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辩论话语基本理论的解释以及对企业危机传播的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危机传播中,应充分发挥辩论话语的作用,通过辩论话语化解企业危机。笔者认为,辩论话语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辩论话语是企业危机传播的基础

从本质上说,企业的危机传播是一次语言上的交流和博弈,如何在负面信息出现之后通过一定的言语形式来对外解释、遏制谣言、稳住社会情绪,最终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现代企业危机传播的根本任务。企业危机传播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辩论话语的过程,更是语言技巧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基本的个人观点(主要是企业自身观点),无法运用一定的技巧进行语言交流,企业的危机传播将无法实现,所以说,辩论话语是企业危机传播的基础。目前,企业危机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新闻会、官方网站宣传、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以及微博公众平台宣传等,可以说是以现代信息平台为主。不管采用怎样形式,其主要过程都是一个表达和说服的过程,比如在新闻会上,企业的发言人往往需要首先表明企业对于危机事件的态度,之后再对态度进行阐明和深入阐述。这样的过程,也正好与辩论话语相吻合,在辩论话语理论中,表达观点、解释观点和消除意见分歧正好为企业危机传播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思路。总之,如果完全脱离辩论话语,企业危机传播将无法实现,辩论话语是企业危机传播的基础。

2.辩论话语促进企业危机传播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是否能够利用最新技术解决企业问题已经关系到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技术与企业发展的融合也在不断增强,可以说,企业发展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与新技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危机传播也不例外。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目前企业危机传播也逐步转向现代媒体平台,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辩论话语,辩论话语可以促进企业危机传播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一方面,在辩论话语理论中,社会性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属性,语言的交流离不开周围的社会环境,所以企业危机传播中应用辩论话语,自然需要与社会融合,接受社会中的新技术、新信息,无形中辩论话语就在为企业危机传播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辩论话语的应用,本身需要交流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了解对方的想法,根据对方的想法选择恰当的话语,而现代社会,面对面的交流很少,特别是很多企业的业务都是面向全球的,出现危机时,其需要沟通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在空间上,也是不统一的,利用辩论话语完成企业危机传播,必然要选择现代技术。所以,辩论话语可以促进企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3.辩论话语可以实现企业危机传播与形象重塑的结合

现代企业的资产组成,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中的有形资产多指企业当前在产品、设备等有形物方面的资产;无形资产则指凝结在企业品牌和形象中的资产,包括企业的知名度、消费者的认可度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与传统消费理念产生了巨大差异,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不断攀升,特别是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使消费者在信息掌握上由过去的劣势地位逐渐向平等地位甚至优势地位转换。在基本的消费之前,消费者可以事先了解企业相关信息,了解产品的信息,这种背景下,企业一旦有未妥善处理的危机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和消费者的信赖,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盈利。辩论话语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辩论话语可以实现企业危机传播与形象重塑的结合。传统的企业危机传播,更多的侧重点是针对公关危机而公关,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危机,但是常有牵强之嫌。而辩论话语,要求在表明观点态度之后,利用一定的语言技巧说服对方,让自己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甚至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持续影响对方。应用辩论话语,可以让企业在化解基本的公关危机之后,在语言和观点的渗透过程中,再重新为企业树立更好的形象。在辩论话语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需要随时掌握对方的情绪的变化,并不断输入新的信息,这样有关树立企业形象的信息自然也可以渗入其中。辩论话语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其可以实现企业危机传播与形象重塑的结合。

四、结语

辩论话语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应用,正是当前企业发展与新理结合的结果。辩论话语本身在言语应用技巧中的优势,也为企业危机化解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危机无可避免,如何化解危机、利用危机是关键,所以说,合理吸收和借鉴辩论话语是非常重要的。让语言交流与企业发展相融合,最终充分利用语言技巧,这样来促进未来的企业发展,其发展空间也将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杨娜,吴鹏.辩论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研究――以《高级商务英语》教学为例[J].外语界,2016(1).

[2]张保英,丁茜茜.新环境下企业危机传播的特征及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7).

