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合集7篇)

时间:2023-08-21 16:58:08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第1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让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使人们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经济科学。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奥地利经济学家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并经由其继承者庞巴维克,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当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大危机的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凯恩斯所提出的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展开的,其基本假设有以下三点:(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德逊强调:“居民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中的个体单位,而研究由个体单位构成的整体。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则强调说:“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会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研究现有资源为什么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户与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怎样决定,个量分析就是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对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的分析就属于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单位消费的总和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假定社会经济制度是既定的,它们不探讨和考察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而只分析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只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法。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这两个领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对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不过,近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凯恩斯主义学派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

总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先后形成,但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选择——资源配置。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花球.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第2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F015;F0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07-02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让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使人们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经济科学。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奥地利经济学家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并经由其继承者庞巴维克,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当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大危机的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凯恩斯所提出的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展开的,其基本假设有以下三点:(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德逊强调:“居民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中的个体单位,而研究由个体单位构成的整体。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则强调说:“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会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研究现有资源为什么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户与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怎样决定,个量分析就是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对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的分析就属于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单位消费的总和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假定社会经济制度是既定的,它们不探讨和考察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而只分析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只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法。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这两个领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对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不过,近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凯恩斯主义学派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

总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先后形成,但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选择――资源配置。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花球.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第3篇

宏观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论略

摘要:把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划分为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然后阐释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本质区别和联系。从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核心理论等不同方面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都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资源配置的选择,对正确引导初学者认识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马克思称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但由于重商主义者研究的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其内容也只是一些政策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只能说是经济学的早期阶段。

2.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是指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是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古典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是自由放任,让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使人们在追逐自己私利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分配。古典经济学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独立体系的经济科学。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奥地利经济学家K.门格尔、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并经由其继承者庞巴维克,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1890年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他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4.当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当代西方经济学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空前大危机的背景下,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著作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凯恩斯所提出的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基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形成了当代宏观经济学体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展开的,其基本假设有以下三点:(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间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消费者)与厂商(生产者)。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作为消费者的居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的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亨德逊强调:居民与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不研究经济中的个体单位,而研究由个体单位构成的整体。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则强调说:宏观经济学考察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源的最优配置会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研究现有资源为什么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怎样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以及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引导和支配居民户与厂商行为的是价格,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所以,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6.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怎样决定,个量分析就是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例如,对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的决定的分析就属于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总量分析就是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例如,国民收入是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消费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单位消费的总和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同

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相互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怎样才能使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是互相联系、相互补充的。只有把它们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经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假定社会经济制度是既定的,它们不探讨和考察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后果,而只分析在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制度和价值判断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只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实证描述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法。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围。

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微观经济学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然而,这两个领域曾一度界限分明,对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论。不过,近来这两个学科已逐渐融合起来,因为经济学家们已经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诸如失业和通货膨胀这类属于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问题。如凯恩斯主义学派用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来解释宏观经济问题,新古典综合派也接受了这一基本观点,并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综合在一个经济学框架之内。

总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虽然先后形成,但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选择――资源配置。在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区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花球.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厉以宁.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崔冬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41-42.

宏观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个体的行为及运行规律的科学。经济社会个体的总和构成经济总体。因此,由个体的一般规律就有可能得到经济总体的一些规律。

一、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分析了市场的需求、供给、供求均衡及供求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对应需求曲线D为负斜率。供给定理是对于经济社会的大多数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正向关系。对应供给曲线S为正斜率。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向左平移。市场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不应求,价格会上升。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作用的调节趋于均衡点E,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Q0。如图1所示。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使需求或供给变动时,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改变,对应的均衡改变。如消费者收入增加,对于正常品而言,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为D1。均衡点为E1,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如图2所示。再如,生产成本下降,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为S2。均衡点为E2,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如图3所示。

二、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对宏观问题的解释

从图2可以看出,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1。由于经济社会大部分商品属于正常品,就经济社会整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会不断提高,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不断提高;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1。均衡数量一方面是生产者的供给量,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在这里不考虑新产品的出现和旧产品的退出,只考虑现有产品。供给量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需求量增加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上升。

