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学策略与建议(合集7篇)

时间:2023-08-28 16:30:22
教学策略与建议

教学策略与建议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新问题 教学 实施建议 策略

0 前言

本文针对于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首先,详细地分析和研究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主要通过营造开放性的环境,拓宽教学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研究了通过采用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1 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

1.1创设开放性的良好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早就已经淘汰了传统的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达到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为目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树立开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有着跟学生平等的思想位置,教师才会跟学生更容易相处,更能多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身心情况,再对学生进行提出指点和帮助。进而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数学开放性教学实施的重要的前提。

1.2 拓宽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开放性教学,教师应该进一步拓宽现有的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更为全面的数学知识,并且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渐地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宽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开放性教学的效果。二是,由于初中数学教材不是一年一更新的,进而在实际的教师中,很多较为先进的数学知识学生是学习不到的,因此,教师应该有选择性的挑选这些这样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能够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1.3 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重视开放度

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开放的度。所谓的开放度主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数学问题进行怎样的开放教学?问题开放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只有充分地把握开放教学的度,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自由地去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较为轻松和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4 有效运用合作教学法

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作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需要通过与其他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去解决,能够进一步促进开放性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初中数学开放性教学中,教师采用合作教学法的主要依据就是,在完成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不是依靠一个学生的力量能够完成的,在有限的课堂学习的时间内,学生需要与其他的同学一起合作去完成,这样才能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对于这棵树也有要求,需要树的底部能够达到,但是顶部不宜达到,并且教师布置3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说明测量需要哪些工具。二是,在请在图1中画出测量的示意图。三是,设树的高度为x,请用所测数据求出x。教师通过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去完成,能够实现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效果。

图1

1.5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完成的,并且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应对问题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所想的解决方案就不会跟随着老师的解决思路走,会另辟新路,最终找到解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事物作为素材,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疑点,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合理地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思维潜力,促进学生的长远进步。

2 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

2.1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比较难于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会对学习数学产生非常大的厌烦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开放性问题教学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了解数学,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运用有效的思维方法去学习,去思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2.2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众所周知,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就是那些不确定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学生需要运用多种资源和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解决。在这个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新旧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联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于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开放性教学的策略,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许建羽. 浅析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J]. 消费导刊,2009(04).

[2]闫保英,李俊永. 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3]孙青.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我见[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06).

[4]林国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互动[J]. 科技创新导报,2011(07).

[5]符美权. 基于新课程的中学数学开放性教学模式探索[J]. 改革与开放,2009(06).

教学策略与建议第2篇

初高中地理教学产生衔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其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有很大差异。初中地理课程主要讲区域地理,强调对区域地理事实现象的客观描述,由于知识较为浅显,多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进行逐一讲解;而新课标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深度、广度、难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侧重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的原理、规律、方法的重点解释,对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很多初中学校虽然开设了地理课程,但对地理学科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课时少、占课现象普遍,致使学生课上松散,甚至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地理教学效果低下。最后,当前我国初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初中生地理基础较差。很多地理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对中学地理课程缺乏严谨、科学的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也无从谈起。由于上述情况,使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地理学习阶段后,难以快速地适应新的、更高的课程要求,从而使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变得更加困难。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和建议

1.深入研究和把握新课标教材内容

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框架一脉相承,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也存在必然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实现中学地理课程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抓住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点。在高中地理教学前,可以先带领学生有系统、有重点地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为学生接触和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统一起来,要注重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使学生明确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地理学习的热情和持续性。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把控,有效降低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难度,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相比于初中地理知识,高中地理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学校具备空间思维能力、读图析图能力以及理解记忆能力等。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首先,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读图析图训练,增强学生从地理图像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其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对有关地理问题进行分析、描述和探讨。然后,还要强化对高中生的理解记忆能力的训练,摆脱初中阶段养成的依赖形象思维与机械记忆的习惯,引导学生使用抽象思维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理解型记忆和应用。此外,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其减少负担,增强学习信心。

3.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与建议第3篇

相当部分的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缺乏信心,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表现为单词记不住、课文听不懂、练习做不好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笔者仅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在讨论影响有效性的诸多因素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无论是教育部、专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还是一线的优秀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都一再呼吁要给学生减负,尤其是要给小学生减负。减负的途径很多,但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真正能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课堂教学又是现今基础教育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便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是指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是相匹配的。课堂教学要有效,首先必须了解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只有深刻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才知道日常教学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这样。有效教学才有可能获得起码的保证。

根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论述,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小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初级能力;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丰富社会生活经历、开阔视野、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与其一般的认知能力(主要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和意识到的东西,以及思维、记忆、感知、识别和,分类等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在四五岁时就表现出运用肢体语言、询问及语码转换等交际手段的能力,具备和发展了猜测、因果推论、联想、归纳、分类、概括和想象等认知策略,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以上内容表明: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才是培养初步的语感以及用英语交际的初级能力。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很重要的所谓词汇、语法等知识性的内容不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目标。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相关目标,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水平,在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教师教态、作业布置等各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保证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尽可能匹配,即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1 备课环节。