辩论的基本流程第3篇

依据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三)第4专题的要求,教材中有14页的辩论话题。笔者在高二年级某班以“转基因技术的利弊问题”为专题开展了一次对外公开的辩论会赛。我们想利用教材中这样的话题,以辩论会的形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课堂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生物学问题的运用等环节进行了一次创意性的尝试,并以辩论赛的形式公开展示。本文谈谈自己对本节内容的设计策略及一些思考。

一、专题设计思路流程

(1)介绍辩论会的宗旨。正所谓“学术以竞而走,真理因辩而明”,本次辩论会旨在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辨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同学的校园文化生活,展示我们一中学生的风采,促进师生、同学间的互动交流。

(2)介绍评委。由学科组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七位评委成员。

(3)宣布辩题。正方:转基因技术利大于弊;反方:转基因技术弊大于利。

(4)辩论会流程。①开篇立论阶段。正反方一辩分别发言。 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②攻辩阶段。反方二辩选择正方辩手提问、正方二辩选择反方辩手提问;正方三辩选择反方辩手提问、反方三辩选择正方辩手提问。攻辩阶段,提问、回答都必须简洁明确。③自由辩论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不可回避交锋;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不能纠缠。④观众自由提问阶段。由双方后援团向对方辩手提问。⑤总结陈词阶段。辩论双方应根据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

二、专题学习的教学策略

(1)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课堂学习的切入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生物,理解生物学。” 在学生通过对“专题1——基因工程”的学习对转基因技术及其成果有了深入了解之后,还可能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怀有不尽的畅想;同时,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接触到了转基因产品。学生从媒体上也听到了一些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争论的意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疑虑和想法。那么,对于转基因产品我们如何看待?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问题讨论的焦点是什么?人们心中的疑虑有多少是盲目的?有多少是有科学依据的?从这些问题出发,能够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的关注。

(2)在问题讨论、辩论会准备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展开辩论、提出问题。在理解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个人经过选择、鉴别、整理而形成的观点和依据。在辩论中,让这些信息得以运用和共享。教材提供了学习的蓝本和思维的线索,教师只是发挥指导和评价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有些不科学的想法予以指正,对学生知识水平达不到的环节予以点拨。

(3)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进来,学生的活动才有效。从某种意义上说,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比单纯获得现成的结论更重要。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利弊问题的讨论,不同于其他生物技术专题,因为其他生物技术专题的原理和技术都具有确定性的特点。本节应注重于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引起学生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关注,而且能以科学的态度予以思考,即对不同的观点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加以理解和辨析。在态度取向上,正如教材所说“应该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通过“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单纯从技术角度去理解人们对待转基因产品的态度,应该看到,其中还包含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背景。

三、学生学习后记

学生甲:我从未亲身体验真正的辩论,只是一种想象。当我真正站在辩手的位置,才明白心理的压力和恐惧。但当我看到对方从容的谈吐,开始明白,辩论不仅仅是一场智慧的交锋,更是一种心态的比赛。我相信经过这一次的磨炼和洗礼,我会成长,会更好地承担一份责任。

学生乙:生物辩论赛虽然已结束,但给我带来的思索将维持下去。在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研究,固然辛苦,却乐此不疲。这次辩论赛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号角,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努力缩短差距,最重要的是现在我喜欢生物学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把学生物的目的奠基在考试和升学上,这是我最大的获益。

学生丙:这次辩论赛让我的视野从课本中延伸出去;此外我们从中学得团结协作的精神,学会将所学知识,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总之,这次辩论是一次挑战自我,锻炼自我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四、教学思考

这样的辩论会我校生物组已举办过三次,形式多样,班与班之间辩论,班内同学互辩。因此我们不是为了公开课而公开课,不是为了辩论而辩论,更不是作秀。辩论会之前,师生双方都要做许多前期准备工作,因为辩论赛不能预演。记得那一周学生有四门功课要进行单元测试,但同学们还依然兴奋地准备着,乐此不疲,因为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的应用后,专题4中有多个关于转基因的辩论话题内容,我们不想让它成为书本的摆设。我们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提出个人经过选择、鉴别、整理而形成的观点和依据。在辩论会中,让这些信息得以运用和共享。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首席,教师是课堂的导演和指导者。这一次我做到了。

作为辩论会主席的我不很正宗,作为辩手的同学们也不像大学生表现得那样精彩。但我们努力尝试,还算模拟得比较成功。十年、二十年过后,学生如果还记得这次辩论会,或感谢这次辩论会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或提高了学生的一些生物学素养,如果教育的一小段“划痕”能永驻他们心间的话,那我已达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辩论的基本流程第4篇

