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09-28 09:24:48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第1篇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实地参观考察了玉溪市红塔区出水口生态公园、聂耳文化广场和红河州建水县旧城改造、蒙自县文化中心、新天地步行街、垃圾处理场等市政设施规划建设情况,亲身体验和感受了两州市在推进城乡建设方面的一些新进展和新变化。红河州、玉溪市分别作了大会交流发言,全面介绍了2州市推进城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昆明市、曲靖市、丽江市、楚雄州和大理市、景洪市、瑞丽市、腾冲县、富宁县等县(市、区)以及官渡区官渡镇、新平县戛洒镇、大理市喜洲镇等也对当地的城乡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向大会提供了书面交流材料。各地推进城乡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光荣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光荣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省城乡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全面总结了经验,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城乡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光荣同志的讲话,总揽全局、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推进新时期全省城乡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经过与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这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是一次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务实高效、成果显著的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会议。下面,我就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这次会议文件材料较多,内容十分丰富。会议出台了《****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20****—2012年)》和《****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2012年)》,同时对省人民政府拟制定出台的《关于又好又快推进城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全省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此外,在会议讨论中,与会代表特别是各州(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实际,畅所欲言,重点就学习贯彻光荣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提出了一系列很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省人民政府将充分吸纳与会同志在讨论中提出的建议,抓紧修改完善并正式出台2个《意见》,用于指导全省城乡建设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等工作。抓好本次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工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好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同时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抓紧研究,提出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制定有效措施,层层抓好落实。

第二,要抓好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规划对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是城乡建设、发展的蓝图和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城乡建设和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当前,我省城乡规划不全面、不系统、不合理和不完善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不容忽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认真贯彻落实光荣省长的讲话精神,坚持规划先行、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在认真研究总结我省“六个层次”城镇建设中不同类型规划问题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做好我省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科学指导城乡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抓紧启动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更好地指导全省城镇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昆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报批工作,同时抓紧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步伐。三是在尽快完成滇中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加快滇西、滇东北、滇东南、滇南等城市群规划和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区域性城市规划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四是抓紧开展县级以上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对适应发展需要的可以不动,继续执行,对已不适应发展的要及时修订。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五是抓紧边境口岸城镇、旅游小镇等各类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有条件的小城镇要探索性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六是积极开展试点,适时启动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七是积极探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修订工作的新机制和新路径,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广泛运用行政的、市场的、社会的力量,大力推动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三,要抓好城乡的各项建设。城乡建设的实质是为经济社会构建发展载体,为城乡居民创造生活空间。一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文明城乡的重要标志。要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强城镇道路、通信、能源、供排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二是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新建设施相结合、设施改造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区域服务机构调整搬迁与资源整合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城乡医疗机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立起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服务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强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起来,自然景观的恢复保护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的城镇绿化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大对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提升、推广和重要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修复,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建筑风格,挖掘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城镇建设的特色。五是培育产业支撑。要结合当地实际,培植特色产业,研究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为城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要抓好城乡管理工作。城乡建设工作,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城乡管理与民生息息相关,具有“多、杂、细、碎”等特点。要牢固树立建管并重观念,下大力气抓好管理工作,着力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环境。一是严格市容管理,搞好市容市貌整治和绿化美化建设,努力营造整洁、有序、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城中村”和城郊接合部的脏、乱、差治理。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城镇供水、污水处理、供气、废物处理等各行业的应急预警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加快推进“数字化城镇”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四是加强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税费收入的征缴、使用和管理,确保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

第五,要抓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运营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城镇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省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配套,处理能力不足,处理水平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省还有90多个县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对环境造成重大威胁;全省的垃圾处理场不到40个,许多县城的垃圾处理场不符合规格,简单填埋,影响地下水和周边环境。为切实加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了全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两个五年规划,并将出台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的《意见》。今天,省人民政府还将与各州(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抓紧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一是明确任务。到2012年,全省各县(市、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有合格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设施,污水收集率平均达到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增化学需氧量(COD)的削减量达到相应标准,再生水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搞好资本运作。目前,省和国家的补助,只能解决1/4左右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为更好的推动资本运作,有条件的州(市)、县(市、区)也应配套部分资金,努力使各级人民政府的投资达到30%左右或以上。资本运作要以州、市为单位搭建投融资平台,并且按照“肥瘦结合”的原则,将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捆绑,实施统一招商或由现有企业建设和经营,通过规模效益和行业互补效应增加招商引资吸引力。条件具备的地区,也可以县为单位组建投融资平台。三是政府规划,各级支持。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2个5年规划的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抓紧完成好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审批,把国家、省、州(市)和县(市、区)配套的资金作为资本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推动。另外,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四是理顺价格,适当照顾。省人民政府的意见初步确定,年内各州(市)可将污水处理价格提高至0.8元/吨,今后逐年提高到保本微利的水平。各地要把握好时机,加快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改革方案,既要确保不对价格指数产生大的影响,又要保障运营企业的利益,还要充分考虑对困难企业和群众的补助、减免,逐步理顺价格机制。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在即将下发的两个《意见》中,特别强调这项工作的责任在州(市),县(市、区)的责任就是在州(市)的安排下抓好落实,提供服务,保证配套。

