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成年人英语教育(合集7篇)

时间:2023-09-26 09:30:36
成年人英语教育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1篇

关键词: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变迁

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世界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制定了英语教学大纲和相对系统的英语教材。同时,教师的培训以及关于英语方面的教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总体来说,我国的英语教育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本文拟从中国早期的英语教育、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初步分析英语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变迁,并对其现状进行简单分析论证,希望能对广大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中国早期英语教育

中国早期的英语教育要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以前,此时英语教学只局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大多集中在通商口岸,主要施教人群是早期的来华传教士。鸦片战争后,大批教会学校先后建立起来。教员多由英美人士担任,课程设置与当时社会上的私塾、义学相似,只是增加了读《圣经》及简单的算学,英语教学的课时及深浅程度视各校情况不一而论。1858年中英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国正式将英语教育搬上日程。根据当时外交事务的需要,同文馆首开英文馆,继而增开法文馆、俄文馆。英文教师皆以重金从英美国家聘请。在同文馆影响下,各地陆续兴办新式学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培养翻译人才为办学宗旨;一类以培养科技、军事人才为办学目的。尽管当时已出现教会学校、同文馆,但是英语教育的规模依旧很小,效果甚微,而且长期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

二、民国时期英语教育

1912年辛亥革命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政府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进行改革。教育部取代了清政府的学部,令全国的学堂改成学校并禁用原有教科书,民国时期的教育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建立了新的学制系统,英语教育体制也逐渐成形。1922年,民国政府参考美国学制系统颁布了“壬戍学制”。其中英语学分排第一位。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将初中英语改为选修课。日本投降后,解放战争在教育还未得到恢复和调整时就开始了,因此学校一直处于混乱之中,并且民国政府不断颁布学制,改变课程设置,使中国基础教育落后,发展缓慢,但英语教育与前一时期相比仍有了较快的普及。

三、新中国英语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过程艰难曲折,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俄语热”时期、“英语复兴”时期、“”时期和英语繁荣昌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视俄语教育,忽视英语教育。直到195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学外国语科的通知》,各大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后才结束这种局面。但英语教育在期间再次遭到严重破坏,粉碎“”之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英语教育才真正地发展起来。1978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会议总结了英语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教训,讨论了如何加强英语教育的师资建设和提高教学水平,之后印发《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要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点外语院系,使之成为培养水平较高的外事翻译,高校专业外语师资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人才的基地;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当前主要的任务还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大力抓好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外语教学法和语言科学的研究。”

自此,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逐年增多,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取得极大的进步。

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促使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去改变中国被迫挨打的局面,于是英语成为必需的语言工具。随着国家的动荡,英语教育同样举步维艰。直到改革开放后,英语教育得以迅速繁荣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目前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使用英语,英语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因此,英语教育需要适应国际化形势。我们须回顾英语发展的历史,从国际化角度审视英语发展规律,借鉴英语在其他国家传播和发展的特点和经验教训来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学习他国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取其精华,才能真正达到英语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2]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史 高考英语社会化考试 研究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推进高考英语社会化考试,实行一年多考。随后全国各省份也陆续出台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这一英语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必将对幼儿及小学英语教育、中学英语教育乃至大学英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英语教育史简介

英语教育史是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是中国人英语语言教育的整个历史过程,所用的教材应该用英文撰写。英语教育史研究横跨语言学、历史学与教育学三个学科,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紧密,属于交叉学科研究。这门学科通过研读相关论著、整理笔记及概括大量文献、厘清浩瀚而错综复杂的英语教育方面的史实,并以史实为依据进行缜密思考,运用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总结出中国一百五十余年完整的英语教育史,并以英文语言表述。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是中国未来的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英语教师,学习英语教育史有助于他们对自己所将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从而为真正实践时的学以致用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有助于其成为合格的英语教育传道者、解惑者,为国家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英语教育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是爱丁堡大学的A・P・Howatt在1984年出版的《英语语言教学史》(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这是一部全面介绍英语语言教学史的学术著作,书中详细叙述了英语教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覆盖的历史年代上至文艺复兴时期,下至当代。然而,该书的详尽完整只限在英语教学史这一个方面,而且是基于英国教育状况的英语教学史,较少谈及英语教育史的其他方面。在亚洲,日本早在1808年就开始了英语教育。明治维新后兴起的“开明文化”运动的热潮激发了大众学习英语的兴趣。二战后,日本新的教育制度更是把英语教育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2]1984年12月8日,日本成立了英语教育史学会,此后定期举办全国大会,探讨英语教育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讨英语教科书的使用,包括英语语录、语法分析、词汇量使用统计等。日本英语教育史学会的成立和发展表明日本对英语教育史的重视,这可以作为我国英语教育史发展的借鉴。

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是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国学者鲍勃・亚当姆森(Bob Adamson)博士撰写的《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教育史》(China’s English――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3]这部书运用了课程学理论,从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五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与发展、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法特点等作了详细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它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英语教育历史的著作,虽然它是英国人撰写的,虽然它只是一部关于中国中学英语教育历史的作品,但它开创了学术界研究中国“官方”英语建构的先河,为研究不同时期“官方”英语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法推广等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厚实的理论平台。然而,该书已经问世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国内英语教育蓬勃发展,英语教材、英语教法、英语教育政策等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英语教育史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该书作者虽然在国内参与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多年,但毕竟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思考中国英语教育史的,和国人自己的认识会有一定的偏差,与英语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切合度不高。此外,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当中,仍没有出版过直接研究英语教育史的专著,有关英语教育史的学术论文在本世纪初有过几篇,近三年也依然只有几篇。有的论文是关于中国幼儿英语教育的历史,有的是对我国早期、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时期的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初步探讨,有的是对我国英语教育史研究现状及意义的探讨。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者们对英语教育史的研究要么是停留在研究英语教学史的层面,要么是笼统地研究外语教育史而非专门英语学科的教育史,例如李良佑的《中国英语教学史》、付克的《中国外语教育史》、李传松的《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等。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趋势

