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合集7篇)

时间:2023-09-11 17:25:37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常识;教学实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掌握。笔者针对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文化常识”题的备考提供一些建议,以请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识的社会学内涵与概念范畴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能被传承的国家历史地理知识、民族风土人情、传统生活习俗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文化常识就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可以陶冶、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修养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对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文学常识”题;1983年将“文学常识题”改为“语文常识题”,除“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包括默写、文体知识、作家作品常识、汉字构字知识等。1984年以后历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识题,逐渐涉及历史知识(1986年)、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对联(1987年)、史地知识和古代文献知识(1989年)、古诗中描写到的传统节令(1993年)、传统礼貌称谓(1994年)、古代人物称谓(1995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①

从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2014年大纲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15年新课标卷Ⅰ考查“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新课标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全国Ⅱ卷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致仕”“两京”。

可以看出,全国大纲、课标卷侧重对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官职称谓、继承制度、科举司法、古籍常识、历史地理、风俗节日”的考查,内容广泛,范围不定,考查内容不具规律性,内容零散细碎,对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识记准确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直以来,文化常识因在高考内容中占比有限、内容庞杂不易总结规律而在教学中被忽视,只有个别内容会因高考涉及而被从教材中截取出来进行割裂语境的识记掌握。由于各个知识点内容孤立,且不定时出现在各篇章中,教师教起来蜻蜓点水,学生记起来费时费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必修的五册教材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诗文教授中,应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适度讲读其与现实相关的深刻内涵。

高中阶段涉及的文化常识可作如下细致划分:

(1)制度与职官:宗法制、分封制、禅让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员的俸禄、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举:察举、征辟、孝廉、院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进士、举人、秀才、连中三元等。

(3)经济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输、平准。

(4)古籍常识:纪传体、编年体、起居注、方志、类书、善本、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与七阁。

(5)历史地理:“华夏”“中国”“九州”由来,四大名镇、洛阳史话等。

(6)古代礼仪:封禅、宗庙、丧葬习俗、五服、夺情、冠礼、笄礼等。

(7)风俗节日:元旦、人日、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对于以上这些细致分类的文化常识,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梳理出各概念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努力探索学习积累文化常识的方法并总结有益经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其内在深刻文化意蕴,了解感悟其时代意义,摒弃死记硬背,采用灵活记忆、分类识记,条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常识的积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大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注释:

①⒅一.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下).

参考文献:

1.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7).

2.任浩之.国学常识全知道[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9).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第2篇

中职学校普通高考语文命题备考一、命题趋势

综观甘肃省2011~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考试大纲三校生高考大纲,文化基础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德育,但各科分值所占比重有所变化。就语文学科来说,2011年和2012年占50分,2013年提高到80分。因此,语文学科命题趋势稳中有变,其变化应该主要体现在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会更广泛,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既有现代文阅读,也会有文言文阅读,对写作能力的考查会包括常见应用文体的写作和片段作文写作。

二、命题范围和题型

根据甘肃省三校生高考大纲的说明,文化基础考试语文科的考试范围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字义;词义、词性、词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方法、语句含义、修改病句;文章重点句段、结构层次、表达方式、思路、主题;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正确运用语文综合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和现代文。试题题型包括填空题(主要是名句默写)、选择题、现代文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写作。试题难易度分布情况为较易题约占30%,适中题约占50%,较难题约占20%。

三、命题特点

根据甘肃省2013年三校生高考考试大纲的规定,结合甘肃省2011年、2012年三校生高考语文命题情况,可以看出语文科的命题范围紧扣考纲,突出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选择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语音、字形、修辞、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准确使用词语、句子的能力。该题最大的特点突是突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命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如2011年试题第4题给出一副对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让考生判断对联中隐含的年龄。第9题仿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让考生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一问题。填空题型侧重于考查学生对课内名篇名句的识记和课外常用名句的积累。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重点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正确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从文中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文言文阅读题型或者诗歌鉴赏题型重点考查学生读懂文意(诗意),正确理解文言实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和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写作题型包括常见应用文的纠错、写作以及片段作文的写作。试题难易程度保持适中偏易。