第六,要抓好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城乡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要按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应我省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城乡建设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进一步提高投融资能力,推进市场化进程,有效破解筹融资难这一发展瓶颈和难题。一是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要把城市看成一种资产,把城建当作一种产业,凡有回报的城市建设项目均可推向市场。要根据“谁投入,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企业愿意投资的,就放手让企业去经营;能引进外资的,就大胆地吸引外商来投资。要敢于拿盈利项目招商,敢于把优质资产变现,敢于多方融资经营,逐步开放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市场,实现城市建设从单一投入向多方投入,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以企业投入为主转变。二是建立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本运作水平。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BOT(建设—运营—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运用TOT(转让—运营—转让)等方式,将现有市政公用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整体或部分转让,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三是深入推进公用事务管理体制改革,搭建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积极推行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垃圾经营管理一体化,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跨区域经营专业化集团,大力扶持具备条件的水务公司、垃圾处理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资产和政府投入的资金,发展各类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搭建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四是进一步建立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和出让制度,通过按规划、分步骤审批供地,集中行政资源、分步分片招商搞建设等办法来推动城乡规划的实施,让政府在土地出让中受益,更好地实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第2篇

走进金锦山的家,像是走进了一套别墅。这幢一共5层的复式公寓,是让金老师最知足的。

金锦山在嘉善县姚庄镇的北鹤村当了一辈子的村小老师,一家人原来也住在北鹤村。“原来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造的砖混结构的两楼两间,只有两间卧室。孙子到20岁了,还要跟爸爸妈妈挤一间房。”金锦山说。房子显然不够住了,扩建的打算又因为宅基地有限而搁浅。这个时候,当地提出的“两分两换”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

2008年4月,嘉兴被确定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所谓“两分两换”,有个精简的概括: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农民”可以变“市民”,住公寓,拿“退休工资”。这是嘉兴率先全国开始进行的尝试。

金锦山和两户邻居一起申请了置换。2010年6月,姚庄镇农房改造集聚一期桃源新邨社区正式建成,这是嘉兴最大的城乡一体新社区,金锦山一家也搬进了桃源新邨的新家。现在,姚庄已有816户3200多名农村居民入住城乡一体新社区。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战略决策后,嘉兴市抓住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契机,开展以“两分两换”推进“两新”工程建设,促进农房改造集聚。“两新”工程,就是以“两分两换”为动力,以编制实施“1+X(即一个新市镇镇区加上不超过镇所属行政村数的城乡一体新社区)”村镇布局规划为引领,全力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建设。

之前,嘉兴市90%左右的农民还散居在855个行政村、17000多个自然村,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要素的浪费,间接制约了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迈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阻碍了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社会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两新”工程推动了镇村布局规划的全面优化。嘉善县姚庄镇原有行政村18个,该镇因地制宜规划了“1+3”模式,突出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村落的保护。该工程的推进取得了多赢的局面。

对政府而言,“两新”工程建设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改善各类基础配套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对农民而言,“两新”工程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使农民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城市文明辐射。对发展而言,“两新”工程建设有效缓解土地要素等瓶颈制约,拓宽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2010年4月,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就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行视察。提出调整优化“两新”工程规划布局,提升理念、定位,注重特色、个性;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协调,整体推进;着力强化特色产业的培育与支撑等意见建议。

2011年7月,嘉兴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就该市经济转型升级、“两新”工程建设等需要政府加以重视或改进提高、推进的方面,向政府提出了五大项审议意见,面对面交由政府研究处理。嘉兴市政府将人大审议意见提上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落实。

随着城乡一体新社区的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嘉兴市城乡环境面貌,优化了公共服务,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推进以探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十改联动”

党的十强调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来说,是更加有质量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来自于良好的产业发展保障农民持续增收,良好的社会生态保障农村生活和谐。

城市居民能够享受的公共服务,农村居民也要能够享受。嘉兴市海盐县在推进全域城镇化过程中,并没有走“摊大饼”的城市扩张之路,而是在全县推进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此,海盐县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交村村通,县内城乡公交一票制,水务、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而这只是嘉兴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在于从制度层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了让世代躬耕的万千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嘉兴开始向深水区探索。

因时而谋,顺势而动,嘉兴启动实施了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即在以“两分两换”优化土地使用制度的同时,联动推进了就业、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新居民管理、涉农体制、村镇建设、金融体系、公共服务、规划等九项改革,整个统筹城乡发展、现代新农村建设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监督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2010年4月至7月,嘉兴市人大常委会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对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011年11月,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市政府关于嘉兴市本级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并到现场实地视察。