目前国内外英语教育史研究显示出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全史研究向断代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例如《中国外语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中国英语教学史》《晚清英语教学研究》等。当下,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是更多关于民国英语教育、晚清英语教育、新中国英语教育等。见林还是见木是观察视角和观察侧重点的不同,然而历史终究是完整的,个别断代史的研究是整个历史研究的组成部分,却不是所有部分。对于英语教育从业者而言,他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是完整的英语教育史,即便是简史也好,这能为他们在英语教育岗位上添设透视历史、展望未来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明明白白作教育。但遗憾的是,此类研究并没有依照其应有的趋势继续发展,且一放就是近三十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这样的研究就已出现。1988年,上海外语学院李良佑先生、香港中文大学张日升博士、上海《外国语》学术期刊刘犁先生三人合著发表了《中国英语教学史》,一部四十万字的大书。[4]北京外国语学院许国璋先生于1989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特意发文,对这一研究结果进行过介绍与评论。相信为了我国英语教育的未来考虑,会有更多的学者、教师投入到英语教育史的研究中来,最好能形成以英语为媒介语的论著。

英语教育目前的理论发展总体上普遍高于英语教育的实践发展,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英语教育理论发展越来越理论化,有些形而上的色彩,以至于有人认为越是大家普遍看不懂的理论就越高深,甚至有的研究理论的学者长期远离于一线教育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背离。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需要这样一部资料,它能够从宏观层面上描述出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英语这门语言来到了中国;经过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使得英语由民间散乱的、自主的学习发展为官办的、正规的教育;随着教育政策的变换和教育机构的变迁,英语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分析

理论上,英语在中国的发展有其历时性又有它的共时性,而英语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更多侧重于历时性。以历时性理论来研究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英语教育史,且要突破大多年鉴学派坚持的时段划分法,就必须转变关注点,关注具体的人的历史,关注研究主体具体涉及的时间,围绕谁教英语、谁学英语,从宏观角度明确不同时期英语教育可以学习的借鉴之处,从而为英语教育政策和整体规划提供历史借鉴,为正在推行的高考外语社会化考试改革,尤其是英语科目社会化考试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探索中国英语教育史发展的趋势。

实践上,我国内地一百五十多年的英语教育史研究将有助于规范英语教育事业,帮助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英语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从而为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灵活机动、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成为合格的英语教育的传道者、解惑者,为国家素质教育贡献力量。另外,如果研究能够形成文字成果,将会更加完善我国英语教育史的研究,为弥补这一领域目前国内研究较为匮乏的现状作出一点贡献。如果能够形成专著,便可解决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教育史课程没有现成教材可选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潜在推广价值。

结语

《旧唐书・魏徽传》里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学习历史,可以洞悉系列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我国的外语教育史可追溯至1289年元朝时期的“回回国子学”,其中的英语教育也已超过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5]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英语教育史的研究都较多停留在研究外语教育史或英语教学史的层面,真正全面地从多角度来专门研究英语教育史的还很少,缺乏对英语教育进程进行宏观比较。笔者借此呼吁更多的学者、教师投入到英语教育史的研究中来,完善我国的英语教育史研究,为弥补这一领域目前国内研究缺少的状况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P.R.Howatt.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韩军:《中日韩三国英语教育的对比分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3]Bob Adamson.China’s English――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4).

[4]胡德映:《中国英语教育九十七年回顾》,《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第4期。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3篇

[关键词] 英语教育 人才培养 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与世界上众多国家的贸易不断扩大、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都需优秀的英语人才去完成。加强英语人才的培养,国家英语教育政策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英语人才培养方式上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尤其是要从近几十年的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制定出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及我国国情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既能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能切实改变目前英语教育的种种弊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英语教育现状

1984年,英语作为高考科目以来,我国政府就不遗余力地加强英语教育,视英语为发展全面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视国民英语水平的高低为决定国家未来前途的关键因素。新课改启动,英语教育又得到了加强,英语被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在幼儿教育就引入英语学习。因为中考和高考中英语都是作为主科目,英语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为此,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英语学习。考上大学后,还要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工作后,要想评职称,还得考英语,这样人的一生就有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英语上。

我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旨在把所有中国人往英语专业人才上培养,这种做法的效果又是怎样呢?现实是残酷的,绝大多数人辛辛苦苦学了十几年英语,甚至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却不能进行良好的英语交流及写作,实际应用能力极差。有人把我国的英语教育形容为“有口不能言,有耳不能听”的哑巴英语教育。从目前形势看,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不但不会改变,而且全民学英语、全民考英语的热潮呈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趋势。

二、英语教育中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英语主导的世界里,英语是公认的世界性的语言,培养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我国在英语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对英语教育的认识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反思。

1.过分夸大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英语作为高考中三大主科目之一,意味着学生只有较高的英语应试水平才能通过高考,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种人才的统一要求是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就造成目前全民学英语、全民要学好英语的热潮。但是,近20多年的社会发展及毕业大学生的工作实际情况已表明,我国需要的英语优秀人才是有限的,而且数量不是快速增加的,仅经常使用英语的个别部门和行业如高级学术研究、翻译,外交和外贸等需要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大部分人因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需要使用英语,所学英语很快就遗忘了,10多年用在英语学习上的宝贵时间和巨大精力变得毫无意义。对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人一生都不需要使用英语,所受的英语教育不仅对他们毫无价值,而且往往还是一种伤害,因为他们当中不少人是因英语成绩不好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事实已经说明,人人学英语是不需要的,人人学好英语也是不可能的。可是,我们现在的英语教育政策仍是在放大英语的作用,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英语水平。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禁要问: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得益于国民较高的整体英语水平?二战后,日本的崛起,成为目前第二号经济大国,是因为日本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吗?英语成了日本的第二语言?或者日本人不再讲日语只讲英语了?世界上讲英语的国家很多,他们的经济、科技都很发达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国应该理性地看待英语的作用,英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应符合实际,应该体现人性化。

