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药学的基础(合集7篇)

时间:2023-08-15 16:55:02
中药学的基础

中药学的基础第1篇

[关键词]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代谢组学;体内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学

[收稿日期]2014-12-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70093)

[通信作者]王喜军,教授,Tel:(0451)82110818,E-mail:

Methodology for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n vivo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medomics

WANG Xi-ju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CMs) is thos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 blood and show the efficacy of TCM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 TCM formula. In TCM, formula consisted of more than one herbal drug is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form which corresponding to TCM syndrome.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had to be found in the condition of compatibility and efficacy of TCM formula. Therefore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formula as objec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methods and metabolomics technologies, establish a system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in vivo--Chinmedomics. The use of metabolomics technology is used to fully understand nature biology on syndromes or disease, identify biomarkers for disease to bridging disease animal model, establishing the biological evaluation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the validity of the premise, the use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to analysis in vivo directly substance after oral prescription and dynamic law, combined with changes law of the endogenous disease biomarkers (pharmacodynamic markers of TCM), Though establishing two variable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between Chinese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serum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biomarkers, to extract TCM composition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endogenous marker as potential basi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to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

[Key words]Chinmedomic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metabonomics; efficacy material base; methodology

[26]Gong P, Cui N, Wu L, et al. Chemicalome and metabolome matching approach to elucidating biological metabolic networks of complex mixtures[J]. Anal Chem, 2012,84(6):2995.

[27]Yang M, Cheng C, Yang J, et al. Metabolite profi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for medicinal herbal remedies[J]. Curr Drug Metab, 2012,13(5):535.

[28]Liu Z, Liu M, Qi Y, et al. Plasma pharmacochemistry combined with microdialysis to screen potential bioactive component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saponin extract using 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J]. J Sep Sci, 2013,36(9/10):1659.

[29]Hu Y, Jiang P, Wang S, et al. Plasma pharmacochemistry based approach to screening potential bioactive components in Huang-Lian-Jie-Du-Tang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J].J Ethnopharmacol, 2012,141(2):728.

[30]Zeng W, Han H, Tao Y,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bio-active metabolites of gentiopicroside by UPLC/Q-TOF MS and NMR[J]. Biomed Chromatogr, 2013,27(9):1129.

[31]潘学强,吴燕川,龚慕辛,等.外翻肠囊吸收成分与药效相关研究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的药效物质[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126.

[32]Wang X, Sun W, Sun H, et al. Analysis of the constituents in the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Yin Chen Hao Tang by UPLC/Q-TOF-MS/MS[J]. J Pharm Biomed Anal, 2008,46(3):477.

[33]Wang X, Sun H, Zhang A, et al. Pharmacokinetics screening for multi-components absorbed in the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Yin-Chen-Hao-Tang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combin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J].Analyst, 2011, 136(23):5068.

[34]Lv H, Sun H, Sun W, et al.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a Chinese triple herbal drug formula[J]. Phytomedicine, 2008,15(11):993.

[35]王喜军,孙文军,张宁,等.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J].中国天然药物,2007,5(4):277.

[36]王喜军,张宁,孙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

[37]吴芳芳,王喜军,韩莹,等.基于UPLC-HDMS技术的生脉散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4):657.

[38]王喜军,陈曦,杨舸,等.枳术丸口服给药后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及其定量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9(2):54.

[39]Cao H, Chen X, Sun H, et al. Pharmacokinetics-based elucidation on disparity in clinical effectiveness between varieties of Zhi Zhu Wan,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formula[J]. J Ethnopharmacol, 2010,128(3):606.

[40]杨波,张爱华,董巍,等.酸枣仁汤的血清药物化学及不同配伍变化对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研究[J]. 中医药信息,2013,30(4):44.

[41]Yan G L, Zhang A H, Sun H, et al.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ingredients of Shuanghuanglian formula in blood samples using high-resolution LC-MS coupled with background subtraction and a multiple data processing approach[J]. J Sep Sci, 2013,36(19):3191.