2011年12月29日,秀洲区油车港成为嘉兴市本级首个完成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镇,标志着嘉兴市本级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为使老百姓乘坐城乡公交享受与城市公交一样的优惠政策和便捷,嘉兴市人大多年持续监督,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实现“零距离接轨”。2013年,嘉兴市人大常委会将市政府关于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列入主任会议议程,进一步推动嘉兴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一幅绚丽生动的统筹城乡画卷铺展在南湖儿女面前。

统筹城乡就业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的动态管理,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试点,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被列为联合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深入。率先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从制度层面构建“全民社保”体系,被列为全国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

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环保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行就业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区域政策统筹和财政差额结算。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第3篇

一、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06-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1、做好城乡供水宣传工作。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既有工程建设的投资问题,又有水务体制理顺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而节约用水又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用水行为,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浪费。因此,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办公室利用报纸、电视、《*动态》、《*政务》、《建设动态》等各种宣传载体,对我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节约用水进行广泛宣传。下半年,办公室又利用*供水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对内起到了信息、技术交流的目的,对外为更好地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以及更好地创建我县的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单位创造舆论氛围。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第4篇

一、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1、做好城乡供水宣传工作。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方方面面,既有工程建设的投资问题,又有水务体制理顺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而节约用水又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用水行为,关系到水资源的节约和浪费。因此,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办公室利用报纸、电视、《*动态》、《*政务》、《建设动态》等各种宣传载体,对我县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节约用水进行广泛宣传。下半年,办公室又利用*供水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对内起到了信息、技术交流的目的,对外为更好地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以及更好地创建我县的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单位创造舆论氛围。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第5篇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水利厅农水处调研组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现代社会国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把广大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认真研究部署。早在2000年就开始启动并先后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和安全饮水工程。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时期,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确保在2013年、“十二五”末分别解决规划内原有、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投入专项资金,大力推进饮水工程,全省城乡供水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易到相对完善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农村居民重点解决了“喝水难”“饮水方便”、“饮水安全”问题,取水形式从肩挑人扛到分散工程供水,再到集中工程供水,个别地区还兴建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成效显著,令人瞩目。从2009年起,我省大力推进规模以上工程建设,兴建了400余处“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截止2011年,累计解决了1036.56万农村居民和55.0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1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020年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对照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省城乡供水工作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离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观念不创新、部门不协调,体制不通畅、机制不健全,管护不科学、运行不规范,资金难筹措、工作推进慢,建设标准低、保障能力弱等六个方面。特别是个别地方一些已建供水工程规模小、问题多、效益低、报废率高,不仅不能满足居民用水需求,而且正在成为新的供水“不安全”因素。

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好推进全省农村自来水工作,为今后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法规提供参考,对全省农饮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很有必要。按照“精心选点”、“解剖麻雀”的调研思路,2012年3月2日-3日,由我处主要领导带领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查看现场、座谈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对乐平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乐平的基本市情及工程实施前供水情况

乐平市位于我省东北部,辖1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大型水库管理局,总人口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97万人。境内水系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主河乐安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境,长83.2公里,流域面积1944平方公里。其境内支流较大的有洎水、官庄水、长乐水、建节水、车溪水、安殷水、磻溪水,呈羽状分布。全市蓄水工程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其它工程2000余座,总集雨面积506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为37416万立方米。全市地下水日迳流量为46万立方米,地表水量多年平均值为20.6亿立方米。

该市城市供水始于1977年10月建设自来水厂,水源取自磻溪河,1982年一期投产,日供水能力6000吨。1992年在湖腰畈扩建增设三口深水井供水,设计供水能力4.2万m3/d,实际供水能力3.2万m3/d,实际日销售水量1.3万m3,供水范围仅限于老城区约10万人口。据2009年调查资料,城区管网老化严重,漏损率高达60%-70%,设备设施老化严重,水压偏低,大部分区域三、四楼就无水可用,且常因水压不稳水管爆裂导致大面积停水,严重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生活。该厂属全民国有企业,由于受体制机制影响效益较差,职工福利和工资水平较低,月平均工资为720元,拖欠社保和医保费用严重。对老城区管网改造和新城区扩张建设基本上无力跟进,凡需投入只能是伸手向政府要钱。

该市农村居民饮水原先多直接取用乐安河或其支流水源,有的打井取水。近几年,乐安河水受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钙镁含量较高,水质过硬,导致全市近69万农村居民饮水存在着严重的水质性缺水。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乐平市从2005年开始重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至2008年底,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6座,分散供水工程5233处,覆盖6.1416万农村人口。上述集中供水工程一般采用村委会、农民用水协会或个人承包等形式进行管理。从运行情况看,在一段时期内缓解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饮水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大部分集中供水工程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粗放,运行不规范,供水保证率、及时率和水质合格率偏低,难以达到设计要求。部分工程因规模小、效益低或管理不善已停止运营,少数尚在运营的收不抵支,入不敷出,长期负债,难以维持。分散供水工程也达不到安全饮水标准要求。事实证明,原来的思路、办法和手段并不能彻底解决城乡供水问题,急需完善改进。