2.英语人才培养方式值得商榷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她(不是我们母语,也不是我国第二语言)的掌握需要学习者有语言这方面的天赋及使用环境,不是人人都能学好的。有的人擅长语言学习,在语言领域做得很成功,但在其他方面很难做出成绩;另一些人虽在语言领域无所成就,但在其他领域却非常成功,这就是说英语人才的培养如同培养音体美人才一样,应注重的是部分人而不是整体。

如今,在我们的教育战线上大力推崇素质教育,但是在英语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却难得体现。一方面,强调要淡化应试教育,倡导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英语应试教育却在大行其道,愈演愈烈。掌握英语的目的本来应是用来使用的,而现在学生学习英语却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教育部门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强调英语的重要性,无形中强迫人人去学好英语,成为专业人才。然而,英语考试的侧重点通常是语法多、记忆性的东西多,教与学又得围着考转,费解的语法,难记的单词,繁多的规则让英语学习成为绝大部分学生最头疼、最反感的事。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英语上,让学生没有更多精力去做其感兴趣的事,不少学生的厌学或弃学是与英语的难学有关。这种英语教育方式的负面作用竞究有多大,谁也无法估量,也没有人去关注它,因为学习英语的大道理太多太大,可谓冠冕堂皇。

3.英语教育的隐形不公突出,国情因素考虑不足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广大,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办学条件好,教育水平高,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种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如果说东部地区因与外界联系密切,使用英语的机会多,要求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有其合理的成分,那么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学生来说,这种要求显然意义不大。

对同一地区而言,由于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在英语教育上造成的不公平问题十分突出。城里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条件好,学习英语的优势突出,不仅学校配有专业教师,教学配套设施先进齐全,而且学生有条件参加种补习班,有的还请家庭教师进行辅导。与之相比,农村学生却没有这种优越的条件,学校缺少专业老师,配套设施也落后,学生在校学不好英语,没有条件进行补习或接受辅导,而且英语学习仅凭在校学习是很难学好的。这些因素造成城乡学生英语成绩的差别异常明显,无论平时统考还是升学考试,城市学生的英语成绩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而高考是公平的,是不分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多年来,农村学生在高考中一直吃英语方面的亏。

三、英语教育改革策略

英语学习固然重要,但无需强迫人人学好,我国英语人才的培养方式需要转变,应该走专业化服务的道路,把那些有天资、有兴趣的学生选,培养成专业人才。我们对艺术及体育类人才的培养,承认个体差异、承认天赋和特长,进行单独考试招生。同样,掌握高水平英语的人也需天赋,英语人才的培养也可进行类似操作。

1.调整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英语考试与高考分开单独举行

调整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把英语考试定为“达标选拔性考试”,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达标性考试,要求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须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毕业,才有机会上大学;既是达标测试,考试难度要降低,考试成绩不计入高考成绩(对报考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仅作录取参考。二是作为选拔性考试,要把对英语学习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选拔到英语高等院校或英语专业,接受专业化培养,这类学生的英语成绩要计入高考成绩。这种做法的意义,是让那些不擅长英语学习的学生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其它科学习,对那些喜欢英语想报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须努力打好基础,为高级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随着英语地位的变化,考试时间及内容、试题难易程度、教材的选编及教法和学法都应作相应调整,如考试时间可定为每年一月份举行等,当然,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2.普及小学英语教育意义不大,应予取缔

小学普及英语教育的理论不充分,婴儿学说话,需要反复强化,有应用环境,并不是仅仅年龄小的问题,而且是口语、物的自然应用学习,不是文字。小学英语的学习,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以汉语理解为基础,普遍缺少应用环境(仅仅极个别有特殊条件的可以),不得不以记忆为主。单纯记忆性的东西最容易忘,现在的教法及学法都有问题,师资力量又相当缺乏。据调查:小学生学英语的兴趣随年级升高而逐渐降低,从另一个角度讲,科学界还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说明学习另外一门语言有助于智力的提高或知识的学习。小学就接受英语教育,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无益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3.中学英语降低难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

取消中考中的英语考试,把英语教育视为音体美教育一样看待,以挖掘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在培养目标上降低要求,在教材选编要降低难度,以利于英语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以,注重英语口语交际的学习,取消大量习题的做法,把学生从应试英语学习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4.大学英语教育实行专业化培养和开放性学习相结合的路子

一方面,要强化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出高水平的英语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要废除无实际意义的四六级考试,把英语作为选修课,实行开放性的英语学习,使英语教育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人性化。大学生是成年人,对他们应该采取信任的态度,要不要继续学习英语或把英语学得更好,他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也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四、结语

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对它的学习应该采取学中用,用中学的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几十年来,我国对英语的学习始终是以记忆为主,缺少应用环境去使用,学好英语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哑巴”式的英语教育令人痛心。目前,英语人才的培养方式继续延续先前做法,考法不变,教法和学法也不变,而且在各方面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普及小学英语教育,学习年限又拉长。经济上可以实施改革开放去发展,英语教育也应以开放务实的态度进行改革,以求在英语人才培养方面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刘华蓉.“‘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当休矣”[N].中国教育报,1999-5-4.

[2]赵登明,凌茜.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定位分析[N].光明日报,2003.

[3]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3-5.

[4]竟曜.我国英语教育及其改革的回顾[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2,(3):2.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4篇

【关键词】 英语教育;明治维新

要了解日本的英语教育首先要了解日英交流史、日美交流史。一般认为日英交流史始于1600年荷兰的利夫得号船漂流到大分县,德川家康把利夫得号的英国人领航员威廉聘为外交贸易顾问,长达20年之久,其间翻译过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家康的往来国书。这可以称得上是迈出了日英交涉史第一步。1639年幕府正式颁布了“锁国令”,除了荷兰和中国,断绝了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往来。禁止对外贸易,赶走了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只留下长崎作为对外往来的窗口。在这种 情况下,荷兰成了日本获取西方物品、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于是日本人开始通过荷兰语来学习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形成了新派的“兰学”。

