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合集7篇)

时间:2023-08-08 16:46:09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交际功能;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功能。交际性教学原则以意念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出发点,以学习者的需求和语言功能意念为首要因素,强调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的有机结合。

一、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教学活动的语境化

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的训练,而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语境的创设是多方位的,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考虑,创设的语境应该体现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再创造,达到得体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情景的创设必须紧密结合教学材料,把以课文为中心的练习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练习活动转化,凭借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从认识和实践的规律出发,情景创设还应体现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层次交际的需要,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实物,或使用教室内的物景,如通过摆设桌凳,加之于辅助教具设置各种场景,如商店、邮局、饭店、医院、街道、校园等等,把问题情景、思维情景和活动情景有机交融起来,扩大学生的思维和交际时空,把学生获得的语言能力融人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最终达到语言为交际服务的目的。

二、创设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英语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多向、多渠道的交际过程,教学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实现交际本领必经的交际过程。教师要努力激活整个教学过程,把交际活动贯穿于每一个教学步骤之中,通过设计种种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或设计一些游戏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也可将所学的对话或课文让学生表演,这些表演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想象力、表演能力以及性格来决定分配给学生的角色,使学生们既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所学内容,又进行了交际训练。在开展这些课堂教学语言交际训练活动时,教师应该牢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在交际中的出错具有一定的容忍度,如果对学生每错必纠,会让学生失去交际的欲望,对交际活动产生心理抵触,教师要尽力让学生在一种健康、良好、轻松向上的心理状态中进行交际。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首先,教师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交际法注重教学的程序化,教师要尽力把各个教学步骤有机联系起来,课堂上有机械练习和背诵提问的假设交际活动,有按基本句型模式套路熟练地对话、造句、复述的教学活动,有结合课文进行即兴发挥式的议论、讨论、辨认、有内容、有观点的针对际活动,还有让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的真实际活动,教师要把各种交际活动的环节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系统性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其次,教材内容的处理也要体现整体性,教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师要运用语言信息输人的教学策略地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把整个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交际训练的课堂教学系统化,注意各语言要点之间的联系,避免支离破碎。

四、突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培养交际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要重视课本,但如果完全被课本所束缚,不仅教法会凝滞、教学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在利用课本的同时使用电化教学手段,逐渐增加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这样会使学生既学课本内的知识,又有在广泛的生动材料中让所学词汇、语法及语音在其他情景中不断地反复再现,从而在真实生活中将词汇、语法、语调的意义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学生也能跟着材料的设计自觉地参与练习,积极进行思考,从而使英语学习的方法升华到更高境界,尤其是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持久,语言信息大增而且易于吸收。学生很快就能深刻地感到,书本上的英语只不过是活生生的有趣的交际工具的一种书面符号,真正有意义在于用一种语言表达、接收、传输信息,利用它去学习、了解、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第2篇

一、人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首先,我们谈谈语言的学习形式。William Littlewood指出:语言不是智力现象,像人类的其它行为一样,它是一种行为,语言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获取的。

通常,一岁到五岁之间的儿童学母语学得最快最多,在此期间,儿童除了睡觉之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言。为了使婴幼儿理解语言,父母和其他人常借助不同的手势、实物、图片和其它东西,同时不停地重复同一语句对他们进行训练,直到记住为止。这样的方式给婴幼儿提供了听和模仿的机会。这样的训练重复多次,孩子们就会逐渐学会把“老师们”说的话和手势、实物、图片以及其它东西联系起来,从而明白“老师们”说的是什么。这样的环境非常有益于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能自如地使用母语是同一行为重复多次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学习外语,比如英语,中学生一周只有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且英语课堂之外,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几乎全与汉语有关,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更不用说用英语同他们交谈。因此,教师有责任多给学生创设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学会流利地使用语言。学生们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上,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精确度上。”

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自己组织活动,从而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外语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用处。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纠正或不纠正他们所犯的语法和语音错误,而用正确语言反复重复学生已讲过的语句。通过这样的方式,受到激励的学生就一定能在语言学习上由初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众所周知,早期婴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他们在学习母语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他们可以极其自如地学习母语,练习讲话,并竭力把所听到的语句记忆下来。换言之,他们听到的不是人工语言,因此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然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于自己的母语——汉语的结构和用法。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时,会不时地受到母语的干扰。这是因为“学习者对于结构一无所知,不做分析,凭借体验切题的内容就可学好”。这时,老师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正确语句,使他们明白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语言学习上的不足。

