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合集7篇)

时间:2023-10-10 10:40:13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1篇

【关键词】 医科院校;护理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由于护理学职能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近年来医患纠纷的频频发生,如何培养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我们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本文在结合医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人文素质、创新素质和业务素质。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一种态度和行为。[1]

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重点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开始转变,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较高的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高等护理学教育从培养只懂护理专业知识的单一型护士向培养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

高校护理学教学应推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护理教学模式,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让学生掌握护理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理解社会,成长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护理学人才。各医科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2、完善课程设置,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增加与护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课程

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课程体系。要通过长线教育,打牢学生综合基础,逐步提高学生修养,提高学生运用人文精神对医疗护理实践及现实生活进行哲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科学的认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2]

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

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遏制了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各医科院校应该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三、业务素质

在新的就业市场形式需求下,护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机遇也有挑战。许多用人单位对护理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护理理论和规范的操作技术之外,还要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应变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强烈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及举止高雅的气质仪态等,这些就业素质的要求恰好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相符合。在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必定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岗前培训

首先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时间为3个月。做好新护士岗前培训日程安排,目的是让新护士了解医院的工作性质与概况掌握工作特点、各班工作情况。让新护士了解医院的护士除了应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树立整体护理观

从思想上认识到整体护理概念,要以整体护理理念为宗旨,整体护理程序为依托,从入院评估开始与患者近距离的亲切交谈,让他们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责任护士始终贯穿健康教育并提出出院指导患者的身心需求,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满足患者需求。

3、礼仪培训

请专业的礼仪老师对新护士进行礼仪培训与授课,组织观看仪表与礼仪的录影带等形式。做好护士素质、仪表、言行规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礼仪培训,使新护士的仪表形象更加得体。[4]

相关医科院校应该针对所开设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指明护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知识的热情。并且要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他们将来的工作场景,增强对该专业的认识,从而以真才实学去竞争谋职。同时要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才会在将来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各项内容。护理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护理教育中只有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注 释】

[1] 周小菊,董小萍.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J].职业时空,2011.06.116-117.

[2] 黄文娟,纪忠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护生职业素养[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71-72;2012.08.752-753.

[3] 赵志清,陈先华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对培养护生创新行为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08.752-753.

[4] 王燕瑜,李秀增等.军队疗养院培养新护士综合素质方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5.157-158.

【作者简介】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05-02

一、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德育、智育、身心和发展四大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艺术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多数大学生能关心国内外大事,正确定位个人的人生目标,做到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在市场经济崇尚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已明显增多。第一,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走向淡薄,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日渐明显。第二,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个人的品行修养。由于受到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我国诸多的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开始对物质利益产生狂热的追求,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对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做法认为是“不懂生活质量”的表现。第三,诚信观念严重缺失。在大学校园里,上课迟到、旷课和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自我推荐表上涂改成绩、虚构经历,诚信的优良品质遭到了严重歪曲。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和个人发展是一种基础性的因素。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不适产生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焦虑心理,缺乏自信的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等诸多事实充分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从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

艺术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比较重视智力的开发,智育被强化了,知识文化素质提高了,但艺术素质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高校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艺术知识,希望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然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课程和学时的安排上都难以使大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艺术熏陶,因而,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并没有得到普遍提高。

4.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有一定储备但能力素质低下问题

教学双方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专业知识快速更新,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作法已经过时。在这样的势态下,大学生若不注重发展自己的能力而只关心那些即将过时的专业知识,必将被激烈的竞争淘汰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与现代经济建设联系得最为紧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专业教育成熟。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1.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想方设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公民。为此,高校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管部门要经常关注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才兼备作为评估教师的第一条件。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注重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要把教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教导学生关心家庭、孝敬长辈、理解和尊重他人、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劳动和实践活动,对贫困山区要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勇于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奉献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成功的喜悦。

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新的形势与社会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大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就能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感染,引导他们树立辩证唯物观,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生活的优秀公民,进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营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道德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音乐欣赏,文学赏析,体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致力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作用和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这要求高校要注重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和规范心理咨询活动,致力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使他们能热爱生活、振奋精神、缓解压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要引导大学生把产生消极情绪的事情说出来,通过倾诉、交流、甚至在适当场合的大声呼喊等方式,把消极情绪及时清理出去,解除心理压抑和不快,逐步使情绪平稳下来。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3.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校选艺术课程有限的情况,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创新院校文艺活动来弥补其不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校文化艺术活动,可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许多院校活跃着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等,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热情。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采取多样方式启发学生注意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事物。

4.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知识型”大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需要同时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促使大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牢靠与否,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高低,也制约着他们的长远发展。

二是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优化的目标是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广结合起来,把理工科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促进学科知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增加独立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是要建设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建设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以便给大学生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他们成长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含金量”,做到“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学校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诸峰,陈,李忠祥.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 8(6):32-34.