笔者一直强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课程标准与学生之间“架桥”。因此,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即:要认真解读课标,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全面了解和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意图,确定教学目标与局部重点难点;要不拘泥于教材,还要拓展教材;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理解英语,创造语境使用英语;同时还有必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 教学设计环节。

这个环节涉及的方面较多,只谈一点: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明确。比如,听的活动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但并不容易做好。很多教师在设计听的活动时没有层次感,而且听的目标也不明确。这样听完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理解。有位教师这样设计:让学生针对购物主题的情景内容听四遍,三遍听和一遍试听,每一遍听的目的不同。第一遍听有哪些人物,第二遍听买了什么,第三遍是标出物品的价钱,最后一遍让学生整体试听,理解故事。这样的设计基本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有些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不强,甚至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单词Chinese book、Englishbook、school bag、notebook的拼写时,要求学生用身体的运动写出单词的字母,有的学生显得很兴奋,而有的学生纯粹是在那里乱扭。这样的活动看似热闹,却不能起到强化单词拼写的作用,属于“无效教学”。

3 情景创设环节。

相当多教师已经知道教学中交际情景创设的重要性,但也要注意有效性问题。如,有一节关于教授购买衣物的话题,教师让学生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制作“衣物图片”,而仅在临下课前几分钟让学生用做好的图片开展购物对话练习。由于整节课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用过多的时间进行非教学目标的活动,从而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情景创设时不仅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性、趣味性。还要考虑活动的可参与性和效率性。

4 课堂演示环节。

课堂演示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呈现新知识、示范新活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动作演示、实物或图片演示等。要保证演示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两条基本原则:明确性和准确性。明确性指的是演示的目标要明确,而且要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明确看清你的演示过程。准确性指的是演示的内容必须无误、没有歧义。曾有位教师左手拿支铅笔,右手拿支钢笔,举起左手的铅笔问学生“What’s this?”,举起右手的钢笔问学生“what’s that?”。这样的演示无异于告诉学生“this”和“that”的区别就在于“左”与“右”的区别,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他的演示就属无效。

5 母语利用问题。

经常有教师问:课堂教学是不是必须完全用目的语(英语)教学才算有效?在教学中,我们有一条基本原则叫“控制利用母语原则”。具体来说: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使用多少目的语算合适并无固定的标准。而是取决于学生的水平、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等诸多因素。根据这个原则,如果学生各方面基础较差,教师在开始阶段就不能大量使用目的语教学,而要较多借助母语,逐步渗透更多的目的语表达法(可参考“三明治”教学法)。反之,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则可以大量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

6 课堂提问与评价问题。

为了检验教学进展情况等,教师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并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教育学家罗

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创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学会理解学生想法,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激励他们。落实到具体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相应难度的问题。其次,在发问时要先面向全体。然后再面向某个层次的学生。第三,不管学生给出什么样的答案,教师都要尽可能地给出积极、鼓励性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7 课堂操练环节。

在小学阶段,针对句型、对话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操练是必须的,但要有两条基本原则:句单位教学及循序渐进。所谓句单位教学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力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没有句子、语篇等支撑的孤立的单词在现实交际中是没有意义的。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操练中要根据学生水平和要操练的内容,先旧后新,以旧引新,先简单后复杂。先全体后个体。曾有个教师在操练中忽视了循序渐进原则,一味地想赶进度,结果有几个较长的句子,学生始终无法掌握,念不整齐,理解不透,大大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程以及操练的有效性。

8 课堂教师语言问题。

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明易懂。简单明了的指令语能够使教师讲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相对增加。特别是在组织较复杂的游戏、操练等活动时,指示语更应当简单和明了,必要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可参考“TPR”的一些好的做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策略与建议第4篇

【关 键 词】吉林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保障措施。2012年3月5日,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9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师工作大会,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011年末我国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从解决“有学上”的问题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对义务教育战略目标做出了前瞻性的调整。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成为了抬高底部的重点工程,其中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又成为了主要制约瓶颈。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关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性任务的实现。

一、调研概况

调研组于2012年5月选取了吉林省两个市(州)共计20所中小学(其中城镇优质初中4所、优质小学5所,城镇薄弱初中3所、薄弱小学4所,农村薄弱初中2所、薄弱小学2所)进行了问卷和调查表法调查。共计实地调研20所学校,回收学校调查表20份;发放教师问卷412份,回收有效问卷403份,有效率97.8%;同时召开三场座谈会,访谈教师20名。并通过网络获取了2010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2011年吉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吉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提供了《吉林教育统计年鉴2010》及《吉林教育统计年鉴2011》。通过获得的这些数据,用excel和spss进行了吉林省与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方面的全口径分析。