从图3可以看出,当生产成本下降时,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2,均衡数量由Q0增加到Q2。说明生产成本下降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引起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在经济社会中,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一般是上升的。如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成本下降高于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引起的成本上升,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同时伴随价格水平下降。

三、由微观经济理论到宏观问题的结论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消费者收入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但提高消费者收入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削弱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使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

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汽车等等,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在供给量增加而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价格也不断下降。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各种物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价格水平也随之上升,如奢侈品、食品、旅游产品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第4篇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链重组;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可以对应为产业链的问题。本文从产业结构微观结构的视角构筑理论模型。分析在产业结构以产业体系进行划分的基础上,产业结构与产业链之间的关联,从而进一步阐述产业链重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效果。并就产业链重组方式与机制进行分析。

一、 产业结构的微观结构

1. 以生产体系划分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演变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许多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他对57个国家作了截面分析后得出,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与生产结构的高变动率是相互关系的。罗托斯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经济部门依次更替的结果。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是经济学家研究产业结构的经典研究方向。我国的经济学家在研究产业结构时,也多以三次产业分类法来划分产业结构。

但从微观角度看,产业结构并不仅仅表现为三次产业的简单数量比例关系。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划分产业结构,即围绕关键产品划分不同的产业体系,把一个个产业体系看作产业结构的微观结构。宏观的产业结构是不同微观结构的叠加。以产品为核心的生产体系构成了产业结构的微观结构。而微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也会影响到宏观结构,并最终影响到三次产业体系的调整变化。

由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也就不仅仅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上。同时也表现在不同产业体系中,围绕核心产品的微观调整。具体而言,就是反映到产业链的调整。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链的重整和优化,微观的产业体系通过创新实现升级转换,达到了产业体系内的结构性调整。不同产业体系围绕不同产品进行调整的叠加,广泛调整的结果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而可以通过产业链的重组,推动并达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2. 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产业体系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作为系统,其组成的要素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构成产业体系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及联系方式(芮明杰,2005)。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实际上就要研究产业体系内的各种关系。

将产业结构按照不同关键产品划分为不同产业体系,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产业内深层次的联系及联系方式:例如,中间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到最终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整个循环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消费需求的影响、供给因素的影响、环境政策的影响等。

产业体系是一个一个围绕最终产品的生产网络叠加形成的。最终产品是由一个一个企业生产的。产业体系就是一个一个围绕着最终产品叠加起来的复杂系统。它们之间互相有交叉,互相为自己所在的产业体系和其他体系生产配套。叠加出一个复杂系统,从宏观上看,这个复杂系统就是产业结构。过去按企业生产的相同性划分成不同产业。从产业体系关键点来看,产业体系的关键点是体系中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拥有最终产品的核心技术、制定产业体系的生产标准,集成产业体系中的其他配套企业,并带动整个产业体系的创新。其余配套其余围绕核心企业成为一个网络体系。核心企业的技术、工艺、产品发生变化,会带动其所处网络发生变化。无数个小的网络发生变化,最终会传导到整个体系发生变化。即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核心企业的创新并传导到配套的企业其他企业,其动力源于竞争和需求的存在。故核心企业所处网络发生的变化也是由竞争和需求推动。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市场机制通过需求和竞争,导致技术进步。

3. 微观体系中反映的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从微观产业体系的角度看我国产业结构的问题,就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仅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失调,更反映为一个个围绕关键产品的产业体系内部微观结构的失调。产业结构的问题,均能在微观体系上得以反映。

从微观生产体系上看,我国的企业大多是产业链的配角,在价值链上处于被支配地位。跨国公司因拥有核心技术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加工阶段。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也难以成为价值链的主导。具体到微观产业体系上,就可以看出,在围绕核心产品的产业体系中,作为核心的企业很多都是跨国公司。我国企业,包括一些在规模上较大的企业,也仅是跨国公司的配套厂商。这些大企业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知识外溢等方面均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在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中较为被动,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主要凭借自然禀赋和劳动力要素优势参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而无法成为产业链的核心。部分企业虽然在技术、创新上确立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缺乏产业链的集成能力,无法有效整合产业链,为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制定标准,并带动产业链企业的协同创新,故而也难以成为产业链的核心。

