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11-05 08:54:24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第1篇

“卓越计划”启动已经有一段时间,各高校对各专业本科阶段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课程设计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全国各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课时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教学模式与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差别,因此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由于核类专业的特殊性,普通高校利用大型核设施进行实践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目前该专业主要选用一些具有工程应用的软件开展课程设计,比如mc-np软件、flunt软件、matlab/simulink软件、pctran软件、fortran软件、labview软件等。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展的主要课程设计有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屏蔽计算课程设计、核电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等。从社会需求以及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人才的目标来看,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1)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跟工程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新颖性和挑战性,学生没有兴趣完成课程设计,亟待更新。(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以往课程设计都是教师先讲解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讨论、互动、引导、激发和案例驱动,学生在面对具体实际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有的学生无法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3)考核方式单一。以往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决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照搬、照抄他人的现象,成绩评价缺乏标准和透明度,使得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因此,围绕“卓越计划”的要求,合理构建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课程设计的内容,改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监控和改变考核方式都极为必要。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精心选取课程设计题目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必须及时更新课程设计题目。根据以下几个原则选取课程设计题目:(1)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2)根据学院教学条件选题,需要具备合适的设计工具完成课程设计;(3)题目内容与专业课程相关,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4)选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能在以后的毕业设计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用到。根据选题原则以及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我们选用了一些多样化、实用性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比如,对于反应堆物理的课程设计,我们精心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进行栅元、组件的临界计算并设计了一个小堆芯的题目;对于核辐射探测方向,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计算不同探测器探测效率的题目;对于核电厂运行仿真,设计了采用MATLAB程序或者FORTRAN程序来实现核电仿真等。这些多样化和实用性的课程设计题目,加强了核专业特色,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转变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抓好课程设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指导教师先讲解课程设计的原理和过程,然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教师不能把握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指导教师采用了图书指导法、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性教学,要求学生亲自参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对于不同题目,教师介绍基本原理、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去完成一个类似的题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程设计过程,同时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题目。指导教师注重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指出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以便学生吸取经验,尽量减少设计错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注重在大思路上进行引导,不干预具体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细节,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采用MCNP程序对组件进行临界计算,指导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典型的组件类型、不同类型组件结构上的差别和组件组成等基本知识;然后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怎样利用MCNP程序实现核电站15×15燃料组件临界计算的例题。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MCNP程序输入inp文件每一个部分的作用,然后让同学们当场运行MCNP程序,掌握作图及其生成输出out文件等基本运行操作。同学们运行完后,指导教师再讲解out文件的每一个部分,告诉同学们怎样看输出结果。讲解完例题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当场实现大亚湾核电站17×17燃料组件的临界计算,同时设计不同可燃毒物的布置方式,掌握不同可燃毒物布置方式下结果的变化趋势。每个做课程设计的同学都拥有一台电脑,可以单独完成作业,如果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可以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指导教师全场监控每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作为课程设计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做得好的同学,老师当场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到问题能够自己想办法及时解决的同学也会获得表扬,同样会获得较好的成绩。指导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小堆芯可能有多种方案,输入文件的代码量不同,同学们可以分成小团队讨论后确定一个方案,团队每一个人完成方案的一个部分,最终实现小堆芯的临界计算。总结几年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图书指导法、课堂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以前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和平时成绩决定,课程设计报告占了大部分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设计报告可能存在抄袭的情况,指导教师无法判断,成绩评定很有可能不公平,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只注重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不注重课程设计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公平性,课程设计成绩改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实践操作40%和课程设计报告30%。(1)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考勤采取签到的形式,上课前签到一次和下课前签到一次,保证学生在上课时间能全程到课学习;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上课回答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情况;课堂纪律是指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严禁玩游戏和玩手机等,只能做与课程相关的事情,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好上课时间。(2)实践操作40%,指导教师注重对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查找资料的能力、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设计报告30%,成绩包括书写格式、完成情况和创新性等。课程设计最后一般会有附加题,因此设计报告成绩也包括附加题完成情况。成绩评定的方法在课程设计上课前就告知学生。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认真开展课程设计工作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 水工环地质;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理论体系;发展与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113-01