二、语言学习的目的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虽然它不是人类交际的唯一形式,但毫无疑问,它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我们精心设计的整个社会结构都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的。假如我们没有口头语言和后来的书面语言,我们就不可能创设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交往系统。可见,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不是为了显示他们可以记住各种各样的语法或语音规则。纵观日常会话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所需要的是信息,是根据语意表达自己和与人交际,而不需要语音、语调和语法的规则。

即使本句的语调不正确,但问话是可以理解的,交际的目的也已达到,另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语言为交际服务。假设你正在和你的一位要好的朋友交谈,突然他插话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谈这个问题,而应该……”。这时,你可能为朋友的这种不礼貌行为而生气。这是因为你在谈话时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意上,而不是说话的方式上。几乎没有人能既注重坦然的交谈又全神贯注于语言形式。谈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表述清楚,谈话人和听话人能相互沟通。很少有人想让听话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结构上。因为使用语言的真正目的是创设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渠道,从而达到某一目的——获取某一信息,分享一个笑话,同记一个问题或解释某一程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种种不同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假如他们被限制在老师所教的内容和课本所介绍的知识范围内,或仅仅依靠他们已学到的语法规则,他们如何对付如此繁纷复杂的世界。由此可断然地说,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

三、语言学习中,语法和交际的关系

婴幼儿学习母语时,并不在意语法,最关键的是要别人明白他们表达的意思。

老师应注意只要学生敢于用新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就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中学的一些老师担心,如果不及时纠正语言上的错误,势必会导致日后不能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对于错误不加纠正,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但真正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纠正,至少在初学者模仿阶段时,不断进行纠正是不合时宜的。这在某种程序上会使学生感到失望并丧失信心。只要学生的交际能正常进行,老师就要表扬,就要鼓励。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不断地纠正语法错误,其结果只能使学生感到厌倦,积极性受到挫伤。

一些习惯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中学老师认为,使用该教学法可以体现教学工作的有序性。他可讲完一个语言点再讲另一个语言点,而且可以从简到繁地讲。

他可以教、可以练,可以测试,可以把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序上,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另外一些教师则认为,语法翻译法有很大缺陷,它对整体理解和交际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以“After you, madam.”为例,如只知道“after”是介词,“you”是代词宾格作“after”的宾语。“After you.”是个介词短语,而并不真正理解短语的含义,那么知道这条短语和会分析它又有何用?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许多句子从语法角度上去分析是不对的。但这些语句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语言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不需只重语法而忽视习惯用法。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的使用形式也不同。例如,中国人常问对方“你多大年纪了?”既使与对方刚刚相识,此话也无伤大雅。而对西方人,尤其是对于女士来说,是绝对忌讳的不礼貌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供老师在课堂上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解释个别词句或语法结构上花费太多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第二语言的广泛接触。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第3篇

关键词: 国际商务谈判 非语言交际 意义及分类 差异分析 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日趋频繁,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与英语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商务英语谈判”类似课程,以培养具有国际商务沟通基本能力的后备人才。然而,现有的大部分教材往往偏重于介绍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与策略,而对无声非语言表达少有深入解析。国际商务谈判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务沟通活动,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交际形式的相互配合而完成。非语言同语言一样都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并受不同文化的制约。在跨文化语境中,正确的非语言行为能起到加强信息交流的作用,错误的非语言行为则可能因不合礼俗而引起误解与冲突。同语言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语言交际能更准确真实地传递信息和情感,在语境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功能。

一、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及分类

非语言交际的历史要比语言交际悠久得多,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有声语言关注有加,却低估了非语言因素在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非语言交际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体现得更为突出。非语言交际不仅指人们的面部表情、手势和其他身体语言,还包括许多其他信号,比如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许多方面;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而且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

人们用发音器官说话,用整个身体来进行交谈。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就尤为明显了,而此时的非语言交际就成为有效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美国人类学家E.T.Hall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Samovar等在对非语言交际在交际活动中的比重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语言行为(主要是身势语)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Samovar et al.,1981)这些都表明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非语言交际形式多样,分类方法众多。其中毕继万将非语言交际分为以下四大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言声音;(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客体语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个体差异或性别差异方面,可另成文进行探讨。礼俗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体态语、环境语及副语言等三个方面,故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分析非语言在商务谈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非语言交际礼俗的差异分析