应该说明的是,乐平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以前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全省有一定的共性和代表性。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改变城乡供水现状,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乐平市立足长远,着眼发展,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于2009年5月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组建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由于合作双方充满诚意,兼顾了多方利益,工程实施顺利,成效明显。

(一)双方协议要点

1.合作标的。以省水投为主体,共同新建一座10万吨/日规模的供水工程,覆盖乐平市城区及周边、共库到城区供水管网沿线的10个乡镇街道;

2.入股比例。市政府以市自来水公司有效净资产入股,占股4.76%,省水投集团以中央和省级农饮资金及自筹资金入股,占股95.24%;

3.经营期限。市政府将乐平市城市供水特许经营权从原自来水公司收回,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转让给新成立的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期限为自2009年起30年,期满再延长15年至2054年;

4.资产移交。市政府将乐平市自来水公司整体移交给乐平润泉供水公司,省水投集团承担原公司改革“四保留、两收回”所需资金,并按双向选择、择优选聘的原则返聘原公司部分员工;

5.水价确定。工程完工通水后依照法律程序,参照周边县市标准确定新水价,并实行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6.责任义务。市政府成立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原水厂的改制和工程协调,按工业地价划拨80亩土地用于建设水厂,将润泉公司经营税收市本级所得部分按20年期限等额奖励返还,对润泉公司实行“免收行政性收费、减半收取服务性收费”以及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省水投负责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及并购覆盖范围内已建的所有供水项目工程。

(二)工程进展与成效

1.实现了规划目标。按全面规划、统筹布点、重点推进、逐步实施的思路,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分四期实施:第一、二期即上述协议所指城区及周边、共库到城区供水管网沿线乡镇街道的供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第三、四期即沿河乡镇及全市城乡居民供水全覆盖工程,现正在抓紧实施,将分别于2012年、2013年底前竣工。第一期投资1.6亿,仅用1年时间建成了日供水规模5万吨的净水厂、取水泵站,铺设了33.62公里的原水输水管线以及配水管网,并购、改建和新建了日供水能力分别达1万吨的涌山水厂、5000吨的临港水厂、5000吨的浯口水厂,于2010年10月19日正式通水。该期工程解决了20万城区人口、9.8万沿线乡镇农村居民的供水问题,使近30万人喝上了国家标准二类水——共产主义水库天然弱碱性水。第二期主要实施了城区管网延伸,覆盖接渡镇、乐港镇、塔山街办、后港镇和农科园的64个村(居)委会。通过一、二两期工程的完成,城区及沿线居民饮用水水质、供水状况及服务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扬和一致好评。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自从共库的水引过来以后,“卖纯净水的倒闭了,修水壶的关门了,饮水机当废品卖掉了,要求自来水开户的越来越多了。乐平人民可以节约不少医药费用,延长3到5年的寿命。”

2.盘活了国有资产。一是盘活了乐平市自来水公司资产。为激发该公司活力,乐平市政府按照“四保留,两收回”原则(即:保留市自来水公司组织机构不变,保留公司现有干部职务不变,保留公司现有职工国有身份不变,保留公司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利益不减少,市政府收回自来水公司的供水特许经营权和全部资产)对其进行正式改革。改革后,于2009年10月整体移交给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行,从根本上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和日常运行。当年年底用水户同比增长9.2%,抄收水量同比增长17.1%,水费收入同比增长39.09%,解决了以往一搞供水建设就向政府要钱的问题。二是盘活了工程项目资金。以往农饮项目资金,由于不能集中投入使用,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加上所有权不明确,往往是分散沉淀,“广种薄收”,难以发挥效益。通过和省水投进行合作,明确了项目资金的所有权,将所有项目资金作为资本金注入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进行贷款融资,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疏通了融资渠道,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现在乐平城区自来水建设基本不用财政投入,实现了城区拓展到哪里,自来水就延伸到哪里,极大地减轻了财政负担,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投资和发展环境。

3.理顺了管理体制。长期以来,该市水务管理职能分散于市水务、建设、规划、环保、卫生等部门,职责交叉、权利分离、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多龙管水”导致“无龙管水”: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收利用;管农村的不管城市,管城市的不管农村,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质的不管水量。这种管理体制,致使水资源规划难统一,配置难统筹,节水难开展,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难同步,水资源和供水调度难协调。为适应城乡一体化供水改革发展需要,2009年乐平市下发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思路,将水务行政管理职能统一划入水务局,并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综合监察等保障体系,实行全过程全环节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自此,该市水务管理逐步规范,水利执法得到有效保障,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下一步合作计划

2009年起实施的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截至2011年底,虽然有效解决了近50万城乡居民用水问题,但尚有近4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还未彻底解决,乐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筹备,按照“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价”的基本原则,在原先协议的基础上,继续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江西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取“一延二改三建”的模式,通过城区管网延伸和并购扩建乡镇原小水厂、新建若干水厂,确保2012年底解决乐安河沿线12个乡镇(街道)165个行政村616个自然村38.55万农村人口、2013年彻底解决全市城乡居民饮水问题。