本文通过深入教务部门和教学单位进行仔细调研,按照毕业论文开展的阶段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然后划分了系统用户的角色并基于这些角色完成了系统的用例分析,分析了系统的核心业务流程,最后得出系统功能的框架设计。

关键词:

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业务里程分析

1概述

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具备了其它课程所没有的典型特征:①由于毕业论文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对本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完成过程中将会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研究对象进行结合。②参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对象多,不仅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包括负责毕业论文的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分院领导和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次多,职能划分详细。③耗时长。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论文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的答辩,总共耗时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学生可以采取在校完成或者外出完成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以上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不同的高校对该教学任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的目的。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主要围绕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三个角度来开展。

2.1用例分析用例分析

主要分析系统中各类角色对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权限。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的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务部门工作人员、教师、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学生共六种角色。系统用例分析就是分析这六种角色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应用场景。

2.1.1系统管理员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只负责本系统运行相关的支撑数据,即系统管理和基础数据两个模块中的功能。通常,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日志管理;基础数据包括专业设置、班级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室管理。其中,部门管理是管理高校现有的教学单位和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角色管理是管理系统用户的分类信息,以便为系统的权限分配提供基础;菜单管理是管理系统可以操作的模块以及模块的层次结构;权限管理是将菜单的操作权限分配给每类角色,从而确保系统操作和数据浏览的安全性;数据管理是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日志管理是管理系统操作的日志,以便系统出现问题时,可根据系统寻找发生故障的原因;专业设置是按照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和隶属关系完成专业信息的管理;班级设置是负责按照专业设置学生所在的班级;教师管理是管理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学生管理是管理在校毕业班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室管理是管理目前学校可供使用的教室,为答辩安排提供基础数据。

2.1.2教务部门工作人员用例分析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基础数据中关于时间的设置、答辩安排审核和答辩结果审核。其中,基础数据中的时间设置包括学期的设置、选题时间设置和过程时间设置。选题时间设置主要设置学生选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过程时间设置包括指导记录时间的设置、中期检查时间的设置和答辩时间的设置。

2.1.3教师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具有操作权限的教师主要包括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以及答辩教师。教师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出题、审批开题报告、指导记录、答辩申请审批、交叉评阅和答辩结果登记。其中,出题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指导教师的教师才具有该权限,交叉评阅也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交叉评阅的教师才具有操作权限;答辩结果登记通常由答辩小组组长来完成。

2.1.4专业负责人用例分析

专业负责人在系统中主要负责安排工作,包括教师安排和答辩安排。其中,教师安排主要安排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人选;答辩安排则负责安排答辩教师的分组、参加答辩的学生分组以及教室和具体的答辩时间。

2.1.5分院领导用例分析

分院领导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两类信息的审核,分别是出题的审核和答辩安排的审核。

2.1.6学生用例分析

学生是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主体,在该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指导记录、中期检查、答辩申请、答辩安排和答辩结果。

2.2业务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包含的核心流程包括撰写开题报告和答辩安排两个核心流程。

2.2.1开题报告流程分析

参与开题报告工作的主体包括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分院领导,其流程如下:首先,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提交给系统验证,验证通过后保存信息,并转交给指导教师审批,审批通过后转交给专业负责人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最后的审核,并将最后的审核意见反馈给学生。

2.2.2答辩安排流程分析

参与答辩安排的主体包括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其流程大致如下:首先,专业负责人在答辩安排页面完成答辩安排的信息,然后提交给系统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再将安排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转交给教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最终的审核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并最终显示给学生和教师查看。

2.3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与功能性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更注重的是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是衡量系统整体质量的依据。根据本系统的特点,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主要包括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易用性和可移植性。

3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总结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图1中的系统管理通常负责管理一般系统运行所需的支撑数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由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和日志管理共七个模块组成。

4结束语

代码开发仅仅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在此之前需经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整理后,完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计,为下一步系统开发搭建系统应用程序架构提供了直接依据。

参考文献:

[1]包慧敏.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郑鸿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刘珊.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陈斌.基于JQuery框架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孙晓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J].价值工程,2013(10):189-190.

[6]陈振庆,罗兰花.基于动态描述逻辑的UML状态图形式化方法[J].2011,37(13):55-57.

