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合集7篇)

时间:2023-09-20 18:16:09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81-0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严峻的就业形势等一系列问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些大学生无奈采取了极端的、令人心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许多青年学子们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学习、择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感到迷惘、焦虑不安、自卑等。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时代不良的社会风气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以致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精神层面的淡漠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陷入困惑与迷茫,这些状况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学校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生人数的激增,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师数量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要做到位比较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也就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另外与中学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远离父母,怀着理想与渴望,带着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除了日常生活要完全自理外,生活、学习都在一个复杂多样的众人环境里。大学课程复杂多变,且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直接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

第二,课外活动的变化。大学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班级事情多,社团活动多,人际交往多,学生除了要处理好自身的学习、生活外,还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工作,有的新生难以适应这样的生活,产生压力也就不足为奇。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今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为了升学,父母往往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放松了对孩子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致使孩子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一旦进入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多数都经受不了挫折,身心受到严峻的考验。另外,有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容易形成诸多不健康心理。再者,家庭的经济状况和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自身的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自身因素也不可忽视。

第一,自满、松懈心理。考取大学的新生,由于周围人的羡慕和夸奖,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有的同学认为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需要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新的奋斗目标不明确,竞争的气氛有所减弱,没有了高考时老师和家长的叮嘱,很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

第二,学习成绩问题。由于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了不适应,很多学生会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已不存在,自己不再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眼前是重新分化组合的局面,失落感油然而生。也有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不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导致考试成绩不合格,他们感觉自己无颜面对亲朋好友,从而情绪低落,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三,人际交往问题。很多学生从小一直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关爱他人。进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全新的人际群体,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心里话没有可倾诉的对象,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生活和学习产生困惑。如果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个别学生还会产生失控、自卑、孤独寂寞的不良情绪,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心理安慰等,这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第四,心理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缺少真诚的心理沟通。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把矛盾、困惑、愤怒等情绪积压在心里,一旦爆发,就会做出失去理智,甚至不可思议的举动。

第五,情绪波动问题。大学生能否正确对待情感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不深,加上他们是独生子女,自身存在着任性、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惯,极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有的出现焦虑不安和情绪波动;有的则易于感情用事,容易冲动,心情好的时候待人处事合情合理;心情差的时候,说话做事让人无法接受,甚至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后悔不已。

二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每个人都会碰到不顺心的事,而不快乐的心理得到及时宣泄也非常重要。当痛苦、愤怒得到排解后,人才能更加接近理智。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文化市场和社会媒体,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风气,利用法律、行政、道德的力量减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腐败现象造成的阴影。

2.学会自我调节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战胜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自身能力,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第二,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保持健康的情绪,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适当地来一点阿Q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同时,要认识到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领,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第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大学生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业余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练字画等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大学生活,融于大学这个和谐集体中,养成健康有序的学习生活方式,学会控制情绪,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第四,学会尊重别人。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学会互相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对同学的意见、生活习惯等各个细节中,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乐于与人分享,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分享,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更和谐。

3.学校重视

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第一,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心理治疗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去重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勇于面对心理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法。还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使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有朝气的集体环境中,陶冶他们的良好情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艺比赛、体育竞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特长,更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亲和力。

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掌握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可采取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策略来帮助贫困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

第三,作为高校窗口的图书馆也要配合学校创建阅读治疗阅览室,集中展示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文献,开办阅读疗法讲座,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第四,选拔高素质的辅导员,辅导员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在选拔辅导员时,要任用有工作经验的、态度积极的、高素质的人员,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辅导员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五,授课老师既要授课又要育人,各教学环节、各门课程宜互相配合,体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氛围,确保心理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牢固树立生态学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在理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耐心细致的品质,在掌握重点、难点问题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恒心、毅力和耐挫力等。

4.家庭关爱

家长要更新观念,不要认为孩子上了大学自己就没事了。孩子虽进了大学,但心智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鼓励孩子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充实而愉快地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

三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工作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生存能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把握未来,不仅要做好思想品德、智能、技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好战胜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周振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206