二、问题分析

通过全口径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吉林省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五个维度十个问题。

(一)数量结构:教师年龄结构失衡

表1 小学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比例比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及《吉林教育统计年鉴2010》测得。

表2 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比例比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及《吉林教育统计年鉴2010》测得。

从表1、表2在与全国教师年龄结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省义务教育阶段30岁以下教师比例过低。

表3 调研学校教师年龄结构比较

通过表3对调研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出,薄弱学校由于近年特岗教师的补充,30岁以下年龄段教师比例要高于优质学校,但50岁以上教师比例明显高于优质学校,年龄结构很不合理。

年龄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学生生源锐减,教师只依靠自然退休减员,造成生师比变小,没有富裕编制使然,这与教师编制标准和不合格教师无退出机制有关。

(二)素质水平

1. 教师学历差距较大

表4 吉林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吉林教育统计年鉴2010》计算得出。

表5 吉林省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吉林教育统计年鉴2010》计算得出。

从表4、5可以看出,吉林省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级以上学历比率农村明显低于县镇低于城市,小学尤为严重。

表6 调研学校教职工原始学历合格率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调研学校教职工原始学历合格率校际间、城乡间有很大差距。造成农村学校教师学历低的原因与农村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期招聘的民办教师学历低(多为初中和高中毕业)有关。

2. 高级教师比例偏低

表7 吉林省小学专任教师职称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吉林教育统计年鉴2010》计算得出。

表8 吉林省普通初中专任教师职称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吉林教育统计年鉴2010》计算得出。

从表7、8可以看出,吉林省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中学高级职称人数比率农村低于县镇低于城市,普通初中尤为严重。

表9 调研学校教职工职称情况

从表9可以看出,调研学校教职工中学高级职称人数比率校际间、城乡间有很大差距。

3. 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表10 调研学校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情况比较

从表10可以看出,经常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比率,城市优质学校明显高于城市薄弱学校、高于农村学校,想用但没条件的比率,农村学校明显高于城市薄弱学校、高于城市优质学校。

在实际调研中,我们还注意到城市优质学校电脑多为人手一台,教师运用网络查阅资料备课已成为习惯,教室大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经常制作ppt授课,学校都有一个很好的网站。而农村学校全校仅有几台电脑,且只有校长室或教导处能上网,教室大都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大都没有对外宣传的网站,教师信息素养低。究其原因,主要与硬件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环境不佳、教学理念落后有关。

(三)专业发展

1. 专业发展环境不佳

表11 比较有效的教师培训方式之比较

从表11比较有效的培训方式的调研中,农村学校的教师把“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当成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可以看出农村学校规模大都较小,有的村小甚至只有几个教师,一个学科只有一名教师或几个学科才有一名教师,能够经常集体备课成了他们培训的第一需求。这样的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极为不利。

2. 专业能力提升有限

从整体来看,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支持两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环境不佳,缺少竞争意识,专业发展内部驱动上表现为发展意愿不强。专业发展外部支持上缺少好校长引领、教育科研开展能力不足、教师培训缺少实效性,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有限。究其原因与校长的选拔任用、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方法掌握、教师培训内容、形式等的整体设计有关。

表12 调研学校课题研究级别比较

从表12可以看出,高级别的课题研究比率城市优质学校要高于城市薄弱学校,明显高于农村学校。

表13 调研学校近三年频率比较

从表13调研学校近三年频率可以看出,城市优质学校要高于城市薄弱学校,明显高于农村学校。

(四)配置管理

1. 教师超编、缺编并存

表14 调研学校生师比情况

2008年3月1日施行的《吉林省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试行)》规定:“普通小学城市: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23.5-26.5,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8.2-20.5。农村: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21.4-25,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9.4-22.6。普通初中城市: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18-20,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2-13.5。农村: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为1:16-20,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1.4-14.3”。

从表14可以看出,多数学校按照省定标准均属超编制单位。但实际情况是,多数学校超编缺编并存,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英语等学科经常缺少教师。

200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07年度OECD各国初等教育的生师比平均为18.19,其中孟加拉的生师比最高,为44.75;瑞典最低,为9.8;中国大陆初等教育的生师比为18.82,高于各国平均水平,在38个国家中列第29位。2007年度各国中等教育的生师比平均为14.61,其中巴基斯坦最高,为41.86;葡萄牙最低,为7.32。中国大陆中等教育的生师比高于平均水平,为19.17,在38个国家中列第33位。[1]

我国现行的是2001年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这一编制标准存在编制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此标准实行以来造成我国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编制大幅减少,致使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中高级职称指标明显偏少。这种现象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对于职称晋升、职业发展前景的基本需要。[2]