四、备考建议

1.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

字音:正确认读常用的3500个汉字。要特别重视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复习和练习,掌握辨析多音字的方法,加强积累。

字形:正确书写常用的3500个汉字。要特别重视形近字、义近字、同音字的辨析、练习和积累。

字义:正确理解现代汉语常用词汇的意思,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选用词语(包括成语)。要特别重视近义词和容易误用的成语的辨析、使用。

文学常识:熟悉课本内出现的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知识,熟悉常见文学体裁知识。

文化常识:了解课本内涉及的重要且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年齡的特殊称谓: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排行的特殊称谓:伯(孟)、仲、叔、季。日期的特殊称谓:朔、望、晦。再如对联的知识: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等。

修辞:掌握并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特别是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修辞格。注意区分比喻和比拟,比喻和借代,设问和反问的不同。

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能背诵并默写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名篇名段,教材里要求学生背诵的主要篇目有《诗经·氓》《劝学》《师说》《赤壁赋》《石钟山记》《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长沙》《荷塘月色》;同时课外还要注意积累常用的名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著作中就有许多至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名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等,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印发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课外识记。

2.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现代文阅读理解,重点训练学生整体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按照要求从文章中筛选提炼信息和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学生理解常用文言实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粗通文章大意的能力。重点要复习好教材中选入的文言名篇,如《劝学》《陈情表》《师说》《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诗歌的阅读鉴赏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把握意象特点,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同时要注意理解诗歌表情达意常用的艺术手法。

3.加强正确、规范运用语言的训练

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规范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点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把正确、规范地进行语言表达作为学习重点。正确、规范的表达依赖于平时的语言积累,只有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才能达到这一要求。高考试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作文考查之外,还会涉及语病辨析,句段仿写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练习,让学生熟悉常见的语病类型,掌握辨析语病的方法;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一般特点,如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4.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

应用文写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熟悉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和内容,正确书写常见应用文。复习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条据类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如通知、请假条、留言条、借条(欠条、收条)、启事(寻物、招领)。书信类应用文要重视求职信、介绍信、感谢信、表扬信、倡议书、申请书等的写法。

5.加强片段作文的写作训练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第3篇

关键词:高三后期;语文教学;高考成绩

尽管因为高考中语文学科所占的分值比例提高,使人们在思想上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仍远远不够。据调查,高中学生花在语文学科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以我所教班级为例,课余几乎没看见过学生做与语文有关的事情,偶尔有学生看看课外书,还要被班主任批评;而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表上,语文学科的课时数相对于同样分值的数学和英语来说,也是最少的,以我们学校为例,英语、数学每周8个课时,而语文只有6个课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不愿学语文固然与老师讲课的语言、艺术有一定的关系,但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因为不少人(上至领导下至学生)对语文学科存有偏见。直到现在,在有一部分人的心目中,语文教学不外乎就是认认字词,背背课文,读读文章,写作文,有什么好教的,有什么好学的,凡是识字的人有几个不会?而且语文这科,教与不教,学与不学,其考试结果都差不多,不像数学、英语、综合科那样差距大。在他们看来,高中语文成绩好与否靠天赋、靠基础,跟教学似乎没多大关系。因此他们主张语文学科让位,建议把语文的时间让给数理化政史地英等学科,到高三后期他们更是主张如此。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曾经有一年我所带的一个毕业班的语文成绩,在一诊考试、二诊考试、三诊考试中都非常优异,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但在三诊考试后,因为班主任无心说了句“语文基本定性了,再花时间也不会有多大提高了,但在文综上面就不一样了,文综越到后面效果越明显”,所以学生就完全不在语文学科上花时间,他们公然在语文课上背文综,结果高考中语文优势尽失。

我们先不说天道酬勤,成绩与付出成正比,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语文。我们单就语文的学科性质来说它也不该受冷落。关于这一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已表述得很清楚,这里不再赘述。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语文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含盖面相当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严肃如政治,轻松如饮食,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可以说,我们中学阶段所学的数学、英语以及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中的知识,或多或少的都在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由此可见,学好语文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好了语文就为学好数理化政史地等其他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学好语文。那么高三后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好语文,从而提高语文高考成绩呢?