在岩土工程学领域中,水工环地质以及岩土工程学理论的形成,最早是从相对比较分散的水文地质和工程理论中结合发展与延伸形成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日益成熟,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相关的理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的理论体系,在岩土工程施工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指导性作用和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来看,完整的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环境水文与环境工程地质理论、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生态水文与工程地质理论、生态岩土工程地质理论等,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中的各种理论技术,在岩土工程施工建设中具有相对广泛的应用实现,并且各理论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现象也比较突出。本文将对于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论述。

1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1.1 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

对于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分析,要从世界性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和我国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概述。而世界性和我国的水工环地质核心理论包括水文地质核心理论、工程地质核心理论、环境地质核心理论。首先,世界上水文地质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是以19世纪50年代中期达西定律的建立为标志,发展至今,水文地质理论的形成建立已经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我国水文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在解放之前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方面都是空白,后来随着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地质学院的成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别才在我国首次进行建立和实现,并且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建立初期使用的教材是前苏联教材,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有了自己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教材,并逐渐的发展成熟起来。其中,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是科学技术找水理论,到80年代逐渐转移到地下水开采上,后来随着地下水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在面临国家经济发展与地下水资源消耗过大的情况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水文地质的核心理论正式进入到了生态环境水文地质阶段中,当代的水文地质理论应用也全面的进入到了水资源科学调配以及管理、利用发展时期,并且形成了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技术量化以及社会的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理论系统。其次,世界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前苏联,并且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我国工程地质学理论随着大型工程建设需求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工程地质的勘查,随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需求,得到飞快发展,并且在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水平上,逐渐进入到世界前列。最后,环境地质核心理论的形成,世界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环境地质同步。

1.2 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分析

世界岩土工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次发展大浪潮。其中,第一次发展浪潮是岩土工程的出现,它的时间比较早,达到数十万年;第二次发展浪潮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第三次浪潮则是以太沙基土力学名著的发表为标志;最后,第四次浪潮是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出现的。我国岩土工程地质核心理论形成最早以改革开放后为起始,主要将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环境相互结合,实现生态岩土工程形成基础上,与水文地质学以及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等结合学科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

2 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

1)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水文地质理论体系最早形成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地下水资源寻找技术为核心理论,并且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工农业发展以及现代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服务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和贡献。目前,我国的水文地质基础理论比应用技术发展要快,整个理论体系分为三大类型,即标准规范和手册类、标准教材、行业学术理论的研究刊物等。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文地质学理论与技术也在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开创与发展成果。在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中,工程地质理论体系最早是应用在环境地质研究中,而环境地质学理论成果是以适应工程地质为主。

2)岩土工程地质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应用,与其核心理论形成几乎同步,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它是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实际应用主要是以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应用到工程建设的各个领域为主,随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技术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对于工程建设尤其是岩土工程施工建设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其应用与发展分析,有利于促进在岩土施工建设中进行应用,对于岩土工程建设发展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新强,牛振波.论当前我国水工环的现状及实现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办法[J].魅力中国,2009(29).

[2]姜志良,韩晓敏.切实提高水工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服务于矿产勘查[J].中国科技信息,2011(9).

[3]谢万兵,肖刚.关于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对地方产业发展作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4]杨亲民.太原市1:5万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华北国土资源,2009(1).