[42]Wang Ping, Yin Quanwei, Zhang Aihua, et al.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the absorbed bioactive components and metabolite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haoyao-Gancao decoction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Pharmacogn Mag, 2014,10(40):497.

[43]曹洪欣,王喜军,于友华,等.中药复方安替威血清药物化学和抗SARS病毒试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81.

[44]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0.

[45]王喜军.基于临床有效性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生物分析体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1):16.

[46]Wang X, Zhang A, Sun H. Future perspectives of Chinese medical formulae: chinmedomics as an effector[J]. OMICS,2012,16(7/8):414.

[47]Wang X, Zhang A, Han Y, et al. Urine metabolomics analysis for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detection of jaundice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J]. Mol Cell Proteomics, 2012,11(8):370.

[48]Wang X, Zhang A, Sun H. Power of metabolomics in diagnosis and biomarker discover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Hepatology, 2013,57(5):2072.

[49]Wang X, Yang B, Sun H, et al.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es and computational systems tools for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based comprehensive metabolomic profiling and pathways analysis of biological data sets[J]. Anal Chem, 2012,84(1):428.

[50]Wang X, Wang H, Zhang A, et al. Metabolomics study on the toxicity of aconite root and its processed products using ultra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ionization synapt high-definition 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 and ingenuity pathways analysis[J]. J Proteome Res, 2012,11(2):1284.

[51]Wang X, Yang B, Zhang A, et al. Potential drug targets on insomnia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Jujuboside A through metabolic pathway analysis as revealed by UPLC/ESI-SYNAPT-HDMS coupled with pattern recognition approach[J]. J Proteomics, 2012,75(4):1411.

[52]Zhang A, Sun H, Han Y, et al. Urinary metabolic biomarker and pathway study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ed patients based on UPLC-MS system[J].PLoS One, 2013,8(5):e64381.

中药学的基础第2篇

【关键词】中药学基础;教学改革;制药工程

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里必修的一门具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达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的效果,在本校设立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中设有中药学基础这一门选修课程,而制药工程专业为工科专业,其在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上,可谓是非常薄弱。本文结合笔者近年的教学经验,就目前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现状,中药学基础在制药工程中的地位及作用,中药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浅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1.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制药工程作为新兴的专业,悄然在各大高校中兴起,一些老牌院校得益于雄厚的硬件基础和先进的软件设施,很快发展成优势专业。部分刚刚转型升本的高校也纷纷紧随其后,陆续开设利于地方的,具有独特的制药工程专业。纵观各学校该专业的培养模式现状,就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主干课程上有如下特点:

1.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制药、生物化工和食品等行业从事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以及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人才培养要求

制药工程专业主要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及生物工程、细胞工程为主干学科。采取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制药工艺、设备的开发和工程设计特色,专门研究药物生产的原理、方法、工艺与设备的开发与设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制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经过专门实验技能、制药工程实践,具备药物的研制、生产、工程设计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能在医药、化工、卫生、食品等领域的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生物药物、天然药物、精细化工产品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化学分析、仪器操作、生产管理、教学培训、商品检验和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大致的主要课程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发酵制药、生物催化、生物分离、药物化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工程、化工原理、化学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工艺学、生物制药设备学等;根据各学校办学特色和社会需求,开展一些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化学与制药基础实验、生产实习、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际生产及生产线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可以看出,制药专业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药学、化学占据很大比重。

2.中药学基础在制药工程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与医药学紧密相关的工科专业,观其培养模式及相应课程设置,药学基础知识这方面的进一步加强势在必行。中药学基础这门课,它强调了学习中药的基础,也是对药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中药涵括了天然中草药、民族药、西药等部分药物,制药工程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为今后制药技术指导打下牢固的基础。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如何摆弄机器,而不知道所制药物的根本原理,那就等同于专科培养模式,影响其进一步深造。因此,中药学基础可以说是链接各主干课程的纽带,具有很好的驱动作用,是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制药工艺学等与药学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