一、日本英语教育始于“法顿号”事件

让日本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的是“法顿号”事件。日本的英语教育也正是始于“法顿号”事件。1808年英国军舰伪装成荷兰船进入长崎港,并逮捕荷兰商馆馆员为人质强索薪水、粮食然后离去。此次事件让幕府了解到当时的荷兰在欧洲诸国中国力已经中落,英国已经崛起,并深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此之前,荷兰是日本唯一的西方情报源,以荷兰提供的信息来决定外交政策。1809年命令兰学翻译开始学习英语。荷兰商馆馆长推荐荷兰商馆副馆长布罗姆霍夫教授荷兰语。他曾经任职于阿依鲁兰德的英国军队,之后1804年,涩川敬直把荷兰语版的林德雷・马利的《英语语法》翻译成英语《英文鉴》并出版。1811年长崎翻译本木正荣等人共同编写的《谙厄利亚 语学小全》得到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2000多个英语单词和会话文。之后长崎翻译们 又花了三年的时间,于1814年完成了日本的第一本英日词典《谙厄利亚语林大全》,其中收录了6000多个词汇。

1853年6月3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四艘黑色大军舰驶入浦贺近海。这是日本闭关锁国以来,外国军人 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国土,佩里递交了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国的亲笔信。1854年1月16日,佩里率领七艘军舰再次来袭,这次是驶入江户湾,迫使日本签订条约。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幕府被迫屈服,和美国签订了用英、日、汉、荷兰语4种语言写成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谈判期间,来自长崎的翻译堀达之助自如的使用英语和荷兰语进行谈判,让美国人倍感佩服。“黑船来袭”不仅叩开了日本紧闭的国门,也让日本人益发感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1856幕府把洋学所改为“藩书调所”,以教授荷兰语为主,英语为辅,具有教育机构的功能,当时的外交文书由长崎的阿兰托和附属语江户天文台的藩书和解御用员负责翻译。1858年幕府在长崎开设了“英语传习所”,1859年中滨万次郎出版了《英美对话捷径》。1860年英语成为藩书所的正科,1862年藩书所改称为“洋学调所”。1863年改称为“开成所”,直至幕府崩溃之前是洋学研究、教育中心。之后堀达之助的《英和对译袖珍辞典》、由开成所翻译的《英吉利文典》、岸田吟香的《日英语林集成》分别于1862年、1863年、1866年相继出版。

1808年的“法顿号”事件到“黑船来袭”事件,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作为日本社会的一部分,同外国人进行交流的必要语言已经从之前的荷兰语逐渐变成了英语。一时之间,英语一下子成为了日本人最有必要学习的外语。 总而言之,明治维新以前的英语教育强调学习论的内容,并且重视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二、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英语教育

1868年,日本迎来了明治维新。社会发生巨变的同时,教育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之影响,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新政府从欧米招聘专家,涉及军事、铁路、电力、通信、经济、法律、文学等领域。整个明治时代所招聘的专家3000人以上。其间相当多的日本人开始学习英语,他们想从这些专家身上直接通过英语获得知识。明治政府于1871年7月新设了文部省(教育部)之后,翌年1872年,又公布了仿效法国学区制的统一学制,这标志着日本现代教育开端的学制让日本的教育正式隶属于国家教育行政管辖。1877年明治政府倾力创办了东京大学,并把它当作学习欧美先进科学技术的门户,用于培养高级人才。东京大学创建之初,尤其突出外语(尤其是英语)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学习英语这股热潮中,首任文部省大臣森有礼、福泽谕吉倍受瞩目。森有礼提出废止日语、英语国语化论的主张。1873年,时任文部省学监的大卫提出了尊重日本传统,保存国语就是保存国民性的见解。这和 森有礼的主张背道而驰。同年森有礼和福泽谕吉共同创办了明六社,之后森有礼初任首任文部省大臣,1886年公布学校令。1887年以后,“富国强兵”的国策使英语教育受到极度的重视,英语教育也因此成为了日本社会文明开化的象征。

当时的英语学习分为规范英语和不规范英语两个种类,这样的说法开始于开成所时代。最初规范英语指的是语言学,而讲解被认为是不规范英语。之后,由于教授方法不同,跟从英美老师从发音、会话开始学习的英语被称为规范英语。跟从日本老师从训读、讲解开始学习的英语被称为不规范英语。庆应义塾采取两种方法并用的方式。明治期,在第一所由政府成立的东京开成学校里,雇用英国人、美国人还有法国人担任教师,并且只用外语来授课。优秀的学生作为政府派遣留学生被派往发达国家进修学习。当时,每年派出50人,学习法律、经济、政治、军事等。数年之后,这些留学生学成归来后,取代之前由政府招聘的那些外国专家来教授外语。他们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外国教材,但是他们在教授课程或学习时使用的口头语言都是日语。日本在日清、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国威,并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使日本人重拾信心。英语教师逐渐被日本人所取代。从明治中期到后期,解雇了很多外国人教师,在此背景下,英语教育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从跟从外国人直接接触、直接学习变为读英文原著跟从日本人前辈用日语来学习英语。与此同时,反对英语的倾向也逐渐抬头。这都是因为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1890 年第一次帝国议会的召开、1904年日俄战争的胜利。与其说是反对英语不如说是国家主义的抬头。

三、日本英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从“法顿号”事件到“佩里扣关”再到“明治维新”,日本人从最初的被动应付到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去积极主动地开展英语教育,为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了语言上的保证,并使日本摆脱危机,由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这都得益于一系列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一批具有战略家眼光的维新变法领袖们以及来自民间的强有力地响应和推动。这些经验为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调整与施行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小池生夫.日本的英语教育[M].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2013(一).

[2] 陈林俊,日本近代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J].教育评论,2013(5).