[5]陈梦雄.“八五”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成就与进展(连载V)[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8(06).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建筑施工技术 考核改革 过程化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36-02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岗位核心课程,是施工员、质检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该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应具备《建筑材料》《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建筑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工艺原理,突出施工员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系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

1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根据建筑施工真实的施工工艺流程,基于工作过程,主要讲授土方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体工程施工、脚手架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结构安装工程施工、屋面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该课程具有理论知识跨度大、施工工艺复杂、知识内容系统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掌握各工程的施工工艺[1]。

2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之前,《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是以期末闭卷考试作为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适当考虑出勤和实习报告。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计算题,试卷考核内容全部是课程理论知识,学生平时的实习实训成绩仅仅是依靠实习报告作为评定依据。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导致学生只能纸上谈兵,理论知识掌握牢固,实践动手能力欠缺,不符合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2-3]。

3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的开展

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点和传统《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考核存在的弊端,笔者对该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次课程考核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考核形式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进行改革,采用课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首先课程组制订《课程考试改革指南》,把学习态度(出勤成绩+作业成绩)纳入考核,增加作业和课程实习在学科成绩评定中的权重,降低理论知识考试的比重,课程成绩构成=学习态度(20%)+实习成绩(40%)+期末考试(40%)。该阶段课程实习主要以参观实习为主,实习成绩的评定主要还是依据实习报告,不能反映学生实习过程的表现,结果学生课程考核通过率提高,但学生职业技能掌握不牢,职业素质不高。

针对第一次课程改革无法反映实习过程核的弊端,课程组进行了第二次课程考核改革,该次考核改革结合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首先课程组编制《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根据施工员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创设6个学习情境,即土方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体工程施工、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防水工程施工、抹灰工程施工,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针对每个学习情境中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段考核,然后进行累加,得到课程总评成绩。

课程总评成绩=学习态度(20分)+学习情境1(10分)+学习情境2(10分)+学习情境3(20分)+学习情境4(30分)+学习情境5(10分)。学习态度成绩(20分)包括学生出勤成绩和学生作业成绩。学生出满勤得10分,学生每旷一节课扣1分,直至10分扣完为止;课后作业为10分,该课程课后作业总次数为10次,每次作业按1分计算。每个学习情境设置的具体工作任务及分值分配见表1。

为了更好地突出过程化考核,针对每个学习情境的得分,均制定了评分细则。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实训为例,成绩评分细则见表2、表3。

4 结语

此次课程考核改革的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导演,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同时课程考核抛弃了传统的以期末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模式,采取过程化考核,把理论与实践、结果与过程、技能与素养有机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突出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与课程改革前相比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国太,肖启艳.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5-36.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第4篇

本届学术年会由中国核学会主办,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承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协办,中国核学会22个专业分会及21个省级地方核学会共同参与筹办。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主任张国宝,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中国国家环保部核安全总工程师、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刘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二司司长王敏正,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陈飞,哈尔滨市副市长张显友,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等出会并致辞,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致开幕辞并发表由中国核学会评选出的“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2011.6.30-2013.6.30)”。

本届学术年会会期4天,年会交流主要以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口头报告、张贴报告三种形式进行。10日为产业论坛,11日为大会开幕式和大会邀请报告,12日至13日两天分22个专业学科进行分会场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学术交流。大会邀请报告阶段有关领导、专家和学者将就核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基础研究、核能三代、四代技术、核能装备制造等进行演讲。分会场阶段广大核科技工作者将围绕核技术研发、核燃料循环、核电、核技术应用、核技术经济与现代化、核科技信息管理等方向进行交流研讨。此外,本届年会还将举办以“传承科学精神--纪念玻尔模型建立100周年”为主题的青年报告会,届时胡思得、邱爱慈院士等将与1000余名高校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弘扬老一辈核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将科学精神的“正能量”发扬光大。大会期间,还将“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2011.6.30-2013.6.30)”,评选优秀学术论文。根据计划,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拟于2013年11月出版。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工人;技术考核;问题

我国对于工人技术的考核及具体的措施,随着时代的变化状况,一直在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技术发展为目标,虽然对于考核制度的探索仍在进行中,但是还没有达到现阶段的人事改革制度给出的标准,因此工人考核制度还有很大的前进空间,只有适合当代工人的考核制度才能充分地调动起工人的创造能力与对于工作参加的积极度,建立完善的工人考核制度,要将使用、待遇、培训、考核几者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根据对工人的实际考核经验,谈一谈考核中的几点问题。