因文化不同,商务谈判沟通中也存在不同的交际规范,举手投足间往往就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的差异还常常引起文化误解和交际障碍。因此,要在跨文化谈判中进行有效的交际,不仅要听其言知其行,要观其行知其言,还要充分了解各种非语言含义。

2.1体态语

体态语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含义,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及体姿等非语言代码,它是非语言交际在商务谈判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眉开眼笑”、“横眉竖眼”等都是说感情流露在面部上的表现。在商务谈判中观察对方表情,可以捕捉对方所流露的内心情感。同样,适时的面部表情也可以促进语言的表达。面部表情也是受文化背景约束的,以微笑这种最基本的面部表情为例,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认为微笑是对方一种非常热情的表征,所以美国人喜欢笑逐颜开;法国人对微笑却比较谨慎,他们只有在有明显的理由时才笑;日本人在谈判过程中基本上不笑,只有在最后签约时才面露微笑,对一个日本人来说,在谈判桌上随意微笑是不严肃的表现,甚至是恶意的嘲笑。

目光接触(eye contact)则通过眼神的千变万化,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眼神的微小变化中反映出来,不方便说话时人们会“使眼色”。不同文化在目光表达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如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中国人却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在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会为中国人回看时间过短而反感,认为中国人看不起自己,或者认为中国人表情羞羞答答,目光躲躲闪闪;中国人却感到英语国家的人在交流过程中总爱死盯着人。

手势表达(gesture)和体姿(posture)被称作人进行表达的第二张嘴巴。恰当地使用手势语能强化观点,加强语气。但相同的手势在不同文化中所蕴涵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一位英国商人与伊朗一家公司进行业务谈判,经过几个月的唇枪舌战后最终签订了正式合同。签完合同后,英国人愉快地向对方做了一个大拇指朝上的动作,但这个动作却立即引起了一阵骚动,对方的总裁也因此拂袖而去。因为大拇指朝上在英国表示“好,不错”的意思,但是在伊朗文化中却表示“不满意”,甚至是“卑鄙下流”的意思。虽然伊方最后原谅了英方的无意冒犯,但是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手势的动作稍有不同就可能会与原来的意图不同。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结果。英美人习惯伸出食指并用食指弯曲这一手势表示“请过来(Please come over)”,但在日本等一些亚洲国家这个手势万万使不得,因为他们常以此来召唤一条狗或别的动物,而在大部分中东和远东国家,用一个手指召唤人是对人的极大侮辱。再如“ok”手势,美国人做这一手势表示进展顺利;而对于日本人来说,表示“与钱有关的问题”;在法国南部,这手势意味着零,暗指“没有什么”或“毫无价值”。

姿势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人们为舒服,可能会把脚翘起来,可是在泰国、中东的一些国家这个动作却被看作是对对方的蔑视。我们在具体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的时候还要根据文化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不顾文化的差异而乱用。