[7]陈振庆.基于时序描述逻辑的UML顺序图形式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3(3):36-37.

辩论的基本流程第5篇

关键词:功能性需求分析;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业务里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95-2

1 概述

作为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具备了其它课程所没有的典型特征:①由于毕业论文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对本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其完成过程中将会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研究对象进行结合。②参与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对象多,不仅包括学生和指导教师,还包括负责毕业论文的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分院领导和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管理层次多,职能划分详细。③耗时长。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毕业论文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的答辩,总共耗时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学生可以采取在校完成或者外出完成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以上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复杂性,不同的高校对该教学任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成效的目的。

2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主要围绕用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三个角度来开展。

2.1 用例分析

用例分析主要分析系统中各类角色对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权限。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的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务部门工作人员、教师、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学生共六种角色。系统用例分析就是分析这六种角色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应用场景。

2.1.1 系统管理员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员只负责本系统运行相关的支撑数据,即系统管理和基础数据两个模块中的功能。通常,系统管理模块包括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日志管理;基础数据包括专业设置、班级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室管理。其中,部门管理是管理高校现有的教学单位和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角色管理是管理系统用户的分类信息,以便为系统的权限分配提供基础;菜单管理是管理系统可以操作的模块以及模块的层次结构;权限管理是将菜单的操作权限分配给每类角色,从而确保系统操作和数据浏览的安全性;数据管理是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日志管理是管理系统操作的日志,以便系统出现问题时,可根据系统寻找发生故障的原因;专业设置是按照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和隶属关系完成专业信息的管理;班级设置是负责按照专业设置学生所在的班级;教师管理是管理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学生管理是管理在校毕业班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室管理是管理目前学校可供使用的教室,为答辩安排提供基础数据。

2.1.2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用例分析

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基础数据中关于时间的设置、答辩安排审核和答辩结果审核。其中,基础数据中的时间设置包括学期的设置、选题时间设置和过程时间设置。选题时间设置主要设置学生选题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过程时间设置包括指导记录时间的设置、中期检查时间的设置和答辩时间的设置。

2.1.3 教师用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具有操作权限的教师主要包括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以及答辩教师。教师在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出题、审批开题报告、指导记录、答辩申请审批、交叉评阅和答辩结果登记。其中,出题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指导教师的教师才具有该权限,交叉评阅也只有被专业负责人指定为交叉评阅的教师才具有操作权限;答辩结果登记通常由答辩小组组长来完成。

2.1.4 专业负责人用例分析

专业负责人在系统中主要负责安排工作,包括教师安排和答辩安排。其中,教师安排主要安排指导教师、交叉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人选;答辩安排则负责安排答辩教师的分组、参加答辩的学生分组以及教室和具体的答辩时间。

2.1.5 分院领导用例分析

分院领导在系统中主要负责两类信息的审核,分别是出题的审核和答辩安排的审核。

2.1.6 学生用例分析

学生是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主体,在该系统中可以操作的用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撰写、指导记录、中期检查、答辩申请、答辩安排和答辩结果。

2.2 业务流程分析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包含的核心流程包括撰写开题报告和答辩安排两个核心流程。

2.2.1 开题报告流程分析

参与开题报告工作的主体包括学生、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和分院领导,其流程如下:首先,学生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提交给系统验证,验证通过后保存信息,并转交给指导教师审批,审批通过后转交给专业负责人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最后的审核,并将最后的审核意见反馈给学生。

2.2.2 答辩安排流程分析

参与答辩安排的主体包括专业负责人、分院领导和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其流程大致如下:首先,专业负责人在答辩安排页面完成答辩安排的信息,然后提交给系统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再将安排转交给分院领导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转交给教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再将最终的审核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并最终显示给学生和教师查看。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与功能性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更注重的是系统的整体性能要求,是衡量系统整体质量的依据。根据本系统的特点,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主要包括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易用性和可移植性。

3 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总结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系统管理通常负责管理一般系统运行所需的支撑数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由部门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菜单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和日志管理共七个模块组成。

4 结束语

代码开发仅仅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的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在此之前需经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了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整理后,完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计,为下一步系统开发搭建系统应用程序架构提供了直接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包慧敏.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 郑鸿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 刘珊.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 陈斌.基于JQuery框架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 孙晓妍.基于UML的面向对象信息系统开发[J].价值工程,2013(10):189-190.