3.中药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的思考

通过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研究,对于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设中药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谈谈几点思考和看法。

3.1中药学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目前,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是根据教材编写内容确立的,总论依次按中药的发展沿革、药性理论、药物的采收、煎药方法、配伍服用禁忌、炮制方法意义等顺序讲授,各论分药材来源、性能、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的顺序授课,其涉及到大量的中医的各种病证,从中医的病因病机来解释中药的作用,而制药工程专业中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如果按照中医药院校照本宣科的教法,学生学习过程是非常艰难乏味的,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无法凑效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在每个章节授课过程中,适当给予补充一些中医内容,以临床案例为导向,对疾病诊断中出现的症候、用药法则进行通俗讲解。进而讲授中药学的基本理论,诸如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煎煮方法、服药时间,用药禁忌等基本知识,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吸收消化,激发其学习兴趣。

3.2中药学基础教材、教学大纲与内容的改革

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展中药课程,其教材、教学大纲内容应有自己的特色,可根据国家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及其教学指导大纲进行编写属于本专业的课本,内容编写上要求通俗化,介于科普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达到传授传统中药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紧密联系临床诊断表现,将中药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进展及临床报导贯穿一起,把现代科学的前沿科研成果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和课程设置需要,对相应的知识模块采取适当取舍,使之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3.3中药学基础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中药学内容很多,功效相似药物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而制药工程专业本来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就薄弱,其学习难度就会加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只能被动的接受。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要形成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过程中善于运用增强记忆能力法,综合比较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具体教学措施。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做出部分课时计划,开展中药学实验课,譬如带学生野外考察,上山采药,制作药材标本,下到医药药房及社会药店的中药柜台进行实践技能锻炼,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掌握中药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需求。

3.4中药学基础考评制度改革

考试可以体现出学生对中药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曾尝试以开卷考试的方式考核,但开卷考试学生往往容易投机取巧,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也得到相似的分数,分数无法拉开,数据体现不出没有正向分布的规律,成绩结果得不到有效的评价,也没有达到掌握中药基础知识的目的。而后又采用闭卷考试,运用分段考评方式在学生学习中药学过程中进行两次中期考试,期末成绩分为两部分,包括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其比重为30:70,对中药学基础实验课进行考试,考试采取通过分组抽签的方式,主要是认识常用药物和功效主治,将其纳入到平时成绩部分,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去学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最终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牢固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并加以内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中药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医药院校是重要课程,若在制药工程中开展教学工作,我们必须得量体裁衣,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紧扣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考评,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补充,又能让教师在教学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

作者简介:

潘立卫,男(1987-),硕士,实验员,研究方向: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

中药学的基础第3篇

血清药物化学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领域。文章主要论述了近年来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作者自己的思路,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血清药物化学 中药物质基础

血清药物化学主要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1]。1989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提出了“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1997年,国内发表了“中药及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一文,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其研究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1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现状

1.1 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国内提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之前,就已有学者对远志、越桔、白术、东北红豆杉、地黄等单味中药展开过研究。近年来,有更多的人将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应用于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1.1.1 茵陈蒿[3] 口服给药发现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ethylesculetin,DME)为茵陈蒿汤的主要血中移行成分,药效研究证明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因而认为6,7-DME为该方的主要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1.2 当归[4] 给药血清中,藁本内酯二聚物、藁本内酯、z-Butylidenephthalide、z-6,7 Epoxyligustilide和falcarindiol等5个物质的相对含量比原药中高,分析这些成分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它们有可能是当归的药效活性物质。

1.1.3 土茯苓 唐氏等[5] 对单味中药土茯苓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表明,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的物质很可能为原型成分,即药效成分。

1.1.4 补骨脂 王氏等[6] 对补骨脂的药物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和分析得出,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吸收入血,是补骨脂的主要有效成分,其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与药理研究结果相符。

