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合集7篇)

时间:2022-12-12 11:58:36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软件技术专业 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

“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ε嘌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软件技术专业;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毕业实习;企业实训;软件学院;高等教育

1背景

毕业实习是软件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认真抓好毕业实习工作,提高毕业实习质量,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环节[1]。

2003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出的《关于试办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中指出,在软件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一批能够培养大量具有竞争能力的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基地,面向企业,产学研结合,为普通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起示范作用,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创新。在该通知精神的指导下,针对软件学院毕业实习的特点,我院与IT实训企业合作,探索出校企联合进行企业实训的一种实习模式。近年我院的毕业实习按照这种新模式有序地进行,从以往软件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考核以及就业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各高校对这一环节也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计划以保证毕业实习教学目的的达标[3-6]。我校四年制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以后,为期三个月。实习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去,强化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体系,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流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开发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根据以往我院本科毕业实习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在毕业实习的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软件实践教育方向模糊。软件实践教育的方向应该是面向就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塑造。但是,学生在大学前三年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锻炼较少,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当前,软件实践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案是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上机实验,而上机实验的内容和层次与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不相匹配,实践教育方向不明确。这种模糊的教育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实训时因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差距太大而感到实训和工作压力过大。

(2) 理论课程设置与软件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软件行业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出现,能够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的应用复杂性和专业性,而高校软件学院理论课程设置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直接应用于毕业实训和工作中。

(3) 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计划要求。软件学院的教学内容需要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当前高校软件学院的师资大多数都是教学科研型人才,缺乏软件行业企业的开发、设计和管理知识经验。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差距较大。

(4) 实习教学计划与就业导向脱离。软件学院的毕业实习一般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开发案例作为实践内容,这样的实习教学计划事实上是本科教学的重复和再现。而且,在毕业实习的计划中,与就业导向有关的内容如工作前景分析、公司应聘面试和软件企业文化熏陶等环节几乎没有。

(5) 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目的性不强。企业实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二是将实习经历转化为工作积累。所以企业实习最终是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全面地投入到工作中。但是,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的实习内容并未直接导向就业,目的性不强。

(6) 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大三结束后安排学生去企业实训,在此之前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力度不够,未能即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就业需求调整毕业实习计划,致使实训内容滞后单调,而且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实习的目的不明确,学生实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不够。

以上这些问题是软件学院毕业实习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毕业实习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3企业实训模式探讨

毕业实习是软件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必修课,如何让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取得应有效果,毕业实习的模式是关键[7-8]。根据CC2005课程体系设置和当前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我院在毕业实习模式的设置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逐渐形成了一种主要以企业实训作为毕业实习内容的模式。在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不同措施来解决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 学校和企业共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跟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学校需要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选送教师去软件企业或软件培训机构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进行高新软件技术的学习、开发和研究工作。实训企业根据当年毕业实习的内容,安排具有相应理论教学资格和软件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教授毕业实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指导学生的毕业实训工作。

(2) 学校和实训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了使企业实训能贯穿学生的四年本科学习,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执行合作协议,形成“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的学校学习加一年的毕业实习。这种长期的合作协议使学校和实训企业可以共同承担人才培养风险,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共享。

(3)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理论教学及毕业实习计划。按照CC2005课程体系结构和软件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调整理论教学计划和企业实训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4) 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毕业实训内容。根据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情况,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毕业实训内容,明确毕业实习目标,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到用到的知识能够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并能将其直接应用到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

(5) 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就业。毕业实习的最终目的是导向就业,所以学校与实训企业在合作协议及毕业实习内容中应对就业问题进行协定。校企合作协议约定:根据学生毕业实习的任务和方向,推荐学生去对口企业就业,口头签约率需要达到一定标准。这样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一定压力,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训。而且,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软件行业发展实时调整实训内容,紧跟软件行业的工作岗位需要,直接导向就业。

4企业实训实例

我院毕业实习以企业实训为主,建立了北京和成都两个企业实训基地。在我院探索出的企业实训的模式下,实习过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实习内容由学校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规划和企业开发项目共同商讨、研究而决定;实习组织由学院教师在统一计划指导下有序进行;实习指导以实习单位高级技术人员为主、以学校专业课教师为辅共同承担。下面以我院2008年本科毕业实习为例,说明企业实训的计划和实施过程。