2. 教师支教效果不好。目前,我省教师交流主要以教师支教为主。调研发现教师支教整体效果不好,主要表现为城镇学校派出教师质量不高、功利性较强、难于适应农村学校教育教环境,很难被支援学校认可。

城里学校派来的老师,年龄不是大就是小,很少有学校骨干老师。支教时间也不固定,短的就两三周、还有三个月的、一学期的,最长的两个学期。他们不太适应农村教学环境,和我们的老师也不太相处,总体感觉效果不好。(一所农村中心校校长)

3. 优秀教师大量外流。由于农村学校环境较差、待遇较低、缺少发展机遇等多方因素,教师一旦成为省市级骨干教师,一旦成为省市教学优胜者,就很可能被城市优质学校发现、挖走。基本趋势是农村教师往县镇学校流动,县镇教师向市省学校流动。在调研的地区和学校近年来有大量优秀教师外流。

为了防止优秀教师被挖走,近几年来省里、市里举办的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讲课比赛我们都不敢派出最优秀的教师参赛,这也是无奈之举。(S市教育局副局长)

我们市的优秀教师,近年来调往外市的比较多,为防止大量优秀教师外流,我们市调出的教师必须经过主管市长的审批才可以。(L市教育局副局长)

(五)福利待遇:教师福利待遇偏低

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教师福利待遇普遍偏低。班主任津贴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除个别地区有大幅度增长外,其余还都是二十几年前国家规定的12元标准。而大多数城市优质学校由于生源充足,公用经费较多,另外大都有校代可收费幼儿园,这些学校的班主任津贴都涨到了几百元不等,逢节假日都有较为丰富的福利待遇,每年都会有外出春游、秋游等活动。

三、策略建议

目前,随着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施行,我省教师队伍建设城乡间与校际间存在差距在逐渐缩小,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和重点学校政策的影响,这种差距仍很明显。

(一)切实增强薄弱学校教师职业吸引力

1.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0年4月23日,我省印发了《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通过标准化办学的推进,可以让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达到最低标准,可以大大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2. 科学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小规模学校合并后,合理的规模可以为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与机会,促进学校的文化形成。良性的学校文化不但可以增加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成就感,同时也可以成为稳定教师的重要途径。[3]薄弱学校一定要给教师提供事业发展前景和机会,以使教师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给教师更多的自、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的文化氛围,这是吸引和稳定高质量教师最重要的一环。[4]

3. 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总理在《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一文中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关键在各级党委和政府。一个政府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高不高,是不是受到社会的尊重。各级政府务必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当作一件紧迫的大事来抓,千方百计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有发展、受尊重。必须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要关心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农村教师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必要的照顾。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受人尊敬、值得羡慕的职业。

2008年,河北省三河市首先对5所最边远地区的学校教师实行津贴补助制度,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从2010年开始,补助范围进一步扩大,补助额度进一步提高,并实行“公里补助制”,根据学校与城区的距离差别,教师每人每月可享受200~800元不等的补助津贴。

相较其他行业,加拿大教师队伍的工资、福利等优于其他行业,保障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行业的吸引力。2011年,安省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48,000~92,000加元,高于同期加拿大平均工资水平(46,550加元)。[5]

4. 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勿忘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活环境、医疗环境以及子女受教育环境等,这些方面与城市、城镇的差别足以影响整个社会优秀人才对农村教师职业的选择。因此,改变农村教师发展的困境不但需要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更应该加快农村整体社会环境的改善,这才是稳定和吸引农村教师的长久之策。[6]

浙江省义乌市城镇教师大都愿意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除职称评定刚性要求和工资上浮柔性待遇外,最主要的就是那里的农村学校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都不逊色城里了。

(二)积极拓宽薄弱学校教师补充渠道

1. 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的施行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不足,比如特岗教师培训时间少、缺少实践环节。建议特岗教师招聘后,应在城镇优质学校进行一年时间实践。

如,上海市从2011年开始试点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上海组织专家大量提取、筛选、整合、优化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的成长经验,从规范化、可复制、创造性等视角加以反复研究论证,研制出“上海市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包”。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德育体验、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四大领域的18个“经历要点”。培训要求以经历这18个要点的过程或完成18个要点的相关任务为主,把过程记录或结果评定均体现在见习培训手册上,作为培训考核和入职注册的依据。[7]

美国已形成政府支持、立法保障、学校主导、强调多方参与和配合,以新教师的成长和尽快适应为出发点的入职指导体系。[8]

2. 扩大免费师范生招生范围、数量。从2007年开始的免费师范生政策,范围是在6所部属师范院校。而广大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来源又多为地方属师范院校。建议扩大免费师范生招收范围,让该政策真正惠及到县镇以下的广大农村学校。