我国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强、能够承担产业体系核心、具有较强集成能力的核心大企业。这些核心大企业能够开展自身的创新(包括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标准的创新等),并通过知识的外溢带动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创新。除此之外,核心企业还能制定产业链的创新标准,提高产业链创新的效率,加速产业链的提升。另外,核心企业还能通过引入新的产业链上配套企业重组产业链。新引入的配套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配合核心企业的各项创新。无论是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链上原有企业的创新,还是引入更具创新能力的新配套企业,都能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使产业链整体向更高价值的上方移动。

这些微观产业体系的变化,将在宏观上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的均衡,随着微观产业体系的优化,逐渐发展为高水平的均衡。我国只有培育出一批本土的系统集成商,才能够带动一个个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以微观体系的升级转换带动宏观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宏观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 产业链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链是产业结构的微观结构。微观变化必然导致宏观变化。产业链重组,是产业链构造方式进行了改变,产业链上企业数量、产业链关联者及关联方式的改变。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的分工方式使落后企业被淘汰。从宏观上就表现为淘汰落后,提升产业结构。分工合作的重构,对链内企业产生了淘汰、维持和发展的变化,最终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结构性调整。

1. 产业链的重组可以改变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创新可以推动产业链的重组,使产业链上企业进行升级和优胜劣汰。不能跟上创新节奏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同时出现新的企业加入产业链。一般情况,在创新过程中被淘汰的企业是产业链上缺乏核心技术、价值附加值比较低的低端企业。而新加入产业链的企业,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创新能力强、甚至拥有突破性新技术的企业,有些新加入企业甚至通过创新产品成为产业链上新的核心和集成者。这类企业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可以获取产业链上的最大价值。由于产业链上的企业往往集聚在核心企业周边,在地域分布上呈现为以产业链集成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产业链的重组,将会通过核心企业的辐射,改变该地区产业集聚状况,从而改变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2. 产业链的重组是企业创新的一个内生过程。产业链重组的原动力来自于企业的创新,尤其是作为产业链集成者的核心企业的创新。集成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使产业链的标准发生了改变,链上企业围绕集成企业的标准开展更为有效的创新。在创新过程中部分创新能力差的企业被淘汰、部分拥有新技术新知识的企业加入到产业链中,从而推动了产业链的重组。

产业链的重组在价值链上表现为价值分布的改变。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在价值分配上处于主导地位,分享了价值分配中的较大部分。其余企业只能在价值链上处于低端。产业链上企业在价值分配上的竞争也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价值链上占据更为主动的地位。

三、 产业结构的关联方式表达为产业链

产业结构的连接方式可以表达为产业链。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也可以表达为供应链和价值链。产业结构一是比例关系,一是连接方式。产业链是从连接方式的角度刻画了产业结构。改变产业链连接方式,就改变了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从宏观方面对产业体系的分类。产业链可以从微观上表达产业结构的联系方式,是产业结构的微观组织形式,表现了从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和整个过程的分工协作关系。

上图表述了产业结构与产业链的关系。整个产业体系由不同的产业模块通过分工合作联系在一起。两个产业模块之间的交叉点,从宏观上看,是投入产品在产业体系中的交集,即可以看作是同一投入产品生产出不同的产出品;从微观上看,可以看作同一企业为不同产业模块提供服务。从宏观角度,这些点在横向上构成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从微观角度,这些点在纵向上形成了产业链。

核心企业通过自身的创新进行产品升级,或者进行产品革新。两者的区别在于,产品升级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改良和优化;而产品革新是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无论核心企业的升级还是革新,都会通过合作网络和产业链关联使配套的小企业变化。

与此同时,产业链也通过重组和重构两种方式发生变化。产业链重组是指核心企业产品升级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的技术进步,不能跟随核心企业创新步伐的落后企业被淘汰,部分新的企业进入产业链;产业链重构指核心企业通过革命性的创新开发出全新的产品,产业链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化。甚至部分新产品是由新的核心企业研制开发出来的,核心企业本身也发生了变化。更多新的企业进入到产业链中,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创新标准、价值分布都重新布局。无论产业链的重组还是重构,产业链变化本身也会通过连接方式的变化而改变产业结构。

综上,在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两个层面,均能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宏观上,核心企业通过自身产品升级和产品革新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结构上,产业链的状态影响到传递效率和连接方式,从而影响产业结构。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核心企业重整产业链的引发和推动的。核心企业重整产业链,带动了了产业链上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了产业链的创新效率。产业链的改变,从宏观上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了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可以通过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链重组来进行。

参考文献:

1. Alchian, A.A.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58(3):211-221.

2. 范剑勇,石灵云.地方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浙江社会科学,2008,(5):35-45.