(1) 实训目标。

熟练使用Java或者C#编程语言,掌握基于B/S构架的应用服务器软件的安装、配置、管理和开发。掌握J2EE或者.NET软件开发体系架构,能独立根据客户需求完成企业中小型软件设计解决方案。掌握主流软件企业常用开发建模工具和设计模式;深入研究和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岗位技术要求。掌握现代IT企业软件开发的规范和标准,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立项、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结项等完整规范流程。在项目实训中养成良好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快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方法,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笔试、面试技巧,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2) 实训特点。

实训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案例分析/项目过程体验(2周);第二阶段――专项技能训练/开发环境熟悉(2周);第三阶段――项目实战/技术综合规范应用(4周);第四阶段――探索性软件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课题软件项目开发(5周)。实训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使学生能更好进入角色、接受知识。

在案例分析/项目过程体验阶段,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贯穿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对软件工程项目的全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团队,使学生切身感受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了解现代软件企业开发需要具备的基本开发技能。

在专项技能训练/开发环境熟悉阶段,通过项目案例分解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项目中各个角色的工作职责和岗位技能要求,通过项目实践专项强化各个角色岗位职业技能,使学生以自己特有的角色积累软件工程项目实战经验。

在项目实战/技术综合规范应用阶段,通过项目开发团队,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提升个人职业素质,而不仅仅是技术开发能力。

在探索性软件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课题软件项目开发阶段,实训学生根据前三个阶段积累的软件专业技能,独自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工作。在实训中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三个月的实训中保证每个学生完成8000~10000行的代码量,并且能够独立承担角色岗位的开发任务。

实训过程中,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察和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点和弱点,便于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定位。结合现代IT企业用人岗位需求,讲解编写简历规范、面试技巧,并请各个IT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考察、面试和座谈。

(3) 实训角色。

结合学生分组情况和自身条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训角色,包括项目经理、配置经理、需求分析员、数据库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

(4) 实训内容。

Rational 统一开发过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需求开发、用例设计、软件分析设计、软件编码技术(J2EE或.NET)、数据库技术(Oracle 10G或SQL Server2005开发实现)、软件测试技术、企业文化、项目过程体验等。

(5) 项目实战。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训项目进行实战。如移动彩铃营销综合信息系统、网通大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执法管理系统、酒店数字化管理系统、积华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职业技术院校信息化系统统一平台、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

毕业设计课题项目开发阶段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但在这个阶段不再区分角色的职责,而是每个项目组的学生根据小组选择的项目,自己独立完成项目中的某一个毕业设计子系统课题开发,包括从这个子系统课题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到子系统部署全部软件开发流程,最终以自己开发的子系统形成各自独立的毕业设计论文。

(6) 实训考核。

实训考核分项目组考核和项目成员考核两部分,实训学生成绩=项目组成绩×60%+个人考核成绩×40%。项目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开发涉及的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数据库、开发语言、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结题等。项目成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具体技术概念程度、编码习惯和熟练程度、职业素养、创新和钻研精神等。

(7) 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如下项目资料:项目组提交最终版本源代码工程、软件安装程序、用例模型、数据库设计模型、数据库文件;项目组提交软件项目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文档、模块开发卷

宗、测试文档、用户手册、项目周报、阶段评审记录、配置管理文档和软件质量保证文档等;实训学生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项目成果和实训总结报告。

5结语

以企业实训为核心的毕业实习模式的形成和实施,可以改革软件学院办学体制,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优质软件实习基地,整合校企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培养综合型软件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实施企业实训所培养的软件人才,可以更快地掌握软件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能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何火娇,罗威,杨红云,等.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08(5):38-40.

[2] 广东省教育厅. 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S]. 粤教高(2004)30号.

[3] 刘震. 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置换看软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 福建电脑,2008(10):186-187.

[4] 熊才权,梅清,王春枝. 校企联合的IT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研究与实施[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14-115.

[5] 王海晖,熊凡. 校企联合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探索和实践[J]. 电脑与电信,2008(7):106-111.

[6] 卢瑾,李洪煜,王小号. 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实训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34-136.

[7] 张广泉,杨季文. 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1):29-32.

[8] 张安民,张远辉.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创新[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242-244.