在意识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继续加强学生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有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在方法上,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勤读勤记勤练习,指导学生找准发力点。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语文所包含的内容又是那么丰富,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就把它全部掌握,它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巩固,所以对语文的学习一刻也不能放松,到了高三最后冲刺阶段更是如此。那么,高三后期在语文学科上,我们应把时间花在哪些地方呢?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第4篇

    【关 键 词】残缺  心理  问题  补充  兴趣  指导  【内容摘要】针对高一学生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老师要适当补充;针对学生进高一后感觉语文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老师要讲明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同时激发兴趣、调动激情;授之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课外延伸,使之综合提高。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因素,老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其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  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是语法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仅高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就包括诵读课文24课共40篇文章,复背课文24课共50首诗,浏览课文 40篇文章,另外还有文言常识8则,文言练习8次共72道题。 就是高级中学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虽然课文较实验教材少,但与初中相比,篇幅明显加长。如夏衍的《包身工》,有6000多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各有3000多字,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也均有2500字以上。同时,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途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着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①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②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③赏析重点词句。有了这把钥匙,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就能举一反三,寻找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第5篇

高中语文学习在内容和要求上较初中有很大的不同:内容更多,要求更高,难度自然更大。要学好高中语文,除应有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目标与计划之外,还应具备三种品质:恒心、苦心、虚心。

高中语文具有四个特性:多样性、独立性、主观性、创造性。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要求学习的知识和具备的方法与能力多种多样,从字音到交流,从词语到写作,从阅读到鉴赏,从语文学科到其他学科,从学习到生活,以校园到社会等等,似乎无所不包,可以说是纷繁复杂。而且这些知识和方法之间常常是独立的,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比如字音就是字音,修辞就是修辞,各成家国,学习的可操作性不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语文学习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主观性和创造性愈强,往往学习的准度愈大,不易把握和掌控。因此,语文学习必须具备三“心”:恒心、苦心、虚心。

“恒心”是语文学习的保证。要想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登上语文学习的高峰,没有恒心是无法实现。众多的独立的知识需要长时间慢慢积累,阅读与表达,理解与鉴赏更需要持之以恒地体会、思考和总结。小溪奔向大海,没有恒心是痴人说梦。因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语文学习的大敌,想学就学,不学则弃,断断续续,有始无终,无法学好语文;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在语文的学习是行不通的;急功迫利,只图眼前,也不会在语文学习上有作为。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都是一个“恒”字,唯有“恒”字,才能让时间改变一切。语文是门既难又易的学科,“难”在坚持,“易”在人人可学,人人能学。

苦心人,天不负,百日秦关终属楚。有了恒心还需要一颗苦心。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也总在学习语文,从未间断,但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多是学习的力度不够,强度不大。多表现为漫不经心,有口无心地机械学习。就如同一座家宅,你想知道内部的豪华,但却不敢进去,徘徊大门之外,你只好想像虚构;一问起内部,自然全然不知。所以,对待语文学习,我们要走进去,大胆勇敢地走进去,不畏难,不怕苦,这样,我们才识得庐山真面目。苦心是语文学习的利刃和犁铧,敢于吃苦,敢于啃语文学习中的硬骨头,你才能征服其中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有收获,才会有进步。语文的学习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是否刻苦的一种动力。学海无涯苦作舟,投悬梁,锥刺股,都明证着“苦”是语文学习的常态,停留表面,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是不能深得语文的真味,是难以得到语文的真经。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苦学是学习语文的唯一途径。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第6篇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策略应用