2.2环境语

时间的意义也因文化而异,不同的时间观念也直接地影响着跨文化谈判。对时机的判断往往影响到谈判风格。中国传统文化遵照的是一种环形时间观念。道家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始于“道”,经过生长变化之后又复归于“道”,起点亦是终点。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使用时间灵活性较强,不十分重视预约。与东方人的环形时间观念不同,西方人信奉的是线形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他们规划时间非常精确,做任何事都严格按照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着一种对时间的紧迫感。在两种不同观念的支配下,中西方人的处事方式也不同。比如,美国人将时间看作金钱一般重要,会见开始时他们愿意开门见山进入谈判议题,会谈中,他们不喜保持沉默或者中止谈判,他们习惯了集中精力,按日程安排一步步达成最终的协议。而中国人注重感情交往,乐于通过宴请对手,在餐桌上推杯换盏边吃边谈,中国人信奉欲速则不达,如果时机不成熟,则按兵不动。而美国人和欧洲人都认为应该在双方协议好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具体任务。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支配和运用都有自己的既定模式,因此也构成了空间上的文化差异。人类的空间行为主要指的是体触,体触也受文化规则的制约。西方文化中较注重个人隐私,英语国家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一般朋友和熟人交谈时,要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而中国人的这种概念则比较淡薄。Hall对美国人的空间交际提出了四种界限:(1)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0―45cm),适用于家庭成员或恋人之间;(2)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5―120cm),属于朋友、亲戚或熟人之间交际时保持的距离;(3)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120―360cm),用于与不熟悉的人进行非个人性事务的场合中;(4)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360―750cm),如在公共场所、非正式的聚会时的距离(Hall, Edward T.& Hall,Mildred Reed,1983)。作为跨文化交际者应谨慎对待体触行为中所包含的意义及其文化差异。最常见的体触行为有握手、拥抱和亲吻等。作为见面和告辞时的友好礼节,握手已被大多数国家接受。但中西方的握手方式也不大一样,如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向来都是紧紧地且十分有力,而中国人在握手时往往轻握一下,因为用力握手意味着挑衅。在中国,没有拥抱与亲吻的礼节;而在欧美国家,在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关系亲近的女子之间可以吻脸,男子之间是拥肩相抱,男女之间一般是贴面颊。

2.3副语言

沉默是副语言的一种常见形式,存在于任何商务交际中。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沉默的含义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如在美国、德国、法国,沉默是一种消极行为,而对日本人来说,关键时刻保持沉默是最明智的(There is no wisdom like silence)。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个美国公司和一个日本公司在谈判,美国公司首先报出了产品的价格,日本公司按照本国的习惯沉默了半分钟。美国公司对这种沉默感到不安,以为日本公司觉得报价太高,于是就主动降低价格。日本公司对此既高兴不已又迷惑不解,因为他们本来是可以接受原来的报价的。由此可见,沉默作为一种副语言交际形式,在商务谈判中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话轮转换与话语穿插是谈判中经常出现的另一种非语言形式。不同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话轮转换习惯也不尽相同。一些文化认为插话是会谈中正常的一部分,而另一些相对保守的文化认为打断对话是不礼貌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了瑞典人和西班牙人的商务谈判模式后,发现西班牙谈判方打断对方的次数通常是瑞典人的五倍。日本人与阿拉伯人谈判时,谦恭的日本人不仅避免插话,而且在轮到他们说话之前,常常停顿五秒或十秒钟。阿拉伯人会认为日本人停顿是忘了词或是没了主意,而日本人则会认为他们健谈的对手粗俗无礼,日本人似乎把话语间的沉默看得和话语内容本身一样重要。因此,只有在了解对方非语言谈判模式的基础上,谈判双方才可以更好地调整谈判风格以期建立良好的谈判关系。

三、非语言交际对商务谈判的重要意义

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谈判双方进行的是智慧与谋略的较量,双方的心态也会随着谈判的紧张程度而跌宕起伏,并不可避免地会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语言交际形式表现出来。结合语言交流,观察谈判对方的非语言表现,准确地把握其心态变化,对掌握谈判大局十分关键。了解当地非语言交际模式,有助于客方谈判者调整谈判风格,给谈判对方留下真诚的印象,也有助于在该文化中更有效地策划谈判方案。谈判中积极有效的非语言交流方式,能够促进跨文化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商务谈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非语言行为的跨文化比较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Hall,Edward T.,Hall,Mildred Reed.The Sounds of Silence[M].New York:Anchor Books,Doubleday,1983:456.

[2]Samovar,L.A.et al.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1:155.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第4篇

【关键词】信息媒介 非语言交流方式 跨文化交际

一、非语言交流的定义

非语言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占交流总信息的比重大致为75%,研究表明,非语言“渠道”所传递的信息时常比语言本身更为丰富,那么,何谓非语言交流呢?

