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院校学生论文(合集7篇)

时间:2022-03-20 23:35:38
院校学生论文

院校学生论文第1篇

(1)偏重应用型学习。刘松林和谢利民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后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偏好应用型学习的现象,希望通过应用型学习在实践中尝试新想法、新理论、新技术,在实践与应用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2)主观能动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的习惯,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乏自我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3)网络操作能力强,接受新生事物快。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由“95”后的年轻人组成,他们的少年时代乃至儿童时代都是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推广而成长的,具备了丰富的互联网操作经验。这使其可以更为广泛和迅速地接触各种信息,因此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接受能力,同时,他们还喜欢寻求刺激与新鲜,厌倦陈旧和保守。

2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

2.1双因素理论及KANO模型的基本原理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行为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具备时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如果保健因素缺失则会导致人们的不满情绪乃至效率降低。当保健因素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无论管理者在这一方面做出多少的努力也很难使人们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激励因素是指能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当这些因素具备时,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行动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效率,但这些因素不具备时,人们往往也不会因此而感到不满。因此,本文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那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双因素理论提出后,日本学者高桥文夫、狩野纪昭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KANO模型,为双因素理论的确认提供了一种可操作化的方法,该模型根据产品质量与顾客度的关系确定产品质量的五种类型。

(1)魅力要素:当这一要素具备时,顾客会对产品感到非常的满意;如果该要素缺失,顾客也不会产生不满。

(2)一元要素:产品在这类要素上表现越好,顾客越满意;表现越差,顾客越不满意,质量要素与顾客满意呈线性关系。

(3)当然要素:这些要素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具备质量,当存在这些要素时,并不会引起顾客的满意;但这类要素一旦缺失,则会造成顾客不满。

(4)无差异要素:这种要素无论具备与否,对顾客的满意程度都不会产生影响。

(5)反向要素:如果产品具备了此类要素会引起顾客的不满,未具备却会使顾客满意。KANO模型提出后,在质量管理、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5个因素的判断,可以确认影响人们满意程度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其中当然因素是人们认为理应具备的因素,因此属于保健因素,而一元因素和魅力因素的提升可以加强人们的满意程度,因此属于激励因素。本文将利用KANO模型的思想,通过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进行分析。

2.2调查设计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与教师访谈的结果,初步确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19项因素分别是:责任心、外语能力、互动教学、学术能力、引导教学、积极交流、结合实践、知识更新、灵活多样9项保健因素;系统思考、个性教学、质疑能力、追踪前沿、人文知识、现场控制、换位思考、自我总结、活跃课堂、风格独特10项激励因素,因素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根据这19项因素制定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问卷,问卷依受访学生对教师某一要素具备与未具备的感受,区分为“不喜欢”、“能忍受”、“毫无感觉”、“理所当然”、“喜欢”五项,请受访学生依据自身感受作答。为了保证问卷的普遍性,在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冶金机电和冶金化工两个专业,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删除错填、漏填以及大量选项相同的问卷后,共保留有效问卷158份。

3结论

(1)双因素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形成了新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教师认为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时候教师所作的努力只能够对学生起到安抚作用,学生会把这些努力作为教师应该作出的行为;必须要找到那些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才能提升学生的教学满意度。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的更新理论知识,另一方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对其进行实践性的指导,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职业规划定位,高职院校应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内容

(3)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互动性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更加多样性、参与性和灵活式的教学方法,针对这样的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转变。

院校学生论文第2篇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几乎将所有的管理重点都放在了学校需要与学生需要相统一上,过于强调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权威,却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虽然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但是在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2)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与学生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必要的情感交流,管理者只有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够有效弥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就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管理者往往过于注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却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从而造成大部分学生对管理工作存在诸多意见,不利于其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情感沟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管理者只有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才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应有所突破。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以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这样一来,必然会形成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将以应付考试为出发点,过于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不注重合作,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整个医学院校都向应试教育倾斜,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2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管理部门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管理质量,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的自身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国医学院校以往对于学生管理,主要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出发,要求学生对规章制度中的内容做到全面掌握,并将其落实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以这样的形式来看管理工作,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会滋生诸多管理问题,影响管理效果。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学生管理部门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以学生为本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将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此外,学生管理部门还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明确、处分恰当。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学校给出的处理,应该充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2)加强社会实践。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体系中添加社会实践也成为了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说开展各类专业知识竞赛、举行各种科技创新讲座、组织学生到各大医院参观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也是当前医学院校管理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过去的时间里,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往往只是作为被管理者,被不断灌输诸多规章制度,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完全得不到展现。事实证明,这种填鸭式的管理方法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不仅仅要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而且还应该注重其主体地位的发挥,从而实现多元化管理,并不断加强自我管理。首先,管理者可以以社会实践作为载体,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其次,要善于将网络教育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说建立心理咨询网站和网上德育中心等,定期让心理咨询师和思政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结语