Reform of Pattern of Undergraduate Diploma Practice for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XIAO Ke-hui, XIAO De-qin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第4篇

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类专业更不例外。⑴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区别于传统培养方式的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卓越计划就是要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而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成为工程化教育的关键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较少。软件企业作为上个世纪末在国内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况相比传统工程类专业更加显著。国内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区或者二线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严重缺乏。⑵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企业师资欠缺。首先,高校师资主要来源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教师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经历较少。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和进行工程化教学改革等均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是约束教师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关键点。其次,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语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第一语言,“卓越计划”也要求“面向世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中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不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最后,对于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选聘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将严重滞缓“卓越计划”的发展。⑶完整的工程化过程还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内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关键设计原则和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较为单一,比如,只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对完整的工程化生产过程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完全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⑷企业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监督的实施并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如实践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人身安全问题、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等。以上几点是地方高校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现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工程化”转变,培养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和目标。

2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⑵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⑶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3结束语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软件工程; 卓越计划; 工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6-68-02

0 引言

由教育部发起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内容,它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1]。该项目自2010年6月启动以来,先后共有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南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于2009年设立试验班,开始摸索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培养模式,并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本文力求较为客观地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实际实施情况进行探讨。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着力于培养适应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2]。学生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而对于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没有要求。

“卓越计划”侧重于创新型、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接受从事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掌握软件技术文档写作的基本方法,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工程管理有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规范,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构造和组织实施等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3]。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了卓越计划通用培养标准和软件工程行业标准,该要求具体、详细,更贴近行业需求。

2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类专业更不例外。

⑴ 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高校工程类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区别于传统培养方式的独具特色的重要环节。卓越计划就是要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而与企业密切合作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成为工程化教育的关键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较少。软件企业作为上个世纪末在国内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况相比传统工程类专业更加显著。国内的软件产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区或者二线城市,软件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⑵ 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企业师资欠缺。首先,高校师资主要来源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教师的工程化软件开发经历较少。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要作用,为学生开设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和进行工程化教学改革等均需要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是约束教师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关键点。其次,双语教学能力不足,英语可以说是软件产业的第一语言,“卓越计划”也要求“面向世界”,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外语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近年来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标,忽视教学软指标,使得中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不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掌握不够,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最后,对于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的选聘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将严重滞缓“卓越计划”的发展。

⑶ 完整的工程化过程还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在国际化、标准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进国家。尽管软件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内的软件行业规模不是很大,有些软件企业在软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关键设计原则和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与大规模的工业化大生产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较为单一,比如,只参与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环节,这样对完整的工程化生产过程并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完全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

⑷ 企业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到位。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现场实践,学习过程的监督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业监督的实施并不到位,无法很好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如实践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人身安全问题、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合法权益等。

以上几点是地方高校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的过程中所要面临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将现行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工程化”转变,培养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研究重点和目标。

3 结合自身特色培养软件卓越工程师

围绕软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应研究如何扬长避短,有效合理地实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 结合地方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学校优势专业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一方面关注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积极与地方企业沟通实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寻找跨学科、跨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优势专业领域中寻求软件研发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因地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而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缺乏的劣势。我校地处中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刚刚落户的中兴通讯已跟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周边城市可合作的相关企业,目前一共建立了六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除此之外,我们积极利用我校的“核特色,医品牌”,已逐步确定了核行业软件和医学信息管理软件的研发方向,与特色专业的结合,发挥品牌专业优势,这不仅为学生的工程实践打开了另一个通道,同时也为科研带来了新的契机。

⑵ 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同时,不拘一格地将研究院所和企业有工程专业经验的人才,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干部聘任为教师,建设好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在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院已先后输送五名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参与软件项目的研发,并在授课过程中邀请有项目经验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学生反映教学效果良好。另外,还特聘了某外企高层管理人员为特邀讲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⑶ 将规范的软件工程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以工程过程为主干,以理论内容为基石,以实践活动为根本教学模式。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实施2+1+0.5+0.5的课程体系,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为驱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虚拟企业”,按照工程过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

依循“重基础,精方向,强工程”的基本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软件工程类专业教学诸多成果,通过构建以专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围绕案例与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以及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等,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之上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目前,我校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已成功培养了三届共90名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单位对卓越班毕业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许多毕业生在进入单位后的短短数月便在工程过程、团队合作等方面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毕业生提前得到晋升的机会。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我校依循软件工程卓越计划培养要求,借鉴优秀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克服地方高校实施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局限性,摸索出了依靠自有优势的优秀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实施策略。我们要抓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个契机,继续深入各个层面积极研究探讨实施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具体工作,使得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真正受益,为学生进入社会并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3:77-79

[2] 罗代忠,罗万成,李瑞.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4:4-6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0.4:21-29

[4] 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

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4-16

[5] 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第6篇

南京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我国高层次、复合型软件实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为了确保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软件实用人才,软件学院在南京大学现有教学保障措施的基础上,根据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质量保障规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是: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指导性框架,规范学院的教学工作,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保障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做法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重视教学软件、硬件建设。