[3] 夏天,沈骑.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外语教育[J].教育评论,2009(6).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5篇

纵观目前世界各国的外语教育,不同国家在孩子开始学习外语的年龄和课时安排等问题上各不相同。不过有两点可以确定,第一点,英语成为世界上许多非英语国家外语教学中的第一外语;第二点,外语教育基本上从小学阶段开始。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并且英语教育几乎贯穿于学龄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中。“幼儿英语”指3~6岁幼儿学习的英语;“儿童英语”、“少儿英语”词义有差异,但所指无根本区别,都用来称呼12岁前孩子学习的英语。相对于“中学英语”、“大学英语”而言,人们对“幼儿英语”、“儿童英语”、“少儿英语”的了解较少,却十分关注。

儿童英语教育既让人喜欢又让人担忧。可喜的是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外语教育。现在,国家从战略的高度上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我国外语教育,由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7月和2007年9月颁布实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将引导我国的英语教学逐渐走上科学、系统的发展道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儿童英语教育在儿童英语培训市场和巨大利益驱动面前是否能够稳定发展,是否能够将儿童英语教育初级阶段的可能风险降低到最小。

二、关于儿童时期尤其是幼儿时期是否该学习英语的争议

我国“儿童英语/少儿英语”教育,尤其是“幼儿英语”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还没有成熟的教育规划、有效的教学方法,还缺乏合格的教学师资、科学的教材。同时,对于儿童时期尤其是幼儿时期是否该学习英语目前还有一些争议。

德国人吉泽拉·施密德-舍恩拜因认为,“在自然环境里,幼儿在三、四个月内就把外语学到近乎讲本族语的人那样完美,其说话之自在,学习之迅速,竟使家长、幼儿园教师和语言学家等一再惊叹不已。”[1]p17众说纷纭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假说”是1967年由德国语言学家、神经学家Eric HEinz Lenneberg (1921–1975) 提出来的。假说认为人的发育早期是其语言稳定发展期,过了这个稳定发展期(5岁至青春期),语言习得将变得比较困难,最后也不会怎么成功。[2]这一假说常常被用于讨论在第二语言习得早期学习者的年龄与其语音学习的关系等方面。尽管目前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但许多人认为,长远地看,第二语言早学早好,免得过了一定年龄段就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来学。中国多数人保守地认为,无论怎样,家长和学校应该在孩子学习和掌握母语的关键期,采用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孩子接触最道地的英语,培养其对英语的兴趣,甚至可以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玩游戏、表演剧等生活化的方式来帮助幼儿习得英语。

英语专家李观仪不赞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也不支持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她担心低龄儿童在母语还远远没有学好、思维能力也还远远没有发展的时候同时学母语和英语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3]p53

三、当前儿童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们对于儿童阶段的英语学习存在争议,国内英语培训领域却红红火火,包括学龄前、课外辅导在内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频繁出现在各种广告媒体上。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儿童英语培训的市场发展最为旺盛。这侧面反映出民众对儿童英语教育的巨大需求。当学校包括幼儿园无法正常提供优质的儿童英语教育来满足这一市场需求时,儿童英语教育培训机构就在这一领域里担当了主要的角色。

1、儿童英语教育师资十分匮乏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出台儿童英语教师资质认证体系,参加过儿童英语师资培训的教师不需要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以从业。我们先了解一些英语培训机构的儿童英语师资情况。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举办的少儿英语师资培训可以被看作儿童英语师资培训领域的代表。然而,据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网站公布的资料表明,新东方少儿英语师资可以通过自己的培训课程遴选出来的优秀学员—获得“新东方少儿英语师资培训优秀证书”的学员—担任。其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少儿英语教学法及教材分析、教学活动设计;歌曲童谣、游戏教学、自然拼音教学、TPR教学、实践及实习;英语语音及朗读、英语听说交际。其培训课程学制最长为四个月。而其招生对象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英语专业学生、四级以上英语水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及从事少儿及幼儿园、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人员。而真正符合要求且有敬业精神的少儿英语专业师资不仅在新东方非常紧缺,在其他培训机构、幼儿园、外国语学校等也非常匮乏。一方面由于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本身缺乏儿童英语教学实践经验,也缺少相关教育理论知识;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儿童英语教育的专业思想不够坚定,随时会有中途离开的可能。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因缺乏必要的英语技能和教学技能而无法成为优秀的儿童英语专业教师。

2、儿童英语教育方向的专业教育几乎是空白

儿童英语教育教学作为一个教育类别,有其特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内在培养具备英语专业以及儿童教育心理学双重知识背景的儿童英语专业师资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儿童英语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落后于英语教育的发展;大学或研究机构缺乏儿童英语教学方法和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对国外引进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相关教材和二语习得相关理论的研究等。

3、儿童英语教育科研成果极其有限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6篇

【关键词】菲律宾 英语 教育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46-03

菲律宾共和国位于太平洋东南岸,由7107个岛屿组成,人口91077287,其中0~14岁占34.5%。根据菲律宾官方统计,全国共有11 种语言和87 种方言,绝大部分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菲律宾的主要语言有菲律宾语、英语、西班牙语和各地语言和方言。其中,菲律宾语和英语是官方语言。主要的民族语言有比科尔语、希利盖农语、伊诺卡洛语、他加禄语、宿务语等。

一、菲律宾英语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英语最初是随着英国军队1762年入侵马尼拉而登陆菲律宾的,但当时只有少数人使用英语,在当地并没有产生广泛而持续的影响。1898年,美国占领菲律宾后,美国殖民当局十分重视对当地居民的思想灌输,殖民政纲的其中一项就是兴办教育。1898年5月,科雷吉多岛落入美国人手中,美军在这个小岛上开办了第一所学校。1898年8月13日,美军占领马尼拉不久,又开办了七所学校。第一加利福尼亚志愿军的天主教牧师威廉?麦金农被委派监督这些学校。美军给每个学校配备了一名英语教师,一些牧师和士兵成为最早的老师。美军在菲律宾开办了大约1000所学校,到1900年9月1日,学生总数约有10万人。

美国统治菲律宾近半个世纪,在此期间,美国殖民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影响和改变菲律宾社会,客观上提高了菲律宾人的文化水平。

1.美国殖民统治时期——唯英语教育阶段

1901年1月21日,“菲律宾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公立教育制度的第74号法令。这项法令批准设立公共教育局,要求教会与学校分开,由总学督和另外四名由“菲律宾委员会”任命的人组成。该法令规定从美国聘请1000名教师来菲律宾,他们的月薪定位在75~125美元之间。同时规定,所有的公立学校必须用英语教学和使用美国课本。