1.1.5 大黄[7]给药后大黄药材共检出22个成分入血,其中大黄酸含量最高,其他蒽醌类成分含量较低。无论给大鼠的灌胃样品是大黄游离蒽醌提取物还是大黄结合蒽醌提取物,存在于大鼠血清中化学成分是相似的,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为主,提示这些成分可能是大黄抗内毒素的主要药效物质,但是大黄入血成分可能并不全是其抗内毒素的有效成分。

1.1.6 大青叶[8]大青叶水煎液灌服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物质主要有3个,且通过比较色谱和光谱图,在相同的保留时间下,含药血清与灌胃药液没有相同的物质,表明以上3种物质均为大青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它们有可能是大青叶的药效物质。

1.2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

1.2.1 复方安替威胶囊[9,10]研究表明,给药血清中产生19个药源性成分,通过体外抗SARS病毒实验证实,以这19个血中移行成分为主的有效部位群是复方安替威胶囊抗SARS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发现绿原酸、黄芩苷既是入血的主要成分,也是众多代谢产物的前体化合物,因而推测它们最有可能成为药效物质。

1.2.2 六味地黄丸[11,12]研究表明给药后从血中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对这11个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成功地分离鉴定了六味地黄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2.3 复方五仁醇胶囊[13]给药后血清中产生药源性成分13个, 全部来自君药五味子,其中8个为制剂原型成分,包括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其余5个为代谢产物,这13个药源性成分很可能是复方五仁醇胶囊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2.4 黄连解毒汤[14]经黄连解毒汤样品及其含药血清对比,初步确定了10个来源于复方的原型成分,尚有几个代谢产物,但一些原方剂中的主要成分并未在血清中检测到。说明中药复方在体内的物质基础,并不只是原方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代谢产物或者其他成分才是体内的药效物质基础。

1.2.5 醒脑滴丸[15,16] 给药后,血清指纹图谱中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d含量较高,同时在血中也分析出醒脑滴丸天然冰片中的右旋龙脑,与文献报道的药效作用相关,说明上述成分应为醒脑滴丸入血的主要有效成分。

1.2.6 双参宁心方[17] 给药后,在血药指纹图谱检测到的15个血中成分中,确定了人参皂苷Rg1、丹酚酸B、延胡索乙素、脱氢紫堇碱4个成分,通过心肌细胞抗缺氧/复氧损伤实验发现这些成分能降低LDH漏出率,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提示它们可能是血清中主要药效物质。

1.2.7 归苓片[18] 给药后出现了12个入血成分。当归中的内酯化合物Levistolid A,白术中的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Ⅰ,茯苓中的茯苓酸,都被检测为主要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为归苓片体内直接作用的药效成分。

1.2.8 枳术丸[19] 口服给药后,大鼠血清中检测到13个化合物,其中,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为主要入血成分,相关研究表明枳术丸中橙皮苷、柚皮苷为枳术丸治疗腹胀、心下痞、胃脘痛等的药效物质基础。

1.2.9 复方茵陈蒿汤[20] 应用血清药物化学,对茵陈蒿汤进行了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找到并鉴定了21个血中移行成分。其中,苦藏花苷酸、京尼平龙胆二糖苷和色原酮类2,5-Dimethyl-7-hydroxy chromon均为栀子中固有的成分;绿原酸类物质和色原酮类6-Dementhoxycapillarisin是茵陈蒿中固有的成分;化合物Capillaridin A有烯炔结构,由茵陈和大黄共同产生。

转贴于

此外,还分别有学者对克感利咽口服液、甘草附子汤、降脂宁、银翘散、生化汤、生姜泻心汤、冠心II号煎剂等复方中药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2 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血清药物化学的优点:①能防止中药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各种电解质、鞣质、不同的pH值、渗透压等)对实验干扰,能模拟药物体内过程,实现体外实验的有效性。②可避免直接体外实验可能得出的错误结论。有些直接体外药理实验有效的成分,存在不能被吸收或代谢后失活的可能;而有些成分在体外试验中无效,而经吸收代谢后可转化为活性成分,或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而发挥药效,因而体外研究并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