1.工人技术考核的重要性

对于工人实施周期性的技术考核的主要目的在有效地提升工人的技术能力,工人的技术能力提高,才能在工业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型企业面对国家与技术的双重支持,不断地购进新型的材料与设备。引进新型的工艺以及技术,而工人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储备就不够用了,因此工人只有学习了更到了更好的技能,才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的施工作业中,一些年龄较大的工人对于新鲜知识以及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弱,工人的领导阶层必须意识并且注意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国家的事业单位以及工厂的工人必须要树立起终生都要进行学习的意识,工人的学习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将其视作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工人的学习只有分阶段进行,才能有学习的成果,工人的考核制度也是评判工人的学习成果的重要形式,我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工人阶层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文化建设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人的学习不仅包括其专业技能,还包括国家现阶段的科学文化知识,工人必须不断地扩充综合知识储备,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人。

2.如何改善工人技术考核中的矛盾

提出完善改进和适应需要的具体措施至关重要。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人技术考核体系,严把考核关。从技术等级考核源头抓起,这就要求对教材的选编、各工种的等级标准和技能要求、工种的设置、题库的建设等,进行统一的设置,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二是适当放宽报考条件和工种限制,应根据机关事业单位特点和技术工人队伍的现状,适当放宽工种报考年限的限制,针对各工种特点,制定一些具有激励作用的条件,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使技能水平相当的人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宽进严出。同时放宽工种限制,凡技术工人本人曾经从事过某一技术工种,只要此工种本单位具有的,不管其是否从事本工种,都应允许报考原工种考核,这样既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和转岗换岗,又有利于形成单位炔康木赫制度。三是改革等级考核与工资硬性挂钩制度,实行等级资格制度。竞争上岗,以岗择人,增强技术工人队伍的活力。四是确定各工种技术等级的最高控制线。鼓励技术工人学习,钻研高科技,解决高难度的生产技术问题,有利于技术工人的合理流动。

3.如何操作工人技术考核

建立科学的工人技术考核管理制度,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是新时期对我们工考工作的客观要求。

工人业务理论考试主要是考察技术工人的业务理论水平掌握的如何,而实际操作考核主要是考察技术工人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二者不能混淆。所以,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工作,实际操作考核是我们急需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人队伍,他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主力军,必须得到重视。在教学内容上要采取理论学习与岗位技能相结合的办法。课程要通俗易懂,在时间上要考虑到工人工作的特点,在场所上可选择到工人工作的现场考核。这种做法即是对工人动手能力进行了考核,又是对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次检验。这样极大地调动广大工人学习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积极性,使事业单位技术工人考核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程序化,不断提高工人的业务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4.如何进行工人培训制度

工人的年龄与性格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考核前期的培训工作开展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要有专门的学习教材,注重理论性,还要与工人的实际工作想衔接,在培训时间比较短的前提下,工人的学习任务是十分繁重的,有一些相对比较理论性,理解起来比较难的知识内容,工人需要自行消化。工人的种类不同,培训的课程内容也要有差异,要为每一个工人设置适合工人自己的课程,在考核时也必须注意分批考核,评判考核成绩的标准也要有差别,另外还要注意工人自身的文化程度,工人之间的文化程度的差别越来越小,但依旧存在差距,培训人员要督促工人用业余时间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怎样做好培训工作,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首先,提高思想认识,更新培训观念,加大对考前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要建立分类,分层次的培训管理制度,在培训时要区分不同层次、区别对待。要按级别分类,按各工种的不同分层进行培训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工人,在培训时,要课程不一样,任务不一亲,标准不一样。这样对文化程度差别较大的,在讲课时要深入浅出,分类、分层学习培训,逐步使工人考核前的培训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具体要求。也为工人考核制度的完善打好有利基础。