院校学生论文第3篇

1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新”,更应当是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真正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会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为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2)专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特征: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提法,而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途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要走合作办教育之路,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等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多方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多赢格局。4)注重绩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色:强调经营思想,依靠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合理使用来提高办学绩效,努力实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开拓外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政策引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在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发展已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明确这类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教育体制等。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2.2辅导员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主力军,通常是见子打子,抓具体工作多,推改革少、促发展少、提亮点少、创特色少,辅导员无心无力也无暇跳出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抓不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辅导员未能摆脱“110”“119”“保姆”的角色扮演,加之各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流动变动较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

2.3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同步联动不够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二者如何围绕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搭台,需要建立科学和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张皮各画各的圈,只有通过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4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尚不健全

不够人性化,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应的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新的“立意”。

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方向与创新思路

3.1对育人和管理理念的重新审视

3.1.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从哲学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环境需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按社会需求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而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大学生;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不仅要尊重人的本性,还要尊重人的需要;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的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意义。

3.1.2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它要求我们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尽快填补上新建本科院校新旧制度衔接过渡不及时不到位的空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份“良心活”,要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理念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建章立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发挥1+1>2的效应。

3.1.3柔性管理理论及其运用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管理方式,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上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学生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避开高大上的单纯说教,从他们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入手,切忌简单生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心灵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3.1.4“因材施教”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是教育的普遍原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该理论的指导。作为管理者必须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要允许并且指导大一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应该鼓励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计划。比如有的同学对专业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可引导其在学术研究上发展,考虑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喜欢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可多带领参加竞赛活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或就业或考研或自主创业,总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扬长避短,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初体验,或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后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3.2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根本。建设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学风建设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建设有无成效对学生学业影响最直接最大,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整体水平也要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加之有的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下课走人,有的老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课堂纪律松散不闻不问,学校层面喊得多动得少,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贪睡懒觉,上课玩手机,成绩不理想补考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手段等全面推陈出新,课堂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重难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企业满意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2)及早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和美好愿景,提升学习动力。3)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把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带来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彰显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个人和课堂的吸引力,教书与育人不能相互割裂。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台。可组织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把这里建成各类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团队聚会讨论问题之所、学术讲座的殿堂、文化名人、大师、各界精英、校友的出入之所,让此处不仅环境优雅舒适,更能让人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以书为友,以书为武。目前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增加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霸寝室”“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突显合作与竞争,设立各种学习单项奖,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各方面发挥特长,取得优异成绩,设立学习进步奖,鼓励后进生学业进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学业警示机制度。

3.3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一整套运转灵活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的整体管理机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把学生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和平台,把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如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课外活动要尽可能融入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主题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效果评价、后续跟踪等环节与专业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反思等方面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融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以验证巩固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达到教学和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应证的促进关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生班级管理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为管理管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创造有序高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2)学生活动要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与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让学生快速成长进步,同时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3)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活动应贯彻“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特色,一竞赛一平台”的发展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生活动要有整体规划,活动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把学院的优势学科、前沿领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活动来开展,打造亮点品牌,助推创新创业联动发展,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指导学生组队参赛:机械器人设计大赛、无碳小车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甚至获奖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本学科、本专业在高校中、行业内的影响力,开拓师生学术视野,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申报专利产口和技术开拓市场,增强产、学、研的联动效应。

4结语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其上台阶、更高效、更实效需要尽快优化整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以人为本、科学、联动、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李健怡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高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78.

[4]魏圆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04-106.

[5]王立刚,李蓉.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5):113-115.

[6]陈钊,杨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突破与创新: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159-160.

[7]贺正宜.新升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9.

[8]游学民.新建本科院校人力资源配置的SWOT矩阵构建[J].中国人才,2010(22):58-59.

院校学生论文第4篇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全面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德育工作,我们应该邀请相关组织与人员定期开展论坛、讲座等活动,让家长、企业家、管理者、教育者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注重实践教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初步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扩展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但是,其实践教学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将实践教学深入到德育内容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实践教学理念,以实践教学为引导,与企业、博物馆、社区等合作,按照合作共赢、双向受益的原则,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入基层,在亲身体会与实践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政治水平。

二、拓宽德育渠道

一是以规范的管理提升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成效。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体验社会、探讨人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高职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体现自身价值。为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建立健全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经费保障中探讨高职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对社会实践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与评估,确保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有效。二是引导高职生参与志愿活动。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决定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为帮助高职生在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让其通过志愿活动形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将志愿者活动指导中心、志愿者协会、班级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与奖励各环节。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志愿者活动持续、稳定,并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将志愿活动推向社会,从而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影响力与效果。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院校学生论文第5篇