美国的统治基本确立后,就开始往菲律宾输送教师。1901年8月,首批美国教师523人同乘一艘船到达菲律宾,由于他们乘坐的是美国陆军运输船“托马斯”号抵菲,因此也被称为“托马斯人”。到1902年5月菲律宾的美国教师已达到926人。随着美国教师队伍的壮大,英语已逐渐成为学校唯一的教学语言。

美国在创办学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1903年美国在菲律宾创办学校2962所,平均每省72所,每镇3所。1908年殖民当局在马尼拉开办了菲律宾大学,它是东南亚各国中最早开办的现代大学,后来成为菲律宾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至此,美国人在菲律宾建立了完整的公立教育体系。但殖民地时期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在这些学生中,小学生占96%,中学生占3.9%,大学生仅占0.1%。此外,为了解决教师缺乏的问题,殖民政府于1903年建立“公费留学生”计划,从1903年到1908年共有200名公费生被派往美国留学。

美国殖民者在语言上采取的政策,与西班牙殖民者迥然不同。在西班牙统治期间(1965~1898),西班牙殖民者极力限制和制止菲律宾人学习和使用西班牙语,因此,在统治的300多年里,西班牙语只是官场和官方用语,以及贵族用语。而美国人在菲律宾大力推广和使用英语,且规定英语是学校的教学语言,使英语不仅成为了官方用语,也成为了社会和商业用语。在1915年菲律宾举行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选择使用西班牙语的有1107人,而选择使用英语的有8354人。1917年,殖民政府通过了教育部编的《公务员手册》,其中明确规定了英语是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中使用的唯一语言。此外,美国人还利用新闻媒介在菲律宾大力宣扬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在菲律宾发行一系列的英文报刊,《马尼拉每日公报》(1900年)、《海外新闻》(1902年)、《菲律宾自由报》等,随时将美国国内的流行时尚介绍到菲律宾。

2.自治政府时期——发展国语阶段

1935 年菲律宾自治政府成立。在政府颁布的自治宪法中规定:“必须采取步骤,发展并采用以现有土语之一为基础的一种共用语。”根据宪法的这一规定,国民会议通过了自治政府184号法令,成立“国语学会”。“国语学会”对菲律宾各种语言和方言进行了研究,建议把菲律宾北部地区方言他加禄语(Tagalog)作为国家语言的基础。1937年12月30日,奎松总统颁布134号总统行政命令,宣布他加禄语(Tagalog)为菲律宾国语的基础。1940年6月,奎松总统正式宣布国语是菲律宾的正式语言,并规定于1946年7月4日生效。

1939年,时任菲律宾教育部部长的Jorge Bocobo颁布指令,英语仍然是教学语言,但小学英语教师允许使用本地语言作为教学辅助语言。这一指令被认为是菲律宾双语教育的开端。1940年4月12日行政命令263号,规定全国所有公立和私立中学开始教授国语。1941年日本人占领菲律宾后,国语被大力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语成为小学、中学、教师教育和文科大学的必修科目。尽管如此,英语仍然是菲律宾学校的主要教学语言。

3.菲律宾独立后——双语教育阶段

1946年7月4日,菲律宾正式脱离美国宣布独立。独立后,菲律宾基本上仍实行美国式的教育制度。但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恢复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菲律宾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在全国积极推广菲律宾语的普及工作,要求各学校逐步推广使用菲律宾语作为教学语言。宪法还正式将国语他加禄语更名为“菲律宾语”(Pilipino)。从此,菲律宾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但由于菲律宾语起步较晚、缺乏合格的菲律宾语教师,英语的影响力又根深蒂固,成效不明显。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兼顾增进民族团结和便于汲取现代知识,菲律宾政府积极实行英语和菲律宾语双语教学政策。当时的菲律宾教育文化体育部规定,除棉兰老地区使用阿拉伯语教学外,其他地区的小学、中学都必须用英语和菲律宾语教学;高等学校的医疗卫生、国内经济、实用工艺、人文科学等科目必须用菲律宾语教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使用英语教学。

二、菲律宾英语教育的现状

1.菲律宾英语教育的政策

2001年,格罗莉亚?阿罗约上台后意识到国民英语能力有下降趋势,于是由众议院通过新法案,制定新的语言政策。2003年5月17日,总统阿罗约公布第210号行政命令——“确立加强英语作为教育系统主要语言的政策”。政策规定:①从一年级开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授;②从三年级开始,英语作为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程的教学语言;③在中学阶段,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用于所有公立和私立的教育机构中,包括实验学校、非正式的和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课程时间将不低于总教学时间的7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使很多民族语言处于濒危消失状态,世界各国纷纷倡导多元语言政策,以应对这一新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7年推出“语言多元化”战略,力求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保护和保留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受国际社会环境影响,菲律宾的语言教育政策再一次发生改变。2008年,菲律宾开展了一系列基于母语的多元语言教育运动。2009年7月14日,菲律宾教育部颁布第74号法令,把加强基于母语的教学放在首位,其次是加强菲律宾语和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外语的教学(Nolasco,2010)。从学前阶段到小学三年级,所有科目的教学语言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包括英语和菲律宾语。

2.全面推进双语教育改革

2002年,菲律宾教育部对小学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改革后将课程分为五个科目:菲律宾语、英语、科学、数学、公民与文化。课程设置上做了整合,如改革前英语老师和德育老师只需要准备各自的专业课讲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但2002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则要求,不同学科的老师,特别是教授公民与文化课程的老师必须与其他学科老师进行知识交流与探讨,将爱国主义、公民意识、道德价值等融会贯通于自然和社会学科中。由于小学一二年级没有开设科学与健康课程,相关的知识便融入到了英语课程中。