[2]武昊宇.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6):88~90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12-0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旨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走出心理阴影,顺利完成学业。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偏执、精神分裂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家庭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例如在孤儿、单亲或是离异家庭生活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另外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性格,其中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占有相当比重,有的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2、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里,学生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缺乏学习兴趣的例子并不少见。深入了解发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在报考大学志愿时,对各专业情况不了解,因此盲目报考;②志愿服从调剂,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读下去,因而感到很迷茫;③受各方面的影响,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④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遇到困难就失去了信心。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适应能力差,不能较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刚入学的新生当中,他们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感到很难适应,不能及时地融入到新的集体当中,从而产生情绪波动。这种心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便会出现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学习压力大,不能较快地适应大学节奏。许多学生昔日可能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可是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大家都很优秀,个人感觉失去了往日的自豪感和优势,所以学习压力就会变大,这样始终使自己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5、交际能力差,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养成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6、就业压力大,不能准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对前途的憧憬转为现实。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社会人才的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7、情感问题也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情感问题是大学生活常见的问题之一,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压抑、抑郁等情绪。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案例表明,情感危机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努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一方面,进一步利用好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例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向大学生系统介绍和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些基本心理调节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主页、心理热线、QQ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的匿名性和无约束性能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发挥其时间具有灵活性、信息反馈迅速的优点,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设置专项资金,培养和引进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成立心理健康协会,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力开展阳光心灵活动。只有美丽的心灵 才能感受生命的美丽。只有拥有阳关心灵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广泛开展阳光心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用爱与科学知识塑造健康美丽的心灵,让内心世界洒满爱和阳光。积极引导大学生多读好书,多听好歌,多与人交流,让大学生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多一点宽容,多一份感动,从而对生命充满信心和敬意。

4、加强恋爱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或迟或早会对异性产生倾慕、爱恋之情,这是身心发展的必然所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处理好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否则就会陷入种种困惑,甚至无法自拔。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恋爱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地对待恋爱中的各种矛盾,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其次要教育学生摆正爱情与成才位置。使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理智地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在有限的青春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智慧,龙跃,齐立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5).

[2] 陈海波,韩天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人才培育,2010.

[3] 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123-02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重要意义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人才,身负国家发展、家庭希望的重任,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经受住挫折的考验,才能勇挑重任,因此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在学业上也比较顺利,自我感觉良好。总认为上了大学或取得更高的学历后,自己的智商和能力都比较强。大学未毕业就梦想着找一份好的工作,成就一番事业,而在面对困难时又不能有客观的心态,产生了两种不健康的心理:一是不愿接受社会现实,认为社会不公平,自己的才能没处发挥,造成主观的就业困难;另一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失落感较强,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二)抗压能力较弱

一些大学生就业后,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力差,表现出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情绪失控、焦虑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出现精神崩溃,产生厌世的想法。如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的情况与自己预期中的有差距,对自己、社会产生怀疑;有些同学因家庭条件差,步入社会后会在经济上、婚姻上遇到困难,产生自卑心理。在面对步入社会的压力时,大学生们不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往往会埋怨家庭、社会以及自暴自弃,不能正确的看待压力,也没有建立良好的释放压力的方法,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产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甚至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

每年各个高校都有学生自杀或他杀的惨剧发生,原因各有不同,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对未来的恐惧,二是感情不顺。一些学生由于大学期间成绩不佳,很惧怕诸如“拿不到学位证”、“找不到工作”等问题,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还有些学生恋爱过程中受到伤害,心理承受能力弱,对问题的认识不客观,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三)缺乏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大学生大多都是九零后,这一代大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自身存在较多的问题。独生子女在家里常常受到父母的宠爱,从小没有兄弟姐妹,所以养成了娇生惯养、不体谅他人、不懂得分享、不擅长交际等等一些普遍的性格缺点,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加之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有时又过于敏感,所以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欠缺。同时,由于网络的发展,人们普遍习惯于网络交往,常常忽略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四)社会压力感较大,缺乏幸福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就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加上近几年的物价频频上涨,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压力,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大学生由于没有经验,薪酬相应较低,这与社会需求相矛盾,使毕业生在理想和面包之间做出抉择,往往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理想的工作。这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幸福感,产生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三、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针对心理问题建立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入校后的心理追踪,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关注。但是,这样的关爱力度并不够。由于社会环境及大学生的生活都在发生着变化,心理问题也在随之变化,加上高校学生人数多,心理辅导老师的数量较少,所以很多问题常常被忽略,这也是高校每年都有自杀或他杀案例发生的原因之一。所以,高校应加大心理辅导的力度,对学生管理更细致,在就业、升学、恋爱等关键问题上有所把握,加强对学生心理情况的掌握。