但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还是有其不足之处:① 从胃肠吸收的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是进入血浆,而非血清;②凝血过程有一系列酶生成,同时刺激白细胞释放溶酶,这些酶可能降解某些中药成分;③制备与灭活血清过程会导致中药成分与中药介导体内释放物质损失, 因此,血清药物化学在血栓与止血领域研究中受到限制[21] 。④血清药物化学主要适用于研究通过血液而起治疗作用的中药,而对于一些有效成分不通过血液起作用的药物,如一些外用药、靶向制剂和直接刺激胃肠道药物则不太适合用此方法[22] 。

3 展望

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开创了中药复方研究的新局面,为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阐明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技术支持;而开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中药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这个黑匣子。中药指纹图谱现已成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一种新模式和研究体系[23] ,如果利用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血清药物化学相结合,就能更加清楚地阐述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对于任何一个实验方法我们都不能说它是唯一或者主要的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所以存在的问题除了想办法去解决以外,还要尝试找寻其他方法,多种方法需要彼此的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药复方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卫松,何希辉,张宏印,等.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2002,4(3):53.

[2] 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789.

[3] 王喜军,李廷利,孙 晖,等.茵陈蒿汤及其血中移行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肝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2):239.

[4] 王亚丽,梁逸曾,陈 练,等.当归活性成分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增刊):75.

[5] 唐泓皓,王 伟,刘 斌,等.单味中药土茯苓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42.

[6] 王宇卿,闫 明,陈 文,等.补骨脂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药新药杂志,2008,17(5):396.

[7] 邓 翀,吴 怡,孟宪丽,等.大黄抗内毒素有效组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2):31.

[8] 方建国,彭 静,王文清,等.大青叶在大鼠中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6):434.

[9] 曹洪欣,王喜军,于友华,等.中药复方安替威血清药物化学和抗SARS病毒试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81.

[10] 王喜军,张 宁,曹洪欣,等.复方安替威胶囊大鼠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8):1538.

[11] 王喜军,孙文军,张 宁,等.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J].中国天然药物,2007,5(4):277.

[12] 王喜军,张 宁,孙 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

[13] 窦志华,丁安伟,王陆军,等.复方五仁醇胶囊血清药化学研究[J].中草药,2006,37(8):1137.

[14] 孙 健,温庆辉,李 夏,等.黄连解毒汤及其含药血清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对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8):1526.

[15] 阳长明,陈玉平,李 霄,等.醒脑滴丸中右旋龙脑含量测定及其体内分析方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7):489.

[16] 阳长明,陈玉平,石任兵,等.醒脑滴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Ⅰ)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9):621.

[17] 孙宇扬,刘建勋,吴晓洋,等.双参宁心方血清药物化学和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36.

[18] 曹 艺,朱丹妮,林志宏,等.归苓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1)[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6):519.

[19] 王喜军,陈 曦,杨 舸,等.枳术丸口服给药后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及其定量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2007,9(2):54.

[20] Xijun Wang,Wenjun Sun,Hui Sun,et al.Analysis of the constituents in the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Yin Chen Hao Tang by UPLC/Q-TOF-MS/M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8,46(3):477.

[21] 王东生,陈方平,贺石林,等.大黄蟅虫丸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作用的比较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1).

[22] 王喜军,孙文军,孙 晖,等.茵陈蒿汤不同配伍变化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J].中国天然药物,2008,6(1):43.