5.结语

工人的考核与培训要注意不能影响到实际的工作内容,考核与培训的内容虽然有理论性的知识,但是侧重点还要在工人的实践活动上,因为一起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作活动,工人必须充分发挥出在现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 非动力核技术 核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003-02

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核电产业的停顿给核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各个高校刚刚兴盛的核技术学科蒙上了阴影。如何发展核技术专业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吸引学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 核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首先我们要对核技术学科有清晰的认识。核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动力核技术和非动力核技术。目前,动力核技术也就是核能技术的发展似乎出现了停滞,回顾历史上的几次核事故,虽然都对动力核技术的使用带来过阶段性的质疑,然而动力核技术的发展脚步却从未因此迟缓。就我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生产工业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人均用电量的增加,受到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驱动,国务院于2007年正式批准了《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这是我国加快核能开发建设的标志性文件,也是国家应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能源规划。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历经30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从无到有,不断引进消化同时自主创新发展,核电建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有秦山一期、二期、三期,大亚湾,岭澳,田湾6座核电站的10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约1080万kW,在建设中的有12座,规划建设的有31座。根据中投顾问报告显示,2008年1月至11月份我国核电产业工业总产值约230亿,在30多个有核电国家里排名倒数第一。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切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不会也不能因为日本核危机放弃我们的长期发展规划。

核技术产业的非动力核技术,即民用核技术,其相关产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强劲。在美日等国家,非动力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工程、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其经济规模和就业人数都大大超过了核电产业,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根据1993年美国管理信息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核技术的非动力应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达到2570亿美元,是核电的3.5倍,占美国GDP的3.9%,并创造了370万个就业岗位。从2004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推动民用核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核应用产业主要包括核探测、医学成像、辐照改性等领域,成长起来多家大型公司和企业,2001年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是我国核物理科研院所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一步,也是民用核技术发展中的里程碑。在第十一届亚洲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我国公布了2009年核技术应用产值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因此我国的民用核技术产业有着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才供应,正确认识核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才能帮助我们把握人才培养目标。

2 我国核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过去几年里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引起的能源短缺,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核电建设,很多大学争相发展核物理相关专业。但是每个学科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积累,目前我国核技术专业还只在少数高校设有,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华大学等等,核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主要以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核物理实验与反应堆物理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核技术应用和开发要求,应当能满足核工程、核技术、放射性检测与监测等各方向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要学生有较高的数理基础外,还要有较强的核物理实验与核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有关的实验方法与应用知识,有良好的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办学要求高,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此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另外,很多大学的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定和核工程与技术专业相近,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与核电技术相关的课程,偏重于对口核电建设的人才需求,而多项社会各方面急需的一些其他应用方向的专业课程开设不足。

3 当前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对核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国能源短缺造成的电力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核电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长期规划,同时核电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大量岗位需要各种不同学习背景的人才,具备核物理学科基础的核技术人才是我国核电建设的重要力量。核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有很好的核物理专业基础,对辐射防护、核电安全有理性的认识,能够适应核电安全管理体系,满足核电站建设运行的人才需求。因此,搞好核技术专业的基础教学,确保学生毕业后适应于核电建设的人才需求是我们今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最主要的高科技尖端技术之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2,3],主要有:(1)活化分析技术。活化分析技术是一种由中子、带电粒子或伽玛射线等将样品活化,对其衰变特性进行测量的分析技术,是最早建立起来的核分析技术,发展至今方法已经渐趋稳定,但依然充满活力。活化分析技术是现代最先进的痕量分析技术之一,不仅体现在高纯材料研究中,同时在诸如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化学、环境科学、冶金学、法学、考古学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核探测成像技术,用于海关等领域的大型核探测系统,包括射线探测装置、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小型化和智能化的爆炸物和的检测装置等,其中违禁品的核无损检测技术,对全球范围的反恐斗争和打击犯罪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同位素技术。在医学方面,核医学和药物产品拯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核磁共振技术是肿瘤诊断最重要的手段。同位素工业测量仪表、核技术测井等技术应用于资源的勘探与开采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等,极为有效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此外,同位素示踪技术对自然灾害的预报、环境污染的监测有重要作用。同位素技术中的自显影技术和微束微量分析技术将人们的观测视野从宏观推向了微观,使人们可以在原子水平动态地观察自然现象。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生命科学中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信息等都可以或只能通过核技术灵敏而精确地加以测定。同位素裂变径迹法测定地质年龄是地质年代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科研、生产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日趋重要,尤其在现代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辐射加工以及辐射改性在新材料和化学方面的应用。辐射食品是其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食品辐照由于具有节约能源、方便高效、卫生安全性好、能够保持食品的风味等独特优势,日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辐射育种培育出大量新品种,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医疗用品的辐照消毒也有很大发展。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利用核技术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处理等的研究和应用。