Samovar 指出,“非语言交流涉及交流过程中对话双方所构建的一切非语言环境,该环境对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由此看来,非语言交流方式即指未使用任何语言方式情况下的信息的传递或交换方式,信息的传递或交换不借助口头语言,服饰、表情、动作、嗓音、音调、眼神都属于非语言交流方式,它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一种媒介。

二、非语言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Miller 曾指出,“交流过程中,语言(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只占7%,剩余的93%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55%)和语调(38%)来完成传递的。”由此看来,非语言交流行为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信息交流中构成了一种重要的信息媒介并影响着交流效果,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非语言交流的具体方式

1.肢体语言。根据朗文现代英语词典的解释,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方式,它通过肢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或意图;肢体语言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眼神和距离。

肢体语言可能是非语言交流的最普遍方式,它在非语言交流中传达最多的信息,我们的坐姿,站姿,走路的方式,在群体中的位置,都有助于他人对我们的思想,情感,意图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一个人的举止,如牙关紧要,眯起眼睛或瘫坐的姿势可以传达愤怒,怀疑或不感兴趣的信息;反之,长久的眼神接触,侧耳倾听,面露微笑则传达认同,关心或同情的信息。肢体接触,比如握手,触摸,拥抱,推攘,拍背等都传达一定的信息。

2.位置与距离。位置也可以传递相应的信息,人际交往中位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面对面,肩并肩,背对背等。合作关系的人们更倾向于肩并肩并排的坐姿,而竞争关系中的人们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位置关系,因此,相对位置关系传达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之间的距离远近也时常传达出相应的非语言信息。每一种文化对于空间的应用都有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即便是不成文的规定也深刻地影响着该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某种文化中的被解释为相互吸引与爱慕的行为,在其它文化中可能被理解为基本的礼仪客套,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同的空间规则使得误解时有发生。个人空间划定了人际交往中的隐形界限,这一看不见的界限却能敏感地被感知,尤其当他人进入了他人的“领地”,一些人需要更大的私人“领地”,因而与他人交流时会保持更远的空间距离,打破这一无形界限会使他们产生不适感甚至愤怒心理。

3.服装与饰品。服饰是通过物品来进行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方式,服装、饰品,甚至化妆都影响着人际交流中信息的传达,它们可以传递出诸如场合(正式或非正式)、地位、品味、个性等信息。

不同的制服体现出不同的职业类别,如校服、警服、职员套装等,再如非洲部落首领独特的服饰来象征权力和地位。Seal指出,“穿什么衣服(或不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饰品(或不戴什么饰品),一定会传达出一些关于你的信息。”如果你喜欢运动,你更倾向于购买运动套装或运动鞋,甚至会购买最喜欢的体育队的队服。通过服饰,人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他人的兴趣、品味和性格。

4.副语言。研究人员发现,排除或无视语言本身的信息影响,一个人的语调、音高、音质、语速等都会传达一定的信息。作为信息的载体的声音,其本身的质量也成了信息的传达者,虽然副语言的传达有时非常微妙,但它们就伴随着我们的声音一同传达着信息。温柔、同情、悲伤、爱慕凭借音高的变化来传达,严厉、敌意、愤怒、鄙视借助声音的响度来传达。副语言成为副语言交流中最有力的渠道之一。

四、非语言交流的应用

1.商务活动中的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在面对面的商务场合中大量存在,包括商务会议、商讨、协商以及其他社交场合。由于国际商务活动与跨文化交流紧密相关,加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成为国际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教学活动中的非语言交流。教学场合中非语言交流的大量使用可以帮助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比如,学生举起手来就传达有疑问或有表达观点需求的信息,教师的微笑或皱眉传达出友好与和善或不满意的信息,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点头或摇头来传达认同满意或不认同不满意的信息。

在教学环境中,非语言交流的使用使得师生双方获益良多,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在非语言交流的帮助下,即便有词汇量的限制,学生也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师。

五、结论

“你用发音器官说话,但你用整个身体交谈。”由此看来,对非语言交流进行探索是必要的,它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他人思想、看法、态度和情感的了解。

文化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非语言交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如此频繁广泛的今天。因而,为了更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多接触、了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化。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第5篇

一、非语言交际以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非语言交际的实际意义

国学研究者杨平曾说:“非语言交际是指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言意义的过程”。

实际上,非语言交际就是指不用语言、不需吐词,只利用语言因素以外的方式手段来进行表达与交流。它不仅是语言交际的辅助工具,还能表达语言所表达不了的特殊情感与思想内涵。一般来说,它由体态语、副体态语以及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所构成。它可以是一个很随意的手势,也可以是外在的发型或服饰。