中药学的基础第4篇

关键词:非医药专业;中医药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63-02

中医药基础教育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多样化交叉学科的教育建设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改革创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综合性中医药大学往往会设置医药方向的非医药专业院系,培养多样化中医药复合人才。然而,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其医学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在非医药专业院系中,医药基础课程一般不作为专业课,一两个学期就结束学习。以《中医药基础》课程为例,一般设置为70学时左右,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大块。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繁杂难懂、枯燥无味、难以吸收;对于教师来讲,学时太少,不能全面展开来讲,往往顾此失彼,使本课程的教学面临极大的困难。笔者在《中医药基础》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无论是在职业态度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得像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一样优秀,而是激发他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并运用到本专业领域上来,加强中医药专业与非医药专业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讨厌学”到“喜欢学”上进行转变。笔者发现,适用于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非医药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笔者思考,在抱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上课没人听讲的同时,是否应从教师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呢?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并提升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往往容易产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如果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就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同时加大了教师的责任。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根据文献调研发现,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未能掌握应该具备的医药学知识,或者对医药学概貌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时有限、教材内容繁多、脱离实践,因而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兴趣不浓。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所以,除了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营造第二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请一些著名的老中医来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药园、标本室,包括到中医院药房或药店调研、学习,等等。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重在实践的学习态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做结合”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接受和热爱中医药的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给非医药专业学生教好《中医药基础》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目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才能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中药学的基础第5篇

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中药学的基础第6篇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互动式教学;中医教育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40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8-0119-03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GAO Jian-de, FAN Ling-yun, YU Yan, WEI Shu-chang, LIU Xiong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eaching outcome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Methods Fifty students majoring in 2009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ere taught by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TCM pharmaceutics, and 56 students majoring in 2009 TCM pharmaceutics by using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This study evaluated students’ adaption to the two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sco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of the two classes. Results Students taught by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is teaching method can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e self-study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creativity,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enhance team spirit. Conclus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shows better teaching outcomes than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It can guide students to look for ways to tackl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solving problems, and cultivate all-round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TCM pharmaceutics;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TCM education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也是将传统制剂技术和现代剂型理论相统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制剂生产和临床应用紧密相联。中药药剂学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中药研究、生产、经营和应用等各类人才的必修主干课程,课程涉及面广,涵盖知识多。目前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板书、投影等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可克服传统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不良局面,与我国当前教育宗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相吻合。笔者将该方法引入中药药剂学的教学中,在教研室讨论下初步对液体药剂、注射剂、丸剂、片剂和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章节采用PBL,通过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分析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09级中药学专业50名学生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2009级药物制剂专业学生56名作为试验班,采用PBL授课。对照班与试验班均被随机分为6组,每组8~10名学生,每组指派1名组长。

1.2 方法

1.2.1 基线水平 本校中药学专业学生与药物制剂专业学生高考成绩均在普通本科分数线以上,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中药药剂学课程前,两班开设课程相同,均已完成了中药学、物理化学、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等基础药学课程的学习,具备了基础药学知识的储备,为顺利进行互动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2 教材与内容 对照班和试验班均采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2]作为教材。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上述内容,试验班在液体药剂、注射剂、丸剂、片剂和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5个章节采用PBL。

1.2.3 互动式教学过程

1.2.3.1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教研室首先组织授课教师进行PBL的学习,然后各章节授课教师根据本章节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学习目标和议题,设计带有相关问题的教学案例,同时设计评价教学效果所需的表格。如在学习完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基础后,我们设计了一种案例:传统黄连上清丸存在作用迟缓、服用剂量大等缺点,为此,有人将黄连上清丸改制成了黄连上清口胶。请学生从工艺、药效及患者依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剂型并提出正确的制备方案。

1.2.3.2 收集资料,论证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在课余时间组织本小组进行讨论,并详细记录讨论过程、每位同学的发言情况及讨论结果,并推荐1~2名同学作为课堂代言人。第二次课,通过第一次课后查阅、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掌握第一手材料,增加感性认识,每个小组设计1份工艺路线,详细论证其可行性,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实验设计。教师再引导讨论的深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新的问题,教师指引:①黄连上清丸主要功效是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风热所致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及风火牙痛等,而风火牙痛时牙龈严重发炎,患者咀嚼时牵拉牙齿,使炎症加重,更为疼痛;②口胶含糖重,溶后流入牙缝,成为良好的培养基,使病情恶化;③黄连上清丸方药物多苦、咸,制成品口感不好,患者难以接受;④为扩大用药对象,现在上市的有黄连上清片、黄连上清胶囊、黄连上清丸。