软件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系统、课程质量保障系统、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和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等五个组成部分。

一、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系统

软件工程学科是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兴学科,为了保证复合型软件实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制定反映学科发展现状、适应企业界要求的软件工程学科教程来规范学科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学院在ACM和IEEE计算学科建议教程的基础上,结合学院教学特点制定了完整的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并建立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系统,以组织课程体系研究,保障课程体系更新。该子系统包括组织保障、程序保障、反馈制度等三个组成部分,从组织、程序和反馈制度三个方面来规范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

1. 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课程体系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组成了《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工作委员会。该工作委员会下设学科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两个研究工作小组。

2002年至2006年,学院每年一版反映当前学科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至铁人版;2008年和2010年,学院还将钢人版和正式版;以后约定每四年一个更新版。

2. 程序保障

为了确保《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的合理性和与国际计算学科发展的同步性,学院制定《软件工程学科教程质量保障体系暂行管理办法》,以制度来规范课程体系研究。

为了确保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现状、适应企业界要求,学院把各个专业课程模块的研究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确定为教学任务,指定专门教师作为特定课程模块负责人,研究具体课程模块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并组织协调该课程模块的教学。

课程模块负责人跟踪本课程模块学科的发展进程,在本模块的知识体系中增添学科中新的重要的知识领域,删除知识体系中过时的内容,保证知识体系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步。同时负责人协调知识体系和课程规划之间的关系,保证整个模块规划的课程能够覆盖应有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系统化的技术和知识。

学科知识体系研究工作小组则以IEEE计算学科建议教程中的核心知识体为基础,综合考虑产业界需求、核心知识体的微调和各课程模块负责人提交的该模块知识体系,设计《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的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研究工作小组则在《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学科核心课程体系,规划、调整和批准各课程模块负责人提交的课程模块建议,从而构成完整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编排教学计划。

3. 反馈制度

在对知识体系和课程模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院重视学生、工业界和国内外同行的反馈意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服务对象,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有着切身的体会。学院在每学期结束时都会组织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培养学生必须考虑企业界的需求,企业界的意见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学院定期向国际国内著名软件公司提供我院的课程体系,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企业根据他们具体的人才需求和对我院已工作学生的考察,向我院提出反馈意见。在我院和国内外高校教师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学院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内容,听取教育专家们对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议,借鉴国际先进高校的经验。

以上三方面的反馈以及学科发展现状是各课程模块年度工作报告和修订《南京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教程》的依据。

二、课程质量保障系统

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院高度重视具体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将其作为学院工作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建立课程质量保障系统,从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估三个方面制定相应制度来保证软件学院的课程质量。

1. 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要素。教学大纲是课程规划的重要文档,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为了促使教师认真规划课程,学院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实施提出详细要求。

规定在课程规划时,教师必须确定课程背景、课程预备知识、教材及参考书籍、教学目标、详细教学计划、课程覆盖知识体系、课程实践内容设计和课程考核要求,并将其写入教学大纲。

学院对教材选定和实践环节也提出详细要求:如无特殊原因,所有课程原则上必须采用原版教材或三年更新的自编教材;除个别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之外,80%以上的专业课程应包含实验或实习环节,实验或实习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0%以上。

学院对课程规划进行透明式、公开化管理。学院开发专门的网站公布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师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同时也相互督促。课程教学大纲也成为学生决定选修课程时的参考,如图2所示。

2. 教学支持系统

为了更好地控制教学过程质量和提供便利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学院自主开发教学支持系统,并制定《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学支持系统暂行管理办法》来保证课程实施时教学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教学支持系统包含如下功能:课程信息管理、课程通知、课件管理、作业管理、课程论坛和成绩管理。

教学支持系统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便利的数字化平台,也使得课程内容、课件、作业公开化,增强了教学活动的透明度,方便了监督。制度化、公开化、透明化的教学管理方式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图3为教学支持系统的界面图。

3. 课程评估

学院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听课和教师听课互评,督促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门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必须认真评价自己的教学情况并撰写课程教学总结报告。学生也将从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对主讲教师整个学期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估。