2.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英语课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校、对学生,甚至对学习的看法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重视非语言交际的运用,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交流与交际能力才会得到更有效率地跨越性提高。库珀也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留意语言交际方面的应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的话,教学目标是很难达到最佳效果的。”同时,也有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利用非语言交际甚至比正规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教学效率会更高。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充分地重视并且巧妙地应用非语言交际。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强大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才能完善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令初中英语课堂的特色与魅力倍增。另外,它也是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英语课堂距离的紧密贴合器,它不仅体现着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还是其整体行为素质的综合展现。

二、初中英语非语言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1.教师形体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的授课是以师生集中面对面的形式来进行的。而中国传统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师道尊严”为要义的,因此,绝大多数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恪守师道、不苟言笑,并以此来显示教师权威。在调查瑞金市某中学教师讲课时对非语言交际的应用情况时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面部表情过于刻板、严肃,而只有少部分教师能经常保持微笑,甚至还有的教师讲课从不微笑。课堂上,教师严肃的面部表情的确能够得到学生某种程度上的尊重,但也只是一种带着敬畏的尊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直接面部表情来感受某些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或者表达的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授课时的面部表情应该是恰当的、丰富的。比如,在学生有闪光点出现时,要用惊奇、赞扬、满意的表情来鼓励他于无形之中;如果课堂气氛出现混乱时,要用愤怒或者严肃的表情来及时纠正他们、警醒他们。

2.教师在时间语言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孙孔懿有云:“时间道德就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上的行为准则”。这说明了时间是被个人和社会二者同时所属的。而有一项教学过程的研究调查充分的显示了,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对时间道德的认识与修养不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展现教师利用时间支配教学任务的过程。因此,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利用和制约会影响学生对课堂时间的支配。而初中英语课堂的指导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点,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并通过亲身的实践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但是,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导致大部分的英语教师还是以老套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其结果就是教师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黄金时间,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操练的时间相对减少,课堂教学效率变低。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第6篇

关键字: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 能力

一、语言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近年来,在大学语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一直都是学校和教育者努力实现的课题。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每种语言都是它背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语言帮助文化有效地传承,文化在某些方面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文化和语言又可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同时为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就算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当他用所学的语言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还是会常常感觉到力不从心。其实由于文化意识的淡薄而引起的误会,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对所学语言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增强敏感性和预见性。教师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们拥有熟练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不同的场合能够把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化应用自如。培养这种能力的前提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跨文化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可以理解为与自己语言和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进行交际的活动。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语言以及社会发展状况,所以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容易造成按自己的习惯方式讲话,容易造成沟通上的误会和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可以解决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了解全球时事,瞬间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建立联系,更可以直接去我们喜欢的国家观光、旅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可以进行更广泛的跨文化联系。只有做到跨文化交际,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才能把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现给世界人民,才能真正消除一些民族对我们的怀疑和看法,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华民族。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体制功能的影响下,跨文化交际变得尤为重要。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企业和跨国企业及外商的交流、谈判的机会越来越多,文化上的差异导致语言沟通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了生意合作的例子时有发生。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损失,我们要运用跨文化交际解决这个问题。当一个商人对谈判对象的语言文化了如指掌的时候,他的谈判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国家领导人进行双边会晤,或者两国代表进行政治谈判的时候,如果出现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曲解对方意思的情况,那无疑是给国家形象抹黑。作为国家政治谈判代表或者专业翻译人员,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在谈判中应对自如,展现我国的风采和自信。

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可以用一种递进的关系来表示。首先,在高校语言教学中,往往都有很重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下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同学们掌握所学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句型,以理论知识来面对阶段性的考试。虽然口语练习也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但是如果想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学好这门语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直都是衡量一个语言学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语言背景、文化的学习,交际能力的培养,都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后盾才能真正实现。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文化和语言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为语言就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部简史。想要精通一门语言,就一定要对这门语言的背景和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语言教学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教学充分融合,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

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语言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交际能力。在和外国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不熟悉对方的语言文化而闹笑话。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

四、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依据语言教材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我们所学的语言教材中,除了词汇、语法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蕴藏着很丰富的语言文化。教师就是要利用这些资源,使同学们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加跨文化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了解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这些差异,避免出现交流障碍。