(一)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

职业院校学生在入校时的专业选择上,听从他人意见或者盲目跟风,没有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及技能,由此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满意,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积极性不高,进而产生厌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在专业考试中成绩不合格或出现作弊行为。

(二)专业素质方面,存在水平不均的现象

职业院校为扩大生源,一般在录取分数线设置上较低,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在学习能力上都相对薄弱,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素质上呈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职业院校学生在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上,存在分辨能力及适应能力较差的缺陷,使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难以有效推进。

(三)道德及价值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意识极易被高校学生接收消化,现阶段高校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现实主义及功利主义思想趋向。随着90后群体逐渐成为高校及职业院校的主流群体,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他们在价值观上偏向于个人主义,出现了诸如社会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缺失、自私自利思想较严重等各种问题。

二、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对德育教育工作基于职业院校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加以充分认识,只是简单地将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水平作为评价教学质量效果的标准。此外,职业院校本身对德育工作也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都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亟需得到重视。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教学模式单一化

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上过度单一,没有紧密结合时展趋势实现突破及创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从业者在德育教育讲授内容上较为陈旧,没有与职业教育、社会现实情况相结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学生将德育教育与空话,教条主义划等号,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抵触心理。

(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相比,具有量化标准不固定,评价方式较灵活的特点。基于德育教育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现阶段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尚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高效实用的评价体系。此外,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评价主体上也过于单一,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

三、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措施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营造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德育教师配备及德育课程开设上加大投入,切实培养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思想品质皆优的技术型人才。此外,国家相关法规中指出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三者齐抓共管的高效局面。作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来说,也要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思想,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及家庭的辅助教育,通过三方合力,营造出学校、社会及家庭相结合的高效德育教育氛围。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作为民族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石,教师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更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施中,教师的思想水平及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教育学习的效果,因此,职业院校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注重用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特征入手,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专业教育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状况涉及较少,而德育教育是通过了解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素质品质存在缺陷及不足的某一方面,因此,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把握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在理论以及实践操作中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对一些学习能力较薄弱,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避免其步入思想“误区”,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加以创新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要适时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首先,要对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加以完善,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基础上,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实际,结合新时期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能力的新需求,着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并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比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着力进行创新,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德育理论教学,通过具体可感的视频、音频及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传统大班教学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开辟德育教育新平台,一方面能够有效扩大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深化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五)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应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以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对职业院校优秀学生群体进行表扬及奖励,以此带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寻求自身发展进步。其次,要侧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认知等方面进行鼓励及引导,肯定学生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意识。第三,在德育教育评价中,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看到学生的阶段性进步,不断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达到以阶段促长远的效果。

四、结语

院校学生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三本院校学生特点辅导员学生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已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正逐步发展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比以往显得更为艰巨。近年来,我国三本院校发展迅猛,截止2009年4月,全国共有318所三本独立学院,三本独立院校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招生批次的不同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三本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在生源质量和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如何更为行之有效地在三本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三本院校的学生特点

1.文化基础普遍偏低,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之间差距较大。

三本学生的录取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是相对薄弱的,多数三本学生能够按时上课,但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原因:一是只求领会肤浅内容,不能集中精力去思考有难度的题目;二是没有利用好自习时间,学习仍依赖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三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没有毅力和恒心,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钻研精神和进取精神等。四是家庭条件优越感使他们把精力用在娱乐、消费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依然存在少数基础较好甚至超过二批线的学生,他们由于高考发挥欠佳或填报志愿失误等原因而被三本院校录取,这些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上约束自己,珍惜大学学习机会,有不服输的毅力。这些学生有很强的进取心,学习刻苦,学习目的明确,自律性强。

2.自理能力差,思想活跃,交际能力较强。

三本院校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富裕,家庭条件较好,有一种“优越感”。这使得他们的自律性相对较差,缺少吃苦耐劳的锻炼,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整理和打扫宿舍卫生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但同时这些学生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在文艺体育方面尤为突出,社会活动参与意识强,对学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院系学生干部的竞选及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功利色彩浓厚,缺乏务实精神。

3.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

由于三本学生在高考中成绩并不理想,使得他们来到学校后,自卑感比较严重,自信心不强,在学习上总觉得不如一本二本的学生,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对三本院校的学生也很排斥,他们在用工时,常常将三本学校的学生拒之门外。这就使部分学生对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的出路等都表示怀疑,进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失去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二、三本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本院校的学生情况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加之三本院校创办时间短,没有直接的学生管理经验可以借鉴,学生管理工作难做已是不争的事实。曾有人这样形容三本院校的学生:三本院校的学生就像一壶烧了七八十度的热水,如果再继续添一把柴火,这壶水就开了;如果不再加温,这壶水就会快速冷却至冰点。这句话很准确、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目前三本院校学生的状态及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也很深刻地道出了三本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第一线,三本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有着维护学校稳定、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工作至关重要。