1. 文化意识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英语作为英语世界国家通用的一种重要语言,它同样承载了英语世界国家的文化传统,是英语世界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表现了其思维方式、社会生活习惯、风俗人情等方面的特质。不能够在英语世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去阅读理解英语文章,不能够熟知其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去运用英语来实现日常口语交际,高中学生学习和使用的英语只能冠以“中国式英语”之名,给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英语带来深层次的麻烦,将学生的长足发展,英语的深入学习引向困境,难于实现。

只有深入地学习英美文化才能够真正地将英语的学习统摄在英美文化的架构之下,才能够真正地进入英语语言的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深入学习障碍,这种障碍不是出现在词汇和语法上的,恰恰是文化问题。如老生常谈的一些交际规则:英语世界的人在日常交际中,如果没有合适的话题,他们会以谈天气来消遣式的聊天,而中国人常常以是否吃饭为消遣式聊天的内容。英语世界的人会以为说话者要请对方吃饭,而实际上,说话者只是消遣式的聊天。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事实上,在高中生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并不是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抛弃本国传统文化而潜移默化地成为英美文化中的人,而是让学生处于一般教学工作者或者学者而言的“第三位置”。使学生进入“第三位置”,事实上,提升了学生面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视角,在一定的高度俯视两种文化、把握两种文化。这样的视角,以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深入认知本民族文化的特质为前提,同时,对英美文化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在这样的高度,去理解英语,去学习英语,去实践运用英语,从而使高中生所学英语成为一门有别于本民族语言的语言,而不是仅仅学习了英语这门语言的外衣而已。

2. 文化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 对比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西方文化,对比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模式,每节课拿出一定时间关照文化导入教学。或让学生自由收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异同,或根据相应的课文来发掘。建立长期有效的学习机制,完善教学中文化导入模式。

其二,根据节日差异,掌握文化内涵。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每逢节日,进行相应对比,制作节日对比表格,从节日进入文化教学,从文化教学中,体会不同语言世界的精神向往。深入语言的学习,探究西方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

其三,增强地道的西方口语表达,感知不同文化氛围。以英语世界人们日常生活口语为背景,增强日常生活的口语练习。在练习中,强调西方人如何使用纯正的英语。每节课堂教学中的口语表达练习,均可让学生自由组织口语情境对话小组。让学生自由运用口语对话。鼓励其他学生来纠正含有文化背景知识表达错误。教师注意在纠错中对比不同文化特质下的口语表达差异,导入相应的文化知识和内容。

2.2 利用多媒体影音技术,感受现实场景,提高文化感知力

多媒体教学以影音为核心形式,能够再现英语世界人们生活的状态,有效地给高中生提供了英语世界人们使用英语的情境。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内容,无疑能够让高中生对英语世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思维模式、语言模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依据康德哲学对图式概念的阐释,在客观经验杂多足够丰富的前提下,人脑会将这些客观的杂多抽象成为一定的固定不变的图式。我们在语言学的领域来迁移这一思路,以便理解人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人脑的功能逐渐形成语言图式和文化图式。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图式和文化图式,进一步完成英语文化的导入。高中生在理解英语世界文化方面,得以有效提升,进而真正地进入有导向的英语学习。

2.3 词汇语句解读,探讨文化背景知识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第7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 复习方法

高考备考不仅对学生重要,对教师也是如此。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优化课堂至关重要。我这两年带高三,对于高三的语文复习也有了一定的体会,现在就和大家共同探讨。我认为高三的复习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