[6] 陈振庆,罗兰花.基于动态描述逻辑的UML状态图形式化方法[J].2011,37(13):55-57.

辩论的基本流程第6篇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也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作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转型,就成为当今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从任务出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分析归纳――最后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来构建新知识,并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和创新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项目学习有很多关联点,例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强调多元理解;等等。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应用项目学习来进行作文教学。

一、项目设计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引下,依据项目学习的特点及流程,笔者把语文必修一教材中的第二专题中的三篇议论文整合起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从中自主构建知识并获得体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习任务设计

开展项目学习首先要从好的项目任务开始,为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

(1)为什么鲜明的观点是议论

文的灵魂?

(2)如何能使议论文观点鲜明?

(3)要写好议论文,除了观点鲜明之外,还要注意什么?

这三个问题中,问题1、2是解决项目核心问题的基础,也是本次写作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问题1的答案可以从专题写作指导中得到,回答问题2、3需要学生的实践与思考。

2.学习活动设计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辩论活动。

(1)选择论题,确定观点。

(2)写辩论提纲:提炼证明自己观点的三个理由;设想对方证明观点的三个理由,并设法驳斥。

(3)组队训练:首陈观点者+自由辩论者+总结观点者。

(4)课堂辩论。

候选辩题(三选一):

(1)知足者常乐 / 不知足者常乐

(2)课外补习利大于弊 / 课外补习弊大于利

(3)微信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 微信疏远了人与人的距离

3.学习支持设计

(1)提供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提供经典的辩论比赛视频:1993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复旦大学VS台湾大学)。

(3)对这场辩论赛反方复旦大学的辩词进行逐条分析(论点:人性本恶)。

4.学习评价设计

本次学习活动,使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针对学生事先写的观点和辩词进行的,同时对课堂辩论进行点评。终结性评价是在整个辩论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并作出评改。

二、项目实施及成果

1.学习活动组织

(1)根据全班学生的举手表决,选择辩题“微信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 微信疏远了人与人的距离”。

(2)根据学生的意愿,自动分为正反两个组(人数基本持平)。

(3)布置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辩题写辩词,并分组讨论。

(4)在观看辩论比赛视频后,分发反方复旦大学的辩词文稿以供分析讲解。

(5)用一节课进行课堂辩论,首陈观点3分钟,总结观点5分钟,自由辩论20分钟(自由辩论全班参与,不得争抢,首陈和总结者都可以参与) 。

(6)另选作文题进行课堂议论

文写作。

2.学习过程及成果

(1)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写作指

导短文,解决问题1。

议论文的本质是说服别人。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内容是第一位的。在观点与材料之间,观点是第一位的。

(2)分组讨论本方辩词,进行辩论。

(3)课堂作文写作训练。

(4)交流合作,进行总结。

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把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探究到的学习成果整理归纳如下:

对于议论文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观点。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判断明确,毫不含糊。

要做到观点鲜明,首先要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涉及哪些方面。其次,还要在行文过程中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不能旁逸斜出。再次,表达要清晰,绝不能含混。

三、总结与反思

1.密切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激发学习积极性。

钱理群先生在《以立人为中心――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一文中说:“说与写又和听与读构成一个统一体,都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为指归,甚至可以说,人是通过听、说、读、写,脱离原始状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表达与交流”可以满足人的成长性需要,满足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基于此,这次笔者设计的项目学习,一改传统的作文教学套路,从辩论活动进入,让学生在激烈有趣的辩论赛中深刻体会议论文观点鲜明这一要求。整个活动学生积极响应,全班参与,高中第一次辩论赛圆满成功。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学习获得成功。

2.“交流与合作”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更高的层次。

在项目学习中,“合作与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中,“情境”是学习的起点,“意义建构”是目标,而“协作”“会话”是通向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笔者把学生的合作学习放在第一位,尤其是辩论赛的准备工作,正反方均多次进行小组会议,整合辩词,安排辩手,设想对方的辩词来制定己方的辩论策略。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对议论文观点的写作训练,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有了尝试和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着眼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正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达成更高的目标的。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

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带着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来到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专业、系统的资源,促进学生快速、大量地阅读。以写作为目的的任务驱动,可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获取知识、整合作文的能力。