3. 高伟凯,徐力行,魏伟.中国产业链集聚与产业竞争力.江苏社会科学,2010,(2):80-88.

4. 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5. 刘明宇,翁瑾.产业链的分工结构及其知识整合路径.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92-96.

6.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 史卫,张学志,苏良军.经验效应和规模效应.广东社会科学,2010,(5):44-50.

8. 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0).

9. 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4):36-43.

10. 颜克益,芮明杰,巫景飞.产业集聚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57-67.

11. 郁义鸿,管锡展.产业链纵向控制与经济规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2. 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中国工业经济,2005,(11),35-45.

13. 吴勇志,张玲.新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整合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以联想集团为例.现代经济探讨,2013,(12).

14. 安宁.黑龙江省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0.

15. 张弛.基于产业链治理的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1.

16. 耿亚新.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构建研究.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7.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11.

18. 王雅俊.模块化视角下的服务型工业化研究.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19. 刘志坦.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11.

20. 卢国懿.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位论文,2012.

21. 任勇.矿业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西北大学学位论文,2008.

22. 何官燕.现代农业产业链组织创新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8.

23. 刘慧波.产业链纵向整合研究.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9.

24.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5.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

26. 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产业经济研究,2006,(3).

27. 李心芹,李仕明,兰永.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28. 周新生.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广东社会科学,2006,(4).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政府主导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组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战略的路径与自主创新研究”(项目号:10AZD006)。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当前,各个高等院校在进行经济学讲解中,都采用了把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分开讲解的方式,微观多置于宏观之前,这主要是沿袭了凯恩斯以后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流派的做法。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化解社会中不同利益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主要关注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大区别,但是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1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差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科,很多教材甚至把他们编著在同一本书里,但是两者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基本假定具有较大差异,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假设分别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和完全信息,总体是承认市场的完善性,反对政府干预;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政府具有调节经济的能力。

其次,研究的内容看,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和两个主体(企业和消费者)来进行论述的,主要研究的是最为基本的单位,居民、厂商、市场等个体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立足于经济体整体,把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规律。两者的研究对象的差异,导致了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的方法,考察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宏观经济学由于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

最后,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核心理论差异很大。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的配置问题,研究市场经济如何使得资源配置优化,进而增加社会福利,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为价格理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其它内容都是围绕价格理论展开的,微观经济学体系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主张政府不要对经济进行过多干预。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使现有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较好地保持经济稳定和增长,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它内容也是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这一核心理论展开,并指出市场不能完善地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进行政府的有效干预。

2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相互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也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首先,两者研究的目的都是探究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使得整个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其次,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内容上存在相互联系和补充,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如何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是研究资源是如何被充分利用的,因此两者的研究内容缺一不可,缺失一个那么整个研究就会不完整,单一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最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很多研究方法和思想,而宏观的很多内容必须依赖于对微观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同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经济学,不进行价值判断,只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描述。

3 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着很多差异,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总的来说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科学和教学体系中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两者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要在讲解其中一门课的时候,有意识地涉及另外一门课的相关内容,比如我们在讲解微观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时候,应该提及到宏观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增长时要应用此函数。同样,我们在讲解宏观经济学时,也应该对相关的微观内容进行引用和比较,对两者内在的逻辑性给予必要的阐释。

由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地方具有统一性,因此很多微观创立的思想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均衡的思想,是贯穿经济学的一个主要思想,它是由微观经济学所创立的,但是在宏观的很多内容研究上都得到了使用,尤其是在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上,均衡思想被大量应用,这样在讲解时,最好能够把均衡思想在微观经济学的使用和在宏观经济的使用对比,联系起来讲解。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有联系,在很多方面也有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两者之间比较大的区别详细进行阐述,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建立起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比如,微观经济学先是提出了几条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对整个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他本身具有更为浓厚的演绎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时,是对已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总结,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更偏向于归纳性的思考体系,这两种分析问题的差异在学习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第6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快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41-02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财经类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不足,对此国内相关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我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教学过程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以往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课堂支配者的角色。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提问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②教学内容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方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往往注重抽象理论分析,突出对学生运用公式与图形解析教材习题的应试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普遍不高。③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接受性较差。就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而言,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性