(二)开展第二课堂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师可以利用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借此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西方著名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进行赏析,说出他们所发现的文化之间表达的差异。教师也可以在外国特殊节日的时候,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述节日的背景、由来和一些特殊的小故事。我认为最有效、最实际的课外教学方法就是在班级张贴一面英语墙,教师每天都在英语墙上给同学写一个外国文化小故事、小寓言等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例如,可以在英语墙上贴上这么几个小故事。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来源于美国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美国的一些酒吧为了招揽生意,会给所有客人提供免费的午餐――小薄饼。但前提是要买啤酒,才会有免费的午餐赠送。人们为了讽刺当时的餐馆,才写下了这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后来这句话常常用来教育人们,不劳而获地索取是不存在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要形容一个人非常谨慎或者是所处的环境十分微妙的时候,常常会用“如履薄冰”这个成语。如果把它直译你就要闹笑话了。因为在西方,说一个人小心谨慎应该用“像踩在鸡蛋上一样”来形容。这个单词的本意是指小孩子小心走路时摇摇晃晃的模样,所以把它用来形容小心谨慎是非常形象的。

(三)创造第二语言环境下的语言实践联系。由于很多学习语言课程的学生在未来即将踏入翻译或者对外贸易的工作岗位,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商务英语跨文化交流的学习,给他们介绍一些贸易谈判时语言文化差异的注意事项。

例如,可以给同学举这样的例子。西方倡导个人主义,人们都非常独立、自主。在与贸易谈判对象初次见面的时候,要十分注重西方礼仪。当对方对你进行某方面夸赞的时候,无论你自己是否赞同,你都应该愉快地回答“谢谢”。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是,当别人夸赞自己的时候,要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但是西方人认为,你这样回答对他是极为不尊重,容易初次见面就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问候以后要与对方进行拥抱表示友好,而不是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握手。在谈判的过程中,要时刻注视对方的眼睛,并不时点头示意赞同。因为在西方,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视对方的眼神,如果眼神飘忽不定,他会认为你对他很不尊重,没有仔细听他说话。

(四)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进行多方面跨文化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同学们放映西方著名的电影,让同学们可以从电影中学习到西方独特的语言文化,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可以把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语境学习中去。教师还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准备幻灯片或者动态动画,通过对比,给学生们展示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一些语言与肢体动作的配合上,教师可以亲自示范给学生们看,并让学生模仿学习。

在美国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打开的巧克力是什么滋味的。中国观众听到这句话,一定会感觉到有点疑惑,人生比作巧克力的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要了解这些就要从西方文化入手,西方的一盒巧克力一般都是20块或者24块装,每一块巧克力的味道都不相同,有苦、有甜、有酸。但是过去的巧克力包装上没有标志提示你是什么口味的,所以只能通过自己打开亲自品尝后才能知道。这个比喻使用得极其恰当、形象,这句关于“巧克力滋味”的话也流传至今,传承给我们生活真正的意义。

五、结语

我国语言课程的教育趋势正朝着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语言文化意识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相结合的教育方向上前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结合殷实的教育理论,真正把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实践到课堂中去。在语言教学的时候,老师既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兼顾文化差异的传播,以此引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这些,那么语言课程在大学课堂中的课改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学生对其他社会文化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的,因为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后,这种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呢?具体地说,就是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社会的文化习惯和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根据具体环境和对方思想、情感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在英语教学的最初阶段,教师就必须重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国外的文化背景,首先让他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英语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因此,英语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沟通的信息载体,而且是了解他国文化最直接的手段。所以让学生养成文化意识,首先就必须让其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跨文化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英语教师所要引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必须密切相关,而且尽量与日常交际或生活当中常涉及的语言知识有关,这样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同步传授。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制定一个阶段性的文化教学方案和计划,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阶段性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从学习文化的基础内容开始,对他国文化有个最初的认识,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应通过设置一定的文化知识导入,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同时,让学生对引起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和深层次的内容有一定认识。再次,英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文化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提高自主文化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学习文化,培养文化学习意识。

三、教师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大多数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以传统讲解式方法来授课,但这种授课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英语课堂了。另外,有的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所讲授的内容通过直接翻译,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但是为什么还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而并未作任何改变和调整呢?原因在于他们对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还十分模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授课方法和传统授课观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英语教学的目的,尤其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采用新颖有效的授课方式,有效引导学生。具体来讲,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注重自身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自己的文化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英语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出国学习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和感悟到异域文化,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对多种文化的学习。