三、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

学生学习管理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保证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学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建立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包括选课规定、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1. 选课规定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学院根据选修课的学分要求,按照1∶3的比例开设专业选修课程。本科生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软件技术、软件过程、Linux与系统软件、信息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嵌入式软件技术七个课程模块,以及其他有待开发的课程模块。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设置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网络与嵌入式技术等三个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必须选修一个课程模块,以达到专业深度要求;同时还必须在其他模块或方向上进行广度选修。确立课程选修规则的目的是使学生既对某个具体专业方向有深刻的认识,具备相应的开发技能,同时又对整体软件工程学科有较广泛的认知。学院制定相应的选课规则,开发专门的“学生选课系统”,以保障课程选修的实施。

2. 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软件学院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为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质量和合作企业的利益,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认真、细致地做好实习基地的选择和组建工作

学院制定《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实习基地认定的工作流程》,以保障选择、组建实习基地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按章办事。同时,学院还草拟《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关于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的协议书》,明确了与企业合作的原则。

(2) 制度化地与合作企业协同开展实习生培养工作

为促进与合作企业长期、紧密的合作,顺利地完成实习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工作,学院拟定《企业对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实习生需求表》和《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实习生选择实践企业申请表》。

(3) 切实做好实习期间学生和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

为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保障实习期间实习生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学院拟定《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实习协议书》和《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实习有关知识产权及保密协议书》,使得学生的实习得以规范化。同时,学院也籍此与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3.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工作作风及工程能力,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毕业设计包括工程实践与毕业论文两个环节,学院根据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对毕业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

(1)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要求必须进行为期6个月的工程实践,并结合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工程实践可安排在软件企业,或在校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

(2) 软件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设计

软件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必须进行为期10个月的工程实践,并结合实践完成毕业论文。

四、实践教学保障系统

教学实验环节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既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保证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包括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工程实践和设备保障等方面的制度。

1. 课程实验

规定教师在规划课程时必须提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验分量,要求除个别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之外,80%以上的专业课程应包含实验或实习环节,实验或实习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0%以上;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以上机考试和答辩作为最终考试方式。

2. 实践课程

学院认为,仅在课程中增加部分课时的实验,尚不足以达到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实验环节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系统地设置独立实践课程,加强对学生软件研发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文档写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学院设置了独立的7门实践课程。并通过选课规则的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与三门以上实践课程的学习,以此保障学生的实际软件开发技能、团队合作能力都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3. 工程实践

在学分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学院设置全时制学生工程实践,规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必须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从事真实的软件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五、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立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有效培养和释放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包括制度保障、设备保障和软件设计比赛等组成部分。

1. 制度保障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制订《南京大学软件学院鼓励学生创新管理办法》,以保障学生创新活动有序的发展。

2. 设备保障

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科研创新,学院在创新机房、设备和经费等多方面积极给予支持。学院专门辟出多间学生创新专用机房,并提供学生创新服务器和其他支撑设备。

3. 软件设计比赛

学院每年组织“南京大学软件学院软件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并制定规章制度来保证该比赛的顺利有效举行。比赛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的一项重要条件。

六、总结与展望

针对软件工程学科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的特点,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在传统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实施上的探索和创新。该系统已经经过了3年的实践,有效地保证了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培养的软件人才的质量。

学院建立了课程体系质量保障系统保障课程内容符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和企业界的需求;课程质量保障系统保障课程的高质量进行;学生学习管理保障系统保障学生获取知识主动性和有效性;实践教学保障系统保障学生获取足够的实践经验;学生创新能力保障系统保障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第7篇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案例教学 多元整合

一、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高职软件专业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典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明确工作任务并涵盖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项目,学生对软件工程理论感到十分抽象,对实践操作也只是囫囵吞枣,根本体会不到软件工程在企业项目开发中的宝贵作用。

针对软件工程课程,国内职业教育课程在借鉴外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创新。有一部分学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大多是单一的、松散地进行,这一状况的形成,一部分是因为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部分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不全面、不深入所致,因此重视和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整合是提高高职职教课程开发质量的一个中心环节。

本文将以高职软件工程课程为例,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多元整合的创新教学理念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动手能力,将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融入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对知识、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

二、多元整合创新教学理念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配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浙江省高新中小企业众多,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以及科技来推动,对人才的需求也明显高移。经调查发现,目前浙江省软件行业在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方面的人才缺口大,供不应求。因此,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方面。以一个典型、完整、实用的项目“学生选课管理系统”为载体,将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用到的各项工作技能按照工作过程分布阶段任务,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案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技能的案例教学,同时也体现了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多元整合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