[2]刘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药学教育,2007,23(1):45-48.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3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人才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我们经常强调,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的东西要符合市场规律,但这却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倘若音乐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的,在某个时期它可以是合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却违背了教育的战略意义。一个人如果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目的,凡事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就会失去高尚的情操。一个国家如果没定位好音乐教育的地位,将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从目前来说,我国的音乐教育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明确了艺术教育对高校学科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但很多高校仅仅只是把音乐鉴赏课作为选修的课程开设,而学生选修音乐课只是冲着这是一门很好考试的课程进行选修,并未认识到国家教育部的初衷。学校的老师也并未重视这门课程,没有做到充分的备课。从高校的学生音乐组织来看,尽管很多高校大学生组织了各式各样的学生合唱团、艺术团以及交响乐团,但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支持。当前高校必须在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开展校园音乐教育课程以及音乐教育活动。

二、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1、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的作用

音乐的教化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靠音乐内在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美的旋律,引起共鸣,使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冲击,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义勇军进行曲》铿锵有力的旋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激昂的歌词激励中华民族在危难之中站起来。这是一首激情澎湃、鼓动人心的歌曲,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站起来的勇气和决心。《我爱你中国》、《东方之珠》、《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歌曲,又唤起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热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首首歌激励着他们去努力,去拼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音乐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本身就属于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对高校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2、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培养的作用

由古至今,音乐对一个人“德”的塑造和教化历来被人们所认可。“乐者,德之华也”。马丁•路德曾经说过,“音乐是道德胚胎的源泉”。音乐理论家青主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可见,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系是密切的。音乐本身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形式将一些深刻的思想表达出来,通过声音的形式传递给听者,从而从思想上进行感化,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从音乐本身的功能来说,它具有德育的功能。

然而,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港台和西方流行音乐长大的,音乐里传递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些音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音乐并不是很健康,传递了一种颓废的生活态度,这些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熟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高校必须予以重视,通过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素养。

3、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现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低,追溯其原因主要是参加的实践活动太少,真正亲身锻炼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智力和潜能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音乐教育和各种音乐活动的缺乏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从医学研究上看,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右脑的想象和感知,并同时与左脑进行协调,让思维活跃。音乐中高低的音律,快慢强弱的节奏,能诱发人的灵感。懂得弹奏乐器的人手指灵活,大脑的协调能力较强,反应迅速敏捷。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往往具有灵敏的听觉和较强的记忆力。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在钢琴和小提琴的演奏上造诣极深。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开发大学生的智力,又能对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产生显著的影响。当人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就是在朗诵一首诗词,在演唱的时候,又会受到歌曲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熏陶,从而提高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4、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形下,就业压力无所不在地困扰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激发人的潜能,但如果压力过度,则会让人产生负面的情绪,比如焦虑、恐慌、不安和忧虑等,严重者将形成心理疾病。音乐是调校情绪,陶冶心境,缓解压力的最佳手段。曾有科学家研究指出,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可以引绪波动,从而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随着音乐曲调、旋律以及节奏的变化,人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的反应,并与细胞产生共振。医学研究也表明,音乐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肠胃系统具有调节功能,消除人类的精神压力。高校应该充分利用音乐对大学生心里压力的缓解作用,采用有效的音乐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降低压力,塑造、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在“一考定终身”思想的制约下,很多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老师都过分强调智育的发展,忽视德育的作用,形成素质教育参差不齐的教育局面。近些年来,国家教育部呼吁要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视加强学生美育的培养,把音乐艺术教育作为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途径,将音乐教育视为重要手段。各大高校必须积极探索音乐教育新模式,加强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澜.音乐教育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 刘丽英,郭鲁川.基于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观念转变的思考.北方音乐,2011.11.