1.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三本院校的辅导员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味地把学生和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较,遇到问题就感叹三本学生素质差,形成片面思维定势,带着情绪工作。我们应理解、关怀学生,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正面地引导、教育和鼓励学生。使学生扬长避短,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认同他们的思想与取得的成绩并予以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其次,在班级事务管理中,要确立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如对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综合测评等工作,要通过学生个人自评、班级民主推选等形式,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从而达到自我激励;同时,发挥好学生干部在班集体建设中的骨干和桥梁作用,通过他们带动更多学生参与班级活动和集体活动,开展交流、谈心、讨论、辩论等丰富多样的班团活动,促进独立思考、自我选择、自我评价等能力的提高。

第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做到尊重学生,营造尊重、平等的氛围,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我们要以宽厚的胸怀对待学生。“宽则得众”。我们对学生友好,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好的反作用力,当然,宽厚对待学生群体与批评、处分少数学生个体不是矛盾的。关爱学生更要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一举一动的行为上。

第四,熟悉和了解学生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言论。理解是沟通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了解学生情况,参与学生活动。工作中既要做到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对于学生犯的错误,要心胸宽广,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第五,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善于发现、欣赏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优点、特长和闪光点,不忽视每一位学生。工作中在注重解决学生共性问题的同时,辅导员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表扬与欣赏要多于批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差生、后进生、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多鼓励他们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2.辅导员要将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相结合,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首先,要达到良好的“身教言传”效果,就要做到言传身教一致。一方面在语言上注意目的正确性。与学生谈话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触动他们的思想和灵魂,进而让学生行动起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不但口头上说到了,而且行为上做到了,这样的思想工作就会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其次,要坚持深入到教室查迟到、早退、自习,查到课率,到宿舍查卫生、逗留人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纪律情况、生活情况,融入到学生群体中,缩短乃至消除与学生的距离,及时发现问题并把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之中。

第三,解决好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学生适应能力、学业竞争、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惑时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辅导员应当努力引导大学新生尽快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学会选择。具体来说就是要公平、公正、公开地认真落实国家及学校的各项助学政策,在精神上给予家庭困难学生以鼓励;引导学生从一进校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考研及就业政策、择业技巧方面的指导;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的问题等等。超级秘书网

总之,三本院校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工作,更离不开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障,制度是约束。每个辅导员都应当掌握学生的具体特点及心理、生理、发育规律,掌握人才成长的科学理论,从而改善和提高三本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效能,推动三本院校学生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2003年4月.

[2]周济.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8.11.

院校学生论文第7篇

信息化为高职师生建立平等型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传道授惑的角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教育的对象,教学相长的局面始终没有形成,信息化环境形成后,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共同占有资源,这样为高职生与教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

2信息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负面影响

2.1影响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阶段,信息网络带来了很多的好穿,但是它的虚拟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间接性的特点,网络间的交流毕竟远离现实,出了太多的不真实,又加上网络上的很多扥内容不负责任,容易引发颓废、消极、缺乏诚信等病态心理,很多高职学生缺乏正确判断。

2.2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高职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年龄一般就是15岁到21岁,这个年龄的特点就是思想单纯、生理发育成熟,但是社会经验缺乏,心理不成熟,对情感的需求日趋强烈,这样就让有些高职生接触网络后,便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产生孤独、离群、偏执、狭隘的心理。

3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信息化条件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造了环境,丰富了内容,让高职大学生们享受到了人类文明的成果,但是互联网信息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又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产生了困扰。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所带来的正负面的影响,加强信息网络化平台的建设,善于应用现代传媒,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环境下的思想教育体系。

3.1加强校园信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化,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思想引导阵地,引导高职学生从信息化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一是建立思想理论专栏,介绍国内外政治时事、介绍党的知识和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的精神。二是校园新闻栏,全方位的报道学校各方面工作和高职学生关心的事情。三是开设校长信箱,了解高职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3.2全力构建生生、师生双向安全互动平台

信息网络实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由传统的客观世界,一分为二,使得大部分的交流变成虚拟的网络世界,面对这种新的变化,学生管理的工作为适应新的变化,应该创新管理方式,了解、掌握学生新的活动阵地,并融入其中,要求构建生生、师生双向安全互动平台,时刻了解、关注学生的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相应的引导。

3.3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