(一)明确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是让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确定软件工程课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是进行任务驱动学习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为此,我们邀请软件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参照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一起分析、论证软件工程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在进行分析论证过程中,根据我院所在浙江省高新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将软件工程课程培养的人才方向定位在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三个岗位。我们明确了这三个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并详细分析了典型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

1 软件设计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阶段。这些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1)软件项目计划包括:软件项目计划内容的描述;度量项目的成本、规模、工作量和开发周期;确定项目开发过程模型;制订软件项目计划;(2)软件需求分析包括:定义需求工程过程模型;采用UML获取项目需求;采用UML分析项目需求;编写项目需求规格说明书;(3)软件设计阶段包括:策划项目的设计阶段;应用设计模式,执行系统的架构设计。

2 软件测试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是软件测试阶段。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软件项目单元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单元测试;软件项目功能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功能测试;软件项目性能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性能测试;软件项目压力测试用例设计;执行软件项目压力测试。

3 软件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软件配置阶段和软件项目管理阶段。这些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有:(1)软件配置阶段包括:创建软件项目配置管理计划;对软件项目实施版本控制;(2)软件项目管理阶段包括:对软件项目进行项目估算;对软件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对软件项目进行质量管理。

(二)设计教学项目,培养职业能力,项目导向教学

项目导向教学是指通过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它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将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融入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得学生能真正进入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想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工作岗位职业能力。

我院软件工程课程定位的软件设计、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三个岗位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通过与专家分析论证,我们明确了三个岗位要培养的职业能力:

1 软件设计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理解、实施软件项目计划的能力,编写、制定软件项目计划文档的能力;获取、分析软件项目需求的能力,编写软件项目需求分析文档的能力:理解项目数据模型、项目的架构设计的能力;编写软件项目设计规格说明书的能力。

2 软件测试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设计和实施单元测试用例、功能测试用例、性能测试用例、压力测试用例的能力;撰写测试计划、报告的能力。

3 软件维护岗位。要求要培养的职业能力有:实施软件项目配置计划、管理的能力;实施软件版本控制的能力;估算项目成本、规模、进度的能力;预测、监控、计划、管理软件风险,实施软件质量保证计划的能力。

为了与岗位工作过程相适应,能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设计教学项目的选择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项目必须包含上述岗位的基本工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第二,项目难度适中,符合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特点;第三,项目开发周期相对较短,能够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第四,项目内容容易理解,贴近学生经验,以便学生集中精力完成软件工程工作过程的学习。

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学生选课管理系统”来进行项目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网上书城”系统来进行模拟训练。这两个项目背景高职学生易理解、掌握和操作,并且包含了上述三个工作岗位职业能力。通过几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基本能掌握三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完全达到了我们项目导向教学的目的。

(三)分解教学项目,激发学习兴趣,典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增进才干。软件工程案例教学的实践反映出,案例选择是否合适、案例运用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作用的发挥。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理论和实践都比较注重的课程来说,案例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在案例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实践:第一,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删繁就简,能适应课程教学时限要求;第二,案例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基本涵盖基本的工作任务;第三,案例能让学生参与并易于模仿实践。如讲解软件项目计划时,针对学生选课管理系统这个项目,由老师描述项目计划应该要确定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确定项目中角色一人员责任矩阵,利用甘特图等工具制订初步软件项目计划。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去强记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学生通过案例更深刻地理解了工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

三、多元整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如何将这些教学方法整合在一个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并让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其优点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按照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典型的工作过程,我们将“学生选课管理系统”项目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项目,每一个小项目对应着一个具体工作过程。对每一个小项目我们分成六个步骤进行项目教学:

第一步,确定每一个小项目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小项目对应的工作任务不同,有的工作任务比较独立、花费时间少,可以在—个教学单元中完成,我们称之为小任务;有的工作任务需要多个教学单元的综合实践才能完成,我们称之为大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对大任务我们又将其分为若干小任务,并在各个小任务完成后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

第二步,教师进行案例场景描述,并通过典型案例演示项目中的具体任务。教师先对案例进行场景描述,让学生明白真实工作过程中这个小项目要做什么。然后通过典型案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小项目要怎么做。

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明确项目分工。软件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将学生从成绩、性格、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组,让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队进行项目的开发,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又让学生能发挥各自特长,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此步骤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班组从整体上对团队的组合进行优化调整,对于一些比较难分工的项目,教师可以对团队进行指导,帮助团队进行分工。

第四步,学生根据不同分工完成典型案例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分工,团队中每个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可以根据教师典型案例的演示进行工作任务的模拟练习。通过这一步,让学生对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有真正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