[3] 王丽.简述音乐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华章,2011.29.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综合素质 培养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决定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不足,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暴露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1.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看重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前途,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考虑甚少,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和物质生活,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

2.个人参与职业竞争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然而,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愿意竞争又对竞争存在扫忧、顾虑甚至恐惧,不少毕业生不知如何向用人单住推销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造成既盼职业选择中竞争上岗,又不愿意承受风险,渴求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

3.心理素质不好,难于适应社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次不成功就产生自卑、压抑、绝望等心理,不善于从求职经历中吸取教训;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明显的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上,不是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为适合自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了上述不足外,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较差,劳动观念淡泊,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力不强,视野不开阔,功利性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学生的成绩好,而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个显著特点。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人品,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如外语六级以上、或计算机:级以上、或写作表达能力强、或公关能力强等,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可以说,拥有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又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永远是抢手的。就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真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诚、勤奋,能吃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责任感,能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做到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2.人文科学素质。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等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农医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争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3.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创新素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独立性。

5.人际交往素质。人际关系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业完成和事业拓展。大学生在枝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核园,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当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因工作任务、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加以学习和磨练。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利用“两课”、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避免在择业问题上片面追求自我和就业意识上过重的功刺化倾向,具有良_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树立新形势下的道德观念,如信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增设不同的课程,当然有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所有学生都必须读,有些东西要求学生应知应会,比如,唐诗宋词应该会读,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和有些著名的书法美术作品会欣赏。另外,可以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时还应注意多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文科生也要设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报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大胆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第二,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突出课堂教学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在传授知识当中,要注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其次,在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情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采来的社会竞争。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心境。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自的历史重任,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完善自己,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使自己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未来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胡解旺,欧清华,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综合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96-02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决定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不足,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暴露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1.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看重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前途,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考虑甚少,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和物质生活,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

2.个人参与职业竞争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然而,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愿意竞争又对竞争存在扫忧、顾虑甚至恐惧,不少毕业生不知如何向用人单住推销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造成既盼职业选择中竞争上岗,又不愿意承受风险,渴求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

3.心理素质不好,难于适应社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次不成功就产生自卑、压抑、绝望等心理,不善于从求职经历中吸取教训;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明显的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上,不是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为适合自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了上述不足外,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较差,劳动观念淡泊,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力不强,视野不开阔,功利性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学生的成绩好,而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个显著特点。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人品,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如外语六级以上、或计算机:级以上、或写作表达能力强、或公关能力强等,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可以说,拥有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又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永远是抢手的。就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真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诚、勤奋,能吃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责任感,能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做到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2.人文科学素质。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等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农医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争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3.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创新素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独立性。

5.人际交往素质。人际关系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业完成和事业拓展。大学生在枝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核园,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当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因工作任务、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加以学习和磨练。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利用“两课”、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避免在择业问题上片面追求自我和就业意识上过重的功刺化倾向,具有良_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树立新形势下的道德观念,如信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增设不同的课程,当然有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所有学生都必须读,有些东西要求学生应知应会,比如,唐诗宋词应该会读,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和有些著名的书法美术作品会欣赏。另外,可以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时还应注意多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文科生也要设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报告,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大胆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第二,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突出课堂教学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在传授知识当中,要注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其次,在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情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采来的社会竞争。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心境。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自的历史重任,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完善自己,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使自己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未来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胡解旺,欧清华,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3.任经辉.关于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综合素质 培养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决定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不足,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暴露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1.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看重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前途,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考虑甚少,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和物质生活,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

2.个人参与职业竞争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然而,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愿意竞争又对竞争存在扫忧、顾虑甚至恐惧,不少毕业生不知如何向用人单住推销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造成既盼职业选择中竞争上岗,又不愿意承受风险,渴求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

3.心理素质不好,难于适应社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次不成功就产生自卑、压抑、绝望等心理,不善于从求职经历中吸取教训;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明显的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上,不是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为适合自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了上述不足外,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较差,劳动观念淡泊,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力不强,视野不开阔,功利性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学生的成绩好,而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个显著特点。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人品,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如外语六级以上、或计算机:级以上、或写作表达能力强、或公关能力强等,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可以说,拥有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又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永远是抢手的。就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真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诚、勤奋,能吃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责任感,能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做到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2.人文科学素质。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等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农医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争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3.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创新素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独立性。