经过数10年的研究和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发达国家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核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滞后许多年,为了迎头赶上,国家已加大投入,力争在技术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核技术专业基础人才的培养任务依然艰巨,这也是发展核技术专业的出发点。

深圳大学地处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深圳,是深圳市唯一一所本科学位教育院校,学校现正快速发展,希望建设成为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是一个年轻的大学,它与深圳的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担负着为深圳这个城市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也承担了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义务,因此深圳大学在学科建设上鼓励发展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核技术专业是我校新设的专业,符合了地方发展的需求,有望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核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市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前沿城市,也是利用核技术发展经济的先锋,现有中广核、沃尔核材、西门子迈迪特等多家与核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中广核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的核电站建设单位,现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就位于深圳市的东北面,目前该公司计划在深圳市投资40亿建立核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方向涉及到核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深圳市沃尔核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分子核辐射改性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在新材料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在核医学方面,深圳市有西门子迈迪特等多家核磁共振技术的医疗设备研发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核技术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地方经济建设对核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我们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就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核技术人才,全面满足企事业单位对核技术人才的需求。

4 对核技术专业教学的思考

核技术是包括核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基础研究的对象为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射线探测方法和数据获取及数据处理方法。实际应用方面主要为跨学科研究,如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工业、农业和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核技术专业的设立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核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岗位的专门人才,除了应当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核物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具有较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适应核技术应用各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

我们提出核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能力培养应满足两方面的要求:(1)通用能力,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熟练应用计算机。(2)专业能力,在核技术及相关的科研、设计、应用和开发方面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具有初步的科技写作能力。在知识结构上,毕业生应当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解;掌握基础物理和核技术专业的基本科学知识,包括普通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原子核物理,反应堆物理、核物理实验方法、辐射剂量与防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掌握与此相关的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理论学习,还要开设专业实验课,如核电子学实验、核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等。

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加强基础物理的教育。核技术专业需要深厚的核物理、核测量方面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与之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强调相关的物理基础理论课和实验方法的掌握。核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去看待基础能力的培养。(2)强调实践。核技术专业与应用结合紧密,实践性强,课程体系设计时重视实验、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环节的配置。(3)在专业课开设上根据核科学与核技术不同特点,有重点地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学校核技术研究的特色,在注重规范和基本要求的同时,按照专业特色和优势开设选修课程,以体现学校现有专业方向的特色。以深圳大学核技术专业为例,设立在物理学院的核技术应用研究所、同位素应用研究所和高纯锗单晶制备重点实验室是核技术专业的重要支撑。核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所学知识可以在学校核技术应用研究所的微型反应堆上进行实践;核分析技术和放射化学等课程的开设则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微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开设核辐射探测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专业选修课为高纯锗单晶制备重点实验室培养人才,促进我国锗的生产和出口由锗锭等初级产品向高纯锗单晶及探测器制造方向发展。