3. 紧缺学科教师实施定向委托培养。可以市(州)或县(市)为单位作好紧缺学科预测,与地方师范院校实施紧缺学科定向委托培养,打破特岗计划和新教师招聘无人应聘的尴尬,彻底缓解结构性缺编问题。

4. 加强城镇教师支教、从教的人性化设计。2006年2月2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来,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域开展教师交流的只有重庆市、四川省、浙江省、湖南省和福建省。从长远看教师交流是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强制教师交流的不人性化作法。

强制教师流动,忽视交流教师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不仅扭曲了教师上进的原始动力,而且破坏了学校培养师资的激励机制。“削峰填谷”式的教师交流实际上是以牺牲部分教师和名校的利益为代价。许多派出学校担心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流出,影响师生关系的稳定性和学校教育质量。为了避免利益受损,一些学校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受援的农村学校很难得到自己渴望的教师。[9]

调动教师自身主动流动的积极性,将外在的指令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态度和意识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地方政府和学校必须在尊重教师意愿和心理感受的基础上,配合柔性的人性化措施逐步引导,稳步推进教师“定期流动制”。[10]

5. 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除注重教师在职培训外最重要的还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解决好教师的培养问题。为此,要大力加强教师教育改革,改革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脱节的教师教育内容,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警惕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弱化的现象。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诚然,综合性大学加入教师教育行列对于改善教师的学科结构、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都有好处;但由于大多数综合性大学对教师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之众多师范院校盲目升格,急切地想要一下子摘掉“师范”帽子,这更加淡化甚至削弱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特色及其优势,最终使绝大部分师范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处于劣势。[11]

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了要进行18周教育实践的要求。

(三)切实加强薄弱学校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都指出“师德为先”。《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意见》指出:“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四)不断提高薄弱学校教师业务水平

1. 努力提高教师培训实效。加强对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培训从机制到内容、形式、组织的全方位设计,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加强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尽快推进实施全省范围的“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

2. 科研引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2011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指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兴科研”,近年来教育科研的重大意义被广泛认可,其在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各级政府要加强教育科研院所建设,各级教育科研院所要加强对薄弱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方法培训,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 注重薄弱学校校长的遴选和培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总理在《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一文中指出:“只有把中小学校长都培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大有希望。”[12]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改造薄弱学校的最大启示就是给薄弱学校选一个好校长。针对不同的人群,加拿大教师的在职培训内容丰富而充实,尤其是校长领导力的培训对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13]

(五)强力保障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1. 组织保障。建立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领导为组长,协调教育、编办、发改、财政等部门的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

2. 制度保障。破除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障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使城乡教师编制一体化。教育编制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在当前一些地方农村生源下降比较快、成班率比较低的背景下,编制管理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办法。可以将“生师比”与“班师比”结合起来统筹安排。[14]

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

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往往使其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处于极端困难的状态。因此,有必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建立专门针对农村学校的教师流失补偿制度。[15]

3. 财力保障。加大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有限资金的不必要浪费。

4. 评价保障。建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让各地、各校教师队伍建设有章可依,通过评价引领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5. 监督保障。《意见》指出: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公告督导结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注释: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N].中国教育报,2009-11-30.

[2][10]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

[3][6]张源源,邬志辉.美国HTS学校教师发展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5).

[4]刘小强,王德清.美国吸引高质量教师到薄弱学校的新举措[J].外国教育研究,2011(3).

[5]柳絮燕.加拿大教师队伍的培养及启示——以安大略省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

[7]沈祖芸.上海试点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N].中国教育报,2012-4-10.

[8]刘小强,王德清.美国吸引高质量教师到薄弱学校的新举措[J].外国教育研究,2011(3).

[9]田汉族.刚性教师交流制的实践困境与法律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1(1).

[11]刘丹.从芬兰的基础教育看起教师教育大学化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12][14].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EB/OL]. http:///ldhd/2011-09/09/content_1943988.htm.

教学策略与建议第5篇

【摘要】 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对国际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精英人才。在开放和竞争的社会中,双语教学能够使医学生较早地了解国外医学教育的理念、模式与教材,加强国际竞争力。儿科学双语教学的瓶颈主要为师资缺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模式选择和英语大环境的营造等方面。笔者总结近几年儿科学教学经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进行了儿科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努力探索创新适合当前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儿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医学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3]。在高校中采用双语教学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精神,促进双语教学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结合皖南医学院儿科教研室教学实践,笔者对儿科学双语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儿科学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适于双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双语教学的定义,可把双语教学分为3种模式:(1)浸入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入学后就对所有的专业课完全采取外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外语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优质师资,国内大多数院校无法达到。(2)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入学后部分专业课采取外语教学,而另一部分课还是采取中文教学,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全部课程用外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和师资的要求也很高,但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过渡时间的快慢进行调节。(3)保留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只是在部分选择的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其余课程还是采用中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和师资的要求稍低。而具体采用双语教学方法也有多种方式:如讲解和文字材料(教案和板述)全用英文;讲解部分用中文,部分用英文,文字材料全部用英文;讲解和文字材料都是部分用中文,部分用英文等等。结合本院儿科教研室实际,笔者选择了第3种教学模式。