高考语文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像文字、词汇、句子、修辞及文言文知识等都是中学课文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文学常识,虽然《考试说明》中不考,但是如果缺少一定文学常识的积淀,在理解诗歌及文言文时就一定会有困难。语文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无法一蹴而就,夯实基础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所以复习中该记住的要记住,该背诵默写的要背诵默写,一点不能放松。对于易混难记的知识点,如字音、字形、熟语、名句背诵部分则应在复习之后随时回顾,间时巩固,对于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文阅读这三大难点则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适量的间时练习,在多次间时练习中,逐步提高评鉴、翻译能力和答题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好。因此,化整为零、日积月累的间时复习策略应当成为化解疑难、夯实基础的复习智慧和方法。

二、知识系统化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打比方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而是为了加固原来的结构,并且添建一层新的楼房。”这话很精辟,它告诉我们,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系统。教师要传授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尽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之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充分利用教材

形成知识体系最好的办法是整理教材。在语文复习中,很多教师认为高考语文中教材几乎不考,就忽视教材。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教材是知识归纳整理最好的依据,可以使知识形象化。对教材的回归,对文本的关注,首先应在“夯实”二字上大做文章。比如字音、字形的识记,词语(成语)的掌握,名句名篇和文学、文化常识的温习都与高考考点及其能力要求密切相关。尤其是课本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相关语言知识,翻译技能的演练,更是高考古诗文阅读所需知识的源泉,所备能力的直接生发点。那种脱离教材和文本,好高骛远式的文言文复习之举是舍本逐木、缘木求鱼的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其次,深入“挖掘”文本固有信息是我们应当树立的又一教材使用策略。文章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收获多。比如,我们可以再次挖掘文中人物、事件的全新内涵,丰富作文素材,以此来诠释、支撑相应的作文话题或主题;也可挖掘、借鉴文本中适用于高考作文的构思、立意及表达的技法,还可从课后练习中挖掘、归纳出一些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和方法。总之,偏重课外复习用书,而又始终不废教材,课内课外双管齐下,彼此兼顾,应当成为我们复习时恪守的基本原则。

四、注重课堂的语文素养培养

高三复习课一般都和高考挂钩,注重实用性,注重利用方法解决问题。这无可厚非,但难免过于功利。这使得学生过多地注意文章或诗歌会出什么样的题,标准答案是什么。这样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简单记忆知识,而不能陶冶性情。所以,即使是高三的语文课堂,也一样应该注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考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检测,强化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完成有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这与新教材的改革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对于高考迎考训练,我们往往把它局限于字词句的语文知识的分解,局限于纯知识的讲解,认为加强素养的考查就是强化知识点的考查。这样已不适合高考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是丰富的,既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素质人文素养的养成。

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

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应注重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精选典型例题,在学生“悟”的基础上讲清知识规律和解题思路并以做出示范。高三的复习课典型例题既可以是高考经典题,也可是教材中典型的例子。我选择的典型例题有2006年和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还有第三册教材中的典型例子。这样既让学生明确高考的考查倾向,又对教材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还要精选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也是复习课的一个中心环节。学生通过实践,搞好知识迁移,形成能力。

六、增添一些趣味性

由于高三的复习课注重方法规律的整理归纳和针对性的练习,所以复习课难免程式化,难免枯燥机械。结果是老师教得索然,学生学得无味。所以,在复习中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诗歌鉴赏专题。中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深刻,聚集、积淀了人类智慧和文化精髓。但现如今的中学生读起来,总有几分隔膜。因此,教师应注重提供感悟背景,铺设欣赏情境,渲染欣赏氛围,诱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古诗鉴赏”世界。

七、关心时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形成对比。其实,当代青年学生更应该有这样的胸怀。我们培养的下一代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和壮志,这也是新课改语文高考的方向。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读报时间结合新闻选修教材内容精选一些时评文章让学生去看去读,这样,学生既能了解国际国内时事,又学会了新闻的写作方法,还能积累新鲜的写作素材,是非常有用的。

我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读报时间看书报,了解社会,写新闻评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总之,高三的复习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这需要我们探索如何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面对高考。

参考文献:

1.《人是教育的对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教育心理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