此阶段双方合作的基本思路是:

1.建设主体。由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工程项目部负责乐平市辖区内所有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

2.资金筹措。建设资金主要由项目资金和群众自筹来解决。项目资金主要包括农村安全饮水、自来水工程和河流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项目资金,群众自筹资金主要是一户一表等五项安装费,标准是城区管网延伸区域每户600元,小水厂供水区域每户300元。在项目资金下达到位前,由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垫资建设各水厂的取水头部分和净水厂工程,市政府为工程项目部与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签订合同时提供资金支付担保;

3.资金拨付。为确保项目顺利启动,乐平市财政先期解决工程项目部100万元启动资金,后续资金由市财政按进度拨付,工程决算审计后一周内支付工程款全额的95%,一年内付清余款。为保证造价的真实性、合理性,工程造价实行“两审制”,即开工前的概算预审和完工后的决算审计;

4.日常运营。工程验收合格后,由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负责日常供水管理和运营,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设立管理和服务机构,保证供水及时合格,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农村水价不得高于市区居民水价;

5.并购水厂。对现有水厂,由乐平市审计局牵头,协同有关部门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在所在乡镇配合下,本着尊重历史、遵循事实、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原则,进行并购。并购后,工程可利用部分划归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所有。

由于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本阶段合作水到渠成。目前,工程规划、论证、报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协议已经正式签订,规划新建十座水厂中的幸福水厂、东方红水厂已动工兴建。可以预见的是,2012年底该市沿乐安河全线38万多居民将告别传统的打井取水方式,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013年底将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三、乐平模式和主要特点

纵观乐平市与省水投合作的形式,这是一种针对实际问题、有效解决的全新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双效合一,城乡统筹、建管并重,专一经营、规范有序”32个字。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供需合拍、政企共建。

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经济杠杆合理配置稀缺基础资源,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如何在与企业合作中合理规避风险、各扬所长、各取所需?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供了一个范例。

城乡供水一体化主要涉及三方:居民有需求,乐平的水质性缺水自然生成老百姓渴求喝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的强烈愿望;政府有责任,乐平市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居民提供合格的基础性公共产品——达标的饮用水;企业有实力,省水投集团作为大型国有水务企业,有现代经营管理体制,有专业的科研力量,有多元的融资渠道,有雄厚的资金支撑。相比其它企业,开展供水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更有保障,信誉度更高。三方责权利可以归结到一点:需求、必须、可能提供达标饮用水。在此基础上,政府和企业根据各自优势,互相结合,在供给与需求的联结中找到利益结合点。乐平市政府作为一级政府,按照公共优先、公益至上的原则提供饮用水是其追求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该市积极引进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市场运作,将原自来水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和全部资产整体移交给企业,由其统一建设和经营管理全市城乡供水工程。同时,给予其建设用地、税收规费、项目资金等多项优惠政策,竭力创设宽松环境。市政府所占4.76%的股份分红也全部返还给润泉公司,用于弥补城区水网改造及维护经费。这些充分体现了“有限政府”、“公共政府”的职能特点,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施政理念。而省水投作为市场化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其优先目标和主要发展动力。它和地方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实施城乡供水工程,能够凭借雄厚实力发挥“滚雪球”效应,在长期战略合作中逐步找到潜在的发展商机、盈利之道。为此,省水投侧重的是特许经营权和自主经营权的获取、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项目资金的快速注入、企业资产的迅猛扩张、经营范围的迅速扩大。于是,乐平市政府和省水投一拍即合,欣然接洽,顺利签约,有效合作,实现了“政府尽其责、人民受其惠、企业得其利”的目标,共同推进乐平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步伐。

二是城乡统筹、成果共享。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适应当前城乡统筹推进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乐平市总人口88万,其中城区、农村人口分别接近20万、70万。城乡都面临水质型缺水,急需解决。特别是沿河乡镇农村居民多年受河水污染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相对城区居民来讲需求更加迫切。如果我们只注重解决城区问题而忽视了农村,那么我们的工程就不是全面的工程,就不是合格的工程,就算不上真正的民生工程。同时,乐平是我省水利大县,有着丰富的符合饮用标准的地表水资源。除共产主义水库可作为水源,解决城区和部分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外,还有四座中型水库和一些重点小一型水库可作为饮用水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平的水质性缺水实质上是工程性缺水。因此,乐平市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始终坚持满足全市近90万城乡居民的饮水需求,按照“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要求,全盘考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快速推进,力争在2到3年内全部解决饮水问题,确保“两个率先”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是建管结合、有序共进。