5.人际交往素质。人际关系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业完成和事业拓展。大学生在枝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核园,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当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因工作任务、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加以学习和磨练。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利用“两课”、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避免在择业问题上片面追求自我和就业意识上过重的功刺化倾向,具有良_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树立新形势下的道德观念,如信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增设不同的课程,当然有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所有学生都必须读,有些东西要求学生应知应会,比如,唐诗宋词应该会读,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和有些著名的书法美术作品会欣赏。另外,可以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时还应注意多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文科生也要设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报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大胆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第二,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突出课堂教学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在传授知识当中,要注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其次,在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情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采来的社会竞争。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心境。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自的历史重任,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完善自己,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使自己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未来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胡解旺,欧清华,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7篇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和人才选拔机制为支撑的新型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文科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够理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切入点较低等原因导致文科大学生就业面相对理工科大学生较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结合文科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应该如何加大对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合格大学生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文科大学生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各个高校针对专业特点、学科设置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对文科类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从目前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文科类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文科类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大家共同关注与思考如何切实有效地去解决。

1、某些文科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由于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缺乏文科生理应具有的较高的人文素养,其道德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感恩之心。有些学生甚至将自己和学校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买卖关系”。对于学校的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很多问题的理解未能从全局、大局考虑而是从利己、狭隘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很多的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环境和肤浅的流行文化抚育下成长,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由于文科生长期受到感性教育居多,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对于一些事情比较敏感。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常是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缺乏必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教师的言语行为喜欢从细节上去揣摩,很多教师“不以为然”的话语可能对文科生的负面影响较大。高等教育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问题上应该如何去面对,有哪些处理压力的技巧可供参考。要特别关注专业满意度低、家庭成员关系异常、性格抑郁内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成长。

3、对于课程的学习,由于受到外部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偏好于与“考证考级”相关科目的学习。有的文科生对于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对于中华文化的鉴赏品味低、对于优美的古汉语诗词的学习更是提不起精神认为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担忧也促使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专业教育。

4、很多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不高,对于诸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普通物理”等理工科课程的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由于文科学生的理工科学习基础较弱加上自身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工作其技术切入点较高、技术壁垒较厚,加上理科生在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很多理科生在毕业后从事文科类的工作反而更有优势。但很少有文科生具备以后从事理工类工作的能力,这也使得很多文科类工作被理科生“侵占”更增加了文科生的就业压力。由于文科生很多从事记者、教师、行政机关等工作,所以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文科生对于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探寻

文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希望,其作用不容忽视。所以教育工作者如何以研究的态度去拓宽思路换位思考帮助我们的文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以笔者之见,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1、在理工类高校中文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往往与学校的主流发展方向融合的并不是十分紧密,这也造成文科专业在这类学校的发展空间狭窄,学院间学术水平、综合实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到这类学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公平这一基本教育原则要求我们要防止出现专业教育上的马太效应,要做到专业发展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

结合各高校的发展特色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要将其他非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融入到特色专业的发展中。要将包括文科专业的建设采用一种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真正贯彻下去,在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中找到结合点使得学科间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促进学生“t型”综合能力体系的培育,增强文科生综合素质使得其在与特色专业相关的行业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扩大就业渠道。

2、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的多元化也引起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取向和标准上呈现出多样化,部分带有消极的堕落思潮。处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开拓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文科学生以女生居多,其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对于外界支持的依赖性也较大。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互尊互信的师生关系能够良性循环下去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是十分有利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业务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于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文情感的渗透。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要与时俱进,应该改变昔日的教条式说教和空洞式灌输,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发展、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注入教师新鲜的情感血液。

3、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的一项必备的素养,但作为国家发展中坚力量的文科生的科学素养状况经相关的调查发现是不容乐观的。这其中有学生个体的原因当然也有我国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这里就不在赘述。高校对文科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件大事也是增加文科生就业“砝码”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学体系和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体系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社会热点问题调研、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文科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训练文科生的科研能力使之自发地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有助于文科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融会贯通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终生受用。另外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对于文科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高校要注重建设适合文科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应用性,能够激发文科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所从事的工作零距离对接。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

4、加强文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真、善、美各个方面的追求起到精神上的助推作用。人文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精神面貌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文教育要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与做事的创新源泉,要做到知、情、意并重。高校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人文知识的传播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整体性地考虑和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提供条件。作为人文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行各类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公关能力等。在群体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做事。

5、我国的文科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对待文科生综合素质提高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要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系统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文科生成长的教育模式。当然育人的过程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也呼吁我们的社会对于我们的文科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文科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舞台上找到自己应有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中国高等教育.2008(3,4).

[2]徐立敏,程慧芳.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科技资讯.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