新的中学教育课程从2010~2011学年开始实施。英语作为英语、科学、数学、职业教育和文体课程及公民军训的教学语言。新的英语课程教学计划关注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基于内容的教学,将语言学习与科学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融入了认知和学术的语言学习法的使用,将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1994年,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成立后便重新制定了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大学阶段的语言课程,菲律宾语课和英语课分别使用目的语教学;文学类课程可以用菲律宾语、英语或其他语言进行教学,由学校自己选择;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最好是用菲律宾语进行教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9个学分,此外,其他专业的学生需修满6个学分,才能获得学士学位。根据2011年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的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按学科排名,菲律宾大学和雅典耀大学的英语教学名列全球前50强,分别位于第34名和第35名,击败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美国的乔治敦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英语国家的大学。

由于菲律宾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一些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也积极投入到提高菲律宾人英语水平的工作中来。如提高英语项目(Promoting English Proficiency)是由菲律宾美国商会和马卡蒂商业俱乐部共同提出并创立的,旨在培养英语能力达到国际标准的、世界一流的菲律宾员工。

三、菲律宾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跨世纪的发展,菲律宾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公共教育一直面临着师资、教材、教学辅助资料等资源的短缺。

1.政策缺少连贯性

菲律宾历届政府对本国的语言教育政策重视程度不一。从美国殖民统治开始到现在,菲律宾一共制定了四部宪法:1899年的马洛洛斯宪法、1935年的共和国宪法、1973年的马科斯宪法和1987年宪法,虽然关于语言的使用每次都被写进宪法,但由于政权的更迭,导致宪法中语言政策的不连贯,使得菲律宾的语言教育政策不断变换,国语的推广也不尽如人意。

在双语教育实施的三十多年间,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无论是英语还是菲律宾语的成绩都不如双语教育实施之前的。双语教育的出台和实施一直存在一些问题:①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育政策缺少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双语政策忽视了儿童学习的方法以及基于母语的语言学习;此外,政策掩盖了教育中的社会文化问题,由于本地语言只是作为辅助教学媒介,一些教师作为该语言群体的成员不能很好地将双语教育政策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育的成效。②其次,教育部在制定政策时,不是倡导以研究为基础的政策决定,而是更多的取决于政府、立法者和捐赠者的态度。例如,由于对菲律宾呼叫中心产业和资源管理部门的就业承诺,阿罗约执政期间积极倡导了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政策。此外,超过200名国会代表签署了众议院4701号法案,旨在从小学三年级起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而菲律宾语只作为一门课程。众议院3719号法案则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要求在小学阶段使用母语作为教学语言。

除此之外,菲律宾基础教育的教学语言问题一直处于争论当中。在农村地区,英语授课和英语学习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却很少有机会使用英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这也是菲律宾的小学生在过去的30年间,辍学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师资力量不足

在菲律宾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最初实施双语教育政策时的学生,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达不到教学要求,一部分教师的语言能力甚至不如学生。在2004年的测试中,只有20%的教师通过了英语能力测试。

3.教材错误多

在教科书的评审和选用方面,菲律宾在1996年通过了一项法律,在教科书选用上引入竞争机制,规定私营出版商编写的教材只要通过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教材评审,就可以被用作教科书。颁布这项法律的目的在于结束政府对教材的垄断,预防质低价高的教科书进入学校。但是,菲律宾学生使用的英语教科书还是存在很多语言错误。

四、菲律宾英语教育的展望

菲律宾英语教育历经跨世纪的发展,经历了美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唯英语教育时期,自治时期的发展国语阶段,独立后的双语教育阶段,再到21世纪的基于母语的多元语言教育阶段,从无到有,日趋成熟。政府和企事业团体不断加大对英语教育的投入,加强教师培训,完善硬件条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不仅为本国培养了大量的英语人才,还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求学,菲律宾正逐渐成为东南亚英语教育中心。英语优势给菲律宾创造很多就业机会,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菲律宾全国94.6%的文化普及率,72%的人能流利使用英语,并且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菲律宾技术人员精通英语,熟悉国际水平的专业知识及服务标准,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

寻求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平衡点。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本国的政治需求和经济发展,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规划上要联系历史与现实,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发展英语还是菲律宾语的问题上,菲律宾政府往往是顾此失彼,即便是在双语教育实施期间,学生的双语能力也不尽如人意。2003 年,时任总统阿罗约综合权衡后,决定修改宪法并拨款以挽救国民退化的英语,这一举措得到政界和工商界的支持,但一些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得了英文,失了灵魂”。随着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语言多元化”战略之后,菲律宾教育部顺应这一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于2009年出台第74号令,采用基于母语的多元语言教学,在发展菲律宾语和英语的同时,加强母语的学习。世界正朝着多极化发展,人类社会也将进入“语言多元化”时代,语言多元化战略将语言、文化和社会发展融为一体,有助于巩固语言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并增进文化多样性和对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找到保有英语优势和发展菲律宾语之间平衡点,必将促进菲律宾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应熙.菲律宾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成年人英语教育第7篇

关键词 中国;日本;英语教育;教育目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94-03

中日两国同是非英语国家,又是亚洲的邻国,二者同受东亚地区汉字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社会文化、教育方式、语言环境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因此,日本的英语教育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比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中日英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英语教育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艰难前行,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1.建国前英语教育的缓慢发展(1862-1919年)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开启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也开始了早期的英语教育。他们创办教会学校,利用英语传播西方文化及宗教思想。1862年,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建立了京师同文馆。接着,又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创办新式学堂,讲授英语。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颁布《壬子学制》,明确指出:“在条件允许的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设外语课程。”[1]此时的学生已具有相当高的英语能力,但受当时社会限制,其教学难免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2.建国后英语教育的停滞期(1949-1978年)