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可持续运营,建设和管护都非常重要,其中建设是前提、是基础,管护是关键、是目的。市政府与省水投合作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作了深入探讨。双方约定施工环境由乐平市政府负责,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到以水价确定、水质监测为主的管理环节,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督,确保供水的公益性。项目建设由经营管理方负责,以确保工程规划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施工质量的可靠性、优良性。除此之外经营管理方还要分别向市政府、用户做出服务承诺,确保经营服务质量。为保障城乡供水,作为经营管理主体的乐平润泉公司秉承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水压和统一服务的“四统一”宗旨,明确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时研究制定供水运行管理方案、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考核办法,完善管理网络,充实岗位人员,强化安全责任,加强对水源地、取水头,输水管网、水处理等设施的管护和水质的定期检测。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建管分离、重建轻管甚至不管的情况,使该市供水事业在供水能力、供水水质、技术装备、企业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四是规模经营、三方共赢。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难以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农饮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就是一句空话。乐平城乡一体化供水作为一个长线项目,必须在发展中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和经济收益。目前乐平城乡一体化供水已经按照全覆盖的目标要求编制了第三、四期的规划,主要内容有:通过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城区周边乡镇,收购并改扩建部分乡镇现有小水厂,新建日供水能力分别为10000吨的幸福水厂、5000吨的东方红水厂、3000吨的南港水厂、5000吨的镇桥水厂、5000吨的礼林水厂、10000吨的众埠水厂、3000

吨的魁堡水厂、5000吨的双田水厂、5000吨的塔前水厂、2500吨后港水厂。届时全市农村自来水将覆盖18万户近70万农民,加上已覆盖的城区20万人口,城乡一体化供水将在乐平市实现全覆盖和规模化经营。

在该规划的实施中,乐平市农民最得实惠:一是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喝上了卫生达标的自来水;二是开户初装五项费用得到了减免。如果按建设成本计算,每户需投入2600至3000元不等,现在每户只收300到600元,确保群众享受到了党和国家项目资金的阳光雨露;三是今后的水费和服务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对于市政府来说,用活了项目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建成了民生工程,有效履行了庄严承诺。对于省水投和润泉公司而言,最大的收益是资产的迅猛扩张、用户的迅速扩大和企业品牌的树立,为今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奠定了扎实基础。预计到2015年,在全面完成设备管网改造升级后,自来水开户数和总用水量开始达到盈利水平。

四、几点启发和主要经验

总结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实施过程,有以下几点主要启发和经验。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明开放、不算小账。长期以来,乐平市城乡居民水质性缺水的状况引起群众怨言不断,投资环境受到影响。这不仅是全市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影响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基于此,该市始终把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维护稳定的主要措施、巩固民生的根本基础加快实施。在具体实施中,不囿于传统模式,紧紧咬住“城乡自来水全覆盖”这个目标不放松,不局限于“所有”,但求“所用”,“不求赚钱,只求不贴或少贴钱”,不算小账,大胆地将项目资金、自来水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和所有资产放手移交给省水投运作,有效解决了近90万人民饮水的民生问题。如果紧紧盯着原有的摊子,抱残守缺,非要追求当地政府占多少股份、当地财政赚多少钱,永远不会有合作方来洽谈、建设,永远不可能建成安全可靠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让老百姓喝上达标自来水”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省水投也不打小算盘,不被短期内负债经营的困难所吓阻,紧紧着眼于长期合作带来的持久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充满诚意地密切合作。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双方的开明开放、大气大度,才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