辩论的基本流程第7篇

范文:

各位老师与同学:

大家好!我来自XX学院XX专业,我叫XX,今天我演讲题目是《会计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其行业效益需要通过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反映出来,如果会计资料失真,将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使管理者无法正确决策,最终导致经营风险,严重干扰正常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会计从业人员如何不做假账,提升个人职业道德,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了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现状,其次探讨会计工作中做假账问题,再次研究如何避免做假账行为,提升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着眼做假账行为,深入研究做假账的动机、影响因素,从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为会计诚信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义,但由于本人研究视角有限,不能对会计舞弊行为一一分析,研究内容局限,望各位老师指点,提供好的建议。

以上就是我的论文答辩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论文答辩流程: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答辩人陈述:

收到成效的自我介绍只是这场答辩的开始,接下来的自我陈述才进入正轨。自述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标题;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关课题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所持的观点看法、研究过程、实验数据、结果;答辩人在此课题中的研究模块、承担的具体工作、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文章的创新部分;结论、价值和展望;自我评价。

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总结: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尽管对于论文答辩来说,主问委员会提什么问题是很难猜到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答辩委员出题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事实上,答辩委员拟题提问是有一定的范围并遵循一定的原则的。不管什么专业的文章,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一般都会问到这三类问题。

1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在答辩前老师会首先检验一下论文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有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因此他们通常会提出这些问题,比如“你是怎么想到要选择这个题目的?”、“你在写这篇论文时是怎样搜集有关资料的?”、“你写这篇论文时参考了哪些书籍和有关资料?”、“论文中提到的数据的出处何在?”等等。

2老师一般会问的第二个问题:在答辩开始前,答辩老师一般都会让学生介绍一下论文的大概内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很简单,你只要叙述一下文章的整体框架就可以了,即这篇文章主要包括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写的是什么。一般学生根据文章的大标题来说就可以了。

3、老师一般会提问的第三个问题:针对论文中某些论点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准确和确切的地方,对论据不够充分的地方,对论证层次比较混乱、条理难辩的地方提出问题。论文中没有说周全、没有论述清楚或者限于篇幅结构没有详细展开细说的问题,答辩委员也可能提问。

毕业论文答辩是毕业论文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能促使学生认真总结思考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巩固提高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现和认识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以利于今后的进一步提高;它也可使教师全面了解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准确把握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及时发现和总结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今后进一步改革毕业论文教学环节。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工作

1.成立答辩委员会。由主管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的职责是统一领导和指导全系的答辩工作,确定论文答辩方式、时间、地点和要求;严格掌握,统一评分标准;审查论文成绩的处理意见;负责做好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的经验总结。

2.专业教研室设立若干答辩小组。一般可设立2~3个答辩小组,每组至少有两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审阅学生论文和组织答辩工作;根据论文质量、答辩情况和指导教师的评语等,提出初步的成绩评定意见和成绩的处理办法。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基本程序

1.由答辩小组组长宣布答辩小组名单,向学生介绍答辩程序和有关要求,并宣布答辩开始。

2.答辩人介绍论文主要内容,时间在10分钟左右。

3.参加答辩的老师就论文的内容向答辩人提问。

4.答辩人当即回答全部所提问题,或作短暂休息、稍作准备后回答问题。

5.参加答辩的老师针对答辩情况可再次提问,答辩人当即再作回答。

6.成绩评定。待所有答辩人完成答辩后,用书面形式对拟评成绩进行无记名投票,同意票数过半数即为通过。

三、毕业论文介绍的主要内容与教师的提问

(一)毕业论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1.选题的目的、意义、根据、来源、理由等。

2.论文的基本结构、基本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3.论文的主要创新观点及创新价值。

4.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

5.论文的不足之处。

(二)教师的提问内容

1.与选题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问题。

2.论文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3.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问题。

4.论文的规范及其他问题等。

四、对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学生的处理

1.学校将为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组织第二轮答辩。第二轮再不合格的学生,毕业后向学校提出第三轮答辩申请,学校将视具体情况审批。

2.学生在第二轮或第三轮撰写与答辩中,原则上应由原指导教师指导,若更改指导教师,应在原部室主任主持下,重选指导教师。

3.第二轮或第三轮撰写与答辩是否自由撰写,可由学生自己决定。

4.毕业论文成绩记入学生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