总之,核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宽[4],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观念为指导,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满足核技术应用领域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5 结语

核技术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核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通过专业学习,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坚实的物理基础,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质,毕业生不但可以进入核电领域,还可以从事质检环保、核医学、辐射与材料改性等行业的工作。在福岛核事故后,我们坚信核电产业的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核电是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增长的必然选择,同时核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核技术应用产业,更加广泛地参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幸福健康。

参考文献

[1] 福岛核事故报告[R].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

[2] 罗顺忠,等.核技术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93-02+

考试考核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时,应基于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模式的性质特点,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等各方面,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查评价,尽可能全面地获得有关学生学习情况,为促教评学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目前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训类课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而原有的考核模式仅围绕教材所讲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单一,没有将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资格标准引入考核中,考核形式重结果轻过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难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职业素质等进行评价,不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我们针对实训类课程进行了考核模式和考核方法的改革,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核内容和标准、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考核,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真正把“评价”变为指导和改进的过程和手段。

一、改革实训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实训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构建以技能、能力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使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并重,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笔试和口试、操作考试多种考核方式共用,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且还要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并通过考试考核体系的改革促使教师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技能、能力为主,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朝着掌握技能的方向发展。

2.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由于我专业中的实训类课程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由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地点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这就要求考核内容中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转变,因此学生也应成为考核的主体,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而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后,就应像企业对其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一样,要相应地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利于及时诊断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与学的努力方向,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与改革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12门实训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12门课程可以分成基本技能训练类课程、设计类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等三大类课程,我们在这三类课程中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试点研究。

1.基本技能训练类课程考核改革。以电子产品制作课程为例进行研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识别、检测、选择电子元器件能力,手工焊接能力,电子产品装配能力和电子电路调试能力。课程重点考核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因此重点进行考核方式改革,针对不同的技能测试点,分别采取口试、以赛代考、产品检测和现场操作考试等方式。我们建设了电子元器件库、手工焊接考核标准、电子产品装配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作为考核评价的试题库和依据。

2.设计类课程考核改革。设计类课程以电子CAD课程为例进行研究。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专业技术标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设计方案的比较优选能力、电路制作能力和设计文件编写能力。由于本课程采取小组工作方式,因此重点进行考核评价体主体、考核方式和考核指标的改革。我们建设了PCB板设计案例库和考核标准,其中考核评价主体增加为个人、小组和教师;考核指标要包含工作态度、协作配合能力、产品功能实现与否和设计文件编写规范性等;考核方式为答辩与产品功能检测并举,通过答辩重点考核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产品功能检测验证设计的准确性和实践操作技能。

3.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考核改革。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以电子产品维修训练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为电路图纸分析能力、工具和仪表的使用能力、电路故障分析检修能力、故障检修报告编写能力和职业规范性。课程考核的重点为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进行考核指标、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指标定为工具、仪器仪表操作规范性、现场管理规范性、故障检修的正确性和检修报告编写的规范性等;考核方式采取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建设了电子产品故障分析理论试题库和故障检测实践操作试题库,并参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检修工具、仪器仪表操作标准规范、检修报告技术标准。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除参加校内的测试考核外,还要参加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三、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应用效果

在研究考核模式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将建设成果在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10、2011级学生的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和验证。初步试用的结果表明,使用试题库进行抽题测试,有效避免了学生片面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同时,口试加现场检测的考试方式,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电子产品制作、程序设计和调试维修技术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连续在2012年、2013年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取得一等奖,2012年、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取得二等奖。

四、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我们根据专业实训课程特点将课程分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研究,系统建设课程考核试题库、案例库,同时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引入考核标准,构建实训类课程中“技能型”课程的“口试+现场操作”考核、“理论+技能”型课程的“答辩+功能检测”考核和“素质+技能”型课程的“理论+实操+鉴定”考核等典型的考核模式,在本专业及相关电类专业的实训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陈瑶.高职实训课程分段考核方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