2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医学双语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47]。

2.1 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差 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差,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基本达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但他们的专业英语知识储备有限。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特别是理解和反应能力远不如母语快,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现象,更无法用外语直接进行交流、对话。

2.2 师资力量较弱 师资短缺是影响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教师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与外语能力的教师十分缺乏。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虽然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较低,而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外语功底,却又缺乏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真正符合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十分有限。

2.3 教学方法不灵活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渗透式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采用中文、英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采用英文,但教师上课采用汉语讲解。学生和教师无法真正置身于英语学习的环境,没有学习动力,学生和教师进步均不大,这种模式并不属于真正要推广的双语教学的范畴,只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2.4 缺乏医学双语教学的氛围 绝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在一个被母语包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进行双语学习。如果不是考试、作业、病案分析等硬性规定要尽量多用英文,他们很难接触到英语。因此,双语教学氛围的缺乏使学生很难克服学习中的惰性,更不用说提高学习兴趣了。

双语教学不是在教学中随便加入点英文“作料”那么简单,但也不是要着力培养英语人才,关键还是要因材施教,分阶段分层次地传授英文理念,营造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握紧英语这根重要的“拐杖”。在实际教学中应明确,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专业知识,以便为将来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注重提升英语水平以应付今后日常工作之需。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临床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很难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生临床英语水平的目的。

3 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效果的策略与建议

3.1 加强自身英语水平,以努力实现全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对医学专业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不仅要求他们精通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准确、流利地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平时在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同时,更要在医学专业的原版英语教材的消化吸收中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在进行双语教学时, 用英语授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接受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理念。由于全英语教学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中使用英语,如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授课、英语板书、英语作业、英语命题和答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全英语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全英语教学方式接触专业知识,很容易形成英语思维。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实际的教学案例是保证全英语教学方式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在双语课程开设初期,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使用较为简单的英语词汇,讲授专业概念时采用通俗的例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全英语教学方式。

3.2 采用与原版教材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简单的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用英语授课还不能称之为理想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应有其独特的、与原版教材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宽松的课堂环境,增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双语教学做到原汁原味。

(1)借鉴先进的西方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学到原版教学内容的同时,体验到原版的教学方法[1,8]。双语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灌输型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许多外国学者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值得借鉴。英国学者James Dean Brown指出教师要注意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①非教学因素:如教师的授课热情,与学生的恰当的眼神交流,生动的肢体语言,适当地在教室内走动等;②教学设计:如复习以前的课程,目的清晰,课程内容连贯,例子含义明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总结课程要点等;③课堂管理:如授课简单清楚, 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温馨的课堂气氛,高度地激励学生,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纠正错误等; ④教学手段完备:如多媒体视听觉课件可用可及,有趣实用,有效地使用黑板,教案整洁而且含义清晰等。美国学者Robert E.Slavin对如何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做了精彩的评述。他认为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一种接纳和欣赏全体学生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机会。

(2)采用灵活多样并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用英语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以下是几种美国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①学生团队成就区分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和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当教师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各小组成员分别讨论,直至确信每个成员都掌握课程内容。然后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测试,并将其成绩汇总形成小组成绩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进行比较。②切块拼接模式:美国大学课堂上的切块拼接是通过伙伴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将课文切块,由学生分组阅读,然后各组对其他组进行教学。之后,教师将分别根据各组设计的试题,对全班进行测试,并由出题组评阅答卷,向全班公布结果。③小组调研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各小组在课程章节中选择子论题,然后将子论题分成若干个人任务。在每个小组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形成小组报告,最后由各小组在全班讲述其报告内容。④ 合作预习模式:采取合作预习方式时, 两个学生一组,分别归纳课程章节内容,直至覆盖即将学习的全部内容。这种方法使每名学生都能去“教”对方,而不仅仅是“听”对方讲述。