(二)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独生子女的客观情况无法避免,但是家长应当理性的教育,不应过分宠爱、保护,要让孩子融入到群体中,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与人协作、分享的能力,避免“特殊化”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建立强大的心理基础。

(三)大学生要加强自我锻炼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在大学期间应当加强对自我心理的锻炼,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调整心态,使自己更能适应新环境。只有大学生自己努力培养心理能力,才能够建立强大的心理基础,更好的适应社会,才能乐观的生活,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支柱,关爱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例如:企业可以放宽对毕业生的要求,给予毕业生更多的机会和学习的空间;我国应当加快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处理,尽快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形势,减少他们的心理

压力。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4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新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展基本成熟或正在成熟,而心理发育尚未确定。尤其是情感丰富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十分明显。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以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同时引发人们心理的逐渐变化。

(一)客观方面

在大学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与中学时期相比发生了变化。大学时期是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把学生逐渐塑造成各类专门人才。相比中学时期教师辅导、家长督促的方式,大学时期学习要求有更强的自觉学习、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增大,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无疑会产生很大影响。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新生入校后要过集体生活,宿舍是主要的生活区域。学生的日常生活全部依靠自己处理。对于平时在生活中习惯于依赖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学生来说,在大学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事宜,由此在新的环境中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2.人际关系更复杂

进入大学,学生们发现周围的同学大多来自不同的省市地区,素昧平生,语言、生活习惯和个性等各不相同。与中学时代熟悉的环境相比,产生陌生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适应。每逢节假日,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思念父母和思念家乡的念头,因此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误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加之他们心理承受力比较弱、缺乏自信、胆小等,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他们或因不能正视自己,或因不能善待别人而屡遭挫折。

3.对待学校开展的集体活动态度不同。

大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力。与中学时期集体活动基本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不同,大学时期集体和社团活动多,多数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参与。学生们除了要完成专业学习外,还要参与班集体的建设活动。学生们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这种现象,而大学新生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对集体活动缺乏参与的主动性。

(二)主观方面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各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容易引起多种心理的冲突与矛盾,主要的心理矛盾有: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引导,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 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认为自己在中学时期成绩优秀,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盲目自满。

2. 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加之入学后,奋斗目标不明确,适应能力不强,竞争能力也有所减弱。

3. 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二、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是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的措施:

(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调查问卷的形式,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隐患的学生,根据情况重点关注,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5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感知到社会的变迁,承受了各种社会思想的冲击,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甚至是生活的压力,使他们对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反叛,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政治合格、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问题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这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二、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

1.由就业困难带来的问题

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到大学接受教育,但也导致人才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就业期望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找工作的心理负担增大。

2.由家境贫富以及家庭教育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尤其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依赖性强,习惯了“钱来伸手、饭来张口”,进入大学后谈恋爱、玩电脑、玩手机,对学习的要求较低;而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生活简朴甚至交不起学费,他们还要为生活奔波,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才完成学业,他们相对独立,但有自卑情绪较重,性格内向,把学习成绩看得较重。

3.由学习、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截然不同,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由于适应能力较弱,思想上放松,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有的学习方法不对,成绩失去竞争优势;有的没有处理好上网问题,浏览非法网站、沉迷于虚拟世界导致“网络成瘾”。他们与同学、老师沟通较少,一般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对学习、集体活动不感兴趣,表现出情绪消沉、精神委靡不振、学习成绩差,有的甚至出现人格分裂等严重问题。

三、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大家追求智力发展的今天,很多人拥有高学历、高学位,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无法适应社会,无法在社会活动中取得相应的成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所以我们要关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健康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四、辅导员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1.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的同时,应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否则,在参与心理教育活动时,会因自身专业知识不熟悉、措施不当等原因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积极参加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主动关注并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阅读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及时地补充心理学知识。