第二,创新思路、整合资源,认真谋划、合作发展。农村自来水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解决投入问题,还要解决建好后的运行管理、使用维护问题。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光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对此,乐平市创造性地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思维,有效解决了资金投入和管理经营问题。在资金投入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主动引进合作伙伴,利用省水投这一平台整合、盘活了沉淀资金、项目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及一部分群众自筹资金、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筹资融资渠道。在管理运行上,本着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借助现代企业优势,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城乡供水品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对于省水投来说,多次强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有企业,在供水这项公共服务事业中,不可能也绝不会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正是在乐平市委、市政府“看准了就干、干了就要干好”坚定态度的号召下,在省水投充满诚意的真心合作、认真谋划下,全市上下迅速统一了思想,打开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凝心聚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第三,集中投入、各个击破,整体推进、规模经营。近年来,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有关城乡供水的项目多,涉及面广,资金量大。如何解决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中“钱要怎样用”的问题,不是一件易事。以往在实施过程中,分散供水工程做得比较多,在取得了一定效果的同时,带来了质量难保证、管理难统一、运行不规范的问题,不能长期安全供水,降低了工程效益。对此,乐平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时,采取“集中资金、各个击破”的策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集中投入资金,以乡镇为单位但不局限于行政区划,建成规模化水厂,保证建一个成一个、管好用好一个,形成了整体推进的良好势头,较好地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领导重视、群众支持,各方协作、共同推进。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推进的良好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非常重视。今年3月,凌成兴常务副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布置。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水利厅领导多次深入乐平实地调研指导,孙厅长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出“确保百姓喝上放心水,确保国家投资百姓得到实惠”等“两个确保”原则,按照“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供水管理、一流的供水服务”等“三个一流”,要求建成全省城乡集中供水的样板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项目安排上给予了大力倾斜,“十一五”通过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为乐平安排了7947万专项资金,“十二五”规划安排6229万项目资金。同时,省环保厅领导也多次到乐平视察,并承诺优先安排乐安河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从中重点支持乐平市沿河乡镇自来水工程建设。二是乐平市主要领导的高位推进和亲力亲为。工程实施以来,该市主要领导紧紧抓住这个关系全市发展、稳定和民生的重大问题不放手,一再强调: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卫生的水。该市市委书记吴龙强多次到省厅汇报工作、争取项目,并亲自担任该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亲自过问、协调、调度工程。市长俞小平也多次表态:老百姓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这个政府肯定是不称职的政府。总之,对这件看准了的大事,乐平市从来没有含糊过,从来没有摇摆过,从来没有折腾过,做到了认识统一、措施得力,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三是乐平干部群众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参与。该市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引导下,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运营管理,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以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次经过各个部门、各级干部的努力,只用了15天就全面完成,而且没有引发一起上访事件。管网铺设,工期紧迫,该市按管线划段落实责任,安排得力干部专门负责施工环境,确保了在6个月之内铺设好原水管线。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是全市人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好事,是顺应民意、赢得民心的实事,对此欢欣鼓舞,给予了紧密配合和全力支援。管网铺到自家责任田,老百姓二话不说,主动把长势良好的作物收割好,来不及收割的干脆踩倒。铺到家门口,需要推倒院子围墙的,推!需要打破水泥地的,砸!没有以往的讨价还价,没有以往的推诿扯皮。拿老百姓的话说:“喝上共产主义水库的水,是享了共产党的福,每个人添加了五年的寿命,损坏点庄稼、拆点围墙算什么。”四是省水投的真诚合作和精心组织。按照协议,省水投组织了精干高效的施工队伍和管理队伍,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按照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全新理念建成这个全省最大的城乡集中供水工程。为确保早日建成通水,在项目资金拨付进度跟不上施工进度的情况下,省水投先期垫资购买设备、支付工程款,并想办法贷款解决项目资金缺口,做到了工程不延期、质量创一流、安全无事故,树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模式的典范,体现了省水投的合作诚意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五、几点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近期内将加快推进全省农村自来水工程。通过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实践的认真调研、系统总结和深入思考,对全省农村自来水工程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集中安排项目资金。

五指并发不如攒拳一击。农村自来水工程作为公益民生事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为适应大规模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需要,保证如期实现城乡居民安全供水,建议统筹安排项目资金,确保重点投入、集中使用,发挥规模优势。最好是以县(市、区)为单位,或最小以乡镇为单位,整体安排项目,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安排、“撒胡椒面”式的做法。

二是适当调整补助标准。

农村自来水工程相对原先的农饮项目,实施标准和技术要求大幅提高,加上物价、工价上涨,如果按以前标准安排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建议从实际出发,适当调整项目资金预算和补助标准,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三是加强工程有效对接。

近几年,全省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建设了很多供水工程。这些供水工程有的还在发挥作用。建议面对现实,在规划农村自来水工程时,按照一个地区“一个公司运营、一个标准实施、一个模式管理”的要求,对这些供水工程区分不同类型,进行并购并加以改建扩建、升级改造,做好新旧对接,充分利用,提高效益。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第6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 科学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小城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融合点。为进一步提升全州人居环境,改善乡镇发展面貌,为人民群众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加快全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步伐,树立“生态立州、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彝州、宜居城乡”为主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共同进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体提升,明晰责任、统筹推进”为主线,结合楚雄州乡镇规划建设和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楚雄州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规划编制时间较早,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地方民族特色,无相应的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指导性不强,不适应今后乡镇发展的需要。

(二)大部分乡镇集镇供水设施和服务质量不高,水源不足,供水水质标准低,自来水管网严重老化,集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乡镇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差;县市级财政对乡镇的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力量有限,项目资金筹措困难。同时,市场化运作的能力不强,乡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全靠政府组织建设管理,操作管理经验和能力有限,运行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三)乡镇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差,路灯、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环卫设施不齐、老化。

(四)土地报批困难,乡镇建设用地指标有限,无法满足乡镇建设发展需求。

(五)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集镇开发建设进度缓慢。

二、对下一步乡镇规划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乡镇、城市梯度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功能设施、加强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增强乡镇连接城市、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乡镇建设和发展水平,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启动新一轮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改,以县域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点,科学定位乡镇在县域体系中的相应职能,合理确定乡镇的性质、功能和建设规模,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建设发展模式。

(二)完善乡镇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乡镇建设投入力度,以路网为引领,加快乡镇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绿化、保障性住房等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镇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三)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条件,根据各自特色确立明晰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依托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和民族村寨,发展文化旅游业及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产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聚集到乡镇创业发展。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引导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经济强镇。

(四)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乡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乡镇和中心村梯度转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五)提升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大乡镇环境治理力度,探索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新模式,新建和改造提升乡镇的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集贸市场,以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为重点,加大集镇面貌整治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特色小镇。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布局,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广使用沼气、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有效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特色民居等文化遗产。