笔者在《儿科学》课程教学中,组织应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首先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演讲方式,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查找资料,构思、设计方案,资料综合分析,形成文字,多媒体制作和准备演讲,每个人各负其责。笔者采用抽签方式决定各小组的演讲人。这种做法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因为演讲的成功与否会影响到全组成员的成绩。但这种做法使每一名学生都会尽其所能,并在适当的压力下,挖掘出各自的潜能。问卷调查表明,近70%的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资料,50%的学生用6 h以上的时间进行准备,70%的学生希望做演讲的主讲人。 60%的学生认为主题演讲对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90%的学生认为对他们的英语表达有很大的帮助,80%的学生希望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100%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3.3 对原版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内容的处理 选择能够全面反映课程的体系,对知识的讲述准确并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权威性原版教材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的前提。在确定原版教材之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合理的处理教学的难度和广度。为使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结合实际,不断以最新的信息充实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其发展的前沿动态。可参考国外原版英文期刊杂志以及互联网英文信息等不断将最新信息列入课程内容。采用精讲和泛讲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程体系的完整。

原版教材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双语教学面临的课题。一般教师只在课堂上将重要的“框架性”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获取具体内容[911]。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治学能力的培养。在《儿科学》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精讲与泛讲方式。精讲指对重点章节及章节中的重点概念进行精讲。泛讲则指在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之后,把课程中辅助性说明的部分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内容,教师只用较短的时间在课上讲授中心点,辅助于课上提问和课后作业。这样可以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使学生全面了解课程体系,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1)如何在开设双语课程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难以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和进度。尽管他们深知双语教学会给他们带来益处并不断努力,但仍感压力很大。(2)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时内讲解更多的知识,并使学生能够接受。(3)从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双语教师,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机会。(4)改善教学手段,购置与教学配套的英文原版资料,如相关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等。

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相当一部分高校刚刚起步,还需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广大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深入研究、相互借鉴、增强交流、深入探索,在双语教学实践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实现预期目标,为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1214]。

参考文献

[1] Gabriele Kasper.Pragmatic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urrent Developments[J]. 中国外语,2007,3(6):1725.

[2] 司道文,孙金莲,张宇新.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1):26482650.

[3] 刘芳,李何.利用BB教学管理平台开展生理学双语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730732.

[4] 李爱萍,邹原,吴琼,等.七年制医学生生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6):5354.

[5] 李霞.医学双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5):618620.

[6] 李秀娟.双语教学形式与师资配置问题研究[J].药学教育,2007,23(6):3638.

[7] 谢波,包品红.医学院校研究生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1543155.

[8] 余菁,李东培,欧阳丽斯,等.中山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解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比较[J].解剖学研究,2008,30(4):310311.

[9] 王跃嗣,刘凤,魏冠英.高校双语教学的层次性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0):11061108.

[10] 滕诚毅.双语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5):8485.

[11] 吴宜艳,杨志,崔红.结合实际开展双语教学[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5):8788.

[12] 徐燕,李启华,陈学洪.TTS技术在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5):710711.

教学策略与建议第6篇

摘 要 实施有效的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论述了高中体育有效技能教学必须要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积极性为保障,以学生愉悦地参与学习为基础,以技能的延伸学习为途径,并对有效技能教学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中体育 技能教学 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体育有效技能教学已成为一个战略性问题。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体育学科知识和运动技能以及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运动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兴趣,正确、合理地运用技能,体验成功和愉悦,积累运动经验,促进身体能力的发展。

一、有效运动技能教学策略

(一)教学要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

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加快这种学习的进程,加深运动技能实践运用的体验,提高学习的效率,体育课必须是“学得”。这个“学得”,也就是“举一反三”中的“一”,“授人以渔”的“渔”,是学习运动技能的方法。任何方法都必须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掌握,在练习中学,在学练中运用于实战。课堂上服务学生体现在我们要组织好体育教学活动并明确具体的课堂目标,通过具体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体验为主线”,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习,在不断地练习中纠错、体验,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实战运用中的经验积累。从这一点上讲,学生的活动是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下进行的,而不是自由散漫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是整堂课甚至整学期都是三对三、四对四的“斗牛”赛和小场地足球赛,教师要服务到位,学生才能训练有素,有正确的技能动作,形成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教学要以学生的积极性为保障

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训练,而是自身技能的主动建构,外界施加的信息,比如各种动作示范、图解,只有通过学习者主动表象,认真模仿练习,才能初步形成动作概念。每个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他才会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将旧技能和新技能结合起来,去建构新的运动技能体系。如用熟练的体前变向技术突破学生,然后低手上篮,这一系列动作可能会激起学生主动模仿的欲望;教师辅助练习,如在排球对垫练习中,教师用正确、自如的动作完成垫球,并将球垫至恰当的接球位置,可能会使接球学生顺利地完成垫球,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就会主动去学,也就避免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悲剧。

(三)教学要以学生愉悦地参与学习为基础

在通常的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使用单调、平淡、刻板或不透彻、不深刻、缺乏内在想象空间的语言去讲解技术动作。教师可以将运动技术动作中各个技术环节用审美的语言,透彻、贴切地描绘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天性,使他们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心情舒畅、富于情感、主动积极地去反复体验、琢磨技术动作,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迅速、准确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