1.2.3.3 反馈和总结 各小组将所获取的信息加工整理后,以书面报告形式呈报自己的结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因此对剂型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懂得了选择剂型要考虑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进行,而且可以将矫味所用辅料、包衣技术等知识串联起来学习。以上过程在实施中应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有充分时间收集资料和自主学习。

1.2.4 问卷调查 设计调查问卷,了解PBL的实施对学生选择中药药剂学教学方法的影响和该方法的实施效果。采用不记名方式,由学生自愿填写。

1.2.5 学生学习过程及班级交流情况评价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班级交流情况,采用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进行评分。评价在每一单元结束后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包括四方面内容:①对案例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与小组成员合作的能力;③查阅文献及参考资料的能力;④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自评、互评的总分作为最后评分,占总成绩的40%。指导教师在参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按照上述标准进行抽评,以保证学生评分的客观性。

1.2.6 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测试试卷满分100分。其中主观性试题40分,题型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客观性试题60分,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占总成绩的60%。试题内容偏难,但并未超越教学大纲范围。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方法调查

试验班和对照班均完成了有关中药药剂学教学方法课前调查,试验班完成了有关中药药剂学教学方法的课后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PBL前,多数学生认为传统教学法是适合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方法,仅有40%左右的学生赞成采用PBL。经过实施PBL,学生对教学法的选择有了显著的变化,试验班有76%的学生认为PBL适合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方法,66%的学生认为PBL可提高学习自信心,73%的学生认为PBL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86%的学生认为PBL可促进自学能力,75%的学生认为PBL可培养发现、分析问题能力,83%的学生认为PBL可加强同学间协作。这说明通过尝试PBL,学生体会到了该教学法的优点,愿意将PBL作为中药药剂学的授课方式。

中药学的基础第7篇

《中医学基础》(简称《中基》)是中医中药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也是学生入学后初学中医药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它的学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一些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提高《中基》的教学质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中基》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巩固专业思想

首先,通过目的教育,阐明这一学科本身的价值所在,并可明确指出《中基》是毕业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之必考科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这样使学生认清《中基》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其明确要想学好医药专业并在日后从事这一行的话,学好《中基》乃是重要的第一步,从思想上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挖掘其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动力。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祖国医学悠久的历史时可适当介绍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的潜力,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我国著名老中医的求学经历以及其高超精湛的治病救人技术。

2 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讲解时重点突出,难点基本讲透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刻透彻地领会教材。由于《中基》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诊断等各科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课前应该做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可能上好课,达到教学大纲预定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确定重点,分清主次,全面思考,写好讲稿,而且讲稿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及时修改,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以确保将知识准确、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3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3.1 引导和教会学生采用好的学习方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学习中医药的过程中,应该理解与记忆兼顾,以记忆为重。所以教师应强调记忆与反复记忆的重要性,同时可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知识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指出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能有个整体把握。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如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间的区别、五脏的功能、脏腑辨证等内容都可以归纳列表来对比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把各章节内容前后衔接,融汇贯通,同时可教会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而让其终生受益。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掌握。

3.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1]: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挂图、板书、幻灯、多媒体等,就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汇贯通地领会知识,并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因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动者位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运用多媒体教学,增进授课灵活性[2]:在《中基》教学中,抽象内容较多,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是《中基》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而且学生将很难清晰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能将书本上乏味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画,给学生很直观和生动的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其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丰富教学内容,也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4 加强课堂提问,开展课堂讨论: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每堂课开始前几分钟可向学生提出前两节授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去钻研自学。不仅如此,课前提问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伟贞.中医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S1:107.

[2] 黄健琳.浅谈中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体会[J].中国科学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