(六)积极探索建设农村综合体。按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农民安居乐业,依托“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从城镇周边入手,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建设一批农村综合体,努力建设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构建县城、中心镇、农村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尽快形成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形成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村综合体持续发展支撑;加快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增强新农村综合体功能;着力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综合体社区建设;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农村综合体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七)保障乡镇建设用地。一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二是认真清理空心村、工矿、砖瓦窑废弃地,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努力实现“城增村减”、集约利用土地,着力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三是认真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不断加大建设用地储备数量;四是加强拍卖集镇的国有土地,快速回拢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八)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到乡镇建房购房。在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建筑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有条件的居民到乡镇或中心村自建住房。农村居民到小集镇建购住宅,对自愿退出旧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偿,奖补经费可从使用“城增村减”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产生的级差收益中列支;同时可享受政府对农村居民建房的各种补助政策。进镇经商、创业和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户,可享受建房住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

(九)创新房地产开发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集镇房地产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乡镇开展房地产成片综合开发;支持乡镇商品住房消费,促进乡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乡镇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凡符合国家、省、州减免政策规定的给予减免。

(十)搭建融资平台。一是加快乡镇国有土地的开发力度,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将资金用于发展建设,来优化和提升集镇功能。二是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大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小集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透明规范的乡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融资、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引导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将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三权”作为农村抵押贷款融资抵押物,拓宽农民贷款融资渠道。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为乡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十二)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督促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组建机构,落实专职人员,使其保持稳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努力把乡镇建设成为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对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1] 王克强、马祖琦、石忆邵.城市规划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 张京祥\罗震东.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第7篇

一、 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的一项重要民生实事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__年,为有效解决我区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供水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城乡统一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项目实施中,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整合全区供水资源,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稳妥推进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取得较快进展。

(一)高度重视规划设计,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把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列入本区域的重点工作,努力使建设成果更好地体现在增进百姓福祉上。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既是我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2013年市对区考核项目。我区编制了《黄岩区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规划》。制订出台了“村级供水管线经费补助政策”,明确了补助标准与界限,有序推进供水二、三级管线“进村入户”建设。截至20__年底,我区总计投入三级管线补助资金1800万元,累计新建通水78个村,受益人口约10万人。

(二)积极推进供水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我区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供水能力,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工程规模为日供水能力25万吨,总投资32035万元。供水一级管网铺设西至潮济、茅畬,南至院桥、沙埠,东至江口上辇,北至火车场站,至20__年底,一、二级供水主干管线全部完成铺设并顺利通水,基本实现长潭水库库区以下平原片全部乡镇街道一体化供水干管到位。各项工程均已取得较快进展,完成供水管线长度为255公里,其中一、二线管网140公里和三级管网115公里。实际完成投资21574万元,其中一、二级管网18484万元、三级管网2097万元和江口水厂工艺改造993万元,2013年,我区计划建设一、二级管线15公里。天元路、82省道复线、黄长复线等供水管线工程正随道路建设扎实推进。

(三)加快改造供水管网,供水安全得到改善。自20__年开始,黄岩区投资1300万元,为25个小区实施了“黄水改造”,管网改造长度31250米,通过三年的努力,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让13000余户居民喝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同时,我区认真吸取一期供水工程原水管破损事故的教训,已启动实施多库联动的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长时间的安全用水保障。

二、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建设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供水管网建设线长面宽,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工程建设推进难度很大。一是资金因素制约严重。三级管线“进村入户”改造经费以政府补助和村集体、居民自筹相结合,一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受资金因素制约,以及水价等因素,三级管线“进村入户”进度迟缓。二是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协调的政策处理问题,利益交织繁杂,有效协调处置阻力较大。

(二)饮用水安全有待进一步保障。一是部分水管锈蚀漏损,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二是库区水源质量有待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区水质保护仍任重道远。三是澄江、头陀、北洋等乡镇街道仍然以各自的乡镇水厂供水为主,这些乡镇水厂制水工艺简单,供水安全性较差。

(三)部分群众对供水一体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一些农村群众传统的饮用水观念根深蒂固,乡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现象。一是受管线倒接的影响,部分乡镇水费比城区高,部分消费能力弱的农民用水积极性很低,甚至水已通至村口也不愿接入。二是部分群众出于用水成本因素考虑,接入户相对较少,用水量则更少,多数是将自来水作为备用水源,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三是存在拖欠水费现象,累计欠费1464.72万元。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继续抓好工程建设,保障供水质量,完善管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一)抓统筹,加快工程建设。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注重支持协调,为推动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立足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规划,坚持“点、线、面”协调发展原则,保质保量加快供排水设施建设,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努力实现城乡一体供水。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处理“属地管理”原则,合理调处各方利益,及时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做细做实政策处理事项,有效减少施工障碍,加快三级管网“进村入户”改造 步伐。三是要筹集管理好资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分级负责”的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