(四)教学要以技能的延伸学习为途径

从传授体育教学学科特点角度而言,传授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学生从学习技术开始,逐步实现掌握技能的目标。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运动技术现状仍停留在“掌握动作及改进动作阶段”,不能上升为运动技能的自动化,更不能体验到运用技能所带来的运动,造成“学而无获”“学而无趣”的现象。由于受到教学时数的限制,因而参与体育课外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是熟练和巩固技术,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有必要的现场指导,而现场指导的重点是班级的体育骨干,只有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技术指导才能更加切实有效。

二、实施有效技能教学的建议

(一)要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有效技能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质疑。首先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鼓励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交流”;其次是体育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最后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二)要明晰目标与精选内容

要明晰教学目标,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其发展。体育运动项目如各种球类、田径、体操等仍然是我们的首选内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要进入课堂,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好“教材化”处理,如何做好“用教材教”,决不能把体育课的根本――运动技术的掌握丢弃,否则我们就失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真正价值。

(三)要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开展学法指导,要坚持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学生体育实践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将“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有效引入课堂,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四)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的评价机制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并明确体育新课程评价理念,努力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和进取作用。强化学习过程评价,用终结性评价指出学生应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不能出现“为运动技能而教,为运动技能而学”的现象,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功能,来开展运动技能的教学。

参考文献:

教学策略与建议第7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幸福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05-03

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承载者,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幸福”。为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推动者,为学生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那么,历史与社会课教师该如何让“幸福”走进课堂呢?

一、课堂情境设置

1.以疑设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精心设计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例如,在讲到西安事变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实行‘兵谏’,最终为什么还是没有杀掉反而把他给释放了?”再如,讲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人说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巧妙的问题设计,充分的合作探究,吸引学生争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轻松愉悦地完成教学任务。

2.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景。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尽力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历史电影片段,创设历史情景,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利用相关影片片段导入新课,再现“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杨虎城对进行劝说和“兵谏”的大致过程,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西安事变”的重要意义,还拥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他们的心理得到了一种满足。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情景中,也能激发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求知欲。

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渲染情景,创造气氛。在讲到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件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背井离乡的悲愤之情,进而展开学习探究,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情景。在课堂上,教师的情感可以借助生动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学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学科的热爱。

如讲黄海海战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志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绝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是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在黄海惊涛骇浪中。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动,感受到了历史上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感受到了邓世昌为国献身的无畏精神。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生动的语言带领下进入当时的历史情景,从而进行积极地思考。

二、善用历史图片

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冲击,印象就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再现历史场景,就显得十分重要。历史图片是记载和描述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运用历史图片,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增强观察、分析能力。所以,在历史课堂中,强调历史图片的史料价值,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如在讲《》一课时,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图片,问:“你们如何看待?你们认为能不能因为‘’就否定?”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影集、录像,回想不同时期的历史功绩,从而形成了对的正确评价和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的知识迁移,是学生内化的知识。又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通过播放《甲午风云》影片,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认知中国的落后、被动与挨打的史实,认识战败的原因。

三、适当进行课堂辩论

历史与社会课堂的辩论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即一般性辩论和专题式辩论。一般性辩论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些历史现象产生疑问并发表议论时,有人附和,有人反对,这是带有很大随机性的辩论。它没有固定的人数,也没有一定的规则,是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观点的对立而自发产生的,它主要依靠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灵敏的反应能力。

例如,“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贡献大?”“唐朝的科举考试重视考诗赋是好事还是坏事?”“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岳飞在抗金彻底胜利之前班师回朝该还是不该?”它一般不能分出高低胜负,只是为了激活历史课堂,从而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服务。

专题式辩论是历史与社会课堂辩论中最有意义的辩论方式,它是教师有组织、有准备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按预定的程序来进行的。一般来说,正反双方的四个辩手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还有各司其职的主持人、计时员和评审员。它实际上是一种由辩论双方围绕同一个辩题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抨击对方观点的一种团体演讲比赛。这种辩论,由于双方当面交锋,短兵相接,因此,它最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容易对观众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秦始皇是一位杰出的帝王还是有名的暴君?”“北宋和辽国签定澶渊之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对于这样的专题式辩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辩论时,力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并讲究辩论技巧,以理服人。

教师在点评总结时,应该以鼓励性、赞赏性的语言为主,对辩论中的精彩之处更要特别加以肯定,借此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对于辩论中出现的明显史实错误、逻辑错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错误也要加以甄别指明,教育学生要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只有让辩论进入课堂才能让这一教学形式产生质的升华,才能真正激活历史课堂。

四、让课本剧走进课堂

课本剧就是把课本中的一些故事情节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以达到让学生加深理解的目的。课本剧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活化历史课堂,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很多可供挖掘整理的素材,可以设计成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