2.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类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使学生课余时间感到充实愉悦,还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部门的积极作用,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证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术氛围,给具有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创造了施展才华机会,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这对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增长才干,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档案,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辅导员要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备案。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辅导员要做好国家各种助学政策的宣传,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国家政府奖、助学金等多种渠道来关心和帮助他们。

对部分个性内向、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辅导员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主动关心他们,和他们做生活上的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和辅导员老师沟通,便于辅导员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4.联合学校、家庭力量,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

现代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由于多种原因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缺陷。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在大学校园里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不健康、不和谐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根源。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则,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辅导员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信件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及其可能造成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预防,同时取得学生家长的帮助。从整体上推动大学生心理保健模式向着健康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5.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二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并不相同,它们是育人的两个方面。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进思想教育工作中,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建立心理咨询办公室,专门负责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6.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辅导员要结合自身系科特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邀请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业务知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与影响,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

7.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学生的楷模

为更好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应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要认真学习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以及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工作中做到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总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维国.论高校辅导员对后进生的教育与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8).

[2]张雪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6篇

中图分类号:R395.6、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1-0026-01

我国高校的校园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和渠道。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为临床护理、管理、教育和心理健康训练等提供了广阔的机会[1]。“关注度”是网络多媒体交互学习的前提,是考查网络多媒体实际成效的重要窗口[2]。本研究就“关注度”问题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为今后有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班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福州和厦门地区4所高校合计抽取800名大学本科学生,收回有效调查表790份,男生340人,女生450人;大一274人,大二159人,大三209人,大四148人;平均年龄为18-23岁。

1.2 工具 自编调查表,包括上网频率、校园网登录频率、心理健康网页关注频率(次数和时间长度)、心理健康网页关注倾向(版块和内容兴趣)、心理健康网页的关注原因、校园网心理健康内容的意义自评、改进建议等9个问题。

1.3 统计方法 进行频次和百分数统计。

2结 果

2.1校园网心理健康网页关注频率

以790人为样本总数,登录过校园网的人数为744人(94.18%),而很少浏览心理健康网页的有362人(45.82%),经常和有时浏览的人数仅有100人(12.66%),至少1次浏览过的有462人(58.48%);最长浏览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有210人(26.58%),1小时以下的有252人(31.90%);其余328人(41.52%)从未浏览。

2.2校园网心理健康网页关注倾向

以浏览过心理健康网页的462人为样本,有774人次做了版块栏目的多项选择,共有643人次(83.07%)主要关注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心理文摘等网络版块,其中327人次(42.25%)做过校园网的心理测评;有780人次做了内容分类的多项选择,共有750人次(93.59%)主要关注婚姻恋爱、人际关系、考试就业和个性情绪等,其中322人次(41.28%)喜欢关注个性情绪方面的内容。

2.3 学生关注校园网心理健康网页的原因

在705人次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增长心理健康知识的有206人次(29.22%),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的有165人次(23.40%),对心理咨询好奇的有95人次(13.48%),网页处于吸引人位置的有73人次(10.35%),从各种渠道得知有关信息的有57人次(8.09%),未知原因而无意中浏览到的有44人次(6.24%),其他的有65人次(9.22%)。

2.4学生对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和作用的态度

在790名样本中,认为很有作用的有192人(24.30%),认为很有感触但观念并没有改变的有324人(41.01%),认为不太理解网页内容的有102人(12.91%),认为一点作用都没有的有59人(7.47%),认为其他可能的有113人(14.30%)。

3讨 论

关于校园网心理健康网页关注度的研究,国内尚无相关数据。从国外资料看,用户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信誉好的网站,而浏览健康网站的次数是最多的。用户也经常使用网络搜集心理健康信息,26%的成年用户已经使用关于心理疾病的信息,大约25%的青年人把互联网络作为获取心理健康信息的资源[3]。本研究样本人数790人,登录过校园网的人数为744人(94.18%),经常和有时浏览心理健康网页的人数合计仅为100人(12.66%),差距明显。

本研究显示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成为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网页的主要原因(占52.6%),而不自觉或无意中浏览到的占24.7%,从各种渠道得知有关信息的占13.5%。提示内在需要是提高校园网心理健康网页关注度的重要工作思路;有75.7%的学生没有感到校园网对其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意义或作用,说明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成效依然偏低。

建议加强校园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建设,切实提高校园网心理健康内容的关注度,提高学校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 McGinty LK, Atezaz Saeed S. Telepsychiatry and e-Mental Health Services: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Access to Mental Health Care, Published online: 2006.