建国初期,秉承向苏联学习的方针政策,俄语成为当时外语学习的主要语言,英语教育陷入停滞期。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高中必须设立一门外国语,如若有条件(如师资、教材等)宜设俄语,但若已授英语之班级,仍应继续授英语”[2]。由此可见,英语只是作为不具备教授俄语条件时的补充。到1952年,全国只保留了8个英语教学点。1954年,教育部下达通知,初中将不再开设英语课。60年代,中苏关系宣告破裂,国家对外语教育也作了政策性调整。教育部于1962年7月出台《对小学开设外国语课的有关问题的意见》,1963年5月正式颁布《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66~1976年,使得英语教育被冠上“崇洋”的帽子,英语教育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3.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英语教育倍受重视,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1978年,《全日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实行草案)》颁布,标志着英语教育混乱时期的结束。英语成为一门与数学、语文同等重要的基础课。1983年,邓小平提出“未来中国的教育必须具有国际性、前瞻性和现代性”[3],再次确立了英语教育的重要地位,英语分数正式计入到高考总成绩。自此,英语教育逐步地正规化。

(二)日本英语教育历史发展

日本英语教育大致同样经历了三个时期。

1.引入阶段

日本的英语教育开始于幕府末期。1808年,英国军舰“法顿号”(Fhaeton)入侵,让日本意识到外语学习的必要性。随后,日本连续出版《英语》《谙厄利亚语学大成》以及《谙厄利亚语学小全》等译本。1868年,福泽谕吉创办“庆应义塾”将英语教育在日本全国铺展开来。“开成所”作为当时的洋学教育机构改为“开成学校”,后于1877年更名为东京大学。1890年颁布的《教育敕语》标志着日本全国范围的教育制度正式建立。

2.衰落阶段

二战期间,日本英语教育遭到残酷的打压。日本国民崇尚日语,仇视英语,很多人坚决排斥英语学习,英语教育一度陷入了绝境。

3.振兴阶段

二战后,在美国的影响下,英语教育再次得到日本国民的关注,英语连同法语和德语再次入选为中学外语选修课。到1988年,日本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英语选修课。2000年,日本成立了“英语教育恳谈会”,文部省于2002年7月14日出台了《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战略构想》,勾勒出未来日本英语教育的发展蓝图。

二、中日英语教育的比较

(一)教育目的

中国英语教育的目的重在应对考试,因而学习压力比较繁重。在中国,小学阶段应掌握的词汇达到800个左右,新的《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阶段应掌握的词汇量增加到3300个”[4]。

而日本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以进行国际交流为出发点,因而学习压力相对于中国来说较小。2000年,日本重新修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学阶段应掌握词汇量由原来的1000个降低到现在的900个,其中800个由所选教材的编者或者授课教师选择”[5]。2003年,文部科学省重新制定“会用英语的日本人”的培养计划,要求大学生毕业时的英语水平要达到“在专业领域所必须的英语水平,可以在国际工作中用英语大显身手”[6]。

(二)教学模式

中国的英语教育将焦点集中在积累英语知识上,但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能够自如地进行交际重视不够。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近年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者的重视,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

在日本,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采用更多的是结合社会教学的方式。目前日本全国各地都拥有发达的语言机构。如NOVA(日本的一个语言机构),仅在东京就成立约一百个分支机构。这些语言机构的英语教师都来自于英语国家,而且其使用的教材也都是按照需求为学生专门编著的,因而深受学生和职业人士的欢迎。与此同时,学校的英语教学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如,日本每年都会派遣1万名学生到国外留学;学校里的英语教学基本实现了小班授课;课堂教学中的英语使用所占比例超过了50%等。

(三)师资力量

在师资建设方面,中国长期以来存在“一边倒”的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外籍教师被标榜成标准英语的讲授者,甚至是某些学校的特色。然而,在教学中“国产”教师更清楚中国教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了解中国学生所遇到的障碍以及解决方法,这些都是外籍教师替代不了的。“由于外教对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缺乏认识,完全照搬自己国家的教学模式,其课堂效果并不尽如人意”[7]。由此可见,二者在英语教学中各有利弊,若想使中国的英语教学获得更大收效,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整合人力优势,使二者有机地结合。

相比中国,日本文部省对英语的师资建设更加重视,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条件,进行在职培训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2002年,文部省创建的“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发表了《培养“能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的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对英语教师业务能力的标准。同时,文部省计划“在自2005年起约5年时间里集中培训所有初高中的6万名英语教师”,借此全面提升日本英语教育整体的师资力量。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增加了英语教师的海外体验与交流机会,加大了对英语教师到海外进行研修的支持力度。文部省联合外务省和自治省共同制定了“日本教学交流计划”(简称JET),聘用英语国家的青年到日本初高中协助英语教学[8]。日本内外兼修的政策提高了英语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

三、中日英语教育比较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明确英语教育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英语教育的目标必须转移到培养学生国际交流能力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正处速发展阶段,国际地位不断攀升,与各国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提高国民的国际竞争力极为迫切。因此,英语教育的目的必须从传统的应对考试转变到实际应用上来。

(二)转变英语教学模式

日本将社会英语教学这一新鲜元素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同样,我国也可以从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入手,来改善英语教学,如将互联网技术引入英语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人机交互的优势,模拟真实的英语交流情境。在讨论区,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想法和意见,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海量的英语资源进行筛选和编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日本整体英语教育的师资水平不高,但其积极采取措施,如完善选拔任用英语教师的机制,加大英语教师留学进修的支持力度,聘请外籍教师等,以不同的途径来不断优化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英语的教育质量。中国在这方面也应积极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对于教学能力已经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或者专业能力不达标的英语教师应进行“人性化”的调整。与此同时,要转变“一边倒”的观念,将目光从聘请外籍教师转向改善“国产”英语教师的培训机制上。

参考文献:

[1][2]李良佑,张日异,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4]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李雯雯,刘海涛.近年来日本英语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变革[J].外国语,2011(1):84-89.

[6]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王晓玲,郅锦.中国与日本英语教育的比较研究[J].前沿,2012(1):152-153.

[8]宫景然,白亚东.日本英语教育的新举措及中日英语教育现状的对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5(3): 92-94.

收稿日期:2014-07-17

作者简介:丁丽蓉(1970-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张娟(1989- ),女,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学院基础部助教。

Comparison and Revelati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English Education

DING Li-rong1,ZHANG Juan2

(1.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 2.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