1.互动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转变教师单向知识传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变单向知识传播为双向的知识交流与互动学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发提问、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实践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源于现实世界,课程教学应体现实践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能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3.可接受性。课程教学方法要保证能够被学生乐于接受,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教学方法要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与把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快乐的情绪,乐于学习,乐于参与,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启发式教学强调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教师交流,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2.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案例式教学强调以现实世界的经济事件为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载体,通过对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善学习的效果。

3.以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快乐式教学法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在把握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综上,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四、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基于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提问式教学与互动性。提问式教学是指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时,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得以形成。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主动设定问题、主动学习,遇到困难时再寻求教师的帮助,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动与交流。

2.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推论式教学强调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原理时,如果该原理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存在逻辑关联,教师可以采用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已经学习过的微观经济学相关原理中推导出新的理论或结论。推论式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逐步演绎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使学生与教师的逻辑思维在理论推导与证明中相互融合,改善教学效果。

3.参与式教学与互动性。参与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实施过程表现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布置研究问题,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形成研究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在“双重互动”的基础上,教学效果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4.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讨论式教学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不同的小组,围绕教学内容,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辩论、质疑,形成研究结论;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互动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案例式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理论分析、轻联系实际的根本缺陷。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案例本土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选取要坚持本土化原则,一方面是由于本土案例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近,便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本土案例具有与国外案例不同的体现形态与价值取向,本土案例的采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2.案例来源多样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来源要体现多样化原则。案例的确定当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主设计,但不能单纯由教师进行设计,而应坚持来源多样化原则。案例可以从历史典籍中选取,也可以从热点时事中选取。对于不同来源的案例,教师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适当改造,以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3.案例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要体现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案例关联性原则强调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不能仅仅由于提高学生兴趣等原因,忽视案例关联性,盲目引入案例式教学;案例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不能因为针对某一知识点,而采取过于简化现实事件的抽象案例,案例要有综合性特征,以更好地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4.案例创新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类似,需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案例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要求案例本身的新颖性,而且包括分析角度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学习微观经济学从根本上需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应强调分析方法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以更好地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

六、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乐教学法以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为实施前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应试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化、由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化。快乐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快乐教学法,要注意从以下环节入手。

1.研究学生心理,把握学生需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凝练学生的兴趣点,做到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精心选择教材,认真设计课件。好的教材是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建立以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3.创新课堂组织,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快乐学习应与创新性的课堂组织相结合,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主动表现,教师应予以鼓励,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4.优化考核体系,实践素质教育。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考核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在快乐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微观经济学考核体系应加以优化,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考试试卷的设计与考核方式的设定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拟定考察内容,采用论文、报告、课程讨论、研究设计、书面考试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交流学习体会,完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要求,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探索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组织方面,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践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单纯讲授为主,学生接受性差。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快乐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经济学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综合性改革是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7,(10):135-13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11-13.

[3]项锐.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经济师,2012,(1):147+151.

[4]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4):108-109.

[5]张玲.微观经济学教学探讨[J].商业经济,2012,(6):120-121.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第7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总结、抽象和概括,基本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市场化改革必然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学生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劣,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先进性。但是,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实践中,微观经济学是学生最头痛的课程之一,学生挂科率较高。

以我院2018年财务管理专业某班成绩五段分布表为例,学生的期末微观经济学成绩并不理想,该班总人数39,及格率只有66.7%,成绩偏低。从评卷过程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肤浅,客观题学生能较为顺利地作答,但主观题回答正确率和完整性偏差;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15分的材料分析题普遍只能得6-7分。

一、微觀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一)从学科地位来讲,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基于资源稀缺基础上探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使用的学科。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主要研究经济个体如:消费者、企业等微观个体与市场均衡价格形成有关的经济行为,因此又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许多定理、方法和模型,都是对现实市场经济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1]。课程内容包括各市场主体的生产消费目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及不同市场条件下达到各自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策。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主干课程,是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在经管学院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基础主干课程地位。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经济类学科如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的基础。