2 Stoney S, Solive R. Interactive multimedia for alearners can learning be fun? J Interact Learn Res, 1998, (9): 55-81.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7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 A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自我、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 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 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不同的形式, 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方法。 它们遵循各自不同的规律和原则, 前者立足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后者立足于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问题。 二者互相关联, 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应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1.教育内容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等理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属于意识形态问题,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要求以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为支撑。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帮助其正确面对成长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全面发展。

2.工作方式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规范性的过程,强调从主观思想上进行改造。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求明辨政治领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遵循保密原则和移情(同情心、 理解心)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则要坚持公开原则和价值引导取向。在进行这两种教育的过程中 ,都强调教育的情感性、 实践性和互动性 ,重视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注学生的体验、 理解和反思 ,这就说明 ,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不涉及价值导向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没有移情取向 ,只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 ,要视具体情况而有所偏向而已。

3.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与否主要看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否得到解决、 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增强、 潜能是否得到开发、 心理素质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与否主要看学生能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能否在具体行动中贯彻落实这些内容。可见 ,二者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可以说 ,二者都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都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都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专业素质等的协调发展 ,从而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同为认知教育

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对于社会环境,自身表现等方面的认识。所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研究人、了解人,更注重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给予人的影响。而心理健康偏重于潜意识结构,分析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

2.工作目标相同

从本质上看 ,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具有同构性 ,其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教育人的工作 ,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人格 ,使之适应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二者统一于大学生培养目标之下。

3.互相依存

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共同的基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的心理健康上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从不同侧面反映学生焦虑、 苦恼、 压抑、 人际敏感、 矛盾冲突等的身心症状 ,作为检测心理健康与否的尺度 ,是目前高校应用比较普遍的大学生人格健康测试问卷。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概括为: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多样化带来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严峻挑战。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面临新挑战。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在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技术、 手段、 方法的同时 ,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三是随着高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推行以及今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较为固定的学习、 生活方式被流动性大的学习、 生活方式所取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管理机制亟待建立。加之学生课余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推向了 “准” 社会或直接同社会沟通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

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紧张性心理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成长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 人生观的形成期 ,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压力 ,以及在学习、 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 ,其中一些适应不良者对某些变化感到迷惑不解 ,感到难以适应 ,导致焦虑、 不安和心理压力过于沉重 ,出现心理上的失调 ,严重的则可能产生或轻或重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二是独生子女和大学人生转换期问题的交互作用 ,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往往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自我中心意识强、 团结协作能力弱 ,尽管有一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但比较动荡多变,行动具有不稳定性和缺乏克制力。三是特殊成长经历。宁夏地处西部地区 ,经济条件都很落后 ,经历高考挫折的宁夏高校学生 ,来到自己原本并不想就读的本地大学 ,面临着如何接受现实、 重新振作的问题。因此 ,他们除了需要解决正常大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这一共同课题外 ,还要解决锻炼意志、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课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途径

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多渠道开展、 全方位进行。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 准确判断心理问题, 及时应对心理危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队伍建设, 配备必要数量的人员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增强此项工作的专业性、 规范性和科学性。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工作研究。要通过工作研究, 进一步解决那些难点、 焦点问题, 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突破瓶颈, 获得长足发展。总之,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也好, 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也好, 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幸福生活、 健康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纳入到育人工作中统筹规划、通盘考虑, 从而形成工作合力, 开创新的局面, 取得新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好心理危机引发的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终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防止心理危机的突发事件,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 系、 部管理干部队伍为枢纽、 学生骨干为心理信息员队伍网络系统的信息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蓉生 新世纪高校“两课”建设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高德胜 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