(二)从学科性质来讲,微观经济学注重实践性

微观经济学是实践性学科,经济学的美妙在于它的理论,经济学的力量在于它对现实问题的应用。[2]微观经济学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考察较多。微观经济学专业名词多、图表多、公式多,定理的推导需要借助多种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不能仅限于知识点和定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应更注重培养其应用知识点认识现实经济现实的能力。杜威曾经说,科学不仅是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其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即原理形成的思路和过程更为重要。实训教学是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学生通过充分参与活动,探求知识获得体验的教学模式。[3]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推导过程是经济学家寻找发现和验证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获得路径,自己亲自去“探求”基本原理,重现理论的形成过程,这样能够防止学生出现“高分低能”和思维僵化等问题。

(三)从学科发展方向来讲,微观经济学发展趋势是数理化、实验化

上世纪3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经历了四大变革,垄断竞争、不确定性、信息、激励和不完全性及异质性、搜寻、匹配与机制设计等。[4]随着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在微观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一直相伴相生。微观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采用数量分析方法,通过设定一定的假设条件模拟现实,在数理模型里验证经济假设。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过程,也是其不断按真实世界修正自己假设理论的过程,其理论越来越逼近现实,其假设条件也越来越宽松,但是其数学方法和抽象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精准。[8]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数理化在经济分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多,这是经济学科学化的表征之一,数理化发展必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实验化趋势,经济学实验是经济学两大研究方法之一,经济学使用实验的方法成为实验经济学,让实验对象在设计好的实验环境下,根据真实经济环境合理简化归纳而成,分析实验对象的行为模式,并据以检验理论的均衡是否形成。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利用规范的实验室研究经济学。[5]Thurstone利用实验室对个体无差异曲线的研究,Flood对博弈论的实验研究,张伯伦1948年对产业组织的实验研究等。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国外很多大学如哈佛、布里奇波特等都开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将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大、上海交大、上海财大等高等学府开始成立经济学实验室,进行模仿形式的实验教学探索。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也是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化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不再是以纯粹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能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市场和社会的考核和检验是人才的培养关键,也更加强调本科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在高等教育更为重视应用化的时代,作为应用性、实验化趋势较强的微观经济学而言,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全过程设计、全方位分析,多管齐下方式提高。建议将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教学前端即学习课程之前必备之数理统计分析工具的学习,这部分课程包括高数、计算机、统计学等;具体教学过程包括:课堂学习、课后习题练习和实验室实训等方面;课程学习后端即期末试卷考试阶段,这部分考核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习题成绩+实训报告成绩等综合化考核方案。三位一体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课程教学前端扎实化

学习微观经济学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如高等数学、统计学、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和预备知识。从我校的课程设计看,微观经济学与外语、高数、计算机同步学习,在统计学学习之前开设的。因此未来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学生具备高数、统计学等数理统计知识之后,再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过程多样化

微观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数理逻辑基础上的,教材内图形、公式、经济模型、表格和经济学术语等较多,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容易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多元化改革具体如下:首先是加大课题授课时现实案例的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应用。通过选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热点案例,让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格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能教学相长,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准。其次,借鉴慕课(MOOC)、雨课堂和微课等成功经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既延长了学习时间,也方便教師和学生沟通,可以方便老师布置作业,发放教学资料,解答学生疑难等。

最后,实训教学是理论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是经济类专业完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实训课程设计,开展实训教学能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也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等,最终提高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验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教学后端综合化

考核方式综合化即课程考核降低侧重记忆力考核的试卷考试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增加学生课下学习如课后习题、实训报告、小论文写作及针对某一专题的讨论会等综合成绩,真正做到全面考核、能力考核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考核等,让学生真正做到有目的学,有目的考核。《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应用性和实验性课程,提高学生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效果需要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达到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均衡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微观经济学中的数量分析思想及其新挑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68-74.

[2]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7-120.

[3]周常青.开发实训项目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163.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演进轨迹及其下一步改革[J].中国经济学新论,2016(10):128-138.

[5]周业安.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经济学迈向科学研究的关键一步?[J].南方经济,2014(8):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